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地名读音的依据及思考

乔全生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关于地名读音的依据及思考

文/乔全生




作家介绍

    乔全生,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三晋学者特聘教授,文学博士。


摘要

    地名作为特定区域内称说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反映着历史的古音痕迹,一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方言的印记。本文全面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收录的所有地名用字的异读情况。从所统计的数据看,目前全国汉族地区地名的异读字可大致分为四类依据: 文白异读、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遗留、约定俗成。此外,识半边字,译外国、外族地名改读的读音也是不容忽视的读音依据。


    地名是特定区域内称说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符号,地名可以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但却不一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地名所反映的语音形式及其结构方式往往反映着历史上某地区、某时期的语音和结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地名的读音一方面反映着历史的古音痕迹,一方面又深深地烙上了方言的印记。所以,地名的读音有时会与该字的常用读音不同。这些差异有的在词典中作出了规范,有的没在词典中作出规范,但依然在现实中使用。地名读音的规范化问题一直是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地名用字和读音的规范化、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的规范化问题急需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因此,探讨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依然是语言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重在讨论地名的读音,至于地名所反映的结构形式及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们全面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地名用字异读情况,从所统计的数据看,目前地名异读字可大致分成四类依据: 文白异读、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遗留、约定俗成。可以说,目前全国汉族地区地名的读音依据基本上来源于上述四个。除此之外,识半边字,译外国、外族地名改读的读音也是不容忽视的依据。本文试图逐一作出分析。



    一  由文白异读形成的不同读音


    徐通锵( 2011) 指出: “地名中的白读是最顽固的,甚至可以说它是‘对抗’文读形式坚持生存权利的最后‘堡垒’。”地名读音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所承载的语音形式演变较慢,地名中保留的读音往往是方言中的白读音,白读音演变比文读音相对滞后,所保留的多是命名时代的读音层次。从时间先后上看,也许文读形式早,也许白读形式早。地名异读中反映的古音特点是研究语音历史层次的重要例证,可为探究早期语音形式提供重要的线索。以下是地名用字中所反映的文白异读现象。

   柏,三个读音。《广韵》“博陌切,木名”,今音应读 bò。在《中原音韵》属帮母皆来韵,读 bǎi。在译德国柏林时读 bó。读 bò,黄柏,也作黄檗,乔木植被。读 bǎi,是后起的白读音;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柏”取 bǎi 音。bò 为文读音,bǎi 为后起的白读音。

   堡,三个读音。《广韵》“博抱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博浩切”,《中原音韵》“帮母,萧豪韵,上声”,今音应读 bǎo,堡垒或用于姓氏; 读 bǔ,用于地名或堡子; 读 pù,多用于地名,如“五里铺”,有的地区写作“五里堡”。由“博抱切”可知,bǎo 是文读音,bǔ 或 pù 是白读音。今用于地名中的 bǔ 或 pù都不是广韵时期的读音,到底是早于广韵时期的读音还是后起的或当时的文读音,待考。

    乐,三个读音。《广韵》“五教切、五角切,又庐各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鱼教切、逆角切,又历各切”。“五角切”“鱼教切”或“逆角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影母,歌戈韵,撮口去声”,今音应读yuè,指音乐或用于姓氏; “庐各切”或“历各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来母,歌戈韵,开口去声”,今音应读 lè,用于表示快乐之义或其延伸义; 《中原音韵》“来母,萧豪韵,去声”,今音应读 lào,用于地名,乐亭( 在河北) 。由“庐各切”推知,“各”入声铎韵字,由于入声韵尾消失转为阴声韵,今地名中读 lào 音。读 lè 是文读音,读 lào 是白读音。lè 是早期的读音,lào 是后起的读音。

    莞,多音字。《广韵》《集韵》均胡官切,音恒。户板切( 户版切) ,音皖。《集韵》沽还切,又古丸切,音官。地名东莞(在广东) 的“莞”,音 guǎn,不合以上反切,在记载粤语的韵书《分韵撮要》中才有今天的读音。

