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橙雨伞微博上看到一条粉丝投稿的视频,其中内容让人相当不适。
16秒的视频里,家长在和孩子玩一种“实验”游戏,引导孩子用充气玩具和锤子分别敲击盘子里的鸡蛋,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句话,恐怕很难让人不往性上联想。而事实是,纵览该视频在原发布平台底下各种“想歪了”的评论,也摆明了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视频出现?
相信大家都能够看明白,这就是一种为了博点击量的操作。成人段子本身在网络上就很容易火,再让这样的话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就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很多家长、成人恐怕在想的是,反正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让TA说一下,不会对其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切恐怕没这么简单,孩子从来都是在和成年人的互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去学习的,虽然当下她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当她有一天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呢?另外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视频中孩子对于“砸鸡蛋”这个游戏得出的结论是:锤子更硬所以能砸碎鸡蛋。这是符合儿童思维特征的表述,而当我们打破这种思维方式,灌输一个带有成人调侃意味的结论给孩子,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对于事物的思考、判断方式。成人觉得有趣是因为成人知道这件事本身是怎么回事,所以“另辟蹊径”的解读会让我们觉得好玩,但对于孩子来说,TA真的是把我们说的话当成知识在学习,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开玩笑”这件事情对TA们来说并不存在。家长有一万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式,但引导孩子说成年人才懂的低俗玩笑,绝对不属于正确的那一种。前两天和一个性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师聊天,他提起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在谈到性教育议题时,给出了一个对于性教育要不要做的“经典”答案:我们小时候都没经历过性教育,不也活得挺好的吗?我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在我开展针对家长、老师的性教育工作坊和讲座时,也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这时我会问问对方: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在经历的时代是怎样的吗?我常常和朋友这样打趣: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对于性无知的人,因为无处可学;但对于现在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开展性教育,TA们就可能会发展成性教育界的“自学天才”,去网上搜索大量的信息来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教给那些没上网看的孩子,因为对于性的好奇是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避不开的。但遗憾的是,这些“自学天才”学到的东西,往往充满了谬误、甚至负面的信息。作为一位家长,你要担心的恐怕不止是孩子玩的游戏、或学习软件上会弹出的色情、软色情信息,甚至还有你给孩子买的玩具。当你给孩子买了一套风靡全球的换装娃娃,看着娃娃可爱的面容和漂亮的服装,你会想到娃娃换装时露出的身体还藏着一个彩蛋吗?这个彩蛋就是,当你把娃娃放进冰水里,她的身体上会出现情趣内衣。情趣内衣绝对不是儿童的需求,而这样明显承载着成人性需求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孩子们的玩具上呢?显然,商家并没有把儿童作为唯一的销售目标群体,他们瞄准的潜在销售群体,恐怕还包括那些对于儿童的身体存在性需求的成年人。这还并不是性化儿童玩具的孤例,不久前,一位为女儿购买了市面上大热的魔法精灵trolls玩具的母亲,同样发现了新玩具上的奇怪设计。外表上鲜艳可爱的女精灵,在裙子底下、两腿之间却有一个隐藏的可按动装置,按下后,玩偶会自动发出喘息声以及咯咯的笑声。面对前面提到的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对于企业、平台更多的要求和监控来尽量避免类似的事情出现。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性教育的关注肉眼可见地在增强。2020年10月17日下午,经过三次审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后的未成年保护法从原来的72条增加为132条。其中第十四条中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据悉,这是首次在国家正式立法层面直接提到“性教育”一词。这证明了整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性发育和性健康的关注,也意味着和性有关的伤害会被更大限度地关注和预防。但环境永远存在不可掌控性,我们也明白,完全杜绝所有的风险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从小就在家里和孩子培养可以谈性话题的氛围,孩子任何关于性的困惑、问题,在家庭中都能被家长接纳和回应,那孩子自然就会把家庭当作主要的解决困惑的途径,我们就能保证孩子学习到的、信任的,都是科学的、靠谱的信息。当然,前提是家长首先要学习掌握科学的知识,而不是低俗的、博眼球的成人笑话(也别想当然地认为,你储存在脑子里的和性有关的信息都是科学的)。还比如,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就慢慢地知道,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有其复杂性,我们会接触到大量复杂的信息,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慢慢学会如何判断这些信息。而当你出现困惑或者迷茫的时候,和家长讨论永远是你可以选择的解惑方法,无论是怎样的话题。再比如,当遇到前面所提到的娃娃这类的事件时,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关注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问的机会,解决TA的困惑。孩子很多时候远比我们想象的智慧、有力量,只要TA不再有困惑,这件事只会成为TA成长路上的插曲而已。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可能做到完美,都会有无可奈何,会有疏忽,但如果对自己给孩子产生的伤害都毫无觉察或是有意忽视,则是令人无法原谅的。陪伴孩子成长,做好家庭教育,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挑战家长本能地想要保护孩子的焦虑,我们要做的是待在孩子的身边,给TA爱、信任、支持和帮助,做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和最好的十万个为什么。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