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学小课堂》卷首语】郭雳:小课堂有大学问 | 后附读者福利
来源:中国法律评论、北大法学小课堂
郭雳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本文为《北大法学小课堂》第一辑“卷首语”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中国法学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是最能体现一位学者研究能力的“硬通货”。从维护学术规范性、提升同行交流效率的角度出发,我们赞成将学术论文作为一个学者最具代表性的标签。从一定意义上看,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是这一制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然而,当学术论文不断强调专业性和规范性,这一文献载体的阅读受众也就急剧萎缩。很多学术论文由于过于精深专业,以至于除了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同行专家,其他读者读后往往都只能发出“不明觉厉”的兴叹。最近,连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都感叹,“自己看不懂现在的有些刑法学论文了”。而更多的法学论文写作者,早就深谙论文重在发表而不在传播的道理,将责任编辑、匿评专家和主编、副主编们作为法学论文写作的预设读者。
与之对照的是,大量法律初学者——无论是法学院校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们的助理——极度缺乏探寻中国法律世界的辅助工具。专业论文过于精深,而法学教材又往往失之于宽泛。
于是,这些小“法师”们就像没有地图的航海者,必须自己在法学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苦苦摸索。
如果将时间往前推二三十年,彼时“幼稚”的法学各学科尚未发展成熟,诸多学术论文尚显稚嫩,学术的规范性也多有欠缺,但却产生了极大的学术辐射力。当时的法学学术爱好者,无论是深耕该领域的资深学者,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抑或刚刚涉足法学的初学者,都会通过浏览法学期刊的论文来获取新知。在那样一个学术野蛮生长的时代,呈现出的却是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样态。
我们怀念那个时代!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乐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心得,通过不那么机械的表达方式,自由而真诚地阐释自己的学术观点。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法学知识绝不能仅仅依靠森严的学科壁垒和晦涩的学术表达来生产。在面向法学初学者的每一堂法学课堂上,在提供给法科学生和一般研究者的各种讲义、答疑、案例分析中,一样有着法学的大学问。相较于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这些载体灵活的教学材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可以推进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首先是强基固本。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重建只有四十余年的时间,但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迁,很多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尚未展开,就已经变成了“老问题”。尤其是在追求引用率等KPI考核的当下,法学期刊并无太大的意愿去刊发讨论基础问题的“陈词滥调”,而更希望对时下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导致对法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和澄清成为一个真空地带。而大量法学教育的材料正是围绕这些基础问题展开,成为夯实中国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钢筋水泥。
其次是自由创新。学术论文当然应当追求创新,但当下法学论文在注释体例、字数篇幅、论证方法等形式规范性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已经对学术创新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乃至抑制。而学术刊物在版面、排期、发表流程等方面的限制,更导致很多学术创新只存在于作者的头脑和硬盘之中。相反,在一些研讨课、小班课上,这些知识却能够自由地在师生之间交流传递,以灵光一现的方式让人感受到法律思维的奥妙以及“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的意义。
最后是清晰可读。法学学术论文想要发表,先必须取悦编辑、匿评等同行专家。选题不妨新奇险怪,论证务必旁征博引,否则难以吸引见多识广的专家们的兴趣,但也因此导致专业人士以外的其他读者难以理解。而教学材料的受众首先是学生,是天然的“读者友好型”文献。而就法学而言,无论是真正的学问之道,还是踏实的致用之学,只有通过广泛的传播,方能扩大其影响力。
北京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滥觞之地,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近年来,北大法学院大力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增加教学产品,改善教学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活动,引领中国法学界教学改革风潮。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则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将美国职业法学教育(Juris Doctor)和中国法律硕士两种培养模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法学院,在案例教学方法、专业法学教育的课程设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2024年是北大法学学科创建120周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南北联动,联合创办《北大法学小课堂》这本连续出版物,旨在将法学教师们平日在北京大学和全国其他法学课堂中给学生们传授的学问之道收集汇编,给初学者们提供一本可亲的读物。
