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下)

朱惠荣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云南民族语地名探析(下)

朱惠荣



  [提要] 云南有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云南被称为“地名博物馆”,民族语地名有其典型性。云南的民族语地名有很多特点,但并不特殊,在其他地方也似曾相识。本文以一个省为单元,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探讨民族语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的关系及各种民族语地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民族语地名  形成历史  地理分布  丰富内容  通名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丰富内容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自然和人文诸方面。一类是以地理环境命名,特别是小范围内特殊的地形地貌.第二类以物产命名,尤其是野生动植物,包括野果,野菜,怪树、野兽等等,第三类为历史遗存,包括民族的生存,分家,搬迁、发展,第四类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地名,如歇息的地方,玩耍的地方。进行交易的地方,被骗的地方,起来反对坏人坏事的地方等等,第五类因宗教或神话传说得名。傣族和藏族这类地名最多,且随故事路线形成系列。第六类民族语地名中也有大量的姓氏地名。有的是古代该族的首领,有的是该族的英雄或长者,有的是家支名,有的是该族的某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资本主义工商业集中在中心城镇,内地普遍进入地主经济,一些边疆地区或停留在封建领主制,或保持奴隶制度,有的仍处在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云南被称为“一部完整的活的社会发展史”。云南的民族语地名,则是这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傣族和彝族的一些地名记录了纳贡,交租、分水制度,则溪制度等,最有价值的是1949年前处于比较落后阶段而现今人数不多的一些民族使用的地名。这些地名保留了这些民族古代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历史痕迹,再现他们过去生活的严酷环境。

在独龙族聚居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至令还保留了362条独龙语地名。如“巴坡”意为盘腿坐,因独龙族先民居此,习惯盘腿坐,故名。钦郎当的“钦郎’’,为氏族名,“当”为地方,意即钦郎氏族居住的地方。雄当的“雄”为奴隶,“当”为平地,意即奴隶坪。献九当的“献九”为分居,意即兄弟分居繁衍后代建成的村子。“腊配”意为绝种,该村曾因传染病流行,死亡甚多,人口频于灭绝,故名。“吉木登"意为一把火把,相传夜间点火把行路,从巴坡到此则燃完一把火把,因名。“嘎莫赖"为不诚实,早年有一商人在此欺骗独龙人,因名。能铺拉的“能”为黎明,°铺拉”为抢,这里黎明时曾遭强盗抢劫,因名。龙元的“龙”为石。元“为集中,相传村人集中于一大块卧石上共同对付野兽,故名。“思站”意为葛藤,该村人喜欢用葛藤的韧皮纺线,织网捕鱼。因名。木嘎波当的“木嘎波"为蜂蜜,木嘎波当意即掏蜂蜜的地方。托乌当的“托乌”为滑溜,意即用溜索滑溜过江的地方。

贡山县集中了266条怒语地名,如丹当的“丹“为松树。“当”为坪。意即松树坪。“茨开”的“茨"为粮食,“开”为丰富,意即粮食丰富的地方。“旺洞洛”意即菁里的河。“慈堎“意长寿, 因缅怀一位寿逾百岁,德高望重的怒族老人而得名。嘎达的“嘎”为悬崖,“达“为坪子,意即悬崖下的坪子.吉大斗为“吉当叮”的谐音,意即精平的地方。空通的“空”为河,“通”为湾,意即河湾。兰坪县有通孔,碧鸡兰等怒语地名。°通孔意即狭窄,因地址狭窄得名,碧鸡兰为“驳子纳"的谱音,意即火草地,因盛产这种专用作引火燃料的植物得名。

