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23456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六镇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23456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六镇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维罗阳光
2023-11-30
原创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维舟”
ID l weizhousw
文 l 维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维舟按:这是我去年10月18日应成都“寻麓书馆”邀请做的一场线上讲座,以在微信群里发录音的方式,讲了1个多小时,之后再进行当场问答。这是整理后的讲稿,全文约13,500字。
主题如下:
这是个精神疾病大爆发的时代吗?为什么最优秀的年轻人反而容易陷入绝望?我们将如何度过精神危机?
更进一步,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讨论现代“自我”如何萌生、自处与解放,中国式个人主义是什么,失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当代中国人的“自我”又要如何确认。
精神危机的时代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精神危机的时代。
2016,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提出了一个术语
“
空心病
”
。他发现北大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都陷入了精神危机:一方面他们已经取得了好像挺不错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觉得这是没有意义的。曾经有15 岁的一个孩子跟我讲过,他说他们这一代人普遍的感受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是要做什么。
以往的中国社会,普遍都觉得一个人不断地努力取得成就,这就够了。难道这还不够吗?这已经是很多人所羡慕的一种社会地位,你们都已经得到了,为什么你们没有觉得幸福呢?
因此这种精神危机带来的危机更难被人理解。
也许更加糟糕的是,有时候有些家长会把这看作是年轻人的一种颓废,或说是“躺平”的思想,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别人所羡慕的,于是归结为年轻人没吃过苦。
然而,如果你去跟年轻人谈一谈的话,你就会发现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当下社会当中个体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之大,是上一辈人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父母那一辈的话,也许他们可能物质生活上面比较匮乏一点。但是你想想看,八九十年代,很多给大家感觉是这个社会还是朝气蓬勃的,或者是大家都忙于去发财去赚钱,没有像现在这种充满了压抑、抑郁、沮丧,这种状况当时非常少见。
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精神疾病现象群体性的出现,迎来了一种社会危机感。这种精神危机究竟是什么状况造成的?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身处在其中的人,怎样才能够度过这种精神危机呢?
首先,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尽管有很多的特殊性,但是它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很多人在看到这种精神疾病的时候,第一反应多会把它看成,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就是说,认为这些学生、年轻人的心理出现了某种问题,把它归结为颓废也罢、抑郁也好,但通常很少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看作是一个心理问题,似乎病症的根源只在于一个个人自己身上。但历史地看,如果某一时期的社会大规模涌现心理问题,那就很难说是仅仅是个体出问题了,至少按说每一代人的发病率应该是大致差不多的才对。
现代“自我”的诞生
很多人都知道现代心理学诞生于 19 世纪末,名著《梦的解析》就出版于 1899 年,被认为是对20 世纪非理性时代到来的不祥预言。
但心理学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诞生?
弗洛伊德(1856-1939)
回头来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19 世纪在欧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1815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欧洲迎来了长达几十年的繁荣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系列科技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诞生于那个时代。就像我们现在所经历过的繁荣年代一样,当时的人对于无限进步、对于理性和技术充满了信心,相信这个世界可以不停地进步,变得越来越好。正因此,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非理性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破坏力时,欧洲人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但在19 世纪末,其实这个征兆已经出现了。
尼采在更早的时候就提出了一句口号:
“上帝已死”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认为,原来约束整个基督教社会的终极价值,即上帝本身,已经消失了。这一终极价值的消失,意味着所有的个体获得了解放,现在没有什么能够约束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其是,也就是说,允许你干任何事情。
