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赣南客家地名的文化透视

叶金莲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7-17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或民系,其地名的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也有差异。赣南客家地名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系特色。本文试图从赣南客家地名来分析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关键词

赣南;客家;地名;文化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由人类命名或约定俗成的语言代号,它用以识别地理实体的方位、形状和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民系,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形态、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的不同,造成了地名在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各具特色。赣南客家地名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系特色。目前对赣南地名的研究,仅见曹保平的《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2004年4月嘉应学院学报)一文,主要描述分析了赣南的方位地名、数量地名、变化地名的特征,并初步探求了赣南客家地名的语源,对赣南客家地名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赣南作为客家大本营之一,其地名记载了客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客家人的精神文化特质也从中凸现出来。本文试图从赣南客家地名来探析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一、众多山区地名特色昭示

客家“山地文化”的特性

赣、闽、粤客家地区山多水多,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就对当时客家居住地多山多水的情况有详细叙述。在赣南,常用作地名参照体的自然地理实体及其名称特别多。据1995年编的《江西省定南县地名志》记载,定南地名表示地形地貌的主要有:坑、山、坳、岽、土段、弯、冈、排、嶂、岭、坵、迳、窝、岌、埂、风、田、坪、石、木、湖、砂、潭、洲、江、圳、畲、沙、洞、庄、河、潭、盆、溪、岸等三十六个,占地名总数的40%,其中与山岭有关的占本类地名的72%,与水流有关的不到9%,与村庄有关的仅占19%。这些统计表明定南地属山区,故通名以山为主。定南只是赣南客家山地的代表之一,表现山地特色的客家地名通名还有排、寨、垄、坝、坎、坞、垛、脑、石、埠及各种山地动植物名称,表水系特色的有河、湖、溪、泽、江、塘、池、洼、源、洋、井、陂等。宁都县的1个镇及25个乡的名称,有16个就冠予此类山地特色的字眼,有梅江镇、东山坝乡、青塘乡、黄石乡、蔡江乡、黄陂乡、大沽乡、钓峰乡、洛口乡、石上乡、田头乡、天埠乡、肖田乡、湛田乡、刘坑乡、竹笮乡等。还有许多村名也如此,如黄陂乡的23个行政村中就有18个村名含有山地特色的字眼,有黄陂、大桥坝、山堂、金坑、中迳、河塘、乌迳、塘下、坪溪、大湖、连陂、鹅公、嶂坊、高田、朱源、龟庄、乌石示、荷树等。同时,在客家山地环境中也有南方特有的恶劣气候,在地名中也有体现。定南县下历乡的三拾把村,“以堤岸灌木中多湿,人进入,衣裤皆湿,原称衫湿坝,后演为三拾把”。这些地名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及其名称,表现出赣南客家人居住以山地环境为主,在此环境下自然使客家文化的山地特色非常显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山地文化”特色。

二、地名的雅化与客家人追求

安定太平、吉祥幸福的心理

客家先民因历史上中原的不断战乱及其他天灾人祸,不得不辗转往南迁徙,最终以赣、闽、粤边区三角地带为大本营定居下来。赣、闽、粤三角区属丘陵地带,客家人处于山地荒凉、恶疫横行的恶劣环境下,又要处理好与当地土著共处关系,因此威胁他们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因素时刻存在。于是,客家人普遍有一种求安定太平的心态,在地名中多有表现。许多地名含有“和”、“穆”、“平”、“安”、“宁”、“定”等类似字词,表达他们盼望在客居地和睦、平安、安宁的愿望。如定南县、宁都县、安远县。还有许多街名、巷名、路名、乡名、村名也如此,如赣州的和平路,定南的安定公路、康定公路,于都的平安寨、长宁下,南康的富安巷,兴国的平固街。定南还有和睦坪、和顺村等。同时客家地区河多水多常会带来洪涝灾害,故出现了以祈祷江河安定为特色的地名,如定南老城乡的定河。

