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沿岸地名中的神灵膜拜

刘芹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地名



【摘要】: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沿岸城镇傍水而居,因河而兴。运河沿岸地区民众对运河情感复杂,既爱又怕。民众对于运河女神露筋娘娘、渔民保护神耿七公的神化膜拜,充分展示了运河沿岸地区民众无处安放的信仰寄托以及对美好的向往追求。
【关键词】: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露筋娘娘;耿七公;神灵膜拜
2006年,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千米),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过程,是反映大运河河湖关系的活化石。2019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联合举办“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沿岸有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界首大码头等明清水工遗迹和文化历史景观,富含运河文化。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沿岸有些地名来历充满神话色彩,记录下神灵膜拜历程。


01

露筋祠:运河女神露筋娘娘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最南端位于露筋镇,露筋镇西邻运河。这一地名的来历见于唐人笔记——段成式 《酉阳杂俎》。该书续集卷四:“相传江淮间有驿,俗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咕嘬,血滴筋露而死。” 作者还引了南朝江德藻《聘北道记》的故事:“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梁先有逻。此处足白鸟,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以为名。” 《大戴礼记·夏小正》:“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南朝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上》:“白鸟,蚊也。”体现了鹿筋到露筋名称的变化,故事的主角由鹿而为醉汉。

 到了宋代,一代文豪欧阳修有一首《憎蚊诗》,其中感叹“伤哉露筋女,万劫仇不复”。“血滴筋露而死”的主角又由醉汉而成一女子。无独有偶,此期另一诗人兼书画家米芾在绍圣元年(1094)路过露筋,写有《露筋之碑》(明代摹刻碑今藏于泰州博物馆),碑文有“泽国之女,噆肤露筋,不就有帷之子。”主人公竟是一位贞女。此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揽》也都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故事。“露筋祠去高邮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死不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露筋传说故事的主角在宋代以贞女形象开启,这与两宋大兴的程朱理学影响不无关系。在一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社会思想氛围下,太需要露筋贞女的出现,这将是宣示女性贞洁最好的样本与表率。后来南宋俞德邻写有《宿露筋祠》一诗,凭吊露筋贞女。所以露筋贞女的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大家对露筋贞女的称颂与褒扬,不仅通过诗词书写进行,而且通过建祠立祀的纪念方式来表达。

 元明之际的文人学士也都为露筋贞女的意志、品质、气节、勇气等所打动,纷纷行至露筋村一瞻露筋祠。这些文人学士们情之所动,便感慨赋诗,借对露筋祠环境、露筋贞女塑像的感叹,表达对露筋贞女满满的肯定与赞赏。到了清代,露筋贞女有了姓氏。吴嘉纪 《过露筋祠诗并序》有“祠祀烈女萧,萧同嫂夏夜经湖滨,时蚊厉甚,嫂避去,萧为所啮,露筋死。”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经过露筋,曾入祠堂参观,并手书“节媛芳躅”匾额悬于祠中,以示彰显露筋贞女的节操。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十九年(1784)也曾巡幸祠堂并题诗,前后所作两首诗都对“蚋嘬致命亡”发出了质疑,以为这种事“半属荒唐”,“讹传自是因彰善”似也道出了传说的真谛。因为露筋贞女被作为传统女性追求的品行楷模,至于故事无稽的夸大部分便也可以忽略,诚如乾隆皇帝诗言“善善何妨思欲长”。

当然,关于露筋地名的由来,清代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袁枚《随园随笔》中《露筋五解》:一为江德藻《聘北道记》鹿筋说,二为五代将军路金战死地域说,三为远商二人分金,一人置金于路说,四为姑嫂避蚊说, 五为友人开炉冶金分财,一人置金于路说。关于这五种露筋的传说,以姑嫂避蚊说流传最广。这一方面是因为露筋贞女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故事的趣味性吸引人,故事中的美德打动人,大家乐于接受。另一方面露筋贞女的神奇传说,自宋以来受文人学士、官员关注,使得姑嫂避蚊的故事深入人心。字典辞书关于“露筋”地名的来源记录,就是一个证明。辞书中的说法大体相同,都以露筋贞女故事作为露筋地名的由来。单树模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旧传唐有女子夜过此,不投宿,宁以蚊死,死多时其筋露出,后人立露筋祠,村以祠名。” 露筋贞女的神奇传说,流布四方,也使得因此故事而得名的露筋名闻天下。《露筋娘娘传说》2008年1月被收入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之际,漕运兴盛。露筋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立了运河沿线一处重要的码头。傍水而居,因河而兴的运河沿岸城镇,一面享受着漕运带来的富庶,另一面又承受着运河水患的威胁。黄河夺淮夺运带给运河沿岸洪水灾害,使得沿岸百姓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常在运河水路行走的各色人等,也隐隐地受着运河水患的威胁。这时候,露筋祠成为当地百姓、外来人员祈求平安、庇护的心灵慰藉之处。露筋娘娘的故事形象以贞女开始,民间对露筋娘娘的祭拜源于人性对传统真善美的渴望与崇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祭拜露筋娘娘更多地祈求保护与庇佑。露筋娘娘祠在河西隔堤之上,经常受到洪水威胁,然而洪水每涨至祠 址脚下,便如碰到铜墙铁壁,悄然退去。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露筋娘娘神化认识,露筋娘娘以此成为当地的保护神。明清时期一至开春,当地百姓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船只途经露筋祠,官员、商贾、船民、运丁、旅客都会登上码头,入祠祭拜,祈求漕运顺畅、出航安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时至今日,每年农历腊月初十,当地村民还会有祭祀仪式。
露筋娘娘从贞女到运河民众保护神的形象嬗变,与露筋村镇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不无关系。人们对露筋娘娘的神话膜拜,体现了水患对人造成畏惧心理。人们对露筋娘娘的神化,反映了人们同自然灾害抗衡的一种精神寄托与信仰。2014年黄干林等人据露筋娘娘传说编写并上演的扬剧《运河女神》,不仅呈现了露筋娘娘的贞女形象,更表达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形象。


