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赣江沿岸各县市名称由来及其命名特点

聂玉莹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文章对历史上江西赣江沿岸九县市的地名变更以及其与城市建置沿革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现有地名的来历及其命名的四个特点;并从变更过程中,总结出地名变更的五个特点。地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某些情况(如政治的 、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化石” 。

关键词:江西 赣江 地名变更 建置沿革 地名由来


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是从19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地名学研究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的考证,到20世纪初以后转入综合研究地名的阶段。有关地名学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中国曾一度很热。有关地名学的研究在各个省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成就。但是在江西省内,特别是对于省内各个县市地名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白。

眼观当前中国各县市,再把其放入历史长河当中其建置历经更改,同时伴随其更改的还有它们的名字。换句话说,县市名称的来历与其建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先有地方建置,再有地方的地名名称。因此,要研究地名的来历,定要与其建置联系,才能更好的追本溯源。



一、 赣江沿岸各县市名称由来


赣江,贯穿江西南北,自南向北注入长江,是我国长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同时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源头有两支,正源为其东源,名为贡水,出于武夷山皇竹岭,由绵水和湘水汇集而成。其西源名为章水,出于大庾岭。章水和贡水在今赣州市汇合后始称赣江。取赣江之名,实际上也就是合章、 贡两水之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章水和贡水在汉代时另有名称。章水称为豫章水和彭水。贡水则名为汉水。因此,赣江之名,至少是在汉代之后才得名的。

赣江从现在的赣州市曲折往北, 依次经过了万安县、泰和县、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樟树市、丰城市和南昌市四市五县,共九个城市。这九个城市的名称来历,莫不与其建置有关。而且其名称的变更,也正是由于其建置的变更所致。

万安,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南端,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设县以来,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万安,商周之时属扬州辖,春秋之时属无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豫章郡,东汉时属庐陵郡。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设立遂新县,县治位于遂江口(即今万安五云洲),万安,属遂新县辖地。三国孙吴保鼎二年(267年)改遂新县为新兴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复名遂新县,万安属遂新。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废遂新县,并入泰和(另一说为隋开皇九年),属扬州。唐承隋制,万安仍属泰和。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析地设万安镇,为龙泉县地。“万安” 之名始于此。“ 万安” 之名的来历,根据南宋爱国学者胡铨的《万安厅壁记》记述:立镇之时,辟地得石,上书云:“地界两川,神秀所螺,更为都邑,万民以安”,故取名为 “万安”,寓 “万民安康” 之意。宋熙宁四年 (1071年),以 “镇当水陆之冲,舟车之会,控扼赣江之咽喉,凡漕运重寄皆属于此” 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割龙泉。

泰和,赣县三地的部分地区改镇设县,沿用 “万安” 之名。万安县治自此始。元明清和民国均沿用 “万安” 之名为县名,只是各时隶属有所变更。到近现代时,其隶属,名称及区划变更较大。土地革命时期,万安县赣江西部曾为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的辖地。1931年10月,万安、泰和两县合并设置万泰县,县境内有部分地方属万泰县,部分属杨殷县,还有部分属赣县,部分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以后,原划出的各部分地方仍属万安县至今。泰和古为扬州之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统一后,置新阳县。汉置细阳,东昌,新妻宋。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夏侯赢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熬子寿为东昌候。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东昌候。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候,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殷后宋公于新妻,因此而名为新妻宋。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建西昌县,隧泰和古称 “西昌”。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 “地产嘉和,和气所生 ” 而改名为泰和。泰和之名始于此。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南平州,为州治,八年(625年),废州治,改称太和县。属吉州。唐元贞元年(1295年),太和县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位太和县。清袭明制,仅隶属有所更改。1930年,泰和境内河东部分属中央苏区,河西部分属湘赣苏区。1948年全镜解放成立太和县。1959年与界首合为首太县。1959年4月恢复泰和县至今。

