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上)

朱惠荣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上)

朱惠荣



  [提要] 云南有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云南被称为“地名博物馆”,民族语地名有其典型性。云南的民族语地名有很多特点,但并不特殊,在其他地方也似曾相识。本文以一个省为单元,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探讨民族语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的关系及各种民族语地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民族语地名  形成历史  地理分布  丰富内容  通名


引言


云南有多少地名?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谜。经过全国地名普查和近年的地名补查,才第一次提供了一个接近准确的数字。云南全省的地名约近27万条。以全省39.4万Km2计,平均每km2仅0.68条。以全省36,972,610人计,平均136人有一条地名。在全省地名中,约有25%是民族语地名,有人估计的比例数比这更高。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全省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保留了以本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云南被称为“地名博物馆“,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全省少数民族语地名分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还有少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和满语。藏缅语族有藏、羌、彝、白、景颇、阿昌.怒等语支,还包括语支未定的基诺语。彝语支又包括彝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哈尼语,怒语支包括怒语和独龙语,普米语属于羌语支。壮侗语族分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壮傣语支包括壮语、傣语和布依语,侗水语支在云南则有水语。苗瑶语族又分苗语支和瑶语支。佤语、德昂语、布朗语皆属孟高棉语族的佤崩龙语支。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历史考察



现今云南众多民族语地名的形成使用和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长期积淀的结晶。云南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云南的民族语地名和它的历史一样久远。云南最早被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地名首推“滇”,滇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族名。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录了庄开滇的历史, 庄蹻到时已称“滇池”,证明此名比庄蹻时代更早。近年考古发掘出土汉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滇国创造的青铜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多释“滇”与滇池有关。《文选·蜀都赋》刘逵注引谯周《异物志》说:“水源深广而未更浅狭,似如倒流,故俗云滇池。”以后诸书皆据此微变其文。到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又认为:“颠与滇同,以颠主义,顶也,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近年,人们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怀疑,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认为:“是滇为西南夷族名,住于沿湖,善歌,被称‘颠歌’。庄蹻至时已称曰滇池,其为夷语旧称可知,安得有取于颠倒之义哉?迨汉民习居其地,见其水出口河迹逆势,结合土人倒流传说,谯周因而付会之耳。”关于“滇”的语种,一说为羌人中一个有影响的部落首领的姓氏;一说为彝语,意或为“甸”,即大坝子,或为鹰;一说为傣族先民的地名,源于梵语的禅。

汉晋时期云南的地名多为民族语地名,其中一部份被用作郡县名称。这些民族语地名中,最突出的是以族名为地名或政区名,如句町(在今广南、富宁)漏卧(在今罗平县)、进桑(在今屏边、河口县境)、哀牢(跨今保山、德宏,直达西双版纳)、劳浸(在今陆良附近)、靡莫(在今寻甸附近)、嶲(在澜沧江和怒江之间);昆明(在洱海周围)等。汉晋时期有毋单(在今宜良、路南县境)、毋掇(在今华宁县)、毋敛(在今贵州独山县)等县,《汉书》颜师古注:“毋读与无同,单音丹。” 《华阳国志·南中志》句町县条说:“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以“毋” 命名的地名皆因其酋长姓毋,甚至其族姓毋,且多为濮族。 但如句町例,并不是其王姓毋的都以毋为族名或县名。汉晋设县有同并(在今弥勒县)、同劳(在今陆良县)、同濑(在今马龙县),通常称为三同,“同”又作“铜”, 直到唐代还有称“同”的地名,如同乐(在今陆良县)、同起(在今嵩明县)。《汉书·地理志》同并县应劭注:“故同并侯邑。”证明带“同”的地名也是族名,有的在汉代被封为“侯邑”。也有一批不是族名的民族语地名,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夜郎有谈指、谈乐、谈稿、广谈等地名,其中谈稿在云南富源、贵州盘县一带。 《安顺府》认为:“剡即谈之转,北盘江往古盖名剡水。”以“谈”命名的地名应在应在北盘江流域,以江为名。汉晋时期有芘苏县,在今云龙县境,疑即“傈僳”的音字, 似为最早以傈僳族名作的地名。三国两晋在今西双版纳设南涪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南涪县,有翡翠、孔雀。”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孔雀特出永昌南涪县.”《宋书·瑞符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八月,白虎见永昌南罕。”南涪、南罕应为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傣语地名。

