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研究专栏 | 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出路——以永修吴城为例

刘佳佳 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上方“江西地名研究

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 ◆ ◆ ◆

环鄱阳湖地区滨湖

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修吴城为例


文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 ◆ ◆ ◆


2013年10月,我省发布《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像抓工业化、城镇化一样抓旅游,推进我省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使江西旅游业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江西成为要素全、品质精、形象好、配套优的旅游强省”。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作为我省推进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地带,一直是我省旅游开发的重点。2011年,《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即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积极推进沿湖湖口、星子、都昌、德安、共青、永修、新建、鄱阳等县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核心区。在核心区内,建设一批鄱阳湖旅游码头和环湖生态旅游公路网,实施鄱阳湖湿地公园、星子中心港、西海、永修吴城、泸溪河、仙女湖、陡水湖等湖泊型旅游景区生态码头体系建设工程,开辟鄱阳湖等大型湖泊,长江、赣江等河流的水上游船,将鄱阳湖湖区建设成为中国最著名湖泊旅游目的地、世界著名的观鸟旅游基地及国家级生态旅游及湖滨度假示范基地。

▲ 永修吴城 鄱阳湖湖景

▲ 永修吴城街景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是我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专项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示范区,环鄱阳湖滨江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改变我省过去“‘开’字型空心离散”的旅游格局,实现向“聚湖实心”、“山湖联动”的格局转变,开创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新时代。但是经过5年多来沿湖各县旅游开发实践发现,鄱阳湖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旧不足,产品体系和产业结构尚未出现,仍停留在产品的初级阶段,鄱阳湖旅游的整体形象也不鲜明,没有主题品牌,除位于鄱阳湖东岸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外,环鄱阳湖滨湖地区的核心旅游景点如湖口县石钟山、星子县鄱阳湖国际生态旅游区、都昌县老爷庙、永修古镇吴城等,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线路和品牌。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开发究竟存在哪些困难和矛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并走出这些困境,实现滨湖旅游开发的重大突破,这是推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大问题。本文即以永修吴城旅游开发为例,介绍吴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和发展现状、问题所在、解决的方法,以聚焦永修吴城旅游开发的方式,思考和探索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和出路。



永修吴城旅游资源介绍


吴城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铅山县河口镇)之一,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A类候鸟保护区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所在地。它地处赣江下游北支入鄱阳湖河口处,修水在此汇流入鄱阳湖出长江,是明清时期江西省内外水路贸易转口运输重要的中转码头,富商巨贾云集,各地会馆林立,盛极一时。据有关文献记载,吴城人口最多时有七万多人,街面店铺客栈林立,各省商人云集往来,在中心形成“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繁盛格局。近代以来,五口通商带来的全国贸易格局改变,江西过境贸易衰弱,同时也由于铁路、公路运输方式的兴起,吴城的地位逐渐为九江、徐家埠所替代,繁荣难再,镇区人口也渐渐减少,尚不足一万人。如今的吴城古镇在经历了抗战时期日军的轰炸之后,街区焚毁过半,目前街区尚遗留不少文化遗迹,如石堤、点将台、吉安会馆、望湖亭等。

▲ 望湖亭


作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吴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无论是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还是优美的湖泊生态自然景观,都为吴城的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传播性和可塑性强

吴城是江西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经长江过湖口,经此镇可直达江省各地,经鄱阳湖过湖口入长江,则可抵湘、鄂、皖、浙等周边各省市。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吴城古镇作为江西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号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吴城古镇近二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她以会馆文化、庙会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文化,在江西乃至周边省份具有较强的知名度,为吴城旅游品牌开发和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历史支撑。

