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地名的翻译策略

王薇 李维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地名的翻译策略



王薇  李维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本文通过抽样分析的方法,发现美国新闻期刊在处理中国地名时,最常见的方式是音译加注释,并根据地名与报道的相关程度,采用长短不一的注释。外宣翻译时,可以借鉴国外媒体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提高文本的规范性和可接受性。

关键词:翻译策略;中国地名;《时代》周刊


一、引言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每个城市、地点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很多地名还包含了文化和典故,对中国地名的翻译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兴趣。张立丽探讨了一些带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比较难译的中国地名(如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的翻译方法。任小玫从《徐霞客游记》英译本中所涉及的地名英译切入,探讨旅游地名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

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国地名的外宣翻译策略讨论、研究还不很多。袁晓宁指出对于富含文化因子的中国地名,不能采用简单音译的方法,而应以意译为主,在翻译中体现出地名的文化内涵。王银泉曾用回译等翻译技巧分析对外传播新闻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的翻译策略,但其主要涉及的是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翻译成中文的问题。还几乎没有研究从国外媒体的角度探讨西方媒体涉及到中国地名时的处理方式。笔者抽取2013年度美国《时代周刊》网络版50篇涉华报道为语料,找出其中涉及的所有中国地名,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揭示国外媒体对中国地名翻译的处理方式,期望以微知著,对我国外宣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样本分析

在讨论对中国地名的处理方式时,笔者参考了范勇总结出的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的五种常见的“中国英语”翻译策略和卢小军提出的外宣英译的12种常用方式,对样本中涉及的地名的处理方式的规律性进行了解析,发现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构成方式:

1.无注释的音译

所谓无注释的音译是指某地名在报道中首次出现即按汉语地名读音对应的英文形式出现在报道中,并且不加市(city)或省(province)这些表示区域的词。一般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是国外读者相对比较熟悉的,所以这两个城市在样本都是以Beijing和Shanghai直接出现,其他还出现过的城市还有Nanchang“南昌”(August05)、Wenzhou“温州”(July11)、Shenzhen“深圳”(July26)、Chengdu“成都”(June07)等,这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相关城市读者是有所了解的,所以无需注释,或者此城市的提出与报道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相关性不大,无需再费额外的篇幅做特别注释。不管处于何种原因,除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外,这种无注释的音译在样本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且都是出现表示某城市的名字中。

2.音译+类词

指除了音译词外,再加上表示范畴的英语固有词汇所构成的短语,除此之外,不再加任何的注释。英文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形态是地名+province“省”(样本中没有发现地名+city“市”的表达形态),如Hunan province“湖南省”(July10)、Sichuan and Qinghai provinces“四川和青海省”(July02),不加注释出现的主要的原因还是该省份的提出与报道内容相关性不大;其他类似的词语还有Tiananmen Gate“天安门”(July11)和the Yangtze River“扬子江(长江)”(June17)此类已被西方所广泛接受的音译+类词。此形式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也较低。

3.音译+(类词)+释义

指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注释性文字,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加上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形式。

(1)借助同位语

外宣翻译中,同位语是处理文化缺省现象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地名的同位语处理方式主要有:

1)  名词短语

1.Chongqing,a city in China’s southwestern region…(June20)    

2.Sichuan,one of China’s most populous provinces…(June26)

例1和例2通过“中国西南地区城市”和“中国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这两个名词短语同位语,简要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有助于读者对报道所提到的地名有更清晰的了解。在此结构中,作为同位语的名词短语通常放置在地名后面,且两者之间会用逗号隔开。

2)由介词of连接的同位语关系

在表示地点时,常见到“the city of Nanjing”(南京市)这样的表达形式。这里介词“of”表示的是一个同位关系,“the city”和“Nanjing”为同位语。而在英文报道中,为了表示出该地点的具体地理位置(例3)或者城市特征(例4),此同位语结构会更加复杂一些。

3.the southern province of             Guangdong(June21)

4.the port city of Tianjin (July4)

有时报道中会出现“the city of..”的同位语结构,并在城市名后面加一后置定语或从句做补充说明(例5、6),但这种用法,没有上一种常见。

5.the city of Dingxi in Gansu province.(July21)

6.China’s far western region of Xinjiang,where a large population of Turkic Muslim Uighurs live.

