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

陈嘉映 维罗阳光 2023-11-30




01 时代剧变




跟从前的时代相比,读书这事儿变化很大。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每年都办旧书大卖场,还没开门,门口就挤满了穷学生,开门,冲进去挑自己要的书。



成千上万本书,书脊朝上摆在大长条桌上,谁抢到算谁的。



美国学生眼快手疾,我们留学生眼慢,吃亏。



一美元一本的,两美元一本的,三天后撤场,一袋子几块钱。



十年过去,盛况不再。



这两年在美国逛社区图书馆,也都有卖日书的,也摆在长条桌上,价钱更便宜,无人问津,也就是老头老大太过去瞎翻翻。



我自己读书,读过了大多数就送人一一没住过大宅子,只放得下那么几个书架,新添一批就得送出去一批。



从前,年轻人还挺稀罕你送的书,现在都改网上阅读了,人家看你面子才接受这些书。




02 文字时代VS 图像时代




总的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比你们更爱读书。



倒不是说我们多么读书上进,主要是因为我们那时候,读书差不多是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我们那时候连电视都没有,更别说微博微信了。



电影翻来覆去就地道战、地雷战那几个。



我们那时有共同文本一一有它可悲的一面。



我们有共同文本,一个原因是,那时候能够找来读的书数量有限。



今天很难凑到几个人,都读过同样的书,大家的共同谈资不再是书,大家都看过的多半是同一个电影什么的。



那时候,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聚到一起,都读过同一批书,说起读过的书,立刻就可以交流了。



书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交流平台。



三四年前我在这个图书馆做过另一场关于读书的报告,题目好像是“我们青年时代的阅读”。



我说,那时候,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在当时,读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但远不止于知识,我们靠读书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靠读书来抵制那个恶劣愚昧的时代,在谎言的汪洋大海里寻找真理



现在年轻人更多网上阅读,或者读读微信什么的,所谓碎片化阅读。



有了网络,流传的文字多了,流传得快了。



“作者”多了,更新率大大加速,每篇文字的读者就少多了。



即使哪篇文章有几十万点击率,也不是共同文本,很少有人会认真读,多半是草草溜一眼吧。



我自己上网,主要是搜索信息。



网上阅读本身就有点儿像信息搜索,我是说,网上阅读好像你只是在读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完整的东西。



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培育需要一遍一遍的慢功夫。



旧时读书,一字一字细读,读了下文回过头来读上文,还可能背出不少篇章。



就此而言,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最自主,看电视不行,听音频也不行,我常常听一些语音课程,你当然可以回过头来再听一段,但太费事,所以通常听内容比较简单的导论课。



我们以前不大说信息这个词,说消息,消息里蕴含着真义,呼唤你去理解。



密集的信息不一定带来相互理解。



一切都在bit的平面上传播,深心的交流难遇。



于是,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每个人愈发感到隔绝与孤单。



读书当然要求我们有点儿寂寞,但我们在这种寂寞里跟伟大的心灵交流。



我们说“实体书”、“实体书店”,这里说的“实体”,可以深步去想。



书在那里,它是个实体,读者围绕着这个实体,搜索信息的时候呢,我是中心,信息本身没有组织,今天根据我的这个需要组织起来,明天根据你的那个需要组织起来。



从前的经典是共同文本,是把读书人联系到一起的实体。



从前有经典,今后不再有经典——从前的经典当然还有人读,但只是很少数人。



经典不再是读书人的共同文本就不再是经典了,更宜叫做古文献,从读书人床头进了博物馆。



从前的经典是成篇的文章,是一大本一大本的书,现在的“经典”是经典段子、经典广告词,一两句话, 理解起来、传播起来都容易。



它们多半跟时事联系得紧,也更适应于老百姓的理解力。



那些段子有的的确很精彩,不过, 要紧的不是隽永深邃,要紧的是惊警甚至惊悚, 一时振聋发聩、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求经得起一代代咏诵。



网络新词也是来得快去得快,出来个新词,一下子人人都在说,到明年,消失了,又换上一批新词。



过去,没有报纸、无线电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即时媒体,新词儿不容易普及,它得先慢慢爬升到文化阶梯上端,然后通过阅读普及开来。



有人说,有了网络,我们的语词变得更丰富了,这我可不同意



要说一种语言里有丰富的词汇,那得是这些词汇始终保持活力。



语言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变化。



人类的精神不再是以经典为顶端的金字塔那样子,而会是好多好多结点相互联系的网络一一正好跟眼下所说的“网络”呼应。



不仅是读书,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途径,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前,地远天长,交流要靠书信,于是有鸿雁传书。



现在,你在美国,他在广州,发个手机短信发个微信就好了。



眼前有景道不得,发张照片就好了。




03 你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




文字时代正在落幕。



差不多六十年前,先知先觉的人就谈论新时代的到来,有一本书叫《图像时代》。



但那时的图像还不能跟现在比,毕竟,图像制作起来比较费劲,也就是广告、电视热闹点儿。



现在有了电脑,有了手机照相,有了互联网,铺天盖地都是图像。



你们早就习惯了到处都是图像,而我们不是。



我们小时候,照个全家福是件大事儿,现在,一人一天可以产出多少照片?