    蚌,两个读音。《说文解字》“蜃属从虫丰声,步项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步项切”,《中原音韵》“帮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 bàng,指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里面有珍珠层; 生活在淡水中,种类很多,有的壳内能产珍珠。读 bèng,地名,蚌埠( 在安徽) 。“蚌”文读为“bàng”,这里推测今地名中读bèng 可能与形声字读声旁意识有关,应是早于广韵时期的读音。

    蔚,两个读音。《广韵》“淤胃切,茺蔚”,今音应读 wèi; 又“纡物切,州名,蔚州也”,今音应读 yù,河北蔚县即用此音。wèi 和 yù 即形成方言的文白异读。wèi 是文读音,yù 是后起的白读音。铅,两个读音。《广韵》“与专切,青金也”,今音应读 yán. 江西铅山的“铅”读作 yán,而不读作 qiān。qiān 应该是从官话借来的文读音。

    菉,两个读音。《广韵》“力玉切”,今音应读 lǜ,见于“菉豆”一词; 读 lù,地名,梅菉( 在广东) 。lù当是比 lǜ 更早期的白读音。lù 是早期的白读音,lǜ是后起的文读音。


二、源于古反切中的某个反切


    由于反切不同造成地名用字异读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字在《广韵》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切,今地名中的读音往往是几个反切读音之一种。因此,由于古反切不同,就形成地名用字与一般用字读音不同或同一字在不同地名中选取了不同的反切。具体情况如下:

    长,两个读音。《说文解字》“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广韵》“直良切,知丈切,又直亮切”。“直良切”今音应读 cháng,表示“长度”及其延伸义相关的概念; “知丈切”今音应读zhǎng,在“长子”一词中,其义项之一为“地名,在山西”; “直亮切”今音应读 zhàng。今由反切造成的一字多音现象也反映在地名读音上。长治市的命名源于长治久安之义,取“直良切”,而长治市下辖的长子县的命名源于尧帝长子丹朱的居住地,取“知丈切”。

   并,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相从也,从从干干声,一曰从持二,为干,府盈切”。《广韵》“府盈切,又畀政切”,《增修重修礼部韵略》“卑盈切”,《中原音韵》“帮母,庚青韵,阴平或去声”。“府盈切”或“卑盈切”今音应读 bīng,山西太原的别称; “畀政切”今音应读 bìng,取“合并”“并且”之义。“并”在一般用字中取“畀政切”,与一般用字相区别,当地名讲时取“府盈切”。

   洞,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疾流也,从水同声,徒弄切”。《广韵》“徒弄切,又徒红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徒弄切”。“徒弄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端母,东锺韵,去声”,今音应读 dòng,指物体中间的穿通的或凹入较深的部分及其延伸义;“徒红 切”今 音 应 读 tóng,地 名,洪 洞 ( 在 山 西) 。“洞”在一般用字中取“徒弄切”,当地名讲时取“徒红切”。

    句,三个读音。《说文解字》“曲也,从口丩声,古候切又九遇切”。《广韵》“古候切,又其俱切”。“古候切”今音应读 gōu,高句丽,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用于人名,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 “其俱切或九遇切”,又见于《中原音韵》“见母,鱼模韵,去声”,今音应读 jù,指句子,或用于话语或诗文; 读 gòu,同“够”,也指姓。“句”在用于一般用字中取“其俱切”或“九遇切”,当地名讲时取“古候切”。

    阆,两个读音。《说文解字》“门高也,从门良声,巴郡有阆中县,来宕切”。《广韵》“来宕切,又鲁当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郎宕切”。“来宕切”或“郎宕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来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 làng,地名,阆中( 在四川) ; “鲁当切”今音应读 láng,用于“闶阆”一词。“阆”在一般用字中取“鲁当切”,当地名讲时取“来宕切”。

    澎,两个读音。《广韵》“薄庚切,又抚庚切”。“薄庚切”今音应读 péng,指澎湖列岛,我国群岛名,在台湾海峡中; “抚庚切”今音应读 pēng,指溅,澎了一身水。“澎”在一般用字中取“抚庚切”,当地名讲时取“薄庚切”。

    犍,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犗牛也,从牛建声,亦郡名,居言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居言切,又渠焉切”。“居言切”今音应读 jiān,指犍牛; “渠焉切”今音应读 qián,地名,犍为(在四川) 。“犍”在一般用字中取“居言切”,当地名讲时取“渠焉切”。

