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魏双建1,郗笃刚2,沈 健1


( 1.信息工程大学 ;  2.31009 部队)


摘要: 运用 GIS 点密度分析研究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在自然景观类地名中,东南部地区集中了地形地貌类、水文类、植物动物类地名; 中部地区集中了植物动物类地名; 东部集中了水文类和天体方向类地名。在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中北部集中了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建筑工程、祈福、姓氏类地名; 中南部聚集了许多建筑工程类和历史典故类地名; 东南部集中了经济活动类、军事防御类地名; 东部集中了建筑工程和祈福类地名; 西北部集中了政治类、带“字”类、历史典故类地名。


关键词: 地名; 文化景观; 空间分布; 点密度估计法; 地理信息系统



地名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承载单元是地名,其包含历史、社会、民族、自然等多种内涵。陈晨、韩会庆等对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1-2]; 王彬等对广东省地名景观和政区地名文化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3-4]; 翁毅等利用 GIS 缓冲功能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的影响范围[5]; 陈健等基于地名本体进行地名演变分析[6]; Wang 等对广西壮族地名景观进行分析[7]。将 GIS 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采用点密度分析的方法得出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图像,并剖析各类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缘由。


01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吉林省矢量数据为底图,属性数据主要采用 2010 年吉林省行政区划代码以及吉林省 8 个市级地名、38 个县级地名和 767 个乡镇级地名。其他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和《吉林省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首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构建包含市、县、镇、乡的吉林省地名 GIS 数据库;然后将地名分为人文景观类和自然景观类两大类; 人文景观类再分为军事防御、建筑工程、经济活动、政治、祈福、姓氏、数字、带“字”和历史典故类; 自然景观类再分为天体方向、水文、植物动物、地形地貌类; 再运用 GIS 点密度分析出图,得到各类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以及点密度; 最后从历史角度分析总结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及成因。


密度分析是指依据研究区域内输入要素值,推算数据聚集在整个研究区域的状况,随之生成连续密度表面。通过计算密度,将每个采样点的值散布到整个研究区域,并获得输出栅格中每个像元的密度值。点密度分析原理是通过式(1) 推算栅格像元中心周边点要素密度,把栅格像元邻域中样本点的 Population 值相加,以邻域面积为除数,即求得点密度。



式中: ρ 为点密度; xi为第 i 个样本点 Population字段( i = 1,2,…,n) ,当 Population 字段为 NONE时,xi= 1; S 为栅格像元邻域面积。


02吉林省地名用字及分类统计


史念海认为地名的命名大多与地理相关,尤其是以山水的命名形式相对普遍和稳定[8]。各类文化景观类地名在吉林省地名数据中出现的关键字分类及所占比重如表 1 和表 2 所示。其中“屯”有聚集、驻扎和村庄这 3 层含义。本文中“屯”作为“聚集”语义时被划分为经济活动类,作为“驻扎”语义时被划分为军事防御类。




03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3.1 自然景观类


运用 ARCGIS 平台研究制作出自然景观类地 名密度分布图,如图 1 所示。



3.1.1地形地貌类


从图1(a)可以看出,吉林省地形地貌类地名在东南部分布集中。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出山地、丘陵、平原3大地貌类型;东部为长白山区,包含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类型丰富。地形地貌类地名分布与吉林省地形地貌空间分布极为吻合。


3.1.2水文类


从图1(b)可以看出,吉林省水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和西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吉林省河流可以分为5大水系,东部主要是图们江水系,珲春河、海兰江等包含其中;东南部主要是鸭绿江水系,河网复杂;西南部是辽河水系,在四平和辽源相对集中。


3.1.3植物动物类


从图1(c)可以看出,吉林省动植物类地名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征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在东部长白山地区,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东南部山地较多,植物、动物种类繁多;而西部主要以草原为主。


3.1.4天体方向类


天体方向类地名出现的次数和关键字比例都比较少。从图1(d)可以看出,主要聚集在中部、西部和东部。东部为长白山区,此地区乡镇所在位置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比较容易观察到天体。如云顶镇海拔530m,远望如在云端,故名云顶镇。


