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最美老地名”之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摘要:经过官方和媒体共同征集评选,从700个历史地名保护目录中推荐评选出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其中行政区域7个,行政村8个,桥梁6个,纪念地12个,道路街巷4个,片村自然村和居民点6个,河流、海港、堤堰、亭台碑塔类4个,湖泊3个。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的命名来源可以分为以山川河流和小溪命名、以地形地貌或建筑特征命名、以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以姓氏或历史名人命名、以军事基地和渡口命名以及以寓意命名等类型。它们不仅反映了宁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灵动毓秀的山水文化、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而且反映出以“开拓创新,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精神、人文荟萃的历史名人文化和“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旅游城市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关键词:宁波最美老地名;文化遗产;地名命名方式
为了传承和保护宁波地名文化遗产,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2016年,宁波市民政局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开展“寻访宁波最美老地名”活动。活动主要通过官方和媒体共同征集和评选方式,从700个历史地名保护目录中推荐200个作为最美老地名的候选地名,然后从地名的历史性、知名度、文化内涵、文化独特性及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经过公众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天一阁、月湖、四明山、东钱湖、慈城镇、庆安会馆和它(tuō)山堰等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这些老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价值,既记录了宁波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较高的公众知晓度,同时凝结着宁波人的乡情,展现了宁波地名文化之美,对弘扬我国传统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宁波最美老地名”命名方式及其特征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专名是指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通名是指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此次推荐评选出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包括行政区域7个,行政村8个,桥梁6个,纪念地12个,道路街巷4个,片村自然村和居民点6个,河流、海港、堤堰、亭台碑塔类4个,湖泊3个(见表1)。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专名的命名来源可以分为以山川河流和小溪命名、以地貌地形或建筑特征命名、以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以姓氏或历史名人命名、以军事基地和渡口命名以及以寓意命名等类型(见表2)。
(一)以山川河流和小溪命名
海曙区的鄞江镇因鄞江而得名,鄞江旧称兰江,是奉化江支流之一。奉化区溪口镇的得名源于剡溪,剡溪由西向东流过溪口全镇,“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宁海梁皇村得名于梁皇山。梁皇山古称“桐柏山”,明崇祯《宁海县志》记载:“旧传梁末(547—549年)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览至此山。位于海曙区的镇明路,以旧有镇明岭得名。还有的地名结合河流、山川和方位命名,如东钱湖古时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唐代时称“西湖”,因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而名,宋代后称“东湖”,因当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而名,后合称为“东钱湖”。此外,上林湖、它山堰等都是以山川或河流命名。这些地名是宁波的地域景观符号,也是宁波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山川河流和小溪命名
如石浦镇命名与岩石有关,一说因镇中的南关桥港两岸多岩石;又一说因先民聚落于大金山麓峡谷中,三面环山,以“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鄞州区走马塘村原名庆丰里,后因四世祖陈禾官至御史中丞,以后凡有地方官员路过或来此地,进村之必经路为茅山河塘,遂以武官下马、步行而过塘之形意,取名走马塘。位于鄞州区的七塔寺,因在清朝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始建于宋代的百梁桥,因桥用一百根横木为梁,故名百梁桥。位于宁波市区的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又名“西湖”,传说形状像月字,故又称月湖。四明山又名句(gōu)余山,其大俞山峰(又叫芙蓉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由此得名。“中为芙蓉峰,最高,有四穴,若开户牗以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曰:“苍崖依天立,履石如房屋,玲珑开窗户,落落明四目。”“唐置州治,因山氏州。”宁波古时称明州,也由四明山而来。象山港因大部分位于象山县而得名。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开始立县。清徐兆昺《四明谈助》记载:“象山在县北半里,为县主山,形如伏象。”故名象山。象山月楼岙之后有一岩,远看若虬、若象、若螳螂,近瞧非亭、非阁、非台榭,古人因之定名此岩为“月楼”。
石浦镇
(三)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
