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伏羲传说与景观叙事的互构 ———黄河乾坤湾地名标识的人类学解读

赵巧艳、闫春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上方“江西地名研究” 可以订阅哦!

伏羲传说与景观叙事的互构

———黄河乾坤湾地名标识的人类学解读

文/赵巧艳、闫春

摘要:地名是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形成的对某一地域的指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是指示地理空间的符号,也是地域文化、地方传统和集体记忆的表征。在旅游发展不断深化和区域竞合不断加剧的今天,地名标识日益成为旅游景区提高知名度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黄河乾坤湾以传说资源的景观生产为契机,通过地名标识把“伏羲传说”变成现实呈现的乾坤亭、乾坤台、青帝坛、伏羲庙等具体可感的旅游景观,建构了一种文化消费空间,为旅游者营造一种“伏羲文化”的场所感,实现了伏羲传说与景观叙事的互构,不仅表征和阐释了乾坤湾的景观空间特质,而且提升了乾坤湾景区的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充分体现了国家地质公园保护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景观叙事;地名标识;乾坤湾;伏羲传说;旅游开发

随着历史地名的不断消失和新地名的不断涌现,地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地方的代号,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内蕴着人们对于空间的探索、观察与认识。一个地方,只有被赋予地名,其空间特性才得以整体呈现,并且空间内的其他事物也才变得可以理解。同样,一个景区能否被感知、理解和认同,与地名亦有很大的关系。更进一步地,以传说文化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传说叙事的景观生产密切相关。游客作为文化他者,从熟悉的惯常环境位移到陌生的非惯常环境,对旅游目的地文化最为直接的感知便是地名,空间的这种社会性存在使得地名从一开始便作为标识地理空间和呈现文化空间的符号出现。具体到黄河乾坤湾,作为伏羲传说依托的空间实体,传说既诠释着景观的来历,也促使了景观的生产。一方面,正是乾坤湾的独特景观形成了伏羲传说;另一方面,伏羲传说对乾坤湾景观的想象性叙事,又进一步提升了乾坤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作者作为“驻客”身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发现乾坤湾的旅游吸引物几乎都是围绕“伏羲文化”这一关键词进行,而乾坤湾普遍存在有关伏羲文化的“历史事实”,又成为乾坤湾传说景观生产的文本原型,既根植于乾坤湾人的集体记忆之中,又成为乾坤湾人社会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更在乾坤湾旅游发展中,成为重新唤起对地方性知识建构的来源,其中之一便是地名标识实践。


命名

对象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所谓蛇曲是指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黄河蛇曲则指发育于黄河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截至目前,已经入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名录的有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虽然由于行政区划的缘故,两个国家地质公园被分别命名为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除非特别需要,无论是官方文本还是民间称谓,更常见的名称是陕西延川乾坤湾和山西永和乾坤湾,而这也使得乾坤湾的地名标识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

1.陕西延川乾坤湾。陕西延川乾坤湾是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简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和清水湾五个黄河大转弯;后者仅指五个黄河大转弯中的乾坤湾(图一)。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设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土资发【2005】187号),其范围起点为眼岔寺乡,自南而北流经延水关镇后从乾坤湾镇(原土岗乡)出境,全长68公里,包括四个地质遗迹景观区和三个历史人文景观区,前者分别为延水关河谷阶地貌旅游区、苏亚湾高原生态旅游区、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和清水湾蛇曲地貌旅游区;后者包括小程民俗文化村、碾畔原生态保护区和郭家崾民俗文化旅游区。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乾坤湾旅游品牌效应的日趋明显,为了凸显乾坤湾的旅游形象,提升乾坤湾的传播效应,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民政厅对延川县的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土岗乡设立乾坤湾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名标识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图1  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5个大转弯航拍图

 

2.山西永和乾坤湾。继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批准建设之后,2007年12月21日,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也被国土资源部批准纳入建设范畴,并于2011年11月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入选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虽然,陕西延川乾坤湾与山西永和乾坤湾都发育于秦晋(晋陕)大陕谷的黄河沿线,均为68公里黄河蛇曲地貌,但山西永和乾坤湾却是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乾坤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的统称。七个河湾北起永和县南庄乡前北头湾,南至永和县阁底乡佛堂村,西连黄河中线,东接四十里山森林公园,流经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和阁底乡,分为五个地质遗迹景观区:英雄湾河谷阶地及峡谷地貌旅游区、永和关湾河谷阶地及峡谷地貌旅游区、郭家湾黄土高原生态旅游区、河浍里湾(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仙人湾人文及黄河蛇曲地貌旅游区。

