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济南官方:延迟开学期间,职场女性最好主动在家带娃

翩翩 橙雨伞 2020-08-31



很多网友说,这场肆虐全国的疫情让他们看清了许多东西。

尤其是,平时不被看见的对女性的忽视与压迫,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一时间变得格外显眼。

无论是最近对女医护被剃光头的热议,还是对捐赠女性生理用品的呼吁,都以相当大的声量占据了网络舆论池。


而春节后的复工热潮,以及各大学校的延迟开学,则让另一种针对女性的典型的歧视与偏见也暴露无遗:

当学校无法照看低学龄小孩时,又该轮到女性牺牲了。


说到带娃就想到女性?

济南官方就发布了类似的倡议。

2月17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局积极建议市疫情处置领导小组向广大驻济企业单位发出倡议,称:

家中有低学龄且无人照看子女的双职工家庭,延迟开学期间可以女方为主向企业提出在家看护未成年子女的申请,切实解决双职工家长的实际困难。



里面“以女方为主”五个字堪称刺眼。

疫情当前,无学可上,育儿问题摆在每一个双职工家庭面前,但夫妻俩该如何分配职责,该如何在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难题中得出基于双方意愿的最优解,难道不是每一个家庭内部需要讨论、协商的问题吗?

什么时候需要官方横插一脚,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单位出主意,这种情况下只要简单粗暴地把女性从工作岗位上拉下来就行了?

实际上,早在2月9日,疫情处置领导小组就已经向驻济企业发出倡议了。


再联系这一回来自济南市教育局的“积极建议”,不难看出,官方并没有发现这一倡议的不妥。

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倡议大幅度推广的后果:

越来越多的企业,基于自身的利益保障,在招聘时有意识地挑选男性员工;越来越多的女性,其优秀的工作能力失去了发挥空间,个人价值与家庭贡献越发绑紧,丧偶式育儿现象越发严重。

更不用提女性本身就因生育问题在职场中遭受多少阻碍了。

图/Bloomberg


不过话说回来,官方的这种毫无自省的性别偏见,与素来男性在育儿上的缺失脱不了干系。在呼吁消除职场上性别歧视的同时,我们也该追根溯源,讨论讨论是否有机会去改善这一情况了。

这要从男性最初的参与开始:

如果有官方积极倡议男性休产假,男性参与育儿,事情会如何发展?


男性是否该参与产假?

其实在近几年的“两会”里,关于产假的讨论就已经越来越多了,几乎每年都有人提。

人口增长率的严重下滑,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崛起的女性权利意识,都让“产假”背后的权利撕扯和性别观念碰撞,空前的激烈。

光去年,就有多种不同的产假建议。

四川省眉山市的全国人大代表何学彬认为,女性产假应延长至1年。她的主要考虑是婴儿应得到足够多足够好的照料。

“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我发现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里的涉事孩子,都是源于缺乏母爱。”


但这种单方面强调“母职”“母爱”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建言背后对女性个人发展权利的漠视,更是让其很快受到了女性网友们的口诛笔伐。

△“是嫌女性找工作还不够难吗?!”


△“产假越长,职场对女性的歧视越严重”

得到好评的是另一份建议,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林勇的提案:

男女同休产假。

这已经是林勇教授第二次提出男性休产假的议案了。

2018年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后,他就提出了这个建议。当时,正是放开二胎后人口增长率不如预期,林勇基于自己对男性参与育儿意愿的调研和感知,以及考虑到男性参与育儿对孩子和男性本身人格完善的好处,提出了建言。

今年第二次提出,得到了网友更加积极、热烈的反馈。

△“育儿又不只是女性的责任”


如果有舆情机构针对今年“两会”产假建言,进行社交平台的语义分析,应该不难看出,网友其实已经有了共识——男女同休。

鼓励男性参与育儿,也符合性别平等的国际共识。

瑞典、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都有类似的法规,不少跨国集团也在这一点上做出了表率,比如达能集团就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实施覆盖全球10万员工的无性别差异的18周带薪产假政策。

那么中国距离男女同休产假,还有多远呢?


既得利益者的沉默


遗憾的是,网友的共识,可能更多是女性的共识。

从微博网友的口吻和头像等信息判断,女性发言者更多,支持者也明显是女性为主,男性的意见相对模糊。

作为此项休假建议的权利主体,他们想休产假吗?

