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译组专访琥珀四重奏丨“像琥珀一样保持纯净!”

音乐文献编译组 音乐文献编译组 2020-08-24

琥珀四重奏专访

音乐文献编译组 x 首创郎园

▲ 琥珀四重奏

琥珀四重奏(Amber Quartet)2005年创立于中央音乐学院, 是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职业弦乐四重奏,广泛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琥珀四重奏至今多次创造中国室内乐历史:他们是第一组获得国际职业室内乐比赛最高奖的中国弦乐四重奏;奥地利传奇弦乐四重奏 Alban Berg Quartet 门下唯一中国传承者;第一组考入马德里国际室内乐学院并以满分毕业的中国公派弦乐四重奏;国际顶级室内乐音乐节MISQA邀请的唯一中国四重奏;第一组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的弦乐四重奏等等。


琥珀四重奏接受了包括世界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中国国家级刊物 “China Daily”、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澳大利亚ABC广播、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西班牙《欧华时报》、《新京报》、《广州日报》、《音乐时空》等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与专访。


琥珀四重奏(Amber Quartet)获得了国内外音乐家与媒体的高度赞誉,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将琥珀四重奏称为“卓越的组合”;国际传奇弦乐四重奏团“阿班·贝尔格四重奏”格温特·毕席勒先生预言“琥珀四重奏将成为国际四重奏领域的引领者之一”;莫言为琥珀四重奏题字:“余音绕梁”。琥珀四重奏音乐家:宁方亮、苏雅菁、戚望、杨一晨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独奏与室内乐课程。


1


问:国内室内乐的欣赏氛围与教学重视程度仍需继续成长,但“琥珀四重奏”已经得到非常多的认可,感谢“琥珀四重奏”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何要选择“琥珀“作为四重奏组合的名称?

答:其实我很早就关注「音乐文献编译组」的公众号了,并且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很惊喜,能够接到「音乐文献编译组」的邀请来做一期采访。琥珀四重奏的名字实际上来源于一个灵感。有一天,当我(杨一晨)看着室内乐(Chamber music)这个词的原文,我突然间意识到,如果把这个字拆开,“CH”代表中国、“amber”是琥珀,那么「琥珀四重奏」就是最理想的一个名字。中国的琥珀四重奏等于室内乐,我们希望能够做好自己,希望能够努力做到这一点。

同时「琥珀」也有很好的寓意,它具有一种自我清洁的能力,逐渐地排出杂质,让自身变得晶莹剔透,这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特质,其实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像琥珀一样保持一种纯净的状态。

2


问:“琥珀四重奏”的充满深邃与精致,通过关注琥珀的演出和公众号,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琥珀”,也见识了诸位成员老师的其他才华,特别是杨一晨老师的写作、摄影与海报制作功夫。在杨一晨老师的文章《理解舒伯特的钥匙》中有一句话特别吸引我,那就是:“在艺术里多‘学’一些,就是学术。” 能否请“琥珀”谈一谈,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才能“多学一些”,以及“琥珀”在“多学一些”的经验?

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觉得学习音乐可以考验一个孩子最全面的能力。无论是肢体上的还是理性的、感性层面的,特别是耐心和毅力,这些都很重要。就我们成长的轨迹来说,足够的“敏感度”和“韧性”非常重要。

弦乐四重奏需要演奏者的“敏感度”极佳,它即是艺术上的,也是人与人相处中必不可少的。在弦乐四重奏的乐谱上有很多是“密码”,演奏者需要去捕捉作曲家最新腻的内心的想法,根据音乐史去推测他那个时候的精神状态,用细腻的方式(和声、音色)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是绝对不行。其实,在音乐家阶段的教育里,敏感的人通过观察同伴的演奏,就能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并不需要很多告诫或指点,这种学习状态区分了音乐家与学生。

当然,只有敏感也是不够的,敏感容易让人变得易碎,所以当一个人越敏感时,就需要越多的韧性去支撑它,其实我们在艰苦的练琴、排练时都在塑造性格中的 “韧性”。如果一名学习音乐的同学兼具这两点,那么是任何难题、任何挫折都不会击垮他,同时,他一定能够学到比别人多的东西。

