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

吴永焕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要:秦汉时期山东各地已有了明显的方言差异。考察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的情况,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两区四片格局的形成同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两区四片的内部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如果将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同今山东方言的分区结果比较,古今基本吻合。


关键词:《方言》;地名;单举;并举;方言分区


本文旨在通过对《方言》所记方言词语在齐鲁之邦分布地域地名的分析,考察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为今天山东方言的分区找到一些历史的依据。


古人没有留下足够的方言材料,能让后人比较古代汉语方言的同与异,因为没有方言特征分布的记录,也就无从划出能够表示古代方言分区的同言线,但是西汉蜀人扬雄所著的《方言》却给我们留下了可以观察秦汉时期方言区分的一些线索。《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一部记录方言词语的专集。据周祖谟《方言校笺》,今本《方言》共13卷,收录方言词语675条,其中有方言词语内容记录并指明地域分布的词语340余条。《方言》记录的方言词语,其分布地域有时是一个地名单独出现,有时是两个或数地并举。通过对单举或并举的频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山东方言的亲疏关系。


《方言》中的方域称谓种类繁多,既有秦朝以前的国名、地名,也有汉代通用的地名。


01


《方言》中方域称谓种类繁多,既有秦朝以前的国名、地名,也有汉代通用的地名。既有行政区划名,又有自然地理名。有些地名仅指个别的小地域。其中记录山东方言词语的地名主要有齐、鲁、东齐、海岱等,此外还用到青、徐、兖等州名来记录山东方言,本文在数量统计时对这些地名也作适当考虑。


齐、鲁、东齐、海岱等地名在《方言》中单独列举的情况列表并说明如下。




02


    齐方言与鲁方言关系密切,相似点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地地理邻近,人们频繁交往,语言接触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历史文化方面的共同性恐怕也是造成两方言相似的重要原因。傅斯年先生在《周东风雨殷遗民》一文指出,齐、鲁分别是在蒲姑、奄国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皆为殷商遗民之国,后受周封,接受周人统治。从傅斯年先生的考证可以看出齐、鲁最初都是东方夷人国家,后来受殷商文化影响较深。齐、鲁在接受周封之后,又共同接受了周人的文化。共同的来源与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势必会促使两国人民语言的接近。


    齐鲁方言固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从齐鲁单独列出的具体情况看,二者也有不少的差异。齐在《方言》中出现60次,13次单独列举,47次并举。数字表明,齐方言在拥有较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同时,同外界语言接触的成分相对较多。《方言》中与齐并举的地名较杂,鲁、楚、燕、晋、宋等都有与齐并举的例子,这种情况反映出齐方言与周边方言都曾有过广泛的接触,齐方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鲁在《方言》中出现27次,单独列举仅1次,与其他地名并举26次,与鲁并举较多的地名仅限于齐、宋、卫等国,这些情况表明,鲁方言在地理区域上有较强的过渡性,在同其他国家的语言接触上,有一定保守性。齐鲁之间的这种差异同样可以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得到解释。齐国无论从政治经济上,还是从地理范围上,都算得上是一个大国,因此,齐国比较容易保留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即齐方言比较易于保留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历史上齐与外界的交往比较多,与楚、燕等国的外交关系都相当密切,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为语言间的相互接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鲁国的情况恰好与齐国相反,鲁国地理范围较小,本来就与齐、宋、卫等国文化传统相似,平时外交中又与他们有频繁接触,因此,鲁方言在宋卫与齐之间形成过渡性方言是情理之中的事。鲁国作为当时的一个文化中心,有亲周疏夷的倾向,东齐与楚皆为蛮夷,鲁国受本国政治文化政策的影响,自然不愿与这些地区交往,齐、宋、卫等国皆为“华夏”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周文化的传统,鲁国自然愿意与他们亲近。鲁国这种外交上的选择性直接导致了它语言接触上的保守性。


