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听见她说》有第二季,这些问题最好别再出现了!

孙百卉 橙雨伞 2021-01-17



女性独白剧集《听见她说》,在昨天正式收官了。
 

诞生在女性议题被频繁讨论的当下社会,这部剧一开播,就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和赞誉。在《嘉人》和《一条》的专访稿中,导演赵薇和制片人金娜等人也讲述了制作这部剧集的诸多不易,还表示她们希望继续制作第二季。
 
但我想,如果因为创作不易就容忍品质上的瑕疵,这样的评论既不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不是对创作本身的尊重,因为好的创作从来就没有容易的。
 
所以这篇文章,我更想回到作品的制作本身,聊一聊,在这样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哪些问题是不应该存在的。
 

不该存在的问题盘点

 
首先,腾讯视频节目主页的各集标题就不大友好。
 
比如,第二集的标题是“杨紫演单亲少女哭诉控制狂母亲”。虽然我不理解为什么26岁的女性还要被称为少女,因为毕竟社会观念中“27岁就是剩女了”,但我更不能理解的是,一部为女性权利发声的作品,为什么会直接在标题中给女性贴污名化的标签。

再比如,第三集的标题“白百何演精分全职妈妈”。恕我直言,我觉得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看上去很好的生活存在问题的人,是一个异常清醒的人,这恰恰说明她是一个没有丧失知觉的人,觉得她不正常的人在我看来才是不正常的。

主页标题对观众具有引导与暗示的作用,播放平台在这个环节不自觉的厌女行为令人迷惑。
 
 ‍
其次,《听见她说》的片头美术风格过于“时尚”。
 
时尚界是物化女性形象的重灾区,片头里的女性形象戴着墨镜和大沿遮阳帽,踩着细高跟,天鹅颈、A4腰、大长腿,一股浓郁的《泡芙小姐》风扑面而来。


《听见她说》片头


《泡芙小姐》为2010年首播的都市情感动画,每集围绕一个特定身份女孩的日常生活展开。
 
作为一部以反对物化女性为初衷的作品,《听见她说》使用了这种物化女性风格的开头,就非常不合适。
 
虽然剧集里的8位女性也的确以城市中产阶层女性为主,但毕竟里面还是有像云重、冯爱梅这样不符合时尚工业标准的女性形象存在,内容没能做到阶层的多元化也就罢了,连片头都做得如此迎合刻板印象,就太说不过去了。
 
第三,一边批判社会文化造成女性外貌、身材与年龄的焦虑,一边植入护肤品和奢侈品的广告。
 
但这个问题在当下商业化的影视制作环境中是无解的,很难区分制作方究竟是为了传播解放女性的价值观,而被迫使用了束缚女性解放的手段,还是打着解放女性的幌子牟利。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既没有权力去操控政治与资本,严肃的女性政治议题也无法带来商业价值,所剩的价值不过是作为购物者的消费力。
 
以物化反对物化,以歧视反对歧视,公元2020的观众不再吃这一套了。
 
第四,不要总是让男性成为拯救者,也不要总是让没有男性伴侣的女性看上去很脆弱,不要让异性恋思维无处不在。
 
我不是在说不能有,而是说,至少不要8个故事都是这些。
 
本来奚美娟扮演的角色云重,中性化形象让人眼前一亮,结果她还是要靠异性恋来体认自己的女性身份,要靠跟异性发生性关系来成为“真正的”女人;杨幂扮演的机器人,明明被一位女性工程师拯救了,最后还是一个曾经出卖过她的男性给了她“真正的”家,她甚至还说,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他”,因为他说她是完美的。
 
 
我知道同性恋的故事无法过审,但强制异性恋大可不必,说好的独立呢!说好的不做完美女孩呢!Let it go, let it go, that perfect girl is gone!
 
异性恋叙事依然流行不是这个时代的光荣。从这个角度来看,尹丽川导演的《重塑》是表现最好的,其中对异性恋婚姻呈现出的强烈的失望,与解除婚姻时的对抗态度,是国产剧中非常难得的。
 
第五,一部为女性权利发声的作品,不应该复制、传播针对女性形象与社会分工的刻板印象。
 
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也是一个虽然陈旧、但从未过时的文化批判视角,大众文化产品,尤其是广告中,刻板影响无处不在。
 
可以说,一切包含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都是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为根基的,没有这个根基,就不成其为一部女权主义作品。
 
