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哭诉:中国男人为什么长不大?!
赫子铭坚称自己有带孩子,
但何洁斥责他连换尿布都不会
2017年已“余额不足”,何洁和赫子铭延宕了一年多的“离婚大战”竟又更了新番。
暴露年龄的说一句,“超女年代”我对这个个子小小脾气却有些爆的姑娘并不感冒,只是某天突然就听说她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赫子铭。
很自然的,外界说他俩“女强男弱”,但越是被唱衰,赫子铭“宠妻狂魔”的名头传得越发响,特别是真人秀里总担心媳妇儿饿着了冻着了累着了的表现让他一步迈入“好男人”行列。
再后来何洁在极短的间隔内两次剖腹产子,彼时已为人母的我有些心疼她“傻”,担那么大风险都不知疼惜自己,但也会猜想夫妻感情应该还是不错的吧,要不然得多辛苦。
生完第二胎后赫子铭发出的甜蜜微博
然而,只一句“我不会再结婚了”就把这些年来的甜蜜幻象一下子全打破。
回头看他俩两年前一起拍的广告,眼角眉梢的爱意现在看来很是唏嘘——毕竟爱过,但相守无缘,这究竟是谁之过?
“我要陪你笑下去,一辈子”
其实“疑似赫子铭向电台主播大倒苦水”的戏码上演时就能窥见端倪,连主持人都能看出来他老婆可能有产后抑郁的倾向,本应最亲近的“枕边人”竟能对此一无所知,“爱妻号”人设崩得渣都不剩。
何洁自曝产后抑郁那段让人超级心疼。
(截图来源“严肃八卦”)
“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完全没用的人,
一个被抛弃的人,
就在一个角落里。”
不要说产后抑郁是矫情,那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除了是移动奶瓶外没有自我存在意义的感觉实在是糟透了。除此之外还要面临身材走样、睡眠剥夺、生活乱套、事业停滞……哪个都让人不轻松。
产后抑郁(以及更容易被忽视的产前抑郁)问题虽然可怕,但如果孕产妇能获得足够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如果有人能把她从情绪的泥淖中拉出来,许多人生悲剧很可能就不会上演,这其中来自另一半的理解鼓励特别是共同担当尤为重要。
反观赫子铭的态度怎不让人寒心?
对我“静音”?那请从我的下半生中彻底消音……
(截图来源“严肃八卦”)
“比如发脾气什么的好像是有点肆无忌惮
就是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她不想那个后果,
不想你什么感觉。”
“所以我就选择性的比如说她讲那个时候,
我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开关。
静音。说吧!”
可叹何洁赫子铭两口子三年抱俩,几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妈妈的诞生,却迟迟等不到爸爸的成长。
排除掉公众人物“作秀”、“包装”的成分,仍能感觉出何洁这几年除了工作就是带娃,赫子铭这几年除了没怎么工作好像也没怎么带娃,甚至还屡屡抱怨女方脾气不好,闹到今天这步田地也是有迹可循的。
真应了那句:感情好不好,生个孩子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不够,那就再来一个……
即便这几天接连爆出所谓“实锤”说何洁婚内出轨,不让赫子铭探视孩子,吵架歇斯底里什么的,但录音一出来,不少“吃瓜群众”还是因为男方被指责“大半年不见孩子,不问孩子”给气炸了。
而男方说自己也会给孩子换尿布、陪睡的说辞却直接引爆了女方的怒火,可见父亲的缺席、丈夫的缺位有多么严重。
当然,我们不是八卦号,我们关注的不是这场众人围观下的年度“撕逼大战”孰是孰非,而是想弄明白家庭生活中的男和女为什么会变这样?“何洁们”和“赫子铭们”到底怎么了?