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普米族聚居的地方保留少量普米语地名,如杏乐,“杏”为松树,“乐”为山坡。意即松林坡。“松达“意为菁鸡,因过去当地菁鸡多而得名。“汝党"意为大路,因该村位于大路边,故名。“日达拉“意为大桥边,村边原有一座人马便桥,因名。"热来“意即左边村,因村左多为普米族居住而得名,"勒森"是人名,以最初在此定居的人的名字命名。“产米”意为亲家,传说普米族原来不与其他族通婚,后来有个普米族青年在这里破例娶了个傈僳族姑娘,从此普米族开始与其他族结婚,为纪念这一良缘的开端,普米族称这里为产米。

保留至今的德昂语地名以芒市为最著名,原作茫施,为德昂族首领的名字,德昂族传说其先民首领是茫施利;后作部名,唐代称茫施蛮;以后作政区名,元代设茫施路,明代设芒市府,清代设芒市安抚司,现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德昂语地名还有“户兰”,意即副首领,相传德昂族副首领居此,因名。何卡山的“何卡”为德昂族的姓,意即德昂族何卡住的山。

阿昌语地名如“鲁哪山”,意即种麻的山,“嘎卡坪”以地形象鸡窝而得名。江蚌的“江"为温泉,意即桥边温泉村,又如腊盖瓦的“腊"为手,“盖”为能干或有技能,“瓦”为村,意即出能人的村。

拉祜语地名多以当地生长的植物命名,带"的” 为林的意思。如“达的”为蕨蕨多的地方,“伯丕的”为蜜糖花树林,“必的”为麻栗果树多的地方,“面的”为香椿树多的地方,“卡加的“为橄榄树多的地方,“阿保的"为芭蕉林,“巴拉的”为扁草林,“鲁的”为芦苇多的地方,‘妈泥的“为红格树林.。母卡白”为干天果树多的村,“阿约节”为红毛树多的村,“阿卡朵”为蒿枝坝,“阿布角"为弯多依树村。拉祜语地名还多以人名为寨名,而人名又是以出生那天的属性而定.如属牛那天生的男性叫扎努,女性叫娜努,属猪那天生的男性叫扎床,女性叫娜袜,因属性不同,同是男性就有扎子、扎务、扎肚、扎根、扎丕等不同寨名。扎姆的“扎”指男性,“姆”为晚上,意即晚上出生的男人。“扎六”为第六个儿子住的村。上扎独、下扎独,则因原来有位叫扎独的拉祜老人在此居住得名,“扎牛田”意为属牛日开的田,“阿拉村"传说最先来此定居的是排行第十的儿子阿老,后演变为“阿拉”。“娜拉帕”意为娜拉这家人,因娜拉家先来居此,故名。拉枯语还有一些十分生动的地名,如拉起科,“拉”为豹子,“起”为烧,“科”为山,指烧豹子的山。邦努的“邦”为换,“努”为牛,指换牛的地方,拉巴的“拉”为虎,“巴”为剥皮,指剥虎皮的地方,面搓寨的“面搓”为挎包,意即善于加工民族挎包的寨子。“必骨的卡”意为有胛状腺疾病的村。“哈底”意即石头寨,科美的“科“为山,“美”为顶,意即居住在山顶的村,属于拉枯族现在金平的苦聪支系的地名,亦反映了过去贫瘠的状况,如“苏鲁”为一种草名,因村旁多这种草,即以之为地名。°草期"为一种辣鼻子草,村旁这种草较多,因名,后演化为“七吹"。“莫乌”为雾茫茫,因村建在多雾的山头上得名。“南鲁”为一无所有,以此为名形容当地十分贫瘠。

佤语地名也有不少是以当地特殊地物命名。如“满叶"意为野葡萄藤.“安雅”即野鸡,因村边树林里野葡萄藤或野鸡较多得名。安也的“安”为岩石,“也”为一种鸟,意即鸟岩,“翁布勒”为有水的休息处,因村边有井,过路人常在井边饮水休息。班勒的“班”为场,“勒”为休息,意即休息场,因走路人喜欢在此休息得名,公播的“公”为山、“播”为掏取,该山乌鼠较多,是人们经常掏取乌鼠的地方,因名。永得坡的“永”为寨,“得坡”为瘦土,意即瘦土寨,水怕点的“怕点”为崖画,因附近有崖画而得名。老布景、新布景的“布景”即伙头,该村有伙头居住,因名。“芒来”为交换东西的地方,即集市。

