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情报员

其他

德国版库页岛:德国国歌提及的4个地名,居然全在德国境外?

号外号外!我们的全新环球旅行栏目「托马斯小学长」正式上线了!通过亲身实地的环球旅行与你分享各国人文与历史的见闻后台消息发送“旅游群”即可加入环球旅行社群(文末)▼(关注有礼哦)德国的库页岛作者|雄鹰责编|Thomas国歌通常是一国精神面貌的象征。一般来说,国歌很少会出现外国的地名。但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一段出现了四个地名(马斯、默默尔、埃施、贝尔特),全部都在德国境外。
2024年4月17日
社会

中国农历,为什么被西方公历取代?

春节前后,中国大江南北的人们大都喜欢用“腊月二十几”“正月初几”来表述日期,这仿佛成为农历年俗的一部分。可元宵节过后,当人们回归工作状态,大家又会约定俗成般的放下农历,纷纷回到公历表述中去。农历的存在感瞬间一落千丈,公历再度在人们的生活中唱了主角。其实中国推广使用公历的时间不过百余年。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公历随同列强入侵的脚步进入东亚。▲中国历法历史悠久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外交的需求以及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化精英群体的产生,公历在中国社会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曾试图废除农历,独尊公历。农历虽然没被彻底废除,但在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兴衰起落中,沿用数千年的中国农历迅速被公历替代。历经数千年发展完善的中国农历,背后有些怎样的文化密码?西方的公历又是如何在短短百年间强势取代中国传统农历的呢?▲农历被边缘化了一、历法肇始历法是人类度量时间,对年月日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古时候交通不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难以进行全方位的天文知识交流,因而依据各自的科技水平,通过不同的参照物编订历法。总的来说,人类发展至今使用过的历法可分为三大类——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太阳历顾名思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绕行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全年大约365天,分为12个月。当下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太阳历的代表。▲地球公转一圈是一太阳年阴历则是以月亮为参照,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个月,满12个月为一年,长度约为354天。目前中东地区广泛使用的伊斯兰历就是典型的阴历。阴阳合历则是通过太阳确定全年长度,再通过月亮确定月日的长度。中国农历、藏历、印度历都属于阴阳合历。▲月相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历为农事生产提供遵循,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夏商时期产生了干支纪年。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产生60个不同的组合,60年轮回一次,称为一甲子,干支的内容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经发现。夏商周各有历法,外加《黄帝历》《颛顼历》和《鲁历》并称古六历,是中国农历的最初版本。▲黄帝及至汉代,汉武帝于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进而带动农历新年习俗的发展演变。汉朝的强盛与稳定让《太初历》得以长时间被使用,确立了中国农历的基本模式。《太初历》还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系统,通过立杆测影的方式确定各个节气的日期,方便指导农事生产。▲二十四节气除了《太初历》,汉武帝在纪年问题上还有另外一项创举——设立年号。在汉武帝之前,为了防止干支纪年60年一轮回造成的纪年重名,古人发明了“帝王纪年”。即利用统治者在位时间来标记年份,例如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等。▲干支纪年汉武帝在帝王纪年的基础上开辟了年号纪年,帝王取两到四个字的“祥瑞”名称用以纪年,例如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等。年号制度的政治意义是强化皇帝独尊的地位,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哪怕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抑或是越南、朝鲜(19世纪末开始)都使用年号纪年,日本更是把这种制度沿用至今。▲日本仍在使用年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法方面颇有创新,祖冲之等古代学者的成果也让中国农历对年月日长度的计算变得更为准确。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日本、朝鲜半岛纷纷遣使来华学习文化思想、衣冠制度。中国农历也借助这股东风先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汉字文化圈内的通用历法。▲汉字文化圈两宋时期,统治北中国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依据唐宋历法编修本朝农历。元朝统一中国后,为解决南北方历法不一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元世祖忽必烈诏令编制新历。郭守敬等人通过不断的天文观测并创制简仪、高表等17种天文仪器,终于在1280年编成了《授时历》,次年《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中国传统历法和纪年方式不断发展完善,西方在此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端,其最早采用阴历,对之后的罗马历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征服埃及,将埃及使用的更为精确的阳历引入罗马。由于凯撒的名字是尤里乌斯(Julius)亦被译为儒略,故而这种历法被称为儒略历。▲凯撒凯撒推行的阳历每年365天,每4年置闰一次(366天)。罗马本采用埃及历传统,将1、3、5、9、10、12这六个月份定为大月(31天,小月30天),凯撒要求将自己出生的7月也改为大月。这意味着必须从别的月份减一天,罗马给死刑犯行刑大都在2月,2月被认为不吉利因而被减了一天。凯撒养子屋大维上台称帝后,要求将自己的生月8月也改为大月,因而2月又扣除了一天,变成了今天月份的模样。▲屋大维公元1世纪前后,基督教信仰出现在西亚,并逐步向罗马帝国其他地区传播。基督教的一神论与罗马帝国的多神论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端。罗马帝国的儒略历最早以罗马建城的年份为纪元元年(今公元前753年)。而基督徒为了纪念殉教的耶稣,将耶稣复活的这一年定为公元元年,意味着进入新纪元。▲耶稣受难倡导社会公平的基督教影响力不断扩大,罗马帝国3世纪统治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穷苦民众皈依基督。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本人亦成为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将7日的星期制引入儒略历。在排斥其他宗教的同时公开采取扶植、庇护基督教的措施,比如周六周日要休息和作“礼拜”,儒略历逐步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渗透。▲罗马帝国将儒略历发扬光大二、西方舶来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世界随之分裂为天主、东正两大教会,都采用《儒略历》为教历。天主教会利用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机会,为法兰克、哥特等“蛮族国家”统治者提供信仰认证,确保其政权的合法性。▲罗马帝国分裂天主教廷的教权迅速增强,甚至凌驾于西欧各国的王权之上,儒略历在西欧地区的最终解释权也落到天主教廷手中。随着天主教势力的扩张,儒略历的覆盖范围深入到波罗的海东岸、巴尔干半岛内陆等地区,但儒略历的缺点也在不断显现。▲天主教廷实力强大1个太阳年时间(地球公转的时间)约为365.242天,而儒略历则为365.25天,这意味着使用儒略历每100年就比实际日期慢1日,至16世纪下半叶,后移的日数已达14日,对儒略历的修正变得迫切起来。1582年,在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的推动下,儒略历的置闰方法做了重大调整,从每400年置闰100次缩减为97次。新的历法为凸现罗马教廷的权威,被用教皇的名字命名,称格雷高里历,简称格里历。▲格雷高里十三世1582年10月4日,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宣布推行格里历,第二天日期为10月15日,直接将儒略历缺失的时间找补回来10天。较之儒略历,误差从100年1日提升至3300年1日。格里历诞生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剧烈动荡。原本天主教、东正教东西对立的局面被打破,不甘心被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等地发起了宗教改革,他们并创立新教并脱离天主教会控制,与前两者三足鼎立。▲基督教的“三国演义”是否推行新历成了新教和天主两大阵营主要区别之一,格里历公布一年内就被维护教廷权威、抵制“异端邪说”的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法国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邦采纳。新教国家不愿接受天主教廷推行的历法,但又不得不承认格里历比儒略历更为精确。眼见“皈依”格里历的国家越来越多,再坚持陈旧的儒略历将在贸易、外交、节庆等选择性很强的时间点上造成严重的误解,格里历更为精准的误差也对新教国家产生巨大吸引力。▲新教国家逐步接受《格里历》于是乎,信仰改革宗和新教的德意志新教诸邦于1699年采用格里历,当时欧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英国及其殖民地则在1752年全面接收使用格里历。随着格里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就成为如今全球通用的公历。▲殖民帝国将《格里历》推向海外至于俄罗斯、希腊、东南欧等崇奉正教的欧洲国家,他们历史上同天主教廷并无隶属关系,对天主教廷的新历法缺乏兴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坚持使用儒略历。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发生公历1917年11月7日俄国革命,因为俄国当时使用的儒略历是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格里历颁行的同时,西方的天文技术在突飞猛进,借助地理大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美洲等历史事件,格雷高里历借助传教士、殖民者、军队、学者之手传播向世界其他地方。▲《格里历》进入列强殖民地17世纪初,西洋历法和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农历对地球公转的时长计算更精准,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西方历法在天文计算上的精度后来者居上。明末官方首次借鉴西方天文知识编订历法——《崇祯历书》,该历因明朝灭亡没能推广。清朝入主中原后将《崇祯历书》的内容加以改进完善,改名《时宪历》推广使用。西方历法和天文科技对中国农历的发展完善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时宪历》编修过程中大量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观测工具,对水火木星的运动轨迹有了更为准确的预报。▲北京古天文台此后《时宪历》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在19世纪末以前,中国农历仍是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法准则”。19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及其殖民统治过的美洲大陆、非洲、大洋洲殖民地纷纷使用格里历。未纳入格里历(公历)影响范围的只有东欧使用儒略历的东正教国家、西亚北非使用伊斯兰历的伊斯兰国家,以及东亚使用中国农历、藏历等阴阳合历的中日等国。▲藏历新年其中伊斯兰历以先知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历法元年元旦(公历为622年7月16日)。19世纪中叶后,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东亚原有政治秩序。清朝晚期,中西方不断的外交往来、文化交流让西方历法(公历)逐步渗透进入中国。不平等条约上的时间分别是公历年代和清朝皇帝的年号,但公历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中国。到19世纪末,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以及上海、广州等较大的开埠口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用公历同西方人打交道。▲19世纪末的上海东亚的其他国家也在被殖民侵略的民族危机中苦苦挣扎。1868年后,日本通过推翻幕府、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传统农历为了补足与地球实际公转的时间差,需要时不时的置闰,经常会有全年13个月的情况。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减少第13个月的额外公务员工资支出,同时为了进一步融入西方社会,于1873年果断废除农历改行公历。▲日本脱亚入欧法国在1885年从中国手中抢走越南的宗主权后,虽然没有废除越南使用千余年的农历,但却大力宣传推广公历,挤压农历的存在空间。1896年,日本挟甲午战争之新胜控制了朝鲜,强迫朝鲜废除中国农历改行公历。而对农历最致命的一击,是中国人自己送上的。▲甲午战争三、中华根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爆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声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大量资产阶级革命者曾留学日本,他们认为日本采用公历是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也应如此摆脱农历对中国社会的束缚,因而对公历大加推崇。虽然孙中山等人保留黄帝纪元,并在废除帝制后模仿年号制度设立“民国纪年”,但他们认为推行公历才是最重要的。▲孙中山孙中山改行新历的做法过于急躁,民间反对声音不断,即便是支持孙中山的江浙商人们,也以“改历仓促”为由,坚持用农历作为核对账目的日期依据。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延续了孙中山在历法方面的政策,加大对公历的推广力度,削弱传统农历的地位,强化同西方社会的“文化对接”,意图借此模仿日本,实现西方式的富强。▲袁世凯袁世凯还计划一次性废除中国农历新年,改为过公历新年。这引起了巨大的反抗浪潮,被要求在公历新年关张休息的商铺饭店等,即便面临罚款也坚持营业;而农历新年这天从城市到农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农历新年的生命力并未被公历削弱。1914年1月,袁世凯接受了内务总长朱启钤提出的《定四时节假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农历新年暂时得以保留,自此改名春节;农历新年曾使用的官方名称——元旦,变成了公历新年的名字。▲民国新年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消息传至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起,影响到了人们对农历的取舍。巴黎和会的失败让国人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战胜国的名号无非是个虚名。学生和改革人士高呼“革除陋俗”的口号,要求向西方看齐。▲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使用公历、过公历新年被看作是进步的象征,传统农历和过春节则被赋予了很多负面意义。但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休,流离失所的民众很难有心思去思考到底该用哪个历法。中央权威的丧失也让推行公历只能在有限的地域内开展。▲军阀混战中国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绝大多数国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农历自然不会被轻易舍弃。1926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接连击溃吴佩孚、孙传芳并重创张作霖。北伐军统帅蒋介石趁势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国民政府以改革者自居,他们延续了北洋政府的历法政策,坚定推行公历。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送给蒋介石一份报告,他们认为改用公历已十余年,但农历在社会中仍影响巨大。为了让公历成为全国通用且唯一的历法,内政部向蒋介石呈报了八条建议,希望推广公历、压制农历。包括“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南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蒋介石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日本改行公历的政策也让蒋介石深以为然。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宋美龄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她也支持推行公历。1928年12月8日,国民政府颁发通令,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禁过旧年”。此前的北洋政府只是不允许公务人员过春节,而国民政府则希望把春节习俗从中国民间连根拔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已无心监督“农历新年禁令”的实施情况。蒋介石最终同意从1934年1月起解除禁令。▲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春节和农历又被赋予了抗战动员的全新意义,废除春节和农历的行动不了了之。但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公历在中国的适用范围确实大大扩展了。中国农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战时重庆的农历新年但在近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人推广使用的格里历(公历),通过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意图救国的知识分子将废除农历、使用公历作为强国兴邦的重要抓手,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农历的地位在短短百年间迅速式微,公历则崛起成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仍旧采用公元纪年,但农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春节、清明、中秋等建立在中国农历基础上的节庆相继成为法定节假日。让传统农历重新焕发生机。▲开国大典中国作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从落后农业国到强大工业国,短短百年间就接纳了公历,这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历仍旧在中国、韩国、越南、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保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伊斯兰历、藏历等历法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儒略历也在苏格兰、希腊的个别地区继续存在。一个国家在通行公历的基础上保留旧历并不鲜见,前者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对民族历法文化的深刻眷恋。▲农历仍存续在中国人的文化根脉中—(全文完)—本文系
2024年2月14日
其他

亚美尼亚:亚洲小国,为何是全球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

全球基督教首国作者|雄鹰责编|Thomas基督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宗教,全世界约有23亿信徒。基督教虽然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但对基督教传播影响最大的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罗马帝国在欧洲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了欧洲的主要宗教信仰,直到今天。▲罗马附近的城国梵蒂冈,传统的天主教核心区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以色列首都之争:耶路撒冷,还是特拉维夫?

以色列首都作者|雄鹰责编|Thomas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进一步升级,造成了数千人死亡。中东这一火药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次冲突再次证明了中东是世界上最动乱的地区。而该地区矛盾的焦点就是以巴勒斯坦为代表的一众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以色列的矛盾。阿以矛盾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耶路撒冷的归属权。▲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耶路撒冷(红点)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德国强租青岛99年,欲打造成“北方香港”,为何计划破产了?

青岛与德国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在欧洲主要国家的近代史中,德国或许是“大国之路”走的最坎坷的一个。19世纪40-60年代,当英法俄等国大举入侵中国并划分在华势力范围时,德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德国统一时,其他列强在中国的殖民基本盘已经大致固定。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形成了香港、上海、天津、汉口、厦门等一批殖民租界城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德国不甘心在殖民竞争中落后,19世纪末德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天津、汉口的租界,但德国在华最主要的控制区是山东东部的青岛。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租期99年。为了扩大德国在远东的影响力并展示其国力,德国意图对标英属香港或新加坡,计划将当时仍是渔村座座的青岛建成“样板殖民地”。德国对青岛投入巨额资金,如今“红瓦绿树”的老城建筑、激情碰杯的青岛啤酒。都是在20世纪初德国殖民入侵的过程中奠定形成的,甚至产生了德国下水道油纸包的“传说”。▲日耳曼啤酒厂(今青岛啤酒博物馆)远东最大的浮船坞、德国海军最大的海外基地、内容详尽的近代青岛城市发展规划……德国控制下的青岛在开埠10年后就成为中国第6大、山东第1大港口,但德国也从山东掠夺了大量利益。随着一战爆发,青岛被日本夺占,德国在青岛投入的一切化为乌有。德国在近代青岛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多大影响?为何短短17年德国就被迫退出青岛?▲在青岛斐迭里大街(今中山路)行进的德军一、威廉的野望1840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法俄美等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不断从腐朽的清廷身上索取利益。此时德意志仍处在分裂之中,除了普鲁士、奥地利两个最强大的邦国,德意志境内还有数十个邦国和上百处骑士领地。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美俄等国再度从中国手中获得大量领土、赔款和特权,德意志诸国仍鲜有精力关注东亚。▲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1年,普鲁士清朝签订通商条约,获得最惠国待遇。普鲁士著名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在1869年率队来华,意图像香港那样为普鲁士获取一个远东的海军锚地和商业港口。山东是李希特霍芬的考察重点,这里品质优良的煤炭和天然港湾被写入报告呈送普鲁士政府。▲李希特霍芬1864至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德意志统一。德国统一时,英法俄等老牌列强已在非洲、大洋洲、远东占据了大片土地。德国地理上被英法俄包围,德皇威廉一世和宰相俾斯麦认为应将外交重心放在欧洲,团结英俄,孤立法国,借此维持德国的大国地位(大陆政策),开拓海外殖民地并不是德国当下需要考虑的事情。▲德国统一1880年代,德国贸易额超越法国,位居全球第二。但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欧美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德国商品出口量锐减。反倒是加拿大、北非等英法殖民地商品因价格低廉而大量涌入德国。受此影响,德国开始调整殖民政策。1884至1888年,德国先后获得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多哥兰(今多哥及加纳东部)、喀麦隆、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和威廉皇帝领地(今伊里安岛东北部),德国近代殖民体系基本确立。由于起步太晚,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大都是英法没看上眼的边边角角,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面积也远小于英法等国。▲列强瓜分非洲1888年6月,29岁的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的统治者。年轻的皇帝认为此前的大陆政策束缚了德国的发展,德国应该将目光瞄向全球。1890年,俾斯麦内阁解散,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用世界政策全面取代了大陆政策。威廉二世建立“世界性帝国”的野望并非空想,统一后的20年间,德国煤炭开采量从2940万吨增长至1.03亿吨;钢铁产量从158万吨增长至870万吨;公路、铁路总里程分别从3.2万公里、1.85万公里增长至8.3万公里、4.2万公里。德国从农业国脱胎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威廉二世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其电力及化学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动力装置、电器设备、化学工业染料产量均居全球第一。19世纪60年代李希特霍芬关于中国的报告没有被忘记,德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渗透,威廉二世试图在中国获得一个类似香港的立足点,避免德国舰队只能在香港、日本等地停靠补给的窘境,在综合考量后,德国将胶州湾作为首选目标。▲1895年的香港日益严重的海疆危机让清廷开始重视海防,胶州湾的地理位置受到关注。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法军意图夺取胶州湾,清廷调集200兵力防守此处。至1891年,清廷命淮军将领章高元率四营清兵驻防胶州湾,是为青岛建置之始。▲胶澳总兵衙门(已拆除,现为青岛人民会堂)此时的远东,日本在1868年后通过明治维新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在1895年击败清朝。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岛并赔款2亿两白银,而日本试图占据的辽东半岛,则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被迫交还给中国,但日本借此从清廷手中勒索了3000万两“赎辽费”。国势衰颓的清朝引来了列强的瓜分狂潮。1896年后,俄国太平洋舰队开始将胶州湾作为舰队越冬地之一。德国舰队也定期到访胶州湾。德国在当年12月首次向清廷提出租借胶州湾,被清廷拒绝。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的教堂内被杀。威廉二世听闻立刻命令正在上海的德国东亚舰队北上,占领李希特霍芬报告中提到的胶州湾。▲德军占领清军兵营11月14日,720名德军在4艘德舰护送下登陆胶州湾,当地驻防的清军在未放一弹的情况下于当天下午奉命撤退。将胶州湾作为舰队越冬地的俄国反应强烈,直到德国表示支持俄国从清朝手中获得其他港口,俄国才同意退出胶州湾。▲莱州府德国以军事为后盾不断恫吓清廷,最终迫使清廷在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借条约》,强租胶州湾沿岸原属山东莱州府即墨县552平方公里的土地,德国就此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远东立足点。▲胶澳租借地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当月,俄国迫使清廷同意租界旅大地区(面积3100余平方公里),租期25年。英国则于当年6月强租新界(租期99年),将英属香港面积扩大数倍。为防止俄国在华北沿海实力膨胀,英国于1898年7月强租威海卫,租期25年。法国则在1899年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城区),租期99年。随着大批租借地的出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列强在华北的租借地二、“样板殖民地”德国占据胶州湾之前,列强们已经从衰朽的清廷手中获得了一批领土、租界。英国在割占的香港岛、葡萄牙在“永驻管理”的澳门设置总督实行直接统治。清朝对当地的主权丧失殆尽。英国在远东拥有新加坡、香港等多个战略支点,这背后还有面积广阔的英属印度殖民地,法国也获得了印度支那等地。而德国在远东只有青岛这一个像样子的支点,因而不遗余力的开发建设,意图将青岛建成德国的“样板殖民地”。▲大英帝国德国占领之初,租借地内仅8万人口,分布在数十座村落中。德国在胶州湾东南侧的平地上规划建设租借地的政治经济中心。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这座初期计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城市定名为青岛(Tsingtau)。该名称来源于青岛湾中一座植被葱郁的岛屿——小青岛。▲青岛第一版城市规划德国模仿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政策,宣布青岛为自由港。期望借此将青岛建成德国控制的远东航运、贸易、金融中心。1897至1914年,德国对青岛的拨款高达2.1亿金马克(1金马克等于0.358克纯金)。▲胶澳租借地架构德国将租借地分为青岛(城市)、李村(乡村)两个主要区域,青岛城内又分为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欧人区)和华人居住的大鲍岛区。港口是青岛发展的必备。德国在青岛城区西北侧规划了港口并为此拨款5384万金马克。▲城市分区1901年,小港落成,用于欧洲商船和中国帆船停泊。1906年规模更大的大港建成,大港拥有四座大型码头,其中一号码头、二号码头能同时停泊12艘6000吨级的大型船只。码头能同时卸货7.2万吨,附带3条铁路、当时华北最大的船只修理厂及5万吨级仓库。码头有德国生产的1.6万吨浮船坞和150吨级的起重机是当时整个东亚最大型号的同类产品。▲浮船坞与起重机德国在1906年的青岛发展报告中记载:“香港、上海、芝罘、长崎和神户,大轮船的装卸都需借助舶板,而在青岛即使最大的货轮也可以在码头上将货物直接装上火车”。大港建成后,青岛港贸易额从1899年的221万海关两增加至1913年的5917万海关两。1910年,青岛的定期航线轮船总吨位突破11万吨。青岛超越了比自己早开埠近半个世纪的烟台,成为山东第一大港。▲繁忙的大港港口之外,德国迫使清廷同意其修建连接青岛与济南的胶济铁路线。1904年,全长395公里的胶济线完工通车,德国从清廷手中攫取了获得铁路两旁矿山的权利,为此德国特意弯曲路径,大肆掠夺淄博、潍县周边的优质煤矿。始建于1900年的青岛站是典型的欧式塔楼建筑,时至今日青岛站仍是中国离海最近的火车站(300米)。▲青岛火车站路港一体化大幅度扩大了青岛的经济腹地,华北其他港口贸易额受到挤压。以烟台港为例,在胶济铁路线贯通前贸易额在4000万两以上,1906年后萎缩至3000万两以内。德国对青岛城市建设做出了详尽规划,但欧人区严禁中国人居住(1912年取消),体现出了德国殖民者极度的无理和傲慢。▲1914年航拍青岛主城区,图片中路网和大量建筑保存下来欧人区内的别墅建筑线条优美、风格迥异。其中不少是发源于德国并影响世界的建筑风格。如德国青年派的胶澳总督公署(今迎宾馆)、青岛俱乐部;德国三段式的总督府、俾斯麦兵营、古堡风格的观象台(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等。▲总督公署市区道路基本规划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设置放射状广场。德国人的砖瓦厂生产的红色屋瓦成为大量建筑的标配,此为青岛红瓦绿树风格之滥觞。德国殖民当局规定,建筑之间距离必须3米以上以保持通风和采光,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总用地面积的65%,以保证城市绿化率。城区内的秃山引入了十余万株各类树木,经过650余次试种,形成如今青岛老市区的数座山头公园。▲德国人在植物公园(今中山公园)试种樱花此外,德国在1905年前就在青岛城区边缘建成火力发电厂和淡水池,由此在市区内设置路灯并为欧美移民和华人富商提供自来水、电话服务。德国还修建了数十公里的下水管道,这不仅让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实行雨污分离的城市之一,还让如今的网络上留下了所谓“德国油纸包”的说法(实际并没有)。欧人区向北的大鲍岛区为商业区,市区东北西南两侧的台东、台西两镇,原为劳工居住地,形成了独具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如今的大鲍岛、台东仍是人流如织的重要市井商业区。▲今日的大鲍岛里院建筑日本在1905年击败俄国夺取了旅大租借地及中国东北南部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甚至有从旅顺突围的俄国军舰航行至青岛。因为日本主要扩张方向在中国东北,故没有影响德国在青岛的投资。为加强对华文化渗透,1909年德国与清政府合资在青岛开办德华大学,此为德国在远东建设的最大的海外大学,比香港大学还早一年。▲德华大学主楼一战中德国战败,德华大学停办,大量师资汇聚到上海的另一处德国教育机构同济医学堂,最终形成如今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土木工程更是从德华大学整体接收后才设立的。除此之外,德国人在青岛投资建立的啤酒厂发展成如今的青岛啤酒,在四方修建的四方铁路工厂,是如今中车青岛四方(占据国内高铁市场的50%)的前身。▲德军与青岛本地居民饮用啤酒至1910年,胶澳租借地人口增至16万。中国最早的长途汽车、最早的矿泉水厂、最早的汽车公路、华北最大的造船厂均出现在青岛的土地上。同年香港人口43万,但此时香港已开埠近70年。如果同样以开埠12年的时间跨度计算,1854年的香港人口仅6万人。▲山东巡抚周馥(坐者右二)来青拜访胶澳总督都沛禄(坐者左一)到1910年,青岛在经济、人口规模上与日本控制的旅大租借地相近,但高于英国的威海卫租借地和法国的广州湾租借地。三、卧榻之旁青岛靠近当时被日本控制的朝鲜半岛和大连,德国在青岛的大量投入被日本看在眼里,德国凭借青岛港和胶济铁路从山东掠夺的大量财富让日本垂涎欲滴。▲日本崛起到20世纪初,德国为获取更多的势力范围,不惜与英国展开军备竞赛。而法国与德国则是世仇,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让俄国倒向法国。列强最终形成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俄国与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激烈博弈,在俄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从奥斯曼帝国手中独立并沦为俄国势力范围,奥匈帝国则吞并了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地区(塞尔维亚人居多)。▲大战前夜列强博弈的同时,腐朽的清王朝在1912年倒台。新成立的北洋政府承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1912年曾担任过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到访青岛,青岛的城市建设令其印象深刻,他表示“青岛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1914年7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与德国相距万里,离日本却近在咫尺,日本决定借德国陷入欧洲战场之机夺取胶州湾。日本在1902年就与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日本借此宣称自己有义务协助英国。1914年8月15日,日本要求德国在1个月内撤离并将胶州湾交给日本,再由日本“还给”中国。▲胶澳总督府(今青岛人大办公楼)德国无视了日本的最后通牒,日本在8月23日对德宣战,2天后又对奥匈帝国宣战。青岛经过德国十余年的建设,不仅商贸发达,更有完备的陆防、海防体系。当时的德国海军(131万吨)是仅次于英国(271万吨)的全球第二大海军,除了保卫德国本土的公海舰队,青岛驻扎着当时德国唯一的一支海外舰队——东亚舰队。▲停泊在青岛的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1.2万吨级)除了海军力量,德国在青岛修建了5座海防炮台与4座陆防炮台,临时炮台12座,另有多座步兵堡垒群之间通过战壕相连。青岛的德军经过紧急扩编人数达到4900人,如此的防卫力量让日本不敢小觑。宣战后日本在国内调集力量,意图通过兵力优势夺取青岛。▲俾斯麦兵营(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里的德军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惧怕日本的威胁,竟然宣布中立。日本以大量老式军舰和部分主力舰组织起第二舰队,于8月27日开始封锁青岛。日本陆军集结5.2万兵力,形成对德国的11:1的兵力比。9月2日,日军先头部队2.9万人从山东半岛北部的龙口登陆,意图避开火力密集的青岛沿海,从青岛北侧偷袭德军。另一支日军1.2万人在胶澳租借地东侧的仰口(今青岛崂山仰口湾)登陆。与日本有同盟条约的英国也派出一千余人的陆军和数艘军舰参加战斗。▲日军进攻胶澳日军进攻前,德国东亚舰队主力突围而出,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不断袭击同盟国商船,最后被英国海军消灭在南美的福克兰群岛。▲德国东亚舰队覆灭至11月初,日英联军逐步推进到青岛市区外围。驻防德军的炮弹消耗殆尽,无力抵挡日军的总攻。德国人炸毁了城内的油库、发电厂和港口、军事设施,残余军舰被德军自沉在胶州湾(部分军舰至今仍在胶州湾海底)。德国总督麦维德在1914年11月7日签署投降条约,日军接管胶澳租借地及胶济铁路。11月14日,数千名德军战俘被分批运往日本,这一天恰好是德国强占胶州湾17年的日子。▲德日双方参战陆军部队日本占领青岛后,实行了与德国迥异的殖民策略,这是由德日两国不同的国情造成的。青岛与德国相隔万里,被德国看成重点打造的远东桥头堡。对于日本来说,自己本就位于东亚,且岛国的环境让其拥有大量港口。旅大租借地是日本1905年从俄国手中夺取的,该地被当做日本进军中国东北的重要跳板,因而受到日本的额外关注。但青岛只被日本当做掠夺山东资源的一个基地,青岛在日本地缘布局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德国派驻青岛的“总督”(含代理)日本废除了一大批德国颁布的法令,在青岛强行实行军管。日本将德制的火炮、船坞甚至马路上的灯泡运回本土。青岛正常的港口贸易大受影响,反倒是鸦片烟土的进口占到日本殖民当局收入的70%以上,大量鸦片流入内地,荼毒中国百姓。德国在1910年制定的又一城市规划,计划青岛市区向北发展,总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日本夺取胶州湾后,虽然城市整体发展方向没有变,但日本缺乏对城市精细规划的投入,向北发展的城区道路。▲日英联军在青岛德军毛奇兵营(建筑仍存)合影特别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德国人始终未超过2000人(不含驻军)。日占后,青岛的日本移民迅速从1914年的200余人增长至1922年的2.4万人,一度占到青岛市区人口的近30%。日本占当时青岛房产投资总额的83%,出现大量日人聚集的街区,日本企图借此长期霸占青岛。日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几无亮点,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大量日资纺织企业进入青岛,为日后“上青天”三大纺织业基地的鼎立奠定基础。▲青岛的日资纱厂日本打着替中国收回青岛的旗号强占中国领土,特别是中国1917年加入一战并成为战胜国的一员。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斥责了日本夺占山东的荒谬言论,要求日本归还青岛。日本凭借大国地位拒不归还,最终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北洋政府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日本依旧占据青岛和胶济铁路。▲日本修建的青岛神社(已拆除)为填补《凡尔赛条约》留下的空白区域,1921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划分。美国为了约束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取回胶州湾。经过数十轮谈判,日本最终同意交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北洋政府赎买,铁路沿线矿山企业中日合办。毕竟对于日本来说,通过大连来经营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才是首要任务,青岛并非日本的核心关注点。▲中国军警准备接收青岛虽然收回的并不彻底,但中国仍在1922年12月10收回了被德日侵略者霸占了25年的青岛,青岛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四、海浪回声回归后的青岛在经济与山东深度绑定,但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在政治上独立于山东之外。北洋政府在原胶澳租借地设立胶澳商埠,类似于今日的特别行政区,商埠首府是青岛市。当时商埠类一级行政区全国仅此一例(不含地方军阀私设)。▲德华银行青岛支行旧址1927年北伐战争后,北洋政府被国民政府取代。至1929年原胶澳租借地(胶澳商埠)全境才被称为青岛特别市,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即院辖市(类似于今日的直辖市)。当时除青岛外还有南京、上海、北平、天津这四座院辖市。战乱只在短时间内影响青岛,风浪平息后,青岛仍在持续吸纳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到30年代,青岛城市规模及人口、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综合实力位居当时全国前五位,也是仅次于大连的北方第二大港口。青岛城市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德占时期城市基建的建设。以即墨、胶州方言为核心,融入周边方言及少量德语、日语借词的青岛话在40年代最终形成。▲胶澳警察局(今青岛市公安局)德国人虽然早已离开青岛,但德国在一战后立即申请在青岛设立领事馆。考虑到德国已无法霸占青岛,外加中德经济合作的需要,北洋政府批准了德国的要求。一些德国商人返回青岛,虽然他们此时已失去了在欺压在中国民众头上作威作福的本钱。当年德国的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青岛市区东部原来德国规划的近郊别墅区,最终在30年代形成洋房遍地的八大关。▲八大关一角市区内一些地块也获得了德国资金的投入,例如曾长时间作为青岛最高建筑物,如今依旧是青岛旅游打卡点的圣弥额尔大教堂。但德国失去青岛的管制权后,德国的经济影响其实已经在青岛式微。▲80年代的圣弥额尔大教堂抗战爆发后,日本于1938年再度占领青岛,这期间青岛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美军登陆青岛,与国民政府一同在德占时期修建的青岛跑马场(与上海跑马场、香港跑马地并称远东三大跑马场)接收日军投降。青岛继续作为国民政府设立的12个院辖市之一,但青岛同时也沦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基地,一度驻有大量军队及航母。▲青岛街头的美军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青岛的军事价值不断提升。因为有美国海军驻扎,当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并解放南京时,青岛直到6月2日才解放。新中国建立后,青岛被划入山东,失去了直辖市地位。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全国大部分省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省会,山东大学等机构从青岛迁往济南。▲区划调整德国占领胶州湾前,青岛地区长期属即墨县管辖。1958年后,青岛周边的即墨、胶州、胶南、相继划入青岛。60-70年代,山东行政区划调整频繁,青岛城区与崂山、即墨、胶州、胶南几度分和。到1983年,除即墨等县,平度、莱西划入青岛,青岛的城市版图最终在80年代奠定。▲青岛行政区划改革开放后,青岛凭借沿海的地理优势及铁路港口的硬件配套,先后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青岛吹响了东进的号角,曾经田垄遍地的乡村变成了高楼座座的现代化街区。到1992年,青岛下辖的所有县均升级为县级市,青岛由此成为中国首个全域“双市级”城市。截至2022年,的青岛人口超过1000万(市区740万)、经济总量1.4万亿元,是仅次于京津的“中国北方第三城”。青岛老城区仍有大量德占时期修建的老建筑,德占时期产生的红瓦绿树街区、啤酒、海水浴场仍是青岛最闪亮的城市名片。▲红瓦绿树回顾青岛仅百余年的城市历史,德国的殖民入侵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德国人对中国居民的压榨、对山东资源的掠夺是无法否认的。中国人民为收回被列强侵占的青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那用血书写就得“还我青岛”是一个民族震彻的呐喊,五四精神也永远浸润着青岛的城市灵魂。▲青岛五四广场周边的现代化城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国让凭借自身力量难以近代化的胶州湾地区获得了嬗变的机会,巨额资金和技术投入为青岛的现代化提供了原始动力,就此打开了青岛城市腾飞的大门。德国在青岛短短17年的存在,却给这个城市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发展基础。青岛的老城区内,那些错落分布在老街旁的德式建筑记录着青岛曾经动荡起伏的近代岁月。▲胶澳帝国邮局旧址(今青岛邮局博物馆)相较之下,英法控制的威海、广州湾却投入甚少,两座城市在近代的发展速度也远落后于青岛。▲胶澳总督府旧址进入21世纪,青岛开发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如今这里是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位居山东县区级首位。当年德国人选定的建城原点仍在不断向外扩展,欧陆风格的青岛老城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底。▲青岛城市的扩张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镌刻在青岛的城市血脉中,向海而生的青岛已瞄准新的发展方向,向现代化海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不断迈进。▲青岛浮山湾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大连,为何被俄国、日本来回易手4次?

