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王人博 维罗阳光 2023-11-30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未来的路,比想象中更窄


我认为做一个阅读者以及我们所阅读的对象——书,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产生两种结果,或者说得直白点,借用别人的话来说,书与阅读者遭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为什么最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书做得越来越精美,书的传播越来越迅捷,我们的读者或者阅读者,这个人群越来越壮大,范围越来越大,人群越来越广。

以前我们说中国传统社会多么有文化的厚重感,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失学率是非常低的,所谓的阅读是士大夫阶层或者读书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阅读者,所以这就造就了一个很好的时代。

但同时是最糟糕的时代,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现在我不知道什么叫书,以前我们都理解什么叫书,但是进入后现代社会,我们对书的概念产生了模糊,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读者。

那么这种状况是怎么带来的呢?其实刚才几位年轻的同仁和朋友都谈到过,移动互联网带来了这样一个结果——书的概念的模糊。

比如我手里拿着一个阅读器,不管这个阅读器里面储存了多少部好书,但我认为这不是书,它就是一个电子产品,我们不可能把它跟书建立起一种概念性的联系,所以说我们模糊了书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就转变成一种观看的方式。现在不叫“读书”,叫“看书”,“看”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随时随地。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在地铁里、在公共交通上,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个手机来看。

我不是说这种“观看”没有价值,可能恰恰相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我们怀念那种传统的纸书,对过去美好阅读体验的一种记忆,我们对这样一种观看方式虽然有众多的不满,但是这个潮流好像是抵挡不住的,我们也就是发发哀怨而已。

再有,这种观看方式,我认为它给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情绪”、“感觉”的价值。人变得非常情绪化、非理性,我觉得跟这样的观看方式是有关联的。

当然,这种观看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遗忘,所以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隔夜”,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昨天在微信圈可能刷屏了一条信息、一个文本,过了一夜,第二天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这样一种观看,这种观看方式的阅读,它提供的价值方式就是提供观点、提供立场,它不会做详细的述说和论证。

所以通过互联网我们发现,社会充满了戾气、充满了怨气,人变得焦躁不安。这种阅读确实带来了这样的负面价值,所以,我认为阅读恐怕还要回归到传统的纸书概念上来。



智能时代,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


书有好坏,读者有高低,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肯定不会天天捧着个手机。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做一个有趣的人,首先要回归到传统的、古典的阅读方式,读纸书。

纸书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可能不太在意。每一本书都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处,因为阅读者在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惑。

所以一个会读书的人、会阅读的人,他经常是手中拿一只笔,或者这只笔就在他身边,他把那些困惑、那些所得都填写在空白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或者阅读的愉悦,我们非常怀念。电子书不管怎么便捷,它没有这种体验。

所以,“回到纸书”,做一个有趣的人,两者之间是互相关联的。阅读纸书会带来三个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阅读可以使我们培养一种“温和的理性”

读书能使人安静,这句话我相信,手里捧着书和握着拳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会充满了戾气,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体验,而深度的阅读可能使人变得温和。阅读的目的,尽管我们可以不去设定这样一个目的,但书读多了,它自然就长出了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我把它称为“温和的理性”。

我们缺乏温和,缺乏斯文。我不敢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斯文扫地,但是我们缺乏斯文,可能每个人都感受到,缺乏斯文使得我们“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而追求高雅被称之为装。

那为什么低俗不是装、高雅就是装?对这样一个判断,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理解,好像高雅都是装出来的,低俗才是人的本性。

第二,阅读可能使我们产生一份耐心

我认为现代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失去耐性,我们总想天上有一个窟窿哗哗地掉钱,于是我们就成为一个千万富翁,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失去耐心和耐性,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

而阅读使我们静下来守候那份耐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读书人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耐心,如果把耐心和耐性再往前延伸,那就是要守住自己那份寂寞,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肯定失去了耐心。

第三,我认为阅读传统的纸书会使我们的脚步放慢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去寻找阅读的快乐,寻找阅读的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从来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行为,比如一年要读1000本书,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活,读书能使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的脚步、焦躁的脚步放慢一点。

“慢吞吞”这样一个说法好像是一个反讽,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社会的反叛。如果传统全部失掉了,我们会迷失自己,而阅读能使我们保留一份古典。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既活在现代又活在过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状态的人。

所以说,阅读纸书可能最终会给我们带来这三个无预期的目标。我们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耐心去读书,也不是为了放慢脚步去读书,更不是为了培养一种温和的理性去读书,但是读书会产生这么一种无预期的效果。



闲逛式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所谓“成为更好的人”,我再发挥一下——就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而有趣跟我们的阅读方式有关。我们把阅读称之为“人与书的相遇”,实际就是把人的那种孤独安放于时间之外,与另一个自己的相遇。

人天生是孤独的,人天生是无聊的,所以我们经常用阅读来打发、排遣的孤独,因此阅读方式很重要。

在现代性的社会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阅读”,我们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拿一个证书、拿一个学位,往往抱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