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中,“消失的爸爸”也绝非个案,甚至可以说是种非常普遍的存在了。
何洁赫子铭的这场风波中特别能引起旁人共鸣的也许就在于,脱去明星光环后的他们也不过是“要兼顾事业和家庭的超人妈妈”vs“孩子在长大自己却永远长不大的不操心爸爸”,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某著名公号曾经推送过一篇关于男人们在产房中表现的文章,评论区简直是“渣男竞技场”,各种留言曝光了他们在老婆临产时的过分言行(公号:“英国那些事儿”,文章《女人生孩子的时候,真的有老公坐在产房,淡定的打着游戏》):
“问保大保小的时候,老公说保小吧。”
“有的老公真的low到极点,生完孩子,二胎/女儿,就闷闷不乐,不照顾产妇产后喝水,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甚至都不想多呆在产房一分钟。”
“我有个同学就是她麻麻在产房待产的时候她奶奶跟她爸说:你回去睡觉吧。然后她爸就真回家睡觉去了。”
“还没生,他每天玩游戏到深夜影响我休息,基本每晚都会生气。腰痛还要上班。不知道自己何苦。”
“嘘,我准备着拿五杀呢…你安静一点生哈。”
有没有觉得熟悉?
就像何洁说的,我知道我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个妈妈,我要照顾孩子,你为什么就不可以?你每天还是该健身健身,该干嘛干嘛,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很满,不会因为孩子改变一点点的生活。
“赫子铭们”或许觉得委屈:
我们男人没有经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进入状态慢一点很正常啊。
但事实上即便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至少目睹自己挚爱之人所受的艰辛及改变就是一种准备。十个月的时间难道还不够长么?
“男人就是比女人进入角色晚”只是用来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最重要的还是得看自身到底多有担当。
要知道有些丈夫会在妻子怀孕后也出现体重增加甚至类似孕吐的反应呢,更何况即便生理上没有任何变化,也照样有大把男人在成长为“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路上修行着,和妻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相形之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一些男人却永远长不大(当然同样的,也有永远长不大、学不会承担责任的女人)?结合成家庭时是两个人,但到了承担家庭责任时却把一切甩给老婆(老公)一人。
岂有此理!
在北欧混了几年,早已习惯看到精壮肌肉男、酷炫小帅哥们推着婴儿车四处溜娃,超市购物后回到家中料理家务,甚至几个奶爸相约带孩子聚会,那画面一点不违和而是相当之美好。
瑞典人为他们专门开发了一个词“Latte Pappas”,这当然是拜瑞典、挪威等国“拉仇恨”的育儿假制度所赐。以瑞典为例,生育一个孩子夫妻二人可以共享480天带薪假,并且其中有两个月必须由孩子父亲享有。
这一制度不仅让原本就崇尚家庭生活的瑞典人享有更多的亲子时光,还促进了家庭和工作领域的性别平等。
女性更有动力和保障在职场拼杀,而男性也能放下顾虑照顾家庭,不至于只是上演“消失的父亲”的戏码。
想当年我刚进入瑞典隆德大学法学院没两天,院长就喜滋滋地跑回家休育儿假去了——他那位在欧洲议会工作的老婆大人事务繁忙,带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他看来却很简单,“那份工作更离不开她嘛!”。
正是因为有了类似的制度保障,北欧人民才能够更加放开胸怀,摆脱性别角色偏见的限制,男女之间有了更多尊重和理解,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才让两性都有机会学习担当和成长。
反观“赫子铭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被骂作“渣男”的他们也是受害者,背了性别偏见的锅。
我们的社会似乎太过习惯“男主外、女主内”的准则,一代代传下去的观念也多少会为此左右。
在这种社会观念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每天看到自己的父亲或埋首工作或纵情爱好,家务事绝不沾一根指头,而母亲则成天忙于操持,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一力承担,那孩子也会觉得如此的“分工”是“正常”的,当他们成为父亲、母亲时很有可能会重演这一幕。
但这样的社会结构真的理想么?
