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及延展模式

刘加平 董晓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要: 通过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分析,掌握秦岭山地名镇空间的演变机理,指导和预测秦岭山地名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由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深入分析,掌握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即用地充裕时镇区空间呈圈层式递进发展,当受山河水体限制时会沿山顺河呈带状发展,再到跨跃式发展,镇区整体空间随着时间呈现从小到大不断扩张。通过深入剖析秦岭山地名镇空间要素核、形、度与影响名镇空间演变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秦岭山地名镇空间演变具有与树木年轮生长、记录信息,以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成长历程具有相似性,得出秦岭山地名镇空间演变的类年轮演变机理”。秦岭山地名镇空间类年轮演变具有时空的渐进性、方向的不均衡性和形态的不均匀性等特征。最后,提出了适合于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延展的类圈层、双轴向和多组团模式,并从各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功能布局进行解析。


关键词: 秦岭;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机理;模式



0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迈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研究的第一步,自此有关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越来越多。赵勇等将历史文化村镇的已有研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5个领域:旅游研究、保护与发展、形成演变研究、特征价值研究、其他专题研究。


有关历史文化村镇形成演变研究主要有:刘沛林等分别从风水观念及学说角度提出风水学在古村镇选址营宅中的重要作用。不同地域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的研究有:伍家平对贵州东南部的侗族、苗族2个少数民族聚落在形态、分布、结构功能方面与山地地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韩冬青从选址要素、规划思想、乡土建筑类型的更替和自然社会结构演变等方面对皖南和浙江古村落进行研究,并指出村落环境是在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罗德启指出了贵州民族村镇的形成背景。陈伟指出了伴随着徽州2次文化嬗变形成的新安文化和徽州文化,引发徽州古村落的形成与演变。陆林等指出,伴随着历史上中原人口的3次南迁,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稳定→发展→勃兴鼎盛→ 衰落5个阶段。


有关山地城镇的研究主要有:吴勇以西南地区的山地城镇为研究对象,得出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山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李和平从山地历史城镇保护角度出发,提出需要根据山地城镇的特点进行整治保护。方波在分析了山地城镇街巷空间面临的诸多问题之后,从自然、历史、人文的角度提出了山地城镇街巷空间的保护方法。另外,黄光宇等分别从山地城镇结构形态动态发展和自然生态规划方法方面进行了研究。


由上述研究可知,有关历史文化名镇及山地城镇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对横亘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山地环境下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秦岭山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丰富,其间分布的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特殊性。秦岭山地范围涵盖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湖北省20 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及大量传统村镇。因此对该区域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历史


1.1  名镇发展历程


秦岭地区包括甘肃、四川、陕西、湖北和河南五省,自古以来既是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和地理的分水岭,也是战争的交界区和商贸的交汇区。其间散 布着众多的村庄聚落和码头古镇,据资料汇总分析,至今尚存的重要古镇基本经历了形成、繁荣、萧条及至今的复兴等发展历程。


(1)形成时期:秦岭山体巍峨,地势险峻,自古便是森林密布,人迹罕至。由于秦岭南北屏障的特殊位置,其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因“傥骆古道”而发展起来的华阳古镇,“商淤古道” 上的荆紫关古镇,始于唐朝“茶马互市”古道上的郎木寺镇,始建于唐,经了五代、宋、辽、金、元等朝代的凤凰古镇,但是经过明末农民起义及清初吴三桂叛乱,原著人口锐减。目前,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遗存最早只能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清以前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战乱中尽数被毁。


由于清政府《垦荒令》、《垦荒劝惩则例》的颁布,鼓励流民入山垦荒,加之湖广地区灾荒兵乱,灾民成群,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秦岭山地居民日渐增加,到乾隆年间,移民基本填充了汉水谷地和秦巴山地。


在漫长的形成期,由于秦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加之农耕社会背景,河边谷地有水源和耕地,聚落最初选址都依山傍水,聚落空间沿河发展。


(2)繁荣时期秦岭自古就是南北屏障在古代南北通商收赋水运是最佳选择汉江干流水运成为最主要的南北通商水运路线然后再通过水运支线茶马古道实现南北通商和运输国赋随着水运发展秦岭内不少农耕聚落逐渐发展为商贸集镇如汉江最大支流丹江流经河南省淅川县形成的荆紫关古镇流至漫川关后入湖北省郧西县境经郧西县上津乡南流在陕西省白河县西侧汇入汉江的金钱河沿路造就了漫川关镇上津古镇及白河县城关镇以及金钱河支流社川河流经的凤凰镇等都为明清时代的商贸重镇


