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GIS 的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

张 琪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以南京市历史地名为离散点,运用数理统计和GIS核密度分析法,对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文化景观类地名数量多于自然景观类。自然景观类地名反映出南京市多低山、丘陵、缓岗以及水网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文化景观类地名以建筑与交通、人物与才德等命名的较多,主要集中在南京市中部地区,与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频繁程度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地名;文化景观;GIS;空间分布;南京市中



引言

地名是一个空间区域位置上的特定代称,它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和主观认知,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人文环境特征的认知与分类,它既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地理景观,又是一种可感知可视化的文化景观。地名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指代性、区域性和稳定性,能够反映地域的文化空间过程,为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传统的地名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多采用描述、记叙等定性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利用计算机、GIS、定量分析对地名进行可视化研究。Gill,Stephen对民族地名、殖民地名进行研究;王彬等引入GIS空间表达方法,对广东地名进行量化显示并分析地名景观特征;王长松等研究了北京聚落地名的时空分布;陈晨等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凌欢等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法,对泉州市古街巷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核密度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情况。


0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古称金陵、建康,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南京市属宁镇扬丘陵地区, 以低山缓岗为主,水域面积达11%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量统计方法及基于GIS 的核密度估计法。核密度估计法体现了地理学的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较近的对象被赋予较大的权重,通过研究对象密度变化图示,准确地表达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状况。首先对南京市历史地名进行统计分类;其次将地名作为离散点,将地理坐标导入ArcGIS,利用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地名景观的核密度分布图;进而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本研究以南京市历史地名为研究对象,地名来源于《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剔除来由无从考证以及无法明确其含义的地名,共获得210个南京市历史地名作为本研究数据。


02.

南京市历史地名统计与分析

  • 2.1 南京市历史地名统计分类

依据南京市历史地名反映的景观特征,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地名和文化景观类地名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与动物3个亚类,以及建筑与交通、人物与才德、政治、商贸、宗教、红色文化、军事、园林景观8个亚类,相关统计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 2.2 南京市历史地名分类分析

    🔸2.2.1自然景观类地名

地形地貌类地名共有33个,占15.71%。主要用字有“山”“岭”“岗”“石”“矶”等。“山”出现频次最高,如钟山、栖霞山、牛首山、清凉山等。“岗”是指高起的土坡,如花露岗。“矶”是指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 如燕子矶。体现了南京市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

水文类地名共有30个,占14.29%。主要用字有“河”“湖”“江”“浦”“溪”“潭”等。其中,“河”“湖”出现频次较高,如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固城湖等。突出了南京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的水文特征。

植被与动物类地名共有17个,占8.10%。主要用字有“杨”“柳”“竹”“兰”“杏”“龙”“凤”“马”“鹤”等。与植被有关的地名通常以在当地广泛分布的茂盛植物命名。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以图腾神兽或代表吉祥之意的动物命名情况居多。

总体来看,自然景观类地名在南京市历史地名中占38.10%,体现了南京市低山丘陵缓岗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的水文特征,以及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征。

🔸2.2.2 文化景观类地名

建筑与交通类地名共有35个,占16.67%。主要用字有“桥”“门”“亭”“楼”“路”等。“桥”出现频次非常高,如漆桥村、文德桥、朱雀桥等,体现了独特的桥文化。以古城门为地名也是一大特色,如聚宝门、水西门、通济门等。南京城门主要始建于明朝,多数已不复存在,其名称却沿用到地名中。

人物与才德类地名共有22个,占10.48%。比如:纪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半山园;纪念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的郑和墓;纪念民国总统孙中山的中山大道等都是以人名命名。与人物事迹有关的有“状元”“三元”等,明朝抗倭名将尹凤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所居之巷被称为“三元巷”。体现才能品德的有“贤”“仁”等,比如把国子监所在的街道称为成贤街等。

政治类地名共有17个,占8.10%。“城”出现频次较高:三国时期孙权建石头城;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宫殿为台城;冶城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冶铸之地。“宫”“御”“贡”“金銮”等彰显了南京的恢宏气度,如大行宫因清康熙、乾隆南巡时在江宁府的行宫而得名,金銮巷是南唐宫城金銮殿所在地,御道街为明朝皇宫的御街和御道。

商贸类地名共有16个,占 7.62%。主要用字有“街”“市”“廊”“巷”“坊”“网巾”“衣”“明瓦”“箍桶”等。“市”指古代交易地点,“廊”指古代的商业街,“坊”指工场。钞库街得名于明代在此印钞贮钱,网巾市为明清时期售卖发网之处,明瓦廊专门经营做窗户用的明瓦,箍桶巷曾居住过许多箍桶匠。这些地名反映了 南京市商贸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

宗教类地名共有16个,占 7.62%。主要用字有“寺”“庙”“观音”“天”“天后”等。根据地名代表的不同宗教,可分为五类:一是佛教类地名,如鸡鸣寺、栖霞寺、保圣寺塔等,此类数量最多;二是道教类地名, 如朝天宫古为道观;三是儒教类地名,如夫子庙;四是妈祖信仰地名,如天后村;五是其他宗教地名。