回顾我们的成长,其实我们一直努力的保持着这样的学习状态,现在面对学术更是如此,在学术的世界里我们要“发现知识”,敏感度与韧性这两点就更加重要了。

3



问:“琥珀四重奏”本周末就要就要开始在郎园室内乐音乐季上演《永远的爱情灵药:乐读“瓦格纳”》音乐会(活动信息详见文末),能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音乐会的曲目的欣赏窍门,特别是这几部作品在聆听时值得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琥珀四重奏”准备这样一场音乐会一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在准备音乐会,特别是音乐会排练上有什么经验介绍给其他四重奏组合呢?——书音会丨“永远的爱情灵药”:「琥珀四重奏」乐读“瓦格纳”

答:用弦乐四重奏的方式演绎瓦格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选择了对于瓦格纳最具含义的作品“齐格弗里德牧歌”,这首作品与瓦格纳的家庭有关,也与他的歌剧有关,是瓦格纳对于生活理想的最高表达之一,它最初本就是室内乐的形式,后来瓦格纳把它改编成为交响乐。我们选择用弦乐四重奏的方式给瓦格纳宏大的世界画一幅简单的素描,弦乐四重奏正是一种“提炼的艺术”,也许这个版本在中国还是首演呢。

不仅如此,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对比”的方式折射瓦格纳作品的特殊之处,所以在曲目上,我们选择了瓦格纳音乐的源泉,也就是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他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同时,我们也选择了在瓦格纳那个时代,与瓦格纳音乐风格几乎站在“对立面”的门德尔松,他生命晚期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展现瓦格纳的音乐,看一看他的源头在哪里,看一看他在那个时代希望超越的以及想要与之相抗衡的力量是什么样子,我们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再去认识瓦格纳,将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

音乐会曲目

门德尔松:作品80号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  

Felix Mendelssohn Op80/6 String Quartet in F minor. 


贝多芬:作品135号F大调弦乐四重奏 

Ludwig von Beethoven Op135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瓦格纳:齐格菲尔德牧歌

Siegfried Stays at Home


4

在2014年的时候,宁方亮老师曾接受采访,其中提到“即便在欧洲,四重奏也是音乐塔尖上的宝石,三百年来它一直是高端、小众的代名词。室内乐在中国尚未被广泛认知,需要大量的工作来培养观众。”这次在郎园举行的《乐读“瓦格纳”》音乐会,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将一本书(蒂勒曼的《我的瓦格纳人生》)与现场嘉宾对谈(曹利群、姜骁纹),与四重奏音乐会结合的多元形式。我们前面请教了关于音乐与学术的关系,现在想请教“琥珀四重奏”关于室内乐与音乐普及的问题。请问室内乐如何在走进大众的审美生活的同时,又不落俗套?“琥珀四重奏”提出“脚下即舞台,舞台即讲台”,这些年的积累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答:如何不落俗套,这是件挺难办的事儿。但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引领观众的审美,而不是迎合市场的需要。

弦乐四重奏在历史上是一种高级的、小众的艺术,但是走到今天,弦乐四重奏已经成为各大音乐厅必不可少的构成,它早已不在小众,但是在中国,一直没有人去阐释弦乐四重奏的艺术经典在哪里,没有人引领观众走进这个世界。弦乐四重奏中有这么多经典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究竟在诉说什么、为何经典、这样的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问世的,等等。

在此前有很多外国弦乐四重奏来,演奏结束就走人了,观众听了也不明白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我觉得特别遗憾。我突然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不错的弦乐四重奏,其实不缺“琥珀”一组,但是中国缺一组能用中文讲室内乐理念的弦乐四重奏。为什么我们不发挥母语优势,把我们了解的知识讲给广大观众听?这项工作恰恰是外国音乐家做不了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在音乐会中与观众“聊聊“的状态,观众也很喜欢。这推动我不断的阅读、写作来填充自己的“话匣子”。今天我们可以在中国大胆的选择最晦涩的弦乐四重奏曲目,并且并不担心观众的接受问题,甚至许多观众(包括港澳台的朋友)专门坐飞机来听我们的音乐会(还有唠叨),这是我们做到现在觉得最愉快的事情。

5


问: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琥珀四重奏”又说:弦乐四重奏是“四个人的婚姻”,这场 “婚姻至今刚好两个七年之痒,能跟大家谈谈这些年的幸福与辛酸吗?

