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宣传地名文化,专家多角度点赞,全网数亿人次观看!

柳旭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上方“江西地名研究

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地名文化宣传可以这么好看

“我是绥德康震”“我是桐城胡阿祥”“我是阿拉善鲁健”。11月16日晚,伴随着主持人和嘉宾独特的自我介绍,由中宣部指导,民政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四套黄金时段闪亮登场,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大型节目。

该节目以地名为核心,共12期,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通过“一举成名”“实至名归”“闻名不如见面”“名扬天下”“地名天梯”等环节,以积分赛、线索抢答、阵列抢选等方式从70名参赛选手中产生单场冠军,紧张的竞赛氛围、较强的互动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让观众大呼过瘾。

前两期收视统计显示,全国电视观众累计观看超过5700万次,其他各项数据也在同时段同类型节目中名列前茅,新浪微博相关话题内容阅读量超过1.9亿次,抖音APP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次。

这档节目为什么一经播出便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感情共振?节目的热播对于地名文化宣传有哪些启迪?记者采访了多位地名工作者、专家学者及参赛选手,尝试寻找答案。


《中国地名大会》为啥火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基本哲学问题,而这其实是贯穿《中国地名大会》的一条隐藏线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告诉记者,每个人都可以从生物和文化两个层面回答自己从哪里来。目前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检测出自己的遗传基因来自哪个地区。但在文化层面,多数人将父母或祖父母的出生地作为“我从哪里来”的答案。无论从文化还是生物层面,大家都要给自己贴一个地方标签,《中国地名大会》恰恰抓住了这种“地方认同”的文化心理。

在湖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二级调研员孙平看来,《中国地名大会》仿佛打开了一扇地名文化的窗口,让许多人惊喜地发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地名原来承载了那么多的故事、沉淀了那么厚重的文化,节目引发观众热议,其所凝聚的文化向心力是关键所在。

来自吉林省四平市的王海岩是第二期节目的亚军,他告诉记者,尽管平时大家不会直接提及地名文化,但当说到“你是哪里人”“春节回家吗”等话题时,自然会涉及地名概念。可见,地名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会特意对地名进行梳理、研究,而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人生历程中。《中国地名大会》是一个契机,在比拼中介绍地名由来、展示地名文化,这是对中国人文化记忆的有力补充,对积累文化常识、提升民族自豪感意义深远。

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是节目的总顾问,他告诉记者,《中国地名大会》的成功可以归功于三方面,一是地名的大众化,二是地名的哲理化,三是地名的艺术化。大众化让地名不再停留于专业研究层面,而是让全民都能参与;哲理化让观众不仅知道了更多地名,还了解到地名的来龙去脉;艺术化让地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不同爱好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做到这三点,节目自然就火了。

“《中国地名大会》是一档文化内涵丰富的节目,对于宣传我国地名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既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也将以节目的播出为契机,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准确、便捷、高效的地名服务。


爆款综艺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参加过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老地名工作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牛汝辰认为,无论是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还是紧张刺激的比赛环节,其作用都是“抢眼”,节目要想把观众留住,必须靠“内容”这个核心竞争力。

牛汝辰告诉记者,《中国地名大会》的立意是“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要实现这个立意,节目内容就要生动有趣、寓教于乐,这对题库的质量要求很高。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出题质量,早在今年3月,题库组的专家就齐聚北京,展开了紧张忙碌的出题工作。

有着30多年地名工作经验的浙江省舟山市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编审王建富受邀参加此次出题,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将复杂的学术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王建富表示,题库组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地名工作者,大家分工合作,化繁为简,咬文嚼字,通过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不断碰撞,最终形成了区域上覆盖全国,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民俗,难易适度的地名题库,通过这些题目为观众讲述丰富多彩的地名故事。

同为题库组专家的牛汝辰说,有时为了一个题目的出题角度和正确与否,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些分歧较大的题目,甚至要讨论一两个小时才能通过,有些题目涉及敏感问题,专家们通过研究,巧妙回避了问题,突出了家国情怀、故土情结、祥瑞期盼等主流文化意识。

除了高质量的内容保障,全媒体时代,创作者要将创作意图传递给各层面受众,必须借力多种传播渠道,形成传统与新兴、平面与立体、网上与网下的传播矩阵。《中国地名大会》根据不同媒体渠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策划了多个互动活动。

通过与抖音APP合作,开启“地名背后是家乡”的话题征集挑战赛,让网友不仅能参与节目讨论,还能以出题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仅第一期节目播出时,网友参与视频就接近10万条。