曾经的日本社会甚至更为极端:男人完全从家庭中剥离出去,大部分女性人口则被教导成为家庭主妇。这不仅将女性限定在了家庭中,也对男性极不友好。虽然在家里可以颐指气使,但男性的社会分工要求他们必须事业成功。
难怪男人们下班后爱流连于居酒屋,因为只有应酬或是佯装应酬才能显得自己事业有成,但这却切断了他们与家庭和孩子之间的连结,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父亲角色的指引和陪伴。
如果男孩子被教育只用管挣钱养家,就很容易被陈腐观念“惯”缺位的人。
男人的原生家庭会惯着他。
上海那桩因琐事杀妻并将尸体冻在冰柜105天的案件震惊社会,对未审结案件我们不便评说,但有个细节却让我非常介怀。
记者采访嫌疑人母亲,问她为什么不疑心儿媳妇一直不在家?老太太说“她又不是个孩子了,我管不了。”但一说到同岁的儿子,老太太的口风立马变成“我儿子老实,他还是个孩子啊。”
三十多岁的男人,他的妈妈还把他当成孩子照顾、维护,完全无视一个成年人、一个丈夫理应承担的责任。 畸形的家庭生态中,男人被剥夺了成长的权利。
男人的妻子会惯着他。
因为这个世界教给她“贤良淑德”,教给她“要顺从”,教给她“女人照顾孩子家庭天经地义”……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妻子每天靠隐忍度日,把自己当成三头六臂的超人使,职场上拼杀,回到家又“洗手作羹汤”,照顾老老小小,而那个本应与她一起承担责任的丈夫也成了被她照顾的对象。
男人自己也会惯着自己。
就在错误观念的教导下长大的男人,很自然地会认为自己只需在外打拼就好,家务事、孩子之类零七碎八的事都与自己无关,娶老婆回家就是用来干这个的,还觉得自己“养家”辛苦无人体谅,可叹。
归根到底,“赫子铭们”还是被这男权社会给惯成了“巨婴”。
两性之间僵化的权力关系和性别刻板印象让男性和女性具有了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说简单点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传统上认为男人就该忙事业,女人则要照顾家里一切,即便现在不少女人也跟男人一样在职场上苦苦打拼,下班回来还是被指望料理家事。女人忙前忙后,男人倒可以心安理得的打球睡觉玩游戏。
有了孩子更是如此,本来母婴间容易形成亲密关系,父亲就该更加努力赶上,但偏偏不少男人以“孩子不要我”、“我又没奶”的说辞把自己从照顾孩子的责任中摘了出去。
孩子一出生多少夫妻就理所应当地分了房,女方不乐意也总有婆婆妈妈站出来指责:“怎么这么不懂事,他白天还要上班,不休息好怎么行?”可妈妈白天不是上班也是带孩子,难道不需要休息么?
简单粗暴的性别二元对立结构是幕后黑手——连女人都相信贤良淑德、伺候丈夫才是自己的本分,并以此来要求其他女人。就这样,从Day 1开始男人就从家庭责任中隐身,一旦开了头再想把他掰回轨道就更难了。
怎么办?
几条小建议。
比如最开始相处时就擦亮眼睛,巨婴们的特征其实挺明显,哪怕对方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我们都要保持一丝理智。
比如在组成家庭之前就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虽然各家有各家的动态关系,并不是非得有一个标准模板,但谁也不该把活儿全都扔给对方一人,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有了孩子更是如此,该让当爹的适应角色时一点也别心软,大胆把娃的问题抛过去,别老惯着他。
比如孩子夜哭大多时候只有妈妈会被吵醒,那请顺便把身边酣睡的那一大只踹醒:不好意思,这枚夜醒N次的“军功章”里也有你的一半,正是需要共渡难关怎容你呼呼大睡?大家轮班儿吧~ 能“共得了苦”的人才有资格“同甘”不是?
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两性之间的权力结构:相互依存,动态平等,特别是结成家庭关系了自然得有合作与分工,因为家庭责任可是妥妥的shared responsibility,只让一方去扛如何能够健康?
“赫子铭们”很可悲,“赫子铭们”不幸福。得有人教给他们照顾孩子不丢人,顾家不是没本事而是有担当。
虽说孩子终归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但毕竟生儿育女一场缘分,还是希望他们能过得幸福,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被人骂作“渣男”、“渣女”。
为了他们未来的道路能更宽阔美好,我们不单要学会如何养育出女权主义的女孩,更要能养育出女权主义的男孩。还记得《如何培养一个女权主义男孩》里的那些要点么?它们同样适用于这里:
放任他哭;
为他树立榜样;
教他懂得照顾自己;
教他懂得照顾别人;
分担家务;
鼓励他与女孩交朋友;
别把“女孩”当作侮辱的词……
从自己做起,从伴侣做起,从孩子做起。
作者
黄婷婷
瑞典隆德大学人权法硕士,公号狗,关心“育儿中的人权”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