吉安,吉安的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因此,吉安有 “庐陵” 古称。隋开皇十年(590年),庐陵郡被改称为吉州。所以吉安又有 “吉州” 之称。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吉州复改为庐陵郡。唐武德五年 (622年),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改吉州为庐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改吉州为吉州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 之名自此开始。其名源于元统治者平息庐陵一带 “骚乱” 不久,刚登基的仁宗皇帝认为仍以吉州之名统辖原吉州辖区,而不包括吉水 、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不妥,遂取吉州和安福各一字,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这既符合当时的统治辖区,又寄托了统治者为求“吉泰平安”之意愿。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吉安路,设置吉安府,明清承袭。民国元年 (1912年) 废吉安府设庐陵县为吉安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吉安设为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市复吉安县。1942年至解放前,市区设石阳镇。1949年7月16,吉安解放,同年将石阳镇改为吉安市,实行县市同城分治。1953年1月将市改为吉安镇,12月16日复设为市。1958年11月市县合置办公,但保留市、县建制。1959年 6 月又分开。1981年吉安县迁至离市区12 公里的敦厚镇新县城。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吉安设立地级市,称吉安市至今。

吉水,本为石阳、吉阳二县地。夏时属扬州,位于扬州地域之西。商末为吴地。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世孙章为吴子,领旧吴地。至此始至春秋,均属吴地。周赦王九年 (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吴越地皆属楚,故战国时为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吉水属庐陵郡。西汉高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吉水地属九江王国。新莽之时,天下名称大改,豫章变更为九江,庐陵变更为恒亭,吉水属恒亭。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改恒亭为庐陵县,隶吉水。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新淦、庐陵地置石县。三国吴后主二年(276年),析庐陵县地置吉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将石阳,吉阳二县并入庐陵县。隋大业三年 (607年)(《庐陵县志》作大业十二年 ),改吉州为庐陵郡,将郡治移于原石阳县治旧址。隋炀帝大业末年 (615年— 617 年),分庐陵县的十一个乡置吉水县。其名字来源于赣江于恩江合于县城南部,其中间有青湖洲,二水缭洲间,状若 “吉” 字,吉水由此得名。天宝之乱后,吉水由县改为吉水场。南唐元帝保大八年(950年),由吉水场升为吉水县,县治依旧。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吉水改县为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清沿旧制。1927年— 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吉水县水南等革命根据地与吉安合成庐吉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水县恢复名称至今。

峡江,历史上曾两次置县。古为新淦,石阳县地。峡江,古称巴邱。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峡江分属石阳县和新淦县。三国吴宝鼎二年曾析新淦,石阳县帝置巴邱县,历时 323年。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为吉州并入新淦县,以峡江为名。取峡江之名,源于赣江由南而北流过县境,将峡江县分为东西两半。因县城南玉峡山,刀剑二山对峙,江面至此突然狭窄,地势险要,流水湍急,故名峡江。明嘉靖五年又析新淦地置峡江县而正式设县至今。

新干,春秋吴越时称为上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废除封建分封制,天下分三十六郡,新淦县始建,县城设淦阳(今樟树镇)。因境内有紫淦山,淦水从骊岭流经县治淦阳,故立新县时取 “淦” 为名。新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大改地名,新淦县名改为偶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郡县均复旧名。和帝永元八年(96年),新淦南部划出置石阳县。吴后主宝鼎二年(26年)再析新淦分置巴邱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石阳、巴邱归并新淦。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新淦升为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新淦州复为县。195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因生僻字难写难认,县名新淦改名为新干。

樟树,位于江西省中部,跨赣江中游两岸。原名清江县,因县治滨赣江以水清澈见底而得名。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新淦的崇学乡建清江县。县治萧滩镇(今临江镇) 。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 “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乡,新喻四县思贤乡隶清江。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1949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1988年10月26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改撤清江县为樟树市。因樟树镇为江西四大古名镇之一,遂以镇命名市 。

丰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取名富城县,因在富水上游故名。县治设富水之西,此为丰城县之始。晋太康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以县大难治,割丰城东境分立广丰县,新安县,丰城县,至陈永定、天嘉年间(557年—566年),并新安入广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又并丰城入广丰县,三县复合。隋仁寿二年(602年),避皇太子杨广讳,改广丰为丰城。唐天佑二年(905年),因避梁王朱温父朱诚,改丰城县为吴嗥县。唐同光元年(923年),后梁为后唐所灭,复改吴嗥为丰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丰城户满五万,升县为州,称富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丰城改州为县,仍称丰城县。988年10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丰城县,改立丰城市,12月正式撤县设市。

