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不要再打着“照顾”的名号,来歧视女性了!

林奥 橙雨伞 2021-02-24

图/《别扭合租房》



最近,“仅限男性”这一招聘要求,再度激起网友们的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有媒体报道,江西抚州高新区于2020年11月发布的公开招聘的岗位表显示,抚州高新区党政办公室、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等14个招聘单位的综合岗、管理岗及综合文稿岗等20个岗位,都标注了“要求男性”。


网友们不解,质疑“如此招聘涉嫌就业性别歧视”。


对此,江西抚州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于近日回应称,部分岗位之所以限制男性,是综合考虑了身体素质与岗位工作强度等因素


由于工作岗位性质特殊、环境艰苦,且需要经常加班、从事外勤工作或奋斗在一线从事基层工作,因此设置了只限男性的条件。



表面上看是体恤女性,担心女性无法承受工作的重压,可实际又如何呢?


事实上,像上述例子这样,在工作场景中,以照顾为借口,基于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对女性进行限制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



没有工作的女性


我大学学的是工科,同班女生找工作的时候那可真是怨声载道。


尽管在各种各样的努力下,明目张胆的“仅限男性”的招聘启事已经不多,但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里,女生还是很吃亏。


一问就是“工作环境艰苦,怕女生不能适应。”至于女生是不是真的不能适应,没有人在意,这个假设就放在那里,成为了很多女性进入职场的拦路虎。


这样的画面可能更常发生在女性身上。

图/《我存在的时间》


即便找到了工作,也可能难以被委以重任。


有的单位招聘,经常有“每招多少个男生,就招一个女生”的惯例。


女同学对这种事情特别不满,直言这些单位的目的是“解决适龄男青年的婚育问题”,但无奈对口单位少,简历还是得投,但真的被录用了,进去也只是给一些闲职,很难有什么职业上的发展,还要被外人说是在“享福”。


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啊?


好不容易被委以重任,工作成果还可能算不到自己的头上。比方说,这次疫情期间,女性医护人员的数量远超男性,但是在公共呈现上,女性形象就少了很多。


即便工作成果无法窃取,工作能力也很难被承认,别说同工同酬了,就连称呼都是直白的区别对待。我们单位有三个合伙人,大家都管那两个男的叫“X总”,轮到女老板,就直接叫她的名字了。


哪怕工作能力被认可了,仍然可能被(刘强东之类的老板)敲打“给兄弟们一点儿机会”,让你“休息”。


刘强东在京东聚餐上,对怀孕的副总说“希望你多去请下假”。



被锁死的性别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阻碍女性职场发展的是沉重的母职负担和家庭责任,是“无法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给女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但这样的论述并不成立:男性一样无法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他们就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实际上给女性造成负担的,只是这种“女性需要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的预设。


图/《我,到点下班》


因为这样的预设,男性和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孑然不同的处境。


无论实际的情况如何,男性总是以一个“随时都有时间来工作”的形象出现,他们是“好员工”;而如果一个男性以照顾家庭为理由,推掉工作,毋庸置疑会获得“好老公/好爸爸”的形象,绝不会是职业生涯的扣分项。


而女性的时间,则因为“家庭”的存在,被认为是碎片化的、割裂的。


无论实际的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如何,女性总是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员工”;


而当一个女性选择放弃家庭(或者因为单身根本就没有家庭)方面的义务,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又会面临着“不合格的女人/妻子/妈妈”的指责,这仍然会给其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图/《坡道上的家》


性别角色被锁死了,所以无论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如何,得到的评价和人们对其未来的预判都会有失公允,让女性无法充分地参与到工作之中,遑论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虚伪的照顾


女性之所以被要求“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是因为这个平衡的受益者,并不是女性本身


这个“平衡”的本质,是女性被定义为家庭的照顾者,从而可以维持婚姻/家庭制度的稳定,让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运转,让家务等工作转化为无偿劳动;而当市场上的劳动力减少后,有限的工作岗位也能满足大众对有偿劳动的需求。


所以,当工作和家庭发生(想象中的)冲突时,这套系统就为女性做出了牺牲工作的决定。


图/澎湃


而这样的决定,正是通过那些看起来是在“照顾女性”的话术或者政策产生的。


常见的方式包括夸大生理差异,让女性难以进入特定的行业;


贬低女性工作的价值,一些女性从事的那些辛苦而回报少的工作(如幼师),经常会被揶揄无用;


另外还有很多糖衣炮弹式的政策,比方以“辛苦”为由,不派女性去出差,或者把产假延长到令人担心的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真正的“照顾”,却是扎扎实实地给了男性的。


比方说,不少专业在招生时,一卡性别比例,就会造成女生录取分数远超男生的状况。


近期,教育部已作出相关规定。


又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不少地方对男性教师、教授的要求也会放的比较低。


新华社此前的文章引起了广泛争议。


男性在这些“照顾”里,获得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与女性受到的那些“照顾”完全不同。



职场女性,前路漫漫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女性的职业参与稳步增加,前述的很多性别范式已经逐渐被弱化。而且不少实证研究都证明,和谐的性别比例有利于企业的绩效,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但经济下行,岗位不足时,“照顾家庭”的论述,仍会影响人们的女性的境遇。


今年的疫情,就让不少女性被迫承担起了加倍的无偿照料责任。全球范围内看,女性在职业上受到的冲击,都远远超过了男性。


疫情危机下,女性被迫降低职业追求,且承担了更多无偿家务劳动。


另外,这些年来,微信、钉钉等通讯软件将工作时间拉长到几乎是“全年无休”,加班文化、996盛行,以工作时间、能不能随时工作等来判断一个员工是否“合格”的企业文化又开始流行起来,女性在职场上就更是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状况下,那些所谓“照顾”,就显得尤为可笑了。


它们不是发更多的薪水,提供更多的培训,或者是开拓更多的上升通道,而只是在减少女性的工作机会,弱化女性劳动的重要性。


它们只是在以照顾之名,行歧视之实。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往期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