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其骧:编写古今地名条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浙江古今地名词典》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谭其骧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导语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工作,谭其骧先生曾就此提过意见,后谭先生又在《浙江古今地名词典》编纂会上就如何编好古地名条目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系根据当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其中涉及市的书写、政区沿革书写、收词标准、资料来源、叙述方式、地名来历、名人生地、别名书写、释文内容等九方面内容,这些看法,对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修订、新一轮《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和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名志编纂,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编写古地名条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浙江古今地名词典》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谭其骧



谭其骧(1911-1992) ,字季龙,笔名禾子、谭禾子。浙江嘉兴人。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起任北平图书馆馆员。1934年与顾颉刚发起成立禹贡学会并任理事。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历任理事、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40年至1950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陈桥驿先生今年春天就叫我来讲,一直拖到今天。事先也没有很好的准备。我编过历史地图,写过辞海的历史地理部分。对古地名、历史地名有点接触,有点经验。今天虽然是《浙江古今地名词典》的会,我只能谈古地名,不谈今地名。当初写《辞海》的时候也分清楚的,今地名我们不写,只写古地名。在这里提出几个问题来,与各位讨论。有些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才搞得好。不是说我提出来就自以为是,而是提出来讨论一下。





首先一个问题最近若干年来推行市制,把市的名词搞得很乱,使我们写地名辞书感到很困难。

记不得是哪一年到北京去开地名委员会会议,我们就提出这个问题。现在的市有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有省辖市,还有地辖市,也就是县级市。有各种市,市的概念很混乱。我认为应该要改,现在这样的办法不对。经常在报上看到,上海是一千二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句话实在不通,既然叫城市,上海这个城市只有七百万人口。上海作为一级行政区域的国务院直辖市,那是一千二百万人口。连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文件,也一会儿是包括十个郊县,一会儿又不包括,这种混乱现象很不利。这个制度搞下去,我们编写地名辞书怎么办?(陈桥驿:你在人大的提案是发下来的,但是现在没有下文。)

我在开会之前,一方面看了我们这个《浙江古今地名词典》里头的试写条目,另一方面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的“浙江卷”试写条目,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是存在着问题。“浙江卷”里头,在杭州市这个标题之下,上头一段包括杭州市管的七个县,我把它叫大杭州市;下面一段讲的是杭州市区。《浙江古今地名词典》里头嘉兴市有两条,一条叫嘉兴市,一条叫嘉兴。这两本辞书都是这个样子,一条包括管的县在内,一条只指杭州市区、嘉兴市区。都漏掉了一个意义,实际上这个意义倒是最常用的,我把它叫第二意义。一个是大的,包括属县。一个是小的,就是杭州市区、嘉兴市区。其实在这二者之间还有第二意义。你什么地方人?我杭州人。我可以说是杭州市里人,也可以说是杭州乡下人。例如笕桥人,当然也是杭州人。我记得杭州是六个市区,十五个乡、镇。六个市区的人当然说我是杭州人,十五个乡、镇的人,当然也可以说是杭州人。我们平常说杭州人,是包括杭州城里、杭州乡人。城里、乡下都是杭州人。这个杭州的意义实在是最常用的,但是辞典就是没有这个意义,要就是包括七个县,要就是杭州市区。我认为辞典应该有这个意义。因为事实上我们说杭州,是指这个。一般不会去把淳安人叫杭州人。我们叫杭州,就是指杭州城里和杭州乡下。不光指杭州城里头,要大一点。大的、小的都写在辞书里头了,而常用的第二意义辞典里头没有,应该补救。但是现在我们的制度如此,没有一个适当的名称,第一意义叫什么,第二意义叫什么,第三意义叫什么?没有这个名称,怎么办?