南昌,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寺附近修建了一个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成的开始。但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 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

以上就是赣江沿岸九县市的建置沿革及其地名的变更。地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某些情况(如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化石”。因此,在探索其地名的渊源的过程中,我总结了有关地名命名的一些特点,以及地名变更的一些特点。



二、 赣江沿岸各县市地名的命名特点


(一)命名特点

1、以水命名地名

重所周知,江南素有 “水乡” 之称,在以上九个城市中,与水有关的地名就占了四个。它们分别是吉水,新干,樟树和丰城。

吉水,因为赣江与境内的恩江合于城南,水中有一湖洲,二水缭洲间,形状似 “吉” 字,故取名吉水。

新干,从其现有名称来看,可以说根本看不出其名得名于水。但是,实际上,新干原名就来源于水。新干,原名新淦,是直接以淦水命名的。淦水过骊岭流经其县治淦阳 (今樟树镇),县治淦阳位于淦水入江口的北面,因此在立县时就取 “淦” 而得名了。而改 “淦” 为 “ 干”,是因为生僻字难写难认,于1957年改的。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的县市名称中是很常见的。

樟树,原名清江。因为县城内袁水和赣江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见底,因而取名 “清江”,立县之后即以水名县了。现在清江改名为樟树,是因为1988年升清江县为市,隧把清江改为樟树。因为樟树为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素有 “药都” 之称。

丰城,其名史上时有更改,依次为:富城、丰城、广丰、吴嗥、富州、丰城,其中,以 “丰城 ” 命名时间最长。富城名源于当时建制是在富水上游,县城位于富水西面,遂以富水命名城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县城县治因 “人口未集,城郭为竣 ”,移置丰水以西,遂改名为丰城。

2、以吉祥字词命名地名

(1) 直接以吉祥字词命名万安、泰和两县名就是如此。

泰和,因“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 而得名。另一方面也寄予着统治者的美好愿望。万安,万安之名的由来,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传说为立镇之时,碎地得石,云:“地界两川,神秀所螺,更为都邑,万民以安” 。因而取名为万安,寓意“万民安康”。但是传说实际上也是以吉祥字词来命名的。同时也是统治者的美好愿望的体现。

(2) 方位词与吉祥词组和而成的地名

南昌就是典型。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当时位于汉域之南。寓“昌大南疆”,“南方昌盛” 之意。也是统治者的美好愿望的一种寄予。

3、形象化地名

形象化地名,是根据人们的感觉而命名,也最能表达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这类地名是以自然实体— —山或者水等为主要对象。

九个城市中峡江就是这种类型。因为赣江由南向北流过县境,将峡江县分为东西两半。县城南的面玉峡山和刀剑两山对峙,江面至此突然狭窄,流水急湍,故取名峡江。

4、复合地名

复合地名,就是从几个地名中各取一字而组成的地名。这种类型的地名,是因其在建置过程中的分分合合所致。

吉安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吉安因为建置更改,遂各取了吉州和安富两地名字中的一个字。通过合字而来命名新建制之地,即符合实际地理区域,同时也寄托了统治者“吉泰平安” 的美好愿望。

( 二 ) 地名变更在历史沿革中的特点

1、 变更的类型特点

(1) 因避讳而改名

在历史上,地名若与当时统治者或其亲戚的名字与一字相同的,就要避讳更改,以显示统治者尊贵的身份。

比如隋仁寿二年(651年),避皇太子杨广讳,改广丰为丰城。再如唐天佑二年(905年)因避梁王朱温父亲朱诚之讳,而该丰城为吴皋县。因避讳而改名在历史上也很常见。这也常常使得历史上的名字很乱。

(2) 因分封诸侯而改名

历史上,同一地区在不同的时代,因为诸侯的分封而使地名有更改。换言之,也是以诸侯的封称而命名地名。

如泰和,秦统一后置新阳县,汉置为细阳、 东昌、新妻宋。其中,细阳是因为高祖二年 (公元前205年),益封夏侯婴细阳千户。东昌为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东昌侯。新妻宋源与建武十七年( 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后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殷后宋公新妻而名 。