现代的自我从原来具有约束力的集体当中,松动出来,开始萌生了。
从历史上来看,当一个社会逐渐演变时,现代社会应该是朝着给予个人越来越多自由的这个方向去的。横向对比来看,我们当下所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幅景象,社会学家查尔斯·泰勒在《世俗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脱嵌”
。
所谓脱嵌,就是说我们原来的个体,都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社会集体当中。比如说你是谁,首先你是你家族里面的一个个体,而不是你自己本人,所以有很多事身不由己,不是你自己想做就能做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个体就从原来那个结构当中脱嵌出来,原有的构造就渐渐难以制约他们了。
可问题在于,你脱嵌出来以后,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明确的东西告诉你什么才是对的。所以当现代自我游离出来以后,很多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
鲁迅有句名言,叫做
“梦醒了以后,无路可走”。
他在谈到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里面的女性角色娜拉时说:“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这个女性厌倦了自己的家庭,想要离家出走,想要去活出真我、到社会上去闯荡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要单独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还要养活自己。这个任务艰巨到足以压垮很多人,而且此时她只能独自面对。堕落的意思就是说,她很难坚持住自己,她可能在那个充满危险的环境当中就被毁灭了,那“回来”就是等于说,回归自己原来厌倦的生活。
所以,
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它既保护了人,又束缚了人;现代社会则是反过来的,没有束缚你的,但是也不保护你。
所以在现代的个体,到最后都会面临这样同样一个处境。
我早年读西方的存在主义时,现在想来其实没读懂,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那种生存处境对我来说非常抽象。这些年,我们自己也经历了这样的现代化以后,我才开始逐渐理解。
存在主义说白了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如何去面对庞大的世界,存在主义有一句格言,
“所谓存在主义就相当于是一个人,他发现自己被偶然地抛到这个地球上面,前后左右都是空空荡荡,他只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学着怎么样生活下去”。
这种状况在传统社会是没有的,因为传统社会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被偶然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你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因为你上有祖先,下有子孙后代,左右都是亲友,你是在这个社会网络当中的,但是存在主义者就是从网络当中脱嵌出来,原有的网络既不束缚他,也不保护他,等于说没有这个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强调两点:一个是主体性,一个是行动。
活出自我:本真性
怎样去行动,才会通向你的个人解放?就是活出自我,或者是活出真我。这首先强调的是本真性,但什么叫本真性呢?
当社会发生改变时,首先体现的就是道德观的改变。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周围有很多这样的迹象,比如疫情期间你不戴口罩的话,会有人训斥你,因为他觉得这不是你个人自主的,而是你要遵守的一个公共道德规范。
虽然中国人常说“真善美”,但三者的优先排序其实是很不同的,更强调“善”,也就是道德优先。
中国人不太注重“美”,审美是优先级较低的选项。比如有的女生小时候戴个耳环或稍微化点妆,都会被父母训斥,虽然他们说不清楚,但就是觉得你这样不对,女孩子不要打扮得那么妖艳。什么叫妖艳?妖艳就是虽然美但不道德。所以你看,即便是关于美的话语,其实仍然要强调道德优先。
那么什么是“真”?
讲到本真性,它首先肯定的是人性的话语,也许它看起来不够道德,却是真实的自我。
比如说所谓“食色性也”,这就是人性啊,否定它才是虚伪不真实的。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阿紫问萧峰问:“姐夫,你冲进十万大军中,你害
怕吗?”
萧峰答:“我怎么可能不害怕?”这就是本真性的话语,一个英雄应该要承认自己像所有普通人一样怕死,我们才觉得这个英雄是真实的。如果这个英雄说,我一点都不怕死,你会觉得这个人和你有距离感,或者你会怀疑他说的不是真话,因为你不相信一个人能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怕死,你非但不会减少对他的好感,反而会认为这才是符合人性的。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心声:想要本真活着。哪怕是有一些看似不健康的爱好,比如喜欢喝酒,但也许对他本人来说这才是生活,“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会死得更快,因为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这就需要基于对自身个性的理解,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想要活出来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不是说去压抑自我。
到最后,这就势必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你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你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因素造成的?