大连来回易手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中国东部沿海的许多大城市,许多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形成的。如脱胎于多国租界的上海、天津;德国强租的青岛、日俄轮番统治的大连、英国割占的香港等。作为如今东北经济龙头的大连市,最早也是在俄、日两国的殖民统治中发展起来的。但相较于中国近代的其他租借地或租界城市,大连的命运可谓多舛,在日、俄(苏)地缘博弈的大背景下,大连的控制权在日俄之间几度易手。▲大连的位置十分重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大连和辽东半岛。后来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还辽,日本撤军大连和辽东半岛。来到1898年,俄国强租大连(旅大地区)。至1905年,旅大地区又被日本夺占。此后日本盘踞统治旅大40年,这期间苏联与日本围绕地缘利益,在中国东北几番拉锯。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旅大地区控制权再度被苏联获得。俄(苏)、日两国在大连攫取驻军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权力,进行市政建设的同时,也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曾经的旅大租借地直到1955年,苏联才正式撤军,大连(地级)的全部主权才正式回到中国手中,中国将其称之为“旅大市”。▲20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人口分级1981年,又将“旅大市”改名为“大连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城市的唯一一次更名案例。为何短短半个世纪,大连的控制权四度易手?曾经的旅大市,为什么又改名大连市?▲大连浪速町(今天津路)一、龙旗坠地(清朝→俄国)近代以前,陆权思想几乎是每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固定思维,海洋权益长期得不到重视。清朝建立后长期实行海禁,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广州外,缺乏建大型海港城市。19世纪中叶后,欧美列强从海上而来,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开放五口通商英法等国在华南、长江流域扩张势力。但英法暂时无力触及中国最北端,只能看着俄罗斯帝国对中国东北和西北悄然亮出北极熊的利爪。1860年至1864年,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威吓清廷割让东北及西北近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东北地区的割占领土颇具地缘价值,这里土地肥沃,俄国势力一路南下来到日本海西岸。俄国在此建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清朝称海参崴)成为俄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支点。▲俄国割占大片中国领土俄国的扩张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也深深威胁到大海对岸的日本。俄国继续向库页岛、北海道、千岛群岛等地渗透,在当时的日本看来,上述地区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自1854年被美国胁迫开国后,日本为避免沦为殖民地而苦命挣扎,但统治日本超过两百年的江户幕府早已腐朽,无法带领日本自强。▲日本武士1867年,日本维新派和下层武士通过武力推推翻了江户幕府,国家权力由天皇贵族及新兴资产阶级(包括部分武士)掌握。为求自保,日本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来改变落后面貌。至1890年代,日本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轻工业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日本海陆两军的近代化速度不断加快。▲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随着国力增强,作为岛国的日本制定“大陆计划”,意图向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台湾扩张。日本的战略与意图吞并中国东北的俄国迎头相撞。但当时俄国战略中心在欧洲,日本也顾忌实力仍强于自己的清帝国。此时的清帝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装备先进战舰的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吸取了此前列强从海上入侵的教训,清廷为拱卫京师,将北洋水师的基地分别设置在渤海湾南北两端的旅顺和威海。▲渤海清朝时东北被满族权贵看做关外老家,长时间限制汉人移民进入。随着边疆危机加深,清廷放宽限制,以山东、河北农民为代表的贫苦移民掀起了闯关东大潮。山东移民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胶东半岛,自此向北通过海路在辽东半岛登陆,是闯关东的最近道路,而旅顺就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这也造成如今的大连方言与胶东方言极为相似,与东北话口音差异较大。▲闯关东旅顺口东侧的老虎尾半岛与邻近陆地包围起一片广阔水域,狭窄的出入口正好能抵挡风浪,形成一个天然良港。1879年,清廷在旅顺投入重金聘请德籍专家汉纳根修建港口、船坞、炮台,清廷官员袁宝龄称其为“北洋第一险隘”。▲旅顺口日本为赶超北洋水师,节省财政扩充海军。1894年,日本借口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出兵朝鲜。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朝迅速反应,日军则偷袭了中国的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击败北洋水师,陆军则跨过鸭绿江,长驱直入侵入辽东。11月21日,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号称险固的旅顺,北洋水师的核心军港落入日本手中。▲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屠杀日本意图割占台湾及辽东半岛,这触及到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为制约日本的扩张,俄国联合德、法两国以武力威胁压迫日本吐出辽东。法国出手是因为与俄国有军事条约,而德国为俄国站台是为了将北极熊的目光引向东方,减少德国地缘压力的同时还能讨好沙皇政府。▲1895年的欧洲新兴的日本无力对抗欧洲三大列强的军事压力。为了寻求妥协方案,日本向三国游说“可以吐回辽东半岛,但是要占领旅顺、大连等港口,并加上一些赔款”,可见在日本眼里旅顺地位之重要。然而,三国的态度十分强硬,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因此日本及不情愿地离开了辽东。1896年,清朝为了自保选择联俄抗日,俄国趁机攫取了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特权,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进一步膨胀。▲中东铁路甲午战争清廷的战败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威,列强们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渤海湾邻近中国的政治中心,两端的辽东、胶东半岛位置重要。从北方而来的俄国与新兴的德国,为增强在中国北方的影响力,在渤海地区展开地缘争夺。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巨野被杀,突然派兵登陆胶州湾。并于次年3月逼迫清廷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胶澳租借地(今青岛)是列强在华第一个近代租借地,相较于面积较小的租界,租借地让中国主权利益几乎沦丧殆尽。▲胶澳租借地(1914年被日本占领)俄国曾计划将胶州湾当做其太平洋舰队的越冬地,德国占领胶澳后,俄国援引胶事,要求租借辽东金州半岛及以南地区。此地原属清朝盛京将军辖区奉天府金州厅(今大连金州区)管辖。在俄国的军事威胁下,清廷被迫在1898年3月27日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旅大租借地东西南三面临海,北端界线从普兰店向东经防风山到达貔子窝。当时租借地总面积31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租期25年。▲旅大租借地德俄之后,英国在1898年强租新界(99年)、威海卫(25年),法国在1899年强租广州湾(99年)。俄国租借旅大的同时,于1897年开工建设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私自占地,形成铁路附属地。在俄国的文化影响和规划建设下,附属地内原本籍籍无名的哈尔滨发展成中国东北北部的重要都市。此后一段时间内,新兴的哈尔滨与旅大租借地遥相呼应,形成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南北支点。▲30年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在俄国规划中旅顺是军事中心,旅顺以北的大连湾南岸(今大连市区)新建商业中心城市。这里沿岸水深较深且横向跨度大,利于修筑大型港口。俄国规划师萨哈罗夫将大连湾旁的新城市命名为达里尼,俄语意为遥远的城市。一直有说法大连地名为达里尼音译,其实大连湾的汉语地名早在1880年前就已存在,并非俄国人创置。▲选定新城址1899年5月,俄国高级建筑师斯克里莫夫斯基来到大连,推翻原有的矩形街区设计,改用放射性路网,这充分融合了周围地形,奠定了大连老城区路网架构。同年,横跨东北的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哈尔滨到大连的支线,这增强了俄国人对旅大租借地的控制力,也给新生的大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此时,曾被迫吐出辽东半岛的日本正渐渐向俄国亮出锋利的獠牙。▲1900年的大连街市二、“东洋”往事(俄国→日本)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划分为旅顺、达里尼(大连)、金州和貔子窝四市,另有旅顺、金州、貔子窝、亮甲店、大连湾及岛屿共五个行政区。▲俄治时期的大连地区关东总督府驻旅顺,这里是租借地的政治中心。达里尼直属俄财政部,其余三市归“关东省”总督府管辖。在行政区下设联合村、屯。▲达里尼市政厅俄国依靠地形,将达里尼分为行政区、港口区、欧人区(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和高档住宅区)、华人区四大区域。行政区约0.5平方公里,是大连最早建成的街市。欧人区体量庞大,占据了城市最优地段。华人区与其他三区被西青泥洼水系隔开,且面积仅100余公顷,规划凌乱,居住条件较差。▲俄国对大连的规划俄国对旅顺更多是军事工程建设,旅顺周遭的山谷中修建了大量炮台和堡垒,将军港层层保护起来。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入侵中国。俄国更是出兵17万完全占领了中国东北。旅大租借地内的金州本是一座古城,当地保有中国官员以宣示中国主权,结果他们被俄军尽皆虏去。▲俄军入侵中国东北虽然俄国在其他列强的压力下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军,但对领土有刻骨执念的俄国人始终在撤军行动上拖拖拉拉,这让试图夺取中国东北的日本倍感不快。随着日俄关于俄军撤离东北的谈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宣布与俄国断交。2天后,日本不宣而战,日俄战争爆发。此时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工,且俄国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日本将作战部队扩建为4个军,意图以兵力优势快速取胜。▲日俄战争控制朝鲜半岛后,日军第1、2、4军转向北,进攻沈阳等地俄军。第3军由乃木希典率领南下旅大租借地,准备攻取这个俄国在远东最大的军事中心,消灭驻港的俄国舰队,为日军夺取制海权扫清障碍。1904年5月初,日军进入旅大租借地并轻易攻占大连,兵锋直指旅顺。10年前,日军曾在一天内攻占清军驻守的旅顺,因而日军不免有轻敌的心态。但俄军并非清军,旅顺周边陆续完善了大量炮台和堡垒以及布置有电网和机关枪的前沿阵地。▲旅顺会战日军在俄军的防线前付出巨大伤亡,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也毙命于此。为了攻下旅顺要塞,日军只得不断增兵。激烈的战事从1904年8月持续到次年1月。日军在付出5.9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后攻陷旅顺。旅顺要塞内的俄军有1.5万人阵亡,另有2.3万人被俘。▲俄军战壕前堆积的日军尸体此时日军其他部队先后在奉天、沙河等地击溃俄军。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驻旅顺的分舰队被消灭,从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组建的第二太平洋也被日本海军消灭于对马海峡,无力再战的日俄两国决定议和。根据条约,俄国让出旅大租借地及中国东北南部的势力范围,同时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日本获得“南满”日本将租借地内原有的俄式路名全部改为日式。达里尼的名字改为中文旧名大连,亚瑟港被改回旅顺。日本非法侵占租借地以北的土地,将租借地面积扩大到3462平方公里。日占时期租借地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大致以旅顺、大连、金州、普兰店、貔子窝五个俄租时期确立的城市为核心,将整个租借地划分为3个民政署和2个民政支署。大连(经济)旅顺(军事)仍是租借地内最核心的两个城市。▲日占旅大租借地全图旅大遏守渤海门户,被外国掌控则威胁到京津地区安全。在日本的布局中,旅大租借地不仅是对中国东北实行经济掠夺的中心,更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吞并中国东北的桥头堡。日本称租借地为“关东州”,这里的日本驻军称关东军,即日后侵吞中国东北的日军部队。▲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1932年迁往长春)日本完善了俄国对大连的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城市功能区划分和路网系统,大量日本人涌入旅大租借地。1906年,旅大租借地总人口38万,其中日本人1.6万。到1915年,租借地人口增加到63万,日人约8万。占比从4.3%提升到12%。▲20世纪初的大连日本人占据了大连原来俄国人的“欧人区”,欧人区范围向外扩张,隔离欧人区与华人区的西青泥洼水系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港区继续扩建,大连在1910年超越营口,成为东北第一大港。日本修建了惠比须町(今黄河路)、西岗街(今长江路)等道路连接华人区。大连工业、满洲电气、满洲制麻等企业均位于此处。新区地势平坦,日本人放弃了俄国的放射状路网,改用平直矩形路网。在华人区以西,日本人在沙河口建设了工业区。▲大连城市扩张1912年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并就任大总统。按照条约,日本应在1923年归还旅大租借地。日本人看出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以提供支持为由,胁迫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将对旅大和南满铁路的租借期延长至99年(至1997年收回)是“二十一条”的内容之一,在全国的反对声浪中,袁政府未敢签署二十一条。1915年,在二十一条修改后形成的《民四条约》中,北洋政府同意延长旅大的租期至1997年。▲袁世凯称帝三、关东博弈1917年,沙俄在一战引发的国内革命中灭亡。至1922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俄国的残躯上诞生。苏联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控制权,依然保持着对东北北部的影响。为收回苏联在华特权,1929年,奉军首脑张学良命令逮捕苏联外交官并强行收回中东铁路。▲苏联仍控制中东铁路(北段)东北军的行动引起了苏联的强烈反应,装备坦克的苏军部队在空军、黑龙江江防部队的支援下大举入侵东北北部,东北军战败并被迫接收苏联继续控制中东路并占领黑瞎子岛等地。苏联燃起的战火刚刚熄灭,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苏联认为列强会集体干预日本的行为,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以及避免与日本开战的思想,促使苏联放弃介入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日本扶植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在日军的严酷搜捕下,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情报网遭受沉重打击。迫于国际形势,苏联需要集中力量应对德国的军事威胁,只能暂时放松对中国东北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苏联选择承认所谓的伪满洲国,认可了日本的扩张行径。苏联甚至在1935年同意伪满洲国(实际上是日本)赎买中东铁路北段,但苏联通过支持抗联打击日军,依然注视着中国东北。▲苏联支持抗联活动日本与伪满洲国确立所谓的“特殊关系”,旅大租借地名义上成为伪满洲国领土,实际上仍被日本严密控制。日本在东北掠夺的大量资源财富汇集到大连再转入日本,1934年大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贸易港。▲大连商港至1935年,旅大租借地总人口达到114万(大连约40万),其中日人16.4万,以日资为主的外资工业在大连快速扩张。到30年代末大连建立起了粮食加工、冶金、纺织、造船、机车为主的工业体系。租借地内的旅顺、金州、普兰店等城镇也有较快发展。▲1937年建成的关东州厅大楼(今大连市政府大楼)日本占领东北后,不断扩大关东军兵力规模。试图北进夺取西伯利亚。实现工业化的苏联在远东和外蒙古部署重兵,苏日关系日趋紧张。1938-1939年,日苏相继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内蒙与外蒙交界的诺门罕爆发武装冲突。前者持续12天,以维持现状告终。后者持续四个多月,两国总计投入十余万部队、数百辆坦克与上千架飞机。苏联取得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基本被打残,日本北进计划被迫搁置。这也促使日本在1941年选择南下开辟太平洋战场,而苏联在同年6月遭受德国入侵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诺门罕战场的日军四、卷土重来由于大连的快速发展,1939年,日本正式将关东州的首府从旅顺迁到大连。旅顺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大连取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日军精锐部队从中国东北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为加强对占领地的思想控制,日本在占领区内强行推行日语教育。日本对旅大租借地的文化入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街市风格全盘日化,更在旅顺和大连建立日本神道教的关东神宫和大连神社。▲大连神社在朝鲜、中国台湾等地,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意图同化当地人。但精神同化无法替代真枪实弹,在同盟国的反击战,1943年后日军开始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1945年2月,美英苏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苏联同意在击败德国后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但苏联要求获得包括外蒙、旅大等在内的远东利益。▲雅尔塔会议1945年5月,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纳粹德国被盟军消灭。当年8月9日,超过150万苏军攻入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八月风暴行动)。日本纠集起超过80万关东军阻击苏军。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了日军防线。▲八月风暴行动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但关东军的多支部队以未收到命令为由负隅顽抗。至8月20日,苏军已占领哈尔滨、长春、沈阳。8月22日,苏军空降旅大,日本关东州厅长官今吉敏雄、大连市长别宫秀夫等被捕。苏联海军在旅顺口升旗旗帜,北极熊时隔40年后再度控制了旅大地区。▲苏军在旅顺驻扎在东北多地的苏军在二战后逐步撤军,但苏军并未撤出战略价值极高的旅大地区。苏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沙俄的地缘战略,意图南下获得暖水出海口。相较于苏联远东定期封冻的军港,旅大的自然条件堪称优越。占据旅大还能将苏联的战略影响向南延伸,这也满足了苏联日益膨胀的大国野心。斯大林将控制旅大看做是洗刷了日俄战争的耻辱。此后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旅大始终在苏联控制下。▲斯大林新中国成立后,旅大地区成立人民政府。1950年2月,中苏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1951年初苏方将旅大完全移交给中方。苏军根据协定解除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旅顺口的军事事务由中苏双方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管理。俄日两国殖民统治时期,相距40余公里的旅顺和大连是两座平级城市,前者发挥军事功能,后者主导经济发展。▲曾经的县级大连市政府(原日本关东州大连市役所)受此模式影响,1950年12月中国在原租借地范围内成立直辖市,依然是旅顺大连各取一字,称为“旅大市”。直辖市内设大连、旅顺两个县级市,直辖市的市政府驻大连。在新中国海军初建,海防力量薄弱的背景下,暂时允许苏联留驻旅大,能对中国北方沿海发挥一定屏障作用。▲旅顺黄金山上的苏联高级军官中国收回旅大的进程被朝鲜战争打断,1952年9月16日中苏两国发表会谈换文,声明苏军撤退期限可以延长,借此对邻近的驻韩美军形成军事压力。▲大连邻近朝鲜半岛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中苏两国重启旅大交还工作。1954年8月,旅大市降级为省辖市并划入辽宁。▲旅大市后来被并入辽宁省为集中统一调度经济、教育等资源。旅大市内部,各项城市职能向大连市(县级)汇集,旅顺市(县级)仅保留军事功能原有的大连-旅顺双中心模式逐步弱化。同年9月底,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华期间宣布苏军将于1955年5月31日前撤出旅顺。1955年2月,中国正式启动旅大接收程序从3月起,驻旅大苏军分批次回国,至5月26日,完成撤军工作。▲欢送苏军1955年旅大市人口约130万,经济总量19亿元,居全国第6位。同年沈阳经济总量23.5亿元,居全国第4位。▲旅顺和大连的关系旅大回归后,逐步弱化了原有的旅顺-大连平级双中心模式。▲旅大市地图1960年,旅顺市(县级)撤销,改为旅大市旅顺口区。1968年后,瓦房店、庄河等县并入旅大市,形成今地级大连市版图雏形。▲今日地级大连市20世纪60-80年代,大连市区经济总量和人口不断增长,历史更为悠久的旅顺却因地处偏远且无大型商港,与大连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二者平级发展的状况被打破。▲更名前的旅大市旅大市的命名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由于旅顺和大连市区相隔40公里,并且有山脉阻隔,更多民间人士还是愿意用“去大连”、“去旅顺”的表达方式,而非“去旅大”。▲旅大更名大连随着旅顺存在感的日益降低以及大连的快速发展,至1981年,旅大市改名“大连市”。双中心模式被彻底打破,旅顺成为大连下辖的一个区。这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唯一一次大城市更名。▲80年代的大连街头(横滨正金银行旧址)改革开放后,作为东北经济重镇的大连先后成为中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15个副省级市之一、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大连GDP实现了对沈阳的彻底超越,稳坐东北第一。▲东北地区的城市GDP排名因东北经济转型不力,21世纪后的大连GDP逐渐跌出了第一梯队,但百余年的发展积累让大连具备了完备的发展硬件。▲1909年就已开通的大连有轨电车截至2022年,地级大连市总人口约750万,其中约400万居住在大连主城区。市郊的旅顺口区人口约40万。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让大连老市区保有相当数量的俄式、日式建筑。而旅顺依旧保有军港作用,如今的大连依然是东北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道路上,大连或将迎来新的凤凰展翅。▲大连天际线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3年9月17日
其他

没有香港的命?法国强租湛江99年,为何提前53年归还中国?