布朗语地名如“腊赶”,是指一种呈山字形当钟敲击的铜片,因该村建在形似腊赶的山丘上,故名。邦等的“邦”是窝棚,“等”是斜坡,因该村位于过路人休息的斜坡上得名。邦芒陇的“芒陇”为一种称猴子引袋果的野果,以窝棚边有猴子引袋果得名,翁洼的“翁”为出水外。“洼”为园圃,意即水园圃地。“艾碧”意为大儿子开辟出来的地方。“山理”,“山碧”意为三儿子开辟出来的地方。

现在行用的基诺语地名有42条,等于一部浓缩的基诺族历史,如基诺诺克、“基"为舅舅,"诺”为后,“诺克“为地方,意即后代尊敬舅舅的地方。巴卡新寨的“巴” 为寨,“卡”为力大,意即力大寨,该村的姑娘用抬石头上山的办法挑选对象,看谁聪明力气大,故名,洛特的“洛”为石头,“特”为不动,意即石头不动,该寨采用滚山石的办法选址,在石头滚不动的地方建寨,故名。吉座的“吉”为星,“座”为房屋,意即房子象星星发光,因房项用白树叶铺盖,远眺象星星闪亮发光,故名。司土老寨的“司”为吊,“土”为鼓,意即吊鼓,传说基诺族的始祖玛黑、玛妞兄妹俩乘鼓渡洪水到司杰卓米定居,后因外族入侵,迁居于此,将鼓吊起,故名。巴亚老寨的“巴”为寨,“亚”为压迫,意即反抗压迫寨,该村有个民族英雄阿普少说任法官时,违反律条,草菅人命,群众奋起反抗,把他杀了,因名。

在云南,苗语、瑶语、布依语、水语地名数量较少,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地名中窥见这些民族的环境特征和生活情态。以苗语地名为例,如莫依朵,“莫”为光,“依朵”为光秃的山坡,以附近山坡光秃得名。阿空的“阿”为那里,“空”为空处,意为那里的空处,因村居一空地旁得名。落哈国的“落”为山,“哈”为凹,“国”为塘,意即山凹塘。“所佐”意为先到这里定居的村寨,“么佐”意为后到这里定居的村寨。“魁窝”,意思是石山高大。又如阿诺诺,“阿诺”为潮湿,“诺”为日照时间短,意即潮湿和日照时间短的地方。“家七”村最初只有七家人,苗语倒为家七。“牛碑”为牛跛脚的地方,“者秋”为打秋千的地方。亚拉寨系从哑拉烧演化而来,“哑拉”为婴儿,“烧”为寨,意即婴儿寨,因有人在此拾到一个婴儿得名。武定的苗语地名多冠以“卯”字,“卯“即苗族,如卯虹朗,“虹”为下边,“朗"为桥,意即桥下边的苗家村,“卯哥吐”的“哥”为脚,“吐”为松,意即松林脚下的苗家村,瑶语地名如兆广,“兆”为美丽,广”为好,意即美好的地方。会秧为“麻秧”演化而来,因麻秧树多得名。里戛多的“里戛”为琥珀树,“多”为河,意即琥珀树河,东蹦多的“东蹦”的为大山,意即大山河。“尧贵都”为不会干的水塘.“大得潭”为蛤蚧河。布依语“长底'意即狭长的河谷平坝。鲁布革也是布依语地名,“鲁”为柳树,“布”为水井,“革”为狭窄,意即峡谷中水井旁有柳树的地方。水语地名如“古敢”,意即菁林中有泉水。“朴掌"内求佛保佑之意,“咯喇”为対歌的地方“布古"为找到好住的地方。