东齐海岱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除了地理上邻接、语言接触较多的原因之外,历史人文上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东齐与海岱的土著居民,不仅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且在较早的时期就有了密切的往来。《方言》中东齐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地区,《方言》中的海岱大致包括山东省的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据王献唐先生考证,古莱国地域甚广,包括高密、平度、博山等地,可通称潍淄区。莱国的区域大体包围齐国的东部,南部也有散处的莱民。《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颙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认为:“东夷所包,实较九夷为广,九夷不过其淮泗之一种而已。”从以上材料看,东齐海岱的土著居民皆为夷人,同为夷人,文化传统上必定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般认为,东齐的土著居民是莱夷和颙夷,海岱的土著居民为九夷,但从上述材料看,海岱北部的土著居民中也有莱夷。“海岱惟青州,……莱夷作牧”,具体表明了莱夷在海岱地区的活动情况。东齐海岱在历史人文方面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加之地理邻接,方言词语上有较多的相同成分是不难理解的。


东齐与海岱方言有较多的一致,也有一定的差别。东齐在《方言》中出现62次,29次单独列举,33次与其他地名并举。海岱在《方言》中出现29次,1次单独列举,28次与其他地名并举。数字表明,东齐方言有较明显的区域特征,海岱方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据王献唐先生考证,自商及西周,莱国以及莱国以东的半岛角落,已有了高度的文化,内地各国,没有力量伸到这个角落,它们也不与内地发生关系。周初封建时,势力也仅只到齐、纪,未及莱国。上述材料表明,东齐在较早的时代曾经是一个非常孤立的地理区域,在这段孤立的历史时期内,东齐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后来齐国统一了东齐,然而东齐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仍被视为蛮夷之地,风俗、文化甚至语言都不被内地华夏国家所接受,因此,东齐方言保存了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海岱地区多平原、交通便利。海岱的土著居民与东齐交往密切,同淮泗流域的夷人也有密切的联系。地理上的因素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比较易于形成海岱方言的这种过渡性。


03


    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必定会给语言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将今天的山东方言与秦汉时期的山东方言进行详细比较,其中的差距肯定不小。但是,如果将扬雄《方言》中所反映出的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同今天的山东方言分区比较,我们仍可以看出,古今基本吻合。


    首先看扬雄《方言》中所反映出的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前文已经论述,秦汉时期的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根据其内部差异可再分为齐、鲁两片,东区根据其内部差异可再分为东齐、海岱两片。周祖谟、罗常培先生在为秦汉方言分区时曾将齐鲁、东齐、青徐分立为三个方言区,或许二先生更加注意青徐方言与齐鲁、东齐之间的差异。笔者以为,东齐与山东省境内的海岱划为一个方言区,较为合适。山东省境内的海岱方言片只是秦汉时期海岱方言的北部,如果将整个海岱方言与东齐方言相比较,相似点原本就较多,方言词语描写中二者并举的次数也较多。如果抛开海岱方言的南部,单说山东境内的海岱方言,它与东齐方言的一致性就更强了。东齐与山东境内的海岱方言,划为一个方言区与西区的齐鲁方言分立,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今山东方言的分区最具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

    钱曾怡先生等人1958年前后调查了山东97个点,后来又补充调查了13个点,写成了《山东方言的分区》一文。文中根据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的异同,把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区。



李荣先生根据古入声字的今读来为官话方言分区,山东方言可分为胶辽官话区、北方官话区和中原官话区。山东境内的北方官话与中原官话分别相当于西齐、西鲁两片,胶辽官话包括东莱、东潍两片。胶辽官话清入归上,如果再具体考察胶辽官话内部清入的今读,可以发现,胶辽官话的东部(东莱)清入归上多读213弯曲调。胶辽官话的西部(东潍)清入归上多读55高平调。


     两种意见,标准不同,分区结果却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山东方言分为两区四片的格局比较合理。


     如果将现在的分区结果再同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分区比较,明显看出,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与今山东方言的分区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古今一致更加说明了山东方言分为两区四片的合理性。


     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分区与现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不可否认有一些不一致的情况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根据扬雄《方言》中有限的材料来给山东方言分区,无论从方言材料的获得上,还是从方言分区的具体操作上,其科学性都与今天的用语言标准来为方言分区相去甚远。再者,语言历经时代久远,其中或多或少会产生某些变化,古今有部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古今有部分出入就武断地否定古今的一致性。



来源:《文史哲》2000年第6期

作者:吴永焕

选稿:佘本金

编辑:黄馨烨

校对:刘聪

责任编辑:方梦瑶



往期精彩


身份证上的人名、地名为什么打不出来

北京地名罗马化拼写的谬误

我国河流名称变迁的规律及成因

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请参照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