    歙,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缩鼻也,从欠翕声,丹阳有歙县,许及切”。《广韵》“许及切,又书涉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许及切,又失涉切”。“许及切”今音应读 xī,指吸气; “书涉切”或“失涉切”今音应读 shè,地名,歙县(在安徽) 。“歙”在丹阳地名中取“许及切”,在安徽地名中取“书涉切”。

    郇,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晋地,从邑旬声,读若泓,相伦切”。《广韵》“相伦切,又户关切”。“相伦切”今音应读 xún,周朝国名,在今山西临猗西,也作姓; “户关切”今音应读 huán,指姓氏。“郇”在一般用字中取“户关切”,当地名讲时取“相伦切”。

    茈,两个读音。《说文解字》“茈,草也,从草此声,将此切”。《广韵》“将此切,又疾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才支切”。“将此切”今音应读 zǐ,地名,茈湖口(在湖南) ; “疾移切”或“才支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清母,支思韵,阳平”,今音应读cí,见于“凫茈”一词,古书上指荸荠; “茈”在“凫茈”一词中取“疾移切”,当地名讲时取“将此切”。

    枞,两个读音。《说文解字》“松叶柏身,从木从声,七恭切”。《广韵》“七恭切,又即容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七容切,又将容切”。“七恭切”或“七容切”今音应读 cōng,指冷杉; “即容切”或“将容切”今音应读 zōng,地名,枞阳( 在安徽) 。“枞”在一般用字时取“七恭切”,当地名讲时取“即容切”。

    济,两个读音。《广韵》“子计切,渡也”。今读jì; 又“子礼切,水名”。今读 jǐ。济南即用此音。

    豸,两个读音。《广韵》“池尔切,虫豸”。今读zhì; 又“宅买切,同上”。今读 zhài。福建冠豸山即用此音。

    亹,两个读音。《广韵》“莫奔切,又無匪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無匪切”。“莫奔切”今音应读 mén,(该字声调本应为去声) 地名,亹源(在青海) ; “無匪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微母,齐微韵,上声”,今音应读 wěi,见于“亹亹”一词。“亹”在一般用字中取“無匪切”,当地名讲时取“莫奔切”。

    奓,两个读音。《广韵》“陟加切,又陟驾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莊加切,又陟驾切”。“陟加切”或“莊加切”今音应读 zhā,山名,又地名,奓山(在 湖 北) ; “陟驾 切”今音应读 zhà,表“张开”。“奓”在一般用字中取“陟驾切”,当地名讲时取“陟加切”。

    沌,两个读音。《广韵》“徒损切,又持兖切”。“徒损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端母,真文韵,去声”,今音应读 dùn,见于“混沌”一词; “持兖切”今音应读 zhuàn,沌河,水名( 在湖北) 。又用于地名,沌口,沌阳( 在湖北武汉) 。“沌”在一般用字中取“徒损切”,当地名讲时取“持兖切”。

    陂,三个读音。《广韵》“彼为切,又彼义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班糜切,又彼义切”。“彼为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帮母,齐微韵,阴平”,今音应读 pēi,指池塘、水边、山坡; 读 pō,见于“陂陀”一词; 读 pí,地名,黄陂(在湖北) 。


三、古音遗留


    地名最容易保留古音,地名中往往保留着命名时代的读音层次。地名读音的稳固性决定其语音演变的滞后性,借助遗留在地名中的古音痕迹,从中可以窥探该字的古音痕迹。

    坻,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小渚也,诗曰: 宛在水中坻,从土氐声,直尼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陈尼切”。“直尼切”或“陈 尼 切”今 音 应 读chí,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读 dǐ,用于地名,宝坻(在天津) 。dǐ 声母为舌头音,chí 声母为舌上音,由“直尼切”可知,一般用字中读 chí 是《广韵》稍后期的读音,地名中读 dǐ 应是早于广韵时期的上古读音,是古无舌上音的残留痕迹。

    番,两个读音。《广韵》“孚袁切,数也,递也”,今音应读 fān; “普官切,番禺县,在广州”,今音应读pān。广东番禺即用此音。从这两个读音看,读 pān一定是上古音,读 fān 是后来声母轻唇化后的读音。

