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阳为家暴道歉后,我们请来7个嘉宾深入地聊了聊

编辑部 橙雨伞 2020-01-29


李阳道歉了。


今天中午,李阳发长文称:


“谢谢你Kim,谢谢你原谅我。

这么多年来,我对你一直心怀愧疚。曾经我的家庭暴力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你,也对几个孩子带来了情感伤害。”



无疑,这是对前几天前妻Kim称选择原谅李阳的回应。


正值“消除性别暴力16日”期间,Kim的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伞君也请来侯虹斌老师发表了她的观点。



不出意外,文章留言里同样出现了许多不同看法。


橙雨伞作为一个包容多方观点的平台,向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在面对这样的社会议题时,显然是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的。

而听取多方言论,也成了我们寻找内心真理的方式。

为此,我们邀请来更多的声音。

今天的这篇文章很长很长,但也许是全网观点最全面、最详细的一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许你对Kim一事产生更透彻的理解。


周马猴 

女权主义者 


尊重Kim的人生决定,不等于不可以批评她的公共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面相。Kim也有。

她不仅仅是一位前家暴受害者,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家庭培训工作者。她的教育事业虽然受到家暴案件的深刻影响,但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不断成长,改变,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

永远把她定义为李阳的前妻或妻子、家暴受害者,这或许是更严重的不尊重。

在她的微博主页上,她自陈,“我是Kim,一个老师,一个作家,一个母亲……一个女人。”我们可以看到她自我定义的关于身份的排序。


作为一个前家暴受害者,她做出的任何有关人生的决定,都是个人的,都应该尊重。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她的言论和观点,是可以被讨论,被批评的。
 
她的声明中,这两部分都有。
 
有关于人生决定的部分,如“我将永远爱我的丈夫”,“我原谅了我的丈夫”,因为“我爱他”。这没问题,感情是无权被规范的。
 
也有包含观点的部分,如:

很少人意识到,在站出来发声之后,伤口并不会神奇治愈,这将是漫长的挣扎。而这场挣扎中,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原谅。首先,“原谅”(forgiveness)的英文就包含了“给予”(give)。这是因为“原谅”是被伤害的人(受害者或者幸存者),对伤害者的一种“给予”。

无论地理上或情感上我们之间是多么遥远,每天我都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李阳。我不想孩子们怀着仇恨长大,或者恐惧婚姻或者家庭生活。
 
很多人恰恰是被观点部分给激怒了。

△微博下网友的评论

为什么自我疗愈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原谅?原谅具体指代什么,所谓的给予又是给予了什么?给予对过错的赦免吗?给予爱?给予关心?

如果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原谅仅仅是指放过自己,继续前行,那给予的对象并不是伤害者,而是自己。
 
而为什么作为一个母亲,从孩子们脸上看到的不是孩子本人,甚至不是自己,而是李阳?

他们是李阳的附属物吗?不原谅的话,就是让孩子们“怀着仇恨长大,恐惧婚姻或家庭生活”吗?这让那些不能原谅的人情何以堪?
 
而李阳,在去年的培训班中,还在给年轻人贩卖暴力价值观:家暴很正常,谁不打架呢?丈夫愤怒了,出轨了,妻子要负100%的责任。
 
在这种前提下,Kim公开说“永远爱我的丈夫”,到底是在向谁表白呢?是向李阳,还是向大众?

向李阳的话,大可以私下给李阳写情书;向大众的话,大众又怎能不愤怒呢?这样一个污染我们的教育环境,贩卖施暴者价值观的人,您对着大众声明说“永远爱他”,到底指什么?

图/Kim微博
 
有人提到,原谅也是一种自我赋权。

但自我赋权的必要组成成分是,自我负责。

她在私域的决定本就是自我负责,在公域中的言论后果也应该负责。她们离婚已经超过五年,施暴者的威胁早已淡化,她现在最主要的身份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位社会活动家。
 
而基于后者而产生的批评,并不应该和“指责受害者”混淆。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批评,大部分恐怕并不是出于什么施恩心态,而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恐惧:

在糟糕的大环境下,公权和社会力量常常拿来搪塞的理由,一个假想敌,一个被严重伤害却仍然深爱施暴者的女人,被装上了一张鲜明的脸孔:Kim。
 
每个报警,向社会求助的受害者,都可能要直接面对这个案例。

固然推诿责任的人总会推诿,应该建设的永远是体制改进,但体制是靠人去执行的,还有大多数摇摆和观望的旁观者,都将会被这样的案例影响判断。

图/图虫
 
事隔数日,李阳又发了一份声明,说自己心怀愧疚,打算“回归家庭”,会和Kim一起“帮助中国人征服聋哑英语”。

这样的公开表达,我们不好判断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是家暴轮回中的蜜月期,还是真心悔改,甚至是一场营销的闹剧。不能排除会有奇迹的发生,但这场公开的破镜重圆,客观上将会给想离开的人带来更多舆论的阻碍。

董珊珊的案件大大推动了中国家暴立法的进程,因为每个女人都可以拿这个活生生的案例来呼救,抗议。

示范性案例的力量往往大过理论,因为人类不仅仅依靠理性也靠感性生活。而Kim和李阳的两份声明,更像是某种应当发生在第一世界的案例被错置在了第三世界。

或许在家暴体制完全的第一世界,这会让人反思是不是有过度执法的问题,但在家暴申诉难,离婚更难的中国,或许只会让更多的人沉没在那水面之下。


弦子 

新闻事件当事人


“暴力零容忍”——然而司法程序中对施暴者往往会轻拿轻放;

“家暴只有零次和一万次”——冯媛和万飞都表达过类似意思:家暴行为是可能被制止的,之所以会反复,往往是外在干预的缺失。
 
为了反对家暴,我们在反复重复这些口号,对涌现出来的家暴受害者给予极大关注。然而当关于家暴的口号延伸到“原谅施暴者就是在拖累其他女性”时,无论这句话前面有什么定语,当指责的对象掉转枪口指向了受害者,我们就必须要停下来,反思这口号其中的正当性到底有多少。

△微博下网友的评论
 
停下来,先仔细去看kim的微博说了什么:

kim在微博中反复提到了对家暴的零容忍,而她之所以选择原谅李阳,更多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
 
对于受害者来说,kim的选择其实没那么难以想象,自我赋权的方式有很多种。将自己从受害者看为幸存者是一种身份标签的转移,米兔的大部分参与者,包括伊藤诗织,都有过类似的表述。

而选择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转移:

可以想象这个举动必然给了kim一种自我赋权的路径,让她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李阳,不再是过去那种毫无还手之力的形象。

图/图虫

一位有类似经历的长者告诉我,对家暴受害者来说,打破一段亲密关系后带来的虚空与孤独感,往往并不比家暴带来的伤害小。

基于此,我想有的人能战胜这种孤独感,有的人选择与这种孤独感和解乃至妥协,都可以理解。
 
对家暴受害者来说,我们尤其应该看到:她们做出的很多选择,往往都是被文化、被社会舆论影响所做出的选择。

既然我们都相信女人是被这世界塑造成的,那固然也应该理解其中一小部分会更加看重亲密关系一些。
 
很多人说在这反家暴的16日,大众会因为kim的发言对家暴产生误解,事实上kim的发言首先是被大部分人误读:看不到她说的对家暴不可原谅这句话而进行自我延伸。

就和“田园女权”的污水一样,家暴行为可以被原谅,是本来就存在的误读,将误读的结果变成kim的责任,是毫无道理的。
 
其次,很多人认为kim的选择会给其他家暴受害者带来很大的误导,这恰恰是颠倒了因果——很多人选择和kim做出一样的选择,并非是被kim误导的结果,而是很可能和kim一样,是被文化所误导的结果。

kim所做的,是将真实生活中大多数受害者可能做出的选择暴露在公众视线中。


图/图虫


如果我们想要切实的推动反家暴进程,要做的并不是对kim说“你不可以说!”,而是更耐心的问她:“你为什么这么说?”
 