红色文化类地名共有11个,占5.24%。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高淳新四军一支队纪念馆等。这些地名体现了南京市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

军事类地名共有7个,占3.33%。主要用字为“营”“关”“甲”“将”等。比如,小营在明清时期为军事教练场,大胜关是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地,卸甲甸因项羽、项梁率农民起义军渡江西进卸甲休息得名,点将台是韩信点将大破项羽军之地。

园林景观类地名共有6个,占2.86%。主要用字为“陵”“园”。比如初宁陵为宋武帝刘裕的陵墓,明孝陵为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寝。

总体来看,文化景观类地名在南京市历史地名中占61.9%,展现了南京市历史上人口建筑密集、人文底蕴深厚、商业贸易发达、宗教信仰兴盛、红色资源丰富的文化景观特征。


03.

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 3.1 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南京市自然景观类地名均匀分散在市区内,在中部较为集中(见图1),这是由于人们大多选择有山有水、地势较低之处作为居住场所且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自然景观类地名可大体反映南京市自然地理特征。


🔺图1 南京市部分自然景观类地名核密度分布


🔸3.1.1 地形地貌类地名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是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南京市中部是宁镇山脉西段的分布地,分北支、中支、南支三列;西部为老山山脉;南部为茅山山脉、沿河谷地和平原。地形地貌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中部,基本符合地貌特征

🔸3.1.2 水文类地名

南京市河流网织,湖泊棋布,北部有滁河水系,西北有长江南京段干流水系,江南有秦淮河水系,南部有水阳江水系和面积较大的石臼湖与固城湖,水文类地名呈现出沿河湖分布的特征。

  • 3.2 文化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南京市文化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部(见图2),说明中部是历史上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先后有10个朝代或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列朝都城都位于中部的老城范围内。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受历史上人口分布和城市建设格局影响很大。


🔺图2 南京市部分文化景观类地名核密度分布


🔸3.2.1 建筑与交通类地名

南京市建筑与交通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古城墙和城门是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城防建筑主要分布在中部老城区。人口、房屋建筑、交通道路等也主要在中部聚集。此外,南京多桥,历史上的古桥有数百座,主要分布在中部主城区和南部溧水、高淳地区。作为人类活动最明显的痕迹,建筑、道路等都在地名中有所体现。

🔸3.2.2 人物与才德类地名

人物与才德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中部,南北郊区有部分分布。南京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老城南部是江南商贾云集、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也是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人物与才德类地名在此较为集中。在郊区村落,同一姓氏、族群聚居的情况比较常见,出现较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

🔸3.2.3 政治类地名

政治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中部,南部和北部有少数分布。南京有着近2600年建城史,先后有10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立国,都城范围大都位于中部,极个别位于北部及南部,与此类地名分布情况相符。此外,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封建府衙,许多地名是官宦府邸名称,大多位于中部主城区。

🔸3.2.4 商贸类地名

商贸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中部。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中部老城南人口聚集,经济活动繁盛,市井文化发达,所以出现了众多反映经济贸易活动和市井商业活动的历史地名。

🔸3.2.5 宗教类地名

宗教类地名在南京市域内均匀分布,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盛行有关。南京市民间宗教信仰丰富多样,除儒释道三教外,还盛行其他多种类型的宗教。其中佛教类地名占多数,与南京长期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不无关系。

🔸3.2.6 红色文化类地名

红色文化类地名在南京市中部、南部和北部都有分布。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空间全域分布。中部以工人、学生爱国运动和地下斗争为特色,南部以新四军抗日斗争为主,北部以抗日战争和抗日民主政权为主。此类地名分布情况与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相吻合。

🔸3.2.7 军事类地名

军事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中部及沿长江区域。军事与南京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中央政权所在地一般设有完备的军事设施。此外,南京自古是军事要地,长江是城市的防御天堑,市域内和长江沿岸分布着与战事有关的地名。

🔸3.2.8 园林景观类地名

园林景观类地名以陵园为主,主要分布在南京市中部偏东南区域。南京的古墓葬数量很多,明孝陵、万安陵、初宁陵等都分布在主城区以东或以南的丘陵地带。


04.

结语

本文通过数量统计和Arc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南京市历史地名分布情况进行探究,结论如下:南京市历史地名中,以文化景观要素命名的地名数量比自然景观类多。自然景观类地名中以地形地貌、水文类地名进行命名的最多,地名分布情况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文化景观类地名中以建筑与交通、人物与才德等命名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南京市中部地区,与人口密度分布和人类活动频繁程度有直接关系。

地名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演变的结果,是当地历史环境变迁的标志、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改造自然的见证。多角度深入研究地名,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探索地名和文化资源,延续地名文脉。

文章作者:张 琪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信息》2020年  第33期

选稿:耿曈

编辑:刘家瑶

校对:袁云

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精彩推送

南京市首批红色地名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贵州历史植物地名与山地经济发展研究

从地名文化的视角看杭州城市之发展

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

带有“共”字古地名的先秦货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