答: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笑)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它逼迫我们接受完整的爱情:炙热的爱、褪色的爱、平淡的爱,破碎的爱。我自己属于早恋、早婚那一类人,已有有空聊聊情感专题也挺好。(大笑)

说回正题,“弦乐四重奏是四个人的婚姻”,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说法,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因为一组优秀的弦乐四重奏成员,要互相摸索三、四十年,这完全和婚姻一模一样,每个人最真实的性格也都要暴露给同伴。

琥珀的成长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心酸很多,我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被别人理解,甚至我们的家长也都不理解,身边的同学都在拼命地练习独奏,我们显得很异类,几乎没有人看好我们。后来我们逐渐深入进学术里,别人才意识到我们所做事情的价值。在2013年我们走向世界,走向职业状态后,才意识到这一行的标准有多高,艰苦与压力都是超出想象的,我们也理解了为何之前中国有那么多弦乐四重奏都没能撑过第一个十年。

我们在解散的边缘徘徊过,而且是很多次。但大家心理都有一种责任感,如果我们不坚持,可能中国的弦乐四重奏(室内乐)与国际相比就会更落后,我们想改变一点什么。这么说起来,除了琥珀的成员性格都挺好之外,责任感是我们最大的凝聚力。

6




问:国内古典音乐的演出市场、图书翻译与各类欣赏课程如今越来越热闹,但室内乐一直相对被人冷落,请教“琥珀四重奏”有哪些好的室内乐欣赏与研究图书值得关注与阅读,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有哪些世界级室内乐乐团值得大家关注聆听?当然,首先必须包括“阿班·贝尔格四重奏”。

答:现在中国真是和世界走得越来越近了,读者很幸福,能够用中文阅读很多国外优秀的读物。然而,弦乐四重奏的文献资料在中国现在还是一片空白,在英文世界当中也比较少,大多数资料都是法文和德文的,这和欧洲的室内乐传统有关系。好消息是,我们正在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家潘澜女士开展一项研究项目,这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项重点研究项目。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是与当今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相接轨的,期待着等到研究成果公布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推荐一些必听的弦乐四重奏组合,曾经欧洲的阿班贝尔格四重奏、美国的茱莉亚四重奏、前苏联的鲍罗丁四重奏是统治世界室内乐的“三驾马车”。其中,阿班贝尔格四重奏在德奥音乐中占据了统领式的地位。除此之外定居在美国的“上海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瓜内利四重奏”、“哈根四重奏”、“埃莫森四重奏”、“耶路撒冷四重奏”、“阿特密斯四重奏”、“阿波罗四重奏”都位列国际顶级弦乐四重奏行列。

其实弦乐四重奏的地域性特别强,几乎能在音乐学院任教的弦乐四重奏水平都很高。长期的文化熏陶让不同国家的弦乐四重奏的风格差异很大,现在世界上弦乐四重奏风格已经变得很多元化了,所谓“正统”的音乐概念正在被“集体个性”取代,这点是古典发烧友们“打嘴架”时经常忽略的(笑)。

7

问:多年前,“琥珀四重奏”曾远赴西班牙,跟随“阿班·贝尔格四重奏”成员(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第一小提琴(Günter Pichler)学习室内乐演奏,能跟我们谈谈这次学习过程中的故事与收获吗?

