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包裹背后的爱与智能

史中 浅黑科技 浅黑科技 2022-03-29

浅友们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想和我做朋友,不妨加微信(shizhongmax)。



一个包裹背后的爱与智能

文 | 史中



(零)一个小问题 


你是一个普通的北京朝阳群众,你厌恶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想要创业。

你研发了一款“猫眼墨镜”,不仅看上去很酷,里面还内置了高科技功能,眼动控制拍照打字,挑眉还能报警。



你下单从工厂定制了100副眼镜,堆在客厅,亲自上阵直播带货。产品有用,定价又良心,果然大受欢迎,几分钟就卖光了。

转天你叫了“小狗快递”的小哥从你家把眼镜全拉走,送到全国各地的买家手里。

没多久,你的业务就越做越大,每天都能卖几千副“猫眼墨镜”。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开心之余,你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家客厅不够大。

每周都从工厂送来一车智能眼镜,家里根本堆不下。

没办法,你决定把小猪存钱罐里的钱都拿出来,租下一个真正的仓库,雇了专门的仓库管理员,还搞了一个能自动填写订单地址的系统,小狗快递也安排了专人专车,每天去你的仓库取货。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可是,生意越做越大,你又遇到一个新问题——一个仓库不够用。

全国各地的“猫粉”(猫眼墨镜的粉丝)都会下单,但你只有北京一个仓库。

北京周边的地区收货很快,但是港澳台和西部的朋友收货可能要等两天。大家纷纷留言吐槽你发货慢。。。

没办法,为了猫粉,你一咬牙,在成都和深圳增加了两个仓库,让工厂把货平均送到这三个仓库。

采取“就近发货”的原则:胡建粉丝下单就从深圳仓发货,重庆朋友下单就从成都仓发货。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这样一来,虽然运输成本增加了一些,但你的发货速度有了保证,口碑被救了回来。

随后,在粉丝的“怂恿”下,你丰富了产品线,推出了猫眼耳机,猫眼摄像头,猫眼牙刷、剃须刀,各种品类型号一大堆。

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仓库里的人不够用了。

各种产品大小不同,摆放位置不同,顾客下单之后,仓库里那几个老师傅得跑来跑去各种拣选,都快能参加马拉松比赛了。这比以前只拣选一种商品的时候效率低多了。。。

于是你只好多招仓库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搞培训,成本又增加了不少。



很快,你已经是全国小有名气的品牌了,开始参与618、双11之类的各种促销活动。

但促销有个问题,会造成销售量波动很大。一波大促过去,有的仓库卖断货,有的仓库还有剩。

于是你又要面对一个新问题——库存缺乏协调。

于是,你找来两位专家大牛:

一位专门负责“销量预测”,他会根据以往促销时的历史数据来测算未来的销量,合理安排库存;一位专门负责“库存均衡”,他会根据销售情况,及时调整库存,比如把A仓多余的库存调度到B仓。

虽然专家工资很高,有时预测也会失误,但毕竟减少了很多“缺货”和“滞销”的情况,总体还是很划算的。



然而,世界对你的折磨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前面的图就知道,无论你的仓库多么遍及全国,你的仓库里有多少人手,从“你的仓库”到“用户手里”这一段依然需要小狗快递的小哥来取件+派送。

有一天,你的北京仓库要对外发很多货,小狗快递的经理在电话里告诉你:“你怎么没提前说啊,今天我们超忙,运力不够,发不了这么多货。。。”

第二天,你的北京仓库突然发货很少,小狗快递的经理又吐槽:“昨天车不够,今天我特意给你留了好几辆车。。。”

于是,一个深层的问题凸显出来了——供应链上下游缺乏协调。

你只好大手一挥,和小狗快递建立了深度合作。把自己的销售系统和小狗物流的系统对接,销量的关键数据实时同步给小狗快递,这样他们根据数据就能提前做出安排了。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诶,你是不是都快忘了,自己开的其实是一个做产品的公司。。。

每天光是处理供应链的“破事儿”,就已经耗费了你大量的精力╮(°ゝ°)╭,稍不留神,供应链成本就会飙升,本就不多的利润瞬间无影无踪。你越来越没空研究“猫粉”们的反馈,也没空琢磨新产品,口碑逐渐失控。

日积月累,猫粉们开始在社交媒体各种吐槽,骂你是没良心的资本家,你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深夜里,你拎着大绿棒子怀疑人生:我的初心只是想做一个好产品,为什么最后成了这样??




转天你忍无可忍,抄起电话打给小狗快递的 CEO 老余:“你们专门做了这么多年物流,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供应链这些事儿给干了?”