景观

叙事

伏羲传说对景观的粘附

传说是景观叙事的基础,承担着人物塑造、故事讲述和情节推动的功能,通过对某些历史事件、村落传统和神话传说等记忆功能的开启,从而将景观叙事置于某个大尺度的区域或小尺度的地点之中。传统上,景观曾一度处于传说叙事的附属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说景观化的研究转向,传说的可视化形态才日益引起重视,并于1998年建立起景观叙事的三维理论框架,即个体叙事的故事领域(story realm)、多主体/主题叙事的互文领域(intertextual realm)和故事讲述的话语领域(discourse realm)。在此背景下,尤其是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勃兴,景观正逐渐超越传说的语言形态,转而以视觉呈现的方式,展开对传说的景观叙事。地名作为地方社会文化的独特表征,既可满足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和文化传播等表达需要,也为进入该区域的外来者提供一种理解异文化的通道。乾坤湾的地名标识正是如此,通过重新唤起人们对乾坤湾的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从而使伏羲传说获得了一个景观叙事与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

1.从“河怀湾”到“乾坤湾”。在村民的记忆里,“乾坤湾”一直都被称为“河怀湾”或“河浍里湾”,是摄影爱好者首先发现了乾坤湾的魅力,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将乾坤湾的名号叫响了。这一点以陕西延川县张勋仓和山西永和县王悦的摄影最为典型。张勋仓如今被称为乾坤湾拍摄第一人。1996年,张勋仓在时任延川县城关镇镇长白世明的引介下,历尽千辛万苦①在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也就是现在的乾坤湾镇乾坤湾景区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将其命名为黄河大转弯,但时任延川县文联主席的张永革看后,提出应该改成黄河乾坤大转弯。张勋仓采纳了这一建议,在作品集出版时,便以“黄河乾坤大转弯”为之命名。出乎意料的是这张相片引起较大轰动,成为乾坤湾地名标识的历史转折点,也为后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任延川县委宣传部长的顾秀榆甚至这样形容这一影响:“张勋仓的这张照片,为延川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旅游业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张照片,就没有延川旅游业的今天。”

不过,乾坤湾的地名标识取得成功并得以叫响,还取决于画家、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张士元。关于这一点,刘金亮在2006年发表于《延安日报》的一篇题为“叫响黄河乾坤湾的第一人”的文章中写道:


1996年12月26日,张士元在冯山云的引领下,历时七年之久,跑遍了全县十七个乡镇。1997年8月25日,张士元提出应该给这个地方起一个与它历史地位相匹配的名字,那就是“乾坤湾”。


1998年9月,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博士后陈默、英国窑洞研究专家罗琳、法国学者白尚仁、画家梁建平等先后来到这里,张士元把命名为“乾坤湾”的照片一一向他们介绍,学者们都称赞张士元是“叫响黄河乾坤湾的第一人”。如今,大家一致认为靳之林最先“画”乾坤湾,张勋仓最先“拍”乾坤湾,张永革最先“提”乾坤湾,张士元最先“叫响”乾坤湾,张向荣最佳“拍摄”乾坤湾。在张向荣航拍的乾坤湾照片中,他把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整体,连同乾坤湾在内的五个黄河大转弯一并命名为“龙行天下”,这被认为是对乾坤湾最好的符号表达。

随着延川乾坤湾知名度的不断攀升,一河之隔的山西省永和县也不甘落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为流经该县的68公里黄河寻求最合理的解释,提出永和县境内的68公里黄河象征着腾飞的中华龙,永和县是中华龙之源。自北而南形成的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乾坤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好比一个草书的“和”字,既与永和县县名中的“和”字一脉相承,也与永和县建设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2011年2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贵州晚报》副主编罗万雄航拍的永和乾坤湾取名“中华龙”,通过与其他实物上的“龙”形象比对后发现其弯曲走向如出一辙,为此,中国地理学会还专门在贵州举办“中华龙文化地理论坛”,并提出应该在永和县建设“中华龙之源”旅游风景名胜区。2013年5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航拍的永和乾坤湾以“黄河龙”之名刊登在《求是》杂志封底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进一步催生了“乾坤湾”与“中华龙”的想象与诠释,如2018年8月永和县举办的“2018国际摄影名家采风暨全国摄影家黄河风光摄影大赛”就以“中国龙·乾坤湾”为题。

