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省县市地名的地理因素及历史变迁

常燕燕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小雪



【摘要】本文选取战国、西汉、唐代及现代四个时期,通过对河南省县市地名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河南省县市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历史变迁特征。研究发现,(1)河南县市地名的命名同时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导的地名占53%—65%,而自然因素影响的地名占35%—47%。(2)从时间变化来看,在自然因素主导的地名中,水体和资源类地名呈上升趋势,而地形类地名则逐渐下降;在人文因素主导的地名中,人名和官职类地名占比逐渐降低,历史事件等组合地名占比则呈上升趋势。(3)整体来看,各地名要素在地名命名中的占比差异逐渐缩小,地名命名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增强。

【关键词】地名;影响因素;历史变迁;河南省

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其命名不仅受山川、河流、地表形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此外,地名还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了某一地方的文化积淀。因此,通过对地名的研究,不仅可以探讨地名与自然、人文地理因素的关系,还可以揭示人们的自然观以及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内涵。

有关地名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谷梁传》就提及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记述,然而,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地名研究大多为对地名的简单记述,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近几十年来,地名景观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学者们对地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对地名命名规律的探讨,以及不同类型地名的时空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拥有丰富的地名资源,众多学者们对河南省不同级别的政区地名进行了研究。尽管学者们曾关注某一地区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但却较少涉及不同地名命名因素在时代上的演变规律。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县市地名为例,基于历史文献资料,选取了战国、西汉、唐代和现代四个时期,统计了自然类和人文历史类不同要素的地名。进而分析了四个时期内各类型地名的分布,并探讨了不同地名影响因素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1、研究方法


本文在对河南省县市地名梳理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已有研究确定了适于本地区的地名分类标准。已有的地名分类标准众多,如金祖孟将我国地名分为示水、示山、示位、示意、示事和复合地名6类。周尚意等则将地名景观分为山水、示位、寄意等8大类。本文结合河南省地名资源,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将河南省县市命名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其次,将自然因素分为自然水体、地质地貌和自然资源小类;将人文因素分为历史事件和传说,古封国、人名和官职名,统治阶级意志,以及组合地名小类,各小类下又可进一步划分,如地形地貌小类下可分为以山体命名、以地形特征命名和相对位置命名。在确定地名分类标准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地名词典、地方志和历史地图等梳理河南省县市地名。目前,河南省共有122个县市地名,除去重复的名称,共计119个地名。然而,由于每个地名的出现和存在时间不一,因此,在四个时期内进行统计时,仅根据实际存在的地名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分析。

2、河南省县市地名景观的时间分布特征


2.1

战国时期

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土内享有绝对权力,因此这一时期并不存在全国范围内较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期,郡、县等行政区划单位开始产生,战国后期各国纷纷置郡县,后来逐渐演变成郡县二级制。

战国时期历时200余年,地名不可避免存在变化。因此,本文以公元前350年为代表,根据历史地图等资料统计了河南地区的地名,这一时期河南省行政单位数量较少,除去一些年代久远地名不可考的地方,共整理出地名72个,根据地名分类,统计得到该时期内的地名分类图(图1)。从图中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地名命名的总体特点为种类多样,但主要以人文因素类为主,占59%。其中更是以古人名、官职类地名为主,占全体地名样本的50%,而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较小,仅占9%,并且缺乏组合类地名,自然因素类地名占总数的41%,其中又以自然水体和地质地貌小类地名为主,二者在全体地名样本中的占比相同,为19%。

图1 战国时期(前350年)河南省地名统计图。a~c分别为自然水体、地质地貌和自然资源;d~f分别为历史事件和传说,古封国、人名和官职名,统治阶级意志类地名,下同

2.2

西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我国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汉承秦制,正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区划体系,但又不完全与秦相同,西汉的行政区划由于文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秦代的郡县二级制有所不同,汉武帝以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第一次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建制。本文以公元2年为代表,整理了河南地区的地名资料(图2)。

图2西汉时期(公元2年)河南省地名统计图。g为组合类地名。下同

西汉时期,县级行政单位的数量大幅提升,在地名景观上表现为地名数量的增加和类型多样化,如组合类地名的出现,这一时期共统计有效地名96个,从图2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研究区地名景观仍以人文历史类地名为主,但较战国时期其比重有了明显的升高,占65%,其中,古人名和官职类地名比重较大,占38%,而在自然类地名景观中,以自然水体命名的地名占到总数的20%,以地质地貌命名的地名占13%,总体来看,地名命名过程中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降,而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地名占比却小幅上升,但总体仍以古人名官职类地名和山水地名为主。


