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7月地名资讯汇编(下)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19年7月地名资讯汇编(下)

地名新闻


1

国家地名文化类节目受关注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来源: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时间:2019-07-29 15:47

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0379405671858277&wfr=spider&for=pc

7月26日,大型国家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全国预选赛正式开启。与此同时,《中国地名大会》同名小程序作为网络赛区同步上线,该小程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腾讯企鹅辅导共同打造。网友可通过微信直接搜索“中国地名大会”小程序就能开启地名知识挑战之旅,排名靠前的参赛者,经选拔后可作为选手参与节目现场录制。

 “通过地名看地方,通过地方看文化,通过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大会》作为首档大型国家地名文化类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起。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指导背景下,节目将探索领域对准了“地名”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旨在通过名称、地理、历史、诗词、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为了让全民体验“地名”之美,感受“地名”之趣,《中国地名大会》主办方联合腾讯企鹅辅导推出了地名答题的网络赛区玩法。网友进入《中国地名大会》小程序后,可以通过在线答题的形式参与《中国地名大会》网络预选赛选拔。小程序内设与中国地名相关的海量题库,让网友们在节目开播前就提前领略“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魅力,据小程序公告显示,9月下旬还将开放锦标赛和地区争霸赛,网友将有机会参与地名花式玩法。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弘扬优秀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据悉,《中国地名大会》将于建国70周年之际在央视四套正式播出,腾讯企鹅辅导也将通过网络赛区玩法进阶持续助力节目的线上参与,这场“科技+文化”的视听盛宴大幕已启,地名背后的文化硕果静待各位享用。


2

成都137路站名笑翻网友,古代那些动听的地名,都去哪儿?

来源:搜狐网

时间:2019-07-26 09:37

链接:http://www.sohu.com/a/329290798_260066

谁能想到一张公交线路图也能上热搜?

这年头,费尽心机想红未必红得了,却说不准哪天走在街上打个呵欠的空儿就爆红了。

这不,成都137路公交线路图,一不小心就上热搜了。

事情源自一条网友的爆料:“我要是上了这趟公交车可能当场昏厥”。同时晒出的还有一张公交线路图。

华夏文明绵延几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地方的地名都经过好多次修改,然而总体的感觉是,怎么越改越LOW了。成都127路的公交站名,只不过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LOW地名的一个缩影。

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曾经很优美却被改得很LOW的地名吧。

兰陵,改成了枣庄。从此兰陵王得改叫枣庄王;“兰陵美酒郁金香”得改作“枣庄美酒郁金香”;兰陵笑笑生,也变成了“枣庄笑笑生”……

琴川,改成了常熟,嗯,还算差强人意。

永嘉,改成了温州。历史上曾经有个著名的永嘉太守谢灵运。

云中,改成了大同。幽云十六州,其中的“云”指的就是云中。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那首《江城子》,里面也提到云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平阳,改成了临汾。平阳是卫青、霍去病的家乡,汉武帝的姐姐称平阳公主。现在叫临汾了。

奉天,改成了沈阳,感觉一下次就不霸气了。

朝歌,改成了淇县。看过《封神榜》的一定知道这个名字,也改了。

陈仓,改成了宝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改成暗度宝鸡……听起来倒也萌萌哒!

庆幸的是我们大保定,至今还叫保定,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从元朝定名以来,从没改过。

国家为嘛要号召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因为我们丢掉的文化传统太多了!你觉着呢?


3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那些地名,原型竟然都在甘肃张掖找到了

来源:人在旅途悠悠           时间:07-29 09:46

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0355375333566925&wfr=spider&for=pc

很多80后、90后都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片头那“登登等登”的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脑海中最具辨识度的旋律。86版《西游记》旺盛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令无数人都成为了吴承恩笔下小说《西游记》的忠实粉丝。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故事妇孺皆知。

《西游记》主要内容讲的是神仙打架的故事,从现实角度来说则是以唐代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为蓝本。那么问题来了,吴承恩作为明代人,从哪里来的灵感写几百年前唐代的故事呢?

