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com chat vol15 | 有关设计部门:幻想语境下的多维设计实践
每周三 周六更新 请点击上方关注 : )
🌍
viscom chat 是Artisle的常设版块,定期与大家分享与视觉传达相关的专业内容。我们将陆续邀请海内外优秀的设计&新媒体studio来Artisle做客,分享ongoing的项目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敬请期待喔 : )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2017年成立于上海的有关设计部门(RELATED DEPARTMENT)的负责人Scarlett来做客。那么接下来,就请看看我们都聊了什么吧!
ps:我们创建了一个设计交流群,欢迎国内外的designer们加入,一起探索和分享设计更多元的可能性。人数已满200,想要入群的读者可以在微信后台留下微信号,期待真正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们加入!
A: HI! 欢迎 有关设计部门来Artisle做客,首先可以向读者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设计部门吗?
R: 有关设计部门(RELATED DEPARTMENT)是2017年我在上海成立的平面设计实践,初期我把它设定为一个定义不明、成员不定的设计团体。这个命名本身就暗含对于身份政治和设计方法的反思,也是一种自嘲的戏谑。
我们的很多工作记录和呈现以极其档案化的形式出现,使用公文、文献、资料、报告等这类字眼。工作室第一场对外讲座是18年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取名为“幻想语境实践Contextual Dream Fantansies v1”,想强调讲座行为作为一种迭代过程并不断生成副本的本质。之后针对有关设计部门的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讲座,都以CDF v2, v3, v4… 这样命名,除开个别特殊的讲座主题。18年也成立了内部的自出版单位Page Bureau书局,和朋友们联合实践各类出版行为。
我们设计的日常总是在essentialism和aestheticization之间拉锯,虽然essentialism也会成为一种风格化的路径。平面设计很容易成为一个关注“表象”和“外壳”的工作,产出极端视觉化的结果,我们一直尝试在不同的项目中以不同的方式去反抗这种倾向,或者在某些项目中它又成为概念表达的支点。最近也开始策划新的合作以及设立有关设计部门的分部,想投入一些新的游戏规则中,做些其他有意思的尝试。
A:之前在书展上有关注到你们的新作品原物节语(object speaking),可以聊聊这个项目吗?书的四个侧面上的图像是有什么选择机制吗?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种蓝作为主要颜色呢?
R: 这本书是关于“物”的,在不同维度讨论人和物品的关系:归属、占有、使用、丢弃、描述、售卖等等。诗人穆永泉写了二十四句关于节语间酒店里的二十四件物品的短句,我们以这些短句为出发点创作了这本书。酒店是一个临时性的场所、临时的家,我们和这里的物品产生的也多为临时性的亲密关系,二手交易平台上的私人物品也处在这种所属关系的悬停之中。这些物品在短句中用隐喻、典故、拟人等方式被诠释,通过文字和更宽泛的想象产生关联。我们提取了短句中的关键词,在国内外二手交易平台上搜出了各种相关的不相关的物品。四个侧面上的图像即是这二十四句短句对应的搜索结果,像个图像索引或者宽泛的目录。蓝色是互联网访问链接的常见默认设置,一般在RGB色域中,我们想保留这种网络属性,印刷时挑选了一个相近的专色值。
A: 原物节语中有提到“以词易物”,这种“以词易物”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剥离物件的原语境,通过算法的推送得到新的含义,由此堆叠串联出新的叙事,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无序中的有序?
R: “以词易物”来自于解构短句时的猜谜体验。虽然算法很爱预测并“猜你喜欢”,但是是基于过去行为模式的滞后的猜想,因为认知的误差也存在很多对真相的妄断。诗句里的很多关键词很抽象,在二手交易平台搜其实无法一下子想象它可能关联的物品会是什么。
Boris Groys把互联网类比成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在那里一切的事物都消失了,因为互联网的不可观测性,每个人都只是在寻找特殊的碎片信息;Hito Steyerl在“数据之海”之中,也提到美国国家安全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信息。我想我们也是在这些数据流––无限折叠的文字和图像搜索结果之中––尝试寻找有效信息构建我们渴望的、带着旁观者视角的、新的叙事主体。在微博上看到一条转发评论说这本书是 “算法的迷茫和浪漫”,我还挺喜欢这个解读的。
另外回到交易这件事,交易行为不一定需要货币才成立。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是一种典型,也有像黑市Silk Road用乐高交易这样的方式,或者是鲍德里亚说的象征交换,交易价值不建立于金钱之上、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割裂的一种交易模式。这本书的图像内容获取看似来自于一众用户和资本活跃的线上交易平台,但它的交易行为是仅发生于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加密信息交易,它们沟通的方式在后台、交流的语言是代码,不管是行为还是结果都受困于大数据的阴晴不定之中。
A: 你们与艺术家Northy Chen合作的作品Wifi诗人也是与文字相关的一种创作,可以和我们聊聊这个项目吗?