这时期的古镇随着商贸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客栈、钱庄、药铺、当铺、会馆等公共建筑,镇区空间迅速扩大,各类庙宇建筑、大型公共活动场地大量出现,古镇空间迅速扩张。


(3)萧条时期汉江干流航运始于秦汉延续到两宋元中后期及明前期陷于停滞清中后期趋于兴盛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由于闸坝断航及公路铁路迅猛发展水运逐步衰落山地因水运发展起来的商贸集镇也逐渐萧条镇区功能由水运交通商贸集镇转换为服务镇域的一般集镇镇区空间发展缓慢


(4)复兴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秦岭山地古镇在发展建设浪潮的影响下镇区空间也开始扩张但历史遗留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遭到了大量拆除被现代风格的建筑所替代


进入21世纪,从2003 年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公布开始,国务院于2008 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10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随着国家对名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视,秦岭山地的历史文化名镇在政策引导和旅游带动下,镇区空间扩展迅速,历史文化遗产、传 统建筑、历史街巷的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


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1.2  空间演变过程


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经历了形成→ 繁荣→ 萧条→复兴的过程,对应名镇整体空间形成经历了选址→成长→停滞→扩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聚落选址大都在背靠山体、河流环绕的开阔土地区域,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风水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出于生活生产便利的考虑,而最初的聚落空间形态完全受制于河流山川。清中后期至民国期间,水运的带动下经济迅速发展,镇区空间快速扩张,但整体的发展方向还是顺着河流和山体呈带状发展。20世纪中后期水运衰落,名镇空间发展几乎停滞。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空间迅速扩张,在用地宽裕的城镇空间以老镇区为据点,呈圈层式扩展,但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受到严重破坏。2000 年后随着历史文化名镇地位的提高和旅游的发展,古镇整体空间快速扩张,同时名镇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陕西柞水县凤凰镇的空间发展演变如图1所示,自唐至民国期间镇区空间沿着山体呈带状发展,空间扩展在原址基础上呈圈层式向四周扩张,当南北方向上扩张至河流山体后,镇区空间主要沿河流向东西方向发展。根据凤凰镇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凤凰镇的未来发展空间将跨河发展。凤凰古镇的主体空间演变呈现类圈层式的扩展模式,但是历史文化遗留部分与民国时期相比明显缩小(图2)。


陕西宁强县青木川镇的空间演变如图3所示。空间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 个发展阶段:1 阶段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建设的青木川历史文化核心,回龙场老街及魏府宅院;2 阶段为镇区空间通过飞凤桥跨河发展;3 阶段为镇区空间沿着金溪河往用地充裕的西侧呈带状发展;4 阶段为镇区在原有基础上圈层式扩展,并在西侧朝用地宽广的跨河发展。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秦岭山地名镇从古至今整体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为:用地充裕时镇区空间呈圈层式递进发展,当受山河水体限制时会沿山顺河呈带状发展,再到跨跃式发展,镇区空间整体随着时间呈现从小到大不断扩张。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呈现出由清中期到民国期间的快速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2


空间形态的演变机理与特征要素


2.1  空间形态演变的类年轮机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的形成演变、空间增长、历史记忆,以及通过影响因素的改变而调整空间的增长等特征与树木年轮的增长和特征有极大的相似性(不是拘泥于形上的相似),这里简称为类年轮演变机制”。


树木的年轮记录着树木的历史信息,如树木的年龄、树木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同时也记录着重大自然灾害,是历史的活档案,通过树木年轮不仅可以推测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年轮的形成受外界环境影响明显,树木的木质在自然条件良好、水分阳光充足的时候生长较快,相反则生长较慢,所以通过树木年轮的形状和疏密就可以判断南北方向及树木生长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方向。


同样,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记录着名镇由古至今的发展史,从名镇的空间格局、历史街巷、建筑风格等可以推测名镇发展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名镇的空间布局特征,了解在各个因素的影响下名镇在各时期空间上的扩展速度。名镇空间扩展方向类似于树木年轮生长,总是向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扩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秦岭山地名镇空间类年轮演变具有时空的渐进性、方向的不均衡性和形态的不均匀性等特征。秦岭名镇体现着镇区空间在时间上从古至今的渐进性演变,由于受秦岭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使镇区空间扩张的方向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镇区的空间平面形状和立体空间形态呈现明显的不均性。



2.2  空间形态的特征要素


通过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从古至今的空间发展演变分析,将秦岭名镇空间提炼为核、形、度3个特征要素。


核即名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名镇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格局和古树名木;传统格局,包括镇区空间布局模式、传统街巷格局;历史街巷,包括街 巷的空间尺度、立面铺地、建筑类型等;历史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寺庙、文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影响和文化民俗两方面,历史影 响指名人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文字记载、历史地名等;文化民俗指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口头作品、表演艺术、民间习俗、节庆、美食等。经调研,秦岭山地名镇的核除了点状的物质文化遗产外,有集中历史遗存的古街受地形地理条件限制,空间形态都为带状。


