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老城厢:传统地名写就的历史

刘雪芹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

@2021 SLIGHT HEAT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老城厢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其独具特色的道路街巷名称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历程,承载着上海人的“乡愁”,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

江南水乡肌理:从水网到路网

上海老城厢毗邻黄浦江,浜渠密布,桥梁纵横,号称“有舟无车的泽国”。据史料记载,宋朝末年老城厢有桥梁近30座,至清代达到56座。所以,明代上海筑城墙时,特辟四座水门。明代中叶,上海县日趋繁荣,城内业已形成以县署为中心,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格局。县邑浜渠密布,桥梁纵横,河岸民宅、店肆日益增多、扩大,河滨船埠林立、商店栉比,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老城厢的河浜主要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侯家浜、中心河等。肇嘉浜是上海老城厢的主要河流。从大东门水关入城,经曼笠桥、鱼行桥、县桥、望云桥、登云桥、庄家桥、曹家桥,西出老西门水关,过今万生桥路、方斜路处的万胜桥西,至今制造局路、肇周路之间的周泾折南经斜桥,折西至徐家汇入蒲汇塘。入城后,肇嘉浜在登云桥处分出两条支流。南折一支入乔家浜,北折一支入方浜。方浜是老城厢的主要内河,与肇嘉浜南北并列、相互贯通,外通周泾,后“因筑城断塞”。方浜在城内有二条支流:西马桥北折一支通九亩地,即露香园池湖;西马桥东南一支入肇嘉浜;另一支侯家浜从南香花桥往北,通豫园和荷花池。薛家浜及其支流组成了老城厢南半部水网。陆家浜是上海老城厢东西向水路交通干道,与肇嘉浜、护城河相接。开埠以后,陆路交通伴随商业繁荣发达起来,城内外河浜失去交通运输作用,进而成为发展交通的阻碍。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起开始填浜筑路,先后填黑桥浜(侯家浜)筑福佑路,肇嘉浜填筑为肇嘉路(今复兴东路),方浜填筑为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中心河填筑为桃园路、净土街及今河南南路部分路段。至民国初年,城厢干支河浜先后填筑为马路。在拆除城墙时城壕也被填平,筑成人民路和中华路,老城厢的空间主线得以留存。看今天的上海地图,你会发现人民路和中华路在黄浦江西侧首尾相接成了一个环,宛如一枚硕大的“钻戒”,最耀眼的“钻石”便是大境阁:大境阁是上海城墙留给后人的唯一印记了。

从河浜沟渠演变而来的老城厢路网骨架,有着独特的江南水乡基因的空间形态,与租界截然不同。租界的地产开发是洋商一次性“永租”大片土地开发房产,因而产生了统一有序的里弄形态。老城厢则沿着河浜走向,百姓自然聚居,以私人小片土地开发为主,后期也有华商的成片开发加入,产生了特别丰富的城市肌理,经纬交织,阡陌交通,大路连小街,大街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犹如迷宫,遁入其中,难以辨识方向,生动体现了老城厢路网的水网底色,形象演绎了“小街、小巷、小园林、小建筑”的江南水乡肌理。

独具特色的老城乡路名

近代以来,上海市中心的道路大多数是以中国的省市来命名,南北向的道路通常以省区来命名,东西向的道路多以城市来命名,这是上海市中心道路命名的基本规律。但在老城厢的路名具有典型的传统地名文化特色。

上海市区最早的道路在老城厢。作为上海镇署、上海县的所在地,明弘治时已有康衢巷、梅家巷、新衙巷、薛巷、新路巷等5条街巷。5条街巷中梅家巷和薛巷还在,不过薛巷已经改称薛弄底街。随着经济日趋繁荣,县城建设日益加强,街巷逐渐增多。明嘉靖时增至10条,清康熙时又增至25条,清嘉庆时增至63条。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城外沿黄浦江地带,也是道路交叉相连。还发展出“街、巷、弄、里、湾、场”等传统地名。