    埫,两个读音。《广韵》“丑陇切”。读 tǎng 地名,贾埫( 在宁夏) ,都家埫( 在陕西) ; 读 shǎng,同垧。地名保留古舌上音读舌头音。有意思的是山东费县的地名读音,《广韵》只有一个读音: “兵媚切”,今音应读 bèi,早期山东费县人多读 bì,是 bèi 演变的结果。就像广东读番禺的音一样,但山东人没有一直读 bì 音,而读成了今音 fèi,遂词典也只收fèi音。

    镐,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胡老切”,今音应读 hào,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中原音韵》“见母,萧豪韵,上声”,今音应读 gǎo,指刨土用的工具。读 hào 和读 gǎo 反映上古群母与匣母的纠葛。

    县级以上保留上古音的地名并不多见,但在县级以下的地名中却不乏其例。如: 太原阳曲县的大盂镇中的“大”读 dài,“大”属果摄字,根据果摄字读音,读 ai 韵反映的是上古歌部字的读音。

    解,三个读音。《广韵》“佳买切,胡买切,又胡懈切”。“佳买切”今音应读 jiě,指分开、解开、解说之义; “胡买切”今音应读 hài; “胡懈切”今音应读xiè,湖名,解池(在山西) ,又作懂得、明白义; 读 jiè,押送。在地名、姓氏或当“明白”之义解时,取“胡买切”,今晋南及吕梁一带的人通常将运城市下辖的“解州”说成“hài zhōu”,“解”只是外地人称说或正式场合使用时为方便交流说成 xiè。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獬”,今洪洞县甘亭镇地区通常将羊獬村的“獬”称说为 hài。解、獬读 hài 均为古音。

    有意思的是下面两个地名用字。

    坋,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尘也,从土分声,一曰大防也,房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房吻切”。“房吻切”,因为古无轻唇音,房读如旁音,切音应为 bèn。今音读成 fèn,用于地名时,本该用古音,却用的是今音 fèn,古坋( 在福建) ; 古读 bèn,只用于指尘埃。fèn 声母为轻唇音,bèn 声母为重唇音。

    枹,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击鼓杖也,从木包声,甫无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芳无切”。按古音切,该读 fú,按《中原音韵》“非母,鱼模韵,阴平”。而读为 fú,用于地名,枹罕,在甘肃; 读 bāo,指枹树,一种落叶乔木。fú声母为轻唇音,bāo声母为重唇音,地名中读fú,一般用字读 bāo。“坋”与“枹”,一般用字保留重唇音,而在地名中读成轻唇音。与广东的“番禺”地名读音正相反。


四、本地人约定俗成的读音


   地名是称说某一特定区域时约定俗成的一个名称,并长期固定延用至今。因此,不同地域地名的命名必然带有地方方言的色彩。同一字在不同的地名中读什么音往往是本地人约定俗成的。这里可分为三种情况:

    1. 两个读音中每一个读音都用于地名或水名,选读哪个读音概由当地老百姓约定俗成。

    泷,两个读音。《说文解字》“雨泷泷貌,从水龙声,力公切”。《广韵》“庐红切,又所江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庐红切、疎江切,又闾江切”。“庐红切”或“力公切”今音应读 lóng,指急流的水(多用于地名) ,七里泷(在浙江) ; “所江切”或“疎江切”今音应读 shuāng,水名,泷水(在广东) 。山名,又泷冈(在江西) 。今“泷”用于地名取哪个读音由其当地人俗成。

    埔,两个读音。读 bù,地名,大埔(在广东) ; 读pǔ,地名,黄埔(在广东) 。可见,今音 bù 或 pǔ 都用于同一地区的地名,选读 bù 或 pǔ 由当地老百姓根据读音习惯约定俗成。以下数例也属此类。

    珲,两个读音。读 hún,地名,珲春(在吉林) ; 读huī,地名,瑷珲(在黑龙江) 。

    荥,两个读音。《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惠扃切”,今音应读 xíng,地名,荥阳(在河南) ; 读 yíng,地名,荥经(在四川) 。