据说,吴承恩能够写成《西游记》,其灵感正是来自张掖。高老庄、流沙河、火焰山、通天河等在《西游记》中出现过的地名,在张掖都能寻踪索迹找到原型。

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必经过河西四郡,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而如今,在张掖旅游的同时,游客会发现很多在《西游记》中出现的地名。比如,张掖北山的洞窟就有牛魔王洞,洞旁原筑有"牛魔王庙",庙墙上就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山色呈红色,沟壑众多、植被稀疏的合黎山可能是火焰山的原型;流经张掖的黑河则有着书中流沙河、通天河的影子……

大佛寺是张掖当地相当热门的旅游胜地,许多来到甘肃的游客都将到大佛寺看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列入行程之中。很多人不知道,在大佛后面的墙壁上,形象生动地绘制了与“西游记”相关的壁画。于是有人猜测,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灵感,正是来自这些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如今,在甘肃张掖高台县的台子寺村,依旧流传着“先有晾经台,后有台子寺”的说法。村中有一处高地被当地人称为“晾经台”,不用说您也才到了,这就是小说中唐僧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落水,浸湿经书后晾经的地方。有人说,高台县的县名也由这处台子而来。

不知道当年的唐玄奘和明吴承恩有没有到过这处位于台子寺村的高台,但这座高台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李暠在台子寺村堆筑高台,用于练兵和军备。后来,当地人将这处土台作为地基建起寺院,并称为“台子寺”。在寺院破败后,在原址又建立了一座榨油厂,正是如今在土台上见到的遗迹。

看似简单的一座土台,却如耶路撒冷古城一般,一层历史压着一层,玄奘、李暠、吴承恩、寺院的僧人、榨油厂的工人都是它的见证者。村中一位热心的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这里的历史和传说,听者如痴如醉。如今,立着的两座石碑告诉来者,这里是李暠台遗址也是台子寺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无论吴承恩有没有来过张掖,他笔下的《西游记》是否取材于张掖本地的传说和地名,其实并不重要。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西游记》与张掖的渊源,与丝绸之路的渊源,令旅行充满了未知,更加乐趣十足。


地名知识

1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郑州这个地名,其发源并非河南,而是陕西?

来源:老乐说历史       

时间:07-2322:50

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815571671645396&wfr=spider&for=pc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其地名来源就属于春秋时代的诸侯国,郑国,等到战国时代,韩国攻灭郑国后,将国都迁至新郑,几千年来,这一片土地,基本就没有再离开过“郑”字,可以说即使不是河南人,也知道郑与河南是密不可分的,但如果问郑是否源自河南,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是否定的,因为郑的最早源头属于陕西,位于如今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这就是河南和陕西两省以外的人,未必全都了解的情况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西周王朝,分封郑国的故事说起,其实郑国在历史上出现的很晚,并不是西周初期分封诸侯时就存在的,而是在周宣王士气,他有个弟弟名叫姬友,由于周宣王非常喜欢这个弟弟,便把姬友纷纷在镐京附近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华县。所以,郑源自陕西省的答案就非常 简单了。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郑既然起源于陕西,那为什么后来又迁到了河南呢?为什么在河南发扬光大了呢?大多数人都知道,郑国虽然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不起眼,但《春秋》这部史书的第一个事件,就是从郑国开始的,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也作为经典启蒙读物《古文观止》收录的开篇首文。还因为郑庄公小霸的原因,在很多学者看来,“春秋五霸”之首,应该是郑庄公,那么,这个郑国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们还是要从姬友受封诸侯一事说起,表面上看周宣王对弟弟的分封,跟当年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到晋国相似,都是天子对兄弟的一种优待,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区别很大,因为西周分封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宗周成周,这些地方是不可以分封诸侯的,这样才可以形成让诸侯在外围,保护自己的京畿地区核心地带的格局,但是随着周天子权威越来越低,诸侯数量越来越多,以及地盘越来越大,京畿附近,也就是镐京和洛邑周边,也就不得不划分出土地,分给自家的弟弟和孩子们。

