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望论坛”第168期 | 贾伟明: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欧亚大陆史前游牧考古学研究为背景

研究生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2023-06-25

讲座预告


✦ ✦ ✦ ✦ 


主讲人贾伟明 教授

主持人马   健 教授

时间:2022年11月18日(周五)14:00-16:00

地点:文化遗产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研究中心(9-10室)

腾讯会议:661 291 531


✦    ✦    ✦    ✦    

主讲人

介绍



贾伟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早年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习,后从事东北史前考古学研究。2000年于澳大利亚麦觉理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

贾伟明教授多年从事田野考古的实践和研究,特别是史前农牧业的考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负责指导多项科研项目,包括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东北地区史前人类与黑曜石”项目,以及指导考古研究中的淀粉残留物分析,研究实例是新疆出土石器的淀粉残留物分析,成功发现了新疆最早的小麦淀粉遗存。除了项目研究之外,贾伟明教授还多年从事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辅导,包括田野考古实践,科技考古和史前东西方古代文明互动等课程。

贾伟明教授目前正在进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的合作项目,即新疆温泉县的青铜时代史前社会的研究,主要利用现代民族学资料,结合科技考古的手段来阐释考古发现的遗存以及这些遗存所反映的史前社会生计模式和社会复杂化进程。

讲座概要

对现代游牧民族进行民族考古学研究,了解牧民如何利用草场以及如何在干旱、寒冷地区生存对于深入理解和阐释史前时期的人们如何在这些地区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即“民族考古学”,或者称为“中介理论”“过程主义”,曾经被“后过程主义”严厉批驳,然而考古学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实经过批判的“过程主义”使得“中介理论”和“民族考古学”的应用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学实践就是这样一次民族考古学研究的尝试。

长期以来,新疆史前考古学主要依靠的是墓葬的材料,关于史前文化背景、社会组织和生业模式的认识主要基于对墓葬所提供的证据。近些年来随着东天山哈密地区、伊犁河流域等一些大规模的遗址发掘,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小环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植被类型、降雨量和气温的垂直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自然资源,当地牧民多年形成的垂直转场的季节性游牧生计有效利用了这里有限的自然资源。研究者利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参照新疆温泉县本地牧民传统的游牧经济形式,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阿敦乔鲁遗址青铜文化所代表的史前社会的生业模式进行深入的阐释。这个研究实例充分说明了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正确使用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史前游牧社会研究的重要性。


往期推送


党建活动 | 我院学生党支部与研究生会联合开展“重温党史忆征程 牢记使命凝党心——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讲座回顾 | 李志荣:石窟寺数字化——从田野到展览

交流相长 | 我院举办学术论文投稿经验分享会

图文/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编辑/ 史梦雨

责编/ 邢咚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