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婺源激活地名文化,“千年古县”助力旅游发展



2019年,婺源县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我们充分利用“千年古县”这张名片,全面加强地名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与创新开发,让地名文化真正“活”起来,驱动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助推文化旅游内涵式发展。

一、固本强基,在挖掘整理中筑牢文化基因婺源地名具有浓厚的徽州特色和文化基因。为有效利用发挥地名价值,我们坚持全面挖掘、系统保护,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深度挖掘整理。我县结合地名普查、传统文化调查等工作,注意收集归类地名信息,并依托专家多方挖掘整理,编制了《婺源县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将59个重要地名列入其中,全面掌握地名文化资源的家底,丰富地名文化内涵,彰显婺源地域形象。二是建立保护体系。制定《婺源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珍贵遗产予以系统保护。县政府还在《婺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特别提出,对全县历史地名文化进行抢救、保护、继承、发展,完善保护机制。三是落实资金保障。统筹宣传、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等各级各类资金,对地名文化遗产中的古迹、古建、古村、古桥等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列支资金对地名文化开展分级分类整理研究,地名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障。


二、筑根立魂,在传播弘扬中赓续城市文脉地名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构筑了城市文脉和灵魂。我们聚焦地名蕴含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内涵,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的“根”与“魂”,使婺源城市形象焕发生机。一是地名宣传创特色。为提高我县文化识别度,传播最美乡村的最美地名,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地名故事”活动,编印《婺源地名故事》书,摄制《婺源,浸润书香的千年》、《江湾往事》等多部视频片,开展“婺源县古今地名诗词、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推出一系列精品地名作品,极大提升了婺源文化气质和城市形象。二是地名发布求标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组织编印新版《婺源县行政区划图》、《城区图》和《地名志》,及时更新发布标准地名,满足社会需求,有效避免了因城市开发建设造成地名混淆不清、更新滞后等问题。三是地名命名显品位。在地名规划和命名更名中,突显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优先启用老地名和历史名人、特色村落地名。如命名了“朱子大道”、“金庸大道”、“理坑路”、“赋春路”、“紫阳公园”等,既增加地名的“古韵古味”,又彰显了城市历史底蕴。


三、点亮激活,在创意转化中创造旅游价值地名是城市独特的标志,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我县对地名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和创新开发,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文化旅游注入了蓬勃生命力。一是设置特色地名标牌。将地名标牌设置与“秀美乡村”建设结合,与婺源旅游特色融合,充分发挥地名的旅游形象标识功能。全县各村标志牌依据各自历史文化特征和村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置,集指位性、观赏性、纪念性于一体,例如:“伟人故里”江湾村村牌为宏伟大气的牌坊式,“进士村”严田村村牌为别具一格的砖墙徽派式,“龙尾砚原产地”龙尾村村牌为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式,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村牌与村容村貌浑然一体,成为婺源独特的亮丽风景,使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


二是打造红色地名文化产品。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植入和利用红色地名文化。大鄣山乡莒莙村、许村镇洙坑村均地处偏僻,旅游开发难度大,但两村均有真实的红色地名故事及相关旧址、遗物,我们充分挖掘利用,通过旧址开发、撰写书籍、文化课堂、现场体验,多形式多角度展示红色地名文化,“烽火莒莙”、“洙坑火种”因此传开。太白镇曹门村作为婺源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创新利用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全景再现地名中蕴含的红色典故,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创造旅游价值。

三是擦亮崭新地名文化名片。我县围绕特色地名,深入作旅游文章。例如,浙岭是婺源北大门,也是“吴楚分源”古碑的发掘地,展示婺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方位,也是婺源古老地名文化的物证。我们把浙岭地名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包装,擦亮“吴楚分源”地标,既展示了婺源独特位置与悠久历史,又打造了新的旅游景点。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力落实胡强副省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造最美乡村的最美地名,融入全域旅游“大舞台”,推动地名文化历久弥新、重放光彩。


来源:婺源民政微信公众号
编辑:黄海红校对:黄海红审订:黄海红

孟连县地名文化研究

带有“共”字古地名的先秦货币

从地名文化的视角看杭州城市之发展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观感:更有趣更有味更有力更有乐



微信扫码加入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