在乾坤湾的地名标识进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亦功不可没,在一系列关于乾坤湾的描述文本中,“伏羲文化”叙事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赋予乾坤湾景区以“龙”“始祖”“画卦”等符号意义。正是媒体联动的传播效应,乾坤湾人的集体记忆以及旅游者的文化联想才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中,乾坤湾重点突出壮观(黄河)、震撼(河湾)、神圣(伏羲/女娲)等特色,打造集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伏羲文化、黄土风情与黄河文明旅游区,塑造壮观、震撼、神圣、神秘、绿色、文明、富饶的感知形象。随着上述符号意义的持续写入,不仅建构和强化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也完成了向目标群体的传播过程。如今,乾坤湾的核心地名与村民过去对其的称谓已经有了较大的出入,如伏义河村现在被称为伏羲村,在旅游解说中,解释为过去人们识字少,误将“义”的繁体“羲”读成“義”。虽然,当地部分村民对这一说法还有不同观点,但并不影响官方和民间两套地名系统的并行不悖,正如调研中一些村民所说的:


现在旅游公司都说是伏羲村,但我们叫习惯了,还是愿意叫伏义河村。不过跟游客交流时,我们也说是伏羲村,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2.从“鞋岛”到“河图岛”。在旅游景区,地名标识作为独特的叙事系统,还承担着交流的符号功能。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在地名作为日常交流的自识符号向他识符号的转化过程中,为了避免文化意义失真或误读等问题,需要明确地名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按照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的理论,由于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符号分为像似符号、象征符号和指示符号,其中像似符号(icon)的能指与所指具有自然关联性,重在一致性/相似性;象征符号(symbol)的能指与所指突出规约性,二者不必然存在相似性/关联性;指示符号(index)的能指与所指注重连续性/逻辑性,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地名既是一种像似符号,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和指示符号,如标示自然地理空间特征的地名通常属于像似符号,体现文化特点的地名属于象征符号,而指证历史内涵、社会关系的地名则属于指示符号。乾坤湾“鞋岛”与“河图岛”之间的联想,反映了地名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是像似符号、象征符号,也是指示符号,成为“伏羲传说”景观叙事的基础,是对传说伏羲在乾坤湾始画八卦时留下的巨大“脚印”的话语延伸。其实,现实空间里的“鞋岛”只是一个介于秀延河老龙口与乾坤湾之间的河滩,长800米、宽200米左右,由于南部岛面略高略窄,北部岛面略宽略低,形似鞋底,故当地村民称为鞋岛。旅游开发后,延川县黄河乾坤湾景区管理局率先将其定义为“河图岛”(图二),并以伏羲传说作为其解说词,阐明乾坤湾与伏羲传说的内在关联:


伏羲是华人始祖,为了探求天道、开启文明、改变洪荒,便来到乾坤湾西岸观察山河地貌和天象变化。正在伏羲认真察看之时,突然之间,黄河暴涨,随着一声晴天霹雳,金光闪耀,一个神秘的龙马倏然出现在伏羲面前,一幅奇异的《河图》从龙马背上飘下,瞬间笼罩在黄河之上。伏羲看后惊诧不已,正在凝神沉思,转眼之间,龙马却又背着河图飘然而去。这是,伏羲再看黄河,却发现河道变了样,于是心智大开,恍然大悟,据此绘出了“太极八卦图”,创立了阴阳学说。今天,《河图》上标明的数理,即《易经》所载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纵横十有五”便出自这里。

 

图2  雷泽之地———河图岛

 

随着乾坤湾旅游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在鞋岛上铺了一条鹅卵石小道,新建了茅屋和走廊等旅游设施。当地民居景点程家大院的创建人程怀清在承包伏羲码头之后,又将鞋岛改为“定情岛”,并将“伏寺湾”改名为“伏羲湾”,解释说陕北话的“寺”与“羲”同音。无论是“鞋岛”还是“河图岛”抑或“定情岛”,其实都是景观叙事对传说语言叙事的移植与拓展,是伏羲传说得以产生景观叙事的前提,不仅通过地名标识赋予了景观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也使传说经由景观实现了新的语言表述,体现了景观叙事对语言叙事的延续与超越。

