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推进取向

李靖宇 张晨瑶 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 2022-03-20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

论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推进取向

李靖宇 张晨瑶

摘要:基于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鉴于来自主权海域的安全挑战比陆域更为突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创树与践行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其战略推进取向是: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统筹陆海两域国家开发战略;保障海洋权益安全,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保障海洋资源安全,逐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海洋经济安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分别解决各大海域污染问题;保障海洋社会安全,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保障海洋信息安全,抢占海洋信息领域制高点;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大力完善四通八达战略格局;保障海洋军事安全,务实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也就是说,通过明确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推进取向的目标体系,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上的坐标系和实践上的参照系。

关键词:中国主权海域;全面经略开发;大安全观;战略推进取向

作者简介:李靖宇,男,吉林德惠人,大连海洋大学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海域经略与国家安全;张晨瑶,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海域经略与国家安全。

正文摘读



纵观人类社会的航海历史,从公元前3世纪至15世纪中叶,中华民族航海事业始终雄踞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受农本商末思想的严重影响,明清两代王朝晚期奉行“重陆轻海”的治国理念,致使中国错失了走向海洋、引领世界的战略良机,乃至后来遭受了丧权辱国的百年屈辱。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积极践行兴海权、振中华的民族主义理想;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继往开来,果敢地采取了收回旅顺军港、决定领海宽度、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等一系列重视海洋的实践作为,适时地推进了缔造海军,经略海洋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应对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坚决地实施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炎黄子孙把握21世纪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走向海洋、全面经略海洋指明了前进方向。有鉴于此,应当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国土空间、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社会、海洋信息、海上通道、海洋军事、全球海洋等方面集成创树与践行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并且以此为基本概念明确战略推进取向。这也是“十四五”期间“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统筹陆海两域国家开发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为此,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碑界,跟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强调抓紧整合海域为新版块,并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等方位性和功能性的陆域国土一起,纳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再阐明的“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中,以便为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海洋经济开发专项规划提供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为了达到与实现这一学术目标和研究宗旨,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强调须对“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行价值定位,对“海洋区域开发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进行趋势判断,对“实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进行机遇认定。可以预见,海洋区域经略势必成为铸就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蓝色引擎,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新措施,对海洋区域经略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对策。

应当指出,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海域国土,其实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和勘察,并且明确宣示了对它们的国家主权。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没有正式把海域国土开发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来,也未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单元进行明确的整体规划研究。对于这一战略投放缺失,应当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为指导,展开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基本思路和操作对策:审视历代海洋政策,重构海洋发展战略;检点国家区域战略,调整区域战略重点;评价国家区域规划,完善区域开发格局;廓定海域主权范围,大力整合海域板块。

应当指出,创树与践行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不仅需要积极推进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还应当做出“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推进对策:主张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明确政府有关职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创建新的经济增长极;整合海域为新板块,促进陆海统筹发展;注重海域开发安全,开创全球合作局面。如此,将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有利于维护海域主权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华民族风貌和国家繁荣景象。

二、保障海洋权益安全,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

早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就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加以定位,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要首先认清我国海洋现状和发展态势。应当看到,在中国的管辖海域中,除了渤海(属于中国的内海)不存在他国染指和侵占海域的情况与隐忧之外,黄海、东海、南海这三大海域,分别与邻海国家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具体地说,在黄海区域,我国与朝鲜、韩国存在划界纷争;在东海区域,我国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与韩国存在苏岩礁争议;在南海区域,2012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黄岩岛事件、中建南项目钻探作业和“拉森号”事件三次维权斗争。

有鉴于此,应当以主动担当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别给出政策建议,并且通过循序渐进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积极作为,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提供战略依托,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关于我国南海海域面临的海洋权益争端,应当加强海域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海洋管理制度;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提高海洋文化水平,促成维护海洋权益氛围;强化海军行为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加大外交谈判力度,和平解决南海诸岛争端;排除外部势力干扰,注重双边协商解决问题。