形即名镇的空间形态,包括镇区的平面形状和立体形态。平面形状指秦岭山地名镇的空间发展在受山川河流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影响下所形成的镇区用地平面轮廓。空间立体形态则指镇子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镇区空间在竖向上所呈现的高低变化。秦岭山地名镇的平面空间形状有以下几种:带状、枝状和多组团状(图4)。秦岭名镇的空间立体形态自历史文化老街至镇区新建区域建筑高度呈逐渐升高趋势。


“度”即空间量度,包括空间尺度和发展速度。度主要反映的是镇区在历史上各时期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发展速度的快慢,体现在空间尺度的扩张上。度是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来反映名镇的空间演变的,反映名镇在时间轴线上的空间尺度变化(图5)。




3


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由于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以及本身的历史文化属性,决定了此类文化名镇的空间演变影响因素相比其他的镇子要多,本文将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三大类:自然条件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名镇空间的3个特征要素有一定的影响。


3.1  自然条件因素影响


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湿度、风、降水、太阳辐射等,影响居民点的选址及住宅的朝向等,对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影响较大。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等,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都是依山傍水,城镇空间发展受地貌、水文影响比较大。秦岭山地特殊的地理条件一方面给名镇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优美的生态景观,另一方面由于山体河流的影响,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有限,限制名镇的空间拓展,使名镇在空间发展上存在明显的门槛”,同时影响着名镇的空间平面形状和建筑的空间立体分布。


秦岭山地名镇由于受山体河流的影响,名镇空间形态大都受制于山川河流,空间形态呈现3种类型(组团状、带状、枝状),各类型代表名镇见表2。




3.2  人文环境因素影响


对秦岭山地名镇空间演变影响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传统营建理论、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三方面。


(1)传统营建理论可分为古代规划理论和风水理论个方面古代规划理论主要是《管子》关于聚落选址的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秦岭山地名镇的选址及老街形态布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理论的影响如青木川镇凤凰镇熨斗镇等老街均是因地制宜沿山顺河布局而蜀河镇由于河流洪水的影响大部分历史建筑都位于山体上风水理论即堪舆术它对秦岭山地名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址上古代从风水角度最佳的城市村庄住宅选址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玉带环抱聚气,《博山篇》中写到山环水抱必有气(图6)。秦岭自古就是中国的龙脉而秦岭山体复杂支脉众多从风水理论的寻龙觅砂观水点穴等角度上看自然拥有不少适合人们定居的风水宝地如图所示秦岭部分名镇的山水关系这些古镇在最初选址时均是背靠大山曲水环抱符合风水角度的最佳选址




(2)人的生活需求:人的需求是镇区空间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生活与对外来游客服务两方面


一是当地居民需求:在古代聚落选址上,居民选择便于农业发展和生活的地方;随着水运和商贸的发展,镇区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不少会馆、寺庙等公共空间;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条件的改善需求加速了镇区空间的扩张。


二是游客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喜欢旅游,尤其偏爱自然环境良好,或是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地方,而秦岭山地的历史文化名镇兼具了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这不仅促进了名镇的经济发展,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需要配套的旅游服务和空间扩张。


(3)科学技术水平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镇发展一般都因地制宜镇区空间基本都顺应山体和河流走向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修桥铺路开山填水等变得越来越容易镇区的空间一步步突破河流和山体的影响城镇在立体空间上也由低层向高层快速发展



3.3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分为政策法规、经济水平两方面。从历史上政府鼓励移民开荒到水路古道发展成商贸重镇,名镇空间迅速扩大;改革开放后的公路建设和大拆大建使镇区空间快速扩张;自21世纪以来注重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小镇。秦岭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的每个重要环节中国家政策法规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水平对秦岭名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名镇空间发展和扩张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则是有利有弊,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经济发展加速了名镇空间拓展,但是也加速了对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而随着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又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3.4  综合分析


通过对秦岭山地名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空间演变分析,总结主要的空间影响要素,应用专家问卷评判方法确定外部影响因素对名镇空间特征要素的影响度。将影响度评分分为5级,一级为1分,二级为2分,以此类推,影响度越大分值越高。调查共发放100 份问卷,有效问卷89 份,各项统计结果取平均值,如表3所示。




由统计数据可知:对秦岭山地名镇核的影响度最大的是传统理论,对形的影响度最大的是地理因素,对度的影响度最大的是经济水平。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是秦岭名镇空间演变的决定因素,而空间发展的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最大。



