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劝老爸戴口罩,我被他打了

小梅子 橙雨伞 2020-01-27

今年的春节档注定艰难。
 
追求传统年味的人们,总希望能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和亲朋好友们团聚在一起。们不太认可和接受年轻人拿着手机“云拜年”的形式,连压岁钱都必须得放在红包里,图个摸得着分量的“仪式感”。
 
所以,即便是疫情已经扩散到全国范围之内了,仍然有不少人坚持走亲访友。

对晚辈来说,这无疑是另一个挑战。就像今早,还没有来得及从送走科比(Kobe Bryant)的悲伤中走出来,就得开始游说家里的长辈“别出门”、“戴口罩”。


这届90后和00后们可太难了。


“谁也不听谁”的90后和60后

在全网关于肺炎防疫的消息中,有一则视频吸引了我的注意。
 
视频中,拍摄的女儿试图劝说父亲戴口罩,对方却大声辱骂,还威胁再说一句话“老子一耳巴打死你”。


这位口吐芬芳的父亲,是“说什么也不愿意戴口罩的固执长辈”的典型代表,而严重的是,他骂骂咧咧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女儿的“语言暴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视频一开始,他就提出了一点,“不要把你的那套理论强加在我的身上”。

从小被长辈们骂大的90后,是不是都对这句非常耳熟?
 
没想到吧,竟然有一天,我们这辈人也会因为这句话而语塞。习惯于“以爱之名”捆绑,把他们的道理和经验强加于人的父辈也终于有机会“还治其人之身”了。
 
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60后让90后别熬夜,90后让60后戴口罩,结果是谁都不听谁的。


视频底下的评论则更是触目惊心。
 
本来以为视频里的这位父亲已经足够令人窒息了,但在对于“恶”的想象中,现实永远会让我们大开眼界:
 
未成年的女孩仅仅因为戴了口罩,与她的父亲起了争执,后来趁着她不注意,其父一拳打得她满嘴爆血,还让她磕头认错。

图/微博 @我是落生
 
因为“戴口罩”意见不合而被家暴的远不止这个女孩,武汉的一位姑娘晒出了她肿胀的左脸,并表示“脸上的肿包直接被扇破”
 
后续她家人的反应也让我感觉太真实了:这个女孩被吐槽“有病”,因为被疫情搞疯了,亲戚们“全都不信”她说的话。

要知道,她可是住在疫区武汉。

图/微博 @我是落生
 
比起不听劝告戴口罩还觉得自己很厉害的迷惑长辈,更可怕的是,有人在这个时间点照样去买野味,认为“野鸡野兔”不是个事儿。

还有网友表示,逛一圈微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魔幻现实的割裂:

一边是嚎啕求助、就医无门的武汉患者,一边是生活一切如常,“不戴口罩不洗手,咳嗽喷嚏出门走”的中老年人。
 
所以很多年轻人特别想不通,在“戴口罩、少出门”这些事情上,明明就是利人利己也响应政策和官方呼吁的好事儿,怎么向来对政府公权力拥趸的长辈们这次却“又叛逆又固执”。

△网友为说服长辈所做的图
 
古板的长辈们现在怕是人人标配,该怎么办呢?

有网友指出,要想劝服他们,多半还得“请身边比较重视的中年人”去游说。毕竟开头提到的视频里的父亲也说了,他拒绝戴口罩有部分原因是“别人都没戴,教授、大老板都没戴”
 
那么问题来了,就事论事,是这些“教授、大老板”比起年轻一代了解的信息更精准、详细吗?还是他们的言行更加睿智理性,值得效仿?我看未必。
 
会对他们的话笃信不疑,隐喻了一种傲慢的权力崇拜。

拥有更高社会地位、辈分和更多社会财富的人,也意味着他们更有“话语权”,说话更有分量和令人信服。

△钟南山院士的出面就相当有说服力

相反,不听年轻人劝解背后的话语是因为“他们是小辈”,作为拥有更多人生经验和阅历的“长辈”还轮不到年轻人指指点点。

否则,他们会“很没面子和尊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说得对不对”、“是不是好事”根本就不重要。这些事,一开始就和“讲道理”无关。
 
他们的这种“对人不对事”的行为逻辑,折射出太多人的父权观念根深蒂固。而仔细想想,虽然90后和60后在不少问题上谁都不听谁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却大不相同。
 

绕不开、躲不了的暴力问题

曾经看过知乎上“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用语言伤害孩子?”这个问题。截至到今天,共有2690条回答。


心理学博主在答案里提到,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可能会将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孩子的服从上。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更强调因为“自己是父母”,对于孩子有“养育之恩”,所以孩子必须听从他们的指令。但凡有一丁点违背他们意愿的言行,就可能会受到冷暴力、恐吓等。

图/《监护风云》

在这种关系里的孩子,极易受到言语伤害。
 
我想,如果孩子碰巧是女孩,可能遭遇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她们的家庭地位本身就更加弱势。

然而另一方面,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尤其希望自己成为权力中心,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一旦这种“威权”受到挑战,就像上文提到的视频和评论里一样,他们别无他法,无非就是语言暴力或施加拳脚来让女儿“闭嘴”。

很多女孩对着咄咄逼人的父亲却无能为力,只能独自啜泣,而提出质疑和反抗的,便会无故挨打。

图/《神秘巨星

这已经妥妥算是家暴了。

但是,通过这次过年期间和亲戚们接触,我发现,很多一直被“传统”洗脑、对性别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或许会觉得家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而不以为意,或是等家暴真正发生后,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而不断“捂被子”。

春节期间,家家团圆,和睦之外却也是家暴爆发的高峰期。
 
而在过年这种限定“正能量日”的节点,再加上亲戚们助攻的“和稀泥”,很多案子都不了了之。

△一句“大过年的”就能抹平伤痕吗

“一切都会过去”,是指受到伤害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对早日翻页的美好希望,但“一切都不会过去”,是因为“暴力就是暴力”,施加暴力的人如果不能认清这些言行的本质,只会一再重蹈覆辙。

而对于受害者来说,伤害已经造成,这个既定的事实,永远无法改变和抹灭。
 
如果说,父母和亲戚们善用“我是为你好”来为看似是关心实则是控制、本质是“暴力”的言辞为自己开脱(或者说,他们确实这样认为),那么在说服他们过年“少出门拜访亲友”、“一定要戴口罩”这件事上,我们何尝不是好意呢?


写在最后

其实,每年春节似乎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悖论,“空巢老人”们掐着日子倒计时,而不少年轻人除了要提前处理完工作、各种人情关系等等,还要提前想好怎样应对“该来的总会来”的亲戚们。


虽然是休假,但身心或许不比上班轻松。
 
亲戚们不是洪水猛兽,但他们的很多“关心”,都缺乏换位思考,甚至将“我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的明学精粹贯彻得十分到位,反而让人尴尬和难堪。

再者,没有对他人起码的尊重,特别是对不同女性不同想法和价值观的包容,所以才会有那么多“30岁还不恋爱结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奇葩言论,才会有那么多关于收入、感情问题等涉及隐私的窥探。
 
今年的“口罩博弈”,不过是特殊时间点的特殊事件,但其实殊途同归。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呢?
 
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这样定义“尊重”:

“尊重的意思是,重视他人身为人的价值,并知道我们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

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一样,不要等过错已经酿成,还在期待被感谢的那一刻。
 
与大家共勉。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小梅子


传播学搬砖小民工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

点个在看
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