    酂,两个读音。《中原音韵》“精母,寒山韵,去声”,今音应读 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老河口一带;《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徂官切”,《中原音韵》“精母,桓欢韵,上声”,今音应读 cuán 或 cuó,地名,酂城(在河南永城) 。后者声调有所变化。

    𦰡,两个读音。读 nà,地名,𦰡拔林(在台湾) ;读 nuó,地名,𦰡溪(在湖南) 。

    垌,两个读音。读 dòng,田地(多用于地名) ,麻垌(在广西) ,儒垌(在广东) ; 读 tóng,地名,垌冢(在湖北) 。

    峒,两个读音。《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徒红切,又徒弄切”。“徒红切”,又见于《中原音韵》“透母,东锺韵,阳平”,今音应读 tóng,山名,崆峒(在甘肃) ; “徒弄切”今音应读 dòng,山洞(多用于地名) ,吉峒坪(在湖南) 。

    渑,两个读音。《广韵》“食陵切、武尽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神陵切、弥尽切”。读 miǎn,地名,渑池(在河南) ; 读 shéng,古水名,在今山东。

    2. 地名的读音不同于古反切中的读音,而是根据当地人的读音而定。

    垵,两个读音。《广韵》“乌敢切”,《中原音韵》“影母,廉纤韵,上声”,今音应读 ǎn,同“埯”; 读 ān,用于地名,曾厝垵( 在福建) 。

    丽,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郎计切”,《中原音韵》“来母,齐微韵,去声”,今音应读 lì,表示美丽、姓氏或附着义; 《中原音韵》“来母,齐微韵,阳平”,读 lí,地名,丽水(在浙江) 。

    棱,三个读音。《广韵》“鲁登切”,今音应读lēng,见于“刺棱、红不棱登”等词中; 《中原音韵》“来母,庚青韵,阳平”,今音应读 líng,地名,穆棱(在黑龙江) ;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庐登切”,今音应读léng,表示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或指物体上条状的突起部分。

    涌,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余陇切”,《中原音韵》“影母,东锺韵,上声”,今音应读 yǒng,指水或云气冒出及其延伸义,或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 读 chōng,指河汊(多用于地名) ,虾涌(在广东) 。

    泌,两个读音。《广韵》“毗必切,又鄙密切”,今音应读 bì,地名,泌阳(在河南) ; 读 mì,指分泌。

    栟,两个读音。《广韵》“府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卑盈切”,今音应读 bīng,见于“栟榈”一词; 读“bēn”,地名,栟茶(在江苏) 。

    台,两个读音。《广韵》“与之切,又土来切”。“土来切”今音应读 tái,指平而高的建筑物,便于在上面远望或其延伸义; 《中原音韵》“透母,皆来韵,阴平”,今音应读 tāi,地名,台州(在浙江) ,天台(山名,又地名,在浙江) 。

    厦,两个读音。《广韵》“胡雅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亥雅切”,《中原音韵》“晓母,家麻韵,去声”,今音应读 xià,地名,厦门(在福建) ; 读 shà,指(高大的) 房子,或指房子里靠后墙的部分,在柁之外。

    浚,两个读音,《广韵》“私闰切”,今音应读 sùn,“私”古止开三心母字,腭化之后读 xùn,读 xùn 见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须闰切”,《中原音韵》“心母,真文韵,去声”,地名,浚县( 在河南) ; 读 jùn,指挖深: 疏通水道。

    涴,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乌卧切”,今音应读 wò,指弄脏,如油、泥粘在衣服或器物上; 读 yuān,地名,涴市(在湖北) 。

    柞,两个读音。《广韵》“则落切,又在各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疾各切”。“则落切”今音应读 zuó,指柞树; 读 zhà,地名,柞水(在陕西) 。

    侯,两个读音。《广韵》“户钩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胡钩切”,《中原音韵》“晓母,幽侯韵,阳平”,今音应读 hóu,指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泛指达官贵人或用于姓氏; 读 hòu,地名,闽侯(在福建) 。由“户钩切”推知 hóu 为一般用字读音,用于地名中的 hòu 应是折合的当地读音。