从文化特征看,老城厢的地名偏重人文、自然实体,近代以后行业与码头文化凸显。在老城厢内部,道路街巷遵循江南县城的命名规律,以人物、建筑、水而命名的较多。在老城厢外围,尤其是十六铺、董家渡一带,以行业、码头命名的路名较多。

老城厢以道署机构命名的道路居多,如道前街、药局弄、旧校场街等。老城厢是作为老上海的政治中心,行政、军事、关税和察院、海防同知署、江海关以及沪军营、学宫等主要机构都设立于此。清雍正八年(1730),首任上海道王澄慧到任,“于城之东南隅”新建巡道署,巡道署大门朝南,门前马路叫作“巡道前街”,其西侧马路叫“巡道街”。巡道街的地位在当时非常重要,是每年城隍出巡的必经之路,因为这是道台衙门所在地按照中国传统,凡是驻兵的县城都有“校场”供驻军操练习武。上海先后有两个校场,以新旧别之,故老城厢有旧校场路。学宫是老上海的最高学府,因此在上海文庙东侧有学宫街,南侧有文庙路、学前街,西侧有学西街。

以寺、庙、庵、园等命名的道路,老城厢也有很多,如以蓬莱道院命名的蓬莱路,以大境阁命名的大境路,以牌坊命名的二牌楼路、四牌楼路,以也是园命名的也是园弄,以白衣庵命名的白衣街等。其中,“三牌楼”“四牌楼”是老城厢现存为数不多的牌坊,极具地标意义。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是哪些牌楼了。据了解,“三牌楼”是指“昼锦坊”“应奎坊”“清显坊”三座牌楼,曾经坐落在城隍庙大门的前面附近,是上海的名门望族刘家所建。据刘家后人刘雅农回忆,刘家在明初有两兄弟,兄名刘铣,弟名刘钝。兄因账务不清吃官司,弟在新婚的次日即护送兄长上路。弟见兄下狱后非常眷恋家人,便买通狱卒替兄坐牢;谁知兄回家后却谎称弟弟路上病死了。后来,弟弟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需要用人的刑部看中,他代兄受过之事因此曝光。刑部主持受其孝悌感动,把他释放回家。兄刘铣羞愧出走,弟刘钝后来生了一个中举人的儿子刘琅(字钟美),官至知府,“昼锦坊”“应奎坊”就是刘琅为光耀父亲刘钝而立。“清显坊”是其他刘家子孙所立。“四牌楼”指旧文庙的大门内原来甬道上矗立的“宣化坊”“崇礼坊”“泽民坊”“集庆坊”四座牌楼,旧文庙在镇压小刀会时被法国和清军的炮火击毁,修复后又遭火灾,被视为不祥之地,于是文庙迁址重造,旧址被废,现也只剩“四牌楼路”名。

以地标建筑城墙命名地名为老城厢所独有。老西门、老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等都演化为了当今虚化的区片名。为防御倭寇侵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县始建城墙。城墙周长九里,高二丈四尺。初建的上海县城墙,辟有六座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跨龙门(大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还建有4座水门,沿城墙开挖有护城河。随后,城门就成为了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指代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城门附近区域的代称,实体地名逐渐转化虚化的区片地名,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开埠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租界的设立,城墙越来越成为上海老城厢发展的障碍。在经历了“保城派”“拆城派”的多年争论之后,于辛亥革命后拆城,护城河被填筑为今天的中华路和人民路,几座老城门的名称作为承载上海城市记忆的载体使用至今,如老西门地铁站,老西门街道等,时刻提醒有心人去探寻名字背后的故事。在老城厢外围,尤其是十六铺、董家渡一带,以行业命名的路名则是老城厢地区特有的命名特色,充分体现了开埠前老城厢的经济中心地位。“莺歌燕舞常三五,一城烟火半东南”,老城厢东南一带是老上海经济最为繁荣的地方。“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接,帆樯比栉”,万商云集,贸易兴旺。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9期

作者:刘雪芹

选稿:甄艺涵

编辑:郭会敏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张纯瑜



往期推荐

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绍兴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地名的演变看广州的城市特色——兼论地名学上的意义

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让江西吉安白云山地名绽放耀目异彩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