02

耿庙石柱:渔民守护神耿七公

位于高邮湖边古运河旁,有两根方形石柱,笔直地矗立着。这两根方形石柱相传原是耿庙(又名“七公殿”)门前悬挂神灯的两根石柱。因其位于里运河转弯处,来往船只经过此地,纤绳总要在它身上借力而绕一下,日积月累石柱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痕,见证了船民们的水运生活、里运河的岁月沧桑。

据《江苏县邑风物丛书·高邮》 记载,北宋仁宗年间,有位通判名叫耿德裕,山东兖州梁山泊人,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七,人称“七公”。耿德裕曾为东平州通判,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生性耿直,而为官场不容,后弃官隐居高邮,皈依佛门。耿七公乐善好施,平日抚恤孤寡,周济贫民,且通医术,免费行医,百姓称道。传说七公仙风道骨,常端坐在一个蒲团上,在高邮湖中飘来飘去,如同神仙云游。七公81岁去世,人们为纪念他,在他常游憩的甓社湖边建起七公殿,又称耿庙。有关七公神灵的记载和传说颇多。南宋孝宗淳熙七年 (1180),海风大作,盐城、兴化深受其害,高邮人向七公祷告,遂安然无恙。高邮军指挥司奏明皇上,孝宗敕封七公为康泽侯,意为给百姓带来了安康和恩泽。以后七公多次显灵于危难,护佑了当地百姓。

关于耿七公的神灵轶事,传说最多的是“耿庙神灯”的故事。这个故事曾在清孙宗彝“秦邮八景”诗八首中出现过,“晓月明灯玉女回”有露筋晓月、耿庙神灯、玉水丹泉这秦邮三景。“耿庙神灯”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高邮紧靠运河、高邮湖,傍水而居,无法预期的水患时不时敲打着百姓的心。遇到洪涝水患,或者狂风暴雨,船只常常在运河中迷航。每当生死关头,渔民就向七公祷告,祈求七公保佑。他们眼前就会突然有红灯亮起,正是耿庙前石柱上高悬的红灯。奇异的是,那红灯狂风吹不熄,暴雨打不灭,渔船顺着红灯指引的方向前行,必定能转危为安。汪曾祺《我的家乡》也提到过,七公家会在风雨之夜在门口挂红 灯,渔船晚归迷途,方向不辨,情势危急之时,望见高悬于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红灯,犹如看见了救星。渔船朝红灯划去,就可安全归航。七公死后红灯仍然出现,谓之“耿庙神灯”,为当地的渔民、过往的船民指引航向,七公因此成为渔民的保护神。后来,不但高邮有耿庙,过往船民也在各地水运码头为七公修筑七公庙,有的船民还会在船上供奉七公牌位和七公塑像或画像,以祈求出船平安。船民们只要在水运码头见到七公庙,都会入庙烧香祈愿。

 1956年高邮耿庙因运河拓宽被拆除,现仅遗存耿庙前悬挂神灯的两根石柱。当地渔民至今对这位保护神念念不忘,依然沿袭过去的风俗,每年会举办“七公会”,向七公祈求幸福安康。耿庙石柱作为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上一处重要遗址,富于文化意义。而对耿庙地名故事的追溯,可以加深对这一遗址的认识。神话式的故事背后,常常闪耀着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对七公的信赖,也增强了船民与水患抗争的勇气与决心,七公是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强大精神支柱。因为运河、高邮湖等水乡特征,七公成为渔民的守护神。
 运河女神露筋娘娘、渔民守护神耿七公,都是伴随运河而生的神化形象。这神化形象的背后,既是运河民众与水的各种辛酸过往,又是运河民众对未来的期望。运河神灵作为大运河畔民众祖祖辈辈的心灵寄托,是运河民众遭受苦难的慰藉之所,憧憬幸福的力量源泉。



作者:刘芹

来源:《档案与建设》2020年第3期

选稿:耿曈

编辑:周辰

校对:刘优华

审订:徐省之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京杭大运河遗产与地名文化研究

运河文化与江苏社会风尚变迁研究

从地名中解读运河文化 ——以山东济宁地名为例

地名研究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里下河”地名的个案考察

运河沿岸地名史话研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以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为例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