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远东边境为何会有犹太自治州?
俄罗斯与犹太人
作者: 欣杨 编辑:Thomas
在今日黑龙江的中游左岸地带,同中国东北隔水相望的是一位独特的俄罗斯联邦成员——犹太自治州。它位于俄罗斯的远东边境,是联邦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自7世纪以来,大量来自中东、希腊、波斯的犹太人迁移到高加索地区,形成了自己的聚居点。犹太教随之传入今日的东欧境内,并获得了许多斯拉夫族、哈扎尔族的信众。到了公元7世纪,在宗教的强大魅力下,犹太人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哈扎尔王国”。同时,大量犹太人也聚集在基辅,因而此地被时人称为“犹太人的大门”。
▲公元650-850年的哈扎尔王国
犹太人定居东欧之后,尽管遭受了蒙古侵略者的压迫,但总归壮大起来,并因自身出色的经商能力跻身各个城市的有产阶层。16世纪,沙皇俄国建立之后,出于经商的需求,犹太人又纷纷进入俄国境内定居。
在今日的俄罗斯,犹太人的数量达到约19万人之多,俄罗斯犹太人因此也是世界上第六大犹太”共同体“。
然而,在20世纪之前,犹太人未曾在俄国的远东聚居,更别提在那里“自治”了。远东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阴冷潮湿,沼泽广布,洪水频发,开发困难,不宜生存,更不适合成为犹太民族的家园。
即便作为外来者的俄国犹太人社会地位不高,时常受到当局的打击和压迫,他们似乎也未曾想离开欧洲、跋山涉险,自愿去往从未许诺过“奶与蜜”的贫瘠远东。
▲被流放者。沙皇时代,西伯利亚被用于流放罪犯
截至1897年,俄国的犹太人总数达到521万,但仅有4万犹太人分布于西伯利亚平原,他们多居住于铁路沿线的大城市之中。而犹太自治州的所在地,只生活着少量阿穆尔哥萨克人、朝鲜人与中国人。
那么,是什么让远离欧洲的不毛之地被划为犹太人的自治州呢?它的命运又是如何?
1858年5月,面对外敌节节败退的清政府在《瑷珲条约》中将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公里包括比罗比詹在内的区域割让与沙俄。1917年,沙皇俄国在一战的消耗中彻底垮塌,而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苏维埃俄国成立。正是这个新政权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地决定,在荒芜而遥远的黑龙江畔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故乡”。
▲《瑷珲条约》涉及的领土分割
一、黑龙江畔的“红色锡安”
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俄国一改帝制时代的反犹风气,提倡民族自治,维护犹太人的权利与尊严。然而,建国初期,在内战与经济低迷的双重影响下,犹太人的生存境遇一度十分恶劣,流亡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具有离心色彩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潮获得了众多拥蹙者。因此,国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稳定后,苏联开始着重解决 “犹太问题”。
▲犹太自治州的比罗比詹火车站
为了安置流散的犹太人群体,苏联政府曾于1924年提议在克里木半岛上设立犹太自治区。该半岛气候温和,且邻近东欧犹太人聚居地,本是一个优越的选项。然而,这一方案却遭到了当地社会的强烈反对。半岛上民族众多,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已经在此形成了隐约的对立,犹太人的加入很可能会加剧各个社会群体间的冲突。为了规避内乱风险,苏联最终放弃了“克里木方案”。
▲克里木半岛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人口分布
在同一时期,远东的科学勘探队发现了大量有待开发的煤炭、有色金属与森林资源。为了充分发掘西伯利亚的宝藏,自1925年起,苏联便不断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人们移民远东。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远东与安置犹太民族的诉求不谋而合,犹太人成了远东移民计划的重要对象。
1927年,经过学者考察,阿穆尔河(黑龙江)中段的比罗比詹地区矿物资源较为丰富,人口数量不足500,是建立犹太人聚居区的合适地点。苏联高层赞同了将犹太人迁往该地的提议,在1928年3月将比罗比詹地区设立为犹太民族行政区。同年,第一批犹太移民乘坐火车驶向东方,边境的原始森林迎来了一个从未谋面的民族。
▲比罗比詹初步开发时的样貌
苏联的举动获得了世界犹太人的极度关注。各国犹太组织纷纷慷慨解囊,为比罗比詹的开发积极筹款。更有不少国外犹太左翼人士远道而来,进驻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犹太民族家园”。
30年代,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逐渐立足东北。它与苏联针锋相对,甚至效仿苏联建立了新的犹太人自治区,以便偷窃情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为了应对东亚日渐紧张的局势,苏联加大了对比罗比詹地区的扶持力度,1934年,当局正式宣布该地为“犹太人自治州”。
在远东移民计划实施的几年中,移入自治州的犹太人最多达到1.5万人次,占据当地总人口的20%。尽管占比不甚惊人,苏联犹太人与他们在国外的同胞携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仍旧引领着自治州的经济发展。
在集体农庄,他们实现了科学的农场经营,保障了粮食的充裕。与此同时,火车站、发电站与工厂纷纷出现,新的城市在成长。
▲比罗比詹的农场工作
按照苏联的设想,自治州是供犹太人生存的一个新家园,因此,犹太文化在此地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命题。经当局认可,犹太文刊物开始大量发行,犹太移民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与艺术家。