《听见她说》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你可以在剧里看到外貌中性的女性,拒绝迎合男性审美的年轻女性,不能适应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的家庭主妇,不隐忍的妻子,不接受社会期待的单身女性,反抗资本的女工程师,自我意识觉醒的机器人。
 
但同时,《听见她说》中的《许愿》一集,却突兀地出现了对边缘弱势女性群体的刻板化描述,几乎整集是对单亲母亲群体的妖魔化塑造。
 
这一集,也是全剧最大的败笔。

 
 

被控诉的单亲妈妈

 
《许愿》有多糟糕呢?说它是一部反女权的作品也不为过,编剧与导演的厌女情结无处不在,更可怕的是,所有参与者对此都没有觉知。
 
《许愿》这一集聚焦的是原生家庭问题,杨紫扮演的26岁女孩小雨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父亲在母亲怀孕时候出轨,而母亲则难以走出感情创伤,变成了一个“控制狂”。
 

 
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位女性在说话,似乎完全符合“听见她说”的主题,但这位主人公在作品中的主体身份并不是女性,而是女儿,把她换成儿子,控诉依然成立。

可那个被控诉的人——母亲,她的身份是明确的。

她完全符合父权制社会旷日持久的对“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的污名化描述,主创者对于一个无法走出伤害、开启新生活的单亲妈妈,既缺乏基本的同情心(极尽能事去丑化她的形象),也缺乏必要的同理心(完全无意于探讨社会的责任)。

由于我本人即是一位单亲妈妈,我对于这一集呈现的对单亲妈妈这一弱势群体的恶意,感到十分气愤。既然是“听见她说”,那我很想代替没有机会在片中发声的单亲妈妈们,对歧视单亲妈妈的主创团队,也对漠视单亲妈妈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说一些话。

26岁的小雨,一上来就把自己放到了妈妈的对立面,说如果没有自己,妈妈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因为爸爸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出轨。

这个逻辑真的十分糟糕,爸爸出轨虽然不是全部悲剧的唯一原因,但至少是所有原因的起点,你和妈妈都是破碎家庭的受害者,而第一个亲手打破这个家庭关系的人,恰恰是你的爸爸。你认为自己在与妈妈糟糕的亲子关系中是无辜的,却不能同理妈妈在那段糟糕的婚姻关系中也是无辜的。
 
 
然后小雨说,“那几年”妈妈为了报复爸爸,抱着自己四处去闹,给自己留下了心理阴影。
 
按照儿童最早的记事年龄大约3岁算,妈妈抱着孩子到处闹的时间大致是小雨3-8岁时,也就是说,距离爸爸出轨已有3-8年——这是妈妈的第一宗罪,不肯原谅爸爸多年前偶尔的出轨行为,心胸狭窄;第二宗罪,把孩子当作博取同情的报复工具。

不过从诸多逻辑不通来看,是编剧非要妈妈这样抱着小雨“闹”,多熟悉的厌女配方!
 
之后,妈妈最大的“罪行”来了:企图毒死小雨并自杀。
 
 
以小雨26岁的阅历,编剧就没有让角色想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妈妈不但没有走出伤痛,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自杀行为,是因为她有可能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吗?

在长期遭受心理折磨,导致抑郁后做出极端疯狂的犯罪举动,这是妈妈的第三宗罪。
 
至于小雨还能被犯下“故意杀人罪”的妈妈继续抚养这件事,我姑且脑补为基层法律执行和儿童权益保障不健全的锅。没有保护好小雨后来成长过程中的权益,没有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妈妈施以援手,这个社会是负有首要责任的。

整个视频到这里才刚7分钟,弹幕里很多网友已经表示“窒息”了。
 

 
接下来小雨又说,由于妈妈没办法正常工作,自己的童年物质匮乏,没有花裙子穿,好几个夏天吃不了冰棍(后面不是还说妈妈给小雨“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吗?)。

没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就选择与前夫和前夫的家族割席,这是妈妈的第四宗罪。
 
而妈妈的第五宗罪是告诉你:你没有爸爸!
 

 
是的,这句话是错的,我十分知道我们这个文明社会对单亲妈妈的美好寄望是:无论怎样孩子是无辜的,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对不起妈妈,但爸爸非常爱你,虽然爸爸和妈妈不再一起生活,但爸爸永远都是你的爸爸。
 
但应然不等于实然,高考成绩全校第一的小雨是否思考过,妈妈所处的时代、成长环境、她的教育背景等等,是否支撑她具备这样高尚的品质?

如果她的错误是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那么她如何能够跳脱出她的时代局限,给孩子一份高尚的母爱呢?
 