R: Wifi Poet是Northy在Basement 6的驻留项目,当时现场200多个人在信号封闭的防空洞里,通过手机上登陆端口,在各自的手机上对WIFI信号名称不断地编辑修改,进行联合的诗歌创作。我们用两种新的媒介再现Wifi Poet,做了一本夜光诗集和一个投影网站。
A: Wifi诗人中运用了夜光的油墨的印刷方式,当时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原因选择这种油墨呢?关于印刷方式,你觉得它们作为一种材料,是否本身也在传达一种信息呢?
R: Wifi诗人是在黑暗中发生的黑匣子作品,观看环境有别于传统诗集,我们想做一本在黑暗中可以触发编辑行为的书,于是选择了夜光油墨。在网站这个媒介上我们尝试呈现作品的另一层信息。Basement 6现场创作的诗歌以投影展示,参与者可以看到实时编辑的状态,于是我们以投影仪的透视矫正为出发点做了网页互动:桌面端的视角跟随鼠标定位进行调整,移动端根据重力感应操作。在3standardstoppage发布那次,网站的编辑LIVE版块开启。这个网站既是庞杂的存档,又是可以随时再次开启、线上线下同步参与编辑并导出实时诗句版本的虚拟端口。
Wifi诗人的这两个设计对我来说像一次扩音(Amplification)行为。我们在艺术家原始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解读,利用不同的媒介过滤不同的杂音、放大这件作品在不同纬度上想要表达的讯息和体验。以设计为载体的扩音器,在某种意义上也延续了一件作品的生命周期。
A:世界秩序可以按字母重新排序吗?中,你们有提到 “……语言帮助建立世界秩序,而世界秩序影响语言作为沟通货币的价值和通用性。2020之后,世界秩序究竟会怎样洗牌呢?我们用这堆轻飘、零散的光碟抛出这个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在平面设计中,语言文字经常会被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途径,在文字的处理和设计上,你们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与读者们分享一下吗?
R: 很多时候在商业体系中平面设计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对我来说平面设计可以是一个尖锐的实践,我们通过作品抛出问题、直面问题。《世界秩序可以按字母重新排序吗?》就是我们抛出的一个尖锐又莽撞的问题。这个作品是给“再再版计划”创作的,是再版社社长李维伊发起的实验计划,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根据市面上的空壳书进行再创作。
我们选了《雅思阅读》,用雅思单词列表、单词光碟这个形式做了一套光碟出版物,去回应过往英语国家为主导建立的世界秩序,在后疫情的日常里、伴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这些词汇逐渐失效的现实。语言在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殖民手段,通过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文化中的层层渗透、全媒介意识形态的输出,不断巩固着已经建立的权力关系。随着世界中心的不断打散和转移,这个问题随着疫情的起伏陷入一种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中。
这个项目用了哥特式的Blackletter和中性的非衬线体,象征新世界和旧世界的暂时性重叠。字体的选择和创作本身就携带强烈的符号象征,也携带着明显的时代和工具特征,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概念延伸。有时候字体需要是个性鲜明的主角,有时候需要安静点把焦点让渡给内容。
A: 你们是如何在“后网络、后殖民”的大环境下去进行创作的,会有自己更想要去研究的话题类型吗?
R: “后网络”、“后殖民”这类词汇不是我们创作的内核,也不是标签;只是在客观描述我们日常的设计现实、中国语境下平面设计的现状,作为创作者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大环境风格化的影响,我们希望对这种影响保持高敏感度和批判本能。疫情后我们的作品也持续在关注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转变以及所谓的New Normal。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PSA的防疫计划项目邀请我们创作了一件海报,我们以SPREAD蔓延为题、用设计写作阐述了疫情之后一系列的社会性并发症,文字写作部分成为海报的主体,它的图像是仅文字版的图注/脚注。
去年和艺术家Mo Kong合作了一件艺术作品New Yorkool,21年秋天开始在纽约的Queens Museum展出。这个项目虚构了在生态恶化、贸易战之后的纽约,外来的、进口食品成为稀缺,New Yorkool提供一种新型的食物保质和存储服务。设计上,我们也在强调存储、贮藏这类的意向,辅以指数图、商业logo等元素,这件作品未来在其他画廊、美术馆展出还会有新的呈现。
另一个是夏天为Danni Shen策划的纽约601Artspace画廊的展览,Collaborative Survival,展览标题来自Anna Lowenhaupt Tsing在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提出的“合作生存”,这个主题也是当下很多领域共同在讨论的人类纪、后人类纪人类和非人类关系走向,以及物种内和跨物种之间的共存、共生议题。
A: 在你们的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文字相关的创作,一般你们会将什么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独特的调研方式和设计方法论吗?