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吉祥幸福生活的传统心理,并把语言符号当作幸福、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的象征。客家人继承了传统文化心理,漂泊不定的迁徙历史强化了他们对健康、幸福、兴旺发达、五谷丰登的祈求。他们认为祝福、吉利的词语会产生逢凶化吉的神秘力量。客家人在地名中广泛使用“吉”、“祥”、“福”、“禄”、“寿”、“昌”、“康”、“丰”、“顺”、“利”、“富”等字,寄予良好的愿望。比如赣南的大余、南康、会昌、信丰等县名。于都的祁禄山乡,禾丰乡利村乡、于阳乡利井巷,南康的富安巷、福寿巷、康余路、瑞坑(原名水坑,清康熙年间群众取“祥瑞”之意改今名)、盛源(原名城园,解放后人们以向往“繁荣昌盛”之意改今名)。宁都的仁和垄、瑞里、丰大熟、大富村、安福乡、富家瑶。定南有富田洞、吉祥围、富兴围、盛昌围、贵兴围、兴隆围等。有些地名的更换是把原来地名中带有的不吉利字去掉,比如于都的岭背乡以地形得名,岭背圩后山似虎故名“虎岭背”,后人认为虎凶不吉,故去“虎”字改称今名。

人们借助语言来满足趋吉避凶的心理,有时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于都县利阳乡的撒网形村,“上方称鲤鱼形,该地取名撒网形,意思是:张网捕鱼,生活富裕”。有的人定居某地还要看自己的姓和地名的关系,若二者相合就住下来,如相冲则要么迁居,要么更名。像姓于的偏爱住在地名带有“沟”、“河”、“水”、“湖”的地方。因为“于”和“鱼”谐音,住在这里好比鱼儿得水,日子会过得称心如意。谐音取义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汉民族常常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原来通俗不雅的地名改得比较文雅。这也表明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审美要求提高,用谐音使原地名获得了新义。

三、地名蕴含客家人信仰的

多元性与浓厚性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来定居于赣闽粤边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受到当地土著(古越族、畲族、瑶族等)文化的影响,最终中原文化占了优势又吸收当地文化因子形成客家文化,客家人的信仰也就自然呈现出多元性与浓厚性。地名是地理的标识,同时具有反映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作用。

赣南客家地名强烈地反映出客家人信仰的对象之多及程度之深。赣南地名有很多含有庵、庙、寺、观等宗教建筑的名词,或含有信仰对象如观音、佛、仙、城隍、娘娘、老爷等,或含有信奉者的称谓如和尚、尼姑、道士等。这些地名反映了客家人信仰的对象有佛教、道教等全国性宗教的神,又有独特的伯公、天公及巫术等自然崇拜,也有客家人强烈的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

于都有仙下乡、社公下、盐水庵、斋公坑、和尚坑、大王庙、道堂坑、观音坳、佛寺阁、朱子坑、九皇阁。宁都有慈悲山、天缘山、仙姑山、经堂下、勇前庵、观音前、和尚庄、佛坳背、真君堂。南康有万寿宫、和尚寺、社公背、庵脑、城隍庙等。定南有道士馆下、庵长岗、观音井、社官下、文昌村等。赣南是客家风水术创立地,风水信仰非常普遍与深厚,有的地名与风水信仰有关。龙塘西北三公里处有一山峰“龙归寨”,山前有两口水塘。传说有一堪舆先生到此赞叹此地风水好,说“面朝龙归寨,脚踏两口塘,谁人葬得中,金银用斗量”,故取名“龙塘”。风水术注重察龙观脉,可以在如此多带“龙”字的地名中得到反映。一些县(市、区)和乡(镇)地名中,带龙字的就有30个。以龙的形态命名,如南康市的龙回,崇义县的龙勾;以龙的部位为名,如龙口、龙头;将龙与地形地貌结合为名,如龙埠、龙岭、龙岗、龙塘等;有的以色彩区分,如金龙、黄龙、青龙等;而高龙、新龙、长龙等则在龙前加形容词作定语。客家地名多带“龙”字,还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很多地方有龙王庙,客家服饰上还绣有龙作为吉祥图案。含“龙”的地名反映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及对龙图腾的崇拜。客家地区还有许多以祠堂或祖先名为地名的,这也是客家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