通过与腾讯在线学习平台“企鹅辅导”合作,节目在开播前数月就推出同名答题小程序,通过一系列趣味互动玩法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与多家主流媒体微博账号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节目关注度,第一期播出次日,《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话题就跃居新浪微博综艺榜单第三名。


地名文化宣传的创新之举

截至目前,《中国地名大会》已经播出了三期,在收获无数点赞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家对地名的认知,以及对地名文化的理解。

“过去,一些人对地名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准确,有的甚至将地域文化等同于地名文化。”在商伟凡看来,地名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用地名承载社会现象,比如要介绍某个地方可能几本书也写不完,但一个地名就能够涵盖了;中层是用地名代表社会现象,比如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内层是用地名直接阐释某种现象,比如长江因其“长”、黄河因其“黄”而得名。

商伟凡表示,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没能将这三个层面较好地融入地名文化宣传,而《中国地名大会》成功地将这些理念贯穿其中,让人们真真切切体会到地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众多友人反馈观感,最为普遍的用语就是“长知识”“有文化”。

“《中国地名大会》是对传统地名文化宣传的突破。”牛汝辰告诉记者,地名文化宣传不仅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更要发动群众,上下联动,创新宣传模式,多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地名规范和地名文化。

作为第一期节目的冠军,曹玉骞告诉记者,自己来参加这个节目,并不是为了拿个冠军,而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热爱国家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自己出生、成长的土地发自内心的感情。这个节目让千千万万的观众看到,原来家乡的名字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少地名工作者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借助各种媒体之眼,让人们充分发现中华地名之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遏制不规范地名泛滥、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个重新发现地名文化的契机


《中国地名大会》已在央视国际频道热播三期,凭借精良的节目制作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节目一经播出就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广受好评。借此契机,我们特邀部分地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节目、对地名以及地名文化宣传的看法,希望读者朋友们通过节目和我们的报道能够更加热爱地名文化、支持地名工作。边看边想我是谁
周尚意《中国地名大会》已经播出三期。因为出差在外,我没赶上首播。如今网络媒体发达,我抽空用手机断断续续观看了节目。这种观看方式有一个优点,就是让我有足够的时间“边看边想”,其实“读且思”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提倡的感悟世界的方式。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地名大会》旨在促进中国地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的地名如同浩瀚的海洋,其中蕴藏着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矿藏。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地名保留沿用下来,比如孔子授课的“杏坛”被人们沿用两千多年。还有那些被人们接受的地名命名习俗也不断扩散,比如中原地区的汉族人用《周易》的哲学指导地名命名,这种思想传布到云南大理,也被当地的人们采用。通过收看《中国地名大会》,我边看边想,得到两个“地理感悟”。首先,中国地名命名特色之一是成组命名。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题:安和宁加上东、西、南、北,可组成哪七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区的地名?答案是东安(牡丹江市东安区、永州市东安县)、西安(陕西省西安市)、南安(泉州市南安市)、北安(黑河市北安市)、东宁(牡丹江市东宁市)、西宁(青海省西宁市)、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我看网上给这道题的难度评分为两星,说明大家普遍认为难度不大。但我看罢细细想来,将地名成组来命名,且有方位秩序,其实是中国地名命名的一个特色,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五岳”。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学校有一个公共计算机房,它位于“德才均备斋”的“红二楼”,而“德才均备斋”是四栋二层的仿古建筑,德、才、均、备四个“小地名”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大地名”。“五岳”和“德才均备斋”与节目中所出“四方安宁”的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去掉其中任何一个小地名,大地名的含义就会残缺不全。由此看来,中国最好还是要有一个北方城市冠以“北宁”之名。其次,地名赋予每个地方独特标签。节目中有个“一举成名”的抢答环节,规则是由主持人给出若干信息,参赛者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其所对应的城市。比如,白鹭为市鸟、陈嘉庚创办与城市同名的大学、鼓浪屿,这三条信息对应的是厦门市。再如,客家土楼之王“承启楼”、古田会议召开地、因境内溶洞石壁花纹像龙而得名,这三条信息对应的是龙岩市。地理学研究一个地方为何与其他地方不同,本质区别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其他地方没有的自然地理特色,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建筑和工程,三是发生在该地的历史事件,比如古田会议。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第三方面,人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作为自然要素的白鹭和海岛,以及作为人文要素的建筑和土楼,然而在其他地方却看不到特定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事件成为参赛者抢答的关键信息。在《中国地名大会》接下来的节目中,我希望自己跟着参赛者一起做题时,边看边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父亲认同的广东肇庆人?是母亲的家乡广西罗城人?还是因为我的出生地定位北京人?为何我不是基因测试结果中7%的马来人?关于我是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我是中国人。(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赓续传统 思索当下 展望未来王建富当音乐和传说沉寂之后,唯有建筑还在,当建筑消失之后,却有地名还在流传。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于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于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认知,都可能投射到地名之中。中国的地名古老而又新颖,有的地名流传了数千年也没有变化,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有的地名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演变,将这些演变串联在一起,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地名的产生源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观念。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诞生。地名是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人类的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信息,构建了独特的识别和交往文化。不同区域地名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建了地名背后人们的不同生活记忆,并使之成为乡愁回忆的主体。古人云:故土难离。然而,为生存、为求学、为发展,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不得不短期离家甚至长期迁徙,能够勾起游子思乡回忆的最典型符号就是故乡地名。作为一名在海岛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我从事工作之初,正值海峡两岸通邮起步之时。当时,不少去台老兵的寻亲信件因地名错讹而积压在邮局的封发室,导致错讹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去台老兵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信件多以口述形式请人代书,从而出现信封地名与实际地名不一致的情况。经过仔细推敲,我发现如果把信封上的地名按相近的方言表达,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可见,即使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老兵,故乡的地名依然牢牢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这也正是他们赓续自己根脉的最重要线索。此后,我又通过比对地名的相似性,为不少舟山海岛村落接续了他们在大陆上的根源。也正是这些经历,进一步增强了我出题过程中的情感积淀。参加《中国地名大会》出题工作,感觉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复杂的学术问题转化为观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节目题库组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地名工作者,在工作中,他们有的化繁为简,有的咬文嚼字,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不断碰撞,形成了区域上覆盖全国,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民俗,内容丰富、难易适度的地名题库,并以竞赛的形式达到通过品读地名来解读地名背后的人、地名背后的文化以及地名背后的生活和情感的目的。《中国地名大会》的本质就是一个文化的中国,一个情感的中国,一个能够回望历史,赓续传统,思索当下,展望未来的中国。(作者系浙江省舟山市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编审)


