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定建康志》地名渊源解释考

张可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

摘要:《景定建康志》是南宋地方名志,地名记载较为丰富,蕴涵着大量的地名史料。志书对这些地名进行了认真考证和渊源解释,释名比率超过20%,是南京地名学史,乃至中国地名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定建康志》地名渊源解释,对汉唐以来地名命名的原则有着虔诚的继承,同时也有着积极的创造与发展,于俗名、异名等概念有着广泛的运用;以院为名、以垒为名、以里为名等创造性的解释,显示出宋代以来细化、具体化的渊源解释趋向。

关键词:景定建康志;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学


《景定建康志》乃南宋地方名志,马光祖修,周应合纂。志书共五十卷,编纂体例采取正史纪传体方式,脉络井然,元人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即“用为准式”。志书于“山川古迹,加之考证,俱载出处”,也可算是方志史之建树。方志是地名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定建康志》作为地方名志,即有着较为丰富的地名记载,初步统计约1300多处,“研究地名典籍是地名学史研究的第一步”。《景定建康志》地名记载或以地名统事,或释地名渊源,蕴涵着大量的地方史料。所谓地名渊源解释,“也叫地名语源,是指地名得名的由来和它的含义”,《景定建康志》对这些地名进行考证和渊源解释,计300余处,释名比率超过20%,是南京地名学史,乃至中国地名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地名渊源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自然地理地名和人文地理地名两大部分,对于部分双重渊源解释,虽也涉及自然地理地名与人文地理地名,但为了论述的方便,别作第三部分。《景定建康志》地名渊源解释共计自然地理地名12类,包括动物地名、植物地名等;人文地理地名18类,包括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总计30类。为便于说明,考述于每类所释之处,尽量悉数列其目录,仅选取其中1例录其原文,以示其地名渊源解释。


一、自然地 理地名


(1)动物地名

动物地名共有13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坊里》“凤凰里”,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鸡笼山”、《冈岭》“黄龙冈”,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玄武湖”“燕雀湖”、《溪涧》“鹤台涧”,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玉兔泉”、《诸水》“乌龙潭”、《洲浦》“白鹭洲”“鳗鯬洲”,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古宫殿》“吴赤乌殿”,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台观》“凤凰台”“独足台”。以“鸡笼山”条所载为例,“在覆舟山之西二百余步,其状如鸡笼,因以为名”,“西接落星涧,北临栖元(玄)塘,宋改名龙山,以黑龙常见真(玄)武湖,此山正临湖上,故名。”

(2)植物地名

植物地名共有9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仙韭山”“芝山”、《冈岭》“桂岭”,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白米湖”、《溪涧》“蘼芜涧”“碧柰涧”,卷十九《山川志三·诸水》“桐林湾”“菖蒲潭”,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古宫殿》“宋嘉禾殿”。“碧柰涧”条载,“在大茅山西二里,昔有仙人展上公于此种碧柰货丹砂,故名。”

(3)矿物地名

矿物地名亦有9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聚宝山”“(江宁)铜山”“(句容)铜山”“琛山”“铜官山”“(溧水)铜山”“铁冶山”、《冈岭》“石子冈”,卷十九《山川志三·沟渎》“铁冶沟”。“琛山”条载,“在溧水县西一十五里,髙一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山尝产玉,因此得名”。

(4)天文气候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6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云穴山”“落星山”“云泉山”,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古宫殿》“晋清暑殿”、《堂馆》“凉馆”,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龙光寺”。“云穴山”条载,“在城东八十五里,周回二十里,高九十七丈,南有水流入石驴溪,有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则穴中云出,因名之”。

(5)因山为名

因山为名者也有6例,计:卷十五《疆域志一·地所统县名》“句容次畿县”,卷十六《疆域志二·桥梁》“张桥(钱公桥别名)”、《堰埭》“方山埭”,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摄湖”,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楚金陵邑城”,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钟山楼”。“句容次畿县”条载,“汉置,属丹杨郡,有句曲山,其形如句字,因以名县”。