关于东海海域面临的海洋权益争端,应当强化海洋安全意识,提高对东海权益的掌控程度;积极研究法律依据,努力探寻东海划界的历史渊源;坚定主权归属立场,切实维护我国东海的主权利益;夯实政治互信基础,贯彻共同开发和平共处战略思想。

关于黄海海域面临的海洋权益争端,应当建设综合性的法律体系,不断强化海上执法力量;配备机动灵活的海军编制,努力提高防御作战能力;搭建政治互信的国际平台,积极加强海上安全合作;依靠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逐步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增强海洋安全的国民意识,形成维护海洋权益氛围;把握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对于未来问题深谋远虑。

三、保障海洋资源安全,逐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宝贵的海洋资源是中国全面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必须加以珍视。当前,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安全已经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我国海洋资源虽然总量大、门类多,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等,但开发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第二,我国海洋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四大海域均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水产资源、港口及旅游资源,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海、渤海、东海三大海域,海滨砂矿集中在南海和东海,潮汐能主要集中在东海,盐田则集中在渤海,需要整合有序开发。第三,我国海洋资源研究、勘探、开发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相比较小,滞后于世界海洋开发总体水平;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导致浪费严重,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第四,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缺乏总体规划,近海开发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滩涂湿地海岛面积锐减,以及不节制的海上工业活动造成漏油事故等严重海上污染。第五,我国海洋资源存在着被外部势力染指与侵占的威胁,划界争议悬而未决,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伺机掠取我海洋油气等资源并频生事端,我国渔民渔船正常作业也不堪其扰。

需要指出,海洋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随着海洋资源的减少,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将消减,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这种围绕海洋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正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外交等方面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我国来说,海洋资源是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生存底线,海洋资源归属攸关国家核心利益,是不容置疑更是不容妥协的。为此,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使海洋资源能够真正实现永续利用,使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为此,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区域海洋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发海洋资源;加大海洋产业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释放资源物质效能;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海洋维权执法能力,规范海洋开发行为秩序;优化资源利用考核机制,纳入政府工作评价体系;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睦邻安邻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通过上述举措,可以稳步提高国家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水平,强化海洋资源安全保障,从而为我国迈向海洋强国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四、保障海洋经济安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应当看到,中国主权海域经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除了海域资源争端、海洋环境恶化的问题以外,还面临着海洋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近海产业布局不合理等方面挑战。因此,在国家“十四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海域经略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力求实现资源与产业的合理匹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推动国家海洋事业的全面进步。

为了逐步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经济安全战略构想:应当明确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理论支持,既展开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又需论证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还须借鉴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明确进取方向。当然,这种进取不能是主观随意的,而必须依托于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资源禀赋。鉴于我国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主要海洋资源的富集水平和利用程度,只有依托海洋资源才能有效地开发海洋产业,只有海洋产业布局合理才能繁荣海洋经济,中国才能逐步成长为海洋经济强国。

而中国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坚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坚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争取逐步建设成为东亚地区的海洋强国、亚太地区的海洋强国和世界重量级的海洋强国。从这样一来,中国将不仅是海洋经济强国,而且会是海洋政治强国,并且有条件把自身的海洋安全置于全球海洋安全之中,真正能够承担起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重任。为了逐步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中国在海洋经济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起好步。

为此,要充分认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海洋运输面临较大风险、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不足、海洋经济缺乏资金支持、陆海统筹尚未形成格局等方面。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推进对策:启动海上运输安全战略,切实保障国家利益拓展;合理规划开发海洋资源,全面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加大金融战略投放力度,保障海洋工程项目到位;完善国家海洋开发规划,造就大“S”型海域经济带。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为实现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五、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分别解决各大海域污染问题

目前,海洋生态安全主要涉及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衰竭、海洋稀有物种灭绝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特别是随着沿海经济发展、海洋项目开发高潮迭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形成制约。有鉴于此,国家应进一步明确要求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当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陆海两域开发的统筹安排,号召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经明确要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据此,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注重分别解决各大海域的突出问题并重在落实:全面监控渤海石油勘探,建立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评估黄海海域环境容量,建立海上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推进东海综合整治方案,建立污染物内外源监控制度;主导相关合作开发南海资源,科学规划海上资源开发;加强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签订越界污染共同防治协议。