丹尼尔·贝尔写过,后工业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重心从原来的道德转向了个性。
怎么理解呢?比如常有人说“我喜欢真小人,讨厌伪君子”。所谓“真小人”,就是哪怕此人是个道德、行为有缺点的人物,但好歹是本真的,说到做到、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伪君子”则相反,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做不到,是反人性的。
传统社会其实不太会看重这一点,因为在传统道德观下,哪怕是伪君子,他至少是向道德致敬而非破坏道德规范,在这一意义上,总比真小人要好。因此,这种社会心态的转变,就折射出对“本真性”的关注。
到了这一步,现在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去多了解和认识自我。
后发国家的“自我”
前面说的是欧洲的状况,那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么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我们来看一下东亚社会又是怎么变迁的。总的来说,传统上的东亚社会是集体取向的,比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日本,集体取向是相当强烈的,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人还要强烈。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日本,王阳明是非常受欢迎的。为什么呢?阳明学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人的自我欲望是正当的,肯定“百姓人伦日常就是道”——圣人的道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蕴藏在生活实践中,就在人心当中。因此,他相信人是有良知的,每个人能够自己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正确行动。
我年少时读王阳明,感觉好像看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不是一些平常的道理吗?然而,当你把这些思想放入到社会历史的脉络中,才会发现,
这真是一种突破性的思想革新。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在五百年前的晚明,可能也只有在繁荣的江南社会,才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新思想:
肯定人的欲望,每个人不需要等待社会道德做出什么样的裁判,能够自己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对于传统社会来说,这是了不起的革命思想。
日本社会虽然看起来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但实际上它的很多思想资源来自于中国,来自于它自身的传统。它一方面通过传统的变革汲取到一些新思想;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和外部介入的这些思想、技术进行调和,同时和集体主义的目标保持平衡。
在日本之后,每一个进入现代化的东亚社会,都会出现这样一幕:最早接受社会繁荣所带来的个人化和个性化的通常是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年轻人,他们有机会比他人更早接触一些外部的现代文化,比如国外流行音乐。
这种所谓“流行文化”实际上带来了一种现代性的个人体验。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很多的广告词本身就包裹着这样的现代理念:比如像“自有我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那代表的是年轻人的自我张扬,隐含着一种蔑视社会束缚的意味,由此,它鼓励人们去获取一种掌控自己生活的痛快感受。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它能够为自我找到一种核心角色:
当你能够感受到你的生活是由自己全盘掌控、并享受这一体验的良好感觉时,就蜕变成了一个现代个体。
中国式个人主义
回顾了这些,那现在就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说欧洲、日本是这么走过来的,那中国社会处在什么阶段、什么位置呢?
我想首先一点,我们可能是
“过渡的一代”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现在似乎有了一些自我成长的空间,但往往是局部现象,也并不彻底。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自我意愿实际上完全不重要。《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悲剧就非常典型:他的理想爱人是林黛玉,但
他
跟谁结婚,归根到底还是由家长作主。在大量的传统社会悲剧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一点,哪怕是在人生最大的事情结婚上面,年轻人的自我意愿也是不重要的,因为传统的自我跟现在的自我完全不一样。传统的自我是什么?那是代际链条中的自我,嵌入在从祖先到子孙后代的长长链条之中,你首先要完成延续血脉的使命,才能够去做真实自我,所以《红楼梦》里说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如果你要长大成人,那就不能自由自在,如果你想自由自在,那就不能够“成人”,得到社会认可。
这样的痛苦挣扎,至今如此。在《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欲望后,才自觉自愿地承担起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重担。
这就是中国传统所理解的自我,它是以放弃一部分自我意愿和自我欲望为前提,来达成社会认可的“自我”实现,有时被看作是“成长”,有时也造成了无数悲剧。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中的“自我实现”,跟现在所说的自我实现也不一样。我们都知道衣锦还乡的故事,“富贵而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如果有了名利地位,没有回到乡里去,就好像穿了一身绸缎的衣服走夜路,没人看见。换句话说,如果我功成名就,得到乡里乡亲们的认可才是重点,否则就没意义。
因此,这种自我实现,并不是说我自己闷声发财、关起门来偷着乐就完事了,
它强调真正的满足感实际上来自于社会的承认。
但我们现在不太一样了,年轻一代不少人既不想要那些名利,就算赚了几百万也未必想要别人知道,炫富看起来也很蠢,至于社会有什么议论,我也不在乎。
为什么我说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处于过渡阶段呢?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似乎应当是不同阶段的现象,同时并存、矛盾交织。我的评论文集《一只脚踏进后现代》,书名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后现代的,也因此容易出现很多纷争。
余秋雨曾写过,上海人有一句至高无上的反诘语:“跟你搭界伐?”(“跟你有什么关系?”)比如说一个女孩,她穿的衣服,旁人也许评头品足,那她本能反应可能要为自己辩解说,那其实挺好看的。但到上海人这里就很简单,只要祭出这一句“跟你搭界伐?”就截断全部争论:这跟你没关系,即便再难看也轮不到你来评价,我自己做主。这种不在乎别人议论、自我掌控的做法,体现出上海毕竟是一个现代化都市——这样的口头语,在传统社会就算能出现,也绝无可能成为流行语。
