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百转柔肠间,一天天冷酷起来

维罗阳光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秦朔朋友圈 Author 王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 l qspyq2015
文 l 王磊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知名度,来自误解”


很多人听过《从前慢》,源于春晚刘欢的演绎,而木心逐渐被大众熟知,是因为陈丹青不遗余力地介绍木心,出席各类相关活动,陆续出版了《文学回忆录》和《木心遗稿》,并在乌镇木心美术馆先后引进了多个联合展。

他邀请木心生前钟爱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们来乌镇“相聚”,比如尼采展、巴尔扎克展、兰波和伍尔夫展,以及5月20日(今日)正在举办的鲁迅联合展览。

木心是《从前慢》这首诗的作者,也是陈丹青敬爱的师尊和有趣的好友,他们生前在纽约和乌镇相伴了29年,身后他继续为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转眼又12年。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做这么多事呢?在2012年接受南方某周刊采访时,陈丹青说,“他让我对世界,对艺术都有了一个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我不再害怕这个世界”。

除了陈丹青,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木心的文字,尤以简洁有力的俳句深入人心。

罗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讲结尾时引用了“岁月不饶人,我亦未饶过岁月”,以鼓励大家有质感地度过每一天;

吴晓波在2022年疫情期间的个人视频中引用了“万丈深渊,再往下,也是鹏程万里”,希望观众在经历挑战后,凤凰涅槃;

黄磊和何炅一起讨论“在百转柔肠间,一天天地冷酷起来”的韵味;

媒体人梁文道和窦文涛,演员黄轩和杨幂,学者林少华和陈果等,逢人便推荐《文学回忆录》。

木心现象,何以会引发广泛地推荐和讨论呢?

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木心生平掠影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

1927年,出生在乌镇财神湾;

1939~1940年间,阅读了作家茅盾家所有的中西藏书,得了文学的“肠胃炎”;

1946年,就读于上海美专;

1956~1972年间,三次入狱,隔离审查时被折断两根手指;

1982年,55岁的他,选择纽约留学;

1984年,《联合文学》创刊号《一个文学的鲁宾逊》大篇幅刊登了木心散文,从此在台风靡;

1992年,其绘画作品在美国举行博物馆级巡展,享华人画家最高礼遇;

2006年,79岁的他,在国内出版第一本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后,叶落归根于乌镇;

2011年,在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陪伴下安然离世,葬在他深爱的故乡。

回国之际他说,“带着一个中国,回中国”,他把文字和绘画作品,把饱含着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爱,都留在了读者心中。

“凡有胜者,皆胜于策略”,他一生的策略是,为了艺术,为了像古人一样传承文化和艺术,克服所有的困难。他说,“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余执难而行”。他像他欣赏的司马迁一样,以不死殉道。

70年代,《木心上海往事》记录了他在隔离审查12年中的日常,作为黑五类坏分子,人见人厌的人群,他日复一日干着工厂里最脏最累的活,扫厕所、一天倒几百个马桶。

有一次发烧了,他没有被允许休息,一个烈日炎炎的正午,在搬运重物途中,晕倒在地上。

作为特殊人群,他不可以目光直视单位里的任何人,每天进出,贴在墙角而行,任意一个人都可以无理由地欺负他、打骂他。他不出声,不反抗,知道保全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默默地低头,熬过岁月。

他说,“我有十二年不说话的黄金记录”。

“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鳞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

他以《易经》的顺势而为、《道德经》的以柔克刚,来保护自己度过时代的暴风雨。

尽管白天的时候,他做最苦的活,一到晚上,他就拿起笔保持写作和绘画,《狱中手稿》66张65万米粒大小的字,是那个阶段完成的;33幅全美巡展的《梦中的山水》系列,也创作于同一时期。

“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他用他的创作,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地救出自己。

1982年前,拨乱反正的时期(注:拨乱反正期为1976年10月到1982年9月),他被胡铁生赏识,任命为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和《美化生活》杂志创刊号主编。

在陈丹青采访胡晓申(胡铁生儿子)时,胡晓申回忆往事时说,木心当时在美术协会的身份,已是一人以下千人以上的职位,但他决意要出国。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55岁,剩余的自由创作时光屈指可数,那是他最后的机会。于是,在经历了重重签证挑战和困难后,他来到了纽约,以卖画写字为生,他说,“画画是女儿,文章是儿子,我靠卖儿卖女度日”。

直到90年代初,他的画作被美国著名收藏家罗森奎斯以20万美金收购后,才不再为日常的支出而顾虑。

1989~1994年,他为在纽约的一批艺术家包括陈丹青、孙韵(傅聪学生)等人开始讲授《世界文学史》,5年的文学马拉松,每次备课2万字,他西装革履、滔滔不绝地为艺术传道。

最后一课,他说,“在旅程的终点,你闪耀了吗?”