云南民族语地名的通名




民族杂居,各种民族语地名交错散布,其识别十分不易,以人们接触最多的通名可见一斑。

藏缅语族以彝,僳僳、纳西、拉祜、哈尼、白、藏、景颇.怒等民族语为例,其通名的状况如下。彝语地名“甸”、“底”为平坝,“米”.“迷”.“密"为地方,“卡"为村,“龙”、“弄”、“鲁”为坡,“白”、“摆”、“本”为山,‘者"、“则”为山梁,“鲜"、“腊"、“拉”、“乍”为山箐,“洟”、“矣”、“衣”、“邑”、“以”为水,“黑”,“赫”、“海”为湖泊,“古”为水塘。

傈僳语地名“底”、“王底”、“王地”为小平地、地方,“王基”为山梁,“王路”为山包,“王培”为垭口,“多”、“朵"、“波”为坡,“洛“为洼子,“依玛”为河,“登”为地方,“卡”为村,“当”为寨与寨之间走一天的路程,

纳西语地名“迪”为坝子,地方,“昌”、 “岔”为村,“支”为坪子,“各”为牧场,“洛”为菁、沟,“扎”为城,“花”为棚子,“卓”为桥,“古”为高山。

拉祜语地名“邦”为地方,“卡”为寨,“夺”为平地,“弄”为林子,“科”为山,“追”为山峰,“喀力”为垭口,“哭”为洼子,“谷”为洞、沟,“扼”为河、“南”为水。

哈尼语地名“垤”为地方、小平地。古哈尼语“铺”、“普”为遇在一起,“宗"、“总”为做窝,“龙”为围起来,用于动物命名的地名时,含有打滚的意思,“作"是某些哈尼语方言中的村寨,它们都有村寨的意思。“罗”、“洛”、“洛巴”,“倮巴”皆为河,“厄”为水,“宏"、“轰”、“谷主”、“古主”都是山,“航台”,“红特"、“轰特”为山梁,“阿脉”为垭口,“邦”为窝棚,“扩”、“阔”指地片。

白语地名“赕”、“胆”为平地,“登”为地方或村,“周"、“因”、“营”为村。村寨依山坡而居或村边有小土坡称“和"、“禾”.“河"。“堵”、“度”为山头,“暗”为山包,“曲”为山弯,“温”为山窝,“干”为山箐,“波”为坡,“卓”、“早”为箐,“局”为河。

藏语地名“塘”、“桶”为平地、地方,“依”为牧场,“谷”、“仲”为村,“日”为山,“贡”、“冈”为山梁,“嘎”为山口,“拉”、“腊”为坡,“曲"为河,“错”为湖,“绒”为河谷、“隆”、“龙巴”、“永”为菁。

景颇语地名“冒”为地方,“瓦”、“东"为寨,“召”为街,“硔”、“崩”为山,“广”为坡,“卡”为河,“弄”为塘,“出“为温泉,“祜”为洞。

怒语地名“当”、“达”为坪或地方,“究”、“甲"、“架"、“建"、“涧”为平地,“孔”为村,“益”、“依”为山脊,“贡”、“嘎”为山包、山坡,“洛”、“罗”为箐,“科”、“果”为洼地,“拱”、“夺”为洞,“旺”为河,"等”为岸。

壮侗语族包括壮语、傣语、布依语、水语,以傣语地名和壮语地名为主,傣语“勐”为平坦的地方,“曼”、“芒”为村寨,“景”、“允”,“姐”、“遮"、“者”为城,“嘎”为街,“东”、“董”为坝子,“那"为田,“雷”为山,“广”为坡,“南”为河,“弄”、“浓”为水塘,“回”为菁,“磨”为井,“蚌"为温泉。壮语地名“者”,“里”为地方,“洞"、“董”为小平坝,“都”为坝子,“板"为村,“亭”为棚子,“圩”为集市,“南"、“喃"为山梁,“弄"、“龙”为山冲,“坡”为山坡,“思"为山洞,“安”为垭口,“渭”为箐沟,“那”为田,“达”为河,“莫”,“磨”、“幕”、“木”为井或泉。