R: 文字一方面是图形符号系统化的创作手段(字体设计、字体排版等),一方面可以呈现设计的叙事性(写作、信息传达的媒介),有时是会成为创作的切入点。我们喜欢通过建立关联和想象去开始一个项目,但很多时候项目的客观限制也能成为有效的切入点。我们的作品呈现大多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本质上可能作品与作品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共性,也是不可复制的。
A: 可以看到,你们还有一些商业项目,可以与读者们分享一个商业项目吗?在你们的商业项目中,一般是以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去推进的?
R: 之前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做了一套VI项目,为纽约的美式中餐品牌Nice Day Chinese设计了品牌视觉形象、物料应用和网站。从品牌初期的命名我们就参与了进来,调研阶段看了很多纪录片和历史资料,大部分是关于华人移民史和移民家庭的谋生、迁移轨迹,我们当时的实习生也收集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中餐外卖菜单图像资料。
工作室内部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团队成员有在美国生活较久的新移民、有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也有从来没去过美国的本土设计师。大家用不同视角一起去尝试,如何以新的方式延续传统视觉语言符号,以及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抽象投射。这个项目由于疫情的原因,物料制作和执行的环节由Junzi团队远程完成。
给Nice Day的网站是我们团队自己设计开发完成,给yehyehyeh的网站就是由和我们合作多次的程序员朋友Studio Nowhere的Karkin开发完成。yehyehyeh是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新技术在创意领域应用发展的顾问机构,在数字平台上我们也希望表现对生态的密切关注。进入网站首页会显示访问者所在地的实时环境信息,同时网页上的图形会根据访问IP地点的实时温度、湿度、风力等天气数据发生变化,访问者也可以通过点击图形改变视觉生态的活性。很多商业项目的需求相对复杂,除了客户,在不同环节和方面需要不同领域出色的合作方各司其职、协作完成。即使是同类型的项目,也受限于时间周期、技术难度、落地方式、制作成本等等客观条件不得不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案。
A:你们会如何在商业项目与艺术项目之间去做平衡?你们为双语艺术评论杂纸《LEAP艺术界》设计春夏刊时,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理念的同时又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的?
R:我们不会基于商业或者艺术的划分去做项目数量上的平衡,只要主题是感兴趣的、客观条件允许都会想去试试,但我会基于项目类型进行合作筛选,同时期尽量避免做太多类型相似的设计项目。
《LEAP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期负责的编辑赖非和Mark Rappolt给了我们很大的设计空间,非中心地带主题是疫情前就策划好的,也是在设计上想要有全新尝试的一期。我们商讨后决定不再使用艺术家作品图作为封面视觉,而是通过平面语言去表达当期主题。平面排版的逻辑也和非中心地带的主题直接相关。对我们来说保持自身理念的捷径就是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客户去合作,双方能够在不同的维度上去深化概念,也更容易彼此启发或产生共鸣,节省彼此的沟通成本。
A: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吗?工作模式一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分工安排吗?
R: 有关设计部门一直是三个人左右的规模,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设计师、freelancer、实习生等等,有全职有兼职也有项目制的合作。大家都各有所长,我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和规模灵活调整,在不同的环节和工作内容上会考虑不同的排兵布阵。
A:在你们的自出版板块Page Bureau中可以看到非常多有意思的项目,是什么契机让你想要做这么一个板块?可以给读者们透露一下你们最近的出版计划吗?
R: 出版是一种公共行为,是和“附近”、“远方”都能产生连接,强连接或者弱连接都会有,这点很吸引我们。一开始只是身边同时有几位朋友找到我们想要做出版物,书局Page Bureau的成立也算是给了这个事儿一个名分,也会以这个身份去参加国内外各类独立艺术书展、接洽各类代售空间。书局和有关设计部门是从属单位的关系,它们的命名都是指代类别的名词,身份特性都有很强的不透明度和模糊性。但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希望书局是做物理和虚拟两种类型的出版,书局的实践一直没有好好地做虚拟出版物,这部分的实验需要提上日程。
近期我们没有自发性的出版计划,刚做完给金桥碧云美术馆的自出版物《云访谈》,也是美术馆去年下半年的线上艺术访谈活动的出版物周边。我们用了声波云这个意象做这个系列的设计,很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使用CD这个古早的媒介啦。CD有它的可爱之处,就是这类过时的媒介你需要合适的工具、软件或机器才能去观看和体验它,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各类新媒体作品中。去听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仪式,需要一些准备才行。更早前为Cory Arcangel和Olia Lialina的一本出版物特地买了CD光驱,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还有一个出版相关的合作是最近为X Museum做的画册,会由意大利的Mousse Publishing出版,整个冬天都在做打样测试,年后会进入大货印刷,让人挺期待开春的。
感谢有关设计部门的受访
采访: t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