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海洋领域,应当首先把目光投向污染最为严重的渤海区域,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对策:要以陆海并重为前提,从认识上改变观念;以工程建设为重点,从技术上根本治理;以环境安全为宗旨,从监管上加大力度;以污染付费为手段,从制度上控制污染;以循环发展为方向,从源头上减少排放。

针对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应当明确海洋资源开发价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合作监测海洋环境,评估海域环境容量,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建立突发事故应急制度,加强海上石油探采控制,监督海上运输;加快科技创新,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法,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加强执行力量;推进多边国际合作,协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环黄海经济圈有序开发。

关于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应当着眼于全局,切实做好陆海统筹规划,做到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陆源污染入海控制,注重协调海洋功能区管理;加强海域生态系统修复,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制定海域综合整治规划,构建安全预警与防护制度;建设现代海上执法队伍,加强海洋开发的综合管理;强化海洋环境维护意识,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事故应急能力,完善海洋预警与防护体系;切实启动有效保障机制,增加海洋生态保护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关于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应当站在战略高度要求加强海洋开发制度管理,确保项目开发合理合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入海口垃圾处理能力,完善陆海共同管理体制;强化生态环境安全意识,提高海洋生态文化水平;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经济与环境统筹进步。应当明确,南海作为国际黄金通道,又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南大门,必须下功夫落实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于南海经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六、保障海洋社会安全,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加强,海洋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和尖锐。因此,要分析影响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社会安全的现存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对策创意,以求真正实现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总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4%,涉及人口约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0%,在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因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之下,区域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战略地区。然而,东部地区中的海洋社会建设存在着薄弱环节。在我国,与陆域社会的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一样,海域社会的渔村、渔民、渔业这“三渔”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洋社会建设。

针对渔业生产面临的诸多困难、渔民已成为弱势群体、渔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具体问题,应当大力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立足于战略高度做出中国海洋社会建设的基本对策: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形成现代渔业经济体系;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健全海洋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陆海两域发展,积极推动全域社会进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树立中国海洋社会形象。

应当认定,海洋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陆域社会一起加强建设,并且要把国家关于陆域社会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和推广到海域社会建设中来,促进海域社会与陆域社会一起走向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阳光地带”。为此,还需要提出关于陆海统筹战略取向下的中国海洋商会创建构想,以期促成行业社团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着眼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大局,大胆地做出关于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战略推进构想。

为了支撑新时代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践行,还要积极展开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下的社会文明建设问题研究,分阶段从近海向深远海进发。经过循序渐进努力,大约需要15~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会在主权海域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战略目标,能够以海洋强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

七、保障海洋信息安全,抢占海洋信息领域制高点

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求:“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这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发展特点出发,审视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科技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而着重强调信息安全对于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地位。斯诺登事件,给全球各国敲响了国家信息安全的警钟。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悄然到来,如何发挥区块链功能确保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安全,保证国家信息通道畅通、信息系统稳定、信息传递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议题。海洋作为当今世界各国角逐的重要领域,海洋信息安全同样是各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抢占海洋事业发展先机的关键环节。

有鉴于此,要认清保障海洋信息安全的战略价值,明确我国来自海洋信息方面的安全挑战。首先,在新媒体时代,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程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海洋信息,以更加多元、更加迅速的方式传递,是国家把脉海洋事业发展态势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国家调整海洋发展规划的风向标。第二,相对于海洋信息之重要性,我国海洋信息化程度尚不尽如人意。我国海洋信息化水平仍处在发展初期,海洋信息安全系统仍不健全,缺乏对海洋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数据分散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现状。第三,国家缺乏对海洋政务信息和海洋产业发展数据保密性的有效管理,信息保密技术落后。据统计,我国目前境内1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控制的服务器所操纵。这些境外控制的服务器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其中美国就占30.2%。因此,我国海洋信息安全亟待加以保障。第四,从海洋战略高度来看,信息安全早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领域,更是西方国家渗透、控制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以海域争端为例,美日等国利用网络媒体,以信息战的形式散布大量不利于我国的言论,在无形中制造了我国走向海洋的阻力。这种信息攻势,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实威胁,必须予以坚决回击和有效防范。