地名

指引

乾坤湾与伏羲文化的互构

景观与传说之间存在一种循环互动的生产过程,具有彼此依托、互为生产的关系。一方面,景观作为传说的载体而存在,传说则充当景观来历的解释;另一方面,传说又是景观的想象性叙事,通过历史逻辑和文本张力来确认、强化、提升传说景观的文化地位,使其不仅成为地方的一种集体记忆,而且赋予地方景观以真实的场所意义。具体到乾坤湾,伏羲传说由口传叙事变成景观叙事,其前提在于乾坤湾的发现,并在确认乾坤湾就是羲皇故居的“历史事实”基础上不断完善,伏羲文化的旅游品牌才逐渐得以传播,而这又仰赖于景观生产的文本原型,也就是《史记·三皇本纪》所载的伏羲传说:


太白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德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崐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这礼,结纲罟以教佃渔,崐古曰宓羲氏。


上述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肇启文明”的记载为乾坤湾的地名标识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亦成为伏羲传说景观生产的依据。从2013年开始,乾坤湾就把伏羲传说景观生产列入旅游开发重点工程来抓,由最初的乾坤亭建设,到后来更大规模的乾坤台、青帝坛、伏羲庙等景观的建造,都旨在建构一个完整的“伏羲传说”的景观叙事框架,从而使新建的一系列景观成为伏羲传说的传承场域。

1.想象的羲皇画卦:乾坤亭。乾坤亭的建造是从“伏羲画卦”情节出发的新建景观,是一种围绕传说来重构文化认同与旅游发展的举措。但在具体的建造过程中,伏羲“神悟阴阳鱼、点化太极图”的具体地点却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经过多方考察和审议,最后确定为乾坤湾镇碾畔村委小程村后面的圣览山上。因此,延川乾坤湾决定应在此建一个乾坤亭以示纪念。乾坤亭的设计和建造,据说不完全靠想象,而是有根据的,因为顾名思义,所谓“圣览山”就是伏羲圣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地方,说明伏羲当年就是在此点画八卦,现在选取能够俯瞰乾坤湾全景的地方建造乾坤亭,也符合伏羲感悟阴阳鱼的历史逻辑。为了更加直观地表明这里就是伏羲画卦的地方,在乾坤亭的地面上,还用大理石铺成阴阳太极图图案,并在两根主要柱子上镌刻“天地造化乾坤湾,羲皇推演太极图”的对联,以进一步阐明伏羲画卦与乾坤湾的关系。站在乾坤亭里,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现在,乾坤亭既指代伏羲画卦的所在地,也是游客观赏乾坤湾的最佳观景点(图三)。

 

图3  乾坤亭

 

2.想象的天圆地方:乾坤台。“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具体表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元分类结构的最好体现,这种通过察天文、观星象、利用地磁和星相术来进行卜占预测的体系既有异于其他所有的原始分类,又很好地阐明了“天时”和“方位”的关系。“天时”的特点为60年一轮回,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有如“天圆”;“方位”的特点是“四面八方”,故称“地方”。据说天圆地方的本原就源于伏羲先天八卦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即后世所尊崇的天圆地方图。所谓天圆地方图,旨在以圆方作为天地的指称,其中外部环绕的卦象代表天的运转规律,中间方形排列的卦象则象征地的运转规律,同时规定天是主/阳,地为次/阴,二者相互感应而生成天地万物。

延川乾坤台的修建就是为了在视觉上满足天圆地方的阴阳哲学想象,并分别建造了一个乾台、坤台和乾坤台,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乾坤意象。其中乾台是圆形的,无论是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还是四周的栏板,都用单数(即阳数)表示,以象征乾为天(天为阳);坤台是方形的,四面台阶各八级,采用偶数(即阴数)表示,以象征坤为地(地为阴);乾坤台则将天圆地方合二为一,把代表北方的子、代表南方的午、代表西方的酉、代表东方的卯形成一个方的形状,与十二地支、十大天干、四个卦象、二十四个方向构成的一周天(360°圆)共同形成一个天圆地方的乾坤意象。