4


镇区空间延展模式探析


4.1  空间延展特征


(1)历史遗存是根本名镇的历史文化遗存相当于树木年轮的髓髓决定树木的种类而历史文化遗存决定名镇的性质也是名镇赖以发展的根本


(2)人的需求是动因: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游客的需求是名镇空间发展和扩张的内在动因。


(3)政策法规是导向通过研究秦岭山地名镇每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史发现国家政府的政策是从宏观上引导名镇空间发展的导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自然地理是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在空间上制约名镇的发展,决定名镇的空间形态。


(5)经济技术是支撑秦岭山地名镇空间扩张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人居环境改善历史建筑保护维修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的支撑保障



4.2  空间延展模式


秦岭山地范围广,山地地形复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秦岭内的历史文化名镇均分布在秦岭山间谷地,镇区空间形态在不同的秦岭山体与河流限制下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包括山间用地集中宽裕的团块空间形态,沿河流山体轴向发展的带状形态,以及空间镇区跨越至空间宽裕地区发展新区的多组团空间形态。


通过对秦岭山地多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演变及特征要素的剖析,在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发展过程中,应以保护老街巷、发展新镇区为原则,镇区空间延展可采取与空间形态相对应的类圈层、双轴向和多组团等模式。


(1)类圈层延展模式:名镇空间发展以历史老街为核心,圈层式向外扩张空间。这种模式多见于镇子最初形成的阶段,或用地空间相对宽裕的镇区,在山体与河流之间有一定的宽敞用地,顺应地形多向不均衡拓展最终形成异形年轮式空间形态(图8)。



该发展模式以历史街道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历史街道是历史文化资源集中、最具特色的区域,以居住、商业旅游功能为主的核心区;由于历史街道文化资源的吸引,围绕历史街道外围发展为旅游配套生活服务区,弥补历史街道物质条件差的缺陷;再外层为行政、商业服务、居住多项功能的混合区;最外层为产业发展区。


(2)双轴向延展模式当镇区边界受到河流和山体阻碍的时候建设用地将沿着河流和山体走势有利的方向呈轴向式拓展而空间发展所依托的可以是河流山体公路等最终形成带状或枝状的空间形态(图9)。



轴向延展模式的镇区与类圈层空间发展模式相同,也是以历史街道为中心,以居住、旅游商业功能为主的核心区;外围为旅游配套生活服务区。沿着向外伸展轴向分布行政、商业服务、居住功能混合区和产业区,在可能的情况下,生活及配套区发展方向尽量与对居民有影响的产业区发展方向各自独立,避免因空间扩展而相互干扰。


(3)多组团延展模式当镇区用地空间在以历史街巷为核心的用地上再无发展空间时可采用跨河或隔山方式跳跃到远离老镇区的宽敞用地成立新区而新旧两区以公路连接最终形成多组团串珠型空间形态(图10)。



多组团发展模式形成的新组团受老区的辐射弱,但还是依托名镇老区,成为老区的功能补充和服务基地。功能布局上,历史街道所在组团以老街的居住商业功能为中心,周边配套一部分旅游服务功能及居住商业功能,而新组团除了分担老组团的旅游服务功能外,也承担了生活和配套服务功能,以及产业功能。



5


结语


(1)分析了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演变规律,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从古至今经历了形成→ 繁荣→萧条→复兴的过程,对应镇区整体空间形态经历选址→成长→ 停滞→ 扩展的演变过程,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呈现选址→成长→萎缩的演变过程。空间演变客观规律为:用地充裕时镇区空间呈圈层式递进发展,当受山河水体限制时会沿山顺河呈带状发展,再到跨跃式发展,镇区空间整体随时间呈现从小到大不断扩张。


(2)提出类年轮演变机理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记录空间特征要素”,以及在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与树木年轮成长和记录信息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空间演变具有时空的渐进性方向的不均衡性和形态的不均匀性掌握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延展的特性历史遗存是根本人的需求是动因政策法规是导向自然地理是条件经济技术是支撑


(3)提出秦岭山地名镇空间延展的种模式圈层延展模式双轴向延展模式及多组团延展模式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及同类古镇的空间延展可根据地理条件及相关因素采用相应的模式及功能空间布局


END



文章来源 |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年 第2期

作者 | 刘加平 董晓

选稿 | 常宏宇

编辑 | 林丽婕

校对 | 李露萍

责任编辑 | 伍晨嫣


兰州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边疆时空】陈晔 | 我国海洋文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基于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 过程

卫所旧地 | 四川凉山州盐源卫城

海南渔民称东海、北海的来历辨析

中药名称中地名的历史地理价值初探


微信扫码加入


QQ扫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