(6)颜色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4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绛岩山”“黄金山”、《冈岭》“白土冈”,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青漆楼”。“绛岩山”条载,“一名赭山,在句容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六十五丈,上有龙坑祠坛”,“其山丹赤,故因以名”。

(7)因水为名

因水为名者共有2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镇市》“东流市”、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中山”。“东流市”条载,“市有桥,曰东流,以水流自东,因名之。在上元县宣义乡,去城四十里。”中山“在溧水县东南一十五里,高一十丈,周回五里”,“又名浊山”,“有浊水流演不息,即此也。”

(8)因声为名

因声为名或为《景定建康志》首次提出,共2例,计: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抚掌泉”“响井”。“抚掌泉”条载,“在茅山崇寿观前,虽旱不涸”,“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其味甚佳”。

(9)土壤地名

这类地名仅存1例,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土山”条曰:“一名东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周回四里,高二十丈,无岩石,故曰土山。”

(10)因质为名

因质为名也只有1例,卷二十《城阙志一·门阙》“古篱门”条即以建筑材料作为地名渊源,该条载曰:“旧京邑南北两岸篱门五十六所,盖京邑之郊门也,江左初立,并用篱为之,故曰篱门。”

除此之外,又有因冈为名者2例,因江为名者1例,于“因山为名”“因水为水”相似,实乃因山为名、因水为名之继承与发扬。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三冈湖”条载,“在城东六十四里,周回一十里,溉田八十顷,地有三冈,俯临湖侧,因以为名”。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堂馆》“武帐堂”又载,“元嘉中建于武帐冈上,故名。在城北三十里幕府山南”。卷十九《山川志三·洲浦》“董云洲”条载其别名曰“澧江场”,盖因江为名,条下载曰:“在城西南一十五里,西有小江名曰澧江,故一名澧江场,其上有田五百顷。


二、人文地理地名


(1)人物地名

《景定建康志》所载地名以人物地名为最多,或以姓氏,或以名字,或以职官,或以尊称,或以封号等等为名,共有50例,计:卷十五《疆域志一·地所属国名》“昇国”,卷十六《疆域志二·街巷》“主簿巷”、《道路》“姜巴路”、《桥梁》“张侯桥”“高桥”“钱公桥”“周郎桥”“沈公桥”;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苻坚山”“夏侯山”“吉山”“祖堂山”“茅山”、茅山中之“华姥山”“杜城山”“三王山”“山”“雷公山”“曹山”“黄山”“伍牙山”“梅岭冈”“朱年垄”“谢公墩”;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迎担湖”条附载“苏峻湖”“娄湖”“葛塘湖”、《溪涧》“楚王东西二涧”;卷十九《山川志三·河港》“蕃人河(芦门河别名)”、《池塘》“临贺塘”、《井泉》“陶隐居井”“乐官井”“道光泉”“陈隆泉”、《诸水》“汝南湾”、《岩洞》“道卿岩”“越翳王洞”、《洲浦》“丁翁洲”“鄱阳浦”;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檀城”“杜城”“贺若弼垒”“仁威垒”;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台观》“周处台”“蔡伯喈读书台”“郭文举书台”“梁昭明书台”“董永读书堂”;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瓦官寺(崇胜戒坛院之异名)”“证圣寺”等。“姜巴路”条载,“在小茅山后,通延陵”,“秦时,有士周太宾及巴陵侯姜叔茂者,来住句曲山下,秦孝王时封侯,故以姜巴名其路”。