3.想象的天帝密畤:青帝坛。青帝坛的建造,源于对天帝神畤的想象。据记载,秦崛起于西陲,自秦襄公起对天帝鬼神的祠祭不断增多,并认为其民族的守护神为少昊,乃于其住地营建西畤,畤即神坛。以祠祭白帝,后又建密畤、上畤、下畤以祭祀青帝、皇帝、炎帝(赤帝),发展成四方神畤。这种将天帝按东、西、中、南、北来配属青、白、黄、赤、黑五色的划分,说明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逐渐渗透到祭祀观念中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伏羲为五帝之一,称青帝,又称太昊帝,为主管东方的天帝,在四时中主春,五行中主木,代表着生生不息。又由于伏羲和女娲被尊为中国婚姻家庭的始祖,延川乾坤湾景区便选择在女娲峰对面设立青帝坛,目的在于营造中华第一家庭的概念,开展祭祖活动和婚庆度假旅游产品。

4.想象的祭祀大殿:伏羲庙。如果按照祭祀鬼神的建筑分类,有坛与庙两种。前者用以祭奠自然保护神,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后者则祭祀祖先,如太庙、祖庙、家庙。许慎《说文解字》对“坛”的释义是“坛,祭场也”,而庙的释义则是“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专为尊崇祖先的建筑。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庙正是为尊祖祭祖而建。

如果说乾坤亭、乾坤台、青帝坛都属于新建型传说景观,那么伏羲庙的建设则属于重建型传说景观,其原型就是伏义河村(即现在的伏羲村)的伏羲庙。据村民们说,伏羲庙在伏义河村的存在历史很久远,原本位于村口,后来因为修建旅游道路而挪到了村口的右边。但是旅游公司觉得旧伏羲庙不够气派,规模也比较小,并且位置不明显,难以为旅游者所关注,便以重修村口已经消失的伏羲庙为由,在黄河栈道的山峰上新建了一个新伏羲庙,以便与乾坤湾景区里一系列的“伏羲文化”元素形成呼应以产生整体效果,这也表明“伏羲文化”作为乾坤湾地名景观生产着力点的宣传思路。因此,景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物展示,更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从乾坤亭、乾坤台、青帝坛到伏羲庙,通过对传说文本的想象,以现实景观为通道,达成对乾坤湾是羲皇故居和伏羲画卦所在地的社会认同。从所生产的伏羲文化景观来看,在没有建造乾坤台、青帝坛和伏羲庙时,旅游宣传的着力点主要是乾坤亭,现在的焦点则是乾坤台。

人们通过地名、传说、景观等来建构对地方的认同,又通过一系列空间行为内化和强化这种认同。黄河乾坤湾以地名标识为起点,通过把伏羲传说变成现实呈现的乾坤亭、乾坤台、青帝坛、伏羲庙等旅游景观,形成一种文化消费空间,为旅游者营造一种伏羲文化的场所感,以满足游客寻根、探秘、求原的需要,从而激发游客的历史想象,并在游客的转述、拍摄、游记等传播媒介中得以更广泛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提升伏羲传说和乾坤湾的知名度,而这也正是地名标识的价值所在。乾坤湾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现在的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乾坤湾地名标识所带来的符号消费意义,这种符号价值使得乾坤湾不仅变得可观赏,并且能够被理解。如果说乾坤湾能够入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可观赏性,那么嵌入了伏羲文化的乾坤湾,则增强了其可理解性。在乾坤湾的地名标识过程中,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同步发展,在对乾坤湾的命名、更名、修复、新建和重建中,把黄河乾坤湾流域的伏羲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明等资源进行整合,建构了一个具有伏羲文化意涵的“乾坤湾”意象。作为旅游目的地,乾坤湾不仅以其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更以伏羲传说景观的地方意象增强了其文化吸引力。

往期精彩推送

汉末分巴与旧名共享  ——古代争夺地名文化资源的一个实例

敦煌为什么叫敦煌——兼谈吐鲁番及相关地名的来源

左权英名传千古 一一保留左权县名内幕

  •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九卷第三期

  • 文章作者:赵巧艳、闫春

  • 文章转化:程亮

  • 本期编辑:程亮

  • 终校:李露萍

  • 审订:白琳蔓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