(3) 因名望而改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很多地名都会以其最有名望之名而改名。

比如清江改名为樟树,就因为樟树在当今社会之美名,“药都” 之地位要远比清江显赫得多。这种命名的方式,其实一定程度是利用 “历史文化” 来宣传现代城市。这不仅从一定程度上保存和宣扬了中国的地方特色和文 化,而且对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值得深挖掘的闪光点。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会产生很好的“品牌效应”。

(4) 因为现代社会避生僻字而改名

现在社会为避免生僻字难写难认,而改简化是我国建国后的一项政策 。

如新淦改新干,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也很常见。而且我认为,这种改变,使得现代很多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失去了它们本身的历史沉淀和厚重感。

2、地名变更与地名的稳定性特点

赣江沿岸九县市,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的有与水有关的,与地形地势有关的,这些自然地理实体是该县市命名的主要依据。以上所述的地名中,如上淦、新淦、吉水、吉阳、 福水、福城、丰城、清江、临江、峡江、 遂兴等等,都是以水或者山等地理实体而命名的。因为古人很重视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合地理特征。这种命名特定,也是符合地名客观发展规律的,所有这种地名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最具稳定性和生命力,也具有其科学性。

3、地名变更与建置关系特点

地名变更和来历与其建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先有地方建,后有地方的地名名称。地名的变更可以反应其建置的变更,而建置的变更又影响着地名的命名。

(1) 同一地区,经历不同的年代,地名发生变化地名的确定都是要经当权者的确认的。 有着漫长历史的赣江沿岸城市中,就有不少城市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区域没有变动,可是名字却变动了。比如王莽新朝时期,就有很多的城市,仅仅是变动了名字而已,如新淦曾改名为偶亭等等。

(2) 同一地名,在不同时期,空间地域发生变化。

以上的九个县市,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此,不再赘述。

4、地名变更的原因

地名变更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情况的体现。

政治上,由于王朝的更替或是新黄帝的登基, 地名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更改。这也使得地名的更改有了一定的时期性,即同一时期内大量地名都出现更改的情况。如新莽时期,很多地名都更改了。地名的更改,也是统治者政治意识的体现。特别是新的王朝建立之时,统治者的这种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意识特别的明显,也就在无形当中体现到地名的命名上了。

经济上,会因为某地经济地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突显,而得到同志者的重视,就有可能会扩大其区划,提高其建置,变更更适合的名字。比如樟树市替换清江县。

军事上,同样会因为地位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军事地理上,而使统治者将其提高到军事的高度而更名。如吉安历史上就曾因为军事需要而改吉州路为吉安路。

5、地名更改的时代性特点

地名变更,一般在王朝初创、新帝登基、经济大发展、战争破坏和社会变革时期。而且,在此期间会出现普遍的大量的地名变更。比如在王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五代十国,以及近现代革命时期就表现的尤为突出。

地名,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它具有历史的时代性特征。地名的变化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地名的变更是统治者意志最直接的反映之一。经济上,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在整个统治地域内的地位的不同, 也会体现在地名的变更上。文化上,中国人一直就有一种追求和崇尚美好生活的意愿,人们总是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明天,也就体现到了地名的命名上了,这既是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民的顺从好管理的特点,也反映了统治者的统治意愿和统治艺术。军事上,由于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特点,不同的时代,同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统治者的军事考虑中,会有不同的军事意义,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地名的命名当中 。

在现代社会,一个追求简单和快捷的时代里,地名的变更,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原有地名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现代很多的地名已经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沉淀的痕迹了。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宣传是很不利的。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

作者:聂王莹

选稿:耿曈

编辑:刘家瑶

校对:周辰

责任编辑:华丽


往期精彩


汉武大帝开辟的河西四郡之一武威成瑰丽地名

略论江汉平原水乡风情的荆楚方言词汇

传统文化与中国地名的关系

“黔”成为贵州简称的文化探源

杏花村既是地名也是酒名

论唐诗中的地名范式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