(2)史迹地名

这类地名共34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街巷》“焚衣街”、《桥梁》“牧马桥”“砚渎桥”、《津渡》“麾扇渡”、《堰埭》“鸡鸣埭”;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幕府山”“雉亭山”“车府山”“鼓吹山”“戍山”“游子山”、《冈岭》“武帐冈”“栽松岘”“驻马坡”;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迎担湖”“张阵湖”、《溪涧》“落马涧”;卷十九《山川志三·池塘》“覆杯池”、《井泉》“景阳井”“藏冰井”、《诸水》“明月湾”“投金濑”“投书渚”“舰澳”、《岩洞》“金牛洞”、《洲浦》“马昂洲”“穊洲”“牧马浦”;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古宫殿》“宋亲蚕宫”、《楼阁》“烽火楼”、《堂馆》“蚕堂”;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台观》“望耕台”“穿针楼(层城观别名)”;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青园寺(龙光寺本名)”等等。“麾扇渡”条载,“在朱雀航之左”,“晋太安二年(303年),广陵相陈敏据建业,顾荣密报刘凖率兵临江,敏令甘卓屯横江,荣与周玘因卓兵断桥,尽收船于淮水南。敏自出军临大航岸,荣以白羽扇挥之,其军自溃。因以为名”。

(3)形象地名

形象地名共有24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覆舟山”“鸡笼山”“马鞍山(在城西北)”“石柜山(石硊山别名)”“方山(一名天印山)”“甑蔽山”“牛头山”“龙山”“句曲山(茅山初名)”、茅山山中之“迭玉峰”“翻车岘(竹里山别名)”“龙尾山”“伏龙山”“马鞍山(在溧水,本名溧阳山)”“屏风山”“悬鼓山”“瓦屋山”;卷十九《山川志三·河港》“珍珠河”、《洲浦》“鱼袋洲”“栗洲(烈洲别名)”、《井泉》“一人泉”;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入汉楼”“落星楼”等等。“鱼袋洲”条载,“在城西南八十里,周回五里,形如佩鱼,因以为名。”

(4)词义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23例,计:卷十五《疆域志一·地所属郡名》“义兴郡”;卷十六《疆域志二·坊里》“长干里”、《桥梁》“复古桥”;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石硊山”“横山”“三山”、茅山中之“良常山”“方隅山”、《冈岭》“段石冈”;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半阳湖”;卷十九《山川志三·沟渎》“直渎”、《池塘》“栅塘”、《井泉》“应潮井”“沸井”“冬温泉(抚掌泉别名)”、《岩洞》“天开岩”、《洲浦》“新洲”“长命洲”“烈洲”;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甲城(仁威垒异名)”;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堂馆》“戏彩堂”“婚第(陈别馆别名)”“通江馆”等等。“天开岩”条载,“在摄山栖霞寺之后,去寺三里,石多特立,中有石相向,其直如截,殆非人力所至,故以天开名其岩”。

(5)美愿、嘉瑞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16例,其中美愿地名13例,嘉瑞地名3例。美愿地名为:卷十六《疆域志二·桥梁》“天津桥”;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秀山”;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忠孝泉”;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吴兴阁(昇元阁异名)”、《堂馆》“思政堂”“忠宣堂”“高斋”“式敬斋”“誓清馆”;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亭轩》“忠孝亭”;卷四十五《祠祀志二·宫观》“崇禧观”。嘉瑞地名为:卷十六《疆域志二·坊里》“表孝里”;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喜客泉”;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仁威垒”;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高座寺”等。“誓清馆”的地名渊源解释曰:“大使马公光祖任内创建誓清馆,即客亭。旧址在龙湾江浒……高明轩敞,快人心目。大夫士之馆于斯者,宁不动中流击楫之思?更名誓清,盖取此意”。

(6)神话传说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15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桥梁》“白鹤桥”;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骑亭山(雉亭山别名)”“衡阳山”“祈泽山”“阴山”“白都山”、茅山中之“五云峰”“凤栖山”“仙杏山”“三鹤山”“护牙山(伍牙山别名)”;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白骑泉”;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台观》“雨花台”;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甘露寺(高座寺异名)”“佛窟寺”等。“白鹤桥”的地名渊源解释为,“在(句容)县东南三里一十五步”,“大茅君每年十二月二日驾白鹤于此会诸真,故以名桥”。