唐宋时期,云南出现民族政权南诏和大理,民族语地名得到较广泛的流传,反映这一时期民族语地名的资料比前丰富,因而现今我们能知道的民族语地名也较多。这一阶段,滇东有很多部,如乌蒙部(在今昭通市).闽畔部(在今会泽、东川)、磨弥殿部(在今宣威县)、师宗部(在今师宗县).弥勒部(在今弥勒县).罗婺部(在今武定县)、新丁部(在今寻甸县)等,习惯说滇东三十七部,其实还不止此,有些大部又包括小部。“部”直接成为县级政区的通名,而它们的专名都是民族语地名。

部的得名大多来源于该部酋长的名字,《元史·地理志》所载甚详。如路南州:“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 "师宗州:“昔爨蛮逐僚、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弥勒州:“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舍资千户:“昔名褒古,又曰部嫋踵甸,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闵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武定路军民府:“昔卢鹿等蛮居之。至段氏,使乌蛮阿刷治纳消服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这些部名都是彝语地名。罗雄州:“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马龙州:“夷名曰撒匡,昔僰刺居之,盘瓠彝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至罗苴内附,于本部立千户,”罗雄部、纳垢部应是最早见于记录的苗语地名。

唐宋时期,滇西民族语地名的族别和语种十分丰富,见于《蛮书》有高黎贡山、怒江、茫施、望蛮外喻部、茫天连等。高黎贡又作“高丽共”,向达以为有误字,其实那是景颇语的音译。《元混一方輿胜览》解释: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经镇康。” 怒江系因流经怒族居住的地方而得名。茫施即今芒市,为德昂语的部名。望蛮与外喻部皆为佤族。茫天连即今孟连,南诏时有一批“开南杂种”或“金齿诸部”的傣语地名,茫天连为其中之一。据《勐巴纳囡召哈先》记载,唐代今景洪县的傣语地名有曼述洪勐(今曼贺勐)、曼达允勐(今曼达)、曼溜(今作曼扭)、曼董因(今曼董龙)、曼浓冯(今曼龙枫).曼卖蚌(今曼迈)、曼朗(今曼喃)及曼躲、曼擂、曼善、火荒。大理时的样渠头赕、罗波甸皆纳西语地名,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纳西语仍称漾古赕,石鼓镇纳西语仍称拉拔,即古代的罗波。在洱海周围,唐代设野共,眉邓等州。“野共”与今“漾弓”为白语的同音异写,意即泥沙堆积快的河,以河名为州名,眉邓即今马登,白语意为马帮驻宿的村子,唐代还有一些带“赕”和带“登”的地名,都是白语地名,“赕”音胆,意即平地,“登”为村,还有一些带“和”的地名,以太和城为代表。《新唐书·南诏传》解释说:“夷语山坡陀为和。"唐代已有“和蛮”之称,见张九龄《曲江集》。大理时滇南的步日、因远、思陀、落恐、溪处等部,都是哈尼语地名。如普洱,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即水湾寨,“步日”。“普日”。“普洱”皆同音异写。《清职贡图》解释说:“南诏蒙氏称和泥为因远部。”因远也是哈尼语地名。思陀又称官桂思陀部,元初曾设和泥路,落恐部名源于哈尼族首领的名字,又称伴溪落恐部。溪处为其部首领“凯处”的演化,又称七溪溪处部。今广南、富宁南宋时为特磨道,已有隘岸、那郎、昔阳江等壮语地名,昔阳江即今西洋江,壮语”西”为四,“洋”为山羊,意即有四只野山羊在过的地方,剥隘也是最早的壮语地名之一,宋代称隘岸,元代作剥隘,相传首先有壮族父女二人来此定居,其女名“爱”,壮语称父为“卜”,故名卜爱,又作剥隘。

