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托卡尔丘克获奖的一刻,辛波斯卡灵魂附体

叶克飞 凤凰网文化 2019-10-11


2019年10月10日,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委认为:“她以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激情构建的叙事想象力,代表了对生活方式多种边界的跨越。”在她获奖仅仅20分钟之后,她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中国某家图书电商中的销量立马涨到了600倍。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从小家中常常堆满了书籍,这大概是促使她后来成为作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在华沙大学心理学系读书,以及曾做过心理咨询师的经历,都使得她的作品经常表现着个体梦境或者集体潜意识,并用寓言、神话、梦境等超现实方式,开展一场心理探索之旅。


托卡尔丘克继承了波兰文学的深厚传统,又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无比契合。这使得她的作品兼具民族性和跨时代性。所以曾经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她评价甚高,称她为一位“辉煌壮丽的作家。”


438


《洞见》第438期


另辟蹊径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让波兰文学更加瑰丽

文 | 叶克飞

于我而言,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个巨大的惊喜。若用经典体育解说的句式,那就是“这位去年和今年连续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60后波兰女作家继承了波兰文学的光荣传统,显克微支、莱蒙特和辛波斯卡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三位前辈都曾是诺奖得主,获奖时间分别为1905年、1924年和1996年。前两位写小说,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同道,辛波斯卡写诗,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步入文坛,正是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初试啼声。
 
但要说“灵魂附体”,似乎仍不准确。抛开辛波斯卡不提,显克微支和莱蒙特一脉相承,都以现实主义留名于文学史,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却选择了神秘主义这种选择多少跟她的经历有关。大学时修读心理学,毕业后做过心理医生,探讨梦境既是工作,也是创作之源。至于频繁将古老传说融入作品之中,则与波兰人的民族情结有关,即使她对民族主义向来不感冒。
 
直至前两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的中译本才面市,分别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时间》和1998年出版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前者被誉为“当今波兰神秘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但未必是作者本人的巅峰,因为60后的她仍值得期待。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翻译:易丽君 袁汉镕


所谓太古,是一个边荒小村,边界有天使把守,并有一条看不见又无法逾越的墙。人们或会自以为离开太古,其实不过是在墙前入梦,醒来后回家,将梦当成回忆。在这个村落里,现实与神秘、人类与自然、历史与神话交织,几代人的命运与流逝的时光就这样被书写,一部东欧百年史悄然呈现。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并未被作者遗忘,只是以更具想象力甚至魔幻的方式被一一剥开。种瑰丽的想象,其实迥异于热闹的奇幻小说。在这一点上,它反而继承了波兰文学的传统——沉静有力,注重哲理。或者说,这是严肃而内敛的想象。

 

在《太古和其他时间》里,地主波皮耶尔斯基陷入了焦虑之中,俨然现代人。在他眼中一切都在消失,从爱情、性爱到金钱,从人到物。他只能向自己发问,并陷入神医拉比的那个问题:“我们要向何处去?时间的尽头是什么?”

 

这是老去者的悲哀,年轻时的朝气与进取早已不再,生活的边界不再延伸,只剩下种种掩饰与妥协,并美其名曰“与生活和解”。但在托卡尔丘克笔下,这种焦虑也以诗意呈现,多少是一种宽慰。与之类似的还有那位中年男人帕韦乌,若在微信时代,他就是如假包换的油腻男,可托卡尔丘克的内敛文字让他显得不那么讨厌。

 

在书中,托卡尔丘克巧妙地设置了梨树年和苹果树年的概念。在前者的周期里,人们按部就班,无任何改变,而在后者的周期里,人们尝试各种新事物,打破种种人际关系乃至亲情关系。二者交替发生,看似高潮低谷,实则是互相为另一方酝酿。托卡尔丘克想表达的,其实就是时间的力量。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翻译:易丽君 袁汉镕


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托卡尔丘克同样将场景设在边荒小城镇中,讲述一片土地上的纷杂故事与漫长岁月。小说、散文式的呓语、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甚至菜谱,长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以及其他许多许多人,合力拼凑成了这部作品。托卡尔丘克从不看重形式的统一性,而是热衷以多样化的碎片模式呈现故事。即使你无法在其中觅得一条主线,却也会为这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欣喜不已。
 
与《太古和其他时间》一样,托卡尔丘克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没有忘却波兰的历史,同样魔幻的笔法,书写的是同样充满创伤的现实。正如她曾说的:“现实主义写法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因为人在世界上的体验必然承载更多,包括情感、直觉、困惑、奇异的巧合、怪诞的情境以及幻想。”
 
书中让我最为感怀的一段,是半个世纪后的回访故地,寻梦者中的老人彼得·迪泰尔登上山脊,“他把世上所有的山跟这些山作过比较,在他看来,任何山都没有这么美”。最终,他死在了波兰与捷克的分界桩旁,“他的一只脚在捷克,另一只脚在波兰。”
 

这正是托卡尔丘克所居住的地区,波兰南部边陲,紧邻捷克。无论寻梦还是寻根,都是她的归依。
 
从这一点来说,托卡尔丘克是最传统的波兰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有难以舍弃的民族性。但她的写作方式,却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无比契合。
 
有趣的是,尽管难离波兰南部,但托卡尔丘克在作品中时常描述旅行与迁徙,这也让人更期待她的《航班》。布克奖评委会称这部作品“《云游派》讲述的是永恒运动中的瞬间状态,是暂时停留在我们身体里,但仍然处于运动状态,并向死亡一路狂奔的生命。这是一部关于游牧者的小说,一部关于逃离,关于不停迁徙的小说,是一部关于机场生活的小说。与此同时,它又在讲述死亡的不可回避——无论是自己的身体,还是最终的结局。《云游派》是一部奇妙的、充满智慧、妙趣横生而又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诺奖得主,这部作品的中译本不会太远。



【作者简介】


叶克飞,专栏作家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责编:墩墩图片:网络


■  凤 凰 网 文 化  ■时 代 文 化 观 察 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