▲ 望湖亭


(二)湖泊生态自然景观优美,世界湿地和珍禽候鸟王国,资源独占性强

吴城地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六大湿地之一,拥有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大汊湖、蚌湖、沙湖、大湖池、长湖池、中湖池、象湖、梅西湖、朱市湖环绕吴城四周。夏季洪水期一片汪洋,公路没入湖面以下,吴城古镇如孤岛般耸立,与陆间只能通过船只往来。冬季水位下降至海拔12米以下,在广袤无垠的湖滩、草洲上落满成千上万世界各地迁徙而来的珍禽候鸟,放眼望去,呈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景象。据统计,吴城的候鸟有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I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II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

▲ 湿地环境

吴城古镇北边有一处南方罕见的水中沙漠地貌景观:吉山、松门山两座鄱湖小岛,相互毗邻,各有近10平方公里的水中沙山,呈西南东北走向,象一条盘旋的巨龙,将鄱阳湖拦腰分为南北两段。丰水期时,整个沙山半淹于水中,形成了独特的水中沙漠景观,为吴城的江南水乡景观增色不少。


(三)历史建筑遗产独具特色,为吴城古镇重建奠定基石

吴城是江西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经长江过湖口,经此镇可直达江省各地,经鄱阳湖过湖口入长江,则可抵湘、鄂、皖、浙等周边各省市。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吴城古镇作为江西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号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吴城古镇近二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她以会馆文化、庙会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文化,在江西乃至周边省份具有较强的知名度,为吴城旅游品牌开发和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历史支撑。

吴城因水而兴,因商而盛,逐渐形成繁荣的会馆文化、庙会文化和商贸文化。至清朝末年,有省内外各地会馆48座之多,如吉安会馆、全楚会馆、徽州会馆、广东会馆、浙宁会馆等,当时还有庙、寺、庵、行宫等数十处。尽管目前古建筑遗存不多,仅剩下吉安会馆、武宁会馆以及聂公庙、麻石古街、荷兰天主堂、古民居杨至善堂等,为将来吴城古镇的重建增加了难度,相信在搜集历史建筑资料基础上,未来能够重新展现吴城古镇的繁华风貌。

▲ 吉安会馆


(四)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有良好的景区通达条件

吴城地处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作为九江水上南大门和永修县唯一通江临湖的乡镇,西距永修县城33公里,北距九江市120公里,南距南昌市90公里。与新建、都昌、星子三县水域草洲相连,与共青、鄱阳、余干三地隔湖相望。从南昌和九江乘坐动车或通过高速公路皆可在1至2小时内抵达吴城古镇,便利的通达条件,使得吴城古镇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成为昌九两地重要的周末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昌九一体化建设无疑更为吴城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大的政策便利。



吴城旅游开发过程、发展现状及问题所在


八十年代以来,吴城为世人所熟知,主要还不是因为它辉煌的历史,更多是因为它优越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资源,作为我国首批列入世界湿地名录的六大湿地之一,1983年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便在吴城挂牌成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到冬季,来此过冬的候鸟达到310余种,100多万只,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吴城观鸟旅游。

▲ 鄱阳湖观鸟(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1年1月,鄱阳湖吴城镇周边100多只白鹤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对鄱阳湖生态湿地的高度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浦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基波先生以及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来吴城考察,更为作为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地的吴城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

▲ 鄱阳湖观鸟(图片来源于网络)


90年代以来,随着观鸟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爱鸟人士来到吴城观赏候鸟。吴城作为在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观鸟景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吴城观鸟的游客有5-10万人次。但遗憾的是,目前吴城的旅游开发尚处于非常原始的初级阶段,旅游资源优势一直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虽然早在2008年之前,吴城镇便一直力推《永修县千年古镇吴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吴城古镇旅游区整体开发项目),但至今依然缺乏有效资本投入。即便2013年注册成立吴城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入曾经开发广州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的广东鸿艺集团150亿元投资,推出《赣天下——鄱阳湖国际旅游岛》项目,也因各种原因,至今仍未落地。因为政府的财力不足和投资的缺乏,吴城旅游开发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没有面向游客的接待中心和服务工作人员,住宿和餐饮服务简陋,数量有限,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对吴城旅游开发至关重要的永吴公路2013年才最终完成道路硬化,实现通车(当时吴城是江西省唯一一个没有常年性通公路的乡镇),足见吴城旅游开发的迟缓。