那么姬友在兄长身边,建立建立郑国好好的,为什么要远离家族呢?这还要从姬友自身的能力说起,他既然是周宣王最喜欢的弟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起码他的地位,在当时的天下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虽然他只受封到了诸侯爵位中的伯爵,但那时的人,基本上都尊称他为郑公,再加上他的谥号是“桓”,所以他被后人称为郑桓公。这个郑桓公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虽然被封在华县,但是看到从周宣王一直到周幽王,将天下治理得并不理想,所以,他需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万一西周出现危机怎么办?自己的封地离镐京那么近,必然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他请教了一位高人,这个高人,是西周的太史,也就是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顶级学者,最有见识的智者,太史伯。

郑桓公问太史伯:说天下现在这么多问题,我这个地方危机不小,能否给我出个主意,帮我想想,我该怎么样保住自己的后代呢?于是,太史伯就告诉他。说在洛邑的东边有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一个是虢国,一个是郐国,他们那两个国君都是见利忘义之徒,非常不得民心。而您作为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要威望有威望,要地位有地位,你可以放出个消息,想在洛邑的东边找个地方住,这两个国家的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拍你马屁,怎么拍这个马屁呢?当然是像一些城池和土地给你,这样一来,你不就可以搬到那边去了吗?你只要能在那边落脚,那两个国家的百姓,本来就已经很讨厌原来的两个国君了,自然更容易归附于你,那你的郑国势力不就越变越大了吗?郑桓公一听这个主意,自然非常高兴,便跟自己的侄子周幽王汇报说:虽然天子对我如此看重,但我的封国终究还是离国都太近,所以我想搬家,以免占用王室的资源。我看洛邑东边有个地方挺好,就让我到那儿去吧。

按照法礼来说,臣子如此向天子提出要求,是不合乎规矩的,如果周幽王明智的话,他应该想到自己的叔叔,是不是有了其他的想法,想要脱离朝廷的控制。但是,周幽王不仅没那么想,反而因为郑国离京畿太近,他也确实不想将更多的土地财富与资源,让这位叔叔跟自己分享,也巴不得他早走,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郑桓公。这样一来,郑国就有了另外一块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郑州附近,从此,这里便成了郑国的根基,也就是郑州这片土地的大致由来。最终,历史的发展果然也不出太史伯与郑桓公两人所料,虢国和郐国,越来越多的百姓心甘情愿地归附并搬迁到了郑国,从此以后,郑国在河南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壮大,到了郑桓公的孙子郑庄公时期,郑国终于小霸于春秋时代,开启了他们光辉灿烂的篇章,并且有了后来,河南拥有了一系列与郑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瑰宝。这便是郑州这个地名,发源于陕西,广大于河南的原因。


2

重庆掌故 | 北碚地名缘于江中白鱼石?既有美丽传说,也有纤夫辛酸记忆


来源:北碚在线          

时间:2019-07-30 18:40

链接:https://www.cqcb.com/hot/2019-07-30/1774375.html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碚正码头已具城镇雏形。图片右上方隐约可见伸入江中的白鱼石。

传说古时候在北碚这个地方,溪河纵横,善男信女上庙烧香拜佛,或农户人家赶场购物,都难免脱鞋挽裤。有一渔翁,慈悲心肠,常在此背老人和妇女过溪。

观音菩萨闻讯想试试渔翁,于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漂亮的姑娘,让渔翁背着过溪。尽管前胸贴后背,肌肤有亲密接触,但渔翁没有越雷池半步,毫无非分之举。观音十分感动,将一件袈裟递给渔翁说:“待七月七日,你背着袈裟趟过这条溪水,便有惊喜出现。”