湛江与广州湾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香港和澳门,历史上都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如今这两个特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国际化程度都位列中国城市前列。特别是香港,凭借良好的地理和区位优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是全球商贸、金融、航运中心之一。然而,在当年,除了曾经英国、葡萄牙控制的港澳,广东沿海还曾有一座法国人统治的地区——广州湾,即今日广东湛江市的市区。▲近代广东地区的三座殖民地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湾等……这些曾被外国统治的中国领土,就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回溯到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列强为竞争在华势力范围。英国在已经割占中国的香港岛、九龙半岛的基础上,强租新界。德俄两国则强占了胶澳(今青岛主城区)和关东州(今大连城区),新界、胶澳的租期为99年,关东州的租期为25年。看到英国在华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后,法国也不甘落后,于1899年强迫清廷签订《广州湾租借协定》,租期99年。▲广州湾的地图广州湾,是近代法国在华的唯一一块租借地,与英国统治下的香港有颇多相同点,两者有较长海岸线和深水港口。在广州湾开发之初,法国试图将广州湾对标英属香港,把广州湾发展成法国在华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广州湾的建设一度被法国看做是与英国竞争的“面子工程”。▲七子之歌·广州湾然而,现实不如人意,广州湾没能实现对标香港目标,发展可谓一地鸡毛。按照《广州湾租借协定》,广州湾本应该在1998年归还中国。但是法国决定在1945年,就将广州湾归还,提前了53年。香港则在此后的60-80年代,借助良好的外部局势,经济加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包括新界、九龙、香港岛)也如约按照规定,在1997年。同样租期99年,香港、广州湾两处租借地为何在英法两个老牌列强的统治下获得不同的发展命运?法国为何肯提前归还广州湾?▲如今的湛江一、白雅特城广东沿岸的海岸线曲折,岸线与岛屿之中有许多水深港宽的海湾,比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在广东西南部海岸线,东海岛、硇洲岛、南三都岛与邻近大陆包围起一块广阔海湾,这里在古代被称为广州湾(今湛江市区一带)。海湾向北一直延伸到内陆,通航价值高,即今日的湛江水道。广州湾原称“广洲湾”,与广东省会广州并无任何关系。▲广州湾位于粤省西南广州湾的邻近陆地为中国的第三大半岛——雷州半岛。在古代,雷州始终是雷州半岛的中心城市。明清时期,广州湾东北部为高州府吴川县管辖,余下大部分由雷州府遂溪县治理。▲清代广东区划虽然广东沿海地区自然条件极佳,但在不重视海洋贸易的古代,除了广州等大城市,这里大部分地区都是山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直到15世纪末,西方人开启地理大发现。广东沿海地区开始受到西方人的瞩目。为维护海外贸易和殖民利益,欧洲国家往往会在贸易热点地区控制一块土地作为地缘战略支点。诸如东南亚的马六甲、印度的卡利卡特等。▲新航路开辟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一直是欧洲国家急需的商品,长三角物产丰饶经济发达,区位和港口环境绝佳的舟山群岛,受到英国等国关注。但明清两朝不同程度实施海禁,帝王们尽可能的让西方人在远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方进行贸易,广东的珠江口成为西方人的另一选择。葡萄牙人在1553年以晾晒货物为由,率先获得澳门居住权。西班牙和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短时间控制台湾部分地区,英国则在18世纪末派遣多批使团出使中国,试图获得舟山等地并建立商站,最终被清廷否决。1840年,英国率先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并强占香港岛。1860年又割占九龙。▲香港的形成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已控制印度全境,并借此向中南半岛西部、南部扩张,占领了缅甸、马来亚等地。法国不想在殖民扩张中落后于英国,从东部入侵了中南半岛。占领柬埔寨、越南的部分地区。新加坡原为马来亚地区的一部分,英国19世纪初占领此地并将其扩建为英国在印度以东的最大港口和军事基地,更是英国统摄远东的中心城市之一。香港最初是英国在远东的战略支点而非中心城市,其重要性不如新加坡,英国凭借香港对华南施加影响。▲19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岛1885年,法国在中法战争中获胜,清廷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此后法国完全控制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并于1887年将三国整合成法属印度支那。位于法属印支和英属缅甸之间的暹罗(今泰国),成为英法间的缓冲国。▲英法在中南半岛博弈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新崛起的日本击败。欧美列强看到了清廷实力的进一步衰落,随即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德英俄等国先后从清廷手中强租胶澳、新界、关东州。各国在租借地内设置殖民政府,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名存实亡。法国不甘示弱,也想在这一过程中分得一杯羹。▲胶澳租借地1898年2月,法国驻华代办吕班向清廷总理衙门送交照会。提出“在南省海面设立趸船之所”等四项要求。1898年4月,法国白雅特号军舰进入广州湾避风,发现该处为深水良港。法军强行在逐溪县海头汛(今霞山)登陆,并向遂溪、吴川县内地扩展。▲白雅特号在法国的军事和外交讹诈下,清廷于1899年11月同法国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清廷将原属广东高州府吴川县、雷州府遂溪县的2130平方公里租让给法国,法国将其定名广州湾。法国对标英国对新界,获得99年租期。▲广州湾广州湾陆地面积518平方公里,约为香港陆地总面积的50%,但地势较为平坦。东海岛和硇洲岛横卧在广州湾前,使其形成一个巨型深水海湾。英国作为最早入侵中国的列强,经济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法国等国在这里难以与英国抗衡。▲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法国意图将广州湾打造成与香港对抗的“法国前进基地”,借此从华南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1900年的香港已经历英国60年的殖民统治,人口从1840年的不足万人增长到26万。以总督为核心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架构完善,香港拥有了传统造船、酿酒、制糖、水泥等工业企业,教育和交通系统也初具规模。▲1895年的香港中环香港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英国能够将行政和财政资源垂直输送到香港。法国将广州湾纳入法属印支,由法属印支总督下属的北圻统使节制。广州湾不仅在法国全球战略布局中没有存在感,就连在法属印度支那中也只是个前哨基地。▲法属印度支那1900年的广州湾只是一张白纸,但她是一座优良港湾,法国仍计划参考香港经验发展这里。南北走向的麻斜海将广州湾陆地部分一分为二。法国分别在陆域两侧设置军政建筑,当地民众称为“东营”(今麻斜)和“西营”(今霞山)。1905年,法国将广州湾政治中心从东营迁到西营。西营市区定名为“白雅特城”,用以“纪念”首次登陆广州湾的法国军舰。▲广州湾白雅特以北的赤坎被定位为广州湾的商业中心,这种双中心的布局至今仍影响着湛江的城市规划发展。为了扩大对华南的影响并与香港“对抗”,法国在广州湾开启了庞杂的基础设施建设。1912年,法国人在麻斜海两侧修筑码头等港口设施,广州湾内开通了26海里的航道。▲广州湾码头此后硇州岛的灯塔、湖光岩附近的无线电通讯站相继建成。法国模仿香港模式,宣布广州湾为自由贸易港后,周边的北海港的贸易量遭受到巨大冲击。地区传统中心城市雷州(今广东县级雷州市)开始没落,雷州、高州(今广东县级高州市)等城的人口向广州湾聚集,广州湾逐步取代雷州,成为广东西南部中心城市。▲硇洲灯塔至1911年,广州湾租借地人口从最初的8万余人增长到19万(同年香港人口45.7万)。建立一座媲美香港的城市的目标似乎遥遥在望。二、畸形繁荣1912年清朝灭亡,中国很快陷入到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大量两广地区的民众为躲避战乱迁居港澳以及广州湾。▲20世纪初的香港香港作为英国直属殖民地,能获得英国更多的资源倾斜,也吸引了最多的人口。香港距离最近的英国大型据点新加坡约3000公里,二者互为犄角且免于商业竞争。反观广州湾,作为法国殖民体系的最末端,地区行政和财政决断权均被法属印度支那掌握,且距离法属印支北方大港海防仅400公里。▲广州湾与邻近的法属印支港口陷入竞争在双方出产的农产品种类相同时。这注定广州湾要与同为法国殖民地的其他港口竞争,缺乏关注和投入的广州湾自然处于竞争劣势。法国并非缺乏治理城市的经验和资金,以河内为核心的红河平原、以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为核心的湄公河三角洲才是法国在这一地区的核心。▲两地至今仍是越南核心区域以法属印支第一大城市西贡(今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为例,该城在1887-1902年为法属印支首府。1902年首府迁往河内后这里仍是法属印支的经济中心。西贡坐落在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上,通航能力极高的湄公河在此注入大海。西贡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腹地广阔,从18世纪起这里就是越南封建王朝的经济重镇。法国占领这里后,自19世纪下半叶就制订了完善的城建规划并开始了宏大的市政建设。宏伟的法式建筑遍布市内,西贡道路宽阔商业兴旺,被称为“东方巴黎”。▲西贡的教堂与市政厅西贡与香港都坐落在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区,繁忙的商业航线近在咫尺,都得到宗主国的重视并持续开发。广州湾远离传统商业地区,也并非处于大河出海口,本地也没有商船往来的大型河流。▲湄公河三角洲是法国开发的重点1912-1915年担任广州湾总公使的卡亚尔就抱怨广州湾“只有赤坎略有重要性……这里的经济价值不可与印度支那同日而语”。香港在英国全球战略中却不是可有可无的,英国的殖民地集中在南亚,香港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一个由英国直接统治的地区,英国在香港的投入远高于法国在广州湾的投入。▲香港是英国全球布局的重要支点1918年一战结束,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和此后的华盛顿会议上接连提出,希望收回列强在华租借地和租界。法国拒绝放弃在华权益,但承认“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给了北洋政府希望,同时也让法国商人失去了投资广州湾的动力,担心法国政府突然归还广州湾,之前的投入打水漂。▲广州湾法国总公使官邸与广州湾相比,香港拥有更好的地缘发展条件。香港地处珠三角,背靠广州,其西侧是繁忙的珠江口水道。这里一直是华南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广东其他地方的经济仍然落后。香港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远高于广州湾周边地区,这让香港能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到1920年,香港人口63万,同时期广州湾人口不足20万。▲珠三角至今仍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1911年通车的九广铁路将香港与珠三角的其他地区密切的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的经济腹地。广州湾本就不属于广东沿海发达地区,贸易总量和商业活力均低于珠三角地区,更没有铁路系统联通周边地区。周边法国控制的港口在业务上还与自己竞争,广州湾没能够成为“法国人的香港”。▲广州湾没有香港那样的区位相较于区位劣势,法国人在治理广州湾过程中接二连三的政策失当就只能被称为“人祸”了。首先,虽然广州湾被纳入法属印支的殖民架构,但广州湾的主权仍属中国,这让广州湾在法国殖民体系内的法律地位始终模糊不清。例如法国1892年通过的《梅林法案》,规定法国与其殖民地之间实行最低关税税率。同法国签署有贸易协定也实行最低税率,无协议国家则按最高税率征收。▲广州湾的法军中国在20世纪初与法国签署贸易协定,部分商品享受最低税率。但此时广州湾已租给法国,中法协定中自然不会涉及广州湾。广州湾因而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作为法国属地,向法属印支、中国内地出口商品,要缴纳最高关税。▲广州湾商会其次,广州湾始终没有成熟的工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农业。广州湾农业品种与法属印支大致相同,广州湾在法属印支经济体系内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反倒是广州湾对香港的贸易量在不断增加,因为广州湾到达法属印支北方最大港口海防,需要48小时。而到达香港和广州分别需要22和25小时。广州湾一步步沦为香港的“经济跟班”。▲广州湾街市第三,广州湾货币管理政策极为松散,长期多种货币并存。1926年,法国在广州湾设置东方汇理银行分行,将法属印支使用的印度支那元(本地称“安南纸”、“西贡纸”)作为广州湾的地区货币。规定广州湾内的税收、大宗商贸等必须使用印支元。▲印支元可广州湾与中国内地经贸联系密切,与法属印支的联系松松散散,中国各地军阀自行铸造的银元以及铜币充斥广州湾。英国在香港发行的港币拥有地区官方货币地位,在英国的金融体系支撑下能够稳定香港经济,并在20年代后流通广东,成为粤省的主要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白雅特城地图走私是广州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广州湾水域广阔,租借地的陆地部分有大量平原地带,且无明显山川河流阻隔(香港与内地之间有深圳河)。在执法力量不健全的情况下,广州湾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走私物品中尤以鸦片最甚,法国人无力禁绝走私,1910年起就直接参与操纵广州湾鸦片走私。▲法属印支对广州湾的财政支持自1912年起,从鸦片走私中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变成广州湾的“发展预算”。广州湾占法属印支面积的0.2%,其鸦片收入却占到整个法属印支鸦片贸易额的10%~13%(1920年起)。法国为减少殖民成本,在广州湾推行“以华制华”,不少地方门面人物就是通过与法国合作进行鸦片运输而发家的。例如被称为“广州湾杜月笙”的陈学谈,他名下的三友公司一度垄断了法属印支的鸦片进出口。▲陈学谈与夫人大量走私品的涌入压制了广州湾工商行业的正常发展。走私反倒让广州湾的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繁荣”。香港也存在走私问题,但规模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没有广州湾大。香港大力建设水警等部队打击走私。▲香港水警总区总部(旧址)除了转口贸易,金融以及纺织为代表的制造业都是香港的支柱产业。1935年香港拥有各类工厂420余家,仅华商工业投资就超过5000万港元。同年广州湾这两项数据均不及香港的一半。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攻陷了中国沿海各港口。大量难民涌入广州湾、香港等地。广州湾地区1932年人口约30万,到1942年增长到60余万。▲广州湾贝当元帅大道(今湛江逸仙路)市区和郊区都一房难求,在日占港口难以出去的物资可以通过广州湾运入内地。大量南方富商进入广州湾,本来商业平淡的白雅特城、赤坎等地涌现出大量商号。1938-1940年,广州湾年均贸易额突破1000万美元,是1936年的20倍。在战争的刺激下,广州湾进入短暂的“特殊繁荣”时期。▲广州湾的法国军营三、湛江之归国民政府曾在1928-1930年启动“修约外交”,试图收回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租界、租借地等,因英法等国反对而收效甚微。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急需通过港澳以及广州湾获得外来物资援助,暂时搁置了收回租借地的要求。▲抗日战争1940年,德国闪击法国,法国战败投降。德国在法国扶植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西政府。戴高乐等法国将领则流亡英国,成立了“自由法国”。法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开始选边站队,法属印支宣布效忠维西政府。1941年,日本迫使法国同意其监督广州湾来往物资,企图借此断绝中国海上补给线。同年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侵入东南亚,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在当年12月被日军攻陷。▲太平洋战争维西法国的一味退让没有换来日本的满足。随着战场形势愈发不利,日本加紧对占领区的掠夺和控制。1943年2月,日军登陆广州湾,广州湾进入日法共管时期。▲日军进驻广州湾日军进驻广州湾的同时,重庆的蒋介石政府宣布废除1899年签署的《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日本在广州湾用没有价值的军票强行购买大宗物资,造成广州湾物资紧张,物价飞涨。香港的情况更为严峻,大量工厂被日军强征。高压统治和饥荒威胁弥漫香港,香港人口从1941年的160万缩减至1944年的60万。▲日军逮捕香港的英商1944年6月,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维西法国于不久后覆亡。为防止法属印支倒向盟军(自由法国),日军于1945年3月9日对法属印支的法国驻军发动进攻,同日日军将广州湾的600名法国军警缴械,广州湾被日军直接占领。▲广州湾的日军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远东已无法国军事力量,广州湾、越南北部均被划作中国的受降区。面对战后局势的变化,实力下降的英国选择顺水推舟,同意大批殖民地独立。通过让前殖民地加入英联邦等当时维系彼此间的联系,尽可能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法国却准备“硬抗”战后的去殖民化浪潮,不肯放弃海外殖民地。但作为二战中唯一向轴心国投降的大国,法国势力的衰退比英国还严重。法国只能挑选重要的殖民地加以维系,如法属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戴高乐对于价值不高的殖民地,法国选择放弃,其中就包括广州湾。法国认为只有卸下这些包袱,才能集中力量恢复在印支等地的统治权。在此背景下,为换取国民政府支持法国“重返远东”,并让国民党军队撤出越南北部,戴高乐决定交还广州湾。1945年8月18日,中法在重庆签订《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法国将该地行政与管理归还中国,但专约允许法国公司和人民继续保留不动产。▲交还广州湾的条约9月21日,中日双方在赤坎举行受降仪式。随后中法互派人员办理交收事宜。经过战争,广州湾人口萎缩至27万。12月11日,中国正式接收广州湾的行政事宜,末任广州湾总公使骆化在搭乘英舰“加顿”号返回越南西贡,结束了法国在广州湾的殖民统治。广州湾历史上曾设置椹川巡检司,考虑到当地沿海,“椹”改为三点水的“湛”,“川”改为同义的“江”,形成了湛江地名。1947年5月,法国将原广州湾行政官官邸地皮和不动产交还中国。法国在广州湾最后的“存在感”被抹除。中国收回广州湾后,在原广州湾租借地的范围上设置了“湛江市”,这是继广州、汕头后,广东设立的第三座省辖市。然而法国“坚持殖民”的政策也相继破产了,1954年法国在法越战争中失败,最终退出了远东。▲50年代的霞山区(原“白雅特城”)新中国成立后,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中国暂未收回港澳,而是将其作为联通西方的窗口。香港的港岛与九龙是清朝的永久割让土地,而新界则是租借99年。在中英讨论香港前途问题之前,英国就知道,新界要到期归还,所以这里与广州湾一样,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60年代的香港,英国人主要开发港九地区凭借在20世纪初广州湾的发展积累,湛江长期是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第二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省级行政区内,除了设置范围极小的省辖市,还成立了若干专区/地区,职能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府”,形成“省管专区”-“专区管县”的格局。在广东,雷州半岛也设置成,湛江专区/湛江地区,范围主要包括雷州半岛,与明清时期的“雷州府”类似。▲古代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现雷州市然而,与雷州府(古代行政中心在海康县,现为县级雷州市)不同的是,这次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湛江,而非雷州市(原海康县)。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推行地区与省辖市的合并,成立地级市。因此湛江市与湛江地区合并成新的地级湛江市,湛江形成如今的规模。▲60年代的广东行政区划改革开放后,拥有地缘优势的珠三角得到蓬勃发展,涌现出了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而湛江由于区位优势不如珠三角地区明显,逐步从广东经济的第一梯队城市滑落。截至2022年,湛江人口为700万。GDP约3713亿,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9位。▲湛江在广东的经济排名而与此同时,同与广州湾成为租借地的香港还没有回归中国,到70年代,香港推动经济转型,建设远东金融和商贸中心。1950年代香港人均GDP仅为英国的23%,到1987年已与英国持平。尽管当年清朝永久割让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新界才是租借地,但英国方面认为,新界归还中国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因土地面积太小,根本无法实现自身运转。因此,根据中英谈判和《中英联合声明》,新界、九龙半岛、香港岛都在1997年回归了中国,完成了香港在一段时期的历史使命。▲香港GDP增长回望历史,法国固然有让广州湾与香港比拼的想法,但广州湾的地理位置无法媲美坐落在珠三角的香港。香港与广州湾在英法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也不相同,香港是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仅有的战略支点。而广州湾身旁有一个面积是74万平方公里的法属印度支那。对于法国来说广州湾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唯一”,法国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法属印支。▲今日的湛江海湾地理位置差异、不同的发展定位,外加法国的错误政策让广州湾没能成为“法国的香港”。法国在二战初期的“战败经历”,直接推动这片土地提前回到中国怀抱。如今,湛江保留了大量法租时期的建筑,诸如维多尔教堂、法国公署等。▲湛江市区的原法国公署可以说,湛江的现在因广州湾而生。广州湾已走进历史,湛江将带着独有的法式风情走上新的发展道路。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3年8月13日
其他

舟山差点成“香港”!英国最想占的地方为何是舟山,而非香港?

舟山与香港作者|霈霖责编|Thomas香港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人均GDP高达5万美元。然而,香港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香港的命运也随即从中英两国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明文规定割让香港岛开始转变。▲香港紫荆花广场然而,英国在最初布局在华利益时,最先考虑的目标并不是想占领香港岛,而是浙江的舟山。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英军占领舟山后,随即在舟山建立殖民政府,直到1846年才撤出。▲浙江行政区图但英国人对舟山仍然念念不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再一次攻占了舟山。当然,英国想长期占领舟山的算盘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得不到舟山,英国才“退而求其次”,将重心转移到经营香港。那么,英国人占领舟山的计划为什么会失败?香港和舟山的命运,此后又有怎样的转变?▲舟山群岛横亘在钱塘江口,离长江口也很近一、海上通衢舟山和香港拥有相似的地缘环境,本身都是海岛,且都位于一条大河的入海口。所不同的是,舟山面对整个中国的大动脉长江,香港面对的则是华南一隅的珠江。这就决定了在殖民者的眼中,舟山的战略价值远高于香港,显然更适合作为进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舟山群岛有2000多个海岛,主岛舟山岛面积502平方公里,主岛距大陆最近点至少有8.1公里。而香港岛面积是78平方公里,与大陆只隔着几百米的海峡。因此,舟山的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也高于香港岛。▲舟山位于中国沿海航海的中心枢纽位置不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只注重陆权,对开发舟山群岛毫无兴趣,直到738年唐朝在舟山设立翁山县,隶属于明州(宁波前身)。这是舟山第一次出现县治,但因为人口稀少,只有一些小渔港,33年后被撤消,此后又经过多次反复。唐宋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宁波(明州)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之一,商船云集,各国使臣络绎不绝。▲北宋时期的明州元朝时,宁波与泉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港口,商船直通欧洲和西亚。▲以陆权为核心的封建王朝来说,舟山的主要价值是渔业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尽管明廷停止了官方航海活动,还长时间实行海禁政策,民间海贸却开始兴盛起来。众多海商、海盗,还有外来的葡萄牙人,都把舟山当作中国沿海最主要的中转站。江浙的丝绸、茶叶,江西的瓷器,海外的香料、珠宝、珍稀木材,首先存储在舟山,然后再运往中国内地和欧洲西亚等地。舟山又距离大陆有一段距离,官府很难管到这里,不像香港岛那样紧贴着大陆。▲舟山向来是海外势力进入中国的最佳跳板最有名的是双屿岛,最繁荣时有上千艘海船停泊,数万人口上岸定居,其中葡萄牙人多达1000人。舟山是16世纪全球最大的海贸中心之一,或者也可称之为海上走私中心。1548年明军捣毁了双屿岛,使沿海走私陷入低潮。从舟山退出后,葡萄牙人只好另想办法,在1553年通过贿赂得到了澳门的居留权,以及通商权利。可见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中国沿海的首选据点也是舟山,其次才轮到澳门。澳门和香港一样位于“山高皇帝远”的珠江口,朝廷可以容忍西洋人在此建立据点。▲香港、澳门都在珠江口附近并非偶然舟山虽然也是海岛,但战略地位更为重要。舟山不仅直面长三角,这个明清两朝的统治核心,以及赋税漕粮的最大来源地,还能沿长江深入华中腹地。这些都决定了朝廷不会对舟山置之不理。▲清朝宁波府二、觊觎已久英国人是欧洲大航海运动的后来者,但势头很猛,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荷兰,18世纪初已经成为新一轮的海上霸主。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先锋是东印度公司,集殖民、贸易、武装等功能于一身。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强制沿海居民搬迁到内陆,使舟山群岛变成无人荒岛。海禁政策直到1685年才有所放松,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口岸。▲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总部宁波口岸由于距离茶叶、丝绸、瓷器的产地最近,各种商品的质量高、运费低,因此颇受欧洲商人欢迎。随着海贸的发展和大批居民的回归,舟山岛南部形成颇具规模的城镇。1688年,清廷在此设立定海县,隶属于宁波府。长三角不仅是粮税重地,也是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清廷害怕外来思想会冲击到这里,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故意把宁波口岸的关税提高到广州的两倍,可仍未阻止外商前来。▲乾隆下江南图英国人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解宁波、舟山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价值,原本想在此设立商馆,却遭到清廷的拒绝,只好另想办法。1715年英国东印度东司的第一个中国商馆在广州开业,中英贸易开始步入正规。为了尽可能减少西洋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乾隆皇帝索性在1757年下令,西洋商人必须去广州交易,宁波等另三个口岸只对日本、朝鲜、东南亚等传统藩属国开放。▲广州采用十三行制度管理洋商乾隆这样做,一来,广州距离京畿和经济中心长三角都要远得多,不管发生什么也影响不到皇帝和朝廷;二来,那里本来就有葡萄牙人聚集的澳门,当地官府对管理西洋人有经验。尽管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依旧更希望去宁波做生意,甚至在1759年还派人北上,向乾隆皇帝递交书信,要求重开宁波口岸,当然没有成功,反而更坚定了乾隆皇帝将西洋人隔绝在广州的想法。▲茶叶是英国人从中国购进的最大宗商品之一趁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机会,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在1793年访华,希望能与清朝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允许英国商人在舟山的某个小岛上居住和存放货物。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在舟山群岛取得一块类似澳门的领地,名义上服从清朝的管辖,实际上拥有很大的自治权,成为英国势力进入中国的跳板。▲清朝画师故意矮化英国人英国人也考虑过香港岛,但当时香港还是个遍布丘陵山林的荒岛,只有极少数原住民和海盗,且距离广州太近,就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而舟山不仅地缘条件好,人口也多,定海县下辖已有30万人口,发展潜力远远大于香港岛。▲舟山人口的变化事实上,葡萄牙人、英国人乃至所有欧洲殖民者,在全球的套路都是如此,先建立海上贸易据点,然后向内陆地区蚕食,最终殖民征服整个国家或民族。因此,他们一到中国,首先看中的都是舟山,正好证明了舟山的巨大价值。▲通过驳船倒运货物的英国商船乾隆皇帝直接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一方面,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无法与英国平等交往;另一方面,英国的要求超出了清朝与外邦交往的惯例。马戛尔尼未能完成使命,但英国人并没有对舟山死心。三、祸从天降19世纪前半叶,随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殖民,以及英国海上实力的增强,中英贸易也越来越频繁。据统计19世纪30年代,每年来广州交易的欧洲商船中,英国占到四分之三左右。令人愤慨的是,英国商船携带最多的货物是鸦片。虽然清朝明令禁止销售鸦片,可英国商人串通官员和买办,几乎是半公开地把大批鸦片运至广州,再销往全国各地。▲英国东印度公司仓库里准备销往中国的鸦片英国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从中国购进丝茶瓷器,中国却对英国商品没兴趣,导致大批白银流入中国。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人便想到了具有麻醉作用、又容易成瘾的鸦片。仅仅1830-1839年,清朝因为鸦片贸易流出至少五、六千万两白银,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和百姓的贫困,还有无数中国人受到了鸦片的毒害。正因为如此,林则徐才会奉旨到广州禁烟。▲林则徐主持广州禁烟和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从以英国商人为首的外商手里,收缴到2万多箱鸦片,统统在珠江口的虎门销毁。1840年6月,英国远征舰队抵达珠江口外,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除了索要鸦片损失和战争赔款外,英国远征舰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延续马戛尔尼当年的使命,在中国沿海建立一个落脚点,或者叫前进基地。▲少数英勇抗抵的清军仍无法战胜先进的英国军队7月6日,英军炮轰舟山岛上的定海县城,清军既没有做好战备,武器又过于落后,定海县城当日陷落,这是英军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英军随即以定海为基地,派军舰封锁宁波港和长江口。7月14日,英国远征舰队宣布成立定海军政府,由一名英军上尉负责管理,以取代清政府对定海及舟山群岛进行统治。此举完全暴露了英国人的野心,想把定海变成殖民地,彻底脱离清政府的管辖。▲清朝官员在洋人面前从狂妄自大变成卑躬屈膝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打过多个中国城市、海港和军事要塞,比如虎门炮台、广州、厦门等地,但英军唯一打算长期占领的只有定海。显然,夺取定海是英国的既定目标,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契机而已。香港岛是一个更容易夺取的目标,但英军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香港岛人口稀少,无法为舰队提供补给,又处在清军防守严密的广州附近,危险系数更高。更何况,珠江口远离中国的统治核心和经济重心,对英国的价值不如舟山。▲中英鸦片战争形势图四、人民战争英军攻破定海县城时,在城内大肆抢掠,激起了舟山百姓极大的愤慨。所谓的定海军政府发布告示,要求百姓服从自己的统治,英军还打算用鸦片向定海百姓采购粮食、蔬菜、肉类等军需物资。哪知,舟山百姓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不出售任何物品,坚壁清野纷纷躲到乡下。英军曾想用武力夺取物资,但舟山岛面积502平方公里,一半以上是丛林密布的丘陵山地,还有数以千计的海岛,仅凭几千英军根本无力控制。▲舟山有2000多个海岛,非常有利于游击战不仅如此,舟山百姓还自发组织起来抵抗侵略者,以游击战袭击小股英军、向水源投毒,甚至捕捉到英国军官作为人质,以此来威慑英军停止残害中国人、搜刮乡里。此外,宁波以及整个浙江沿海的百姓,都与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想尽办法突破英国人的封锁,把粮食、武器运上岛,支援舟山百姓的抗英斗争。▲舟山人民的抗争比清军更让英国人头疼舟山及浙东百姓的斗争,使英国占领军无法实现以战养战,只能依靠舰队提供补给,所谓的定海军政府如同摆设,得不到舟山百姓的任何支持。从1840年7月至次年1月,英国占领定海已有半年,但舟山百姓拒不合作,所谓的定海军政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无法为远征舰队提供补给。定海的英国占领军因为水土不服、疫情等原因,出现了大量减员,使英军长期占领定海的信心大打折扣。▲英军舰队打算把定海作为主要的中转和补给基地此外,定海及舟山群岛地理上的优势其实也是一种劣势,清廷不可能割让长三角门口的一片国土,这样动摇其统治的根本,因此战争必将长期化,这是英国难以接受的。除了定海,英国远征舰队在其他方向的进展都很顺利,8月封锁天津大沽口,迫使清廷派员谈判。经过数月的磋商,双方谈判代表琦善和义律于1841年1月签订《穿鼻草约》,主要条款是赔偿600万银圆和割让香港岛,以及归还定海。▲《穿鼻草约》是琦善和义律私下达成的,没有得到双方政府认可英国人已经认识到,既然无法牢固占领舟山,那就只好选择条件差一点的香港。1月26日,英军占领香港岛,3月,英军撤出定海,所谓的定海军政府昊花一现。清军重新进驻后,一边修缮工事整军备战,一边将定海县升级为浙江省的直隶厅,不再受宁波府管辖,以全省资源加强定海防务,驻军长官由原先的一名总兵增加到三名。这也是舟山在行政上第一次脱离宁波,意味着其对于中国海防的重要地位得到承认。五、暗藏祸心然而,《穿鼻草约》没有得到中英双方政府的认可,战火很快重启。10月,英军第二次进犯定海,清军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殉国,清军溃散,定海再次失陷。这一次清军做好了充足战备,但仍然不敌全面领先的英军。英军以定海为基地,重新封锁长江口,并沿长江攻陷镇江,摆出切断大运河漕运的架势。这下清廷顶不住了,漕运关系到清廷的财政运行,绝不能被切断。▲清军在定海有完备的防御体系,但仍然失守了于是,清廷被迫妥协,以一纸《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等。英军以定海为抵押品,声称等清廷履行完《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才能归还定海,清廷无奈只有接受。不久,英国陆续开辟上海、汉口等租界,舟山是连结这些长江沿线租界与海外的枢纽,也是英军舰队的主要基地之一,随时可以溯江而上,确保各租界的安全。▲《南京条约》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占领舟山后,英军以舟山岛为核心扩建港口,修建兵营,并重开定海军政府,提高了管理级别,由一名英军上校担任首脑,并由一名德国传教士管理民政,希望能以此来招揽舟山百姓的人心,但收效甚微。即使英国人用金银收买,舟山百姓依旧不肯与侵略者合作。1842年6月,舟山百姓结成同盟,共同签署了《定海县人民告白》,团结起来反对英国侵略者,以游击战的方式在陆地、海上各个地方发动袭击,英军即使躲在定海县城内也惶惶不可终日。▲清军在定海的抵抗十分激烈正是由于舟山百姓的持续抵抗,才让英国人彻底放弃了殖民舟山的目标,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经营重点转向香港。1843年香港殖民当局成立,香港岛的原住民很少,需要从大陆引进大量合适的人口,统治成本比舟山低得多。1846年,清政府付清了2300万两白银的赔款,英军开始撤出定海。奇怪的是,英国人临走前要求清政府签了《归还舟山条款》,似乎是想让归还行为显得正式一些,其实是为下一步侵占中国利益做准备。▲荒凉的香港岛不是英国人的首选《归还舟山条款》规定,英军撤出舟山后,清政府不得将此地的主权给予其他国家,如果有别国来犯,英国有义务保卫舟山。中国领土居然需要英国来保卫,这样的咄咄怪事无疑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事实上,这份条约的真正目的是要把舟山变成英国势力范围,不容其他国家染指,英国人自己得不到,也不允许别人得到。有了这个先例,欧洲列强纷纷开始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尽管明文规定归还舟山给中国,可英国人还是不死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又占领了舟山。这一次更多地是出于军事需要,为远征舰队进攻北京提供保障。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验,舟山百姓照旧拒绝与英军合作,坚壁清野,让英国人找不到任何机会。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结束,英军便灰溜溜地撤走了。至此,舟山“错过”了成为“香港”的机会。▲割让香港六、未来可期占领舟山彻底无望,英国人只能将香港岛打造成对华贸易的中转站和殖民体系的重要支柱,开始重点建设介于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港趁着取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利,英国人顺势租借九龙半岛,以保障维多利亚港的运行。然后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将香港一步步扩大到今天的规模。赔款割地、通商开埠,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香港的崛起,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依维多利亚港而建的英式建筑群对比舟山的30万人口,香港的原住民只有数千,英国人开发香港又需要大量人力,使原住民得到相对较好的安置,没有形成反抗势力,使英国人的统治较为顺利。鸦片战争及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定海直隶厅一直与宁波府平级。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军政府宣布脱离清廷,虽然废除了宁海直隶厅,恢复为定海县,却改由省政府直辖。▲广东外海的民国海军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在浙东设置行政专区,级别介于省与县之间,管辖范围类似清朝的宁绍台道,包括鄞县(宁波)和定海县。1949年5月浙东解放,宁波专区成立,由鄞县县城建置宁波市作为专区治所,定海县归宁波专区管辖。▲1949年的宁波专区,定海县为唯一的群岛县1953年,定海县被拆分成三个县,同时成立舟山专区,与宁波专区平级。后来舟山又被并入宁波专区,又再次与1962年成立舟山专区。1983年中国实行市管县体制,宁波专区改为地级宁波市。▲1960年代的舟山专区而舟山专区经过撤消和重设后,在1987年改为地级舟山市,成为中国首个群岛型地级市,一直延续到今天。▲舟山、宁波的建制沿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舟山和香港都是中华民族这段屈辱史的见证。舟山原本是英国人的首选目标,由于清廷不敢割让这片腹心要地,以及舟山人民的英勇反抗、宁波人民的支援,还有舟山群岛本身庞大,超出了英国人的统治能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英国人最终选择了条件不如舟山的香港岛。▲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规划,目标是充分发挥舟山,作为中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的交汇枢纽作用,以打造海洋型、外向型的经济新格局。舟山是中国唯一的群岛地级市,人口只有100多万,腹地较小。但是利用地处长江航道出海口,以及地处宁波和上海两座大城市之间的优势,积极协同与上海、宁波的发展。▲舟山的区位与上海合作方面,2002年,上海洋山港开建。上海与浙江协同合作,舟山将嵊泗县的洋山港划给上海港管理。目前,以洋山港为核心的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按集装箱吞吐量)与宁波合作方面,2006年,宁波港、舟山港合并,“宁波舟山港”登上舞台。目前,宁波舟山港也是全球第一大港口(按货物吞吐量)。▲2022年港口排名再加上宁波舟山一体化、跨海大桥、甬舟铁路的建设,舟山的发展日新月异。2022年舟山的人均GDP达到16.68万元(折合约2.5万美元),位列浙江首位,超过了省内的杭州和宁波。▲2022年浙江各市人均GDP,舟山位居第一即使没有成为“香港”,但舟山优越的地缘条件就摆在这,发展前景依然不可限量。▲世界大港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意大利最发达省份,为何是全国唯一德语省?