吴城旅游资源开发迟缓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财力有限及资金引入不足(鄱阳湖滨湖地区总体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直是江西的贫困落后地区),而在根本原因背后其实隐含着吴城旅游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政府机构与专业保护单位在旅游经营开发和生态资源保护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存在问题,难以搭建有效合作平台

吴城地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的九大核心湖有七个在吴城。早在1988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吴城挂牌成立。应该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鄱阳湖生态湿地和珍稀候鸟的工作,已经为吴城镇政府开展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吴城旅游的早期开发工作是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担的。早在2008年,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就在吴城保护管理站设立服务中心,专门从事旅游观鸟接待工作,为游客提供机票、火车票预订、代办入区观鸟手续、观鸟区内旅游食宿、交通安排,南昌至观鸟区之间往返接送和导游等等,并且在保护区内还设有观鸟者宿舍,在观鸟区还有标本馆、观鸟台、观鸟高速快艇、双筒和单筒望远镜,高统套鞋等观鸟设施提供给游客。但遗憾的是,由于保护区管理职责的重点并非是为旅游经营和开发服务,它更多的职责是保护鄱阳湖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提供专业、充分和持续的旅游服务。

另一方面,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江西省林业厅,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常驻于南昌市区,而吴城镇属九江市永修县,相关机构横跨两个地级市,所属层级也不对位,再加上部门履行的权利和职责不同,因此在缺乏有效平台搭建的情况下,部门机构之间无法形成更有效的合作,往往各行其是,无法形成生态旅游开发的合力。

总之,在缺乏有效平台搭建的情况下,政府与保护区在保护与利用职责的错位和衔接不畅,使得鄱阳湖生态湿地的教育与宣传的服务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保护区吴城管理站的服务中心和候鸟标本馆等观鸟设施往往不为游客所知,游客自发前来吴城旅游处于无序散乱状态,缺乏专业引导,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两两失效。


(二)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联动性不足,缺乏牵引核心,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吴城旅游开发趋于被动

鄱阳湖滨湖地区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南昌市林业局,副县级建制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分布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都昌县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之后,为配合和推动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扩大和延伸保护范围,先后在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等鄱阳湖周边县,建立7个集湿地资源监测、越冬候鸟保护及禽流感防控为一体的保护管理站,逐步探索推行全湖保护管理的方法与路径。鄱阳湖区各自然保护区依然保留本辖区管理权限,没有建立直接的统属关系。不同级别的保护区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缺乏有效整合。不论是管理体制的理顺问题,还是保护区名称的统一命名,鄱阳湖湿地生态自然保护显得口径不一。这显然也为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带来一定的影响。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之后,其他滨湖地区很难塑造有机统一且具有标识度的鄱阳湖旅游品牌。与我省生态保护区体制不同,洞庭湖滨湖地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命名上更具标识性,有利于对外的统一宣传,树立统一的湖泊流域品牌。

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才刚起步,位于其东部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它唯一同时也是最早的以“鄱阳湖”命名的旅游景区。2008年,在我省首次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时,鄱阳县便主动争取国家省县市林业局等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申办国家湿地公园的方式,搭建生态旅游平台,通过成立管委会与运营公司,与原有的保护管理站一起形成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市场运作相互衔接的“三位一体”的机构运营模式,拔得头筹,赢得市场的先机。自2008年批准试点以来,公园旅游人次连年翻番,2014年达到了266万人次,成为我省近年发展最快的旅游景区之一。环鄱阳湖地区滨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自鄱阳湖的东陲首先起步,显然改变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吴城所在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个湖泊面积224平方公里,占全湖的5%,却承载了全湖越冬候鸟的70%”[2]),以及地理交通区位条件,还是早期知名度及开发潜力,吴城并不落后于当时鄱阳县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丧失历史机缘且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冠名权为鄱阳县抢先后,吴城生态旅游资源日渐隐没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的影响里。


