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达州市地名的文化语言学探析

黄小梦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摘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地名是一个区域文化的缩影,而达州市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达州市地名的音节结构、词汇构成、命名理据、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丰富我国地名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达州市;地名;文化语言学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者地域的名称”,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个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文化的缩影,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地理人文信息。从古至今,地名随着时代的更替,发生着变化。有关地名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地名的来源及演变,二是地名与文化的关系。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肯定了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进一步强调了地名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地名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许多简化地名。汉代开始了我国地名渊源的研究传统,《水经注》则标志着我国地名的研究相对成熟。近代地名研究始于“清代考据派”,20世纪30年代逐步达到高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名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始从整体上研究其产生与发展,并开始出版一系列相关专著,我国的地名开始标准化。

地名也是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文化语言学的地名文化研究,从地名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入手,通过地名管窥当地的各类文化,既研究了地名语词文化,又研究地名实体文化。我国的地名研究大到市乡村,小到街巷均有,研究范围较广,但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仍有许多地区的地名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遗漏,值得研究。如达州市的地名文化就只散间于县志、地方志等文献。



1达州市地名

1. 1达州市概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毗邻重庆,属于古蜀国的区域,是巴蜀文化的辐射区,素有“川东明珠”的美誉,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处长江流域,境内多山多河,城市傍河而建,主要河流为州河、渠江,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等美称,自然地理资源丰富。

1. 2研究方法

2019年达州市进行了一大批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多个地名的调整与更替。目前,达州市有2个市辖区(通川区、达川区)、4个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1个县级市(万源市),并有一个经济开发区。本文搜集了239个县级地名,采用文化语言学的文化阐释法,主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达州市地名所蕴含的文化。

定量和定性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本文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达州市地名进行统计,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类,最终做出定性分析,发现达州市地名的文化特征。



2达州市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2. 1地名的音节结构

目前达州市239个地名中,三音节地名共217个,占比90.8%,四音节地名16个,占比6.7%,五音节地名2个,占比0.8%,六音节地名4个,占比1.7%。地名又可分为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目前达州市专名中双音节专名236个,占比98.7%,三音节专名3个,占比1.3%。通名中,单音节通名218个,占比91.2%,双音节通名17个,占比7.1%,四音节通名4个,占比1.7%。

由此可见,达州市地名中三音节形式占绝对优势,主要由双音节专名和单音节通名组成。这是因为三音节形式地名还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不同于双音节地名容易混淆。 

从通名的命名规范来看,达州市存在一定的命名不规范,同时,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又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倾向。达州市单音节通名仅“乡”、“镇”两个,四音节通名仅“土家族乡”一个,均较为规范。双音节通名中以“街道”为主,共15个,除此之外,另有“铺镇”、“场镇”各一个。石桥铺镇原名石桥镇,后改名为石桥铺公社,而后在改名的过程中,“铺”字就被保留下来了,形成“铺镇”的通名。清溪场镇原名清溪乡,也是在改公社时改名为清溪场公社,在后来的调整中,形成“场镇”的通名。这类特殊的通名均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属于通名不规范现象。2019年调整新增了6个以“街道”命名的地名,占现存“街道”的近一半比例。然而“街道”作为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划,在其他地方较少,在某种程度上,仍算一种命名不规范行为。

2. 2地名的词汇结构

达州市地名均是“专名+通名”模式,专名部分表现为词汇。目前达州市239个地名中,其中单纯词仅13个,占比5.4%,其余均为合成词。其中,偏正结构地名150共个,占比62.7%,并列结构地名共30个,占比12.6%,述补结构地名共16个,占比6.7%,动宾结构地名共15个,占比6.2%,主谓结构地名共12个,占比5%。