询问过切实参与反家暴社工的朋友,她们在和受害者交谈中,同样绝不会主动提及:“你必须离婚”,而是反复询问“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社工所做的,正是从受害人的个人选择中,找出一个最实际的帮助对方的路径。

前提是,这一定是受害者的个人选择。
 
在实操层面,我们号召不要用统一标准要求受害者并非难以理解:

没人可以真正感受到受害者的压力,而一旦将对她的要求简化成一条“打官司离婚”,最可能导致的局面,就是很多受害者自觉达不到这一要求,而再也不去主动求救。
 
公众将对受害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或者在公众层面对受害者提出过多指责,可以带来的效果绝不是推动这一话题的进程,而是让更多受害者感到潜在压力,不再有站出来求救的勇气。
 
Kim的这次舆论失守并非孤例,就在几天前,就有一位站出来曝光父亲家暴母亲的当事人,因为在第一时间表现的不够果断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指责。        
 
按照这样的粗暴态度,线下对家暴者的帮助其实是无法展开的:因为她们往往都会因为痛苦表现的犹豫不决,态度反复。

我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也能体会到自己曾经的摇摆退缩,如果不是律师与身边人的理解与宽容,官司是绝无走到今天的可能——然而我同样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普遍存在的犹豫有太多苛责:

因为我知道苛责不可能让她们走的更远。

图/图虫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在8年前的离婚官司中,kim并不是完全弱小的那一方。

在当年社会意识不够进步的情况下,kim以一个相对成功的官司,改变了大众对家暴的认知。
 
即使是一个曾经这样强大的女性,同样会在漫长的修护期觉得痛苦。kim明确提到,每一次有家暴的新闻出现,都是她需要重建自己的时刻。

在我看来,kim出来发声,正是因为她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渠道。被伤害的修复期是漫长的,即使她能原谅李阳,修复期同样在继续。

如果真的想要反对家暴,就务必要对受害者足够宽容,因为如此才会有更多人有勇气站出来。

如果真的想要反对家暴,就一定要理解:

每一个受害者的沟通与帮助过程,都是一场漫长的博弈,与社会舆论、与司法进程、与人性弱点、与自己的意志力的博弈。
 
在如此珍贵的反家暴16日,我们甚至应该感谢kim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丰富了我们对家暴的认知,让我们更知道,我们可能是在与什么战斗,也让我们知道,除了口号的声量之外,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存在。
 
在最后转述一下朋友的话:

“一个行动者/支持者,在面对个人的复杂,各种无法预估的反馈、甚至是伤心失望的后果之后,仍然选择对抗暴力,而不是把矛头对准曾经的受害者,这才是我真正相信ta理念的时刻。”

 
暴力有很多种,每个人都要警惕,在人性给我们设了难题时,自己同样要克制暴力。

我不知道kim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我知道她从未忘记对各类女性权益话题发声,如果她还有需要帮助的一天,当年她的战友们也必然还会在。

图/图虫
 

白鱼

作者


这几天我反反复复想到一个例子,60、70年代,北美文化人类学家们,到一些印第安部落做田野,因为秉承着“文化相对论”的想法,他们认为主体性高于一切,因此,如果有妇女被执行割礼,他们要基于尊重文化而不得干预。

这件事后来发展成什么呢,其中一个学者的学生被杀了,但是教授们缄默不言,因为杀人在那个社会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


后来的学者对当时这种完全乌托邦式的想象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因为这种理想化实际上割裂了真实的生活和抽象的理念,成为一种看起来有用实际上有害的知识。


在可以介入和帮助的时候,自我阉割,对弱势对象的危险行为赋权,除了获得道德优越,对行动策略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Kim的原谅事件的争议其实没法讨论,如果大家的核心分歧毫无松动的空间的话。


我们对在这个环境下的对话的预期是什么,我们能否策略性的真的沟通更多的人,我们预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女性的疗愈是一个什么形态,都有根本的区隔。


我认为Kim“宣扬原谅”这件事是有巨大恶劣影响的,尤其是,我们的社会,女性本来就更容易原谅和重新回到家庭,忍受家暴的痛苦,而这个影响的范畴,“受害者主体性”理论可帮不上什么忙,因为我们尚未度过“努力召唤介入”的受害处境。

用一个性别乌托邦式的“尊重受害者”,是无法和当下中国的家暴受害者们对话的。

图/Kim微博


我能理解一些学者和运动者说网友们谴责受害者是不对的,因为很多评论不过是拿Kim的原谅打趣开玩笑,说“那你活该被打死”“还是打得不够”,这类冷漠的论调和将受害者的处境重新归于她自己的说法,是我们都强烈谴责和共同反对的。


