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地名大会》II 丝绸古道之北庭都护府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昌吉州,颇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昌吉这个称谓对于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昌吉之名始于元代,距今不过六百余载,给世人留下的记忆不多。但在千年前的大唐盛世,这片土地它有一个独特的称谓——北庭都护府,其威名远播欧亚大陆。它不仅象征着大唐边疆的极致,更是丝绸古道的贸易中枢。



北庭都护府位于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其城池遗址至今可见当年之雄伟。北庭原为突厥人游牧之所,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在此地设立庭州。高宗时,曾多次叛乱,为稳定边疆局势,龙朔二年(662),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进一步对边疆用兵,长安二年(702)冬,大唐骑兵集结于天山以北,帝国在金山都护府的基础上建立了北庭大都护府,掌管天山以北的广阔土地,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以及盐治州、盐禄州、阴山州等十六个羁縻州。天山南麓则是安西都护府,二府遥相呼应,共同维护了帝国版图的完整。



北庭都护府北望蒙古大草原,南靠天山山麓,自然地理区位极佳。向西沿弓月城可至中亚碎叶城;南面是安西四镇,沿高昌可至河西走廊甚至巴蜀之地;北通少数民族游牧中心金山;东面沿着沙漠可至回鹘可汗牙帐。北庭都护府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自然成为丝绸之路的中枢与贸易中转站,让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汇集于此。



中亚栗特人善于经商,而北庭都护府有如此交通区位,加之唐军在此驻守,局势长期稳定,栗特人逐渐成为了这片地区的主人。到了开元年间,庭州多县已有大量栗特人的落户,《开元十六年庭州金满县牒》记载了开元年间庭州金满县的栗特人已经占了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栗特人的大量聚集,不仅把西方的很多商品带入了中原,更把他们的宗教文化传播至各地,即索罗亚斯德教。同样随着唐王朝不断加强对北庭都护府的统治,内地的汉文化也逐渐传播开来。在北庭都护府的古城遗址中的汉文雕刻中可发现内地的佛教与道教遗址,如“龙兴寺”、“白鹤观”、佛经等等。《旧唐书》记载在景龙元年(707),唐中宗下令诸州改寺庙为龙兴寺,这也就是北庭龙兴寺的来源。道教是唐王朝的国教,历代皇帝都大力推崇,而白鹤观在北庭都护府的出现,更是体现汉文化传播的结果。



从太宗到玄宗,唐王朝花费近百年的时间对北庭都护府进行了有效的统治,为北庭地区换来了百年的相对和平环境,让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对于丝绸之路与文化交融是具有极大益处的,让东西方优秀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然而,随着唐王朝统治危机的出现与吐蕃势力的扩张,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于北庭都护府。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到来,让大唐的辉煌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无休止内战,致使唐王朝收缩边境兵力,无暇顾及边疆诸镇,北庭都护府实力走向衰弱。面临吐蕃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北庭唐军无援坚守四十余年,只剩下老弱病残。到了贞元六年(790),庭州被吐蕃攻陷,最后一任北庭都护杨袭古战死,大唐永远失去了对北庭的控制。“白发庭州英雄血,长枪独守大唐魂”。虽英雄已逝,往事随风。但北庭都护府可歌可泣的铁血篇章,依然令人无法忘怀。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小组作者:张祖桂
编辑:黄舒馨校对:张祖桂责编:吴泓伶图片:网络

(欢迎转载,合作及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hhhG11,

或于公众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与您联系,谢谢!)


往期推荐


丝绸之路地名趣话

看《中国地名大会》,赏恩施万千风情

历史变迁视角下陆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交流视角下陆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研究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