由此可见,达州市地名的合成词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偏正结构为主,其次是并列结构。这是与汉语发展过程中词汇的双音节化不无关系。地名作为一个指称性名词,表示地名的抽象概念,体现在词汇上多表示为名词性结构。在达州市地名为数不多的单纯词中,全为名词性结构,如“亭子镇”等等。在合成词类的地名中,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最易构成名词性结构。在并列结构中,通常两个词均为名词才会形成名词性结构,如“江陵镇”中的两个名词分别指称水和山。现代汉语认为,偏正结构可分为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其中的中心语可为名词、代词、数词等,均具有名词性质。如“蜂桶乡”的中心词就是名词,相传就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宁姓人家养了99桶蜂,而得名。


3达州市地名与文化

语言具有一定的理据性,地名作为专名的一种,具有更大的理据性,一个地方的得名大多有其渊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按命名的内容,可将达州市地名的命名特点分为四类:

3.1自然地理与地域文化

达州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属于长江流域,境内山川秀美,在命名中也有多体现。在省级行政区划中,仅大竹县与水无关。州河与渠江流经达州境内,达州傍水而建。州河原名通川江,后改名为州河,达川区与通川区也正是由此命名。“三汇镇”则是巴河、州河、渠江三江的汇合之处,故名“三汇”。“马渡关镇”也是因其境内有马渡石林而得名。古代命名多以山水为参照。而达州又恰好多山重水,地名中也就多与山水相关的。多山且多河,植被就茂密,地名中也多以植物命名,如“麻柳镇”、“乌木镇”等,间接反映了当地的植被丰富。“江陵镇”为汉中古道的一部分,接通了汉中到达州的陆路、达州到重庆的水路,称“江陵互通”,因此而得名。

3.2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达州境内有一座真佛山,是佛儒道的三教圣地,从清代开始就香火旺盛。达州主要受佛教影响最深,真佛山中,也是佛教最为昌盛。位于凤凰山的北岩寺、塔坨的龙爪塔朝阳寺信众都很多。佛教文化在地名中也有体现,如观音镇原名铁炉坝,因九龙煤矿而得名,清乾隆年始得观音二字。其后近四十年多次改名,历经石桥、新店、立新等等,最后还是恢复了观音的名字。大竹在四川话中,音为“大足”,大竹县下的莲印乡,取的就是佛教始祖释迦摩尼,成佛后步步生莲典故的意思。“碑庙镇”、“神合乡”等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地名,也反映了宗教在当地的影响力。

3.3宗族观念与家庭文化

中国古代以姓氏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受这种意识影响,各个地方都有许多以姓命名的地方,达州也不例外。如“蒲家镇”、“马家乡”,这类地名最初得名就是因此某姓人的聚居,地名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亲密度。如魏家镇中最初就是魏姓人聚居而得名,即使后来随着城市演变,人口流动,魏姓人依旧占绝对优势。还有如“管村镇”等,最初是管姓人居多而得名。

3.4美好期望与民俗文化

中国人自古有一种乐天精神,对生活总是抱有期望的。如“人和乡”、“广福镇”等,这类地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地名,人名中也往往如此。如“福善镇”位于真佛山山脚,希望人们有福气且善良既是佛教对人们的祝福,也是福善镇人们对自己的期望。万源市下的康乐乡是一个边缘小乡,其收入主要是靠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康乐乡的名字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美好期望。都体现了当地人民出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期待心理。



4总结

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境内多山,又位于长江流域,境内河流众多,达州市依山傍水而建,各类资源丰富。而地名是语言的产物,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命名时代的某种自然或人文特征。目前地名文化的研究的范围较广,但中国地域辽阔,仍有许多地方还未被深入研究,达州市就是其一。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达州市地名的音节结构和词汇构成进行定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达州市的命名有一定的不规范性,同时在地名修改中体现出一种标准规范统一化倾向。在此基础上分析达州市地名的命名理据、文化内涵可以发现地名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民俗文化特征。

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可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丰富我国地名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当代地名的调整,进一步促进我国地名的标准化,使地名更好地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



来源:《民间故事》2020年第14期

作者:黄小梦

选稿:郑雨晴

编辑:何涵

校对:华丽

责任编辑:吴泓伶



往期推荐

《中国地名大会》第六期题目节选

江西地名散记||古诗词中的百花洲

浚县“辛村”与“新村”之历史地名考

“ 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