江北区慈城镇,以汉名儒董仲舒之六世孙董黯孝顺慈母的故事而得名。相传董黯曾居于此地,其母生病,特别想喝大隐溪的溪水,但此溪在城西十余里处,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董黯就在溪旁建屋居住,天天打溪水给母亲喝,其母不久痊愈。奉化区六诏村的名称来历则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因受排挤辞去“右军”之职,曾隐居于此,晋穆帝六次下诏书请他回朝而不返,故名“六诏”。天童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相传西晋永康年(300年),僧人义兴云游至今鄞州南山之东谷,在此结茅修持,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送给薪水,故取名“天童寺”。位于市区三江口的灵桥,亦称“老江桥”,始建于唐代,相传建桥时,天空映现彩虹,故名“灵现桥”,后俗称“灵桥”。位于余姚梁弄的羊额岭,据传古邑人虞洪入山采茶,遇一道士,牵三百青羊,饮瀑布水,因名。
(四)以姓氏或历史名人命名
1.以单一姓氏命名。如北仑区柴桥镇因古桥“柴桥”而得名,相传此桥最初由宋代柴姓人家建造木桥;慈溪市孙家境村得名于后唐末年聚居于此的孙氏家族;东钱湖韩岭村早年有韩姓家族居此而得名;镇海区十七房村又名“郑氏十七房”,得名源于一支南迁后世居此地的郑氏家族,郑氏家族的第六世孙郑鍷排行十七,因此把其宅第称作“十七房”。
2.以方位加姓氏命名。如宁海县前童镇源于童姓,童姓家族于南宋绍定年间(1233年)从外地迁居于此,此地尚有方姓之村,方村居后,童村居前,故名前童。
3.以地形或建筑特征加姓氏命名。如余姚县梁弄镇原以梁、冯两姓聚居而名为“梁冯”,又因为境内弄堂多达99条半,遂演变为梁弄;慈溪市方家河头村则以姓氏和河流命名。
4.以历史名人命名。奉化区黄贤村得名源于秦朝末年“商山四皓”之一的崔广(夏黄公),夏黄公曾在此隐居,村名由此而来。浙东学派重要遗址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后因其子万斯选世称“白云先生”,并著有《白云集》,故名。鸣鹤古镇的由来则与唐代名臣虞世南之重孙虞九皋有关。虞九皋字鸣鹤,其在长安进士及第后不幸病逝,乡人闻噩耗悲恸不已,为追思虞氏家族之业绩,遂将其故乡命名为“鸣鹤”。千年古寺阿育王寺则以印度阿育王命名。
(五)以军事驻地、桥、渡口命名
慈溪观海卫镇以卫命名,明初始建卫城,因“海之大观在卫”,故称“观海卫”。北仑总台山烽火台始建于明朝,是宁波重要的海防遗址之一,下辖高山、土泽、观山和梅山等五个烽火台,故名总台山。鄞州区百丈路因桥的长度得名,根据文献记载,旧时从灵桥直下至米行桥有99.7丈长,故名“百丈街”。海曙区开明街系旧鄮县治所驻地,其地名由来可上溯至千余年前,因旧有开明坊、横跨县前河有开明桥而得名。位于镇海区贵驷的憩桥片区以村中的一座桥而得名,该桥是一座石板平桥,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一次巡视海防时途经此桥,并在过桥四十步之遥的凉亭间稍憩,“憩桥”“憩亭”由此而来。河姆渡遗址、半浦村皆因渡口而得名。
(六)以祈愿、希冀寓意等命名
天一阁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藏书楼,范家主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中的“天一生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始建于唐代的海曙楼(鼓楼)曾用名“明远楼”“谯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太守蔡贵易重建鼓楼,取唐杜审言的诗《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意,名“海曙楼”。建于清朝的庆安会馆又称“甬东天后宫”,“庆安”乃取“庆祝平安”之意。保国寺在东汉时期初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唐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故名。宁波帮代表人物虞洽卿故居“天叙堂”,则取“叙天伦之乐”之意。慈溪市七星桥,“七星”是指北斗七星,是古人借天象中星座之名,以祈求吉祥幸福。创建于1843年的华美医院旧址原名“大美浸会医院”,1915年改名为“华美医院”,寓中美合作之意。还有通济桥、招宝山和天宁寺等地名,皆以寓意命名。
二、“宁波最美老地名”的文化遗产价值
地名基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而成,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旅游审美、情感体验等价值。
(一)反映了宁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早在7000年前,宁波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因而大多数地名历史久远,一些专名持续使用达千年以上,如在古镇中,观海卫有1200多年的建镇史和620多年的建卫史;慈城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设慈溪县,石浦在唐代以前为鄞县属地;前童自童氏先祖于南宋绍定年间至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在行政村地名中,走马塘村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988年),至今已逾千年;梁皇村、六诏村和孙家境村等都已有千年历史,均被列入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入围名单。在入选的12个纪念地中,其名称大多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如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海曙楼(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在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鄞江”的“鄞”是最古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宁波古称为“鄞”,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当今宁波确定的地名。春秋时宁波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堇”是一座山,一般认为指的是现在鄞州区塘溪镇原赤堇乡的赤堇山。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云:“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唐时因四明山改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二)反映了宁波灵动毓秀的山水文化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的一些地名很好地反映出宁波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展示了宁波地名之美。