老余一听这话,立马不困了:

你算找对人了,我们做的一体化供应链”刚好能解决你的问题。
我们小狗物流在各地都有仓库,仓里全是智能机器人分拣搬运,比纯人工效率高多了;我们还有系统能智能预测销量,计算补货数量,自动平衡各区域的库存——这些全都可以给你用!
而且用了一体化供应链,数据就天然打通了,配送调度也更容易了。以后你只管做好你的产品,把供应链的苦活累活交给我们,这不挺爽么?

你眼泪下来了:“大哥,我都自己折腾好几年供应链了,下次这种事儿能不能早几年告诉我。。。”

老余说:“兄弟,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好,今天的浅黑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我们回到现实。



估计你也猜出来了,这个故事是中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里面的小狗快递就是——“京东物流”。

根据我暗中观察,普通人对京东零售(就是平时买东西用的京东商城)的了解挺多,但是对京东物流却存在很多误解。

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京东物流不就是给京东送货的吗?

最近一个月我和京东物流的几位老司机聊了聊。发现他们做的事情,已经赛博朋克到我必须马上写一期科普文章了。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京东物流现在的王牌正是“一体化供应链”。

讲真,这名字一点都不性感。我想了半天怎么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体化供应链”。后来我发现,一句话不行,一张图也许可以。

如果你把从工厂出来的商品比作一滴滴的墨水,一体化供应链的技术就像洗洁精,只要滴上去,就会让颜料瞬间扩散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刷的一下,就像这样。



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当然很炫酷,但京东物流的老师傅们却要用人类有限的技术在九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实供应链场景”里模拟出这种“极速扩散”的效果,难度确实不小。

别急,后面我会给大家详细科普这些朋克的技术,在此之前,我想先花一点时间讨论一个问题:

供应链为啥会走到今天需要这么复杂的技术来支撑的地步?



(一)消费从“将军锁”时代进入“密码锁”时代 


十几年前,也许有10%的人用飘柔。现在可能有这么大比例吗?肯定不会了,因为大家都有各自心仪的洗发水品牌和产品。

京东物流 CEO 余睿坐在面前,描述了这么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

余睿


这事儿大家都有感触,因为我们的需求正如爆炸的烟花一样被“细分”。今天在消费领域,无论多么明星的产品都很难再一统江湖。

但,需求为什么会被细分呢?

我的思绪开始飘散,眼前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推演逻辑:

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数个“需求”,这些需求拼在一起,就是每个人特有的图形。



我们也许会有共同的需求,那我们的图形就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大家的需求都是基本需求,比如吃饭吃饱就行,洗头洗干净就行。所以这个时候如果画出“需求地图”,大家的需求图案都是挤在一起的。

面对这个地图,商家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生产需求重合度最高的产品。

所以十几年前才会出现“好多人用同样商品”的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新企业新品牌。

他们一看,前面需求度高度重合的产品早就有人做了,新品牌只能在地图上找到“虽然重合,但是重合人数少一些”的地方。就像下面这里。



有了更多细分产品之后,有趣的事情才开始发生:

人们发现,原来可以买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没必要随大流用飘柔。

这种思潮像“种草”一样推散开来,大家纷纷重新审视内心,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想通之后,他们的需求也开始变化。



注意,我在描述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商品越来越细分,促进人们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又促进商品细分,再反过来又促进需求变化。



如果你是创业者,在你面前会出现一个“开锁过程”:用户的需求就是锁眼,你的产品就是钥匙。

过去需求稳定,用户就像是传统的将军锁——你只要配一把钥匙,随时能打开用户的心房;现在用户需求飘忽,像是都换成了密码锁——你手上的密码今天还能打开用户的心扉,明天人家就换密码了。。。

所以,做产品的人至少会总结出两点“战斗经验”:

第一,自己得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商品送到需要它的用户手里。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并不多,犹豫就会败北。
第二,我还不敢准备太多的库存,因为不知道我手上的“密码”啥时候失效。一夜之间用户都用上大哥大了,我还抱着一堆BP机存货,可太凄惨了。

电影《乘风破浪》里,就有屯了一堆BP机的情节。


所有的品牌都希望用更少的库存,更快的周转速度,满足更多的潜在销售机会。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未来,也是我们从供应链角度能提供的服务!

余睿语气坚决淡定,想必这套逻辑他已经推演了一万遍,早就认准了。

现在你大概更理解那个墨水滴入牛奶的图在说什么了吧。

仅仅一滴墨水,这就是“更少的库存”;铺开了整个水面,这是“更多的潜在销售机会”;瞬间就能扩散开来,这是“更快的周转速度”;

再看一遍



那具体怎么才能做到呢?

要中哥来说,很简单。只需两样法宝:第一,得有“诸葛亮”;第二,得有“五虎将”。


啥是“诸葛亮”呢?