他们想照顾产妇、照顾孩子吗?

他们本身怎样看待自己在育儿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男性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偶尔蹦出的几个疑似男性的评论,或是在强调男女同休产假的实现难度、或是在担心私企的用人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没明确表态不想休产假,可是,没有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

虽没有更成体系、更大规模的意向调研,但男性对同休产假不积极,那是很明显了。

△“要看老板的意思”

△“他们知道休产假带孩子比上班累”

这不难理解。产假可不是什么国庆假期或者五一假期,产假意味着一份工作,而且是不轻松的工作。

男性是现行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推动改变的动力自然差些。

哪怕是推行育儿假最早、鼓励措施最健全的瑞典,男性休产假的意识,也是逐渐进步的。

瑞典早在1974年就成为全球首个实施中性带薪产假的国家,父母可分享6个月的育儿假,然而第一年只有0.5%的男性申请。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激励男性休育儿假,包括经济奖励、不可转让的“爸爸配额”专属育儿假,类似去年“两会”建言中的“强制”男性承担育儿义务。

这个措施很有效,男性休产假的比例逐年提升。男性“育儿假”也被认为是北欧“新父亲”理念形成的关键政策之一。


韩国、日本在生育率下降严重后,也进行了男性育儿假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来自企业或男性的阻力。


在韩国,少数勇敢的父亲在申请育儿假后,得到的是企业和同事的震惊反应——育儿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


不过,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申请育儿休假的韩国男性在不断增加。2018年韩国民间企业的男性育儿休假申请者已有约1.7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46.7%。


△各国提供的男性育儿休假的时长,

韩国日本遥遥领先

图/statista


就目前的网友评论来看,中国女性对男性参与育儿的意愿不太乐观。


先争制度公平,再谈个人政治

正因如此,在对男女同休产假的热烈赞美声中,一种担忧声也格外明显:

享受了陪产假的男性,真能承担起照顾产妇和孩子的工作吗?

对这一点,习惯了丧偶式育儿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太大的信心,甚至有人谨慎提到了孕期出轨:

“有些男人还陪在了外面女人身边,我们前台就是怀孕生孩子被绿的,孩子还没满月就要离婚,外面都找好了。” 

“不是有句话说,不生孩子不知道自己嫁的是人是狗么。如果真的有男的利用产假只顾自己玩乐,而不照顾产妇照顾宝宝,那他真的不配为人夫为人父,建议女性及时止损吧……不然以后的日子恐怕会更煎熬。”

“反正陪不陪他都要休这个假,别想逃避,起码没有工作这个遮羞布给他。”

这些中国职业女性,对于自己在生育这件事中的孤立无援,是非常清醒的。

她们并没有指望男人的拯救,想要的不过是制度公平与机会平等。

△“他陪不陪没关系,我不丢工作就行。”

其实相比政策的显性歧视,亲密关系中的权利不平等,是更加隐蔽而不容易解决的,要靠更长远的、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政治实践来进一步推动。

而这些细碎的不平等,都可能让男性产假成为一纸空文。

对此,有网友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找了个什么样的男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用个体的道德水准,来代替对制度和文化缺陷的批判和反思。

问题的关键当然不在于你找了个什么样的男人。

人性本来就有极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显示不同的特质,比如在我们这种对男性育儿缺位和出轨极度包容的大男子主义文化土壤中,大家对不忠诚的渣男或是不负责任的巨婴,就还挺司空见惯的。

制度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济南官方倡导的“以女性为主”的倡导就是制度上的缺陷,进而导致性别偏见进一步加深。

而推广男性育儿假的另一层意义,则是性别观念的改造。

图/路透社


法定假期也是法定责任。无性别差异的产假,不止惠及女性,也向男性展示了另一种性别分工的可能。

更重要的,就像安妮海瑟薇在联合国的妇女节活动演讲中所说的,它会改变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今天的小孩从小就看到爸爸妈妈一起休产假照顾自己,未来的世界,是不是会更加性别平等呢?

网友对男性育儿实际落地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不过,那又是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了。

性别平等,道阻且长,总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翩翩

公关女/女权主义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


点个在看
愿所有抗疫人员平平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