(7)以古书文义为名

以古书文义为名者共有12例,计: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割青亭(青溪阁故基)”、《堂馆》“清如堂”“仁本堂”“存心堂”“横江馆”;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亭轩》“白鹭亭”“二水亭”“存爱轩”;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园苑》“绣春园”;卷二十三《城阙志四·诸仓》“平止仓”、《诸库》“礼尚库”、《营寨》“江东安抚司亲兵寨二(观礼、教忠)”等。“平止仓”的地名释文载,“以平止为名,取李悝所谓‘使民适足,贾平则止’之义”。

(8)以城、观、寺、庙、院、垒为名的地名

以建筑为名,如城、观、寺、庙、院、垒等,共10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桥梁》“古朱雀航(镇淮桥古基)”、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石头山”“大壮观山”“幽栖山(祖堂山本名)”“慈姥山”“观山(盘白山别名)”“圣塔山(落霞山别名)”;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三城湖”、《井泉》“宋熙泉”;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白下城”等。“慈姥山”地名渊源解释曰:“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回二里,髙三十丈”,“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竹,堪为箫管,山南有慈姥神庙,因名焉。”

(9)以国、郡、县、镇、里、村为名的地名

以建置为名者共8例,包括国、郡、县、镇、里、村等,计:卷十五《疆域志一·地所统县名》“同夏县”“阳都县”;卷十六《疆域志二·镇市》“东阳镇”;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天竺山”;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西子湖”;卷十九《山川志三·洲浦》“江乘浦”“同夏浦”“秣陵浦”等等。“天竺山”条载,“在江宁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回一十七里,髙一十九丈”,“东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连冈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二年(675年),有天竺兴福寺僧道融移寺于此山,因以为名”。

(10)方位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4例,计: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玄武山(覆舟山异名)”;卷十八《山川志二·溪涧》“东涧”;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亭轩》“知稼亭(东冶亭近)”;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半山报宁禅寺”。“东冶亭”条载,“今此亭在半山旁,有瑞麦、知稼二亭”,“以四面皆田,作亭于旁,以知稼名”。

(11)数字地名

数字地名也有4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津渡》“五马渡”;卷十九《山川志三·井泉》“三义井”;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堂馆》“四老堂”;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亭轩》“五马亭”。“三义井”地名渊源解释曰:“在石头城后清凉寺庄及石子冈、七里铺,共三井”。

此外,《景定志》地名渊源解释的内容中,还有讹称地名、避讳地名、年号地名各3例,对比地名共2例,省文地名、因时为名、因用为名的地名各有1例:

讹称地名共3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铺驿》“金陵驿”、《堰埭》“银林堰”,卷十九《山川志三·诸水》“溧水”。金陵驿别名蛇盘驿,时被讹为佘婆。“银林堰”渊源解释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二里,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避讳地名也有3例,计:卷十五《疆域志一·地所统县名》“建业县”晋建兴初,避帝讳改建康县;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钟山”,吴主孙权祖讳钟,因改之曰蒋山。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古宫殿》“吴昭明宫”晋改名显名宫。

年号地名亦有3例,计:卷十六《疆域志二·桥梁》“嘉定桥”“景定桥”,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楼阁》“昇元阁”。“昇元阁”条载,“旧在昇元寺,即瓦官寺也,在城西南隅”,“南唐昇元初,改寺为昇元寺,阁为昇元阁”。

对比地名之渊源解释,尚未见于《景定建康志》之前诸志,是该志之于地名渊源解释与地名命名原则总结的创造,这类地名共2例,其一为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卢龙山”,其二为同卷“雁门山”,皆比之北地卢龙、雁门而名之。

《景定建康志》对因时为名、省文地名、因用为名者也有渊源解释,亦未见于该志之前诸志,这类地名各有1例。卷二十二《城阙志三·台观》“九日台”载,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四月立商飚馆于孙陵冈,九月九日宴群臣,世呼为九日台,是为因时为名。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千里湖”条载,“在溧阳县东南十五里,《晋书·陆机》云:“千里莼羹末下盐”,“或说千当作芊,末当作秣,千末皆省文也,秣下即秣陵”,是为省文地名。因用为名者指“八功德水”。志书卷十九《山川志三·诸水》“八功德水”条载,“在蒋山悟真庵后,因梁天监得名”,有功用者八,曰“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