四、地名表现客家人强烈的

宗族观念及崇文重武思想

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的核心,宗族是传统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很强。客家民系是移民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的一大民系,宗族对于漂泊不定的客家人尤为重要。他们有的是举族迁徙,最后在陌生地定居下来,生存的需要使合族同心协力的必要增强,宗族观念也就进一步加深。

地名与移民最显著的关系是:移民把旧地名搬到新地;从许多小地名和方言地名常能看到古代移民的一些线索。赣南客家地名很多以姓氏命名或以祖先命名或以原居地命名,体现出强烈的宗族观念。首先,用姓氏命名的以村落为多,偶有乡镇。多是以“×屋”、“×庄”、“×邦”、“×坊”、“×家”、“×边”、“×墩”、“×坑”、“×巷”、“×源”、“×排”、“×丘”、“×坳”、“×脑”为主。如李屋、蔡河边、邹家地、何公排、叶源、谢坑、葛坳、欧脑(欧氏在此开基)等。其次,以祖先命名的地名。于都的七公丘(传说此地农田是彭氏第七世祖公从吉村来此开垦,故名)、契下(王氏祖先原是继父养大,称养子为契子,因此得名契子),定南的丁公面(张氏登公在此建居,原称登公面,后演为丁公面)。以客家人原居地命名的地名,如于都的阳邦(系于氏祖先阳溪堂房在此开居,故名)。还有使用祠堂命名的地名,比如普遍看到的祠堂下、祠堂背、老祠堂下、新祠堂下、祠堂口等。客家村落都有祠堂,它是家族供奉共同祖先的堂庙,全族在此祭祀祖先,宗族观念也得到了加强。

无论是以姓氏还是直接以祖先或原居地为地名,都充分反映客家人怀有强烈的慎终追远情怀,宗族观念强烈。在客家地区还有许多与文武思想有关的地名,其中很多是以名人、英雄或是官衔府第命名的,表现出客家人崇文重武思想浓重。比如,在宁都有演武亭、斗诗巷、孔家、学堂前、学堂下。南康有接官亭、世侯第、进士巷、步蟾巷(据传罗殿元考取秀才,乡亲认为有登龙附风步入蟾宫的机会,遂名步蟾巷)、同昌第等。

五、方言地名对语言研究

具有重大意义

赣南有许多客家方言地名,其作为中间层地名,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典型特色,生僻地名印证了客家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众多客家方言地名对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客家地区较偏僻,相对于人口流动量大、频率高的中原来说,古汉语在客家地区得到了更好的保留。赣南客家地名用字很多是古汉语沿用下来的,只保存在局部地区,于是形成了生僻字或方言字,在普通话里很少用到。比如炭,流行于客家地区,形容很高的山,常用于山名或山周围的村庄名,如:长岗崇、寨炭上、岽脚下。对“岽”解释,《集韵》多贡切,义为山脊。墟,赣南客家常写成“圩”,一般为乡间集市之意,如鼎龙圩、茶园圩。

还有许多客家方言化后的地名,因此对客家地名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的研究。比如于都的刁子山,形似鸟得名,因为客家话称鸟为“刁子”,故也有雕子嵊;鸡婆丘、鸭姆街、鸡妈(女麻)寨下,客家人称雌性为“婆”、“姆”、“妈”、“女麻”;牛古岽、牛古嵊、猪古坑,古为“牯”,谐音而来,客家话称雄性动物为“牯”。

总之,赣南客家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对研究客家的地理物产、生产生活、民俗民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客家地名是客家民系特质的一个缩影,是客家文化的一面镜子。研究客家地名对客家文化与语言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有利于将来客家地区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行。

来源:《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7期

作者:叶金莲

选稿:何铂羽

编辑:邹怡思

校对:邬卓晶

审定:汪晨云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六堡的地名及其茶叶产销运的历史轨迹

朝阳:从“黄龙亭”到“黄龙城”的城建史

从地名的变迁中看青岛地区的历史

中国地名与文化心理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