中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点点从原本的传统紧身衣中挣脱出来的。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的繁荣之后,我们终于出现了很多社会的松动,个人能够从当中脱嵌出来。
关于这个话题,社会学家阎云翔有写过不止一本书。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他观察到黑龙江的下岬村,以前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因为那时候房子很小,没有独立的房间,但如果这个家里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门关起来。只有你有了独立的房间,你才有了隐私,有了自己的个人空间。逐渐地,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比如财产、婚姻、自由、恋爱等等。
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个人想要主张个人利益,仍然很容易被污名化。
这些年常有人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非常好用,无数人拿这个标签去贬低和抨击他人,认为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在道德上是值得被谴责的。但为什么这些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的自我利益不能公开主张,只能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悄摸摸地去达到自己的个人利益,然而,如果社会更开放,公私得到清晰界定,一个人根本就不需要这样,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争取自身权益。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最响亮的声音之一,就是权利意识,包括隐私权、知情权、女权话语,包括年轻一代婚姻财产分割的权利。在上一代人那里,很多时候夫妻之间是“不分你我”的,那时候也没有多少财产可以去捍卫,但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这是寸步不让的事。
不可忽视的是,消费社会的体系对于自我的建构也影响深远。半个世纪前,很多西方记者来华时发现,中国人穿的都一样,好像一群“蓝蚂蚁”,看上去都辨识不出来什么个体;但现在,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消费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不乏有人觉得,开什么车就代表着自己什么身份。我因为没有车,这年年来不知被周围的亲友们说过多少次“你怎么还不买车,为什么不买车”。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是把物品消费理解为一种声望消费,代表着你的社会身份,甚至代表着自我。
那么,如果有人说,我想要的人生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可以吗?在此需要明确一点,这真的是你的自我吗?很多人误以为西方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但其实西方文化对此相当警惕,认为一个人追逐名利、被消费主义物化,那这其实不是你的真实自我,而是你的自我被异化了。
在这一意义上的“自我”,本身就包含着对权力、对消费主义的抵抗。
这两年来,国内也开始出现对消费主义的抵制。以前都是“买买买”,但是现在很多人会反思:这些真的是我需要的吗?这些跟我的生活需求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一定要买这些东西?对消费主义,仅仅道德谴责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依靠每个人自我的觉醒,就是你要想清楚何为实现自我。
疫情改变了什么?
这些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生活。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我还曾写过一篇《理解90后》,想说明“90 后跟以前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结论之一是:90后是有选择的,他们是在丰裕社会中长大的第一代,即便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工作做得不开心,即便还没找好下家,也先辞职了,不担心自己活不下去。
然而,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气氛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多人开始一窝蜂地去考公务员,因为他们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道路选择似乎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年轻一代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比以前强烈多了,态度也更激烈了。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人们
对于未来生活环境失去了安全感,似乎普遍都认为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未来,连脚底下都已经地动山摇了。
我们原来默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不会有问题的一些前提,现在都动摇了。
其结果,现在很多人年轻人都选择了“躺平”。“躺平”起初只是戏谑,但现在越来越变成了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我一个朋友说,的确“一切皆有可能”,但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平,因为太难了。从当下年轻人的处境来说,“躺平”也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这不是他们颓废或“没有青春期”,只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跟十年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不应该只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年轻人的选择,相反,我接触到的许多人都相当聪明,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比早先那些前辈要完整得多了,因而对将来早有自己的判断,对于未来的规划、自身的个性、自己应该要捍卫什么,都有非常清楚的认知。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出路在哪里?
那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在哪里呢?出路在哪里?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要如何确立呢?
有一本书叫《虚无时代》,讲到西方的现代人自从上帝死了以后,元价值的缺失,导致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人提出哲学的替代方案,有些人从文学中去寻找创造和救赎,另一些人可能是从艺术当中去寻找出路。那我们中国人应该怎么样去寻找到一个自我?