你还记得在“猫眼墨镜”的例子里,我们请了几个大牛专家帮助我们做“销售预测”和“库存均衡”吗?这两个角色就属于“诸葛亮”的一部分。

最牛的诸葛亮,需要做到“全知”:

在脑中模拟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销量,从而决定要从工厂订多少货,放进哪个仓;还要考虑仓里的分拣员、区域的配送员人数够不够;如果出现脱销,你要想出库存补充策略;出现滞销,你还得想出降低库存的促销策略。

怎么样,是不是有运筹帷幄内味儿了?



啥是“五虎将”呢?

这就更好理解了,你光有神机妙算,没有关羽张飞给你冲锋陷阵,你算得再准不还是得挨揍吗?

你还记得在“猫眼墨镜”的例子里,我们租了很多仓库,还在仓库里雇了很多师傅帮忙分拣,货物从仓库出来之后还有很多小哥去配送。这些都是“五虎将”的一部分。

最牛的五虎将,需要做到“全能”:

任何一个订单,系统希望五分钟内把货拣齐,我就能拣齐;系统希望12小时内送到,我就能送到。送一趟货回来,杯里的茶还没凉。。。

怎么样,是不是有温酒斩华雄内味儿了?



“诸葛亮+五虎将”,这就是京东物流的“一体化供应链”在做的事情了吗?

是,但不够准确。

其实从一开始,中哥就在刻意隐藏一个小秘密。

你看我之前讲“猫眼墨镜”的时候都在说要找专家做预测,要找师傅帮拣货,要找小哥帮送货,这些都是纯纯的人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

只要是人的劳动,就有两个无法逾越的鸿沟:第一是边际成本很大,你想多干一分活,就要多招一个人;第二是发挥不稳定,人总会受情绪和体力的限制,有时候完成任务好一点,有时候差一点。

所以,一个所有环节都靠人协调的供应链系统,不可能把效率做到极致。

京东物流正在做的事情,是在关键的地方,用“大规模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辅助人的“脑力劳动”;用“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辅助人的“体力劳动”,把人和机器结合起来。

结论来了:他们想造的其实是——“赛博诸葛亮”+“赛博五虎将”。




(二)赛博五虎将 


先看几张图。

这是普通的仓库↓↓↓



这是文艺的仓库↓↓↓



这是京东物流的仓库↓↓↓




那个像梯子一样在各个货架中间穿梭的机械,就叫天狼,它可以把指定商品从立体货架上取下来,交给拣货员;背着货架在地上跑的,叫地狼,也是用来运输货物给拣货员。

那个像甲壳虫一样贴地滑行的小车叫AGV分拣机器人,拣货员拣货完毕之后,往它身上一扔,它就可以送到指定的“坑”里。然后还有自动交叉带分拣机载着快件们各就各位,等待装车配送。

你有没有发现,凡是涉及人类跑来跑去的重体力活,都被这两个“狼”和小车给包了。拣货员只需要在原地完成“轻体力、重思考”的活儿就够了。

原本需要一个师傅吃10个包子干的活儿,现在只需要“狼”用一度电就能干下来,而且“狼”还不会得腰肌劳损,不仅效率提升显而易见,也保护了人类劳动者。

两只“狼”只是在京东的仓库里最常见的生物,其实,围绕它们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技术。

介绍有趣的技术之前,先给你介绍一位有趣的朋友。

者文明,是京东物流智能供应链平台技术创新的负责人。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2014年的时候作为总架构师帮助京东物流的配送系统做了“云化分布式改造”。

者文明


这两年,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把各种“邪门”的技术都用在“赛博五虎将身”身上。

举个例子吧,刚才说的这几匹狼,平时工作的时候是会满屋子跑的。假设每匹狼都拖着一根信号线跑来跑去,一会儿就缠成粽子了。所以为了实时汇报位置、接受指令,必须使用无线信号。

但问题是,仓库内的面积大、结构很复杂,有的地方有遮挡,有的地方有干扰。要保证每个角落都有信号,并且信号要达到工业级的稳定

这样,传统的 Wi-Fi 就没办法提供稳定的网络保障了。者文明他们就引入了5G专网技术,把无线网络变得低时延高可靠,能保障业务打死都不中断。


就像这样把信号均匀覆盖到整个区域


再比如,仓库每隔天或者每周是要进行一次“盘点”的。盘点,就是看看实际商品的数量和系统里记录的数量对不对得上。

而传统的盘点方式是师傅们拿着扫码枪站在货架旁,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扫描,把数据录入系统。

但这种方法并不太好。一来,扫扫扫很容易疲劳眼花,漏掉一些;二来,手工操作速度着实不快,偌大的仓库需要很多人一起干才能完成。

者文明团队来了灵感,搞了一套剑走偏锋的“自动盘点系统”。

他们使用了 RFID 标签。

RFID 听上去有点陌生,其实就是类似你每天用的门禁卡和公交卡技术。把一张张“公交卡”贴在商品上,然后设计一个拥有高灵敏度天线的“读写器”,让机器人车拉着读写器在通道里走一遍,左右的商品就都被“盘”到了。