2006年,木心在陈向宏和陈丹青的劝说下回国。到84岁过世,他从没停止过创作,在余日无多的时光,他每天写字和画画,在《琼美卡随想录》的最后一篇《卒岁》中表明了他的态度。

“当一个人历经恩仇爱怨之后,重新守身如玉,反过来能为玉全毋为瓦碎,而且通悟修辞学,即用适当的少量的字,去调理烟尘徒乱的大量人间事——古时候的男人是这样遣度自己的晚年的”,他也以此遣度自己的晚年。

2011年12月21日,先生过世的消息发布,一夜间从全国赶来了上百位读者为他送行,陈丹青选了木心最喜欢的花和音乐。晚年照顾他的小杨说,“葬礼中,当小提琴的音乐声声响起时,像拉着心弦一样的疼”。

木心终生未婚无子,晚年曾叮嘱把他的300多万积蓄,全部留给照顾他5年的小杨和小代。对于侄子,他交代了留一些遗物,当作纪念。

多年后,在木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没有受过太多文化教育的小杨和小代,也各自拿起了画笔。现在,在木心的故居中,有两个房间单独挂着他们的绘画作品。



木心与读者的关系


木心最在意读者,“予嗜战,癖溺韬略,乃以兵法入文学。然则读者非我敌,我勾心斗角,在乎读者胜。彼胜,我功成。彼不胜,我术策有误也”。

读者在木心心中是一份神圣的存在。无论是理解他的读者,还是误解他的读者,对于他而言,一概善待,全部包容,并期许着他们慢慢长大,直到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先生说:“艺术的成立,艺术家只能管创作,而读者架构了美学行为的扩大和进展。规模之浩荡,意义之深邃,奇妙得使人忘了去想象、去观望,至今只知‘作者’之伟大,竟懵懂不知‘读者’之伟大。况且,这读者就是你,好的作者也必定是好的读者。”

2009年,有一位安徽爱摄影的小伙子,在书店的一角偶遇到了先生的书,阅读以后大受触动,萌生了想见作者的冲动。他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去寻找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番辗转后,终于联系到了先生在乌镇的秘书。

登门拜访时,先生笑脸相迎,不仅款待了这位年轻的读者,且让其留宿多日,并授意对方为自己拍摄。

这就是乌镇美术馆大幅背景墙照片《手》创作者的故事,先生昵称其为“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回忆,当年的他,20岁不到,初出茅庐,但先生看到了他的真诚和善意,除日常交流之外,还告知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关于一个好的摄影作品的三要素:第一是光线,第二是构图,第三是诗意和哲学,在其中出入自由的状态。

很多年后,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已成为上海滩知名的摄影师,他依然记得先生生前的嘱咐:“以前都是国外的摄影师帮我拍照片,希望你超越他们”。

这是先生对于一位萍水相逢的读者的相处模式。他期待着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

他曾说,“读者啊,读者,快快长大,长成一个作者吧”,而今,摄影师也开始写散文、写诗,他灵气十足地向着先生期许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好。

木心在乎读者,在乎仪态万方,浩若星辰的读者,在各自领域释放自己的天赋,从另一个层面,架构了他美学行为的扩大和拓展。他在读者的胜,以其熟知的兵法韬略,不断启示着读者绽放光彩。

作者和读者,他们常谈不休,是跨越时空的师生和朋友关系,这份情缘在古往今来的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天涯海角的时空交错,未必能谋一面,但于精神上,他们是一家人。带着精神的血缘关系,他们反复对话,甚而相伴一生,直到成为彼此的信念。

木心说,“我的文章比不过海,只是一带不太长的沙滩,而你们可以眺望海”。他寄望于读者通过这片沙滩,驶向星辰大海,怡悦朗净地过好每一个春夏秋冬。 


2011年12月21日,木心先生在自己的故乡浙江乌镇去世,享年84岁。百余名读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念了木心那句诗: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一副对仗工整的遗联,宛如他对自己最后岁月的诠释:

“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得有一个人,能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的活了几十年。木心仿佛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总会在黑暗处将人照亮。

这就是木心的力量。

正如陈丹青所说:“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木心的书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优雅,他讲自己的修养、信念,以及自身所承载的传统和美学都融入作品之中,木心惜字如金,在出版的著作中往往内敛克制,而“更真实的木心”有时往往藏在他的笔记和遗作里。

今年,是木心逝世十一周年,怀念木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为此,维罗阳光携手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木心遗稿》,阅读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三点理由:

◎历时近五年整理,“木心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木心生前著作不菲,但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此次《木心遗稿》由木心晚年的青年朋友匡文承担录入工作,自2017年至2021年,历时近五年,完成八十余万字。如果说木心的书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是文学的“福音书”。那么这套最新出版的《木心遗稿》也许可以说是木心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了。


◎从木心的遗稿中见到“最真实”的木心: 木心的弟子陈丹青曾这样评价这套《木心遗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但也正是如此,所以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是木心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文学的“解药”。


◎软皮精装,工艺真正体现时间之选:此次《木心遗稿》的装帧与工艺,如同修补古木器、古建筑一般,一仍其旧,精选影印手稿原图,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可顺纹翻阅,封面烫字压凹,锁线装订,真正体现时间之选。无论赠送友人,还是自己阅读,皆是珍藏佳品。


木心就是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总会在黑暗处将我们点亮。古典的中文,现代的思维,人生的锤炼,人性的洞察。他的书既写给我们的上一代,也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本次先知书店联合理想国抢先预售,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木心遗稿》(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怀念木心特辑”和“陈丹青精选系列”)。






历史失忆症,必将引发更多失忆

陈丹青: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陳丹青:如果这三大底线全部洞穿,就是人间炼狱!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