因此,这本连续出版物不设篇幅限制,不数脚注个数,不求进入各类索引……我们希望用清新简明的文风,把道理讲清楚,帮读者搞明白。我们也深知这些文章对于老师们晋升职称、申请头衔不会有直接助益,但依然不揣冒昧,希望全国有志于法学教育和纯粹研究的同仁能够将你们在课堂上反复讲授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学辅助资料投递给我们。
北京大学愿意以这本《北大法学小课堂》来承载诸位的“大学问”。
本辑目录
【特别呈现】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办好法学教育——谈谈课程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 潘剑锋
北大法学教育改革札记(2018—2023) / 车浩
【课堂门启】
课堂映象
【实录·宪法】“宪法学”:宪法解释方法举隅 / 张翔
【实录·刑法】外国刑法学研习的理念与方法——以日本刑法学对外国法之继受及现状为例 / 张梓弦
【讲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连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 / 俞祺
【实录·法学前沿】“法学前沿”第一课:法学的基础与前沿 / 曹斐 黄卉 洪国盛 茅少伟 吴奕锋 吴雨豪
【讲义·基础法学方法(连载)】“中国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法律渊源 / 茅少伟
研学小课
【民法】双十一案:请求权基础民法初阶案例研习 / 洪国盛
【民事诉讼法】动物园案:民事诉讼起诉受理条件的分析框架 / 刘哲玮
答疑解题
【试卷解码·法学理论】“法理学专题”期末考题评析(研究生2019年秋季学期课程) / 戴昕
【试卷解码·民法】“民法总论”期末考情说明及问答精选(本科生2023年春季学期课程) / 朱庆育
【试卷解码·民法】“债权法”期末考后总结及重点考题评析(本科生2024年春季学期课程) / 许德峰
【试卷解码·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期末考题评析(本科生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 / 傅郁林 曹志勋
【课后答疑·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课程答疑(本科生2024年春季学期课程) / 吴洪淇
【课后答疑·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课程答疑及期末考题评析(本科生2024年春季学期课程) / 张智勇
【课堂札记】
【劳动法】我在北大教劳动法 / 阎天
【学术方法】本科生法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探索及省思 / 尤陈俊
【思维方法】思维的炼金术:在判例中寻找法律的脉络——剖析“法律分析、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独特价值 / 刘玥
【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庭审训练深度指南 / 仇小雅
【域外采风】
【法律史】德国法学院的法律史教育——历史与当下的观察 / 吴训祥
【环境法】在前沿交叉地带探索——耶鲁能源法旁听小记 / 金自宁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 《北大法学小课堂》编辑部
读者来信 / 《北大法学小课堂》编辑部
12月15日周日晚19:30
《小课堂》正式“开讲”啦!
这里有北大“顶流”法学教师们
对理想的法学课堂的设想——
法学课堂的目的
法学课堂塑造的方法与材料
法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方式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
而在“教与学”的天平的另一端
同学们的想法也尤为重要——
“如何把XX法学专业课学得更扎实”
“怎样选择适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法学材料”
“为什么教科书越买越多,成绩却不见起色”
“怎么借助大学里的法学课堂与实务训练接轨”
……
就像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无法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
一场沙龙或许也无法解决法学学习道路上所有的迷思
不过尝试突破想象的边界
当理想的法学课堂由师生共探讨共创造
总能为揣着困惑站在法律门前的好知者
带去求学路上的无形的陪伴和实际的方案
这一次
你当然可以依旧带着
初入课堂前对未知的不安
进入课堂时对自我的怀疑
离开课堂后对检测的担忧
走进这场“理想的法学课堂”沙龙
来到《北大法学小课堂》第一辑新书读者见面会
在这里
听听老师们开设课程的构想
聊聊同学们学习法学的向往
让我们
一起共创法学课堂的理想模样
活动详细信息如下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支持单位: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北大法宝学堂
时 间:2024年12月15日(周日)19:30-21:30
地 点:北京大学凯原楼四层法律图书馆
主持人:
俞 祺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与谈人:
葛云松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 翔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车 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哲玮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茅少伟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
福利环节~
亲临沙龙现场,即有机会获赠《北大法学小课堂》第一辑新书。
参与师生互动,更有机会获得在场老师们的限量签名赠书~
线上观看直播的朋友们,也可以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参与赠书互动。
预约直播二维码
提问无拘,打开想象~
重磅福利
关注“法律检索”公众号,后台回复“暑期学校”即可获取首届“大数据与法律检索”暑期学校课程PPT。回复“PPT”即可获得中国大学MOOC《大数据与法律检索》主讲人在深圳律协授课的PPT(六百多页干货)。
深圳律协培训课程《律师法律检索核心技能》B站地址(点击文后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y4y137xu/
扫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免费学习中国大学MOOC《大数据与法律检索》第八期课程(有重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