当然,这个事情也没我说得这么轻松。比如标牌如果朝向不对,可能漏扫;如果离得太近,可能产生干扰。

2020年的时候,者文明团队还专门去一个仓里待了几个月,就是各种测试:到底货物怎么放才能让盘点最准确。

一开始仓库的师傅们觉得烦:这帮人来我们这瞎鼓捣,我们还有正事儿要干,哪有闲工夫陪他们搬来搬去。。。

者文明他们只好陪着笑脸自己肩扛手提。

到后来实验成功了,者文明让一位师傅开着叉车从巷道走了一遍,信号像磁石一样被吸附,刷刷刷就盘点完毕,大家眼里才放出光:“原来你们这些人还有点东西啊!”

2021年,这个“自动盘点技术”已经在京东物流的很多仓库里推广开了,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

话说,盘货偶尔多一个少一个倒可以重来一遍,但是另一件事儿,可是半点都不能有差错。

这就是安全。

者文明团队用计算机视觉(CV)做了一整套“智能安防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异常情况,比如消防通道被东西挡住了,包裹从传送带上掉下去了,或者某个“狼”出故障冒烟了,甚至陌生人混进仓库,都可以一秒被揪出来。



刚才说过,经过分拣的快件会各就各位,等待货车拉走。快件装车的那个地方,就叫月台。

以前货车来了之后,要停靠在哪个月台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指挥。者文明他们搞了一套“数字月台系统”,根据仓库里打包的数据提前为货车分配好月台,然后还能用手机 App 自动指引货车停靠。

在后台大屏幕上,整个月台上每个工作人员在哪,装车的实时进度,也都清清楚楚。



货物从仓库转移到货车之后,会有一个“签字交接”的动作,将来万一出问题可以追溯责任。

原来,这个交接工作是填纸质单子,要打印四五张A4纸,签好几个字。现在,者文明他们搞了个“链上签”区块链系统,交接工作只需要司机师傅在手机上点一下按钮就行,而且绝对不会出错,没有人能抵赖。

这是咋做到的呢?

举个例子。司机师傅的手机是经过证书认证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他的手机访问这个系统,才有权点击“收货”。

司机师傅一旦确认收货,这条信息就会在整个区块链上广播。区块链,你是知道的,任何人想改掉这条记录都堪比登天。

别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技术升级,不仅省了很多纸,还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原来一次交接要半小时,现在一分钟都不要。这意味着你从京东买东西,就凭空省出来半小时。

这是过去的纸质签收单。


车队开出之后,智能系统还有用武之地。

所有在路上奔驰的货车,每三秒就会上报一次位置给云端“大数据调度系统”;车上还有“辅助驾驶系统”,如果距离前车过近、或者司机精神状态不好,系统都会提醒;而且,如果运输的是冷鲜,车上还会有专门的温湿度探测器;如果运输的是贵重物品,车上还会专门有防盗报警装置。

就比如,运输贵州某品牌白酒的车,光车上的防盗设备就是上万的成本,这架势绝不会次于运钞车。

把货拉到基层配送站,接下来就该是小哥配送了。这下没啥高科技了吧?不,还有。

你可能见过这种送货小车,它可是纯自动驾驶的,妥妥的人类科技高峰。

这两年,智能快递车正在部分地区试点,京东小哥们可以领养“快递车”,大多数路段可以让快递车帮忙搬运,遇到爬楼过坎儿的时候小哥再亲自上,这样配合起来,每天可以多送好多快件,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这是我在北京亦庄随手拍的一台快递车。


注意,刚才这些五花八门的技术,表面上是独立的,但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比想象中更大。

把它们的联系起来的就是“数据”。无论是天狼地狼、Wi-Fi基站、数字月台、智能货车、配送机器人,这些设备的数据都能汇总在一个平台上,统一被人管理调度。

这个平台就叫做“京东物控”。

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面。

由于所有的数据都汇集在这个平台上,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想对应的虚拟世界——现实世界里有多少货物,虚拟世界就有多少货物;现实世界的货物在哪,虚拟世界里的货物也在哪;现实世界的货车在哪,虚拟世界的货车也在哪。

甚至每一条履带的转动,每一个开关的状态,在虚拟世界里也可以一一对应。



这种两个世界像镜子一样对应的关系就叫“数字孪生”。

你可能会问,数字孪生除了炫酷以外,还有啥用吗?

用处大大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就像“写信”和“微信”一样——你手写信和发微信,完全可以写一样的内容,传达一样的信息。

但仔细想想,这两种方式真的一样么?

你可以在微信里随时查询任何历史关键词,还可以把大段语音转录成文字,也能对文章收藏、转发,你想想看,书信可以做到吗?