自治州的首府比罗比詹还建成了以犹太文学家肖洛姆-阿莱汉姆命名的剧院与图书馆。在国家的鼓励下,犹太民族文化生机勃勃,成了当地唯一的“文化名片”。
▲1936年,电影《寻找幸福的人们》海报,这部电影描绘了犹太人在比罗比詹地区的生活状态
二、犹太族的受挫
然而,在片刻光辉之后,自治州的犹太民族所面临着的,是不如人意的前程。
作为一个在行政命令中诞生的聚居点,在所在地域位置偏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州内的犹太人口数量始终较为稀少。上文曾提及,犹太人占据当地移民总人口的20%,这个比例已是自治州历史上的巅峰状态。
从1928年到1933年,自治州总共迎来了19635名犹太人,但最终却只有8185人选择长久居留。单就人数而言,犹太人其实并不算是当地的主要民族。
而在非原住民、人口优势不明显的前提下,犹太民族能够扮演文化主角,恰恰有赖于官方常年的扶持与正向宣传。这在平时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苏联政权对统治的稳固性感到不安,并开始以严厉的手段对待它所认定的“敌人”时,可想而知,犹太自治州与犹太人的命运极有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苏联政治肃反运动中的苦役营
在1937年的政治肃反运动中,许多少数族裔都被苏联官方认定为具有分裂倾向,遭受排斥。此时的犹太自治州正值发展的上升阶段,犹太人的政治与文化自治初步形成,这撞上了当局审查打压的枪口。
各个犹太自治机构被当局判为不忠,其中的干部大多被指控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或是遭到流放,或是遭到处决。在比罗比詹,学校、剧院、报社被关停。生活在自治州内的外籍犹太人戴上了“特务”的罪名,当地同外国犹太组织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到了第二年,苏联终止了向犹太自治州的移民。“比罗比詹毕竟不是圣地,阿穆尔河毕竟不是约旦河”,犹太人开始这样悲叹自己的处境。离开了官方的宽宥,“红色锡安”成了犹太人的流放地,家园成了“监牢”。
情况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有所好转。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为了团结民众,当局逐渐放松了对犹太民族的控制。
犹太自治州位于东亚战场的前线地带,战祸的阴霾始终压在它的头上,但即便如此,二战时期自治州的犹太族仍生活在一个空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中,并因此积极地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经济、人力上的支持。
1945年,二战结束。在战后经济恢复的计划中,犹太自治州成为重点扶持对象,各式工厂开始扩建,自治州的经济生活重新焕发生机。1946年4月,苏共中央准许自治州增加犹太语报纸版面、期数,鼓励犹太语书刊的出版。
同一时期,以色列筹备建国,流散数百年的犹太人即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为了博取以色列的好感,同时也为了防止犹太复国主义影响国内局势,苏联开始筹备建立“犹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这一举措吸引来了大批新移民,自治州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 自治州的犹太主日学校
三、空有其名
好景不长,犹太自治州的民族特性甫一重生便受到打压。随着冷战的开始与苏以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渐加强对国内犹太人的控制。苏联犹太族暗中涌动的不满情绪反而激活了苏联从未完全泯灭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观念,诱发了当局空前排犹的政策路径。
1953年,苏联中央发生“医生间谍案”,数位犹太医生便被控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谋害苏联高层,尽管案件因斯大林的去世而不了了之,但苏共对犹太人的排斥之意暴露无遗。
从1948年开始,犹太自治州就重新处于苏联的强力控制之下,经济与文化上的萌芽遭到扼杀。当局的打压,使犹太自治州显露出“不论犹太,或是自治,一切均凭官方意愿左右”的实质,本对复兴民族抱有希望的自治州犹太人几近丧失信心。
▲一幅讽刺苏联反犹政策的漫画。图中的军官在命中六芒星中心后,把武器交给下属
在1948到1958年间,接近16000名犹太人离开此地,最终余下的14000人仅占州内总人口的4%。不论从事实上还是从象征意义上来看,犹太族都不失讽刺地成了犹太自治州里的少数民族。1958年,赫鲁晓夫在同法国《费加罗报》的访谈中称:“我们必须承认,在比罗比詹建立的犹太族聚居区是一个错误。”
1966年,勃列日涅夫取消了犹太自治州的自治权。“犹太自治州”成了“犹太州”,归属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七、八十年代,苏联在两极格局中滑向弱势,为了缓和同他国的关系,当局放宽了犹太人的出境限制。大量苏联犹太人随即借机移民,前往以色列与欧美国家,比罗比詹犹太人亦不例外。
1985年,戈尔巴乔夫发起“民主化”运动,苏联对犹太人的压制政策逐渐松动,犹太州建起了用锡安语教学的学校,犹太教节日也得到官方的肯定。
但是,在经过了近70年或松或紧的管制、以及不可避免的同化之后,犹太州中的犹太文化已经被公众广泛地忽视了。
为了民族的传承,比罗比詹犹太人仍然努力地争取自主权,恢复犹太州这一名称所代表的文化特色。
苏联解体后,犹太州要求自建“犹太共和国”,遭到莫斯科回绝。2001年,犹太州获名俄罗斯联邦犹太自治州,使用大卫星旗帜,但这一具有浓厚犹太色彩的旗帜在2005年被官方禁用。
到了今天,自治州的犹太裔人口占比仍然不足1%。尽管犹太教与其他社区活动仍然活跃在此地,但没有人会觉得1928年的许诺已经实现。尽管这里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犹太自治地,但这里却从不是犹太人真正的家园。
作者:欣杨 编辑:Thomas (唐)
本文为“环球情报员”作者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End 全文完)—
如果你想投稿,请戳
▼
记得扫码关注哦!
▼
欢迎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