意大利的德语省作者|雄鹰责编|Thomas意大利是欧洲重要的工业国家和发达国家。2022年意大利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其中,全国最富裕的省份——南蒂罗尔省的人均GDP高达4.7万美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意大利最富裕的省并不位于沿海,而是位于东北部边境的山区。▲意大利南蒂罗尔省的位置此外,南蒂罗尔省的多数人口说的第一语言是德语,而非意大利语。该省53万人口,德语人口占据69%,意大利语人口只占26%。正是因为德语人口占多数,该省也是意大利为数不多的自治省,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意大利各地的人均GDP意大利语和德语同时成为了南蒂罗尔省的官方语言。该省除了德语名“南蒂罗尔”之外,还有意大利语名“上阿迪杰”。该省的正式官方名称为“博尔扎诺-上阿迪杰自治省”和“博岑-南蒂罗尔自治省”。一般简称为上阿迪杰和南蒂罗尔(以下简称)。该省会的官方名称同时为博尔扎诺(意大利语)和博岑(德语)。
2023年7月8日
其他

德国、意大利,为何都在瑞士有一块飞地?

德意飞地作者|雄鹰责编|Thomas瑞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瑞士周边的德国、意大利、法国和奥地利都是欧盟成员国,而瑞士却没有加入欧盟。▲没有加入欧盟的瑞士此外,瑞士身处大国中间,文化几乎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德语(德国、奥地利)、法语、意大利语都是瑞士的官方语言(还有罗曼什语)。▲四种语言并立的瑞士,提契诺州为意大利语州四种语言并立的瑞士,甚至还有德国和意大利的飞地。在瑞士北部靠近德国的地区,有一块德国的飞地叫布辛根。布辛根面积7.56平方公里,人口1500人,距离德国本土只有700米。▲布辛根(红圈)的地理位置瑞士南部靠近意大利有一块意大利的飞地叫做坎皮奥内(金皮庸),1.6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Chinese 还是 Lunar New Year?韩国、越南掀起农历新年“文化战争”

农历新年之争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爆竹声声响、家家逢喜庆,起源于中国的农历新年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是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广大海外华人群体共同庆祝的节日。在海外,Chinese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缅甸,为何差点将泰国国土“一分为二”?

缅泰纷争作者|恪谬责编|Thomas东南亚大体可以分为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分布着大大小小11个国家。其中,缅甸和泰国是东南亚大陆上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它们互相接壤,有着一条尤其引人注目的边界线。▲缅泰边界两国在南段靠近克拉地峡的国土,整体上以德林达依山脉为界,紧紧“拧巴”在一起,给人一种吃外卖时一次性筷子没掰好逼死强迫症的感觉。但双方又并不完全是平分秋色,在缅甸拥有长达上千公里安达曼海岸线的同时,克拉地峡往南的区域却属于泰国,使得泰国国土在克拉地峡东西最窄处仅13公里,几乎要将泰国一分为二。▲差点把泰国一分为二的地方而这部分国土如今是缅甸德林达依省,有着众多岛屿与港口,也是该国重要的渔业产出地,盛产珍珠。▲德林达依省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两国有着如此非同寻常的国土形状?一、左邻右舍,旗鼓相当当今缅甸的国土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核心,据传公元前2世纪,起源于如今青海、甘肃等地区的骠族人来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公元7世纪时骠族达到鼎盛,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一系列城邦,虽然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但也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习惯称这一城邦时期为“骠国”。▲伊洛瓦底江缅甸如今的主体民族为缅族,占总人口的68%,源自中国甘肃南部洮河流域,7世纪开始居于四川西部的大渡河一带。公元8世纪后他们受到吐蕃势力压迫,部分缅族先祖南下向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迁徙,最终来到骠国的土地上,作为外来者,努力适应着异乡异客的身份。▲缅族女性从8世纪开始,北方的南诏国屡次入侵骠国城邦,最终经过近百年的侵扰,832年,南诏国攻破骠国重要城市罕林,据唐朝史书记载,南诏士兵一战从骠国掠走了三千骠人俘虏,重创骠族。从这之后,骠族退入山林,缅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经历多年经营,849年,缅族人频耶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国——蒲甘王朝。▲频耶雕像而泰国如今的领土核心区域是昭拍耶河流域,又称湄南河流域,昭拍耶河流域的文明发源极早,约三千年前便出现了青铜器文明,5世纪起也产生过一系列诸如扶南、陀罗钵地等印度式的古代城邦。▲昭拍耶河时间来到9世纪,高棉王国崛起,又称吴哥王国,即柬埔寨的前身,高棉人通过数个世纪的攻伐,最终在9世纪确立了对东起柬埔寨,西到昭拍耶河区域的统治,并发展出了辉煌灿烂的吴哥文化,著名的吴哥窟至今仍矗立在柬埔寨境内。▲9世纪时高棉帝国疆域(红)泰国占总人口75%的主体民族是泰族,有观点认为他们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与现今中国傣族有着一定的联系。从9世纪开始,迫于各种压力,部分泰族人开始南迁,并逐渐定居在昭拍耶河流域。▲泰族夫妻而高棉人对这群北方来的陌生面孔自然是有些排斥,虽然默许了泰族先民在高棉生活,但高棉王室将泰族先民视为野蛮人,称其为“暹罗”,这之后也成为了泰族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的自我以及对外称谓。最初,泰族先民只得生活在高棉的边缘地带,聚集在“罗涡”这样的边境城邦里,以部族群聚的方式适应着新生活。▲罗涡城在如今泰国的大概位置但该来的总会来,很快,缅族人和泰族人就将毫不意外地相遇。蒲甘王朝的势力范围最初只限于伊洛瓦底江与钦敦江流域,并不涉及更南与更东的区域,但在1057年,蒲甘王决定扩张,在稳定对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统治后,顺着今德林达依山地一路南下。蒲甘王发现这块地区港口众多,并且是通往南部马来群岛的交通要道,实属兵家必争之地,于是打败了当地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孟族并使其臣服,控制了德林达依区域。▲德林达依地区地形1087年,蒲甘国王江喜陀跨过德林达依山,攻打罗涡城,但由于长途跋涉以及对地形的不熟悉,最终罗涡成功击退了入侵者。这也是缅族与泰族祖先之间第一次有记载的摩擦,也是德林达依地区首次落入双方之手,更是往后几百年邻里摩擦的序章。蒲甘王朝一共持续了两百年,但自江喜陀之后并没出现过善治的明君,国势日渐衰微,最后一任国王那罗梯诃波蒂更是暴虐无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肆修建佛寺佛塔,引得王国上下民怨沸腾。▲蒲甘王朝13世纪势力范围(黄)而以罗涡城为主要势力范围的泰族人在当初击退蒲甘侵略者后,则一步步变得强大并独立,逐渐摆脱了高棉的控制,并向周围扩张,在这一时期,泰族人逐渐扩散到了昭拍耶河流域各个部分。时间来到13世纪,蒙古的铁骑驾临东南亚,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招降蒲甘王朝,但并未得到回应,甚至在1273年,那罗诃波蒂更是直接斩了一位元使,引得忽必烈盛怒。1283年,经过十年交战,元军攻破蒲甘城,国王那罗梯诃波蒂向元朝投降,缅北成为了元朝的缅中行省,而缅南则分裂成勃固、阿瓦等诸多少数民族小国。▲元缅战争后元朝势力范围(绿)而同时,高棉帝国开始显出衰落之势,泰族人抓住了这环伺皆弱的机遇,于百年间在昭拍耶河上下游区域先后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兰纳王国以及大城王国。素可泰王国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1238年于昭拍耶河下游区域建立,并趁着蒲甘式微,出兵控制了德林达依地区,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菲律宾,为何争夺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主权?

沙巴主权争议作者|霈霖责编|Thomas菲律宾是一个千岛之国,所属岛屿有7000多个,背靠东南亚、面向太平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同时,菲律宾也是东南亚唯一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而与菲律宾海上相邻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则是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马来群岛的分布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省,与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州隔海相望,最近处仅40多公里。两国之间一直有领土争端,早在菲律宾1946年独立时,便声称对沙巴地区拥有主权。▲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40多公里几十年来,围绕着沙巴主权问题,两国没少打“嘴仗”,甚至在2013年发生过武装冲突,两百名菲律宾人来到沙巴州,要求将此地“还给”菲律宾,并与马来西亚警方发生了冲突,最终造成数十人死亡。▲沙巴州地图直到近两年,仍然时常有菲律宾打算“收复”沙巴州的传闻。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3年1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飞地最多的城市,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飞地作者|霈霖责编|Thomas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大多设立于元朝,省界弯弯曲曲、相互缠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经过八百多年的变迁,一些地方形成了脱离本省的飞地,孤悬在邻省境内。像黑龙江省的加格达奇就位于内蒙古境内,面积1587平方公里,人口12.9万。▲黑龙江的加格达奇飞地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34块省级飞地,分布在13个省级行政区,不仅包括人口稠密的4个直辖市和河北、河南、湖北等等内陆省份,连相对偏远、地广人稀的贵州、宁夏等等也有各自的飞地。▲上海的飞地数量明显领先其他省区有意思的是,拥有飞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竟然是直辖市上海,一共有11块飞地,占全国省级飞地总数的三分之一。▲上海在江苏盐城大丰有飞地而其他省级行政区的飞地一般都不超过3块,另外几个直辖市中的北京和重庆各有2块,天津只有1块。因此,上海飞地数量之多显得非常突兀。那么,上海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上海在江苏盐城的飞地被称为“北上海”一、上海崛起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元朝在1292年设立上海县,距今恰好730年。上海县当时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不到如今上海的三分之一,受江浙行省的松江府管辖。江浙行省包括今天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区。明朝将江浙行省变更为南直隶和浙江等省,清朝先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又在1764年将其分割成江苏、安徽两省,松江府从此受江苏省管辖。▲松江府可以说是上海的前身1843年上海开埠设立租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租界之外形成密集的居民区,出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雏形。1911年清廷退位,次年北洋政府废除松江府,上海一带仍然属于江苏省。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脱离江苏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这个上海特别市一开始只包括上海租界及周边居民区,面积很小,完全被江苏省包围着。▲客观上看,上海的崛起是因为租界1928年,国民政府从周边各县划拨一部分土地给上海特别市,使其面积增至495平方公里。上海租界作为特别区,名义上属于上海市,实则中方没有管辖权,是一个国中之国。直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英美法等国才将上海租界归还给中国,真正并入了上海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依旧保留了直辖市的行政级别。▲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市,面积非常小且被江苏包围此时的上海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及最大的工商业、金融和外贸中心,人口超过500万。换个角度看,上海的崛起和繁荣,正是建立在全中国发展极度不平衡的背景上。▲1948年上海市解放后全国一盘棋,上海开始大规模对外省进行援助,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上海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瓶颈,就是土地太少。500万人口的大部分在城市里,整个上海的辖区面积只有大约500平方公里,农业生产严重不足。▲新中国初期的上海市和松江专区二、互相支援新中国的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以统管华东地区党政军的华东局第二书记身份,在1950年3月批准从革命老区江苏省的盐城大丰县,划出一块土地给上海用于农业生产。▲大丰县(现大丰区的位置)大丰县地广人稀,闲置的土地较多,这块飞地位于四岔河边,有20万亩荒地,划给上海既缓解了其农业用地短缺的矛盾,又促进了大丰县的建设。▲陈毅以华东局书记的身份兼任上海市长,才能批给上海飞地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负责这片农场的垦荒工作,直属于上海市政府,由上海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和农业职工经营农场。▲大丰区境内的上海飞地就这样,大丰县境内开始有了第一块属于上海的飞地。除了农业生产外,这里还担负着改造犯人的责任,1955年又设立川东劳改支队,收容改造来自上海的劳教犯。▲上海味道十足的农场其实在江苏大丰县(现大丰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上海加快清理旧社会遗留下的治安问题,需要安置大量无业游民,以及改造罪犯,便加大了在邻省设立飞地的力度。1956年上海在安徽省宣城设立白茅岭农场,1958年又在福建省将乐、泰宁县设立军天湖农场,同样都用来收容改造犯人。大丰县农场也在50年代后期转交给上海公安局,全面作为劳教劳改基地。1962年军天湖农场迁至安徽宣城。▲上海给予过安徽很大的经济支援,因而拥有4块飞地这些飞地的干部职业不仅来自上海,说一口上海话,户籍和组织关系也是上海的,他们的家庭仍然在上海,只是在此工作而已,子女自然都在上海读书。上海在外地开辟这么多飞地,除了弥补农业用地不足的缺点外,主要还是因为上海人口密集,对监狱、劳动改造等方面的用地需求也大,仅凭上海本身很难解决。▲上海在安徽宣城的两块飞地都是监狱农场而江苏、安徽等省愿意划拨土地给上海,一来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开发,二来也算是给上海的一种回报。解放后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支援是全方位的,相近的江苏、安徽等省从中受益最大。解放时,上海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工业资本、工业产值、外贸总值,现代化工厂和产业工人的数量同样占据全国半壁江山。1952年,上海GDP占全国6%,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9.3%,均达到全国第一。▲刚解放时,上海工业占全国的一半1953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向国家提供了36%的基建投资总额,还供应了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卷烟,和一半以上的药品日用百货;培养大中专生5.8万人,支援外地建设28万人。上海支援的对象从东三省到大西南,上海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三、飞地满天飞随着经济建设在全国铺开,以及计划经济的确立,上海人口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迎来了1958年上海大扩张,管辖面积一下子增加了十倍。1958年,国家将江苏省所辖上海、华亭等11个县划给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积猛增到6340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今天的水准。这些地方原本就是苏南鱼米之乡,正好解决了上海农业用地不足的困境。▲1958年上海从江苏“挖”了将近6000平方公里土地与之相比,1960年从浙江省划过来的嵊泗,却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穷岛,除了少量渔业,基本没有经济价值,因此上海在1962年将嵊泗还给了浙江省。▲嵊泗的位置这一次行政大变更,使上海市的面积增加十倍,终于有了直辖市的规模。受损最大的当然是江苏省,最早的上海县、松江府,连同上海租界,原本都属于江苏省,现在变成了与江苏省平级,实际政治、经济地位更高一些的直辖市上海。▲昔日的泗嵊洋山岛几乎是荒岛虽然有了充足的农业用地,上海却没有停止开辟飞地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以及为了满足国防需要而开始三线建设,上海人又一次大规模走向全国,并由此产生了新的飞地。安徽是上海重点支援的省份之一,大批上海知青被安排到安徽。1965年和1966年,上海市先后与安徽省达成协议,在黄山市开辟黄山茶林场和练江草场,用于安置上海知青,从事茶叶、木材和牧业生产,为上海提供农副产品。▲黄山茶林场安置了数千上海知青除了农场外,上海快速发展起来的钢铁行业,使铁矿石和煤炭的需求大增,出现了新型的工业飞地。1969年,位于南京西郊,属于上海的梅山炼铁基地正式动工,1971年全面投产,制成的生铁全部供给上海钢铁厂,即现在的宝钢集团。梅山炼铁基地不是上海在江苏省唯一的工业飞地,1970年徐州大屯煤矿划归上海市政府,所产煤炭同样供给上海。有了江苏的煤和生铁,上海的钢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便有了保障。▲南京梅山炼铁基地为宝钢供应生铁此外,上海在山东省的莱芜境内也曾有一座铁矿飞地——鲁矿,与南京梅山一样供给上海钢铁厂,行政、教育等方面均属于上海。目前,鲁矿已经划归山东,不再算上海的飞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苏州昆山境内的振苏砖瓦厂划给上海。这座砖瓦厂原本属于军工部门,一直由上海派人建设和经营,军转民后组织关系便转给了上海。至此,除了山东的鲁矿外,上海已经在江苏、安徽两省拥有10块飞地。四、独一无二的上海从生产类型上看,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类,江苏省境内的南京梅山炼铁基地、徐州大屯煤矿、昆山振苏砖瓦厂,三者属于工业飞地,其他飞地均属农业飞地。从用途上看,安徽黄山的黄山茶林场和练江草场用于安置上海知青,支援三线建设;安徽宣城的军天湖农场和白茅岭农场用于改造犯人的是,目前这两地已分别改为军天湖监狱和白茅岭监狱。▲南京梅山炼铁基地的转制最早的江苏大丰农场经过几次变迁,在保留农场、改名为“上海农场”的基础上,后来又衍生出四岔河监狱和吴家洼监狱,这样一来,大丰县便有了三块上海飞地。同为直辖市的北京和天津也有飞地,北京在河北和黑龙江各有一个劳改农场,天津在河北有一个“天津铁厂”。京津飞地的用途与上海相同,数量上就差得远了。▲大丰县(区)先后有三块土地划给上海,四岔河监狱是其中之一上海众多飞地的产生,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外,也是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产物。在物资供应紧张的年代,各省自然首先考虑满足本地的需要,然后才肯外调。对于人多地少又没有矿产的上海来说,这种局面无疑是被动的。考虑到上海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贡献,国家才会将大片江苏土地划给上海,并允许上海在江苏、安徽两省拥有10块飞地,使上海成为独一无二的“飞地大户”。▲四岔河是上海飞地的起源这些飞地的行政关系完全隶属于上海,地图上也标注为上海飞地,像黑龙江的加格达奇一样。它们基本上都位于上海400公里范围内以内,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还算方便,只有徐州大屯煤矿远达700公里,但煤炭可以通过铁路和海船运输,成本不会太高。进入21世纪以来,这些上海飞地加快转型步伐,除了几个监狱外,基本上都已转制为国有企业。比如江苏大丰的上海农场和安徽的黄山茶林场,现在是上海光明集团的下属单位,我们熟知的光明牛奶,其实相当一部分产自大丰。▲多个上海飞地农场已成为光明集团下属企业三块工业飞地则改制为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而昆山振苏砖瓦厂早在1996年便已停产,目前处于闲置状态。▲大丰农场这些上海飞地曾经生活着大批上海人,大多达到数千人的规模,像南京梅山炼铁基地,最多时有上万名来自上海的干部职工,安徽黄山的两个知青农场也先后安置了一万多名上海知青。▲上海飞地农场正在向有机农业及旅游业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上海发展必需的农矿原材料,不仅可以无障碍地从全国范围获得,甚至还能从全世界采购,像铁矿石的供应已传向澳大利亚和巴西。于是,飞地渐渐失去了对于上海的意义,它们的行政、户籍、教育等方面目前仍然属于上海,但上海色彩越来越淡薄,仅凭着历史惯性在维持,大部分员工已是当地人,上海人越来越少,一些地方如果不看厂牌,恐怕外人很难将它们与上海联系在一起。五、捡回来的飞地老飞地没落的同时,一种全新的飞地突然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上海近十几年重点建设的洋山港,其实属于浙江省,而且是上海捡回来的一块飞地。洋山港所在的洋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上海的东南方,与上海隔海相望,最近处仅30公里。1960年洋山岛及嵊泗被划给上海,可以算是上海的一块飞地。由于当时觉得没有开发价值,1962年上海又将其还给了浙江。▲嵊泗曾经归属过上海,但上海放弃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埠以来便以港口闻名的上海,却只有内河港,而没有真正的海港。上海港是黄埔江各港口的总称,海轮要驶入黄埔江才能靠岸装卸货物。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上海需要建设大型深水海港。因此选中了近在咫尺、又得而复失的浙江嵊泗洋山岛。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与浙江省签订了租借协议,由上海负责建设和运营洋山港,洋山港的产权和行政关系仍然属于浙江,租期到2072年截止。租借协议可以保证洋山港项目的长久稳定,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黄埔江两岸的港口组成了上海港2002年洋山港动工,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洋山港正式投入运营。至2017年,四期工程试运营。从2010年开始,洋山港便在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输量上稳占世界第一。上海在洋山港建设上投入700亿巨资,填海造陆扩大港区面积,还专门投资71亿建造了东海大桥,全长32.5公里,使洋山港与上海之间有了陆上通道,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东海大桥的投资占洋山港项目的十分之一与那些老飞地不同的是,上海只是租用了洋山港的使用权,港区由上海方面建设和运营,当地的产权仍然属于浙江省,港区以外的行政管理由浙江省负责。洋山港本质上是一家上海企业,老飞地则更多地体现在户籍、教育等行政关系上,而这些问题在洋山港并不存在。洋山港的员工缴纳上海社保,户籍、教育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规定进行办理,与其他上海企业是一致的。▲洋山港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所需人员极少从这个角度看,洋山港与传统的上海飞地有很大区别,80年代以前那10块飞地的产权属于上海市,是上海市的一部分。而洋山港不是这样,上海租借浙江省的土地,土地本身还是浙江的。浙江省本身也是经济强省,上海建设好洋山港后,浙江同样可以利用这个良港,降低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增加货物吞吐量。另外,洋山港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促进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浙江省的GDP增长。▲洋山港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港口加上洋山港,上海目前就有了11块飞地,数量居省级行政区之首,远远超出其他省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上海人多地少,再加上工商业发达,导致对农矿产品的需求较大。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难以通过商业途径获得充足的农矿产品。而上海数十年来对邻近省份的大力支援,使上海有条件开辟飞地、增加农业用地和矿产基地。这种情况在新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造就了独特的上海飞地。▲上海在大丰的农场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3年1月3日
其他

无锡:长期被苏州、常州管辖的县,如何崛起成“苏B”?

无锡崛起作者|霈霖责编|Thomas在江苏省内,无论是论历史名声还是经济水平,南京和苏州都是最强的存在。“江苏”的省名也是来自“江宁(古代的南京称江宁府)”和“苏州”各一个字。现如今,南京的车牌号码开头是“苏A”。而紧跟其后的“苏B”,却与其他沿海省份有所不同(如浙B是宁波、鲁B是青岛、深圳是粤B),“苏B”牌照并没有赋予省内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而是给了无锡市。▲江苏各市的车牌这就让人十分费解了,与“六朝古都”南京以及历史名城、曾经作为江苏省会之一的苏州相比,无锡的资历非常浅。在古代的将近两千年来,无锡的行政级别仅仅只是一个县份,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苏州和常州的下属行政单位。▲1820年的江苏省地图,无锡隶属于常州府晚清时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有众多城市借助通商口岸之利而崛起,比如上海、汉口(武汉)、青岛、天津。无锡也与通商口岸无缘。然而,就是从晚清开始,无锡在短短几十年内逆势而起,抗日战争前便已由江苏省直管。新中国成立后,无锡更是从县升级为江苏省的第一个省辖市(不包括当时的南京市)。比苏州、常州的最终设市要早几年。▲繁华的无锡市中心1980年,无锡的GDP排名江苏省第二,为赢得“苏B”地位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国的古代近代史,那些在古代长期默默无闻的地方到了近代强势崛起,大多数都是依靠列强开埠后吸引外来资本。例如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而无锡完全没有满足这一条件。那么,两千年来一直是小县城的无锡,是如何做到没有借助通商口岸而崛起的呢?▲苏锡常是苏南经济最强的三兄弟一、夹缝生存无锡,可以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吴国创立于无锡梅里开始,无锡先后归属吴国(截至公元前473年)、越国(截至公元前334年)、楚国疆域。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无锡属于新设立的会稽郡。▲秦国统一中国时,无锡属于会稽郡管辖西汉初年,苏南地区分属会稽郡和丹阳郡,常州(当时名为毗陵)和无锡属于会稽郡,郡治位于苏州。202年,无锡立县。280年,西晋又将丹阳郡改为毗陵郡,郡治常州(毗陵),无锡县改属毗陵郡。▲西晋无锡建县时,属于毗陵郡管辖常州和苏州开始作为行政中心而存在,无锡只是两者的下属单位。隋朝后期废除“郡”制,全国设“道”为一级行政区。唐朝在苏南设“江南东道”,治所苏州,管辖常州、无锡等地。▲江南东道治所苏州宋朝改“道”为“路”,苏南地区设“两浙西路”,治所常州,管辖无锡等地。▲两浙西路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由“行省—路—州”构成,无锡县属于“浙江行省-常州路”管辖。1295年,无锡由县升州。元朝时期的“路”在明朝纷纷设为“府”。明朝将苏南地区划分为苏州府和常州府,苏州府下辖7县1州,常州府下辖5县。无锡在1368年被降回到县,属于常州府管辖。无锡的行政级别始终低苏州、常州一头,地理位置正好夹在两者之间。纵观古代历史,晚清之前的1200多年里,无锡是常州下属的一个县,两者的语言和习俗十分接近,相互通婚或迁移的百姓非常多。▲1761年,江南省拆分前的地图二、危机和机会鸦片战争后,上海等城市先后成为通商口岸,消费及转运了大批洋工业品和中国农产品,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也由海外传入中国。按说这事应当与无锡县关系不大。因为,无锡距离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都在100公里以上。无论是租界洋资本,还是中国本土资本,都很难辐射到无锡这座内地县城。▲洋人其实只占租界人口数量的极小部分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南京、苏州相继沦为战场,损失极其惨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昔日的繁华,无锡县反而因为行政级别低,被交战双方所忽略,很少战火波及到,各方面的元气保存较好。▲太平天国疆域随后,清朝发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上海、汉口(武汉)、天津等通商口岸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掀起了一股近代化风潮。上海在纺识、机器制造、造船等领域尤其突出,达到全国产值的40-50%。▲无锡等周边地区百姓大量涌入上海务工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不仅能吸引西洋资本,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本土资本也喜欢汇聚于此。因为这里有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是商人和冒险家的乐园,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发展优势,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崛起的一批城市,其辉煌一直持续到现在。上海开埠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从1843年开埠时的20万,到1890年已超过70多万,租界人口也在20万以上。新增人口里有大批无锡人,从事各种行业。▲洋务运动催生了江南制造总局以及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20世纪初,仅上海的各个外资和内资造船厂,无锡工人便多达一万五千人。在沪谋生的无锡人学到手艺的同时,更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渠道。三、异军突起这些闯荡上海滩的无锡人,回到家乡投资实业,而从太平天国战火中保存下来的无锡民间资本,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使近代工商业在无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无锡实业家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荣氏家族,靠经营纱厂起家,将本地棉花加工成棉纱,兴盛时曾在日本设立分部。此后又经营面粉厂,一度占据中国面粉加工行业29%的份额。荣家在上海被誉为“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名噪一时。▲荣氏家族开办的第一家纺织厂上海申新纺织厂而同时期苏州、常州的工商业发展,尤其在近代工业上,已经被无锡远远甩到身后。由于受到无锡的辐射影响,常州近代工业的发展不算太晚,有一定的实力。而苏州则几乎没有近代工业,支柱产业是服务业和农业,因而沦为了消费型城市。然而相对于工商业的崛起,无锡县的行政级别依然较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设“道”,在苏南地区设苏常道,治所苏州,下辖12县,无锡县依旧是其中之一。▲北洋政府设立的苏常道仅维持了15年经过清末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无锡已经形成了荣、周等六大资本集团,经营着棉纱、丝织、织布、印染、面粉、机器制造及银行等多种产业,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北洋政府时期的江苏省当时中国有上海、天津、无锡、武汉、广州、青岛等六大工业都市。除了无锡外,全部是通商口岸,而且要么是(特别市)直辖市,如上海、天津、武汉、青岛,要么是省会城市(广州市),只有无锡仍是一个县。▲荣氏家族的面粉加工业曾占据全国29%的份额从上海带回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充足又富有开拓精神的无锡民间资本、再加上无锡人的文化底蕴和勤奋,终于迎来了无锡在近代的大发展时期,曾经有“小上海”之称。四、统管苏南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变成特别市(直辖市),江苏省会改为镇江。苏常道被废除,包括无锡县在内的江苏各县由省直管。▲1927年各城市近代工业排名表,无锡居全国第六、江苏第一与此同时,行政区划出现较大变动,一些较富裕的县城会被析出建“市”,原来的县仍然得到保留。比如,吴县县城析出“苏州市”、武进县城析出“常州市”等等,吴县和武进县的建制依旧保留。但这次行政区划变动并不包括无锡县。“市”的管辖区域很小,且与县平级。不过,苏州、常州这些“市”没多久又被改回县。▲民国开始建立现代行政区划,市的设立经历过反复由于县的数量太多,江苏省管不过来,因此在1933年设立多个“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代表省对“市、县”进行管理。当年底,第三公署辖区改名为“无锡区”,治所无锡县,下辖吴县(苏州)、武进(常州)等8个县。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锡历史上一直是常州或苏州所属的县,现在却反过来管辖苏州和常州,这是近两千年来的第一次“翻身”。除了得益于无锡强大的近代工业外,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局的需要。▲无锡纺织厂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十分重大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局势始终动荡,战乱尚未平息。更严峻的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正一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无锡拥有较为发达、且完全掌握在民营资本手中的近代工业,与上海、天津等地的外资工业占比更多不同,无锡能够为国民政府生产面粉、纺织品和机器等产品,对民生和军需都具有重大意义。▲无锡工业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军粮和军用被服因此,无锡被定为公署治所,体现出江苏省乃至国民政府对其的重视。而苏州和常州的工业水平远不及无锡,因此没有被选中成为公署治所。1949年4月23日,南京和无锡几乎同时解放。由于在江苏省内,苏北、苏南在解放时间等各方面差异较大。江苏省被划分为三个省级行政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南京直辖市,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解放便成立了无锡市,成为江苏省第二个省辖市除了南京市外,江苏省只设立了唯一的省辖市——无锡市,并且作为苏南行署区的治所。无锡市由无锡县城析出,无锡县依然予以保留,两者的行政治所都在原无锡县城内。1953年,苏北、苏南两行署区与南京直辖市合并,恢复江苏省的实际建制,苏州、常州、徐州等同时才升级为省辖市,比无锡市晚了几年。▲无锡的繁荣程度足以成为行署治所随着江苏省合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江苏在省与市/县之间增设“专区”,江苏有“苏州专区”、“常州专区”等专区,管辖范围接近明清时期的“府”,专区管辖周边各县,并代管对应的省辖市。无锡市则直属于江苏省,没有“无锡专区”,无锡市与“专区”平级。由于实行“专区管县”体制,无锡市无法管县,因此无锡县被划给了苏州专区。这样一来,江苏省一共下辖省会南京市、无锡市和8个专区(苏州、常州/镇江、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松江)。▲1953年无锡市没有下辖县,面积仅一百平方公里左右因此,无锡市作为唯一事实上的省辖市,在行政排名上的地位仅次于南京市,比起名为省辖、实由专区代管的苏州、常州等市更重要一些。到了1970年,“专区”改名为“地区”,管辖范围基本没变,无锡县属于“苏州地区”管辖。五、回归新常态1983年,江苏省将“地区”与“市”合并,从而有了“地级市”,确立“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为“地级市苏州”、常州/部分镇江地区和常州市合并为“地级市常州”。但对无锡来说,问题就来了。由于原本没有“无锡地区”,无锡市的管辖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没有下辖县,那么该如何组建新的“地级市无锡”?江苏省决定把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和江阴县,以及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给了新成立的“地级市无锡”。▲1983年确立市管县体制,无锡面积超过常州这样一来,新的地级市无锡的管辖面积增至4787平方公里,下辖3县。苏州市下辖6县,面积8657平方公里,常州下辖3县,面积4385平方公里。与明清的苏州府和常州府的“苏常并立”相比,现在发展成了“苏锡常”三足鼎立的格局。▲江苏省地图地级市成立前,无锡是除了省会南京外,江苏省唯一且始终存在的省辖市,这种地位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车牌号码。80年代初,排列行政区划代码时,无锡得到了02的编号,车牌号码相应地以“苏B”开头。▲快速发展的无锡经济开发区无锡市不仅行政地位较高一些,经济水平同样较强。在良好的近代工业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无锡重点发展机械、化工等产业。1980年,无锡GDP为17.2亿元,高出苏州、常州、徐州(均不含下辖县)的11亿元左右,仅次于南京(33.98亿元)。90年代初,无锡的经济地位更是达到顶峰,全国(大陆)排名第八,超过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1995年,无锡GDP排名中国(大陆)第八直到2014年,南京的GDP(8820亿元)才重新超过无锡(8200亿元)。尽管无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工业、商业、旅游业都有不小的靓点,但却被苏州渐渐拉开了距离。相比苏州抓住了电子、半导体等高精尖产业崛起的契机,无锡工业体系当中有更多的化工机械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2007年,太湖流域发生蓝藻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无锡生活和工业用水,从而引起国家和江苏省两级的高度重视,由于狠抓污染治理,使无锡的工业发展暂时陷入停滞。▲太湖蓝藻事件曾轰动全国,无锡一度缺乏饮用水2021年,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南京排名第十,无锡排名十四。▲2021年江苏省各城市GDP排名当然,这种“落后”只是相对的,无锡的经济实力仍高于大部分省会和地级市。2021年,无锡的人均GDP为18.74万元,排名全国第一(不含资源型城市)。▲2021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从历史上的被苏州和常州轮番管辖的县,到今天的“苏B”,无锡的崛起在于无锡人的眼光和努力,无锡几乎完全依靠本地资金发展出强大的工业,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无锡,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到了现代同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这种光荣传统为无锡人营造了自力更生、拼搏上进的城市精神。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价值观严重对立,美国和沙特为何能成盟友?