(三)县域旅游发展结构过分均衡,投资分散

吴城游离在县旅游发展中心工作之外,无法通过具体的项目运作,聚拢各项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吴城鄱阳湖湿地,加上柘林湖和云居山,是永修旅游三张重要名片。永修县近年来为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申报旅游强县,提出依托云居山、柘林湖、鄱阳湖湿地,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实现“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目标。尽管如此,十多年来,吴城生态旅游开发在政策和资金上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倾斜。在永修县“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目标指引下,县域旅游发展结构更加均衡离散,项目缺乏打包捆绑,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分散,核心旅游景区打造乏力。以修河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创建为例,修河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柘林大型水库与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之间,属典型生态廊道类型湿地公园,范围包括修河干流永修段、柘林水库永修管辖范围、白莲湖和易家河长寿村温泉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达到36.8平方公里。这样的国家湿地公园,在投资创建过程中资金除去投入修河干流沿岸外,主要投入于柘林湖水库及永修县城的白莲湖,吴城古镇所在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排除在湿地公园之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得不到大的改善。

▲ 吴城小巷景观



(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挤占效应,环鄱阳湖水运航道和码头建设滞后

由于鄱阳湖是典型的季节性吞吐湖泊,枯水期湖区水上旅游交通不十分便利,再加上近十年来鄱阳湖枯水期不断延长,干旱日渐严重,更加影响了滨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是带动鄱阳湖旅游发展的关键。然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至今仍处于搁置状态。前前后后三十年,江西省控湖的梦想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因枢纽工程的投入过多带来挤占效应,许多基础建设得不到有效关注和投入,环鄱阳湖地区的码头和航线建设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如吴城古镇的港口码头仅仅是简单的渔业货运港,运力低,在旅游旺季也仅有几艘渔民生产用船搭乘游客,没有一家正式水上旅游运输公司。星子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中心客运港是鄱阳湖水上旅游交通枢纽,2010年底即开工奠基,2013年底才获省发改委节能评估报告批复,基本完成各项批文。五年过去了,客运港何时建成启用仍无法确定。



吴城旅游开发新思路


环鄱阳湖地区滨湖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口、星子、都昌、德安、共青、永修、新建、鄱阳等县区乡镇,如湖口县的石钟山景区、鄱阳湖口森林公园;都昌县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老爷庙景区;星子县沙山湖候鸟景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中心客运港;共青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县南矶乡);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县团林乡、白沙洲乡等6个乡镇)等。在这些滨湖地区县镇,他们各自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仅仅在优质程度上有不同,但因为各自的区位条件不同,使得不同景区潜在的客源市场具有较大差异,发展类型自然也不同。总之,它们在环鄱阳湖地区滨湖地带的旅游发展格局里处在不同的位置,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吴城旅游开发,不仅仅要立足吴城本身进行思考,更要跳出吴城,从鄱阳湖生态旅游整体开发的角度进行方向性思考和探索。