细品一下,数字孪生最牛的地方恰恰是:

1)把现实世界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映射到了虚拟世界,从而在虚拟世界生成解释现实世界的“模型”。

2)有了模型,你就有机会利用庞大的超越人脑亿万倍的计算力对模型进行查找、实验、重组、调优,找到最佳的指导现实的方法。

这么说有点抽象,还是举个真实的例子吧:

刚才我们说过,货车每隔几秒就会把位置报告给大数据系统,这些位置信息是干嘛用的?

它们恰恰可以在虚拟地图上为所有货车创造出“双胞胎”,调度系统对数据进行大规模计算之后,就能够为每一辆车计算出当前最适合的导航路线。

比如,导航系统可以和交通系统打通数据。

某个地方发生了事故拥堵了交通,这个数据可以马上报告给导航系统,下一秒,所有将要经过这里的货车的导航路线瞬间就会发生变化,绕开这个拥堵点。



再比如,某个仓库突然有一批货物要加急配送,这个时候系统本该调最近的空货车来支援。

可是当系统掌握了全部信息,它就会发现有一辆车虽然现在满载,但正在来卸货的路上,卸完之后正好可以支援这次配送,不用另外调车。(就像网约车送完上一个乘客,刚好原地接到你那样。)

数字孪生指导下的种种安排,不仅让强迫症极度舒适,背后也能省下真金白银的成本。

简单总结一下:

如果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比作一个人,那么“赛博五虎将”组成的就是这个人的“身躯”。

注意,它不是机械地执行脑袋的指令,而是“自适应”地执行任务。

例如,大脑说“走”,身体要协调控制摆臂、平衡、上百块肌肉完成“走”这个任务;走的过程中遇到冰、火、尖利或挤压也得自己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



会走路只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但这个人究竟朝哪儿走会有更好的未来,就是“赛博诸葛亮”这个“脑袋”要思考的问题了。



(三)“赛博诸葛亮” 


“生存竞争”和“商业竞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和一哥们在森林里遇到熊,你没必要跑得比熊快,只需要跑得比他快。

每个公司都想预测市场走向,你的预测不用百分百和事实吻合,只需要预测得比别人的公司更准。

零售自古是红海。

你可能不知道,京东之所以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对于销量的预测比别人要更准一丢丢。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把这种预测比作“秋名山上开车”——靠左就撞山,靠右就坠崖。

实际上能卖出100台手机,如果你预测了50台,你就会缺货,大家骂你耍猴,口碑堪忧;如果你预测了200台,你就会积压100台,真金白银亏损,成本爆棚;只有你的预测是100的时候,你既不会被骂,也不会赔钱。

没错,做生意就是这么难。



京东为啥能预测得更准呢?

是数据,他们使用了数据。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京东就把销售系统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自此所有的数据都完整留存,积累至今。

而数据里有真相:

某款啤酒请了流量小生做代言,会有多少人愿意支持购买?流量小生的带货效应能持续多久?以怎样的曲线衰减?
搞618大促的时候,某款手机每降价100块钱,愿意下单的顾客会多几个?有多少人愿意提前付定金?有多少人愿意一次付全款?
重庆今年六月的平均气温比去年高1度,想买空调的人会多多少?夏天刚到的时候有多少人买?最热的那天有多少人买?

类似上面这些问题,我还能举出几百个。

当然,参考去年的数据,人类也能把今年的数据猜得八九不离十;但通过计算力对全量大数据进行计算,系统就会得出比人类专家更精准的预测。

这就很像2016年那次围棋大战——柯洁再厉害也是一颗肉脑袋,在几千台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阿法狗面前没有胜算。

2012年京东刚开始卖家电的时候,之所以信心满满,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个法宝——基于大数据的“销量预测系统”。(这个故事我写在了《揭秘618:一场横跨十年的“供应链战争”》里,你可以去看看。)

“销量预测系统”新鲜出炉的结果就像炮弹,可以直接拿给“智能补货系统”这个大炮用。

举例来说:预测系统说大概能卖100台,会有正负5台的误差,那补货系统可能会决定进105台。整个过程两个系统自动对接所有数据。至于人嘛,只要在旁边看着就好,不看也行。

销量预测和智能补货系统正是“赛博诸葛亮”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它们还不是全部。

数据足够丰富的时候,你不仅能预测全国的销量,还能预测各省、各市分别的销量。根据这些销量预测,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仓库应该设在什么位置上了。

这个根据数据帮你仓库选址的系统,就是“仓网优化系统”。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但这里有个问题:仓网的位置是根据你现在的销售情况来设计的。

但情况时刻在变化,假如你们正在主打上海市场,万一过几天上海市场爆发了,销量翻十倍,你现在仓库的位置和仓内设施能顶住吗?