由此可见,无论是战略规划、管理制度、技术设备乃至观念意识上,我国反映在海洋信息方面的安全形势均不容乐观,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应对手段:注重海洋信息安全意识觉醒,感知保障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强化海洋职能部门机构运作,协同作战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建立海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统一标准;促进信息加密技术设备研发,推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国产化;搭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平台,反制西方国家文化侵害;积极鼓励民间智库率先发展,增强我国全球事务的话语权;完善国际海洋信息监测系统,形成海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通过以上务实努力,一定会有助于全方位保障我国海洋信息安全,有助于提升国家海洋事业软实力,有助于锻造新时代我国在海洋信息战略领域克敌制胜的法宝利刃。

八、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大力完善四通八达战略格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海洋是拓展国家利益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维护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具有重要的资源、经济、生态、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对国际重要海上运输通道蓄谋掌控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注重解决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为此,应当注重在国家规划中进一步做出“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战略部署和落实措施,大力开拓和完善四通八达的海上通道战略格局。着眼于这一战略目标,有必要尽快做出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战略构想。为此,需要审视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背景,由于美国霸权主义力图掌控泛太平洋海上运输通道等,中国必须提升对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视程度。而要提升对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视程度,就必须明确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价值,认定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支撑我国能源战略,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平发展。

因此,对于中国海上通道安全现存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注重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外交空间,促进有关沿海国家增强政治互信;建设现代海军,为解决争端维护通道安全提供后盾;制定综合方案,全面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畅通。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提升维护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的信心与实力:全面增强国民海洋意识,促进通道安全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完善海事管理模式,放大海上交通运输效率;不断加强多边政治互信,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眼大局建设台海关系,保障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

为了开拓和完善四通八达的海上通道格局,中国应当从北到南造就和依托大“S”型海域经济带,进一步加大东进、西拓、北上、南下的综合推进力度。特别是在“北上”方向,要注重开辟海上东北航道。为了展开关于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拓展国家利益的战略推进构想,应当审视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时代背景,既需要重视气候背景:全球气候变暖,通航前景广阔;又需要重视国际背景:世人广泛关注,海域争夺激烈;还应当关注区域背景:航道历史悠久,积累畅通经验;也不能忽略国内背景:海上通道布局,拓展国家利益。在此前提下,还应当认定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战略价值:缩短中欧贸易航程,降低海上运输成本;避开敏感海峡水道,提高海运安全系数;加快北方经济发展,协调全国生产力布局;就近获得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供应。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价值,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分析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文环境复杂,利益纷争激烈;自然环境特殊,通航条件不利;军事价值重要,霸权威胁海运;基础设施缺失,助航能力薄弱;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到干扰;高端人才不足,影响航运能力。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从拓展国家利益出发,要站在战略高度做出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推进方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对北冰洋地区认知;调解北极争端,参与构建国际合作机制;继续租借罗津港,开拓图们江出海通道;倡导自由通航,积极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现代船舶航运能力;加强海军建设,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做好路线图解,分段加以推进。通过上述举措,中国能够逐步打通海上东北航道,直接面向欧洲大市场拓展国家利益。

九、保障海洋军事安全,务实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的情势下,就中美双边的战略互动来看,疫情期间美国在很多议题上继续为中国设置障碍,在战略上牵制中国。有鉴于此,中国海洋安全保障必须以军事安全保障为前提,并适时因势做出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军事保障安全战略构想。首先,要认真分析中国海洋开发军事保障安全的背景,既要认清世界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还要明确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国际背景和区域背景。在这一前提下,要进一步综合考虑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现状与态势,认识到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复杂性、被动性和紧迫性。要进一步对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价值进行研究,明确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是和平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区域地缘政治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政治保障,是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海上通道安全顺畅的重要条件。