(2)借助前置或后置定语

前置定语通常出现在表省份的音译词前,用来表示该省份在中国的大致位置,使读者对此省份在脑海中能有客观的印象,这种情况下,表示省份的类词(province)会紧跟音译的省份名后(见例7、8),且例7的形式比例8更常见。

7.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July10)

8.China’s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May29)

后置定语同样也用来表示某地名的位置,该地名可以是表示省的,也可以是市或县级名,音译词后有时会跟类词,也有类词不出现的情况。

9.Shandong in eastern China(May29)

10.Jiangshan city, in eastern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July08)

(3)借助定语从句

在样本中偶有地名用定语从句来补充说明,为了表示该地名的具体位置(例11)或是与报道的内容相关的背景信息的简单介绍(例12)。

11.The inland city, which sits on the Yangtze River,(June17)

12.Sichuan, where he served as the province’s party boss from 1999 to 2002.(June26)

(4)借助背景注释

样本报道中,出现的需要单独用较大篇幅来做背景注释的地名并不多见(共2处),主要也是因为该地点和报道内容有密切相关的联系,通过段落注释,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13.Indeed,he looked at setting up production in Poland, Turkey, Russia and a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before finally settling on Wuhan, a city of  10 million in central China. The inland city, which sits on the Yangtze River, had the advantage of a port that wasn’t vulnerable to tsunamis and workers whose hourly rates are a fraction of those in Europe and lower even than those in China’s more developed coastal a reas. (June17)

例13是一篇关于国外的大型游艇公司在中国建厂的原因及前景的报道。在介绍武汉这一建厂地址时,作者不仅阐述了武汉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数,更详细地指出了该公司选择武汉的原因——不易受海啸冲击的港口城市且工人的工资相对较低的内陆城市。到位的解释使读者很容易了解选厂址的背后的原因,形象而又生动。

(5)借助归化的注释

在表达中国元素的事物时,国外媒体喜用异化的方式,即:“翻译方式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但用在注释时,如使用外国人熟悉的事物,“这样的‘注译’最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会使他们对这些难点立即产生感性上的认识。”不过在样本中,这种归化的地名注译只出现了两次,主要还是因为地名中少有难以理解的元素出现,例14也只是用新泽西州和定西做一个类比,使美国读者对定西这个他们不太熟悉的中国城市的大小有所了解。

14.the New Jersey-sized areas of Dingxi (July21)

4.直译+(释)

在样本中,直译在地名中出现的也不多,通常出现在一些中国的著名景点上,这些景点已为国外人士所知晓,并且译文也已是约定俗成,不需再加任何注译或只需加入简单的所处地点注释如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July24)“人民大会堂”、the stunning Bird’s Nest Stadium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June16)“鸟巢”等,因此笔者把样本中的所有直译归在一类,不再进行细分。


三、数据分析

50篇报道中涉及中国地名的有85条研究样本,其处理方式分布比例见表1。音译(95.5%)比直译(4.5%)更加的常见,其中音译+(类词)+注释的使用频率最高(77.5%)。可见,外国媒体对中国地名的翻译处理,通常会使用注释,以便读者对报道的地名有所了解。

注释的使用方法如表2所示。其中,借助同位语的注释方式最为常用(38次),其次是借助定语(29次),而采用背景注释和归化注释的方式比较少。进一步细分发现,采用介词of连接同位语关系的注释方式出现频率最高(26次),后续依次是采用前置定语(12次)、后置定语(11次)和名词短语后置(11次)。


四、小结

通过抽样分析发现,音译加注释是处理中国地名最常见的翻译方式。对于北京、上海等国外认知度比较高的地名或与报道主题相关不大的地名,通常使用不加注释的音译。但更多时候,需要采用同位语、定语等方式对所提地名进行注释。特别是当地名与报道主题密切相关时,通常会采用句子或段落背景的方式加以注释,从而使读者能了解报道的必要背景信息。因此,外宣翻译时,翻译者应合理、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式,进一步提高文本的可接受性,让外国读者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报道主题和中国。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作者:王薇  李维

选稿:常宏宇

转化、编辑:代停停

校对:林丽婕

审订:刘优华


往期精彩推荐

从地名中解读地方史

清水江文书之地名价值探析

唐墓志所见恒州乡里村地名初探

“荷兰”要改名!明年1月起,你得这么叫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