我也能理解大家在评论里看到了一种家长作风,就是每个人好像都想教受害者怎么生活,仿佛当她背叛了大家的共同诉求,她就不能存在。

但是反对她的宣导,和谴责受害者,是完完全全两回事。

你想怎么处理你的生活,没人能指摘,但是你在一个男权大国,对水深火热的女性们说,“原谅给你力量”,这就是过河拆桥。


我们有反驳和批判Kim的原谅的权利。因为Kim不是一个私领域的原谅,李阳的家暴事件,无论从公众议题、社会运动、舆论讨论方面,都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了,Kim同时是受害者、抗争者、社会倡议者等等。这样多元的身份她自己不是没有认知的,她的表达不是一个情绪表达,而是一个观念分享。


如果我们谈这个原谅的决定到底可不可以,我们有没有权利干预,我觉得我们必须考虑受害者的长期PTSD和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判断力失准的问题,要怎么处理,我们怎么能确定她是真的原谅了还是她不得不选择重新回去,才能继续她破碎的心理和人格境况,这是其一。

上来就支持,不判断这个原谅的行为有没有背后的新的暴力和操控发生,这是对Kim的处境的漠不关心。


这里要强调的是,家暴男普遍有很强的精神操控能力,也会频频认错,他们重新获得相信,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

图/图虫


第二,如果我们绝对不能干预受害者的任何选择,会带来什么问题?

从道理上讲,我们当然可以尊重所有人毁掉自己生活的权利,但如果今天我们是讨论人有没有资格自杀,那我们就别聊了。


第三,原谅的发生逻辑,如果是一个对暴力分子有公平惩罚的社会,这个人再重新进行了一系列补救动作,比如受到一定程度的监控、做愤怒情绪管理、有专业人士评估,然后说他可以试试看重新进入家庭,这个过程往往会很长,但是必须要有的,是一个社会越轨者重新社会化的过程,缺乏这个过程,他仍然是一个危险的存在。


选择和倡导与危险共处这件事,就是一个公共领域的事情。人们有权利反驳,也有权利愤怒。更有权利质疑这个人不配被原谅。


第四,我觉得讨论中的主体性的预设很有趣,觉得一个女性原谅家暴男,重新进入关系,是一种自我赋权,那这个主动行为的背后的主体,为什么是和亲密关系这么紧密相连的呢?

用一个后女权时代的概念,一个几波性别运动都发展过后的整合型的女性概念,来处理家暴事件,真的有用吗?

宣导绝对的主体性,就等于将社会介入推出门外。


我们不想干扰kim的生活,那请kim也别干扰我们。


北国佳人李春姬 

微博知名博主


从Kim Lee原谅李阳的那条微博触发的讨论,我非常反感一种论调,就是家暴受害者忍耐原谅施害者是因为爱,然后列举出一堆爱是复杂的没有理由的。
 
我相信有种可能存在,感情会使人笃定认为一切的发生都是有缘由的,并且无法让她理智的与伤害剥离,我也不认为所有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没有感情联系。
 
并非大众对她的发难苛责是对她本人,没有人要与她割席。

在我个人看来,问题的关键是,Kim Lee对李阳的原谅究竟是她的自言自语,还是“我和大家说”。

图/图虫

如果她是在公共平台是自言自语,就像我们在公共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心情,即便引起争论,我也会百分百支持她的决定。
 
但她是在公共平台郑重其事的向公众宣布交代,无论她是自我和解,还是真的原谅,这是有目的性的表达,二者的语境和要传达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当围绕的主题是家暴这项公共议程和私人感情。

哪怕我不赞同集体情绪凌驾于个人意志,考虑到弱势群体正处于的恶劣生态,家暴从社会角度来看,几乎算没有惩罚,那么私人侃侃而谈原谅,未免过于奢侈,这是不合时宜的。
 
当然,她有不合时宜的自由,公共平台上的公众也有评价这种不合时宜的自由。

我不相信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她的爱固然伟大,那些无法言说被洪流掩埋的受害者的苦难也同样沉重。
 
把观察落实到底层去,结合人们婚姻的本质初衷,看看绝大多数家暴受害者的案例,她们有如此高的精神需求跟觉悟吗?

在一个没有对家暴有效扼制和惩罚机制的前提下,抱有如此理性化理想化的论调是没有说服力的,反而会让很多受害者产生迷茫,她到底是不是因为爱才无法反抗。

图/图虫
 
公共平台上的讨论二元论的现象是很严重,好像很多事情都没有中间可以去理性思考的空间。

但有些理性中立客观需要成熟的土壤条件,就是因为理性温和的讨论无法推动环境的改善,就是因为弱势群体切切实实被压迫中的处境困难,所以有的社会议程才会陷入看似极端的讨论中,就比如女权和少数群体平权。

只有在反抗中产生一个压倒性优势,长疮只有先一刀剜掉,才有功夫修复伤口调理疤痕。

这时候,我们自己再和过去所受到的伤害说没关系,才显得没有那么自欺欺人。


李洪涛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如何将“家暴零容忍”与“理解和尊重受害人处境与选择”有机结合?