渔翁将信将疑,到了菩萨说的日子,他还是盼望惊喜,于是背着袈裟要趟水过溪,探寻究竟。不想奇迹竟然真出现了,顺着渔翁一步步趟出的脚印,身后梦幻般一段段地架起坚实的石墩桥。渔翁惊喜不已,心想,这溪水不宽,把人背过很容易,如把这石墩桥架在嘉陵江上,那该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大的方便呀。于是,渔翁改变方向,背起袈裟向嘉陵江对岸进发。没想到这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似乎是在提醒渔翁,不要违背神的旨意。但渔翁心无旁骛,坚定前行,快到江的中心,随着一道铮亮的闪电划过天际,雨住雷停,原已架起的那一段段石墩桥,连着渔翁的身体顿时凝固成一盘盘巨石,硬挺挺地伫立于江中……后人为之而感动,也为之而惋惜,声声念叨:“白背了,白背了!”

北碚正码头眺望白鱼石

这只是一个传说,那么,那延伸于江心的一盘盘巨石究竟从何而来?科学告诉我们,它是嘉陵江流水千百年来流淌冲刷的结果,可又为什么把它叫着白鱼石呢?

这是因为在嘉陵江,包括长江生长着一种鱼,它背部尤其是头部为深青色,可人们取其腹部的雪白把它叫着了白鱼。再说那立于江心的石头,尤以当头的那盘,如在嘉陵江汛期江水浸泡过后,露出江面时,其上面长满青苔,色彩凝重;若冬季枯水长露江面,青苔干枯,远看似白色茫茫,再加上巨石的形状也酷似白鱼探头出江,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了白鱼石。

追根溯源,白鱼石又是如何演化出“碚”来?早有古籍记载,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陆游等,都在其作品里提及过“蛤蟆碚”,但对“碚”字的含义却没有明确的界定。直到晚清文人洪良品在《巴船记程》说:“岩石随水曲折曰碚”。“碚”字才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义。石生水中,水随石转,相互迂回缠绕,即水和石之间呈现一种水平运动状态。若深究之,还有石和水之间作垂直运动的情况,如露出水面之石谓之“岛”,被水淹没之石谓之“礁”,而时露时淹之石谓之“碚”。我们北碚这白鱼石兼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而现代字典一般就把“碚”字的专属权给了北碚,把“碚”解释为重庆以北一个地方的地名。

白鱼石之色白,何以变成北碚方位之北?笔者以为这与地方方言有关,因为直到普通话较为普及的今天,很多北碚人乃至重庆人,他们对“白”和“北”的发音,都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的。当北碚最后定名时,聪明的北碚人就借着北碚中心地段位于当时管辖机构巴县之北,于是就把古籍中记载的白碚镇之白改为方位之北,这显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白鱼石近景

白鱼石有美丽的传说,也有辛酸的记忆。走近白鱼石你会发现,在它坚硬的石体上,遍布密密麻麻的篙洞和纤痕,那篙洞深达尺许,那纤痕裂缝竟有数寸。不难想象,千百年来,多少船工纤夫为了求生存在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甚至是洒尽了最后的热血和泪水。还有白鱼石边沿那形如面盆的一个个石窝,竟是数不清的船工纤夫手拔脚蹬的杰作。三九严寒,他们赤条条的下肢浸泡于冰冷的水中;三伏酷暑,他们裸露的后背晒得吱吱流油。


3

广州往事丨这些带“鹤”的地名藏着文化密码

来源:大洋网  

时间:2019-07-29 12:49

链接: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907/29/139995_52721538.htm


大洋网讯 广州的地名中,以各种动物为名的不少,比如鹤、鸡、牛、狗、蛇……专家指出,这些地名与古代岭南越人的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紧密的动物,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神秘的力量,寄托了多样的想象和希冀,构成了蔚为大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今天的这些地名,就是这种古代文化的遗迹。

