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为什么容不下李田田?

维罗阳光 2022-03-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川思享号 Author 任大刚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 l icereview

作者 l 任大刚




农村精神消费市场的狭窄,注定了文人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比一般农人更易绝望。



诗人、小学教师李田田与当地官方和民间爆发一系列冲突后,愤然离开故乡湘西农村。


这大概是自沈从文之后,湘西这块土地上一次比较轰动的文人出走。



01



不独湘西如此,几乎一切中国传统农村,都留不住文人的心。无钱无势的中国文人住到乡下去,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收入,只可能比孔乙己好那么一点点。所谓“世外桃源”,不过是落魄文人的意淫。


文人,尤其是没什么具体谋生技能的文人,一旦全身心生活在中国农村且与外界失去经济联系,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李田田发文说离开湘西 (图/网络截图)

农村精神消费的最大场景,是婚丧嫁娶和初级宗教礼仪上的唱和,那是异常实用和程式化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口碑的积累。出了这个领域的其他一切精神创造,除了政府买单,几乎无人付费,也无法取得收益。


普通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悲苦时不过一声叹息。精神消费市场的狭窄,注定了文人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比一般农人更易绝望。


生存空间还决定了精神状态。走不通科举道路,走不出农村的文人,精神上长期压抑苦闷和紧张,带来的是扭曲的世界观。


他会把个人的悲苦感受升华到地区、国家、时代等等宏大背景上,从而自我赋能,自我神话,更产生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


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领导人物周围,总会聚集越来越多的农村文人,他们总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与他们内心的精神紧张和扭曲不无强烈关系。



02



农村的天地很广阔,农村的资源却很匮乏。虽然农村里人与人之间在肉体上距离很宽大,但人与人之间在资源占有上却抵牾有加。


你不要看农村土地广阔,但水土纷争从来不断。历史上北方被更北方的蛮族反复入侵,南方各地层出不穷的家族械斗,多由于抢粮、争水、争地、争山林、争风水而起。


最新的案例,是2021年10月,福建莆田的欧某因土地纷争,长期不能成功建房,导致其情绪失控,怒而对邻人灭门。因几寸宽的土地纠纷发生吵架斗殴的事件,还有很多。

 ▲图/微博截图

不要看农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似乎可以充分发扬个性。实际的情形是,长期的静态生活导致精神世界的平庸化、均质化,容不得不一样。你的不一样,在别人眼里就是一种不安分,一种冒犯。


但如果你是“上面”来的人,则你不单是一个个体,而是被视为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是闻所未闻的“信息”,有时候是复杂的“关系网”、有时候是庞大的“国家”,总之,他们无力应付,只能配合,冲突可能性大大降低。


除非迫不得已,如今谁会去觊觎乡下那些危险的不值钱的资源?所以,今天的农村,正在迅速地被遗忘。



03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高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年年成为高频热点,钉子户(拒绝或无力缴纳农业税费的人家)越来越多,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性危机问题严峻,农村恶性群体事件层出不穷,全社会高度紧张。


但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热度迅速下降,钉子户的原初意义转变为拒绝被拆迁的人家。这种历史性巨变的背后,是一种伟大力量的推动——城市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一波一波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寻找工作机会。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和拥挤不堪的车厢,是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早等待雇佣的农民工坐在路边(图/图虫创意)

原本无所事事没有任何出路的农村中青年男女,除了春节期间短暂回乡,长年累月在城市的工厂和店铺劳作,他们在城市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少部分进入管理层,还有不少发了财的。城市成了几乎所有农村男女最可行的向往之地。


即便是有限地脱离身份限制,太多村庄在十几年间便人去村空,农村的资源很快就闲置了,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很多土地无人耕种,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破败倒塌。


原来的三农问题变成了或真或假的粮食安全、农业附加值过低、无人种地、食品安全等等问题,钉子户现象通过取消农业税和农业补贴,得到彻底解决。


通过城市化,存在数千年的皇粮国税一夜消失,濒临于危机边缘的社会矛盾一朝化解。


城市化,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主要钥匙。



04



农村人口向城市迅速转移,城市化数据迅速攀升,是中国之大幸。一切留恋和歌颂传统农村那种田园牧歌生活的想法;妄图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和农村里,甚至认为这是为他们好的思想,都是一种善良的歹毒。


曾经的大片耕地,如今成了城区和工业园区。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谋生,必定使看上去曾经生机勃勃的农村呈现出一片凋敝。


有些昏庸的专家恶毒地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已经不种庄稼,改“种房子”了,并对粮食安全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哀叹。


须知,中国是全世界土地被严重过度开发,生态被严重破坏的国家之一,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既是成绩,也是悲哀。这种状况一定不能持久,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既要靠土地,也要靠科技,同时也要靠国际市场。


对土地和科技,没什么争议,争议在于国际市场。中国每年从国际市场进口一亿多吨粮食,事实上已经靠国际市场解决了大问题。


正因为粮食生产放到了国外去,中国才有机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而我们的实际体会也是如此,山林在快速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在快速增长。


反过来,如果这一亿多吨粮食哪怕只是大部分改为国内生产,有多少山林草原需要重新开垦?有多少郊区绿地需要重新种上庄稼?

▲中国山西省山区的森林重新造林(图/图虫创意)

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融入国际社会,就是与国际社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中国今天的长项是工业生产,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产品行销全世界,中国的短项之一,就是农产品产量不足质量不高。


有些人把某些国家对中国实施的高科技贸易禁运,进一步想象到粮食禁运,这多少有些杯弓蛇影。20世纪的粮食禁运发生过多次,但没有一次成功。


最大的一次粮食禁运,发生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联合多国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但实际效果是,苏联当年进口粮食仍然达到一千多万吨,只比上一年减少了10万吨。


发生粮食短缺的,无一不是贫穷国家。实际上,只要有钱,粮食问题会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吗?



05



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在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既可以提升国民整体的收入水平,也可以进一步缓解农村的内在压力,进一步减少农村的社会问题,这样,农村才可能成为乐土。


即便将来中国农村仍然有大量人口居住,那也不该只是一些收入微薄的农民。


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是掌握着足够土地资源、科技资源,经过城市化洗礼的新式农民;他们中还应该有 能方便接入互联网,哪里都可以办公的职人;他们中应该有隐士、诗人、科学家、奇思妙想者;他们中还应该有厌倦城市生活,愿意安静生活在乡下的孤独者。


但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农村,似乎并没有这些人的立足之地。因此,城市化还远远没有结束。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好文推荐 ↓↓

病的是这个世界,吃药的却是我

无耻学者耗尽了人们对于知识最后的敬意

娱乐至死通向的不是自由乐土,而是专制地狱

在一个被情绪主宰的时代,常识已经成了奢侈之物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走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