美国沙特关系作者|雄鹰责编|Thomas俄罗斯遭受西方全面制裁后,全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量大幅减少。欧美出现油气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危机,因此更加依赖中东的油气资源以缓解能源短缺。然而,2022年10月,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联合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欧佩克+”宣布从11月起,原油日均产量下调200万桶。▲沙特的石油储量为世界第二美国总统和沙特王储沟通,希望沙特石油增产。而俄罗斯总统则希望沙特联合俄罗斯减产石油。这个举动与美国的期望背道而驰,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更让美国如鲠在喉的是,此次宣布减产的不止有俄罗斯、委内瑞拉等美国的“敌人”,还有沙特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友。美国认为沙特这次是站在俄罗斯的一边。▲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事实上,美国和沙特已经成为盟友70多年。但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二战后美国结盟的对象多是基于相似的价值观——民主自由和世俗化。与美国价值观相悖的国家甚至会被打上“流氓国家”的标签。例如1979年后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执行严格的妇女戴头巾政策。但沙特是为数不多的例外。沙特是君主专制国家,同时执行严格的伊斯兰教规。在沙特,妇女出门必须戴头巾,长期以来女性无法驾驶车辆,出国旅游也受到限制。这跟美国的“世俗化”、人权等价值观严重相悖。▲减产决定后,美国称“将重新评估与沙特的关系”为什么沙特和美国价值观严重冲突的情况下,能够成为盟友?一、沙特君主专制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据半岛面积的大约70%。而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然而,沙特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沙特才基本建立。▲阿拉伯半岛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西部的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此后,阿拉伯帝国通过不断扩张。从公元7-13世纪时期,整个阿拉伯半岛都是阿拉伯帝国的土地。阿拉伯人这个庞大的民族,就是阿拉伯帝国的产物。▲阿拉伯帝国的全盛版图13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被蒙古帝国灭亡。此后的几百年里,阿拉伯民族再也没有统一过,而是以家族和部落的管理为主。16世纪时期,阿拉伯民族被另一个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奥斯曼帝国是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其中阿拉伯人境内的第一大民族。为了稳住境内的穆斯林,奥斯曼帝国将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交给了穆罕默德后人——哈希姆家族管辖,即汉志地区。▲汉志地区半岛的中部地区沙漠广布,是一片不毛之地,远离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即内志地区。不在奥斯曼帝国管辖范围内。内志地区主要被亲奥斯曼的拉希德家族和反奥斯曼的沙特家族轮流统治。彼此的国界线模糊。▲阿拉伯半岛上的三大家族三足鼎立其中,沙特家族坚持以《古兰经》、圣训立教,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正统信仰的瓦哈比派。▲奥斯曼帝国与内志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站在了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对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作战。为了彻底消除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力,英法答应哈希姆家族重新统一阿拉伯地区的要求。但沙特家族成为了内志地区的主宰。▲英法秘密瓜分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阿拉伯民族的地区沦为英法委任统治。在阿拉伯半岛,出现了穆圣后人哈希姆家族的汉志(麦加为首都)、沙特家族的内志王国(利雅得为首都)并立的局面。英、法虽然答应哈希姆家族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要求,但英、法并不希望阿拉伯地区重新统一。为此,英、法、俄达成了《塞克斯-皮克协定》,秘密瓜分阿拉伯地区,建立了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等多个哈希姆家族主导的王国。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是英、法的保护国。▲一战后,哈希姆家族主导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英法的敌视。苏俄索性公开了英法《塞克斯-皮克协定》的内容。这一秘密瓜分阿拉伯地区的协定激怒了哈希姆家族和汉志王国。英国、汉志的关系从盟友走向了敌对。沙特家族的内志一直奉行原教旨的瓦哈比派,他们急要占据两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在伊斯兰世界确立威望。英国因和汉志的关系走向敌对。因此,英国扶持内志对汉志作战。▲瓦哈比派相关画作1924年,在英国支持下,内志发动了对汉志的战争。1925年,内志占领汉志首都麦加,哈希姆家族流亡约旦,内志王国将国名改为“内志-汉志联合王国”。这个国家完全变成了沙特家族主导。1932年,国王伊本-沙特宣布将国家名称改成“沙特阿拉伯”。▲沙特家族统一汉志(绿色)和内志,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20世纪30年代,伊斯兰世界的两个大国——土耳其和伊朗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积极开启了“世俗化”改革,建立政教分离的世俗政权。▲世俗化时期的伊朗女性然而,沙特却是例外。沙特国王不仅仅垄断了一切军政要职,而且以《古兰经》为蓝本,确立了伊斯兰教为国教。沙特国王自立为国家的统治者和瓦哈比派的伊玛目(宗教首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在女性权益方面,沙特长期以来限制女性的单独自由活动(必须有男监护人随行),甚至无法驾驶汽车(近年来已松绑)。二、石油换安全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与美国的价值观严重不符。当时的沙特经济主要依靠绿洲农业,发展滞后。因此沙特早期和美国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沙特和美国的结盟,与石油资源和沙特的国家安全分不开。众多穆斯林认为,麦加和麦地那应该属于哈希姆家族,而非沙特家族,因此沙特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此外,沙特和约旦(哈希姆家族控制)就亚喀巴湾存在主权争议,时刻面临着约旦联合沙特境内哈希姆家族支持者颠覆的危险。▲沙特约旦亚喀巴湾争端因此,沙特急需一个外部同盟,保护国家安全。恰巧在1931年,美国石油巨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沙特发现了石油。▲标准石油公司股票此时美国正值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石油需求量巨大。为了获取石油资源,美国于1931年正式和沙特建交。然而,当时沙特和美国的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因为沙特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体制,沙特甚至没有一部宪法,《古兰经》规定了沙特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政党在沙特是非法的存在。▲麦加的宗教集会因此,美国没有在沙特本土设立大使馆,而是把大使馆设立在了埃及开罗。随后,沙特在东部发现了海量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1933年,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为了发展和美国的关系,索性给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石油开采权。二战使得美国和沙特的关系进一步加深。石油成为了交战国重要的战略资源。1941年,美国成为了二战的参战国。沙特和墨西哥湾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美国成为了战事为数不多的不缺油国家。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墨菲号上会见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正式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1945年,沙特国王与美国总统会晤二战后,美苏因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走向了对抗。中东成为了美苏相互较劲的舞台。美国极力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中东石油分布图1951年,美国和沙特签署《相互防务援助协定》,尽管价值观严重不符,但双方的同盟关系正式确立。美国向沙特提供军售和安全保护。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北约,与北约不同的是,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军事同盟是建立意识形态、价值观基础上的。而美国和沙特在意识形态上差异巨大。三、安全需要,重新构建为了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美国扶持犹太人建立了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苏联支持巴勒斯坦)以及波斯人国家——伊朗(二战时期曾被苏联占领)。犹太人(以色列)、波斯人(伊朗)在历史上和沙特为首的阿拉伯民族积怨已久。尤其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领土划分、水源及耶路撒冷问题上龃龉不断。到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更是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中东战争沙特为了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树立影响力,全力支持巴勒斯坦的同民族建立自己的国家。此外,美国石油公司一直以来垄断着沙特石油的开采、销售等重要环节。沙特王室从石油中获利只有百分之一。沙特和美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沙特等石油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可以控制自己的石油产量。▲OPEC集团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沙特因不满美国偏袒以色列,而公开与之对抗,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导致两国关系陷入低谷。这一切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改变。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是什叶派国家,与沙特奉行的瓦哈比派存在教派冲突。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历史上积怨已久。伊朗不断向沙特等伊斯兰国家输出什叶派革命,威胁到了沙特的国家安全。▲伊朗伊斯兰革命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坚定地走向了反美的路线,从美国的盟友变成了美国的敌人。美国、沙特的同盟关系得到了加强。但沙特作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半岛国家,也希望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树立自己的权威。沙特秘密支持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发动9·11事件。9·11事件中有沙特的影子,使得美沙关系出现了裂痕。2003年,美国从沙特撤出了大部分军队。▲美国9·11事件的19个恐怖分子中,有15个是沙特公民2010年之后,阿拉伯世界发生了多起“颜色革命”。例如也门爆发了反沙特、反美国的胡塞武装起义。叙利亚爆发了反对阿萨德家族(伊朗支持)的起义。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沙特和美国一同干预了也门、叙利亚的内政。2010年和2017年,奥巴马和特朗普总统当政时期,美国和沙特签署了价值600亿美元和千亿美元的军售协议。▲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与沙特国王会晤虽然美国和沙特存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严重差异。但美国为了渗透中东,要撇开任何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动。因为这样不会产生任何有利于美国的结果。沙特屡次试图夺取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石油输出国家的领导权,也和美国的想法相违背。但因为两国有着共同利益,例如对伊朗关系、沙特依赖美国军售等方面。因此,在总体利益面前,沙特和美国虽然有关系波动,但总体同盟关系不会出现太大松动。长期作者|雄鹰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历史还能倒退?伊朗女性为何要戴头巾?

伊朗女性权益作者|雄鹰责编|Thomas2022年10月伊始,伊朗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了两周。伊朗的抗议原因是跟一位22岁的伊朗女子死亡有关。9月13日,这位22岁的女子因被指控“头巾不符合规定”被德黑兰的道德警察的拘捕。根据现在的伊朗法律,妇女在公共场合必须配戴头巾,而且有严格的规定。不符合规定就有可能会遭遇伊朗道德警察的拘捕。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泰国总理巴育遭停职,军政府就此画上句号?

2022年9月初,夜间的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灯火通明,张开怀抱迎接全球各地的客人。出入境口人们有序排队,似乎8月底泰国的政坛地震并未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各国游客重新回到泰国自2014年政变上台以来,泰国前陆军总司令巴育已统治泰国8年之久。反对派认为,泰国宪法规定总理在职最多8年,从2014年政变算起巴育已达到时间上限。而支持者认为,巴育的任期应从2017年新宪法颁布开始算起。两派唇枪舌剑,割裂开本就满是缝隙的泰国社会。8月24日,泰国宪法法院以5:4的结果通过决议,巴育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理职务。▲停职作为知名旅游国度,以佛教立国的泰国给外界展现的是一份平和之美。但怡人的美景下却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国度。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以来。90年间泰国军方发动了22次军事政变,军政府及军方遥控政府的时间长达50余年,民选政府只间续存在了30余年。22次政变似乎对民众的生活影响不大,外国游客的出行也未受制约,在被停职前,巴育刚刚签署法案延长签证期,致力恢复旅游业活力。▲巴育巴育作为21世纪第一位出任政府总理的军方人员,通过其灵活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方背景,遏制住了泰国自2006年起长达数年的政治乱局。频繁的大规模街头示威卧旗息鼓,民众的生活归于平静。但停职事件为泰国的政治前景蒙上了阴影。君主立宪建立90年来,泰国军方为何频频政变?军方出身的巴育能维持住对泰国政权的控制吗?▲政变国度一、政变国度泰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曾是中南半岛的一大强权。作为一个封建国家,泰王是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近代以来,泰国(1939年以前称暹罗)通过近代化改革,利用英法两国矛盾,成为东南亚唯一未被殖民的国家。如今的泰国军队是近代化改革的产物,也是保卫泰国独立的主要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军方与泰国资产阶级、城市中产等近代化崛起的阶层合作,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集团。▲夹缝求存的泰国泰国的近代化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推动的,带有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给泰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军方希望通过革命来增强国力,通过削弱王室来扫除封建政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1932年6月24日凌晨,大批士兵冲入王宫,政府官员被扣押。面对军方提出的“要么退位,泰国建立共和;要么放权,做名义元首”,拉玛七世国王果断选择后者。政变后泰国颁布首部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王行使权力必须经过议会批准”,自此议会成为泰国权力核心,泰王的存在感愈发降低。▲拉玛七世夫妇君主放权不代表泰国开启民主化,1932年政变后,封建贵族垄断包括总理在内所有高级职务的局面被打破。军方取代传统贵族,开始对泰国的强力统治,民选政治家仅在二战结束的1946年,借助军方式微而短暂掌权。作为泰国实力最强的组织,军方能有效压制贵族、文官的夺权企图。军方推动了大量惠及地方的建设工程,获得民众好评。但军方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充满利益纠葛。1957年9月16日晚,曼谷在夜色中慢慢睡去。大批军人离开军营,占据了曼谷城内的各大政府机关。和其他参与“特别行动”的军人一样,巴博·占奥差中尉的胳膊上带着一个白色的臂箍,他率领部下直扑时任泰国总理、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的府邸。“如果失败,或许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家人了”。巴博在心里暗自担忧。▲被自己人推翻的颂堪颂堪元帅三任泰国总理,到1957年他已先后治理了泰国15年。由于军方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经济的不景气,颂堪政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颂堪为巩固统治,通过贿选、恐吓的方式干预选举,民众爆发大规模抗议。颂堪亲信、国防部长沙立上将临阵倒戈,发动了政变。巴博上尉的担忧没有成真,政变取得了成功,众叛亲离的颂堪黯然下台。通过这场不流血的政变,沙立不久后成为泰国新总理。▲颂堪与沙立巴博回到家中,他抱起4岁的儿子巴育,向身边的妻子动情的说道:“动荡结束了,军方让国家重回平稳,军方会让我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巴博所言是当时泰国军人的共识。在泰国军人看来,军队是维系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文官政府无力掌控局势,军队势必要出手挽救国家于危局,这都为军队干政赋予了合法外衣。▲沙立视察地方军事政变并未招致民众的不满,1932年以来,军队为普通泰国民众提供了上升渠道,颂堪和沙立都是草根成龙的例证。在民众眼中,军方比剥削他们的贵族、资本家要亲切得多。沙立为加强自身地位,主动向被架空的王室靠近,他多次入宫拜见普密蓬国王(拉玛九世)。名义上泰王仍是军队最高统帅,而泰王也希望通过与军方的合作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通过蹭国王的热度,沙立及军方的地位被抬升。在沙立强权治理下,泰国政府制定了详尽的社会发展计划,从60年代起泰国加速工业化。1963年沙立逝世,但军政府仍控制着政权。沙立的继任者他侬借助军队,强力贯彻了经济政策。1961至1973年间,泰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他侬1971年,官至中校的巴博将儿子巴育送进了军队。他教导儿子:“加入军队是给你一架向上攀登的梯子,军人身份将赋予你崇高的社会地位。”17岁的巴育向父亲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向父亲保证:“我将以生命来捍卫国家利益以及军队荣誉!”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军政府却出现了统治危机。他侬与其他军方高层追求家族利益,贪污日益严重。面对民众的抗议,他侬军政府大肆抓捕反对者,结果问题越闹越大。1973年10月13日,25万民众走上曼谷街头,泰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爆发了。▲70年代的曼谷“军方的权威不容挑衅!没有军方的治理哪有泰国的今天,要给这些不知感恩的人一些教训”。会议室内的他侬向身边的高级军官咆哮道。在他侬授意下,军队开始行动。10月14日,军方与示威民众爆发激烈冲突。“嘭嘭嘭……”,一阵枪响过后,冲在最前面的法政大学的学生纷纷倒地。事后查明,军方在清场行动中射杀了75名平民,民众被彻底激怒了。事态发展超出了他侬的控制,军政府的统治难以为继,国王普密蓬晓谕他侬:“立即宣布辞职,自行离开泰国……既往不咎”。他侬跑路的同时,泰王普密蓬又发表电视讲话,以“仲裁者”的身份宣布军政府统治结束,要求民众散场。自从1932年君主立宪制度建立以来,议会始终是泰国的权力核心,普密蓬借机干预泰国政治事务,一顿熟练的政治操作,隐居幕后的泰王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10·14事件就此结束。▲权谋老道的普密蓬从外部环境来看,泰国宪政制度的脆弱、政党选举的混乱、文官政府的软弱都给了军方干政机会。军方作为泰国政局中最强大、最严密的组织,拥有破解国家乱局的能力。在军方看来,政变是维系自身利益和巩固统治的常用手段,甚至军方内部都通过政变来解决利益纠纷,泰国各界对此也趋于麻木。冷战期间美国出于地缘角力需求,向掌权的泰国军方提供大量资金和装备支持,这加强了泰国军方的实力,间接鼓动军方政变。▲泰美军事合作延续至今他侬下台后,国王和文官实力增强。自1946年短暂掌权后,民选政府时隔27年再度上台。民选文官政府的政策不断调整,致使泰国社会动荡。到1976年,短短3年时间,泰国就发生了323次示威,民众对文官政府失望透顶。1976年,泰国军方借口镇压抗议活动发动政变。吸取此前教训,军方选择与亲军方的文官合作,军方在背后遥控。政府-军方-泰王三者形成了稳定的政治架构。▲泰王签署总理任命书就在军方回归的这一年,22岁的巴育少尉进入朱拉宗告军事学院进修。在这所被称为“泰国西点军校”的学校里,巴育将潜移默化地接受泰国军人的必修课——政变。二、佛国巨浪1987年,军校毕业后的巴育被分配到陆军第2师第21步兵团。在泰军序列中,第21团是泰国王后诗丽吉的卫队。作为该团的指挥官之一,巴育得到接近王室的机会。不久后,巴育随同21团主官前往曼谷的律实宫。汽车穿越护城河,通过层层警卫,最终停在吉拉达宫殿前。第一次觐见国王夫妇,34岁的巴育难免有些紧张。▲普密蓬夫妇普密蓬夫妇出现在人们面前,国王和蔼的说道:“望诸位恪尽职守,不负期望,王室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匍匐在泰王脚前的巴育没敢抬头,但泰王威严且温暖的声音震撼了他。没想到高高在上的国王竟能够如此亲切。巴育知道,自1946年登基以来,普密蓬凭借娴熟的政治手腕,在君主立宪制基础上不断扩大手中权力。对于军方来说,国王是政治盟友,能为军方的一切行动赋予合法性,其中也包括政变。对于国王来说,获得军方的支持,可以在政治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王室成员大都有参军经历,国王与军方的关系可谓是双向奔赴。▲身着军装的普密蓬国王为在军中服役的儿子(今泰国国王)授勋巴育在军界步步高升的同时,军方内部对现有利益分配出现矛盾。1991年2月,泰军总司令素金达发动政变。还是熟悉的配方,议会被强制解散,军方接管了政权。动荡持续了1年多,在1992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取得绝对优势,军方索性延续自己的统治。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式民主被看作优势制度被许多国家民众追捧。泰国民众早已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民主权利,他们要求军方退出政治。20万民众走上街头,素金达走上了他侬的老路,军方在镇压中击杀了示威者,他和示威者领袖双双跪在泰王面前接受责备。在泰王“调停”下素金达黯然下台,这就是泰国史上著名的“五月事件”。▲五月事件五月事件深刻改写了泰国政治走向,自1932年政变后的60年间,军方无疑是泰国政坛的主角。由于实力强大,他们将自己看做政府的监督者,而不是政府的隶属者。频繁的政变下,泰国宪法平均4.6年改写一次,大都根据在任政府需求,调整政府任期长度、设置有利于自己连任的选举制度等。政变被调侃为“泰式选举”,民众对此习以为常,来泰旅游的游客对政变的感觉度也并不高。▲民众自发为政变军人送饭食五月事件后,泰国军方懂得了色厉内荏,退居幕后。被压制半个多世纪的文人政党走上前台,开启了长达15年的文人政府时期。借助冷战中美国的援助以及承接西方产业转移,泰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成为仅次于“亚洲四小龙”的“亚洲四小虎”之一。1997年,在大量外国资金涌入东南亚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因放弃固定汇率而给国际资本大鳄留下抄底机会。在金融家的围攻下,泰铢兑美元汇率浮动超过42%,泰国的经济泡沫迅速破裂,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来临了。风暴中心的泰国关闭了56家金融机构,股市下跌75%,GDP萎缩9%。淡出政治前台的泰国军方没有借机发动政变,但如何将泰国拖出金融风暴的泥潭仍考验着文官政府。2001年,泰国议会下院选举引来各方关注,泰国民众急需一个拯救他们的总理。曾供职于警察部队,后下海经商的他信·西那瓦领导成立仅3年的泰爱泰党参加角逐。他信走街串巷,宣讲他的“草根政策”:“曼谷的发达掩盖了贫穷的泰国乡村……让农民富裕,这是泰国必须做的事情”。▲他信他信的政策为他赢得大量农民的支持,泰爱泰党斩获500席中的248席,他信出任泰国第23任总理。当选后,他信迅速合并了一批小党派,在议会中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他推出“农民缓债”、“一乡一产”等政策,缓解了农民的债务压力,打开了农产品销路。他信还创立“农村基金”,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行“30泰铢治百病”计划,让完整的医疗体系覆盖了被遗忘的偏远农村。他信的第一个任期内仍实现了泰国年均6.4%的经济增长,每年5.4%的减贫速度也让广大农民成为其坚定支持者,他信毫无悬念的赢得了2005年议会大选。▲落后的泰国农村他信在泰国政坛风生水起的同时,巴育也在军界默默攀登。2003年,巴育升任陆军第2师少将师长。2005年又升任第1军区(驻防泰国经济最发达的中部地区)副司令。对于他信,巴育曾向时任陆军司令的颂提表达看法:“1992年后我们一直在蛰伏,但这不代表军方离开了政治。他信有着超群的影响力……他不把军方放在眼里,这不符合军方利益”。巴育所言非虚,军政府时期,军方能够获得充足的军费,军人也可进入政府实现人生质变。他信搅动了本是一潭死水的泰国乡村,使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军方难以对政府施加影响。军官失去了转为政客的上升通道,军费也在缩紧,这让军方难以接受。▲军方高层想进入政坛2006年,他信将手中的一家电信公司以18.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公司。他信利用泰国法律漏洞,逃脱了巨额交易税。此事被媒体揭露,反对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要求他信下台。他信的支持者也走上街头,双方僵持不下。议会选举在即,他信自信满满的表示:“如果我未获得半数选票,我就会辞职”。▲商人出身的他信面对国内局势变化,陆军司令颂提召集亲信商讨对策。巴育发表了看法:“他信深耕农村,他有能力拿下过半选票,这对我们来说不是好消息。泰国的政治强人只能由军方担任,我们是佛教徒,这是在积攒我们的德行”。长久以来,泰国军人都把政变看作修炼德行的方式之一,如果政变失败,也不会从道义上谴责自己,只是说明自己的德行不够。自信的他信不知道,一场阴谋正向他袭来……▲国王管不住、总理不敢管的泰国军方三、“军主”在行动2006年9月,他信前往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万里之外的泰国却发生了事变。曼谷时间9月19日晚,在陆军总司令颂提的命令下,巴育麾下第1军区的部队陆续控制了曼谷的各个政府部门。颂提在稍后的电视讲话中表示:“军方已控制政权、终止宪法、解散国会。他信内阁将停止运作……他信的贪污行为将受到审判”。蛰伏15年的军方通过政变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存在。▲颂提军方高层不允许农民阶层支持他信做大,因为这将彻底改写泰国军方-国王-政府三者间稳定的政治架构。他信被推翻后,军方支持者(市民中产等)身穿黄衫上街庆祝。爱戴他信的农民则身穿红衫上街游行。此后8年间,反他信派的政党上台,红衫军便抗议不断,他信派系上台,黄衫军又聚集街头。▲黄衫军2008年,黄衫军的游行迫使亲他信的政府倒台,反他信政党上台。城市中产的利益得到保障,但泰国农民并不买账。2010年3月,约12万红衫军进入曼谷。已升任泰国陆军副司令的巴育尤其关心局势动向,他对部下下令:“街头纷纷扰扰,支持他信的红衫军四处纵火,这不是泰国国民,而是暴徒!军方不允许贪污腐败的他信被塑造成英雄”。▲红衫军军方与数百名携带武器的示威者展开巷战。在巴育的铁腕下,红衫军的势头被压制下去,泰国2010年的政治危机结束。“治乱有功”的巴育于2010年10月升任陆军总司令,56岁的他成为军方的化身。2010年对于巴育来说是荣耀之年。但随着2011年泰国议会选举的临近,困扰巴育及军方的“他信阴魂”又出现了。▲巴育检阅军队四、军界八面佛2011年,他信之妹英拉率领为泰党参加大选,农民群体一如既往的报以高度支持。英拉拿下500个席位中的265个,当选泰国首位女总理。英拉延续了兄长他信的重农政策,并计划推动对他信的豁免,使流亡海外的兄长得以回国。英拉的政策触到城市中产阶级的逆鳞,他信执政时期,重农民轻市民的政策让城市中产颇为不满,他们不会允许他信回归。▲英拉就职自2013年8月起,大批黄衫军聚集在议会大厦外,抗议英拉的政策及对他信的赦免案。到11月,支持英拉的红衫军也进入曼谷,新一轮政治危机爆发。巴育将军方看作泰国政治的稳定器,他向双方致函,要求:“以最快速度、最大诚意解决矛盾,否则军方将采取行动”。可冲突并未停止,看着愈演愈烈的冲突,巴育决定出手了。▲巴育并不佛系2014年5月20日,巴育通过军方控制的电视台对外宣布:“依据《1914年泰国戒严法》,自凌晨3时起,全国实施戒严……军方将尽早恢复泰国的和平”。包括英拉在内的大量为泰党领导人被控制,巴育强行终止宪法,组建军政府接管政权。2014年8月24日,代理总理3个月后,巴育在第21团的团部接到了泰王对他的任命书,巴育微笑着对部下说:“2006年政变时我们让退休的陆军司令去担任总理。因为没有军方身份的支撑,那届政府运行的十分软弱。我不会放弃军职,这是我出任总理的前提!”▲巴育觐见泰王巴育借此成为1992年后泰国首位“军人总理”,在他的内阁中,军人占到34%。与2006年政变一样,巴育政变的根本动机是他信一派势力的做大。毕竟利益蛋糕就这么大,他信派多吃一口,即意味着军方要少吃一口。作为泰国政坛实力最强、地位最老的玩家,军方是断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的。巴育知道仅凭军方很难彻底解决泰国的问题。上台伊始他就甩出了“三板斧”。政治困局的根本在经济,他信派系之所以能够保持活力,最根本的是农民阶层的支持。巴育拿出数十亿美元偿还了前几届政府欠农民的大米、橡胶贷款;通过了220亿美元的外资申请;计划在2022年前建设8条铁路复线。▲老旧的铁路系统巴育语重心长地对内阁表示:“只有将更多的资源向草根阶层倾斜,才能够获得农民的支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消除他信的影响力”。巴育力图树立亲民形象。他派女兵在曼谷街头进行歌舞表演,为民众们提供免费理发。泰国民众甚至看到了军方提供的免费世界杯转播,一系列的举措让巴育收获了不少的支持。2016年,在位70年,历经30位总理的普密蓬国王驾崩。▲普密蓬深受民众爱戴作为曾经的王室卫队长,巴育与泰国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深知普密蓬国王在君主立宪框架下不断扩大国王权力,使泰王成为泰国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环。巴育向民众表示:“王储玛哈将与民众一同悼念先王,等待合适时机即位”。2016年12月1日,巴育等官员奉诏入宫觐见玛哈。他们匍匐在玛哈面前,恭请玛哈即位。玛哈表示应允,当晚巴育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泰国进入“拉玛十世时代”。▲新王身着军装接受巴育觐见依靠前代的积累,泰王室身价超400亿美元,是全球最富有的王室。拉玛十世沉迷玩乐,这引发了国内民众的批评。但根据泰国《冒犯国王法》批评国王是违法行为,巴育坚定维护王室形象,公开表示:“王室不容诋毁,如果有人对此有意见,他们就不应该住在泰国”。▲泰王夫妇巴育的忠心获得了新王的赏识,2017年,拉玛十世签署新宪法,以法律形式延续了44项军方特权,制定了有利于军方的选举规则。巴育自信的向军方同僚表示:“上议院本来只是摆设,但新宪法赋予上议院对总理的投票权,在选举前,军方就掌握了250票的力量,我们的地位不可撼动”。2019年,在新一轮议会下院选举中,他信派系斩获136席,比军方多20席。但巴育凭借上议院的投票权,挤掉民选政党,实现连任。选举后,巴育宣布卸下所有军方职务,实现“军转民”,但反对者认为巴育仍是军方的代表。从2020年起,在新冠疫情打击下,泰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反对巴育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我赢了2022年8月,反对派表示:“依照泰国宪法,总理任期不得超过8年,巴育从2014年政变至今已期满,必须离任”。巴育的支持者则不同意,他们认为巴育的任期应从2017年新宪法颁行算起,更有甚者认为应从2019年大选后算起。重重压力下,泰国宪法法院以5:4的结果宣布巴育停职。代替巴育的,是来自军方的巴威。巴育是21世纪泰国第一位“军人总理”,他的停职并不会让泰国的军人干政现象停息。宪政脆弱、军方势力的强大……种种原因都会将泰国军方与政治紧紧捆绑。纵观泰国的现代化历程,军方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泰国军方如同一只满嘴獠牙的猛犬,如果民选政府或国王无法将缰绳握在自己手中,泰国国王-政府-军方三角政治架构还将延续。▲巴育停职改变不了军方干政的现状—(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浙江最应该合并的城市,为何是宁波与舟山?