答:与“阿班贝尔格”四重奏学习的经历是我们一生最难忘的回忆。Günter Pichle大师教给我们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从古典一直到当代派,几乎所有音乐时期的经典作品,我们都有细致的探讨研究。现在回想它对我们最重要的影响,我认为有三件事情:标准、态度、心境。

第一件是他为我们建立了声音标准(The Quartet Sound),它是一种立体的和声的立体构思,它基于精确的音准调整与音色处理(玩命的排练和琢磨),这相比钢琴十二平均律的音准要复杂100倍,我认为这个是最无价的。

第二件事情是学习态度:在中国,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场景都是谁在比赛中获了奖,然后发行了专辑,接着就是开音乐会,就这样走上了事业巅峰。但是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是,获奖和发专辑只是等于学习弦乐四重奏的起点。这种态度就是他给我们的第一课。在中国我们认为是“终点”的状态,在他这里只是“起点”。

我们的导师对我们期待非常高,因为这是他教的第一组中国学生,他跟我们说应该也是他这一生接受的唯一一组中国学生。对我们寄予厚望,自然也给了我们极高的要求。在与他学习的两年的时间中,我们觉得好像学了十年一样,每一天排练12个小时,中午12点到晚上12点,再练3个小时的困难片段和独奏作品。

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中,我们每天都处在重度的失眠状态,现在回想起来,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这样的体会是一生宝贵的财富。他对我们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一句话,这句话从此改变了我们演奏音乐时的心境:为自己演奏。

8



问:回顾过去十四年来所走过的路,你们有什么感想,对未来的又有何期许呢?

答:琥珀四重奏走到现在14年了,从四个高中生的懵懵懂懂,到现在肩上扛着责任前行,我们一直在成长,逐渐走出了一条我们的道路,现在这条路也成为学生们可以效仿的道路。在琥珀团队里,每个人心中的 “我为人人”远远胜过“人人为我”,这种团队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感恩我们处在的和平时代,感恩中央音乐学院和导师对我们培养。如果说期许的话,保持好奇心,保持敬畏感,做一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审美的事情。总之,我们的梦想还有很多。

访后感

乐文献编译组是一个致力于通过翻译海外西方音乐访谈、乐评、书评等为主要工作的兴趣学习团体,所以我们也特别感谢 “琥珀四重奏”接受采访,以及感谢为我们安排本次采访的郎园室内乐音乐季。正如杨一晨老师曾说的那样:“以婚姻为例,一个人过日子很容易,但结婚后就要难很多。”作为兴趣学习团体,我们才刚刚起步,也深知一个团体想要走下去,需要能力、努力与彼此信任。

一起欣赏琥珀四重奏的精彩瞬间吧~


宁方亮

小提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琥珀

四重奏第一小提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苏雅菁

小提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琥珀

四重奏第二小提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戚望


中提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

琥珀四重奏中提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杨一晨

大提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

琥珀四重奏大提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4月20/21日
来郎园现场聆听
「琥珀四重奏」乐读“瓦格纳”书音会


永远的爱情灵药

/

「琥珀四重奏」乐读“瓦格纳”书音会


活动时间

2019.04.20 19:30 

2019.04.21 19:30



活动地点

郎园Vintage21号楼·良阅空间


嘉宾

宁方亮、苏雅菁、戚望、杨一晨

姜骁纹、曹利群


活动报名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每位购票者

将现场获赠价值 ¥59元《我的瓦格纳人生》一书

单人票  双人票  三人票

4月15日前购买 享受 95折优惠



· 现场嘉宾 ·


姜骁纹


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福坦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麦芙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认证课室老师,“郎园大师课”主讲导师,音乐教育家,专业小提琴演奏者、古典音乐传播践行者,跨界音乐学者。



曹利群



曾任古典音乐杂志《爱乐》主编。为多种报刊杂志撰写音乐散文和音乐批评。创作、翻译、编写有关古典音乐的书籍十数种。近期出版有音乐散文集《灯塔的光》《慢慢天明》等。翻译有《梅纽因访谈录》、《怎样听懂音乐》。常年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曹利群老师只出席4月20日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