元明清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云南的民族语地名更加丰富多采,随着民族人口的增加,民族语地名总量逐步增加。随着设治的繁密,一批民族语地名被作为政区名,出现的频率大增,提高了这些民族地名的知名度,元明清时期经常在边境用兵,鸦片战争后边事频繁,往往涉及边境地区的民族语地名,明清以来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有关的史地文献,为保留民族语地名立下了功劳,它们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民族语地名的殿堂,一些地方志全部收录了当时的聚落名称,如《元一统志》详细记载了丽江及其周围的村寨名两百个左右,是保存至今滇西北最古老、最详尽的一份地名表。



可惜《元一统志》仅存残卷,其他地区的我们已无法看到,清代檀萃的《华竹新编》列举了元谋县乾隆年间的157个村名,井归类进行解释。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总志和方志中自觉记录和研究地名的范例,遗憾的是过去很多资料往往视而不见,把民族语地名当汉语比付,出现很多牵强的解释。《元史·地理志》、《元混一方與胜览》可算独具慧眼,它们的大量解释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民族语地名的光彩面目。

元明清时期云南的民族语地名语种更多了,元代增加了蒙古语地名,元代称大理为哈刺章,称丽江为茶罕章。魏源《元史语解略》解释:“元人以蒙古语命名,或取于色,察罕,白也;哈刺,黑也,“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亦指出:“章应为蒙古语区域之意","茶罕札即白地,合剌札即黑地,亦即白蛮区城、乌蛮区域。 "在今蒙古族聚居的通海县,也保留有蒙古语地名,杞麓湖就是一例,元代湖面宽广,所以《元史·地理志》说河西县“在杞麓湖之南”,湖水三面环杞麓山(今凤凰山),因以山为名,“杞麓”为蒙古语,意即似湖里长出的石头。昆明市的五里多原称斡耳多,蒙古语为衙门或行营的意思。因元代驻蒙古军得名,明代误为五里多。元代设银沙罗甸宣慰司,辖境包有阿佤山区全部,“银”即佤语的“永”,应系佤语地名。《徐霞客游记》记有贵州“与罗平分界"的八达,应即今罗平的八大河,布依语“八”为河口,“达“为河,意即两河交汇处。这是布依语地名见于明代的例子,清代增加了满语地名,巴图,嗡空等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会泽县马路乡人民政府驻地巴围,为满语巴图鲁的缩写,意为勇士,因清时一满族武官居此得名。镇康县木场乡至今还有满族数百人,也保留了满语地名嗡空,"嗡”为水,“空”为干树,意即水从干树根流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设西盟土把总,“西盟”是拉祜语地名,意即金子。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地理分布



现今云南各民族的地理分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地理分布更复杂,彝语地名分布最广,遍及全省的大部。西北部的宁蒗、水胜、中甸各县;西部大理州除剑川,洱源以外各县,临沧地区北部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各县,最远达怒江边的泸水和龙陵;南部思茅地区澜沧以东各县(景谷除外);以及楚雄、昆明、东川、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曲靖等地州各县,皆有彝语地名。但是,有的县只有几条彝语地名,有的县彝语地名仅集中在其边缘的某一小范围内,都只能算彝语地区的边缘区。综合分析彝语地名的数量,密度和重要地名的比例,则彝语地名集中的范围,西北至金沙江以东,西部包有洱海以东、以南各县,以澜沧江为界,南部以红河为界,并包有红河以南的景东县,东南部包有文山州的文山,砚山,丘北、马关,西畴诸县。在云南分布较广的还有傣语地名。傣语地名集中分布的范围包括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以南各县,低热河谷和低海拔的干热坝于往往有傣语地名分布,傣语地名分布的界线,怒江河谷北至泸水县六库;谰沧江河谷北至云龙县旧州;金沙江河谷的永胜、华坪。永仁、元谋、武定等县皆有傣语地名;双柏县境东部的绿汁江河谷,弥勒县境的南盘江河谷及朋普、竹园等坝子,也有傣语地名。僳僳语地名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遍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各县,德宏州部份县,宾川,祥云东部,云龙,永平,漾濞,元谋,腾冲,龙陵等县亦有少量分布。白语地名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弥渡、南涧两县除外)及兰坪、泸水两县。维西县白济讯、中路、维登等乡,福贡县匹河,保山市老营,南华县及昆明市郊也有白语地名。哈尼语地名主要集中在红河以南的元阳、红河、绿春、元江、墨江、江城、景东各县,镇沅、勐腊、勐海、澜沧、新平也有分布,往北达峨山县的化念,甸中、大龙潭等乡及双柏县东部的大庄乡,苗族在云南分布广泛,苗语地名分布也较广,但苗族搬迁频繁,且袭用原有地名的情况较多,所以苗语地名的数量不多,且最分散,大体滇东南的文山、砚山、西畴、丘北、护西、广南、屏边为一片,金沙江南岸武定,禄劝的山区为一片,滇东北威信等县也有分布。