◆ ◆ ◆ ◆

(一)搭建跨地级行政区景区平台,落实经营建设主体,理顺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区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鄱阳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一直立足在各县级行政区的范围之内,产业布局分散,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是困扰已久的难题。同样具有相似困扰的是鄱阳湖生态保护区管理体制。正如前文所言,由于历史遗留和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及时调整,鄱阳湖生态保护区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叠屋架床的特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九江市的星子、永修,南昌市的新建三县,同时负责全湖湿地保护与管理,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建,隶属南昌市林业局,两者级别不同,没有直接统属关系。因此,为了实现景区经营建设主体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层级的对接,搭建跨地级行政区景区平台,建议以新近成立的江西省旅游集团为投资经营建设主体,省人民政府作为项目主管单位,在前期,结合行政手段,以市场资本运作的方式整合所在滨湖乡镇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合并湖区目前存在的各级保护区,调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级别,设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局,将原南矶山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更名南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所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古镇位于鄱阳湖南部湖心地带,拥有环鄱阳湖地区最优质的湿地生态资源,在星子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中心客运港兴建以后,吴城配套建设旅游码头能够对接星子县庐山南麓景区,实现庐山和鄱阳湖“山湖旅游联动”。吴城作为鄱阳湖生态旅游的核心旅游区,将成为江西省旅游集团投资开发的主要载体。

◆ ◆ ◆ ◆

(二)借鉴工业园区开发运营模式,成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实行鄱阳湖滨湖地区旅游企业进驻制度

管委会通过制定政策与规划,搭建平台,招商引资,协调核心景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与开发,逐步整合景区开发涉及的文化、生态表演、房地产,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推进转型,实现环湖地区旅游业由分散“向做大、做强”转化。在生态旅游园区建设中,管委会组织对鄱阳湖全部湿地生态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功能分区、线路、景点制定及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开发,并对园区内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业务训练。

◆ ◆ ◆ ◆

(三)以星子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中心客运港、吴城生态旅游码头为重点,由易到难,逐步加强鄱阳湖湖区航道和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是赣江水上客运的黄金时代,南昌港客运站辟有开往鄱阳、都昌、余干等地的客运航线5-6条,到节日期间甚至一票难求。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九景高速、湖口大桥建成通车,赣江及鄱阳湖水上客运航线客源大幅萎缩,南昌港客运站水上客运航线才逐步减少,至2005年全线停航[3]。因此,尽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存在不确定因素,但鄱阳湖湖区始终具备一定的水上旅游条件,完全可以逐步开通鄱阳湖旅游水上游线,连接湖口石钟山、共青城、老爷庙、九江等地,启动以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为中心的鄱阳湖水上旅游,打造通达江海,吸引海内外高端游客的黄金水上旅游带。

◆ ◆ ◆ ◆

(四)以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为主体,加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鄱阳湖湿地生态的保护、利用与宣传,培育和开发鄱阳湖生态观鸟旅游潜在市场

▲ 鄱阳湖观鸟(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大陆民间观鸟活动始于90年代,从艰难起步到初具规模,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目前国家观鸟组织已经有200个以上,为了培育和开发鄱阳湖生态观鸟旅游的潜在市场,必须加强同观鸟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包括国际上著名的观鸟组织“国际鸟盟”和“国际8大赏鸟公司”,并积极建立周边城市的观鸟组织,集合爱鸟者,制作本地区观鸟实用手册、指南,开展观鸟亲子游等各种主题的观鸟活动。鄱阳湖的生态观鸟旅游不仅仅是在吴城镇一处,因此可以结合不同景区的观鸟资源,开发不同的观鸟线路,构建整体的观鸟旅游精品路线。另外,可借鉴香港米埔湿地公园的先进经验,引入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培育一支环保意识、服务意识均较强的义工队伍,为湿地和候鸟珍禽保护事业提供有效支持。


课题组组长:刘佳佳

成员:王  涛  张宜红  涂龙峰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赣发〔2013〕11号,2013—10—15。

2.朱奇、刘观华等:《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实施全湖统一管理的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S2期。

3.平关正等报道:《南昌港客运站将改造为游船码头》,《江南都市报》,2013年11月6日。



相关推送

江西婺源、铅山被评为“千年古县”

江西历史专栏  |  “苏区文化”论坛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

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 “千年古县”专家组在婺源考察调研

◆ ◆ ◆ ◆

来源:张勇等主编《江西蓝皮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95-306页

编辑:伍晨嫣 李露萍

图片: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小组 伍晨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投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