这个时候,你没办法做真实的试验,但别忘了你有“数字孪生”系统。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直接增加上海的购买量,然后看看顶不顶得住。

这个系统就叫“全局仿真系统”。



随着企业发展,你的产品线肯定会丰富,也就是说你的仓库里不会只放一种商品。那么你要在这个仓库里放多少商品A,多少商品B呢?

这个事儿也有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大数据帮你做规划,这就是“商品布局系统”。



之前我们强调,再NB的系统预测只能逼近现实,不可能完全和现实一样。所以,真实世界还是会发生“卖断货”或“积压”的情况。

问题来了:要是一味避免卖断货,可能要准备很多库存,增大积压风险;但是如果容忍一定程度的缺货,就可以降低很多库存成本,总体上还是划算的。

那么,一个仓库里各个商品允许缺货的程度究竟是多少才能达到总体最划算,就需要一个系统来统一计算,这就是“库存优化系统”。



刚才这些系统,还都是假设你只在一个渠道销售。但现实中,很多品牌有很多销售渠道,比如在京东、天猫、抖音电商、代理商、超市、线下直营店同时卖。

如果每个渠道都用这些系统单独计算,它们之间的数据就没办法互通。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比如我在上海仓库给京东准备的库存卖完了,但在同一个仓库里给超市准备的库存还有货,我能不能把“超市渠道”的货调配给“京东渠道”呢?

这就是现在供应链理论里最热门的概念——“一盘货”。

因为南海诸岛涉及地理范围太广,为了图片表述简洁,图中没有特别强调。中哥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特此声明。)



其实这个事儿,在逻辑上也不难。

因为你所有渠道的库存数据都在“一体化供应链系统”里,那只要京东物流的老师傅多写几行代码,让不同渠道之间的数据可以自由流动,不就搞定了吗?



余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同一个仓库里的一瓶矿泉水,表面上看它就一直放在货架上,其实背后的物权时刻在发生转移。

这一秒它还属于超市渠道,下一秒可能就是电商渠道;上一秒可能在品牌方,下一秒已经属于经销商了。

上面这一堆系统,都被京东物流集成在了一个叫做“京慧”的平台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用“超大规模计算力”来处理“超大规模数据”,从而碾压人类专家,实现更NB的运筹帷幄——这就是“赛博诸葛亮”的真谛。



现在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如果把刚才说的“赛博诸葛亮”和“赛博五虎将”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非常朋克的变形金刚,这个变形金刚可以干翻世界上99%的复杂供应链问题。



虽然这个“变形金刚”是在京东零售体系内磨练出来的。但京东物流这群老师傅却“心比天高”,他们想来想去,只服务京东零售一个客户,岂不是浪费了这么牛X的技术?有道是达则兼济天下嘛!

于是,他们做出一个朋克的决定:把“一体化供应链”对全社会开放。

从那时起,只要有需要,不管你是“猫眼墨镜”还是“马屎咖啡”,不管你是带货达人还是小众买手,都可享受跟京东一样高水准的供应链技术。

一个史诗级的风口隐约出现在面前。

然鹅,接下来故事的走位却和理想有一些出入。。。

随着大客户越来越多,京东物流感觉周遭的水越来越深:

越是大的龙头企业,越不可能一穷二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建设了自己的供应链系统。
比如有的企业仓储比较成熟,只缺“诸葛亮”这部分的销量预测系统;有的企业销售很稳定,就想用“五虎将”提高一下仓库的管理效率;有的仓库都有了,只想要天狼降低人工成本;有的什么都不需要,只想让京东小哥穿着整齐的制服帮他们给顾客送货,倍儿有面子。

如果沿用“变形金刚”作比喻的话,那就是有的客户已经有了手脚,只需要躯干;有的有了身体,只需要脑袋。。。

再往深水区走,京东物流的老司机发现各行各业的特性差异特别大,他们对供应链系统的需求也五花八门,有的想用擎天柱,有的想用威震天,有的想要跑得快,有的想要力气大。

有的要会说相声。


如此一来,就没办法整套整套地把标准的平台卖给他们,而是要按照人家的需要,从整个平台里拆出一些关键子系统,再和人家已有的系统配合起来拼成一个新的变形金刚才行。

你可能会说:客户是上帝,既然别人需要,那你就拆开卖呗。

但变形金刚哪里是你想拆,想拆就能拆。。。

这个难度恐怕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甚至京东物流的老司机们还专门为它起了个高级的名字——解耦。



(四)解耦 


京东物流的智能供应链平台负责人王强,就是解耦的推动者之一。

2021年10月我见到他时,他刚刚在北京798巨大的场馆发布了最新一代的“京慧平台”、“京东物控”、“天狼”和“快递车”。

过去这半年,为了推进京东供应链平台的解耦,他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王强


王强加入京东物流之前,曾经供职于华为。从通信行业跨界到物流科技行业,他不仅没有不适应,反而发现了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点:

通信行业的核心是组织一张网,高效地传递信息;

物流行业的核心是组织一张网,高效地传递物体。

一个作用目标是电信号为基础的数字世界,一个作用目标是原子为基础的物理世界,从模式上来说完全可以类比。

王强用第一性原理来解释。

再仔细一琢磨,在通信行业,其实已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解耦的过程。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打114查询信息。你的查询需求会变成一条控制指令,它会找到包含你要查询的信息,并组合成一条语音返回给你,这条语音用行话叫做“资源”。

最早的通信网,资源和控制是在耦合一起的,所以“七国八制”,不同设备间无法互联互通。这有点像私家车,自已家的车多数情况下只会自己开;


后来,资源和控制做了“解耦”,专门有个资源池,控制指令来资源池里寻找资源。这样不同的指令就能共用资源了,有点像共享单车。



其实这个“控制和资源的解耦”同样可以在物流行业里实现。

比如,“仓库管理系统”和“仓库内的设备”就能类比这个套路。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仓库管理系统需要规定一些标准的数据接口,无论是京东的天狼地狼,还是别人的什么机器人机械臂,只要符合这个数据接口,就可以和管理系统“对话”,管理系统就可以把它吸收进来,为我所用,统一调度。



这有点像我们的电脑,没有人规定某台电脑只能配某个U盘,只要是“USB 插口”的U盘插进来,那就能愉快地玩耍。如此一来,扩展性变得无限。

按照这个理念,还可以把“物流调度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解耦。

比如,京东物流的“云仓”——一个园区有5000亩土地,京东物流自己经营的仓库可能只有500亩,剩下4500亩属于其他公司。

只要符合“接口标准”,其他的仓库就可以轻松跟京东物流“并网”。



这样一来,就有了诸多好处:

平时这些仓库有独立的任务,如果遇到大促,京东物流的仓库不够,他们就可以轻松把仓库资源划拨给京东物流使用。相反,京东物流仓库富裕的时候,别人也可以调用。

这就像一个宿舍里,我没钱的时候你拆兑一点,你没钱的时候我借给你一点,我撩妹你当僚机,你撩妹我当僚机,资源复用率很高。

按照这个逻辑还可以继续,比如把“配送系统”和“配送运力(京东小哥)”给解耦。

比如,有一家粮油企业,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自己的仓库,他们就想让各个城市的京东小哥帮他们把送货送到顾客手上。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最近京东物流就在几个城市做“解耦”试点,让这家企业通过系统之间的标准接口来向当地京东小哥派单,小哥接到单子,不用管是京东物流发来的还是其他公司发来的,只要执行就好。

这样的“派单”越来越多,运力负载就会变得更均衡,小哥收入当然也更好。



看了上面几个例子,我猜你大概对“解耦”有点儿感觉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之前说的“5G专网”、“签收验货”、“货物盘点”等等子系统都可以解耦出来,甚至每一种子系统还可以继续拆分成更基础的模块。

一旦解耦成功,这个巨大的变形金刚就能成为一堆“乐高块”,跟其他组件随意组合了。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京东物流成立于2007年,刘强东被第三方物流“送货不及时”和“送货服务差”搞得忍无可忍才自己搞了物流公司。

那时候京东的生存是最主要的,谁会想到十几年后京东物流能有机会给全社会提供服务呢?

所以,过去京东物流的部门设置和产品设计都是为了实用,不是为“解耦”。

现在想解耦,就要面对两个历史包袱:

一个是技术包袱。
很多系统设计的时候是“黏在一起”的,就像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镶嵌在面板上那种感觉,你想拆出来都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就要老司机们花时间重新梳理一遍代码逻辑,定义出各种接口,再把拆开的两个系统分别包装成独立模块。

一个是组织包袱。
原来,一个仓库整体的运作指标是整个团队来背的,现在解耦成“仓库管理系统”、“天狼”、“地狼”等等,那么就要为负责每个部件的小组重新制定绩效标准。而且,原来京东物流分了很多业务线,各个业务线都有类似的系统,现在就要全部整合为一个系统一个团队。

这两个包袱,哪个都不好解,而且哪个都急不得。

不过,商业的正道恰恰是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而在我看来,能不断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反而是京东这些年一直能过关斩将的奥义所在。

过去半年,京东物流的高管们死去活来,一边推进技术解耦,一边和各个部门开会扯皮,商量权责和利益归属——简直就是站在人文和科技的交叉口用生命指挥交通。

解耦不能闭门造车,京东物流的做法是:找到各个行业前瞻性最好的企业,在实际战斗中加快解耦的进度条。

王强告诉我,就在最近京东物流服务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车企,沃尔沃。

在全国各地,都有沃尔沃的4S店和认证维修厂,每天都需要进各种零备件。你懂的,一辆车上的配件是几万个,即便是新能源车配件都超过一千个,把这么多型号的配件及时准确地送到全国几百个站点,对供应链来说是“地狱模式”。