我的建议,大家还是只好用杭州市,但是一、二可以这样:杭州市的第一,写杭州,包括七个县。是不是可以再来个二,那就是指杭州的城乡,即杭州城里和杭州乡下这个杭州市区,包括15个乡、镇。这作为第二意义,在辞典里应该写,现在却没有。这是第一个意见。(陈桥驿:后面一本可以补救,前面一本已快要出版了,不能改了。)



第二个意见。关于沿革的问题。

政区的沿革要不要写呢?我记得在北京开地名委员会时我是主张不要写的。我是搞沿革的人,为什么反而不主张写?我觉得现在的政区很特别。现在的杭州市与明清时的杭州府不一样,缺一个海宁,又加上明清时的严州府和绍兴府的萧山县。这样一个范围,你叫一个辞典作者要把沿革写得全面,实在太难了。还有我们辞典对沿革也不能写得太啰唆。你要写全,势必很啰唆,很难条理清楚。又要简单,又要全面,我觉得简直不可能,所以我在北京会上主张不要写。后来我看到这个东西(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试写条目)除了浙江之外,还有湖北、江苏,都写了沿革。老实说,都写得很成问题。杭州市写七个县,沿革完全避开严州府,过去严州府的沿革在杭州市里头一点不见。杭州市的沿革只讲杭州府,不讲严州,这就不对。严州的沿革与杭州的沿革很不相同,怎么可以从《读史方舆纪要》里头,或者从《清一统志》上把杭州府的沿革抄下来就算成是杭州市的沿革?严州府治在今建德,是否可以把严州府的沿革写到建德县条里?这也不妥。

明、清时的严州府现在属杭州市的政区范围,人家当然去查杭州市条,怎么晓得还应该查建德。我想在建德县里头恐怕也写不完整整个严州府的沿革。在《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试写条里头我发现嘉兴市只写1949年以后的,我觉得这倒是个办法,免得搞错。但想想也觉得有点遗憾,难道嘉兴1949年以前就没有历史了?嘉兴在五代以前是吴郡、苏州的一部分,不是浙江的;嘉兴自立秀州之后,在五代、宋朝的时候,它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上海的大部分;这种变化相当重要,应该让读者知道。上海所有苏州河以南的七个县,市区,都在当时的秀州、嘉兴府范围之内,嘉兴市的沿革里不写这个,好像也是缺陷。所以我提出问题来,沿革到底写不写,怎么写?真麻烦。这一条还有一句话,要写沿革的话,每位写的同志就应该对历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有基本上的了解。这话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是很简单。我现在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条目,包括湖北、江苏、浙江,写的人对历代行政区划制度是不很了解的,所以就写不准确了。就说我们试写条目里面嘉兴这一条,讲嘉兴曾经做过嘉兴路、嘉兴府、嘉兴军的治所,写嘉兴军就是外行了。嘉兴军在宋代不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是唐宋时候有的州所谓的军额,而不是一种行政区划。过去一个人有名、有字,还有号,直到近代才没有。宋朝时候,府州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制度,但同时又有军额。我们不要看《嘉泰会稽志》是宋代的,宋朝没有会稽郡,宋朝就是越州,后来叫绍兴府。称会稽郡,等于一个人,有个字,有个号。除了郡额之外还有军额,如嘉兴叫嘉兴军。这个要搞清楚。

现在不大可能搞一个班子,好几十个人来写沿革,而要每个人都把行政区划搞清楚,不写外行话,这又不容易。我倾向沿革尽量少写,或者不写。不知道对不对?



第三个意见。收词的标准。

收词标准也是个麻烦事,要谨慎,周详地考虑。总的说来,我觉得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昨天我在这里看到,是有收词标准的,并且写得很清楚:县以上古今政区名要全收,什么东西要选收。我觉得这里多少有点问题,如县以上全收,好像说得过去,但事实上有没有必要全收。如余暨,汉朝叫余暨,王莽时改为余衍,收进去了。我感觉到,一个地名收不收,要看这个地名在地理志之外会不会见于记载,光地理志记载我认为不值得收。譬如余暨,即今天萧山,西汉叫余暨,到王莽时改成余衍,到东汉时马上又恢复余暨,这中间只有几十年。除了你去看《汉书·地理志》,余暨下面有“莽曰余衍"四个字以外,没有第二个机会碰到这个名字了。再如,唐朝武德年间,有许多地方,一州分成好几州,一县分成好几县,这种州、县,也是存在几年之后就取消了,以后你在任何记载里头碰不到这种地名。这类地名虽然是县,我认为也可以考虑不收,它没有什么用处。县以上地名,可以考虑不一定全收。至于县以下的地名,原则上我也认为这样。县以下原来选收,选收的标准没有具体制订出来。对县以下的地名,我想要厚古薄今,不是厚今薄古。尽管不是县,很古的地名也可以多收些。是不是编委会订个条例,哪一朝以前的全收。小地名只好厚古薄今,你要厚今薄古就不得了。明、清也算是古代了,明、清地名全收就太多了,《明史·地理志》注里头的地名就不得了。这个请考虑。恐怕要倒过来,要厚古薄今。厚、薄的标准,还要详细地定。