文化点睛大会牛汝辰作为参加过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老地名工作者,我对《中国地名大会》期待已久。不久前,节目正式播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享受了这场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震撼之余,身为地名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想到地名大会居然可以跟诗词大会一样有趣、有味、有情、有泪、有美、有画,特别是在故乡情怀、儒家精髓、民族根脉和地理特征等文化表达方面,相比诗词大会更深刻、更浓烈。《中国地名大会》的节目宗旨是“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要实现这一宗旨,出题是关键。从第一集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版图题,又有视频题、线索题、阵列题,角度新颖,设问巧妙,广受观众好评。比如,福建别称“闽”字中的“虫”代表什么?西安有哪些曾用名?大槐树为什么是寻根的代名词?围绕地名文化,节目从不同角度呈现天南海北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以及非遗、民俗、名人、美食,展示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有文化学者认为,符号是文化的基础,而使用了千百年的地名则是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的特殊语言符号,所以说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基础。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批地名大多是图腾的和民族的名字,可见年代之久远,地名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令人既难以考证又痴迷其中。正如康震和胡阿祥这两位节目嘉宾所言,“中华大地广袤深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的每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传奇、一段历史,一个鲜明的文化标识。《中国地名大会》既是回顾历史的一个大会,也是展望未来城市走向发展的大会。”地名大会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根,寻根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为特别出题人的美国第四代华人郑国和老先生带来一道和江门有关的地名题目。江门是中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将近400万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谱写了许多“远走天涯,为国效劳”的感人篇章。郑国和老先生是“寻根之友”的发起者,过去29年来,他带领600多位华裔到中国寻根,唤起了海外游子尤其是年轻一代漂泊在外的中国心。节目中,还有一位年轻的海外华人和郑老先生一起,讲述他们的寻根故事。祥瑞地名寄托了人们期望和宁、安康、顺利、吉祥的愿望,这样的地名在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到处都能见到。在第一期节目中亮相的王暾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被称为“跑赢了地震波的人”。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工作、报效家乡,并且和同事们一起研发出我国第一套地震预警系统。今年6月,四川长宁发生6.1级地震之后,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区域前,提前10秒向宜宾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成都市110个社区、180所学校、13个区(县)触发广播、电视警报,为地震区域的居民提前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王暾特别喜欢“安”和“宁”,并将这两个字作为地名元素出题,寄托了人们对“安宁吉祥”的美好寓意。地名是地理信息之魂,地名突出表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地名不仅表达位置空间信息、出行的位置信息,还表达主权、归属、民族、姓氏、信仰、期盼、情感、迁徙、地理变迁、植被变化、水文现象、自然环境等众多信息,所以说地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地名大会》从立意、出题,到现场互动、嘉宾点评,都对普及地名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传播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节目精彩,不负众望,不同凡响。同时也期待后面的节目更精彩,更受欢迎。(作者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对地名工作者的礼赞张仁民11月16日,由中宣部指导、中央电视台与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登录央视国际频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地名战线和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地名文化传播者和该节目题库组专家,我收看节目时心潮起伏,备感光荣和自豪。地名若水,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书写地名和人名的历史。任意打开一张地图,如无地名便是盲图。规划回乡之路,如无地名指引,何处是家?正如节目嘉宾胡阿祥老师所说:“地名是指引游子回家的灯塔。”地名如星,璀璨夺目。常言道:“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人间的地名皆有情。”相信有许多辛勤工作在地名管理与服务一线的地名工作者和我一样,每周六晚上,都会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到节目播出后,无不欢欣鼓舞,朋友圈被瞬间刷屏:“震撼,及时,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地名如诗,画风淳朴。正如节目嘉宾康震老师所说:“每个地名后面都有故事,有风景。”我要说的是:国学经典,多伴地名。《论语》《史记》自不待言,诗仙李白笔下也有峨眉山、庐山、敬亭山、白帝城……他游历过190多个城市,留下的地名诗篇朴实自然。地名之果,甘之如饴。中华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浓缩着亘古不变的民族情结,但在演进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疏漏和误记。通过《中国地名大会》,我们把多年来全国地名系统“一普”“二普”和国家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出来,节目播出本身就是对地名人的肯定和褒扬。地名之热,经久不衰。随着《中国地名大会》的播出,学习地名知识,传播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的热潮正在掀起。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地名工作、普及地名常识、弘扬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者系《中国地名》杂志原总编辑) 