孟高棉语族中有佤语、德昂语和布朗语地名。佤语为坝子、地方,为坪子、窝棚、场,为寨,为山,“为山梁,为菁,为洞,格浪”.“格龙为河,为水。

从以上可以发现,云南民族语地名的识读和译写相当复杂。很多族都有一音多义的情况,同一个音,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对其含义的选择颇费斟酌,如藏语“桶"有三个意思,即平地、地方、喝,傈僳语“底”有三个意思,即平地、坪,地方,怒语“当”也有三个意思,即平地、坪、地方,由于住地和分支不同,不少民族语又有若干方言:彝语分6种方言,白语分为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怒语分为贡山方言、福贡方言和碧江方言,傣语分为西双版纳的傣泐方言、德宏的傣那方言、盂定的傣绷方言,云南的藏语属康方言,与拉萨的标准音亦稍有出入。因此,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同一支系内的不同方言,都可能有不同的地名称谓,随着语言的逐步发展变化,与相对稳定的地名之间逐渐拉开了距离,现今有的地名还是古彝语或古白语的遗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彝语或白语去任加解说或否定,各民族语通名和专名的排列顺序不一样,大体傣语、壮语、佤语等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其他民族语地名多数是专名在前,通名在后,一般地名有通名,但也有些地名不用通名,因此,民族语地名的语音长短相差很大,聚落名最短的仅一个字,如藏语地名义、独龙语地名班,最多的达五六个字,如僳僳语地名肯期米王地、腊马戛王基,佤语地名永格龙得不老,有的自然地名用字更长。 历代对民族语地名的录记和译写有很大的随意性,同一个音或同一个词往往被译写成不同的汉字,不但地区之间不同,县与县不同,甚至一个县内同一个民族语的同一个地理通名,也被用成几个同音或近音的汉字译写,给人们识读和使用增加了困难。这些问题造成的难解的地名之谜随处都能找到,如彝语地名个旧,一说“个”为矿,“旧”为真,意即真大真好的矿。一说“果”为荞,“觉”为荞做成的饭食,“个旧”为“果觉”的谐音,意即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傣语地名遮放,一说“遮”为城,“放”为艳丽,意即艳丽之城。一说“放”为满,意即满城,传说南明永历帝经此,遮放土司响应,至此全部土司都响应了,故称满城。又一说“放”为原芒市土司的姓,后改姓方,意即放土司住过的城。大理市的喜洲,南诏称史城或大厘赕,一说隋开皇中史万岁征南中,渡西洱河至此,因名史城。一说为白语地名,“赕”即州,“史"即白语“歹史”,意为第二,“史城”即第二城。大历十四年(779年)异牟寻从太和城迁此,后虽迁治羊苴咩城,大厘作为北部屏障,“人户尤众”,因名。另说白语“厘"读Xi,是“禧”的异体字,有幸福吉样之义,后写作“喜”。

如何解决云南民族语地名的复杂问题,近年被提到日程。云南省地名委员会成立后,第一次把地名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地名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处理。一地多名的地方,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确定了标准名称。一名多写的地名,确定了规范化的写去,改掉了地名中用字不当,致生歧义或影响民族团结的名或字。在一些州县进行了统一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用字的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报批审查手续。我们庆幸云南的民族语地名已进入了科学管理、方便使用、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文章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年第1期;


本期主编:常宏宇

内容编辑:樊贤梓

选稿:常宏宇

审订:黄卿


欢迎加入江西地名研究公号编辑团队!

联系微信:jxsky1983

qq:304542498


更多信息请关注"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及下方地名研究QQ交流群也欢迎加入中国地名研究微信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