2.3

唐代时期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次重要转折,唐初采用三级制,但实际上存在着同级行政单位权力相差巨大的问题,变革繁多,后期藩镇割据,唐代处于分裂状态,行政区划记载不完整,唐朝改郡为州,同一级的行政单位有府和路,州下辖县。它们的等级主要是以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位置和面积来划分,随着经济发展、政局平稳,唐代人口激增、政务繁杂,出于对国情变化的考虑行政区划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唐代初期和唐代末期在实质上有一些相像之处,通过总管府对州、县进行统一管理,本文以741年为例,结合文献资料统计获得了该时期的地名分类图(图3)。

这一时期的地名仍以人文历史类为主,占56%,相较西汉时期有所降低。其中人文历史类地名主要以古地名、统治阶级意志类、历史事件传说类为主。自然因素类地名中,以自然水体和地质地貌类地名为主, 分别占24%和16%。总体来看,除去自然资源和组合地名这两类影响因素,其他要素影响的地名在数量上分布较均衡。

图3 唐朝时期(公元741年)河南地名统计图

2.4

现代

河南作为我国行政单位的历史悠久,现如今有18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和83个县,除去县市重复名称外,共有119个县市地名,基于此统计得到现代河南省地名分类图(图4)。

图4 现代河南省地名统计图

统计结果发现,现代地名景观的分布相对均匀,各类要素地名占比间的差异较小。但仍以人文历史类地名为主,占比53%。在人文历史类和自然因素类地名中,其主要因素仍以古人名官职名类和山水类为主。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为组合类地名和自然资源类地名的增加,二者占比分别为11%和9%。


3、不同时期地名的变化及其地理因素探讨

为了对比不同因素对地名命名影响在时段上的变化,本文分别针对自然类和人文历史类地名中各子要素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初步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图5和图6)。

 

3.1

自然因素类地名的时间变化特征

据图5所示,依据自然条件命名的地名数量占总县市数量的比例在35%—47%之间波动,各时期的比例虽然不同,但总体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其变幅约6%—7%。从各子要素的变化来看,自然水体类和自然资源类地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地质地貌类地名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河南省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其中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主体为黄淮平原,而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从水系上看,河南境内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水系支脉,其中淮河及其支流构成了河南省内的主要河网,这也是自然类地名中以山水地名和地质地貌类地名为主的原因,如洛阳、濮阳、桐柏和嵩县等。虽然自然因素类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但其总体变化较小,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在百年千年尺度上是相对稳定的,故而受其影响的自然类地名的时间变化也相对较小。此外,自然资源类地名随着时间在逐渐增加,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多,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些地区为了更好的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也在地名中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内涵,以延津为例,战国时名酸枣,《水经注》中记载“以棘名邦”,棘即酸枣树。

图5自然因素类地名时间变化特征

3.2

人文历史类地名的时间变化特征

根据图6所示,依据人文因素命名的地名占比在53%—65%之间波动,总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相较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因素的稳定性较差,因此,从变幅上看,其变幅为12%,略高于自然因素类地名,其中, 变化最明显的是依据古人名、官职名命名的地名数量,与这部分相对应的地名占比由战国时的50%,一直下降到现代的22%,相比较而言,其他三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波动范围保持在16%之内。

 统计发现,依据历史事件和传说命名的地名在西汉时期数量最多,而在之后则在缓慢的减少,汉代设郡县,县名数量大幅增加,加之先秦战争不断,秦、汉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久远,所以大量的行政区都是根据“武王伐纣”等其他战争事件而命名的,该类地名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持续降低,这可能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因素在命名过程中的重要程度逐渐下降,尽管如此,与历史有关的地名数量仍然是构成整体的主要部分。


图6人文历史类地名时间变化特征

在战国时,依据统治阶级意志而命名的地名数量比例较低而在唐代达到顶峰,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在地名上的体现就是依据统治阶级意志而变化的地名数量不断增加,在现代,依据自然资源及其他原因命名的地名数量和组合地名数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且在总数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这体现了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地名命名的影响因素逐渐趋向多元化。


4、结语

本文在现有地名分类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河南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确定了本文的地名分类标准,进而统计分析了战国、西汉、唐代和现代四个时期的地名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自然因素类和人文历史类地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理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时间的变化,河南省地名类型更趋多样化,各类地名占比间的差异逐渐降低。(2)受较稳定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因素类地名总体相对稳定,但仍随时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3)人文因素类地名变化较显著,其占比变幅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组合类地名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3期
作者:常燕燕、上官荣荣、李宗盟
选稿:周辰
编辑:周辰
校对:华丽
责任编辑:黄馨烨


往期链接:

河南城镇历史地理初探

关于组织河南省地名词典编委会的体会

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河流对濮阳地名景观的影响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微信扫码加入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