3.2人文景观类


运用ARCGIS平台研究制作出人文景观类地名密度分布图,如图2所示。


3.2.1军事防御类


从图2(a)可以看出,吉林省军事防御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在中部地区,围绕四平市、吉林市和长春市,发生过四平战役,可见长春市作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东部延边朝鲜自治州地区,1938年张鼓峰事件中,苏日两国在此处因为领土争端问题发生军事冲突。在南部地区,如白山市靖宇县,原名为蒙江县,为纪念杨靖宇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于1946年改名靖宇县。



3.2.2经济活动类

从图2(b)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类地名大多分布于中北部和南部。在中北部,吉林市和长春市周边经济活动类地名相对集中,经济繁荣、资源丰富。南部主要在通化市和白山市周围,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通化区位特征优越;在西北部洮南市经济活动类地名集中,洮南市是一座交通便利、市容景观秀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城市。


3.2.3祈福类


从图2(c)可以看出,祈福类地名大多集中在北部、中南部和西部。祈福类地名的出现与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北部长春市,有4个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众较多;在东部及南部朝鲜族聚集的地区,信奉宗教多格局并存;西部地区洮南市周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盛行。但是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寄托着部分人的幸福追求。


3.2.4政治类


从图2(d)可以看出,政治类地名大多分布在南部、中北部和西北部,分布比较集中。在南部白山市地区,光绪年间,日本侵占朝鲜后经常越境过江,图谋侵占。为了强化管理,在长白山北麓龙冈之后设立长白府,隶属奉天省。在中北部,政治类地名分布在吉林市和长春市周边。西汉初期,扶余国都城设在长春,政治职能明显在西北部;白城市于清朝时设洮南府,直属于盛京将军。


3.2.5建筑工程类


从图3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吉林省平 均人口密度为 147 人/km2。图 4 为 2010 年吉林 省人口密度表面图。对比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出, 北部长春市、中南部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人口密度较大,均高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人口众多。随着人口密集程度降低,建筑工程类地名分布也越来越稀疏。



3.2.6姓氏类


由于血缘或历史渊源,姓氏相同的人有聚居的倾向和趋势,如蔡家乡。从图5可以看出,吉林省姓氏类地名主要出现在中北部,长春、吉林周边。姓氏类地名是由于先前某些时候,同姓氏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移居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繁衍后代,遂用此姓氏给地名命名。



3.2.7数字类


从图6可以看出,吉林省数字类地名不固定,比较分散,主要出现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数字类地名由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名由来与数字相关,如八家子镇,因其当时居住八户人家而得名;二是因驻地得名,驻地本身就包含数字,如三盛玉镇因驻地在三盛玉屯而得名。



3.2.8带“字”类


带“字”类地名指的是地名中包含“字”,所用关键字有“仙”、“严”等。从图7可以看出,带“字”类地名分布十分集中,大多分布在乾安县。乾安县又名“千字井”县,地名命名从《千字文》中择字取名,具有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时乾安县也有“井字荒”的称谓,承袭古代“井田制”模式,方正规矩,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3.2.9历史典故类


历史典故类地名指的是地名因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而得名,其出现的关键字有“王奔”、“翰章”等。从图8可以看出,历史典故类地名大多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吉林省历史典故类地名历史悠远,西北部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最远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春秋战国。在发展历程中,地名文化不断孕育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历史典故类地名。同样,在中部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叶赫满族镇、莽卡满族乡是满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地名衍生许多历史典故,如叶赫满族镇是满族的发源地,是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慈禧太后祖籍地也在这里,素以“两代皇后的故乡”闻名中外。



04结论


研究吉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点密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反映了吉林省基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的地名分布。在吉林省中北部长春周边集中了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建筑工程、祈福、姓氏类地名;在中南部聚集了许多建筑工程类和历史典故类地名;在东南部集中了经济活动类和军事防御类地名;在东部集中了建筑工程类和祈福类地名;在西北部地集中了政治类、带“字”类、历史典故类地名。


地名的历史悠久,本文只用了吉林省2010年数据。若采用时间足够长的数据,可以进一步探究各类地名的时空变化,分析随时间变化地名的扩散情况并探究其原因。相信这会对研究历史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往期精彩推送

山东省政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

荡·潭·渎·塘·堠·墟·围·圈  ——地名通名用字文化谈

地名异读现象探析


文章来源:《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8年第2期第211—215页

文章作者:魏双建,郗笃刚,沈 健

文章转化:常宏宇

本期编辑:常宏宇

终校:周辰

审订:代停停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