这对家暴介入工作者是挑战。
 
亲密关系暴力持续的原因非常复杂:情感、孩子、利益……其中还有加害方的各种手法(当然不排除有的是真正的悔改)。所以她们常处在纠结和反复中。

我相信Kim这个表态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更相信现在的Kim也不再是8年前曾经一再隐忍的Kim,因为自事件披露到离婚,一路走来,Kim和社会公众都经历了对家暴本质认识的洗礼过程,这是多么的有意义的社会教育与自我启迪!

图/图虫
 
“帮助家暴受害人离开暴力关系,可以主宰自己生活”通常是家暴介入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伟大神圣、信念坚定、能获得价值感。

但是(我强调“但是”)这目标不能强加在个案服务对象身上,因为她们每个人都不一样!

殊不知,大多数受害人希望的是改善关系减少暴力。
 
如何将反家暴的工作目标具体化在个案介入中,使受害人感受到温暖、安全和有力量?最基本的技巧“耐心陪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背后的专业理念与价值观是最好的检测。
 
无论怎样,满足受害人需求的家暴干预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期望我们能积累更丰富的本土经验。

当然,我也相信大多数加害人/相对人经过教育治疗反思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中国大陆加害人介入还较薄弱),因为人有学习成长和改变的动力。
 
刚读到李阳的道歉信。Kim在探索,她的表达显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会影响着另一半。亲密关系的故事还会继续。

我想无论今后再发生什么,重要的是,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以一致性的言行传递这个信息:

“放心,我就在这里,你可以随时找到我。”
 
 

大树 

2011年声援Kim活动中的独立参与者


我还是觉得kim不该原谅李阳。毕竟李阳说出来的那些话,证明了他这辈子都不会改变。

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她的职位、她的角色身份,然而李阳、蒋劲夫这种施暴者,他们根本不会把女人当人来看待。

种种事件和他们的口述已经证明,在他们眼里,女人是低人一等的物品,只是供男人把玩的一件器皿,在他们想要发泄情绪、表达愤怒的时候,他们会理所应当的将女人拖出来泄愤。

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无论是谁,无论是何种身份,无论她/他为此做过什么,都不应该成为被施暴者施暴的理由。

女人也好、男人也罢,他们都是人,都应该享有天赋人权。

我的态度就是,面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暴力,我们都应该持有零容忍的态度,如果你没有办法选择站出来,但是你可以用其他形式去帮助ta。

任何形式的性别暴力都是一种犯罪行为,它不应该成为阻断求助的理由,更不应该因家庭、孩子、爱情所推脱的借口。


吕孝权 

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主任


从情感上来说,我跟大众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实在不太认同kim的做法,李阳就是一个人渣!
 
从反家暴工作应当贯彻受害人(幸存者)为中心的宗旨出发,在中国性别暴力受害人普遍缺乏社会系统资源支持的大背景下,作为本案的受害当事人,无论kim做出任何选择,是拿起法律武器勇敢维权,是选择隐忍不发,是告诉后又撤回,哪怕是像如今这样的离完婚后又选择原谅并重回施暴者身边,我们最终都应当理解,尊重,支持并祝福她。

作为旁观者与救助者,我们永远只能给当事人提意见和建议,帮助做分析,绝不能帮ta们去做决定,决定一定是当事人自己做出,当然风险也最终由其承担的。
 
就本案而言,我们只能是嘱咐kim好好保护自己和三个孩子,万一再遇事一定要及时求助,依法维权,并努力争取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自尊,自立,自强。

图/Kim微博

当然,也希望施暴人李阳已经是诚心悔过,痛改前非,不再是用暴力,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解决相关问题;做一个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也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普遍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的人渣。

针对李阳今天的道歉声明,我认为,听其言为其次,观其行才是主要的。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欢迎到评论区下方留下你的声音



P.S. 本文所有观点均获得本人授权,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
在看数过100
评论里抽一位送电影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