宁波舟山合并作者|猪猪我来了责编|Thomas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2021年世界十大港口中(按货物吞吐量),中国就占据8个,名列榜首的是“宁波舟山港”。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宁波和舟山作为两个城市,为什么要并列在一起参加排名?其余的中国港口基本都是单独排名。▲世界港口排名,宁波舟山港第一通过“宁波舟山港”的名字,也能看出两座城市在历史上的特殊性。在古代,舟山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宁波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两地逐渐“分家”,50年代舟山专区被划出宁波专区,80年代宁波与舟山相继设立地级市,延续到今日。但分家后,两地依然联系紧密,宁波港和舟山港于2006年合并。在此基础上,很多人呼吁进一步合并两市,因此许多人称呼为“浙江最应该合并的两个城市”。那么,千年一体的宁波和舟山为什么分开,如今又在积极推动两市“合并”呢?▲宁波与舟山的位置一、舟山隶属宁波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大大小小的岛屿约2085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20%,陆域面积为1371平方公里,在古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宁波管辖。因此,宁波是中国历史上行政管理比较特殊的城市,既要负责管理第一大群岛,还要负责治理陆上部分。▲舟山群岛宁波地区河网密布,是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之地、土地肥沃,水稻粮食产量高。在北方中原的灾年,宁波一带仍然能保持“民无饥乏之虑,主食常充,仓库恒实”。由于古代的开发重心基本在大陆,林多地少的舟山群岛也因此开发缓慢,只有零星的渔民定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之地唐朝在今宁波地域设立州一级的建制--明州,宁波城市的雏形逐渐显现。明州下辖慈溪、奉化、鄮县三个陆地县。由于人口稀少,舟山群岛在唐朝之前一直隶属于大陆县份管辖。公元738年,明州曾短暂在舟山群岛设立翁山县,此为舟山群岛建制的开始。但当地开发程度依然较低,反唐势力经常盘踞岛屿,兴风作浪,翁山县在771年就被废除,群岛再次隶属明州大陆县份管辖。▲唐朝明州州城宋朝的商业和海上贸易繁荣促进明州的发展,港口经常是“樯橹接天,藩舶如云”,明州和广州、泉州并列宋朝三大对外贸易港口。舟山群岛附近水深岛多,港口条件优越,在贸易的带动下也逐步得到发展。1073年,时隔三百年,宋朝在唐代翁山县旧址重建昌国县,这是舟山群岛第二次单独设立行政建制。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宋朝上下励精图治,昌国县的名称寄托着宋朝昌壮国势,收复燕云故土的理想。▲北宋时期的明州明朝为避讳国号,同时取“海定则波宁”的含义,明州改名为宁波,宁波府领5个县,治所鄞县。由于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一带居民都迁往内陆,昌国县被撤销,舟山群岛建制再次被废,隶属宁波府定海县。宁波舟山的对外贸易一度衰落。清朝延续宁波府建制。1684年,大臣以国防为由,上奏请求恢复舟山群岛的建制,设定海县,这是舟山群岛第三次设立行政建制。为避免重名,原宁波府定海县改名镇海县。宁波、定海、镇海的名字,都代表着统治者对“海事安宁”的美好愿想。▲清朝宁波府随着定海县的设立和舟山群岛的逐步开发,来自大陆的宁波居民也不断迁入舟山群岛,两地逐渐形成共同的民系,如今舟山群岛大多数居民的祖籍都可以追溯到宁波。近代以前,宁波府建制比较稳定,舟山群岛的县制经历了三立两废的波折。随着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宁波府,尤其是舟山群岛,成为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处。二、舟山与宁波平起平坐英国通过17世纪初开海期间在宁波的经营,已经认识到宁波,特别是舟山的商业和战略价值。1793年英国使团马嘎尔尼访华期间,曾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三处为通商口岸。1840年中英双方爆发鸦片战争。英国外交大臣指示英国远征军占领舟山群岛“在距京城较近的地方进行一次有效打击”。英国远征军随即从广州北上,于1840年7月占领舟山。原本不被朝廷重视的定海县在战后被升为“定海直隶厅”,但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面前,舟山于1841年再次沦陷。▲道光年间的《浙江全图》,定海在左,宁波在右舟山群岛在西方殖民者入侵的面前成为国防重地。定海直隶厅直接由浙江省管辖,和府在行政单位上平级,舟山首次脱离宁波府管辖,一千年来获得行政地位的第一次升级。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同时为了避免和清朝闹僵而“影响对华贸易的范围”,没有选择割占舟山群岛,而是离北京更远,鸦片贸易占据优势的香港岛。▲中英鸦片战争形势图1842年8月,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埠后的宁波和舟山更是成为中西双方海外贸易必经之地。宁波商人、手工业者等还纷纷前往上海寻找商机,成为闻名全国的“宁波商帮”。当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宁波时,宁波居民一部分进入上海租界躲避,一部分逃往舟山,人口的涌入都间接促进两地的发展和交流,宁波和舟山群岛的民系进一步得到巩固。▲舟山人口的变化民国时期,废府留县,由省直接管理县。于是废宁波府、定海直隶厅变为定海县。原宁波府治所鄞县县城设立宁波市。鉴于清末以来宁波移民不断进入舟山带来的人口增长。定海县析置定海、滃州两县,这是舟山群岛第一次突破单一县份建制。可以看出,从唐朝设立明州到民国设立宁波市的一千多年,宁波和舟山两地平级的时间不到百年。▲舟山、宁波的建制沿革三、宁波舟山分家随着国共内战的进行,1949年中国大陆地区基本解放,宁波于5月解放,国民党军队败退东南沿海,占据舟山群岛等东南岛屿负隅顽抗,威胁着大陆沿海地区。新中国初期在行政上设立“省-专区/地区-县”的三级体制。1949年11月,设立宁波专区,辖鄞县、定海等共七个县。宁波大致恢复古代宁波府时期的“大陆+群岛”的版图。▲1949年的宁波专区,定海县为唯一的群岛县但当时舟山群岛尚未解放,名义上设立定海县,直到1950年,舟山群岛才解放。舟山解放后,浙江台州的沿海岛屿仍存在国民党军,如大陈岛。国民党军的目的在于依托岛屿,作为反攻的跳板,防守的缓冲,不断制造战事,浙江时刻处于炮火威胁之中。▲舟山解放后,国民党还占领的浙江岛屿加上当时还处于冷战时期,舟山群岛随即开展大规模国防筑城的施工任务,提出的口号是:“把舟山建成打不垮、攻不破的东海钢铁要塞”。▲1955年,国民党军才完全撤出浙江沿海地区此外,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同时对渔民进行民主改革。1952年《关于渔民工作指示》指出,在南方水田地区做好渔民工作的首要关键,是在湖、江、沿海港口设置渔民县、乡、区。因此在1953-56年间,各地在沿湖、沿江、沿海港口地区成立许多渔民水上行政区。比如按湖设置的洪湖县(洪湖)、微山县(微山湖)等。▲沿江设置的水上行政区沿海港口地带,则因港设置渔民县,当时沿海设十个渔民县,定海、普陀、岱山、嵊泗都是其中之一。结合国防和渔业发展需要。1953年,析定海县置普陀、岱山两县,设立舟山专区。舟山专区领定海、普陀、岱山和江苏省划过来的嵊泗县,共四个县。这代表着舟山和宁波的再一次分家。▲舟山专区(1955年-1958年)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工业化的提高,舟山专区还经历了几次行政区划大调整。1958年,舟山专区四县合并成立舟山县,改隶宁波专区。1962年又撤销舟山县,恢复舟山专区,舟山和宁波在行政上又一次分家,延续到今日。▲1962年又一次分家分家之后,舟山利用渔港和岛屿众多的优势,继续发展传统渔业。即便地处国防一线,舟山渔场的海产品产量在全省、全国的比重都是名列前茅。▲舟山渔场很高产1983年全国行政区划大调整,实行地市合并,宁波地区与宁波市整合为新的宁波市。舟山地区也于1987年撤销,建立舟山市,辖2县2区。宁波舟山两市“分家”格局最终确立。▲地市合并后的宁波市与舟山专区(1987年舟山专区改为舟山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宁波不仅成为全国第一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还成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副省级城市)。1983年,随着一系列港区的完工,宁波港从单一的河岸港升级为河口港和海峡港。舟山则拥有大片群岛,但缺少经济腹地,山多地少,1987年单独设市后才开始现代港口的建设。此外,舟山难以和大陆修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直接共享,即便舟山群岛新建各类深水大港,货物的运送也相当不便。▲90年代,工人们在修建舟山港老塘山港区两市还在共同发展上遇到矛盾,比如港口区域分割,存在“两港两检”等瓶颈。宁波港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布局分散。如果要建设国际一流海港,需要大力整合两市的海港资源。一方面,宁波借力舟山的深水港条件,另一方面,舟山则借力宁波广阔的腹地基础。在民生上,两地的异地办事极不方便。由于舟山群岛面积小、人口少、产业聚集能力不强,而宁波则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总量(GDP)排名全国第12。由于历史关系,两地社会文化人缘高度一致,因此宁波“虹吸”了不少舟山人去工作和生活。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关于合并两市的措施和呼声逐渐显现。▲宁波舟山港区地图四、甬舟合并呼声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舟山群岛与宁波的联系正在逐渐加强。2006年,随着宁波港、舟山港合并重组,“宁波舟山港”名称登上舞台。2009年,连接两市的舟山跨海大桥通车,结束了舟山与大陆不通公路的历史。舟山群岛长期闭塞的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家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2011年,舟山被确立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舟山的区位2020年,连接宁波大陆和舟山群岛的“甬舟铁路”正式开工,其全长77公里,建设工期6年,将结束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依然是2020年,为方便两地市民,宁波和舟山实施户籍一体化,即宁波视舟山户籍为宁波户籍,为全国首例。▲跨海大桥已经连接岛屿和陆地,修建中的铁路将进一步加强两地联系。全国“合并某些城市”的呼声这么多,但为何宁波与舟山却与众不同呢?在此之前,全国也有许多两市合并(大城市吞并小城市)的例子,比如济南吞并莱芜(原本是地级市),合肥吞并巢湖市的一部分(原本是地级市)。▲2018年,济南吞并莱芜由于被“吞并”的小城市与大城市本身不存在稀缺资源的互补,且莱芜、巢湖等小城市地处内陆,周边对外交通发达,因此它们的对外地缘联系也不只有一个方向。▲2011年,地级巢湖市被“三分”上述大城市吞并小城市,更多地只是物理上增加全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利于提升省会“首位度”,但对全市实际上的产业升级、优化结构没有起实际性的质变。舟山孤悬于东海,目前的对外联系只能依靠宁波,但至今未通铁路。宁波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强市,为舟山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空间。舟山是中国大陆(不包括海南岛)唯一的群岛地级市,可以为宁波乃至浙江省提供优质的港口和海洋资源。▲舟山的对外联系只能通过宁波,对宁波依赖性较强因此,在不少支持两市合并许多人看来,宁波和舟山的合并不仅有历史因素,千年来,宁波和舟山语言相通,人文相同;也有现实需求,目前宁波舟山一体化的标志--宁波舟山港已经合并,奠定其全球第一大港的地位。舟山市的GDP总量较低,但历年来都能利用自身优势保持较快的增速。2021年,宁波市的GDP排名全国第12,在过去5年由全国城市GDP第16名上升到12名,增长势头强劲。宁波市计划在2025年争取进入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10强(即需要超越天津、南京等城市)。▲宁波的GDP排名全国第12,增速较快近年,浙江省提出“杭甬双城记”战略,即发挥杭州、宁波的带动作用,推动宁波舟山建设“国际海洋中心城市”,带领浙江省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浙江省各市GDP,舟山排名第九2022年,“沪甬跨海通道”和“沪甬舟跨海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杭州-宁波三角圈被誉为“下一个湾区”。在支持两市合并的人看来,首先,“沪甬舟跨海通道”和“国际海洋中心城市”的政策,为宁波和舟山进一步的“一体化”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下一个超级工程?其次,由于舟山市仅有110多万人口,人才吸引力不高,人口规模小。而宁波市人口约950万,在全国各大城市里人口规模也并不高,在省内甚至低于温州,与自身经济实力不匹配。因此,两市合并后,宁波可以晋升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进一步提高城市能级。再者,宁波与舟山的整合,很快就实现经济总量对天津、南京的超越,甚至可以竞争全国8强,实现“1+1>2”的效果。▲舟山市的人口在浙江省排名垫底但对于持保留、反对意见的人看来,舟山群岛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与宁波的行政分离不代表真正的“分家”,实现更深度的“一体化”或许更有意义。▲第一大港地位的稳固随着两地的港口合并,“宁波舟山”作为名词已经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在2022年发布的“全球航运中心城市指数”中,宁波舟山排名全球前十。▲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宁波舟山排名全球第十不管合并与否,宁波人和舟山人都不会将对方视为外地人,双方千年来已经形成互为一体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伴随着户籍一体化的实施,现代公路、铁路的贯通,宁波和舟山在地理上的隔绝也不再存在,双方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似“一家人”。长期作者|猪猪我来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8月2日
其他

广东潮汕被“一分为三”,最失败的区划调整?

潮汕分家作者|猪猪我来了责编|Thomas广东有21个地级市,是全国拥有地级市最多的省份。但实际上,广东原本没有那么多市,许多是在80-90年代的行政区划大调整中拆分出来的。▲地级市这么多,车牌都用完了地级市过多造成的问题之一,便是无法“雨露均沾”,各地都在对有限的行政资源进行竞争。这一问题的突出典型便是潮汕地区。即现在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80年代时,汕头市管辖整个潮汕地区,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1991年,汕头被拆分成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市。▲被拆分前的汕头市被拆分后的汕头作为经济特区,逐步被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兄弟超越,“辐射粤东”的能力被大打折扣。以至于现在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在广东省内经济排名靠后。▲如今的潮汕三市多年来,民间关于“三市合一”的呼吁就不曾停息过,而有人更是把这次拆分说是一次“最失败的行政区划调整之一”。潮汕地区被“一分为三”,为何至今仍产生巨大的争议呢?一、粤地闽心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而潮汕话属闽南语的一支。▲广东三大民系(潮汕和雷州均为闽南文化民系)潮汕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这与当地独特地理位置有关。莲花山脉将潮汕地区与广东其他地方隔开,潮汕地区核心的韩江三角洲平原,与福建的沿海平原紧密连接。▲东南地形因此,千百年来,福建人通过这个通道源源不断地进入潮汕地区。▲莲花山脉把潮汕地区和广东其他地区隔开虽然现在人们俗称该地为“潮汕”,但这一词起源于近代。古代长期的时间里,该地区都称为“潮州”。秦汉最开始在潮州地区设置揭阳县,当时整个岭南地区开发缓慢。晋代在揭阳县地域上设义安郡,治所海阳县,也仅有一千户人。隋唐时期,在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取“潮水往复”的意思,治所稳定在海阳县。潮州虽然属于岭南地区,但潮州地缘上和福建更紧密,因此潮州先后五次在广东(岭南道)和福建(江南东道)之间摇摆,一直到唐中期后才固定归属广东(岭南道)。▲唐时期的潮州唐宋之间的中原战乱使移民成为热潮。潮州不断吸收着来自福建的移民,人口从唐朝的5万人上升到南宋的65万。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发展。潮州靠近广东、福建、江西,加上韩江河道的开发,三地的瓷器和茶叶都运往潮州一带销售,国外商人船客也来到潮州进行贸易。▲韩江水系但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行政管理压力。1121年,析治所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当时下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共四个县。▲宋代潮州。梅州在1073年降为程乡县,隶潮州到了元代,潮州设潮州路,此时潮州地区已经形成“舶同瓯吴及诸藩国”的繁荣局面。明代,改潮州路为潮州府,从原来的四个县析置出七个县,潮州府共辖十一县,治所海阳县。这一时期,潮州行政区域基本定型,后来的清朝也延续了潮州府。稳定的建制形成了潮州地区较强的民系和文化认同。明清时期的潮州府是广东数一数二的海防重地,南澳岛是整个明代唯一的海岛总兵府,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之一。▲明代潮州府明清两代长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海渔为生的居民向周边沿海移民,形成“下南洋”的热潮。在下南洋的移民中,95%来自广东和福建。潮州人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1780到1860的80年间,潮州人的海外移民至少有30万人,而嘉庆时期(1796-1821)的潮州仅有200万人。潮州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日后培育出人数庞大的华侨群体。▲中国的东南亚移民路线二、汕头崛起在古代时期,潮州的行政治所和经济中心都稳定在韩江下游的海阳县,并没有直接面向海洋。而随着近代的到来,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转变。韩江入海口处有一个小渔村,因长年泥沙堆积,加上潮汐风浪的作用,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称为“汕”,汕的开端处叫“头”。该渔村被称为“沙汕头”,隶属于澄海县。汕头的真正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根据《天津条约》,汕头于1860年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国进口商品从汕头进入广东,再发往全国。除开货物,随之涌入的还有外资企业和设备。英国、日本、法国等国直接在汕头开设航运轮船公司,直达国内沿海口岸和东南亚。随着汕头深水港的修建,深水汽船取代浅滩帆船,汕头到新加坡的时间从一个多月减少到一个周。▲汕头进口大宗为棉纺织品,出口为蔗糖,进出口比重极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汕头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最重要的港口和广东第二的经济中心。年贸易总值在全国排名前十,次于广州、上海、胶州、汉口等地。潮州的治所海阳县,并没有因汕头的崛起而被抢了风头。得益于靠近韩江水道,海阳县的传统贸易进一步发展,蔗糖、竹木等成为海阳县贸易大宗。19世纪末,海阳县村庄数量也从清中期的118增长到646个。通过两地分工,海阳连接着内陆商业,汕头负责对外贸易。1904年,在当地华侨的推动下,潮州成立铁路公司,在海阳和汕头两个贸易中心之间修建铁路。因海阳是潮州府城,公司和铁路分别名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和“潮汕铁路”。潮汕铁路是当时中国营业状况最好的铁路之一,“潮汕”一词也随着铁路这张流动的名片而传播开来。▲潮汕铁路,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海阳县1914年改名潮安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废除“府”,由省直接管理县。此外,全国各地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兴起“设市”风潮,首先在广东省。1921年,广州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建制市(民国时,市与县依旧平级)。1930年,汕头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建制市(由澄海县析出),可见汕头地位之重要。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每年来往洋船舶和艘次都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民国成立后,汕头已经逐步实现从清末的小渔村到潮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转变。▲汕头港30年代的贸易(单位:国币元)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古代时期的“府”级建制,省与县之间新设“专区/地区”,即“省-专区/地区-县”的三级体制。原潮州府地区则设置“潮汕专区”,治所潮安县(海阳县于1914年改名潮安县)。虽然汕头不是专区治所,却是当时广东唯二的省辖市,不归潮汕专区管辖。此外,从“潮州”到“潮汕”名称的变动,打破了古代单独以“潮州”作为府/地级单位的名字,首次在行政名称中使用了“潮汕”。1956年之后,潮汕专区改汕头专区,治所转移到汕头,此时“潮”字已在地级名字中消失。标志着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汕头。▲50年代的汕头专区,治所汕头在接下来30年多次行政区划的更改中,汕头专区/地区的面积也在不断变化。但汕头都作为行政驻地所在。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较为混乱。1983年,广东全省进行“地市合并”,即合并地区与省辖市,统一变成地级市。因此汕头地区被撤销,汕头地区和汕头市合并为新的地级汕头市,辖八县一市:揭西、普宁、惠来、揭阳、潮阳、澄海、饶平、南澳和县级市潮州(潮安)。但汕头市的体制还没“屁股坐热”,就碰上了一些新的机遇、新的问题……▲80年代的汕头市,辖八县一市三、潮汕分家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分别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位置极佳的珠海和深圳深圳、珠海由于临近港澳,贸易环境极佳。汕头则有些特殊,是广东唯一不邻近港澳的特区。汕头被选为特区,首先是经济实力,汕头是当时广东经济前三大城市。其次是庞大的潮汕华人华侨群体,据预计当时潮汕籍的海外华人华侨至少有1000万人。更特殊的是,与深圳、珠海两个面积较小的“微型”城市相比,汕头市全域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而汕头市被划分为经济特区的面积处于末位,特区范围小和行政管理乱,逐渐限制了经济增长速度。1991年,深圳、珠海、汕头特区面积分别为396、121、52平方公里。深圳、珠海基本实现市区(市委、市政府)和特区(管理委员会)的重合,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而汕头特区则隶属汕头市,没有实行一套班子。汕头市不仅需要管辖52平方公里的特区,还包括非特区的八县一市及城区,和其他三个特区兄弟大相径庭(深圳辖特区和宝安县,珠海辖特区和斗门县,厦门辖特区和海沧县)。▲广东特区发展情况汕头领导层希望能将特区面积扩大,最好能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1991年4月,上级在汕头特区扩大范围的批复中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市区后,现行的汕头市全域行政区划需作相应调整。但没有指出具体怎么调整。经向上级的请示,汕头得到一条“不成文规定”:特区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市区,但汕头除了市区外,只能附带一个下辖县。深圳、珠海、厦门特区都是如此。在这个不成文规定的前提下,汕头开始提出了行政区划方案。最初拟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是将汕头市“一分为二”,即拆分两个地级市。毫无疑问,鉴于潮汕地区古代史长期的中心都是潮州市(潮安),因此两个地级市名额只能是汕头和潮州。但该方案导致原汕头市东西两端(饶平县和惠来县)几乎被汕头隔开。当时汕头城区为潮汕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假如惠来去潮州办事,还得经过汕头。因此方案还有待优化。▲一分为二的话,惠来去潮州(潮安)办事不方便第二个方案则是将汕头市“一分为三”,汕头和潮州毫无疑问地占据两个地级市的席位,剩下的一个席位成为各县争取的目标。其中揭阳、普宁、潮阳三县最具资格,经济实力也不相上下,三县之间的争夺也已经是半公开化。1991年10月,在主政官员考察下,认为潮阳距离汕头市区太近,不宜单独设市。揭阳自身有港口,还可通过榕江进入汕头港出海。而当时普宁县城规模较小,无港口。因此,最后一个地级市的席位被揭阳县成功拿到。▲揭阳市,榕江穿城而过,可直达汕头港经过各方多次讨论、妥协、调整,“一分为三”的具体方案出台。▲得到批复1991年12月,方案得到落实,成立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汕头特区扩大到城区,达234平方公里。21世纪后,汕头只留下一个海岛县——南澳县,其余地区均完成县设区,也算是遵守了这套“不成文规定”。▲1991年“一分为三”后的行政区划四、“弱弱”联合随着原地级汕头市被“一分为三”,汕头特区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实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汕头特区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领先于深圳和珠海,吸引了许多华侨商人投资建设。1981年,在潮汕商人李嘉诚的投资下,设立汕头大学。在当时的预期下,本以为“潮汕分家”之后,汕头能集中精力发挥特区的作用,但汕头后来的经济一直低速增长。汕头GDP的增长倍速一直落后于深圳和珠海。▲广东三个特区GDP汕头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省内其他两个特区。首先是客观因素,深圳珠海拥有直面港澳的地缘优势。其次是一些主观因素,例如改革开放力度不够,营商环境改善不佳等。而汕头市“一分为三”,也对汕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改革开放后汕头直接吸收的外资中,70%-80%是潮汕籍侨资。▲潮汕地区的灯光亮度而分家后,三市各自去游说招商引资,自成中心,导致资源无法集中,加剧三市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在行政上,汕头市(特区)再也无法代表整个潮汕,对潮汕华侨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半。因此也削弱了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2021年,三市GDP均排在广东中下游水平,汕头11位,揭阳13位,潮州20位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由于人口经济体量差距不大,无法相互吸引人口。导致粤东地区失去经济吸引力,大量潮汕人干脆直接流向珠三角。目前,粤东地区整体人口以流出为主。当地人戏称:“1860年开埠的汕头领先其他特区一百年,却在一夜之间拆没了,特区变成特困区。”▲潮州、汕头、揭阳以人口流出为主,纷纷跑去珠三角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小城市互相发展、竞争资源,导致“1+1+1<1”的局面。重新合并潮汕地区的呼声逐渐兴起。▲机场位于三市之间如2003年,广东省15名政协委员提出“合并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振兴粤东经济”的提案,2010年广东省11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合并潮汕四市(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振兴粤东经济的建议》。但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调整行政区划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提案和民间呼声往往都不了了之。目前,潮汕三市主要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行同城化。三市共用的机场——揭阳潮汕机场(位于揭阳市)为广东第三大枢纽机场,大致位于三市的中心地带,由原汕头外砂机场(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整体搬迁而来。而潮汕三市的主要高铁站——潮汕站则位于潮州市,也地处三市的较中间位置。虽然机场与高铁站地处三市中心,方便潮汕人民“共享”,但实际上也是“分家”后三市行政上相互制衡的结果。▲三市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诚然,潮汕地区“一分为三”是当时为经济特区发展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但如今,汕头特区的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机场与主要高铁站等枢纽都位于“市外”,汕头也无法很好发挥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用事后人的眼光来看,算得上是“90年代最失败的区划调整”。长期作者|猪猪我来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马来西亚,要夺回马来人“失去的土地”?

马来人的失地作者|霈霖责编|Thomas2022年6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任期1981年-2003年、2018年-2020年)在“我是马来人:生存之战”的活动中宣称:“新加坡原属柔佛州,柔佛应该声索新加坡(主权),让新加坡回归柔佛及马来西亚”。不仅如此,马哈蒂尔还声称:“在历史上,‘马来人土地’范围辽阔。它北起泰国克拉地峡,南至印尼廖内群岛。但如今只剩下狭小的马来半岛”。▲廖内群岛一句话牵涉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三个国家的主权,随即在国际上引起一阵不小的外交风波。▲马哈蒂尔在总理任上便以“大嘴”而闻名尽管马哈蒂尔事后解释说这只是一场误会,被媒体“断章取义”,但是作为马来西亚的前总理,他的这番言论仍然引起了三个国家的不安,纷纷重申本国对相关地区拥有主权。马来西亚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脱胎于英国殖民地,1963年才独立建国。既然如此,马哈蒂尔为何会说这些地方曾经属于马来西亚呢?▲马来西亚地图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科索沃,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吗?