编剧为了加深小雨没能与爸爸相认的痛苦,以达到加重妈妈罪过的目的,不惜给爸爸编了罹患癌症这样狗血的剧情,而且必须让他尽管有钱,也既不按照法律规定按月向小雨母亲支付抚养费,也不用来治病,仿佛只有攒着、临终前一次性给孩子,才能补偿缺失的父爱。
 
 
至此,爸爸的出轨已经被洗得白白净净,谁还忍心记得他当初情有可原的偶然犯错,他一死了之,从此成为孩子心中的白月光,而妈妈不肯原谅的恶果却还没有终止。

第六宗罪:妈妈不信任任何人,不接受其他叔叔的关怀,不肯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第七宗罪:妈妈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疯狂控制孩子的生活,她偷看孩子的日记导致孩子不敢说真心话,对孩子反复施加言语暴力导致孩子伤痕累累,收买孩子最好的朋友做她的间谍导致孩子从来没有好朋友;
 
第八宗罪:她不允许孩子遵循生物遗传规律长得像爸爸;
 
第九宗罪:在孩子努力逃离妈妈的身边后,因为没有安全感,妈妈不停给孩子打电话,不接她就会骚扰孩子身边的人;
 
第十宗罪:妈妈从小给孩子灌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观念,但后来又逼迫孩子早婚早育,然后孩子好不容易敞开心扉爱上一个男人(又一个白月光),妈妈又跑去跟他说他配不上把恋情搅黄了……
 

 
写到这里,我也感到非常窒息,不是因为小雨的痛苦而窒息,而是为编剧对单亲妈妈的恶意感到窒息,为整部片子散发的厌女气息感到窒息。
 
片子的最后,小雨被爸爸遗书里爱的表白治愈了,她也对妈妈表达了自己的爱,还希望妈妈能爱自己。

虽然这种“在宇宙的中心呼唤爱”式的结尾,与前面愤怒而绝望的控诉格格不入,但编剧此时太需要一个能够粘合所有人支离破碎的三观的强力胶了。
 
很显然,创作者们压根儿不打算去批判现实中很多爸爸在离婚后对孩子不闻不问、不按时支付抚养费等问题,也不会思考为什么单亲妈妈远远多于单亲爸爸,也无意于探讨为什么单亲妈妈没有自我的结构性原因,更不会质疑为什么社会福利无法给予帮助。
 
这种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无人知晓》中的单亲妈妈,即便是对那样一个在现实中触犯众怒的女性,是枝裕和依然在影片中给予她人道的关怀,并对社会进行问责。


你们可以讲出更好的故事

 
回到整体剧集上,China Daily的相关报道曾提及,《听见她说》是一部关注“Women’s Rights”的作品,赵薇和金娜也在各类采访中反复强调这部作品是要为女性发声的。
 
据说她们从社会新闻里选取了60多个主题,每个都是100字左右的大纲,一共做出来十几个故事,但由于尺度与完成度的问题,最终播出了8个通过审查的故事。
 

 
我完全相信赵薇与金娜的初衷,但意愿不等于结果,想做不等于做得好。
 
这部作品还在宣传阶段的时候我就表示过不期待,并不是因为珠玉在前,而是因为不能指望自以为对女权主义知其然的主创团队,能够拍出知其所以然的作品。

女权话题在当下的网络空间非常有热度,有影视从业者投入到这个题材的创作是正常的事情,当然,拍好或拍不好也都是正常的事情,一部作品拍出来就是要接受“见仁见智”的评判的。
 
我不喜欢“吃女权红利”这种说法,能有红利可吃也是女权主义者一点一点争取到的空间,比无人问津强多了。
 
从思想性上来说,《听见她说》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作品;从艺术性上来说,也做出了一定的形式创新。
 
我非常希望看到它的第二季、第三季,但也希望主创们能够沉下心来,讲述女性的困境,不能仅仅因为没有人去讲,而是因为由你们来讲,可以讲得更好。
 





两天前的推文下面,我们发布了煲剧群邀请,没想到,热情的小伙伴们迅速占据了200个名额。多迟来一步的小伙伴们,给伞伞发来“求拉群”的信号。

那就,热烈欢迎“煲剧群2.0”吧!


难得消遣却苦于无剧可看?
想和更多姐妹一起讨论女权剧集?
有心仪的女性题材电影想要拼命安利?
看到厌女情节想要拼命吐槽?


现在,立刻,马上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入群,
和姐妹们一起聊天侃剧吧~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往期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