    墕,两个读音。《广韵》“於建切”,今音应读yàn,两山之间的山地; 旧同“堰”; 读 yān,用于地名,梁家墕(在山西) 。

    町,两个读音。《广韵》“他鼎切又徒鼎切”,《中原音韵》“透母,庚青韵,上声”,今音应读 tǐng,指田界或田地; 读 dīng,地名,畹町(在云南) 。

    婼,两个读音。《广韵》“汝移切、人赊切、丑略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直略切”。读 ruò,婼羌(今作若羌,在新疆) ; 读 chuò,指不顺。

    栎,两个读音。《广韵》“以灼切、郎击切”。读yuè,地名,栎阳(在陕西) ; 读 lì,指栎树。

    3. 地名有反切来源,另一个读音则来历不明。

    凹,两个读音。《广韵》“乌洽切”。读 wā,地名,茹凹(在河南) 、万家凹(在云南) 、碾子凹(在陕西) ; 《中原音韵》“影母,萧豪韵,阴平或去声”。读āo,跟“凸”相对,属于后起的读音。

    漴,两个读音。《广韵》“士绛切”。读 shuāng,地名,漴缺(在上海) ; 《中原音韵》“穿母,江阳韵,阳平”,读 chóng,漴河,水名,在安徽。

    4. 地名中的读音均不合古音反切。

    䃮,两个读音。《字汇补》“徒曷切”。读 tǎ,地名,石(在浙江) ; 读 dá,卵石,石(地名,在广东)或指古代用石头修筑的水利设施。


五、其他依据


    1. 识半边字所形成的读音。地名的命名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四类,有些地名,在老百姓命名之初,可能都是受形声字声旁的影响而错读,习非成是,将错就错,沿用至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词典所收录的地名读音也按照当地人的“误读”来注音。这些地名读音其实也是贯彻了从俗的原则。如:

    浒,两个读音。《广韵》“呼古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火五切”,《中原音韵》“晓母,鱼模韵,上声”,今音应读 hǔ,指水边。读 xǔ,用于地名,浒墅关(在江苏) 。

    莘,两个读音,《广韵》“所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疏臻切”,《中原音韵》“审母,真文韵,阴平”,今音应读 shēn,地名,莘县在山东,或表姓氏;读 xīn,地名,莘庄(在上海) 。

    浰,两个读音。《广韵》“郎甸切”,今音应读liàn,地名,洴浰(在江苏) ; 读 lì,水名,浰江(在广东) 。

    磏,两个读音。《广韵》“力盐切”,《中原音韵》“来母,廉纤韵,阳平”,今音应读 lián,指一种磨刀石; 读 qiān,地名,大磏(在贵州) 。

    溱,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侧诜切”,今音应读 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 ; 读qín,地名,溱潼(在江苏) 。

    硿,两个读音。《广韵》“苦红切”,今音应读kōng,形容石头撞击的声音; 读 kòng,用于地名,硿南(在广东) 。

    峙,两个读音。《广韵》只有一读“直里切”,峻峙。今读 zhì,有耸立、屹立义。读 shì,地名,繁峙(在山西) ,繁峙县的“峙”取 shì,不取 zhì。

    滀,两个读音。《广韵》“丑六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敕六切”。读 chù,指(水) 聚积。读 xù,地名,滀仕(越南地名) 。

    2. 译外来地名时改读的音。有些地名的读音来源于音译外来词,翻译时往往没有顾及汉字的正常音,按照译音来改读汉字的读音。如:

   ,《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博陌切,木名”,《中原音韵》“帮母,皆来韵,上声”,今音应读bǒ。外译柏林时,柏又读 bó 音。

   ,《广韵》“居求切,又居追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居幽切”。“居求切”或“居幽切”今音应读 jiū。“居追切”,又见于《中原音韵》“见母,齐微韵,阴平”,今音应读 guī,指一种爬行动物。读 jūn,见于“龟裂”一词。读 qiū 只用于译古西域地名,龟兹,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说文解字》“黑也,从二玄,春秋传曰: 何故使吾水兹? 子之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津之切,又墙之切”。“津之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精母,支思韵,阴平或阳平”,今音应读 zī,指示代词或用于指称时间; “墙之切”今音应读 cí,译古代西域国名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广韵》“龟兹国名;又姓; 左传鲁大夫兹无还,子之切”。