科索沃独立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在如今的世界政治舞台上,除主权国家外,还有一些未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政权。比如巴勒斯坦、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有限承认政权(绿色为联合国会员国、橙色为至少有一个联合国会员国承认该政权、红色为未被任一联合国会员国承认)在相对发达的欧洲大陆,也有这样获得“有限承认”的政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索沃。宗教、民族构成复杂的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科索沃就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内陆,面积1.1万平方公里。▲科索沃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科索沃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于2008年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虽然科索沃未能加入联合国,但却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普遍支持。98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其“独立”地位,而塞尔维亚则坚持科索沃是本国的一个自治省。国际社会在科索沃问题上观点分裂,有的西方人把它称为“欧洲最年轻的国家”。那么,科索沃究竟是不是独立国家?南斯拉夫解体后,科索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独立”的?▲科索沃“首都”一、故乡与摇篮如今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构成复杂,主要分为南部斯拉夫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等。▲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三大主要民族公元前33世纪,希腊文明诞生在巴尔干最南端,居住在希腊人北方的伊利里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祖先)也被希腊文明的曙光照耀。如今在巴尔干分布最广的南部斯拉夫人,则是在6世纪末因民族大迁徙来到此地。▲民族大迁徙南部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时,当地正被鼎盛期的拜占庭帝国所统治,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臣服于拜占庭并皈依东正教,小部分臣服于西欧的天主教国家。9世纪后南部斯拉夫人分化成塞尔维亚(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信仰天主教)等民族。▲斯拉夫人分布塞尔维亚人分布在巴尔干半岛西部内陆,公元780年,塞尔维亚公国成立。为防范临近的保加利亚人入侵,塞尔维亚选择臣服于拜占庭帝国以求获得保护。进入12世纪,拜占庭国力衰落,塞尔维亚脱离拜占庭控制。13世纪,塞尔维亚从拜占庭手中夺走了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还南下扩张,征服了居住在巴尔干西部沿海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获得了出海口。▲自立门户的塞尔维亚广布的山地限制了巴尔干各地的沟通,但阿尔巴尼亚人也借此保住了民族特色,没有被斯拉夫人同化。▲巴尔干地形图1346年,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杜尚建立塞尔维亚帝国,与拜占庭皇帝分庭抗礼,帝国的首都位于今科索沃境内的普里兹伦。▲14世纪的塞尔维亚作为东正教世界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帝国全境原属于君士坦丁普世牧首管辖(驻地位于拜占庭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摆脱拜占庭的影响,杜尚建立了独立于君士坦丁堡的新牧首,驻地位于科索沃的佩奇。在塞尔维亚的民族记忆中,科索沃是承载塞尔维亚民族荣耀的地方。公元1355年,杜尚皇帝去世。由于继任者的无能,帝国很快陷入分裂。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凶悍的敌人-奥斯曼帝国正在东方悄然崛起。▲崛起的奥斯曼二、“变味”的科索沃14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向巴尔干扩张,保加利亚人、希腊人相继被征服。此时半岛上能打的仅剩塞尔维亚人。科索沃是巴尔干南部的交通中心,更是塞尔维亚的核心。1389年6月,10万奥斯曼大军与塞尔维亚人为主的联军在科索沃展开对决。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最终胜利,曾见证塞尔维亚辉煌的科索沃,如今却奏响了民族沦亡的悲歌。▲奥斯曼征服巴尔干至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整个巴尔干。作为伊斯兰教国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及其他征服地区向非穆斯林居民征收高昂的赋税,而穆斯林则免于征税,借此吸引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自视为东正教世界柱石的塞尔维亚人不肯就范,且科索沃在被奥斯曼征服过程中惨遭兵燹,大量塞尔维亚人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科索沃,前往中欧的匈牙利、奥地利。▲欧洲宗教地图邻近的阿尔巴尼亚人历史上先后被希腊、罗马、拜占庭、塞尔维亚统治。信仰在多神教、天主教、东正教间变化。对他们而言,选择哪种宗教更像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缺乏必要的忠诚。阿尔巴尼亚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皈依伊斯兰教能让阿族获得奥斯曼帝国的认可,为民族发展赢得出路。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加入奥斯曼军队,在奥斯曼统治的5个世纪中,25名阿尔巴尼亚人成为帝国的宰相。▲奥斯曼军队中的阿尔巴尼亚人奥斯曼帝国将伊斯兰化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填补因塞尔维亚人迁徙而造成的人口空白,科索沃逐渐“阿尔巴尼亚化”。征服巴尔干后,奥斯曼帝国以此为基地多次入侵中欧。1683年,奥斯曼大军在维也纳城下战败,帝国国势开始滑落。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国家机器的腐朽让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停滞。到18世纪末,曾让欧洲震颤的奥斯曼帝国反倒沦为欧洲列强的猎物。▲帝国领土日益萎缩为了控制黑海,俄国急需将巴尔干纳入势力范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东正教信仰和斯拉夫主义,挑战奥斯曼在黑海和巴尔干的地位。奥地利为了向巴尔干扩张,也鼓动巴尔干各民族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1821年,希腊人打响了巴尔干民族独立的第一枪。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奥斯曼帝国在1832年承认希腊独立。塞尔维亚等民族也掀起起义,迫使奥斯曼帝国给予更多自治权。▲1840年的巴尔干半岛1877年,俄国发动第10次俄土战争,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难以招架,被迫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地的独立,但被塞尔维亚视为民族摇篮的科索沃仍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科索沃仍在奥斯曼帝国手中到1900年,阿族已占科索沃人口的60%,余下40%由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等民族共同构成。但塞族不会因为当地民族构成改变而放弃科索沃。到20世纪初,尽管巴尔干半岛出现了许多新独立的斯拉夫国家,但半岛的大片领土仍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为了夺取土地,1913年,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组成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军队无力抵抗,塞尔维亚占领了科索沃,计划向西占领阿尔巴尼亚地区,获得出海口并实现“大塞尔维亚”计划。▲战争后的领土变化奥匈帝国(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不想让塞尔维亚做大,因为从宗教上来说,奥匈帝国信奉天主教,塞尔维亚信奉东正教;从民族感情上来说,塞尔维亚更亲近于同属斯拉夫国家的俄国,而俄奥在巴尔干是竞争关系。在奥匈帝国调停下,塞尔维亚得到了科索沃,但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塞尔维亚拥有出海口的计划破灭。阿尔巴尼亚独立了,可阿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塞尔维亚吞并,这让阿民族主义者很是不满。▲20世纪初阿尔巴尼亚族分布(棕色)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在外交讹诈塞尔维亚政府无果后,奥匈帝国出兵入侵塞尔维亚,一战爆发。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最终让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塞尔维亚趁机控制了奥匈帝国境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斯拉夫人聚居区,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人在这个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民族主义思潮带动下,少数族裔遭受打压。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因为伊斯兰教信仰而遭受压迫。贫穷的科索沃注定无法成为欧洲舞台的主角,随着二战爆发,科索沃乃至整个巴尔干又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战争之中。▲一战后的南斯拉夫王国(米黄色为新兼并领土)三、非我族类从1938年起,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纳粹德国相继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意大利不甘落后,为了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桥头堡,意军在1939年吞并了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通过扩张,德意两国成为南斯拉夫的邻国。为防止南斯拉夫王国倒向同盟国,轴心国在1941年入侵了南斯拉夫。战败的南斯拉夫被德意肢解,依据民族成分,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并入意大利治下的阿尔巴尼亚,成为阿尔巴尼亚的“普里什蒂纳省”。▲意占时期阿尔巴尼亚的领土扩大(米黄色)与行政区划(右图)被轴心国占领后,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地出现大量抵抗组织,两地的游击队给德意军队造成巨大威胁。南斯拉夫是巴尔干地区大国,当地游击队领导者铁托协助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组建游击队,并给予武器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二战后,阿南两国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两国的矛盾却爆发出来。科索沃是阿南两国无法绕开的话题。在霍查看来,阿族是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他在1946年首次出访南斯拉夫时就向铁托表示“应将科索沃归还阿尔巴尼亚”。▲霍查(左)与铁托铁托认为科索沃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他指责科索沃阿族充当意大利法西斯的帮凶。铁托还要求霍查提供军队,帮助南斯拉夫镇压科索沃阿族的起义。科索沃争端愈演愈烈,意识到自身无力对抗南斯拉夫,霍查倒向苏联。苏联借科索沃问题打压南斯拉夫,这也成为日后苏南交恶的原因之一。▲冷战期间,南斯拉夫并未加入苏东阵营作为多民族国家,南斯拉夫模仿苏联,全境划为6个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还试图吞并阿尔巴尼亚,使其成为南斯拉夫的第7个加盟国。阿尔巴尼亚对此反应激烈,指责南斯拉夫图谋领土扩张。整个冷战期间,阿南两国关系始终不睦。▲阿尔巴尼亚练兵备战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自治区,即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区。南斯拉夫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对此难以接受。到20世纪60年代,阿族是南斯拉夫的第4大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在科索沃,阿族人口占比更是超过65%。人口规模小于阿族的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都拥有自己的共和国,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却只是个自治区。▲6个加盟共和国塞、克等斯拉夫人占南斯拉夫人口的8成以上,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也强调维护斯拉夫人的利益。反观南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1946至1966年,数万阿族人遭到监禁,超过40万阿族离开科索沃,迁往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等国。直到60年代,为安抚境内阿族的情绪,南斯拉夫在新宪法中承认了科索沃阿族的自治权。科索沃-梅托希亚由自治区变为自治省,获得了地方教育、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南斯拉夫民族分布塞尔维亚以“防范民族主义”为由,禁止阿族自由悬挂象征民族身份的山鹰旗帜,塞尔维亚语学校也在科索沃遍地开花。阿族认为这严重损害了自身民族权益,要求脱离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境内成立专属于阿族的加盟共和国。阿族体量较大,且信仰伊斯兰教,在南斯拉夫这个斯拉夫人占主体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阿族加盟共和国没能成立,甚至自治省名字中“梅托希亚”这个塞语地名都没能取消。▲山鹰旗帜科索沃一直是南斯拉夫境内最落后的地区。为了支持当地发展,从1965年起,南斯拉夫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资金中,40%流向科索沃。南斯拉夫的投入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1947年,科索沃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约为南斯拉夫平均值的49.3%。到了1988年,这一数值反倒下降到27%。与南斯拉夫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地区相比,二者的人均GDP差距从1948年的3.3倍,扩大到1991年的9.7倍。▲南斯拉夫经济布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专项资金不顾及实际情况,盲目发展加工业,致使当地经济结构失调。其次,科索沃的阿族人口生育率极高,1953至1982年,当地阿族人口从53万增长到123万,占科索沃人口比重从65%上升到77.5%。人口的快速增长迅速稀释了有限的经济增长。▲科索沃在南斯拉夫的位置科索沃的阿族人对经济停滞十分不满,南斯拉夫其他民族吐槽给落后地区输血拖了发达地区的后腿,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铁托是克罗地亚族(南斯拉夫第二大民族),他为了压制塞尔维亚族实力的膨胀,给予其他民族更多权力,以形成制衡局面。1982年铁托去世,失去了这位政治强人的束缚,这种制衡关系迅速失控。大塞尔维亚主义复兴,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希望获得独立,民族问题再露锋芒。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举行示威,要求将科索沃升级为加盟共和国。虽然遭到塞尔维亚的压制,但科索沃阿族人独立的火焰已熊熊燃烧起来。▲塞尔维亚人主张控制南斯拉夫的绝大部分(蓝色)四、“独立”大道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爆发内战。为了争夺边境地带的民族混居地区,1992至1995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民族大打出手。▲惨烈的内战至1992年,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相继独立,余下的塞尔维亚、黑山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科索沃仍属南联盟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境内的独立浪潮影响到了科索沃,当地阿族在1992年5月自行建立“科索沃共和国”,阿族政治家鲁戈瓦当选“总统”。此时前南境内战火连天,国际社会并未关注科索沃的变化,除了阿尔巴尼亚以外,再无第二个国家承认“科索沃共和国”。▲被誉为科索沃“国父”的鲁戈瓦阿尔巴尼亚国内激进分子试图合并科索沃。奈何阿尔巴尼亚在东欧剧变中也发生政权更迭,让本不厚实的家底雪上加霜,无力干预科索沃局势。科索沃希望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取得独立,南斯拉夫内战暂时没有波及此地。1995年南联盟与西方国家签署《代顿协议》,这标志着南斯拉夫内战的结束,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波黑等前南加盟国划定了边界。《代顿协议》规定“南联盟国境不再发生新的改变”,这断绝了科索沃独立的可能性。1996年,科索沃阿族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武力独立。▲手举阿尔巴尼亚国旗的科索沃解放军塞尔维亚人成为南联盟的绝对主导民族,塞族人绝不允许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派遣大量军警进入科索沃,试图控制当地局势并消灭科索沃解放军。就在前南斯拉夫境内其他地区战火渐熄的同时,科索沃却变得硝烟弥漫。塞族军警与科索沃解放军的交火持续到1999年,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平民遭到对方民族武装的驱赶甚至是屠杀。▲科索沃战争自19世纪起,俄罗斯出于“斯拉夫民族情谊”和势力扩张的需要,为塞尔维亚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南斯拉夫内战期间,西方国家试图肢解塞尔维亚人主导的南斯拉夫,俄罗斯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国力虚弱,但也尽可能地支持塞尔维亚控制科索沃。南联盟在外交上亲近俄罗斯,这让西方国家感到不适。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谈,讨论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挥舞俄罗斯国旗的塞尔维亚人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南联盟和科索沃的阿族对方案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时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是“大塞尔维亚主义”支持者北约表示,该方案的80%内容不得更改,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最终阿族代表签署了协议,但南联盟拒绝签字。空袭期间,俄罗斯为了支持南联盟,同时为了保住在巴尔干的政治利益,出动200名精锐空降兵夺占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机场。俄军一度与附近的7000名北约士兵形成对峙,但最终没有引发冲突。俄罗斯的支持无法帮助南联盟对抗北约,南联盟被迫同意塞族武装撤出科索沃、当地交由维和部队控制,南联盟自此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驻扎在科索沃的北约部队对于科索沃的国际地位,在俄罗斯等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在1999年通过第1244号决议,承认南联盟对科索沃的主权。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建立了完善的政权体系,南联盟在2003年改组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黑山是加盟共和国,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在联合国的授意下,关于科索沃地位的谈判在2005年启动,由于各方分歧巨大,谈判没能取得结果。2006年,黑山通过公投独立,这刺激了科索沃地方政府,认为科索沃也拥有独立的权力。▲黑山独立塞尔维亚政府坚持认为,黑山是与塞尔维亚平级的两个国家,黑山独立无可厚非。但科索沃只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政治地位低于黑山。随着2007年二次谈判的失败,科索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2008年2月14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的紧张局势。俄罗斯等国力挺塞尔维亚,支持其对科索沃的主权声索。这场会议不仅没有帮助缓解科索沃局势,反倒加剧了局势恶化。科索沃生怕俄罗斯等国在联合国再搞出不利于己方的决议,索性在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美国等西方国家迅速承认科索沃“独立”,但这公然违背了联合国1244号决议精神,否认了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科索沃议会宣布“独立”在西方国家的“带头表率”下,截至2021年,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科索沃获得其中98个国家的承认,并与其中的86个联合国成员国“建交”。作为践踏联大决议的结果,联合国拒绝接纳科索沃加入。塞尔维亚政府也展开外交公关,试图减少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数量。“独立”的科索沃实行议会制(类似于德国、印度等国),总理是国家的实际“当家人”,总统只是虚位元首。当地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地方。截至2021年,科索沃GDP总量仍不足100亿美元,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仅塞尔维亚的一半水平。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政客意图实现“阿科合并”,毕竟两地的阿尔巴尼亚族都是一家人。但阿尔巴尼亚人均GDP也不过5000美元,几乎全欧垫底。科索沃对“穷穷联合”的热情并不高。▲手举阿尔巴尼亚和美国国旗的科索沃民众科索沃问题是塞尔维亚的核心关切,但塞尔维亚无力改变科索沃现状。为加入欧盟,塞尔维亚试图缓解与科索沃的关系。2017年,刚刚当选塞尔维亚总统的武契奇表示“塞尔维亚如果接受科索沃的现状,就会一直被困在冷战的格局中”。在西方国家介入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频繁接触。双方甚至在2018年计划交换边境领土。但塞尔维亚不肯在承认科索沃这个问题上松口。▲被特朗普“召见”的武契奇时至今日,科索沃,这片见证了塞尔维亚辉煌历史的土地已鲜见塞尔维亚的痕迹。当地的阿尔巴尼亚族虽然“裂土称王”,却也不得不在贫穷的泥淖中前行。▲科索沃“首都”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动不动就分家?越南为何4次脱离中国独立?

越南独立作者|猪猪我来了责编|Thomas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越南是隶属于中国时间最长的国家,长达一千年(秦朝至唐朝;明朝)。因此,在越南历史中,这段时期被称为“北属时期”。▲千年北属,塑造了当代越南的社会和文化但是,越南北属的千年不是十分稳固的,中间还伴随着四次脱离,每一次脱离时间都比前一次长,最后一次则定格在明朝。那么,越南是如何一步一步脱离北属,并最终独立成为现代的民族国家呢?▲越南四次独立的时间一、文化拉锯战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京”指的是居住在红河三角洲城镇区的人。▲越南京族女性红河三角洲地处水、海、陆三路交汇处。在漫长的远古时期,这一带地区孕育出独特的骆越部族和文化。▲红河三角洲骆越在先秦时期是百越部族的一部分。百越部族的居住范围,最北到长江,最远到越南中北部。▲百越分布图秦始皇统一中原,于公元前219年初准备南征百越。中原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存有互动,因此秦始皇得以迅速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开始南征百越。长江以南,岭南以北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和中原文明有互动,因此秦始皇得以迅速征服并建立有效管理。但是秦军在岭南地区推进时遇到极强的文化和气候阻力,只能停留在北仑河一带,在岭南地区建立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如今的中越界河——北仑河秦朝迁移大量中原军民来到岭南,沿着河流和平原设立据点,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百越部族有的留下与中原军民同处,也有的迁往西部和南部一带。秦朝统治没多久,便在公元前207年灭亡。南海郡尉赵佗趁机扩大自身统治,把桂林郡和象郡收入囊中,封锁对中原的联系,建立南越国。赵佗原本是恒山郡人(今河北石家庄),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他命令随他一起来到岭南的中原士兵和移民“和辑百越”,与百越部族杂处,律法分开,辖内各部族首领继续管理其部族。赵佗宽松的相处政策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周边百越部族纷纷归附,南越国疆域从原来的岭南地区延伸到今越南中北部。▲南越国疆域鼎盛时期南越国延续近百年,于公元前111年被西汉灭亡。西汉在原来南越国(岭南地区)的疆域设立交州刺史部,由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中原文明才开始在岭南地区取得主导地位。此时红河三角洲一带的部族在西汉之前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还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因此越南的第一次北属时期可以从公元前207年算起,也可以从公元前111年算起。秦汉时期,越南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的百越文化已经是和华夏融合或被同化的趋势,而越南原始文化则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发展自身。二、北属千年交州刺史部一共设七个郡。红河一带归属中原王朝时间短,部族势力强大,西汉在该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地统称交趾)三个“初郡”。初郡的郡级派流官,县级则是由部族首领担任。其余四个郡则由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初郡在西汉末年才开始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制度,即郡县派遣中央官员直接统治当地人民并实行征税,这威胁到地方部落首领的统治,一股反抗潜流正在酝酿。▲汉朝在越南地区设立的三个郡公元40年(东汉初),交趾地方官的横征暴敛成为当地部族爆发反抗的导火线。征侧和征贰二姐妹率领部族发动“二征起义”,迅速攻占大部分交趾地区,这是越南所说的第一次脱离中原王朝统治。东汉迅速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下征讨。马援于43年击败二征姐妹,收复交趾,革除部族统治,重订律法,再次引入大量中原移民,发展农业,把汉朝统治延伸到县级。40年到43年,第一次脱离北属仅有三年。说是脱离北属,但这更像是一场平定地方叛乱的战斗。▲交州刺史部的行政区划然而,中原深入岭南的移民极少,且大多数是戍边和流放之人。从公元2年到140年的一百多年间,最南边的日南郡人口仅增加三万人,与之相比苍梧郡和南海郡(广东一带)则增加四十八万人。在交趾较强的本土文化影响下,中原移民更多的是被越人同化。汉朝还实行察举制,即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上级,经过考核后再任命官职。移民不仅逐渐融入当地社会,还在交趾建功立业,成为地方豪族。▲中华文化完全融入了越南汉末到南北朝的分裂时代,地方割据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翼州)和孙坚(豫州)。交州(交趾203年改交州)一带,汉末士燮割据达40年。南朝(宋、齐、梁、陈)各个君主的统治依然依赖地方豪族的支持,这些豪族巨姓在各州形成实际上的割据。544年(梁末年),交州豪族李贲因不满交州刺史的腐败和苛政,在交州起兵,自称南越帝,建万春国(前李朝)。李贲过于高估自身实力,割据第二年就被梁朝武将陈霸先(后来的陈朝皇帝)打得逃入深山老林。陈霸先北上中原逐鹿后,虚有其表的前李朝才得以喘息。越南历史把李贲建国称为第二次脱离北属,对于梁朝和陈霸先来说,李贲仅仅是一个地方叛乱势力而已。▲李贲画像589年,隋朝南下灭陈朝(南朝)。602年,万春国被隋灭,再次恢复大一统王朝。隋实行州(郡)县二级制,交州改回交趾郡。唐朝时期的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张,不但恢复汉朝版图,还囊括突厥、回纥、契丹等民族的区域。其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大一统帝国奠定基础。唐朝设道为一级行政区,道下少数民族聚集区设立具有监管性质的都护府,如安东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岭南地区设岭南道,该道开发较早的桂州(桂林)和广州都是流官治理的正州。西南地区是民族夹杂区域,因此混杂着正州和部族首领治理的羁縻州。交趾一带因越人和土著部族较多,存在大量羁縻州,便设立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唐朝设岭南道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形势急转直下,内乱外侵不断,于是在疆域内四处设立节度使(一地的军政长官)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和政治控制,没想到节度使自立为王,形成藩镇割据,逐渐肢解唐朝。唐在岭南设置岭南道节度使,后改称清海军节度使。交趾地区原先为都护府,便设立静海军节度使,领安南都护。▲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各方割据势力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节度使相继割据建国,十国的南汉便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割据称王而来,交趾自然算南汉的一部分。历任静海军节度使也趁中原内乱实行割据。这些交趾豪族轮番上场,先后有曲承裕、杨廷艺、矫公羡、吴权及丁部领五族。其中,前三任还比较低调,都自称静海军节度使。第四人吴权则于939年宣布称王割据,要与南汉并排坐。此时实力强大的五代七国君主称帝,剩下的三国君主(包括南汉)则称王。僻处一隅、实力弱小的吴权自然不敢乱了辈分,只能称王(吴朝),这是越南第三次脱离北属的开端。但换句话说,吴权建国称王,在“帝王辈出”的五代十国只是一个普遍的割据现象。▲939年的割据形势吴朝统治并没有延续多久。吴权死后,其内部不断出现内斗,交趾其他豪族谁也不认吴朝继位者,导致吴朝境内十二个州发生动乱,称十二使君之乱,总之谁也不服谁。吴朝君主甚至请求南汉再封其为静海军节度使以求合法性。最终,十二使君大乱斗的局面被丁部领终结。968年,他统一交趾各州,直接称帝。国号“大瞿越”,史称越南丁朝。丁朝被认为是越南建国的创始阶段。▲十二使君各自势力范围三、宋元:界线的显现在丁部领逐步统一群雄时,赵匡胤也在中原横扫四方,建立宋朝。宋在971年攻灭南汉。丁部领看到中原逐渐有大一统的趋势,急忙以他儿子丁琏的名义遣使宋朝,入贡请封。对丁朝来说,请封相当于找到政治上的靠山,巩固地位,交趾深受中原政治文化影响,得到皇帝的册封才能算“正统”和“服众”。此外,境内发生叛乱时,可以得到宗主的保护。和平时期,其不受中原王朝的攻击和直接统治。宋当时重心放在消灭十国剩下的割据政权,这是大一统的需要,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稳定的南方后院。于是赵匡胤接受丁部领的朝贡,封丁的儿子为静海军节度使,并于975年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承认丁朝为宋朝的“列藩”。至此,双方建立宗藩关系,由地方与中央变成了藩属与宗主的关系。▲971年的形势,“十国”只剩下北汉、南唐和吴越宋朝和丁朝建立宗藩关系后,双方发生两次重大战役。979年丁朝发生内乱,黎桓篡位建立黎朝。宋朝以扶立丁朝复位为名义,出兵越南。双方在白藤江大打出手,宋军先胜后败,不得不撤出越南。黎朝随后入贡谢罪,上表请封,宋于987年承认黎桓的统治地位,双方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宋神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宋朝上下焕然一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西南一带的地方官也跃跃欲试,欲恢复汉唐的西南故土。越南(李朝)察觉到不对劲,便先发制人,于1075年水陆并进,并发动边疆土著部族,一举拿下邕州(南宁)和钦州。但李朝军队刚准备北上进攻,宋朝援军已经抢先到达战略要地桂州(桂林),一路反推入李朝境内。李朝不得不求和,宋朝也因为军中瘟疫横行,双方在1081年达成和解。▲李朝攻宋形势图两战使李朝明白,北方邻居已经无力征服他。但是把邻居惹急打过来,李朝还是顶不住的。而宋朝在宋神宗之后也逐渐江河日下,内有宋江起义,外有游牧民族威胁,能保住手里的疆土就不错了。此后李朝积极朝贡,宋朝忙着内部事务,双方无太大战事。1235年,蒙古帝国第一次总攻宋朝失败后,计划来个大迂回进入到宋朝南方后院,再对其前后夹击。蒙古此时正是扩张巅峰,自然是要顺路消灭沿途路上的大理国和越南(陈朝)的。▲1236年的形势1254年,蒙古灭大理国,继续南下,欲吞并陈朝。陈朝利用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熟悉与蒙古欲速战速决的心态,多次击退蒙古军队的进攻。宋朝在1279年被蒙古(元朝)灭亡,陈朝还在顽强抵抗。128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又是这个地方),陈朝彻底击败蒙古军队。30年的蒙越战争,陈朝已经元气大伤,派出使者到元朝请求入贡,大家都有台阶下,双方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蒙古帝国作为横跨欧陆的帝国,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却没有实现之前汉唐时期对越南地区的控制。陈朝在两次与宋元的交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将领和志在保卫家园的热血民众,这进一步奠定越南的自主地位。而割据五百多年的大理国已再次回到中央王朝的统治,成为日后的云南省。▲陈朝抗元重要将领陈国峻雕像四、昙花一现的安南属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宣布与相邻的十五个朝贡国(包括越南)维持宗藩关系,永不征服。1400年,越南权臣胡季犛篡位,取代陈朝建立胡朝,之后其子胡汉苍继位。胡朝声称陈朝已无后继者,明朝便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四年后,陈朝遗老和陈氏后人翻山越岭来到明朝,控诉胡氏篡位。明朝派士兵护送陈氏回越南时被胡军袭击,陈氏被胡军俘虏后处死。朱棣大怒,在1407年以恢复陈朝为名出兵南下攻灭胡朝。安南国(越南)被改名交趾,设三司管理。明朝中原内地设十三司,俗称十三省。越南相当于从藩属国直接降维成明朝内地的第十四个省。▲越南“回归”后,明朝将越南改名“交趾”明朝还实行一些列的同化政策,如强迫当地人改变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民间记载有:“其境内凡有古昔中国所立碑刻则存之,但是安南所立者,悉坏之,一字勿存。”明朝激烈的文教政策使得当时的安南人无法接受。明朝统治安南期间,地方民变不断。1418年,豪族黎利在蓝山发起反抗,多次击败明军。在安南各地风起云涌的抵抗下,明军退兵,越南结束最后一次北属。▲明朝行政区域与疆域图与前几次脱离北属不同,第四次北属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年,且距离上一次北属已经过去四百年。更重要的是,越南这次是在被完全征服的情况下主动摆脱大一统帝国的统治,并宣告其自主性。1428年,黎利颁布《平吴大诰》,宣布大越国(越南后黎朝)在黎利的领导下,脱离明朝的统治而独立。后黎朝还编写史书来塑造自身本土意识。《大越史记全书》对越南开国神话的叙述里,越南历史最早可追述到神农氏的后代泾阳王,泾阳王娶洞庭君龙王之女并生下貉龙君(越南人称之为“百越之祖”)。貉龙君有儿子百人,五十人随母归山,五十人随父居南方。南方的长子称为“雄王”,建立文郎国,成为越南神话历史中的开国之君。在这样的叙述下,后黎朝表明双方具有相似的起源,但是越南在随后的发展中已经自成一体。▲越南的雄王庙,香客如流1431年,黎利表明陈朝宗室后裔已绝,明朝妥协,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双方关系一直保持稳定的宗藩关系,一直到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也没有寻求征服越南。后黎朝以及之后的越南王朝便转而由红河三角洲南下急剧扩张。19世纪末,越南(阮朝)疆域推进到了湄公河三角洲。▲越南不断向南扩张领土(1306年-1867年)五、疆界的固定18到19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来到亚洲进行扩张。中法战争之后,清朝被迫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内容规定法国成为越南保护国。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中越宗藩关系宣告终结。▲中法战争早期的法国教士们为了学好越语并与越南人沟通,便利用罗马字来替越南语设计一套新的书写系统。与汉字和越南创造的喃字相比,罗马字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该文字书写系统如今称作越南国语。▲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越南的宗主权法国殖民者统治越南后,废除科举,推行基础教育,以越南国语授课。民众掌握罗马字后,阅读能力大幅提高,东西方思想和近代知识得以在民众中快速传播开来,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觉醒的近代越南爱国者一直在追求着越南的独立与自主。1945年二战结束后,胡志明宣布从日本人手中夺回越南,并摆脱法国统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越南国语字和汉字1975年,北越统一南越,实现了越南的统一。近百年的法国殖民统治和越南反殖民抗争塑造出越南人近代的民族认同。殖民与反殖民因此成为越南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但当越南人回溯更远的历史时,这一近现代主题也导致越南人相信曾经的四次脱离北属也是独立自主运动。▲法国殖民时期海报诚然,脱离明朝对越南自主起到一定作用。但前三次脱离北属更像是“官逼民反”和顺应当时中国历史的割据大趋势,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北属千年塑造着越南文化和社会,越南古籍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至今还保留着春节习俗。即使国语字已经在1975年后大规模普及,如今越南人想要深入学习越南古代历史,仍需要掌握文言文和汉字书写。中越两国已经是关系平等的独立主权国家。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国界线,但是两国在文化上似乎拥有着模糊的疆界。▲越南街头舞狮长期作者|猪猪我来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徽州改名“黄山”,中国最失败的城市更名?