宁波有1500多公里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是其主要港湾。象山港是一个狭长形的半封闭海湾,是理想的深水避风港,也是宁波海港文化的典型代表地。海曙楼(鼓楼)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是宁波仅存的古城楼遗址。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唐杜审言“云霞出海曙”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迎接曙光较早的特殊地理位置。1951年,宁波区划调整,以“海曙”命名了一个区,并沿用至今。
宁波境内有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等河流,水资源丰富,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很多与水有关,如姚江作为宁波的母亲河,是浙东文化的主要通道之一。远古时代,姚江自四明山发源后,向北流入杭州湾。半浦村的“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表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此外,月湖、东钱湖、上林湖、河姆渡遗址、溪口、石浦、鄞江、走马塘及方家河头等地名都与水有关,反映了宁波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素有“水乡水都”之称的宁波,因水而有桥,灵桥、高桥、百梁桥、通济桥、柴桥、七星桥和憩桥等反映出宁波“万桥之乡”的特点。
宁波境内多山,山脉和丘陵面积约占陆域面积的50%,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主要山脉。四明山是宁波的祖山,宁波前身明州由此山得名。月楼岙的“岙”字与山有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岙”本意为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的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如前文已叙,鄞江的“鄞”字来源也与山有关。此外,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与山有关的地名还有韩岭、招宝山、它山堰和象山港等。
(三)反映了宁波城市文化的变迁与文化传承
地名文化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一个地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积淀人文生态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和结晶。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河姆渡遗址可追溯到7000年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有力地支持了中华民族文化起源多元化的论点。
慈城镇境内的句章城是宁波最早的城池,为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所建。明代中晚期,姚江畔王阳明等学者形成的姚江学派所秉持的心学,成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典型代表。月湖是宁波城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今保留着高丽使馆遗址、贺秘监祠、佛教居士以及天一阁等重要文化遗迹。宋元以来,月湖成为浙东的学术中心,唐代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学者杨简以及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等,都曾留下踪迹。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藏书之富,甲于天下”,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是古代藏书文化的象征。
位于鄞江上的它山堰,唐代大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玮主持修建,反映了先民在御咸蓄淡、引水灌溉等方面的杰出才能,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位于镇海口的招宝山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和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象山港、石浦渔港以及三江口附近庆安会馆、钱业会馆等历史遗迹,则反映了宁波古代水运交通便利、金融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等盛况。
(四)反映了以“开拓创新,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宁波城市精神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宁波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着120余处涵盖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多元文化、海防设施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在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中,不少地名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息息相关。