    ,《说文解字》“古黠切”。“古黠切”今音应读 jiá,指轻轻地敲打,戛击; 译外国地名戛纳(在法国) 时读作 gā。

    ,《广韵》“张瓜切”,今音应读 zhuā,指敲,打鼓; 或同“抓”; 译外国地名老挝(亚洲国名) 时读wō。

    ,《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虎何切、呼箇切”,《中原音韵》“晓母,歌戈韵,阴平”,今音应读hē 或 hè。读 ā、á、ǎ、à 时同啊。译读泰国地名“呵叻”读 kē。


六、余论


    关于汉语的地名,除了要审定汉字是否规范外,还要审定其读音是否规范,然而,字音的规范比起字形的规范要复杂得多。字音的审定除了要看是否符合传统的、正确的读音,还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从词典所收地名读音情况看,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等主观因素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这正是地名读音的特殊性所在。如同《荀子》所云: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在强调地名读音规范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当地人的感受,尤其是当地人代代相因、习以为常的读音不能轻易地、用一般的标准加以规范,哪怕它是误读音。规定地名读音并不是编词典一家的事,也不能由地方政府擅作决定,最后一定要经过国家民政部门的调查、走访和论证,定音过程可谓慎之又慎。

    我们认为,确定地名读音,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第一,规范性。规范性中包含着合理性,这是首要标准,那么何谓合理性? 符合古今演变规律的现代读音一定是合理的,符合古音某个反切的读音也是合理的。这样,绝大部分地名读音均可安然处之。

    第二,俗成性。也叫名从主人。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情况,首先,不合古反切,但老百姓已这样读,就不能轻易改读。如广西嵅村的“嵅”,读 dǎng,不合古音“姑南切、古暗切”; 山名,岚嵅,读 hán,也与古音反切不合。北京奤夿屯的“奤”,读 hǎ,不合《广韵》匹各切。漯有两个读音。《广韵》“他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讬合切”。读 tà,今山东的古水名漯河,读此音。然而,河南漯河的“漯”读 luò,不合古音。其次,识字读半边,将错就错,规范后反而不习惯。如江苏浒墅关的“浒”,不读《广韵》“呼古切”的 hǔ,而读 xǔ; 贵州大磏的“磏”,不读《广韵》“力盐切”的 lián,而读 qiān。

    第三,同一性。即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读音,无论是县级以上的地名,还是县级以下的地名,应当使用同一性标准。同一性原则应一以贯之,如:山西灵石县梁家墕乡的“墕”读 yān,按照“於建切”今音应读 yàn,读 yān 可能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读音; 而同为乡镇一级单位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的“解”,词典只收录了广韵以后的读音“xiè、jiě、jiè”,未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收录“hài 音。如果从同一级别、名从主人两方面看,应当体现同一性原则。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否文白异读关系,梁家墕乡的“墕”读 yān 不读 yàn,二者之间不是文白异读的关系。有人认为,运城市解州镇的“解”读 hài 与 xiè 是文白异读关系,其实,严格地说,这两个音在当地并没有形成文白异读关系,因为当地人口头上从来不将该字读 xiè。我们不能将当地读音 hài 与今普通话读音 xiè 强行拉成文白异读的关系。词典只收录广韵以后的读音“xiè、jiě、jiè”,却没收录按照古音反切“胡买切”而读的 hài 音。事实上,从词典收录地名读音情况看,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有文白异读关系的地名。如河北的蔚县的“蔚 ”读 yù 不读 wèi。看来,对地名读音的规范并没有体现同一性标准。

    地名虽被大众称说,但称说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当地居民,因此,对于地名读音的规范,除了掌握必要的标准之外,尊重当地人的称说习惯、保留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的读音或早期古读音,尤其应当重点加以考虑,真正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科学性与从俗性的统一。






文章作者:乔全生

文章来源:《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1 月   第 46 卷第 1 期

文章转化:耿曈

本版主编:耿曈

校对:代停停

审订:黄卿



——往期链接——

“名从主人”是地名规范化的重要原则——从畖底、洪洞、解州的读音说起

2019年2月地名资讯汇编

“美丽中国 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征集活动启事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