我把这种称之为“技术性的阅读”。技术性的阅读除了有正面价值之外,一个最大的负面价值就是消解了阅读的乐趣,使我们对阅读产生了畏惧、厌烦的心理。

我经常看到我的学生要参加司法考试,天天拿一个辅导材料划过来划过去,愁眉苦脸。

这种经历我们都有,高考有很多数理化的辅导材料,我们都是阅读那些对象物而走向大学的,同时高考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后来想想,确实对后来的阅读起了消解作用。

在技术性阅读之外,阅读作为一种乐趣,就应该是随性的阅读、自由的阅读,不要怀着一个伦理道德的崇高目标去阅读一本书。你想读就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一种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闲逛式的阅读。

闲逛即可能是在挤满了人群的地方,背过身去又被人群推挤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闲逛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书页里面闲逛,东翻翻西翻翻,东瞧瞧西看看,看一本文学的书、看一本哲学的书,就在书页里面闲逛。

这是我“夜生活”最重要的方式,当然也观看影像,也聆听声音,我把自己界定为一个闲逛者。

这种碎片化的闲逛阅读大家可能觉得没目的、没目标,但是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大脑有整理碎片的功能,你闲逛多了,杂书读多了,最终会通过大脑的处理,把它培养成一种学养、修养、气质,所以我认为闲逛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思考。

一个人固定在一个对象上,我认为缺乏趣味。要做一个阅读的人,首先是一个闲逛者,阅读就是一种懒散的东瞧瞧西看看的方式,我们的乐趣由此而来。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选择那些对我们这种天性有培养价值、培养作用的读物。

一个读过一本经典名著的人,和一个经常在网络上读美女作家小说的人,两人的气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越顺流而下可能就越平庸、越庸俗,越是逆流而上,这个人可能就越高雅。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有追求优秀、追求卓越的本性,在这样的天性之下,多读点好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的是,阅读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好玩的人。


以“闲逛式阅读”的方式去阅读纸质书,并非让阅读漫无目的,更不是对书籍不加选择,而是在功利的“技术性阅读”之外,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达到学养、修养、气质潜移默化地提升。

而最能称之为“闲逛式阅读”的,莫过于阅读百科全书——尤其是从启蒙时代一路走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无论是培养一个时代温和的理性,培养一个人阅读的耐心,还是在文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为人们架起一座桥梁,它都是许多人念念不忘且受益一生的典藏:


许多著名人物都在自传中回忆过自己从小阅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经历,包括伊隆·马斯克和美国前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比尔·盖茨视其为一生的知识伴侣和智慧的指路明灯,声称“是《不列颠百科全书》令我获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识”。在中国,它同样被学者看作人类知识界的“标杆”,称之为“知识的宝库,解惑的良师”。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

◎一部足以代表现代文明精华的世界级经典

有人甚至称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确实,除了圣经,少有书籍能在经典与权威上与之相提并论。

●诞生于现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第一版诞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其后由英美联合编著,最后版权归于美国芝加哥大学。

●历经三个最重要文明时代的打磨
它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首版于1768年,是启蒙时代的成果。其后又经历革命时代、科技时代的几经修订,是数百年现代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文明智慧的结晶。

●编撰者涵盖各领域里程碑式的学者
原版的作者团队非常豪华,数量有上千之多,来自130多个国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10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后参与撰稿,许多条目都出自世界级的权威作者之手。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

事实上,它还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窗口。钱钟书年轻时就开始阅读,并视之为资料宝典和知识源泉。出版家王云五20岁时以按揭方式买入,直言“受益一生”。然而,他们能读到的,只有英文原版。直到80年代本书才第一次以中文版的方式出现在中国,作为一部备受重视的经典,它的翻译引进从一开始就是一个 “国家级”的事件——

◎享受“国家级”待遇的镇社之宝

●立项与出版源自最高层的关
为了这套书的引进,当时的国家领导三次接见美方代表;之后由中美双方组成中美联合编审会进行编撰,对每一个条目进行审核并就翻译等问题进行商议。

●国内顶级的译者团队和审稿团队
秉持“请合适的人翻译合适的条目”,译者的团队有500多人,理科以“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为首,文科方面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为首。

●多次作为国礼赠送
美方曾将一套定制版赠予中方,最后此书被转赠大百科出版社,成为该社“镇社之宝”。最初的中文版甫一出版,就分别作为国礼,在对外邦交中赠予撒切尔夫人和美方代表……

▲美方赠予中方的定制版“国礼”

◎每个家庭书架上都应该拥有一套的典藏首选

本书为国际中文版(修订版),全书共20卷,是翻译规模扩大后于2007年才得以问世的修订版,牛皮精装,装帧典雅。在英文版自2012年就停止出版纸质版的当下,这一套不列颠百科的收藏价值,更是不言而喻。正如周有光所说,“如果想做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公民,最好首先进入《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纸质版已经宣布停印、阅读日益电子化的当下,这样一套纸质版的经典尤显珍贵。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限时赠先知独家黄铜镇尺1件)。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