越人崇拜鸟类很多,其中鹤是最受崇拜的鸟类之一,故“鹤”字地名在农耕发达的广府地区颇为常见。如广州有鹤边、鹤林、白鹤洞,顺德有冲鹤,中山有古鹤,广州番禺有鹤庄,斗门有鹤咀,深圳有鹤斗,东莞有鹤田,恩平有鹤坪,阳江有白鹤,德庆有榃鹤等。此外在客家地区也不乏这种地名,但数量与分布在广府地区之下。

有研究者指出,对于鹤等鸟类的崇拜,一方面因为他们是古代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也与农耕文化的产生有关。在岭南,“田鸟助耕”传说由来已久。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是鸟类通过啄食、排泄传播谷物种子以及在夏天去地里觅食,将谷物的须根踩断,间接起到分蘖、耘田作用的一种神话色彩的写照。借助鸟类的活动,古代先民可以获得珍贵的野生谷物的种子。

此外,上古的人们赋予鹤一些神秘功能,鹤舞成为古代带有神秘色彩的隆重仪式。有些学者将盛行于中国南方各地的“傩戏”解释为“神鸟祭”的遗存,也是从以上角度做出的延伸。

这类的代表地名包括:

白鹤洞:位于荔湾区南部,得名是由于清朝时白鹤觅食以及群居,因此曾于该地建筑招鹤亭。

鹤边,位于广州白云区的这个小村落,过去曾分布水草丰美的湿地,是各种鹤类的栖息地。

鹤林,位于黄埔区茅岗村大岭岗约6平方公里的树林内,这片面积0.046平方公里的山林松、杂树繁茂,鹤类有麻鹤、银鹤、白鹤、蓑衣鹤四种,此外还分布有2000多只夜鹭,繁殖期超过3500只,是我国大城市中少有的夜鹭栖息地。

鹤洲,是位于广州增城区的增江河东岸一片天然湿地,与雁塔隔河相望,与凤塔一衣带水。


4

【邯郸地名源说】魏县——纪念地(二)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时间:2019-07-29 10:52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31389


南台头烈士公墓位于南台头村东南角,建于1974年。民国32年(公元1933年)5月26日,沙圪塔战斗中,日伪军以较大兵力对魏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29师20团政委李汉英率部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一起牺牲的还有28名战友。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北台头乡党委、政府为28名烈士修建公墓一座,立有墓碑。公墓四周栽有28棵松树,象征着28名烈士四季常青。毎逢清明节,当地群众和学生,纷纷前去扫墓,悼念烈士。

蔡小庄革命纪念地旧址位于野胡拐乡蔡小庄村佛爷庙内,此庙原有山门,拜殿,钟楼。1935年农历6月26日在特委王从吾领导下,成立了“工农抗日游击队”举行武装革命暴动。没收地主武装,开仓放粮100多石。“工农抗日游击队”队员个个佩戴红袖章,高举鮮红的大旗,高呼“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后因漳河泄水,庙房多倒塌,新中国成立初曾照原样修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后改建为小学校。2005年8月,蔡小庄村由漳河大堤内迁往大堤外,其革命旧址随之迁入新村,暴动时曾用过的办公桌、椅、笔、砚、长矛、大刀等生活用具在展室中陈列,成为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崔野冲纪念地  旧址位于泊口乡崔野冲村内。清光绪年间由李文则建校,创办初等小学,1926年,李文则向省府呈文申请增办高等小学,校名为“大名县公立第一国民高等初等小学校”,并委任李文则为校长,增建校舍,增聘思想进步的教师。党员教师葛英梅等发展了40名共产党员,于1928年冬在本校建立魏县第一个党支部,印传单,组织贫人队,强收地主庄稼。在抗日战争时期,配合县委,组织抗日力量,对敌斗争。此院原有教室宿舍10多间,后拆大部分,现存两间,由其后代李光荣代管居用。


往期精彩链接:

2019年7月地名资讯汇编(中)

2019年7月地名资讯汇编(上)



本期主编:王士珍

审订:常宏宇

欢迎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