一辆汽车的“爆炸图”。


犹豫就会败北,沃尔沃找到京东物流搞了一波深度合作——深度预测、智能补货、全局仿真、动态寻源,能上的都给上了。果然立竿见影。

上了新的系统,相比以前一次性订单满足率达到95%,履约时效提升了20%,管理人效提升了38%。

王强能把数据一股脑背出来。

车企们消息灵通得很,不看广告看疗效。没过多久,其他品牌也找到京东物流各种打听:你给沃尔沃整了啥,我们也来一份同样的套餐。。。

沃尔沃不是孤例,就在最近一两年,直销品牌安利、鞋类品牌斯凯奇、乳制品品牌伊利,各行各业的大公司都意识到供应链改革的紧迫,纷纷和京东物流探索了很多合作。

此刻鸟瞰,京东物流正一边继续推进自己的技术解耦,一边尽力服务各路客户爸爸,忙得脚不沾地。

临近告别,余睿送给我一个有趣的观察:

在各行各业有很多老品牌,最近在大商场突然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实际上,他们的经营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正在“壮士断腕”,主动放弃了传统的代理商和渠道铺货的方式,一步步建立“智能供应链系统”,把商品流转的细节掌握在自己手里。

无论是这些大企业还是我们京东物流,都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样子。我们相信这个未来,所以正在努力扮演未来世界的角色。

他说。

我眼前出现了一座密林,大雾缭绕,静谧安然,但有些人正决定朝着一个方向狂奔而去。




(五)一个社会的底座 


历史真正的转捩点,往往比想象中更加安静。

从表面看来,“供应链技术”是库存和周转的游戏,是“便宜”和“昂贵”的区别。

但究其本质,“供应链技术”是在规定时间内把规模化的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的能力,是“能”和“不能”的区别。

在我看来,纵然供应链技术根植在互联网和商业之上,但它绝对不会止步于商业。

这个真相已经初见端倪。

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武汉封城,口罩紧缺。这种极端情形,已经完全超越了商业的经验边界。

由于隔离政策,京东物流的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武汉中心仓工作;而封城政策规定,即便是有特殊任务的车辆,一旦进入武汉,也必须就地隔离,不能再出城。

当时没人知道武汉何时解封,京东物流从外省调来的货车每进入一辆,就搁浅一辆,损失无法估计。

如果按照商业参数和逻辑来进行利弊计算,此时最好的选择是——在京东的主页上对武汉购买口罩的用户显示缺货。

但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疫情并未波及地区(只是因为恐慌而抢购口罩)的用户会看到缺货,但是武汉用户从未缺货。

回到历史现场:在虚拟世界,一批批订单发出;在现实世界,京东物流的卡车像子弹一样义无反顾地冲进烟尘。



司机师傅和快递小哥的勇气、决心和牺牲精神值得敬佩。但背后的技术人和技术本身同样应该被抱以温情和敬意。

那个春节,京东零售和京东物流供应链团队紧急加班,所有之前提到的供应链技术都被改造和调用起来:

人们都在抢购口罩,所以需求数据已经失灵。销量预测系统经过调整,转而根据全国的疫情数字,结合流行病模型,对每个省份每个城市防疫物资的真实需求做出推演,以决定供货数量;
库存均衡系统在“数字孪生”的虚拟世界第一时间把武汉中心仓拿掉,周围省份的库存自动重算,以最高效率支援湖北;
疫情防控需要,各地仓库人手不足。自动分拣设备和快递车尽数出动,进行无人分拣和无人配送;
物流调度系统把进入武汉的货车后续离开的规划全部取消,最短的时间内全国的货车调度重新回到平衡。

如此,一个原本用于平衡成本和用户体验的供应链系统,被瞬间改造成了计算时间和生命的社会支持体系。



而在这些瞬间,供应链技术闪耀着它作为一个社会“底座”的更本质的光芒。

从局部来看,供应链技术就是一座座园区里不起眼的仓库,一条条公路上奔跑的货车,一个个小哥上下楼时洒落的汗珠,它们过于平淡无奇。

但当这些局部连接成整体,就会跃迁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个机体沉默无言,却能毫不打折地执行一个社会的钢铁意志。

它正在我们身边苏醒。

每当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刷牙洗脸,穿上跑鞋晨练,在路边的商店里买一杯咖啡。你日常所用之物仍旧如彼熟悉。只是,它们来到你身边的方式与昨日不同。

水面之下的暗潮涌动,从来都是惊涛骇浪的序章。





未来已来

只是尚未流行

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max


哦对了,如果喜欢文章,请别吝惜你的“在看”“分享”。让有趣的灵魂有机会相遇,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Thx with  in  Beij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