公元738年,唐设立明州,明州政府所在地被迁到现在的三江口。此后,奉化江、姚江和甬江汇聚的三江口成了浙东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浙东运河在宋代全线贯通后,往返东海的海船通过三江口与大运河实现对接,宋元时期明州港成为我国三大国际贸易港之一,明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日本等国遣唐使团频繁登陆,民间贸易繁荣兴旺。三江口附近的老外滩、江北天主教堂、外国人集聚的街巷(如波斯巷)、招待使者的行馆(如高丽使馆)、元代永丰库遗址以及和义门遗址、江厦码头发掘出来的大量青瓷、沉船,都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庆安会馆作为海商行业聚会的场所,是浙东运河沿线在水运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地区自然兴起的商业设施,反映了因运河而发展繁荣的贸易和工商业盛况。慈溪上林湖集我国瓷器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身,在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来,经明州港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朝鲜、日本、印度、伊朗和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代宁波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石浦渔港是我国最早的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和浙洋中路重镇,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建立了联系,并且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了众多的外来文化,宁波文化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海洋文化特色反映在宗教和民间信仰上也十分鲜明。在宁波50个“最美老地名”中,庆安会馆、保国寺、天童寺及阿育王寺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庆安会馆是我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天童寺是临济宗的重要门庭和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保国寺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天台宗传播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建筑艺术对当时日本、高丽等国的佛教建筑有较大影响。在长期的海洋文化熏陶下,宁波人逐渐产生冒险意识、商机意识,多元化的舶来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的交融,培养了宁波人善于取长补短、敢为人先的品质,塑造了“开拓创新,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五)反映了人文荟萃的宁波历史名人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宁波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名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钟灵毓秀的宁波大地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在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的地名中,不少区域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如溪口是蒋介石、蒋经国等中国近现代政治名人的故居;梁弄古镇出过状元方山京、礼部尚书黄义和书画家胡芹等历史人物;走马塘村出过76位进士,有“中国第一进士村”之称;十七房村有以郑景丰、郑方正和郑尊法等为代表的“宁波帮”中发源最早、绵延时间最长的商业家族;孙家境村素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之说;韩岭村孕育了南宋丞相郑清之、清代布政司郑忠坤、清末民初中国第一位赴美国的女留学生金雅妹、一代书坛泰斗沙孟海、被誉为“中国凡·高”的画家沙耆等著名人物;位于镇海区贵驷的憩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先生的故居;慈城镇半浦村有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寒村家族;东钱湖下水村在南宋时期有著名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祖孙三代为相)“满朝文武,半出史家”“一朝紫衣贵,皆是四明人”等谚语。
(六)反映了“书藏古今,巷通天下”的宁波旅游城市形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从旅游业发展角度看,50个“宁波最美老地名”绝大部分属于旅游地名,涵盖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度假区等,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见表3)。
在这些旅游地名中,三江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点,拥有浙东运河、庆安会馆和灵桥等历史文化遗迹,历代是商贾云集之地和宁波城市的象征景观。溪口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雪窦山、千年古镇溪口和民国名人蒋氏故里,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钱湖自古以来就是浙东著名的风景胜地,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优美,保存了南宋墓道石刻群、庙沟后石牌坊等国家重点文物。天一阁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与市区的月湖已被列入国家4A级景区。慈城古镇、石浦古镇、前童古镇、梁弄古镇、鸣鹤古镇及鄞江古镇等,是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留了大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招宝山是宁波集海山风光、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区,也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一道,是发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七塔禅寺、保国寺、天童寺、阿育王寺及天宁寺塔等重点寺庙,是宁波发展宗教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些旅游地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信息价值、资源价值和品牌价值,也具有独特的定位、形象标志、景观表征、文化传承和审美等功能,反映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旅游城市形象,是宁波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来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9年1月第1期
作者:伍鹏
选稿:郑雨晴
编辑:黄舒馨
校对:方梦瑶
责任编辑:耿曈
- 往期精彩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