我想,当务之急是你要先理解自己的处境。
不少朋友跟我说,觉得自己非常苦闷,是被周围人所无法理解的那种苦闷。不过,
这种苦闷其实未必是坏事。
看看周围过得浑浑噩噩的那些人,他们其实缺乏自我、或说缺乏自主意识,但这类人反倒是不会苦闷的——只要你随大流跟着走就行了,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都不会有什么苦闷。
《大话西游》里有一幕,孙悟空一觉醒来,发现原本非常啰嗦的唐僧说话变得十分简洁,不解地问猪八戒“师傅怎么这么说话”,猪八戒却说“师傅一直都是这样说话的”。这个梗让我印象很深,孙悟空立刻觉察到唐僧的变化,但猪八戒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在意的都不是变化本身,而是自己跟着顺势变化,因为他是没有自我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往往指责、嘲笑那些不能顺应变化的人,但我觉那种没有自我的“适应”,以往也许能够减少精神痛苦,却并不值得羡慕,因为这意味着,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认识自我”才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所在,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你要体会过才能明白是多么真切。
以往读那些哲学著作,对我来说是纯学理的,但这些年,我们现实生活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困境和问题。以前很难理解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讲的东西都太抽象了。但现在一想,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当下的处境吗?我们正在面临、经历同样的状况。
这么说吧,哲学、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处境,而我们自身的经历又能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书里的理论。这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可以让我们试着去理解,我们的困惑、痛苦到底有多独特。如果以前那么多人也曾面对过类似的问题,那我们现在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又能够怎么做。
当你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个人,想清楚每一个个体真实的自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再去审视现实:
我们需要争取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如果说我要过这样的人生的话,有什么东西是我需要去捍卫的?我应得的权利是什么?我如果要争取过那样的人生,我准备付出什么,我准备怎么样去做判断,这样的决定,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实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彼此孤立,恰恰相反,
独立的个体可以彼此支持,最终还是要建立社群和公共生活,在人与人之间自发的联结之中实现自我。
幸福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曾说,
人与人的关系可能不是一切,但是对绝大部分的我们仍然是。
也就是说,我们在现代个体的权利边界明晰了以后,仍然需要过一种良好的公共生活,所谓的公共生活并不只是说要公开地讨论什么,但至少要有一些公共知识文化,比如说我们可以享受一些讲座、对谈,或者说图书馆的公共活动。关键在于,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人与人之间的自发联合不应受到阻止、干预,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得到自己想要过的人生达到多元丰富性。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一层就是自我实现。但自我实现意味着什么呢?
自我实现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种功成名就、得到社会认可,而是指一个人在认清楚自身以后,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
马斯洛也承认,这个境界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达到,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想清楚这一点,很多人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我们这个社会就能够变得更好一点。在这个过程当中,能有更多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什么东西、人生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在找到一个稳定、真实的自我之后,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史巨匠: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世界文明史》等
为此,维罗阳光携手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殿堂》。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哲学通俗读物,带你轻松走进柏拉图、苏格拉底、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师的世界,了解生活、生命、自由与幸福的真意。
◎穷究哲理,同时也要乐于享受其中:
杜兰特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哲学的美感和愉悦,让哲学穿上了充满创意的生动外衣。在他看来,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抽象和形式化的哲学,真正重要的是哲学家本身,让他们的思想之光延续,才能真正体会到达·芬奇所说的“理解的至乐”。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深深吸引广大读者:
威尔·杜兰特的影响一直不曾减弱过,他是美国最受人喜欢的历史和哲学教授,总是吸引着各种类型的读者。这得益于他特别的才能——作为人类文明史与通俗哲学伟大的写手,枯燥艰深的哲学经他导读,马上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又不乏令人难忘的风趣机智和对历史人物的犀利判断。由此,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得以亲炙大哲学家的灵魂。
本书主要从逻辑、美学、伦理学、政治、形而上学5个部分归纳哲学,这5个方面完全可以涵盖哲学的所有基本理念,书中还介绍了重要的哲学家,后讨论了与个人自身密切相关的生命与死亡以及幸福等问题。
此书延续了杜兰特晓畅易懂的通俗哲学风格,不论是对那些渴望对哲学入门者,还是想从中收获对哲学名家的精彩解读者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好书。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先知书店独家书(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杜兰特作品集”)。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