分布遍及几个县的民族语地名有藏、纳西、景颇、佤、拉枯、瑶,壮等,藏语地名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贡山县。纳西语地名分布在丽江、中甸、维西,德钦亦偶有纳西语地名。景颇语地名都在高黎贡山以西,德宏傣族景领族自治州有近千条景颇语地名,主要分布在潞西、瑞丽、陇川,腾冲县古永、泸水县片马等乡也有。佤语地名集中在沧源和西盟,与之相近的镇康,永德、耿马等县及澜沧县西北部安康、雪林、木戛,孟连县西部南雅、富岩等乡也有分布。拉祜语地名稀疏地散布在澜沧江两岸的临沧,双江、耿马、沧源、澜沧、孟连、勐海、景洪、景东、景谷、普洱等县。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富邦乡最集中。瑶语地名较少,分散在南部沿边的金平、河口、西畴、砚山、富宁、勐腊等县。壮语地名以富定,广南两县最多,富宁县有2210条,广南县有1074条,其他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及泸西、师宗两县的南部。

 分布范围较小或数量较少的有怒、独龙、普米、阿昌,德昂、布朗、基诺、布依、水、蒙古、满等民族语地名怒语地名集中在贡山、福贡两县及泸水县北部、兰坪县西部。独龙语地名集中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流域。普米语地名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能找到。阿昌语地名在梁河、陇川和云龙的漕涧还能找到。德昂语地名在潞西、瑞丽等县市保留了44条。布朗语地名散布在勐海、墨江、景东等县及澜沧县惠民乡。基诺语地名集中在景洪县基诺山,景东县的龙街乡也有少量分布,布依语地名集中在罗平县东部与贵州省接壤的布依族聚居区。水语地名集中在富源县东南部与贵州接壤的水族聚居区,蒙古语地名仅在通海和昆明遗存。至今使用的满语地名会泽县有3条,镇康县有1条。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地理分布也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第一,分布十分普遍,但密度又悬殊很大。全省127个县及县级市中,绝大多数都有民族语地名,全为汉语地名的仅东北边缘的绥江、水富两县。西北隅的民族语地名比例最高。贡山独龙族悠族自治县占97.23%,德钦县占96.28%,维西傈僳族自治具占76.3%,中甸县占76%。西部,南部边缘各县民族语地名比例也高,泸水县占51.7%,瑞丽市占80%,畹町市占65%,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占49%,沧源佤族自治县占83%,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占92%,西双版纳保族自治州各县市占80%,绿春县占90%,红河县占80.9%,富宁县占64%。再稍靠内,还有一批民族语地名在30%以上的县,如师宗、广南、丘北、墨江、元谋、兰坪、元江、新平、峨山等县。第二,一个县全为一种民族语地名的情况很少,往往存在几种民族语地名,如景东县有傣、彝、哈尼、拉祜、基诺、布朗等6种,澜沧县有傣、拉祜、佤、哈尼、布朗等5种,泸水县有僳僳、傣、景颇、白、彝等5种。第三,大分散、小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况,全省如此,具体到一个县也往往如此,中甸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县,藏语地名1376条,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小中甸和五境两乡。纳西语地名341条,集中在县境南部金沙江河谷和三坝乡,北至上江。洛吉和小中甸南部、大中甸坝子两侧的山区。三坝乡有白水台,是纳西族的圣地,证明纳西族在此定居的时间很早。僳僳语28条,散布在县境中部大中甸、小中甸边缘,洛吉乡的山区和虎跳江乡北部。虎跳江乡是过去藏族和纳西族统治阶级争夺的交通要道,民族语地名也较复杂。