为此,应当着眼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大局,立足于国家海洋权益安全大局,在战略高度上展开中国海洋军事安全保障的推进策略:宣示海域领海基线,形成我国海上防卫体系;强化海军行为能力,掌握海域划界的话语权;提升高端武器装备,保障我国海洋航行安全;夯实现代海军基础,坚定海洋地缘政治立场;加强海警素质建设,完善海防技术设施系统;注重专业人才培训,提高海洋军事战略能力。通过努力,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进我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达到与海洋强国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需要阐明,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第一要义,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权益。毋庸置疑,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历史悠久,海域油气、矿产、渔业等资源丰富,海洋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国际黄金通道,南海又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南大门。南海不仅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然而,在美国霸权主义撑腰下,某些周边国家托胆染指和侵占中国的神圣领海和岛屿,掠夺性开采海洋资源,酿成了严峻的区域局势。基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合作、世界和平与局势稳定、合作开发与互利共赢等多方面的现实思考,中国应当以海洋军事保障安全为后盾,致力于创建南海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这是在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上述二者成功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既有利于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既定方针,又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可以看到,在海南省三沙市的建设基础上,创建南海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有利于直接体现国家意志,能够为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做好铺垫;有利于合理开发南海的海洋资源,能够为解决资源匮乏难题做出贡献;有利于南海周边省市经济互动发展,能够为加快陆海统筹进程创造条件;有利于加快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现实进程,能够为推进科技兴海战略注入动力。这种努力,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十、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

当前,人类社会仍然处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践行这一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要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离不开有关国家在海洋事务上的全面合作。然而,由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等,全球海域并不太平,各种海洋安全问题仍在威胁着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需要树立新的海洋安全观,促进国际合作,维护海洋和平,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此,要认清穷兵黩武、倚强凌弱、好勇斗狠的帝国主义本质,坚决抵制那种以一己之私妄图搞乱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今日之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事保障能力的增强,有条件也有义务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的新局面。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应当为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设定建设性准则:在海洋政治方面,要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和平安宁的海域周边环境;在海洋经济方面,要注重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社会方面,要注重落实涉海群体的保障政策,注重解决好渔村渔民渔业问题;在海洋生态方面,要注重有效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海洋生态灾害发生;在海洋科技方面,要注重强化海洋开发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洋产业;在海洋军事方面,要注重积极抵御外部的军事威胁,随时准备打赢海洋方向的局部战争;在海洋文化方面,要注重构建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依据这些设定的建设性准则,中国还应当在操作层次上展开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有效对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建立强大海上力量,应对海洋方向上的挑战;协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走正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展路径;协调沿海国家相向,完善海洋安全组织措施;大力改善国际关系,促成国际海洋全新秩序。

必须认定,要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前提是必须筑牢自身的海域经略根基。在当今世界的海洋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正在涌起新的革命性浪潮,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质量,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优化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有鉴于此,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和海洋强国,就必须积极跟进新的革命性潮流,立足陆域面向海域求发展。对于中国目前在海洋经济开发中的瓶颈问题和海洋安全形势上的潜在危机,有必要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的成功经验,以主权海岛为依托试行海上屯田战略:积极发展绿色海岛经济,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做出示范;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插上翅膀;探索海洋资源证券市场,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筹措资本;完善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确定依据;构建海洋防务经济联盟,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奠定基石;组建国家海洋建设兵团,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提供保障。这样看来,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推进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取向,并且使之日见成效。

总而言之,中国既要敢于直面现存问题,又需要采取科学态度,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务实对策。在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内涵中,全面地覆盖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信息、海上通道、海洋权益、海洋军事、海洋合作等领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义和宗旨。因此,中国人民应当面向世界和未来,为实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确定思路:注重海洋国土安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强化战略支撑;注重捍卫海洋权益,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发展空间;注重海洋资源开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后盾;注重海洋经济发展,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物质基础;注重海洋生态文明,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开发示范基地;注重海洋社会进步,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铸就前沿阵地;注重海洋信息安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保障体系;注重海上通道安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拓展扬帆远航;注重海洋军事保障,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保驾护航;注重海洋国际合作,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广阔舞台。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编辑邓文科



《太平洋学报》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类核心期刊

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