那时中国刚开始有电视,大多数人没见过。



街头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广告。



要看图像,就看连环画。



想学油画,当然不可能到国外去看美术馆,运气好的也只能看看画册,而且多半是一些印刷很劣质的画册。



今天生产图像变得非常容易。



从文字时代转变到图像时代,其中有技术的支持。



文字生产和图像生产哪个更容易?



这要看技术的发展。



刚才说,有了造纸术、印刷术文字变得便宜了,现在,生产图像变得便宜了,反倒是好的文字越来越少。



图像和文字当然很不一样, 我们想知道林黛玉长什么样子, 写上好几页也写不清楚,拿张照片来一看就知道了,但照片无法取代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样的文字意象。



文字转变为图像,会在好多方面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的思考方式,都会剧烈改变。



同样还有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变,比如说吧,读书人以往的优势差不多没有了。



在文字时代盛期,大本大本的著作写出来;写出来,是因为有人读。



后来,文字越来越短,而且开始从纸面上转到屏幕上,从博客变到微博。



文字已是强弩之末。



我一用上微信,就说这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短信都不用写, 直接说话, 发照片, 发表情包。




04 文字精英的衰落




文字的两千多年就结束在微信手里。



好坏再说



图像时代的大背景是平民化



文字一开始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后来王官之学传到民间,文字没那么神圣了,但掌握文字的仍然是小批人,他们构成了一个精英集团。



在中国,士人集团既服务于皇廷,也与皇廷分庭抗礼——皇族把着治统,士人集团把着道统。



西方掌握文字的是僧侣阶级,他们跟贵族的关系也有点儿是这样:这个世界由贵族统治,但基督教这个大传统由教会管着。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属于精英集团的。



王侯以及官廷文士, 会有点儿看不上印刷出来的书籍,这些工业制造品的确不能跟那些用深红天鹅绒包封,并配有白银搭扣的羊皮纸书相比,翻开来,里面是抄写专家的精美书法,抄在高质地的羊皮纸上。



像彼得拉克这些“人文主义者”,读的就是这样的书,往往来来,多是公侯将相。



有一种说法,是说印刷业的兴起导致了人文主义学者的式微。



近百多年,普及教育,首先就是文字普及了,人人都能够读写,掌握文字不再是一种特权,我们就来到了平民时代。



平民开始读书了。



然而,一旦有了图像,平民就不读书了, 他们更喜欢图像,文字成了配角,简单易懂的短短两句。



文字是 artificial的东西,我们需要专门学习,否则就是文盲, 与此对照,图像是自然的东西,一幅照片,风景或人像,不用上学也能看明白。



文字仍然与精英有种联系,坐在那里看书的百分之九十属于精英,不过,他们不再是政治精英,跟统治权没多大关系。



就像印刷业的兴起导致了人文主义学者的衰落,图像时代的到来导致旧式读书人地位的衰落



统治者现在更需要技术专家,而不是读书人图像生产不靠读书,靠的是技术。



技术专家不同于读书人,他们没有很强的道统观念,对统治权没啥威胁,他们也不像工商人士,有自己作为一个集体的诉求。



统治阶级下面新的精英集体,读书人和艺术家, 工商人士, 技术专家, 他们是平民时代的三种精英。



不过,“精英”这个词不怎么妥当,这个词有点儿过时了,这三种人都是平民,有点儿特色的平民,书读得多一点儿,或者钱挣得多一点,不像从前的精英阶级那样掌控着全社会。




05 文字时代落幕




我一直认为,到我们这一代,文字时代开始落幕。



我们是最后完全靠阅读长大的一代,差不多是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的最后一代人。



我们两代人虽然只差了四十年吧,但你们所处的是全新的时代。



我说文字时代落幕,当然不是说,文字和阅读会消亡,以后就没人阅读了。



据艾柯说,书就像轮子,一旦发明出来就永不会过时,哪怕有了宇宙飞船这种用不着轮子的交通工具。



的确,没有那么多人去读大部头了,我觉得有点像京剧爱好者一一



现在还有人喜欢京剧, 但不像一百年多前慈禧那时候,上到官廷下到街巷,大家都在听京剧,大家都在玩票友。



文字从前是主导社会的力量, 现在不再如此,今后,阅读和写作不再是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文字还会存在,像我们这种关心文字的人也会存在。



《红楼梦》和《浮士德》还在那儿,阅读不会消失,永远会有相当一批人仍然热心于阅读。



的确,文字有它特殊的品质,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取代的。



我们一向叫做“思想”的东西,是跟文字连着的,主要落实在文字上。



说到文字时代落幕,我们这些伴着文字长大的人, 难免有一点失落。



不过,人类生活形态的根本转变,争论它是好事坏事没多大意思。



我更关心的是,文字时代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寄身于文字的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文字在新的生活形态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称作“思想”的东西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些我们珍爱的东西会失去,叹息归叹息,复古从来都是不可能的事儿。



我是希望将来会出现一种立体的传播方式, 把文字保留在其中, 它不是全部, 但仍然是立体传播过程中的一维。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你们比我知道。



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吧,曾经有思想的盛世,留下那么多璀璨的作品,毕碌碌一生,欣享还来不及呢。


发声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好文推荐 ↓↓

世事无常,相爱相杀,像极了爱情

好人变坏只需6天

令我反感的远不是她的丑陋,而是她所戴的漂亮面具


走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