地名,历史文化的入口张 彤继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诗词大会之后,央视再次推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地名也能“会”起来吗?相信许多观众和我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疑问。看过三期节目后我觉得,地名不仅可以“会”,而且值得“会”。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城市、村镇、街区、道路都有过名称的变迁。比如,十三朝古都西安就曾有镐京、长安、大兴、西京等名称,每个名称又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通过进一步学习可以了解到丰京与镐京的联系,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而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又比如,陕西临潼的新丰镇(现新丰街道办事处),是刘邦依照故乡丰县的样貌复制的一座新城,所以称为新丰。而在广东韶关,也有一个新丰县,在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建置,取“物产丰富”之意。因此,前一个新丰与后一个新丰并无关联,专家在节目中关于这道题的点评既有权威性,又有趣味性。如果对地名有一定的兴趣,观众也可以了解到,过去由于信息传递速度慢,出现了不少重名的地方,辽宁丹东有一座凤凰城,湖南湘西也有一座凤凰城,直到1914年,统一全国县名,因两县同名,辽宁的“凤凰”才更名为凤城县。许多地名还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比如,《诗经》中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之句,镐京就是前文提及的西安旧称。而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中,“阳关”与“玉门关”指的都是敦煌。从甘肃出敦煌即入了西域,在古代就是离开了中原之地,因为新疆一带盛产玉石,所以这里又称“玉门关”。了解了这些知识,如果有机会到敦煌旅游,定会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风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说,地名及地名的变迁往往是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入口,有了入口,才可以得其门而入之,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里的历史遗存、风土民情。《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是值得关注的节目。地名中有许多历史文化信息,知识点较为密集,要使其成为一档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在策划、包装方面必须有一定策略。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传媒产品,如果不顾及广大观众的感受,就算历史文化含量再高,也无法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注意,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时尚的舞台效果、悬念迭起的问答环节、主持人的临场应变,以及在节目中穿插的选手感言,这些都让整场竞赛充满戏剧感,值得称赞。总之,《中国地名大会》是一档构思奇巧的文化节目,希望传媒同仁们更深地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制作出更多这样的好节目。(作者系《青岛文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地名大会(第一期)



相关精彩推送

 预告 | 走遍天涯路,故土最难离

第二期 | 重温“神仙打架”

第三期 | 一起触摸地名里最硬核的“中国精神”

第一期题库点评

第二期题库点评

来源:“中国社会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露萍 伍晨嫣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