三、双重渊源地名


双重渊源地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地名的渊源来自于两种原因的结合,其二是指同一地名有两种不同的渊源解说。一般地,地名得名只有一个渊源,但的确有些地名具有双重渊源甚至多重渊源。如唐初《括地志》释绛县乾河曰:“其水冬干夏流,故曰乾河”,晚唐《元和郡县图志》释咸阳县曰:“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韩光辉先生认为,“咸阳与乾河两地名具有语源和语意双重渊源”。这一命名现象的总结在《水经注》中也有出现。《水经注》卷十八《渭水注二》云:“(岐水)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卷三○《淮水志》又载:“县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皆是来自两种原因的综合。

《景定建康志》地名渊源解释中,也有双重渊源的地名,共4例,计:卷五《建康图(辨附)》“辨金陵”、卷十七《山川志一·山阜》“摄山”“烈山”“东庐山”。不同于《水经注》所载地名,这4例地名皆是属于后一种双重渊源地名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渊源解说。“摄山”条载:“摄山,一名伞山,盖其状似伞也,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东连画石山,南接落星山,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又载曰:“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居村,侧有摄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因名焉。”地名渊源解释示其为形象地名,或以用为名。

除了进行地名渊源解释外,《景定建康志》还对诸多地名的别名、异名给予了记载,同一时期,诸名共用,是为别名,俗名可属之;不同时期,名称亦不同,是为异名。《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二·镇市》“举善镇”条即载曰“俗名戴步”,《街巷》“运巷”条又载曰:“俗呼为黄泥巷”,《桥梁》“神靖桥”条亦载,“在县东南四十三里,旧名神龙桥,知县李公朝正易今名”,等等,此类地名解释数量很大,达122处之多,有的也进行了渊源解释,已见上述,有的只是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地名解释,虽然未及其渊源,但别名、异名本身也同样为地名解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景定建康志》地名学成就的一个方面。


小结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地名学理论著作,许多地名学思想、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原则仅保存在具体地名的渊源解释中”。作为一部地方志,《景定建康志》的地名学成就是十分可观的,其地名渊源解释分作动物地名、植物地名、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30余类,涉及山、水、桥、路、台、观、坊、里等诸多释名对象。

《景定建康志》在地名渊源解释的过程中,对宋代以前的一系列地名命名的原则有着虔诚的继承,包括东汉应劭《汉书集解》《汉书注》《地理风俗记》等著作中总结出的气候地名、物产地名、人物地名、避讳地名等原则,刘熙《释名》提出的因水为名的命名原则,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总结出的因山为名的原则,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完整总结出的年号地名原则,等等。但同时,《景定建康志》也有着积极的创造与发展,如其在继承别名概念的同时,于俗名、异名等等概念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所谓因冈为名、因江为名,则实际上是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的继承与发扬,是其进一步具体化的表现。

华林甫先生指出,“传统的地名学一直以地名渊源为核心内容”,“地名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以一定数量的地名渊源解释为基础”,宋元时期“地名渊源解释越来越多,个体的、局部的地名考释越来越细”,“在承袭秦汉以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明清及其以降注重个体的、局部的地名研究的风习”。而《景定建康志》也显示出了这种细化、具体化的渊源解释趋向,特别是以院为名、以垒为名、以里为名更有着独特的创新意义,在承袭秦汉以来渊源解释传统,开启明清及其以后关注个体、局部性地名研究的风习方面,该志书也无疑有着不容忽略的价值。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1月第1期

作者:张可辉

选稿:佘本金

编辑:徐亭

校对:洪珊

责任编辑:刘家瑶


往期精彩

江南西道——九江义门陈

江南西道——新余介桥村

江南西道——景德镇里弄

江南西道——上饶集中营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