金沙江边的七林途,可算藏语地名最南的界线,但保留下来的藏语地名已很少,且七林途现为纳西族居住。金沙江沿岸多纳西语地名。但有一部份已为傈僳族,汉族或彝族居住,彝语地名仅20条,分布在虎跳江乡北部和洛吉乡西南,且都为彝族居住;而虎跳江乡很多僳僳语地名的村子已为彝族或汉族居住,说明彝族和汉族迁到这里是最晚的。第四,随海拨高度的变化。不同的民族语地名呈立体分布。傣语地名往往在低海拔的坝子或河谷。哈尼语地名在有水源的山上,傈僳语、苗语地名在高山上,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其傣语地名多集中在低热的元江河谷和甘庄坝子,哈尼语地名在其南的山区,彝语地名则在其北的山区。内地的彝语地名串在条件较好的坝子,边疆的彝语地名多在高寒山区。第五,分布区边缘界线模糊,如红河以北基本为韩语地名,以南为哈尼语地名;但红河南岸、红河县北部高山还有彝语地名。南盘江以南基本为壮语地名,但南盘江北岸今泸西和师宗的五龙,龙庆仍有壮语地名。第六,开发的历史越早,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民族语地名保留得越少。反之越边远,过去交通越闭塞的地区,民族语地名保留得越多。滇西、滇南各县民族语地名多,滇东,镇东北较少;边远县民族语地名多,行政中心和交通线上的市县较少: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或西藏、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接壤的沿边各县民族语地名多,内地各县较少。第七,民族语地名会随着该民族的迁徒而多改移动位置,或由于该族散处各地、同一名称在多处出现,这为我们探讨一些民族迁徙的路线提供了线索。如昆明在秦汉时为战名位于滇西,三国时期滇东北也出现昆明,隋唐五代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都有称昆明的地名。唐代民明变为政区名,在今四川盐源设昆明县,元代民明作为政区名才转移到今址。又如高黎贡山为景颇语“高日硔”的详音,“高日”为景颇族一家支名。汉姓排。“硔”为地方,意即高日家支所住的地方。因为高日家支的搬迁,在今德宏州及牌冲等县有多处称“高日硔”。°高丽共"、“高里贡”、”高良工”都是同一地名的不同汉译写法,第八,一些民族语地名,地名语种和居民族别不一致,文山县作为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但壮语地名仅15条。除去派生地名则仅7条。苗语地名仅4条,彝语地名却遍布全境,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仅有彝语地名9条,且多集中在国庆乡。元谋有316条俸语地名:多分布在元谋坝子和金沙江沿岸,但现今在县境很难找到傣族。云龙县旧州乡有一系列带"丹”的地名,如苗丹、丹坞、丹嘎,丹梯及三七等,被认为是古代摆夷部落首长阿苗王子女的名字,以人名作地名。还有赶邓坡即嘎邓坡,鲁羌即鲁卡,嘎邓”,“鲁卡”都是其中的人名。汤邓原名“丹邓",汤涧原名“丹井”,都是以阿苗王之孙名作地名,但现今云龙县的傣族甚少,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分布范围比现今各少数民族分布的范围广,分布的地理位置也有所变化,民族语地名分布的地区和范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分布的可靠依据,是研究民族历史的极好资料,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年第1期;


本期主编:张塑杭

内容编辑:樊贤梓

选稿:常宏宇

审订:黄卿


欢迎加入江西地名研究公号编辑团队!

联系微信:jxsky1983

qq:304542498


更多信息请关注"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及下方地名研究QQ交流群也欢迎加入中国地名研究微信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