第四个意见要交代出处。

古地名一定要有出处,这个地名是见于什么古书的。你收的地名没有出处的话,就没有用处。很古的地名不知道今天在哪里,也应该收。不但是每个地名要注明出处,每个词条对古地名亦名什么、又名什么,也要有出处。试写条目里头有会稽山一条,我有意见。会稽山,原名茅山,又名苗山。下面引了《史记·夏本纪赞》里头的话,提到了会稽,与“茅”、“苗”无关。这样写不够妥当,为什么?你说原名茅山,又名苗山,下面交代的只是叫会稽山的证据。《史记·夏本纪赞》只讲会稽山,你怎么知道原名茅山,又名苗山呢?实际上会稽山又叫茅山,又叫苗山是见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你要么就不要提茅山、苗山,就用会稽山;你要用茅山、苗山,就得交代清楚,这茅山、苗山见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因为《史记》上是没有的。我认为每一个古地名要交代出处。不光是《史记》,还有《山海经》、《周礼》,很多的古书里头只写会稽山,不写茅山,不写苗山,显然这个山名是要的。会稽是不是原名茅山呢,虽然《吴越春秋》、《越绝书》是这样写的,实际上有问题的。我们想想,大禹的时候叫会稽山,大禹以前叫茅山、苗山,大禹已经是传说中的时代,大禹以前的名字,你这东汉人作《吴越春秋》、作《越绝书》时还会知道吗?《山海经》、《周礼》、《史记》中都没有,你东汉人会知道吗?这本身就靠不住。你肯定说原名茅山,不大能取信于人,科学性是不大够的。所以,我们每个地名都应交代出处,不能一笔带过,亦名什么,亦名什么,这不行。(陈桥驿:茅山同苗山,在辞典里各有一条。)




第五个意见。要不是很确实的、可信的记载,我们在释文里头似乎不用肯定的语气。

刚才说的,说原名茅山,到大禹时改名会稽山,这是肯定的语气,而且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不可能肯定的,所以我建议对不能十分肯定的东西应该上头加个“传说”,或者“相传”。然后见《吴越春秋》,见《越绝书》,这样拿出来就比较过硬。



第六个意见。关于地名来历,也就是地名得名的问题。

这个地方为什么得这个名字的?这个在地方志里头,对地名来历往往有个说法,而这种说法不可靠的东西相当的多。在浙江过去对余姚,是舜的支庶,上虞又是舜的什么关系,义乌又是什么乌伤,这实际上是古代把越语用汉字写出来,后人不晓得它是越语,按汉字望文生义地搞出一种传说来。陈桥驿先生写过文章,陈桥驿先生也告诉过我,浙江这种地名很多。我个人1962年在上海也讲到过这些问题,因为上海人也相信传说。黄浦江是战国时候春申君黄歇所开的,所以叫黄浦。这是方志里的东西,可是现代人照用不误,深信不疑,这不行的。春申君的时候,战国的时候,上海还在海里头,开什么河?但是这种传说的影响很大。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一般的人都知道,现在的上海市区至少在汉代以前还在海里。但是写地名辞典还舍不得把黄浦江与春申君拉开关系。怎么写法呢?把黄浦江的上游说成是春申君开的。黄浦江上游在青浦县境内,青浦老早不归上海的。黄浦叫黄歇浦,叫申江,这是上海的事情,不是青浦的事情,他们舍不得,还要再拉上海。这种传说,我希望不要轻易相信。还有无锡,说无锡古代时有锡,到汉朝时没有锡了,到王莽时又有锡了,所以叫有锡,到东汉时又没有锡了,又改无锡。都是胡说八道。

地理学者对越语地名还可以再研究,虽然现在我们没法子了解越语了。它不是方言,是一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我认为可能浙江保留的越语地名最多,秦汉时候在浙江境内保留的县名,大部分都是越语。当时浙江大部分地方是会稽郡。浙江本身就是越语地名。《山海经》、《史记》里头都有浙江,《吴越春秋》、《越绝书》里头都有浙江,奇怪的是《汉书·地理志》叫渐江,《水经》里头又叫渐江水,注文把这两个分开,把渐江水相当于今天的浙江、钱塘江,把浙江解释成长江的下游,又是在余姚入海的。长江的下游又怎么会在余姚入海的呢?《汉书·地理志》里面有一条叫分江水,说是从安徽贵池(池州)那个地方东南行,到余姚入海。从皖南山地,又到浙东来入海,根本不可能。但是清朝人迷信史籍,有一篇《浙江通考》,说这是两条水,过去搞在一条是错的。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写了一篇浙江考,他才辨别,古代的渐江就是现在的浙江,就是现代钱塘江。浙江是长江的下游,没有那么回事。可惜的是浙江是越语,王国维没有指出。实际上因为“渐","淛”、“浙”是越语,在译的时候有点出入,如此而已。把浙说成是曲折,也完全是望文生义,靠不住的。这条意见是,对方志里地名来历的说法,要十分谨慎,不要盲从。



第七个意见对名人生地有争议的,我们建议在释文里要列举诸说,每一说法要注明出处,我们不要去作判断。

西施,萧山人同诸暨人打官司。刘昭引的《越绝书》:“余暨,西施所出。”现在的《越绝书》里没有这句话。反对的人说,根据靠不住。主张的人说,这是真本《越绝书》的佚文,你不能说他不是《越绝书》。这就没有法子。我认为可以这样写:苧罗山,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是西施出生地。然后说,《会稽记·舆地志》说它在诸暨。下面要有刘昭引的《越绝书》,还要说明诸暨、萧山都有苧罗山,不偏不倚。




第八个意见。我们现在收了简名,但是没有提到别名。我说别名应该收,这有用处。

特别我们看文人的著作,往往杭州不叫杭州,叫武林,这是别名。它不是简名,也不是古名。武林不但是山名,也是杭州的别称,应该收。嘉兴,叫鸯湖。这是读古书经常要碰到的,倒是要收。碰不到的,可以不收。



最后一个意见。释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做到写具体的实在的内容。

尽量不说比较空泛的话、到处可以用的话。这种话可以不说,最好不说,我最近看了些地方志通讯,胡乔木同志在一次地方志会上讲到,现在方志有些话可以不说。举了些例,我不完全记得了。他讲到:这个地方的人们正在奋发图强,为四化而奋斗。诸如此类的话很多。我想想,这类空话我们有时也会有。除了这种政治性的、带宣传性的空话之外,我发现搞地名的在叙述历史时,也犯通病。像上海总讲上海历史悠久,我看了很反感,上海怎么能算历史悠久?我昨天看到这本里面也两次提到浙江历史悠久,我认为这话实在没有意思。什么叫悠久,几万年是悠久,几百年、几十年也是悠久,久不久是相对而言的。哪个地方历史不悠久?处处都是历史悠久,写它有什么意思。还有文化发达,全国哪里文化不发达呢?每省都讲文化发达,就没有意思啦。这些空话就不要讲了。





文章作者:谭其骧

文章来源:原载浙江省地名委员会、浙江省地名学会《浙江地名文汇》1989年第1期,收入谭其骧著:《谭其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6-171页


感谢肖承清、宋世钞、丁艳等老师的宝贵意见!

编辑:白琳蔓

图片处理:白琳蔓  常宏宇

文字转化识别:张雨欣

文字校对:徐敏  周倩  常宏宇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部分提示性文字系编者所加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看原文哦~



QQ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地名资讯|地名研究|线下活动

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QQ交流群:620684263

投稿邮箱:

jxdmyj2018@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