徽州与黄山作者|霈霖责编|Thomas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城市改名非常普遍,避讳、朝代更替导致的行政区划变更、民族和谐、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是改名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因政治因素改名的较多。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改名又多了一个新的原因——旅游。典型的如云南“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湖南“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四川“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将城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黄山奇景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撤“地区”设“地级市”的时候,安徽各地区基本都沿用了原地名。但安徽在已经存在县级黄山市的基础上,还要将“徽州地区”改名为地级“黄山市”。▲地级黄山市成立前的徽州地区然而,这次改名在此后几十年里争议不断,被称为“中国最失败的城市改名”。黄山市当地人大代表和民间多次提议将名字改回“徽州”,至今仍在奔走呼吁。▲黄山景区正常情况下每年接待游客350万人以上每年黄山市能吸引约7000万人次的游客。而初到黄山市的游客,往往会对当地“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的名称产生混淆,让游客摸不着头脑。那么,当年为什么要把孕育了“徽文化”的“徽州”,全面向“黄山”靠拢呢?▲黄山可以同时指代黄山风景区、黄山市、黄山区一、亦儒亦商的徽州今天的地级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疆域主要继承自明清时的徽州府,但现在的地级黄山市与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并不完全重叠。▲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与浙赣两省交界除了地级黄山市的现有区域外,安徽的绩溪县(宣城市)和江西的婺源县(上饶市)历史上都曾属于徽州府。▲婺源和绩溪都不再属于徽州(现黄山市)“徽州”之名,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简称“徽”,下辖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六县,州治在歙县县城。经过元朝的徽州路,到明清两代的徽州府,所属六县一直没有变化。▲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八百年没有变化,形成牢固的徽州认同徽州的地形以山岳丘陵为主,黄山的主景区在古代属歙县境内,黄山山体在历史上处于池州和徽州的分界线,是两地的“界山”,部分山体归属相邻的太平县。而太平县在古代并不属于徽州府管辖,而属于池州。▲太平县长期归属池州,因此黄山并不算是徽州独有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后,黄山之美才广为人知。徽州自古便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说法,农业先天不足,又正好处于多省交界之处,因而自古便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以贩卖本地出产的茶叶及所需的粮食为主。▲在徽商的推动下,徽州茶叶一度占到清朝外销茶叶的主要份额“徽文化”的兴起主要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是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文化数次南播,在徽州留下了历代中原文化的痕迹。另一个是徽州出了一位“圣人”朱熹。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县(现属江西省),理学的标志性人物,理学是北宋以后儒家的主流学派,影响十分深远。在理学的影响下,加上经商带来的富庶,使徽州人格外重视文教,宋元以来建有各类书院多达260座,居全国前列。明清两代考中举人者996人,考中进士者618人,将近20位徽州籍状元,人数并不逊于苏南、浙北地区。▲徽州府明清两代“徽文化”的代表是徽商,源于明中叶的开中折色制,允许商人以银两购买盐引,徽州由于距离两淮和两浙两大主要盐场都很近,又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雄厚资本,商业和资本规模能与头号商帮晋商比肩。相比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学派,儒家并不太提倡商业,徽州人却将儒家和商业很好地结合为一体,诞生了有“儒商”之称的徽商,并创造出独特的“徽文化”。▲徽派建筑是最直观的徽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又以马头墙为代表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徽商和徽州籍官员,将徽州独特的思想、文教,乃至建筑、菜系等生活习俗带到各地,以徽菜和马头墙为代表的“徽文化”渐渐成型,影响力超出徽州,遍布全国。▲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的故里虽在杭州,却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1667年,清朝设安徽省,简称“皖”,下辖11府,省会安庆府,“安徽”二字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安庆府扼守长江拱卫南京,军事价值极高,而徽州府经济繁荣,为省内各府之冠,赋税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安庆+徽州组成“安徽省”,江宁+苏州组成“江苏省”徽州文教经济兴盛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行政建制稳定,从北宋建徽州以来的八百多年,“一府六县”的格局没有变化过。徽州六县的语言文教、风俗习惯、处世观念等方面已经高度趋同,很多大宗族分布于六县,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大大加深了徽州人的地域认同。“徽文化”逐渐成形的同时,由于古代基础设施不完善,黄山的奇秀风景却很少有人问津,建过一些道观和佛寺,但香火不盛,到清朝中后期均已衰败,黄山变成了一座荒山。▲徽州府地图二、支离破碎随着清廷退位、北洋和国民政府交替,中国的行政体系急剧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使徽商、晋商等传统商帮被淘汰,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徽州,一向作为府治的歙县县城不仅失去行政中心地位,繁华程度也不再居于徽州首位。北洋政府1912年废除府治,徽州六县直属于安徽省。1934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县划给江西省,这是八百年徽州“一府六县”格局首次被打破。▲“婺源回皖”运动,徽文化的发掘保护得到重视徽州六县百姓发起长达十几年的“婺源回皖”运动,甚至有人喊出“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抗战一胜利,“婺源回皖”运动再次迎来高潮,并在1947年赢得婺源县回归。然而,此举并没有阻挡住徽州被分割的趋势。▲江西省婺源县“婺源回皖”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是“徽文化”兴起,融合历代中原文化特色、亦儒亦商的“徽文化”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众多学者尤其是徽州籍人士的研究对象。▲黄山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山上的寺院都已衰败黄山景区的旅游价值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挖掘出来的,成立了“黄山管理局”,景区的主入口处位于歙县汤口镇。由于黄山风景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一开始就直属于安徽省,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1949年解放时,婺源县由于分属另一个军管区,再次划归江西省。另外五县(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的建制也出现了大幅度变化。考虑到解放时间的不同,安徽省被分为皖北、皖南两个省级行署区。▲皖南行署区驻地设在屯溪,使屯溪的地位超越了歙县皖南行署区驻所是休宁县首镇屯溪镇,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行政职能齐全,人口和经济也已超过歙县县城。1949年5月13日,屯溪镇改为省辖屯溪市,当时实行“市县分治”,屯溪市不管辖周边的县。与此同时,“徽州专区”也成立了,建制上接近明清的“徽州府”,但少了婺源县,多了原属宣州的旌德县,专区治所在歙县,可以算是“徽州府”的另一种回归。当年8月,由于皖南行署区驻所迁至芜湖市,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代替歙县成为专区治所,这是屯溪第一次取代歙县,成为徽州的行政中心。▲1952年,太平、石埭二县并入徽州专区,黄山这才真正落户徽州1952年8月,皖北、皖南行署区撤销,所属7个专区直接归入安徽省建制,省会合肥市。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原属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埭二县,以及原属宣州专区的宁国县被划入徽州专区。由于一部分黄山山体归属于太平县,这样一来,黄山主体已全部属于徽州专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徽省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1980年,徽州地区(原徽州专区)下辖原徽州府的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五县和屯溪市,再加上新转入的旌德、太平、石台三县。屯溪市经过撤销和重设后已变成县级市,依然是徽州地区的治所和唯一的城市。三、因山而市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兴起,“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然是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直属于省的黄山管理局在1979年重建,黄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展开,1980年对外开放。然而,黄山风景区由黄山管理局负责,风景区之外属于徽州地区管辖,行政上的分割给治安、工商、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对风景区的下一步发展非常不利,更引起了游客的不满和抱怨,以至于多次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在全国造成负面影响。▲黄山市主城区在屯溪,距离黄山风景区有六、七十公里于是,安徽省在1984年1月进一步扩大黄山风景区,成立县级黄山市,以太平县为主,包括歙县和石台县的几个乡镇,基本上囊括了整个黄山。这个县级黄山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达不到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完全是为了黄山景区而设,市长一般兼任黄山管理局的局长。当时因旅游景点而改名的城市不在少数,“灌县”改名“都江堰市”、“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等等,黄山市的成立也算是符合时代潮流之举。▲改革开放前的徽州地区经济上无甚特色,亟需新的增长模式80年代初期,全国开始撤销地区改设地级市,有些省如江苏很快完成了,安徽省则直到2000年才完成全部16个地级市的设立,而其中第一个地级市就是黄山市。1987年11月徽州地区撤销,省直辖的地级黄山市成立,原屯溪市改为屯溪区作为市治所,原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曾经作为徽州治所的歙县部分乡镇改为徽州区,黄山管理局改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仍由黄山市长兼任。▲黄山风景区终年人满为患,节假日尤甚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基本上沿用了原地区的名字,地级黄山市却继承了县级黄山市的名字,可见安徽省对开发黄山旅游资源的决心和力度。相比之下,历史上的徽州曾因徽商而兴盛,如今各方面却无亮点,安徽省更偏重于黄山也是可以理解的。地级黄山市只保留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四县,石台县划归安庆地区,旌德、绩溪两县划给宣城地区。▲地级黄山市地图跟历史上的徽州“一府六县”对比,地级黄山市少了婺源县和绩溪县,多了原属池州的太平县(黄山区)。▲黄山市的繁荣景象建立在黄山旅游产业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徽州府与现在的黄山区的联系其实并不是很紧密,黄山区(太平县)在20世纪50年代才划入徽州地区,因此黄山区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的那个“徽州”。而“徽州”这个地名几经转变,最终成为黄山市的一个区(徽州区),由原歙县部分乡镇组成。如今,黄山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旅游城市,2019年吸引游客7400万人次,无疑是安徽省旅游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四、复兴之路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黄山市的成立是成功的,但目前的行政区划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外地游客一般只知道黄山是旅游景区,前往甚至到达后才发现,当地还同时存在黄山市和黄山区,此“黄山”非彼“黄山”。黄山市的主城区在屯溪区,距离黄山风景区有70公里,游客如果大意的话便有可能增加旅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黄山区主要继承自原池州的太平县,直到风景区主入口所在的原歙县汤口镇被划入黄山区后,“黄山区”这个名字才算名副其实。即便游客知道大名鼎鼎的“徽州”,但原徽州府治所的“徽州古城”却并不在现在的“徽州区”,而是位于歙县。这又更增加了游客的困扰。▲汤口镇划归黄山区后,“黄山区”才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9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中国地方三大显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兴趣,恢复“徽州”的呼声越来越高。▲徽文化已经受到许多地方的重视在外界看来,地级黄山市的名字来自于黄山景区,其发展重点应该在黄山旅游上,对“徽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会有不利影响,至少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被淡化了。很多人只知“黄山”,而不知此地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或者很多人来到黄山市旅游才发现,这里原来有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北宋建徽州时的治所,位于歙县,而不是徽州区相比之下,婺源县的“徽文化”旅游似乎更受江西省的重视。婺源县1934年转隶江西省,1949年解放后才固定下来,历史上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婺源县作为江西省“徽文化”的独苗,成为江西精心打造的旅游品牌,婺源以徽派古村落风光和“徽文化”为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婺源是江西省独一无二的徽文化地区地级黄山市继承了古徽州主体的四个县,而“徽州”却只是黄山市下属一个区的名称,很难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打出去。曾经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徽州,作为一种文化,离我们很近,却又渐行渐远。”“没有了“徽州”,安徽何在?”黄山市几乎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提议以“徽州市”取代地级的“黄山市”,甚至有人建议收回婺源和绩溪两县,完全复原古徽州。由此可见,城市名改回“徽州”在当地有不小的群众基础。2016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引起了“徽州人民”的强烈反响。2018年,时任黄山市长首度回应:“改不改名,徽文化都会被传承”。▲《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中关于徽州的部分但针对这些改名的提案和呼声,黄山市、安徽省一直以来还没有明确的答复。▲针对“恢复徽州”的答复20世纪80年代将“徽州”改“黄山市”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对经济利益的重视超过其他因素,黄山也确实承担起了这个角色。▲徽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京剧就是在徽剧基础上演变形成的支持改名的学者则认为,徽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徽菜和徽派建筑只是其中之二,徽文化在理学、书画、医学、工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同样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宏村和西递古镇的开发就是典型的例子。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归属感越来越浓厚,旅游也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很多对“徽文化”略有了解的游客,都会为地级黄山市继承了古徽州主要区域,却没有保留“徽州”之名而感到惋惜。▲保存至今的古徽州府衙,见证了徽文化兴起的过程古徽州,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烈的地方,“一府六县”的格局保持八百多年之久,形成了历史底蕴极其厚重的“徽文化”,当地人为此深感自豪。种种因素相加在一起,“徽州”改“黄山”,才会被许多人称为“最失败的城市改名”。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5月14日
其他

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国歌,为何共用一首旋律?

国歌共享旋律作者|雄鹰责编|Thomas一个国家的国歌往往由两部分组成:歌词和旋律(曲调)。一般来说,国歌只属于一个国家。但也有例外,希腊和塞浦路斯的国歌《自由颂》同词同曲,是世界上少有的“共享国歌”现象。芬兰国歌《我们的国家》和爱沙尼亚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歌词不同,但曲调却是一样的。这是国歌世界上少有的“共享旋律”现象。
2022年5月8日
其他

B牌C牌都没份?苏州车牌怎么是“苏E”?

苏州车牌之迷作者|霈霖责编|Thomas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更是一座经济重镇。早在唐朝时期就一度成为江南第一雄州。清朝江苏建省时,从“江宁”和“苏州”各取一字而成“江苏”。现在江苏的简称“苏”也是源自于苏州。▲苏州自古便是“人间天堂”如今,苏州以发达的经济和旅游业而闻名,2021年GDP达到2.27万亿,全国城市排名第六(仅次北上广深渝),被誉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经济在江苏省内独占鳌头,GDP比第二名南京的1.64万亿元,高出38.4%。▲苏州的经济实力远强于南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便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以苏州园林和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但初来苏州的游客都会惊讶地发现,苏州的车牌号码居然以“苏E”开头。其中,A牌为省会南京,B牌为无锡,C牌为徐州,D牌为常州。▲江苏各市的车牌一般说来,在中国其他的省份,类似苏州这样非省会的经济最强市,车牌号码往往排在省会“A牌”之后,如深圳是“粤B”,青岛是“鲁B”,宁波是“浙B”。那么,苏州的车牌号码为何不仅没有排到“苏B”,连C、D都轮不上?▲苏州经济排名江苏第一,车牌却是令人费解的“苏E”一、显赫的苏州现在的苏州,仅是江苏省内的普通地级市,但历史上的苏州却颇为显赫,从公元前514年建城开始便是吴国的国都,而吴国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对中国历史有不小的影响力。▲苏州作为吴国国都而兴建,由城外姑苏山得名“苏州”之名始于隋朝,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完善,苏州崛起为江南第一雄州,人口超过十万户,巨商富豪聚集,缴纳的粮税一度占到全国的3%。明末清初,苏州作为财赋和商业重地,仅田赋一项即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十分发达,进一步加强了苏州的经济地位。正因如此,清朝在1667年建江苏省时,下辖有八府,从苏州府取“苏”字,与江宁府(今南京)的“江”字,并称“江苏省”,更以“苏”为该省简称。▲清廷特意把苏州也提升为江苏省会与省名对应的是,江苏省事实上拥有两个省会——江宁与苏州。掌管行政的江苏布政司衙门和掌管司法的江苏巡抚衙门都设在了苏州,负责防务的两江总督衙门设在江宁。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在苏南地区,一共有包括江宁府、苏州府等5个府,其中以苏州府最为繁华、所辖县最多。而此时的无锡仅是一个县,属常州府管辖。然而,苏州和苏南地区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步入衰落。先是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上海租界兴起,然后是太平天国浩劫,苏州成为双方拉锯的战场,昔日的繁华街市化为一片瓦砾。▲太平天国疆域当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同时,苏南地区却受到了很大冲击,由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的棉纺业和丝织业大幅度萎缩。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上海租界已经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繁华的商业都市,许多新鲜的“洋玩意”最早都出现在上海。1901年,上海有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及第一种汽车牌照。▲中国最早车牌产生于上海租界,形制直到1947年才统一当汽车牌照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时,上海租界外的中国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民国建立没多久便陷入军阀混战,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地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十分频繁。二、没落的苏州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江宁府,使江宁拥有了特殊行政地位,不再从属于江苏省。因此,苏州府被短暂地定为江苏省唯一的省会。1913年以后,北洋政府建立“省-道-县”地方行政体系,“府”一级被撤销。江苏省被分成五道,苏州和常州同属苏常道,治所在苏州(吴县)。▲北洋政府时期的江苏省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改“江宁”为“南京”,并定为首都。南京是“首都特别市”,不归江苏省管辖。而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县城,也升格为“上海特别市”,脱离了江苏省,直属于中央政府。考虑到镇江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优势明显,江苏省在1928年将省会放在镇江。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兴起了建市热潮,将一些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县城析出,单独设市。吴县县城被析出,设置苏州市。不过,在国民政府时期,市与县是平级的关系,“市”的管辖范围只包括城区,范围极小,不包括周边诸县。1930年,“苏州市”又被取消,重新划归吴县。▲茂新面粉厂由无锡荣氏家族创办,象征着近代工业在无锡兴起值得注意的是,无锡县(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常州)在这一时期表现抢眼。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苏南地区整体没落,但无锡县是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在棉纺、缫丝、面粉加工等方面都有较强实力。从1895年开办第一家近代工厂至1927年,无锡的工厂数量达到69家,资本总数13956万元,超过苏州(26家、3551万元)和南京(12家、2249万元),排名当时的全国第六,无锡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城”。▲1927年各城市近代工业排名表,无锡居全国第六、江苏第一作为一个县,无锡近代工业的崛起非常突出。而无锡工业是依靠民族资本发起的,完全可以称其为民族工业的骄傲。工业的蓬勃发展,使无锡县在省内的地位大幅上升,并得到江苏省的重点扶植,还设专署对无锡县进行管理,奠定了未来无锡在省内排名靠前的基础。▲随着漕运被废除,进一步加剧了苏州的衰落而苏州原有的棉纺织业,在国内动荡和国外工业品的双重夹击下大幅衰落,再加上漕运的废除,以及大运河的运输价值被铁路所取代,使苏州的经济支柱只剩下农业和丝织业,渐渐沦为上海经济的“附庸”,在省内的经济地位逐渐低于无锡。解放战争后期,苏北首先解放,江苏省的建制“名存实亡”,尤其是徐州市(1945年10月析出铜山县置徐州市)作为国民政府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又与山东省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因而与附近的新海连特区(今连云港)被暂时交给已经完全解放、局势稳定的山东省代管。▲无锡在抗战时期便有较强的革命基础1949年4月23日,南京和无锡同时解放,4月27日苏州及江苏全境解放。针对苏北、苏南解放时间不一,情况差异较大的特点,江苏省被划分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及南京直辖市三个省级行政区,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由于无锡县在解放前即受到江苏省重视,且工业较为发达,无锡县城被分离出来成立“无锡市”,作为苏南行署区驻地。原本在省内默默无闻的无锡,在行政和经济地位上已经仅次于南京。除了无锡市外,苏南行署区还下辖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四个专区,专区的管辖范围大致接近清朝的“府”,而无锡县的剩余部分仍属于常州专区。▲苏北是革命老区,南京及苏南却是国民政府核心统治区1950年,吴县县城被分离出来成立“苏州市”,直属于苏南行署区,同时建市的还有常州、镇江,以及苏北行署区的南通、扬州、泰州、清江(今淮安)。徐州市和新海连此时暂归山东省。三、尴尬的05江苏省这种建制割裂的局面持续到1953年,南京直辖市的地位被撤销,从此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和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徐州市和新海连(今连云港)也从山东省重新划入,形成了江苏省数个省辖市的格局。建国前期,沿袭了“市县平级”制度,由“专区”对各市县进行管理。比如,苏州专区下辖苏州市及吴县、常熟县、昆山县等。苏州市名义上虽然是省辖市,实际由专区代管,徐州专区、常州专区、南通专区的情况类似。▲1953年江苏省恢复建制时,无锡市是苏州专区里的孤岛1958年,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四市被降为专区下辖市,直到1962年才恢复为省辖市,并兼任专区驻地。连云港市在同年从徐州专区下辖市升级为省辖市,地位相对较低。1970年“专区”改名为“地区”。这样一来,江苏省内除了省会南京,只有无锡市自始至终是省辖市,没有设立过“无锡专区”,可以算是唯一真正的省辖市,地位仅次于省会南京。▲江苏政区图在经济方面,苏州虽然自清末以来大幅衰落,但人口和经济基础仍优于省内其他城市。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江苏省对苏州的定位是丝织业和农业,只有一些民生轻工业。常州和无锡本为一体,近代工业基础较好,建国后更偏重于机械、化工等重工业。徐州则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苏北重镇,现在又是陇海线和京沪线的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江苏省的扶植下,无锡、徐州、常州这几座城市经济水平渐渐赶上了苏州。▲徐州向来是战略要地1980年,中国开始制定行政区划代码,江苏省代码是32,然后对各市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对后来的车牌号码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影响力。江苏省的城市排序原则,大致是行政地位优先,其次看经济地位。省会南京理所当然是01,即3201。作为唯一、且没有变更过的省辖市——无锡市,排名为02。接下来才轮到由地区代管的各个省辖市。▲改革开放前苏州以轻工业为主,丝织业则主要针对出口1953年江苏建省时,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四市同时成为省辖市,又在1962年同时恢复为由地区代管的省辖市,资历完全一样。那怎么办?谁应该排名03?经济地位这时候起作用了。在行政区划代码里,省辖市与地区是分开排列的,省辖市之间的经济实力比拼,只看市一级。1980年,苏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11.89亿元,低于无锡市的17.16亿元,略高于徐州市的11.41亿元和常州市的11.23亿元。▲苏州地区由于所辖县较多而数值高,但市区排名低于南京和无锡这样看,似乎苏州市应该排03才对。但是,苏州市以服务出口的丝织业和民生轻工业为主,对省内的贡献较小。而徐州和常州的重工业要服务全省,在省内的经济地位反而高于苏州。另外,江苏省为了把资源均衡化,平衡苏南与苏北,徐州市又是苏北规模最大、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对带动苏北发展有积极意义,03给徐州市正好体现了这个特色。常州市的人口少于苏州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其实要高于苏州市,而且工业化程度比苏州略高,得到04也不算奇怪。所以,苏州市被排到了尴尬的05,一个既不能代表历史地位,又没有体现如今城市经济实力的序号。▲“地区”也有行政区划代码,1983年与“地区”一起撤销南通市的经济实力太弱,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88亿元,不出意外地排在苏州后面为06。连云港市地位更低,只排到07。1983年以后才升级为省辖市的淮阴(淮安)、镇江、扬州、镇江,以及更晚的泰州、宿迁,行政区划代码及车牌号基本按时间来排序。各省辖市排完后才轮到“地区”,江苏省的“地区”行政区划代码划分原则非常简单,直接按由北往南的空间顺序进行排列,最靠北的徐州地区是21即3221、最靠南的苏州地区是3227。随着1983年“地区”被撤销,其行政区划代码也被废除,所辖各县全部转归相应的省辖市,并采用省辖市的代码,最终形成“省-(省辖)地级市-县”三级体制。▲“地区”撤销后的江苏省13市四、“牌牌坐”1992年中国颁布新一代汽车牌照,也就是现行的车牌。城市车牌的排列并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各省可以按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江苏省内城市的车牌按行政区划代码进行排名,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五市依次为苏A、苏B、苏C、苏D、苏E,苏州的行政区划代码是05,与车牌“苏E”对应。▲江苏省的车牌字母就是按行政区划代码排序的山东省同样是行政区划代码与车牌对应,但没有出现几座城市同时成为省辖市的情况,可以完全按时间来排列,而1949年只有济南和青岛两座省辖市,青岛无可争议地成为02及鲁B。福建省的车牌排列则脱离了行政区划代码,以省会福州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所以,福建省厦门的行政区划代码是02,车牌却是闽D。▲车牌字母排序没有统一标准,福建省的排序显然比江苏省整齐车牌排序比较特殊的是广东省,粤B、粤C、粤D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这是对三个经济特区的照顾,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排序方式,同时也体现出经济优先的原则。五、复兴的苏州现行的行政区划代码制定于1980年,车牌号码也是1992年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苏E”正好反映出苏州市那个年代在江苏省内的综合排名,行政地位低于无锡、徐州,经济地位也不及徐州、常州。如今苏州的经济强势地位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旅游业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又开辟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以此为发端,苏州的外向型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苏州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工业园区经济繁荣带来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2018年苏州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95万辆,汽车太多的结果必然导致光一个“苏E”不够用了,2019年1月5日,苏州启用“苏U”车牌,成为江苏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双车牌”城市。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加里宁格勒:德国的龙兴之地,怎沦为俄罗斯的“飞地”?

德国龙兴之地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加里宁格勒(州)是一块俄罗斯的飞地,与波兰、立陶宛两个北约国家接壤。领土面积仅为1.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北京市),人口99万。▲俄罗斯的飞地由于直接面向西方,加里宁格勒被看作是俄罗斯刺入西方的一把地缘匕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最前沿。▲加里宁格勒的俄军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味道,但在13世纪至20世纪的700年间,这里是德意志人的领地,当时加里宁格勒州还叫做东普鲁士,首府称为“柯尼斯堡”。欧拉在这里提出的“七桥问题”,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从未走出过柯尼斯堡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推动人类哲学思考大步向前。▲德意志的柯尼斯堡崛起于柯尼斯堡的普鲁士王国最终在1871年统一德国,奠定了德国的大国地位并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直至今日,其政治基因一直流淌在德国的血液中,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可谓是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柯尼斯城堡二战后,东普鲁士北部作为战利品被苏联吞并。居住在这里的300余万德意志人流散殆尽(占当时德国总人口的5%)。并入苏联后,加里宁格勒成为这片土地的新名字。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为何能够成为德国的“龙兴之地”?成为苏联(俄罗斯)领土后,这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德国的龙兴之地一、条顿之心1291年,基督教军队在地中海东岸最后的据点阿卡城被伊斯兰军队攻陷,基督教的十字军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罗马教廷为东征穆斯林异教徒而建立的圣殿(法国人为主)、医院(意大利人为主)、条顿(德意志人为主)三大骑士团被迫返回欧洲。在南线对伊斯兰国家的圣战遭受挫折的同时,罗马教廷在波罗的海沿岸发起的“北方十字军运动”也并不顺利。13世纪初,基督教在中东欧广泛传播,但地中海东岸的立陶宛、普鲁士(均为波罗的人的一支)等民族仍信奉原始宗教。丹麦、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在教皇号令下对这些生产水平落后的异教徒发动圣战,旨在占领波罗的海东岸并迫使异教徒皈依基督。▲十字军运动北方十字军们小看了他们的对手,波兰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在入侵普鲁士的过程中遭受挫败,普鲁士人甚至反攻到马佐夫舍境内。1226年,刚从中东返回欧洲的条顿骑士团收到了康拉德一世的求援信。波兰人提出的条件极为诱人,在征服普鲁士人后,骑士团拥有对普鲁士土地的绝对控制权,骑士团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修士国度,不需要臣属于波兰国王。经历过中东战火淬炼的条顿大军很快就打退了普鲁士人。1255年,骑士团征服了普鲁士人最北方的据点——桑比亚半岛,异教徒最终匍匐在基督的脚下。▲条顿骑士骑士团在桑比亚半岛南部建起了柯尼斯堡,在未来的7个世纪中,这里将发展成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德意志城市以及地区文化、宗教中心。柯尼斯堡周边盛产琥珀,储量占全欧洲的90%。作为贵重饰品,中世纪的琥珀与黄金等值。骑士团在柯尼斯堡设置总军需官,负责琥珀的统购统销。大量的琥珀在柯尼斯堡装船,被运往西欧商业城市布鲁日进行分销,另一部分琥珀沿着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琥珀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南欧。琥珀贸易让骑士团赚得盆满钵满,柯尼斯堡也在飞速发展。▲琥珀之路征服普鲁士人后,条顿骑士团向东控制了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此时的东欧正在遭受蒙古人的蹂躏,俄罗斯王公们被蒙古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骑士团试图趁俄罗斯人的疲软夺取诺夫哥罗德等地。1242年,双方在爱沙尼亚东部的楚德湖爆发大战。俄罗斯人在将领涅夫斯基的指挥下大败条顿骑士团,此后近700年,德意志人再也未能越过楚德湖。▲俄罗斯人击败了条顿骑士1291年,骑士团将总部从威尼斯搬到马尔堡。在古普鲁士人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条顿骑士团国出现了。大量德意志农民迁徙到骑士团国。到13世纪末,修士国度的人口突破200万。在同化普鲁士人的同时,骑士团国也成为欧洲主要产粮国。▲骑士团的标志成为日后德军的“铁十字”骑士团名义上效忠于罗马教廷,但民族属性让骑士团对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有着极强的归属感。败给俄罗斯人后,骑士团开始向西扩张,希望将骑士领地与德意志本土连接起来。横亘在神罗与骑士团国之间的是一片属于波兰的领土——波美拉尼亚。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大打出手,曾经的基督教兄弟就此成为仇敌。▲骑士团心向德意志到15世纪初,波兰人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骑士团由于实力减损,失去了对爱沙尼亚等地的控制。此时的俄罗斯人已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莫斯科公国在东欧崛起,逐渐向欧洲政治舞台中心靠拢。1454年,骑士团国被迫将首都迁到了柯尼斯堡,柯尼斯堡从经济重镇变成政经双中心城市,城市地位大幅提升。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兴起。罗马教廷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宗教改革借着宗教改革的东风,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于1525年宣布“不再效忠罗马教廷……骑士团国世俗化并成立普鲁士公国,国家皈依新教”。柯尼斯堡迅速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新教中心城市。1534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沙皇俄国。这个斯拉夫国家很快就发展成东欧的一大强权,伴随着沙俄的扩张,新一轮争夺战将在波罗的海上演。▲阿尔布雷希特与普鲁士公国二、崛起!普鲁士!世俗化后,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一直统治着普鲁士公国,但因实力有限,公国被迫臣服于波兰。为了增强竞争力,普鲁士公国与同为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藩侯国联姻(神罗实行选帝制,勃兰登堡是选侯国之一,拥有推选皇帝的投票权)。1594年,勃兰登堡的西吉斯蒙德迎娶普鲁士大公的女儿安娜。1618年,西吉斯蒙德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的两个分支被统一起来。但普鲁士仍被看作波兰国王的藩属,而不像勃兰登堡那样被认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西吉斯蒙德与安娜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组成为共主联邦,让普鲁士脱离波兰的控制,将其与勃兰登堡整合在一起是霍亨索伦君主们的夙愿。1657年,借助波兰与瑞典爆发战争的有利契机,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威廉与波兰签订《卫劳条约》,取得了普鲁士公国的绝对主权,波兰势力被逐出了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组成共主联邦(紫色)1701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爆发战争。勃兰登堡-普鲁士统治者腓特烈一世在神罗皇帝陷入困境时,为后者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回报,皇帝同意授予腓特烈一世“国王”称号。1701年1月,腓特烈回到自己出生的柯尼斯堡,在这座城市的见证下加冕称王。侯国级别的勃兰登堡与公国级别的普鲁士统一起来,升级为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柏林成为国家唯一的首都,原普鲁士公国辖境被称为东普鲁士。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之间被一部分波兰领土隔开,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的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普鲁士王国建立的同时,沙俄在经过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改革后,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俄国通过1700至1721年间的大北方战争,夺取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大片波罗的海沿岸领土。腓特烈一世利用柯尼斯堡周边出产的琥珀,建造了著名的琥珀宫。作为大北方战争中的盟友,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小宫殿后来又被送给了俄国沙皇。▲现代复原的琥珀宫(原物在二战中失踪)琥珀宫显然没能彻底巩固俄普友谊,1756年欧洲爆发七年战争,俄普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俄军长驱直入,于1758年占领了东普鲁士,俄国总督坐镇柯尼斯堡负责管辖这里。直到1762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去世,普鲁士才拿回了东普鲁士的控制权。18世纪下半叶,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富庶的西里西亚;之后又和俄国、奥地利一起三次瓜分波兰。随着领土扩张,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被连接起来。俄国则相继吞并了立陶宛和波兰东部,俄普两国自此成为邻国。▲普鲁士的扩张19世纪中叶,普鲁士相继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这个脱胎于骑士政权的国家赢得了统一德国的主导权。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以柏林-柯尼斯堡为代表的北德方言成为德国官方语言,普鲁士首都柏林成为德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至今。普鲁士的专制政体和军国传统深深影响着德国,并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改写了人类历史。德意志帝国时期,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到20世纪初,该城人口突破20万,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德意志的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很快陷入到堑壕战的泥泞中,机枪、毒气的广泛应用让无数的年轻人殒命在阵地争夺中。沙皇俄国在战火中被推翻,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趁机独立。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力不能支的德国在1918年宣布投降。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除了巨额赔款、德国还必须放弃13%的领土。一战中败亡的奥匈帝国、沙俄帝国给了波兰人复国的机会,在美英等国支持下,俄奥境内的波兰人聚居区构成了波兰复国的领土基本盘。通过从德国手中夺得“波兰走廊”,波兰拥有了出海口,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的地理联系却被切断。▲割地赔款的德国地理阻隔制约了东普鲁士的发展,《凡尔赛和约》更是被看作德意志民族的耻辱。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重新武装。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下,德国四处出击,相继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德国向波兰发布最后通牒,要求波兰“归还波兰走廊”。在被波方拒绝后,德军于当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德瓜分波兰德国吞并了波兰西部,东普鲁士再度与德国本土连接在一起。依据战前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东部、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被看做是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击败波兰后,苏联吞并了上述地区。1941年,希特勒完成了对西欧和南欧的征服,他撕毁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苏联凭借着巨大的国土纵深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企图,依靠着自身的工业实力和盟国援助,苏军逐渐扭转局势。▲德军入侵苏联1945年1月,苏军反攻到德国本土,东普鲁士战役爆发。对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的围攻是整场战役的重头戏,苏德双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员装备。从东普鲁士边境到柯尼斯堡的100余公里路途上,苏军付出了58万人的伤亡。1945年4月9日,柯尼斯堡城防司令奥托·拉施向苏军投降。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柯尼斯堡的人口从1939年时的37万人下降到12万人。柯尼斯堡成为苏联占领的第一座德国大城市,通往柏林的大门已向苏军敞开。▲柯尼斯堡战役三、终成异域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依据美英苏签订的《波茨坦公告》,柯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1.5万平方公里)被划入苏联,东普鲁士南部被交给波兰。为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苏联将东普鲁士北部设置为加里宁格勒州,柯尼斯堡作为首府被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地名“去德化”的同时,德裔居民被有组织地逐出东普鲁士。至1950年,超过300万德裔居民被迫从东普鲁士迁往德国本土。▲加里宁加里宁格勒州与苏联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接壤,但立陶宛是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的,苏联不可能将这个战略要地交给对自己向心力不高的立陶宛。考虑到俄罗斯人是苏联的主体民族,加里宁格勒被交给了地理上并不与其接壤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管辖。以俄罗斯人为主的移民很快填补了德裔的位置。除了从苏联内地召集来的移民,一些从西欧战场返回的苏联部队被要求在加里宁格勒就地复员,大量被德国掳掠的苏联人口在返回故乡的过程中也被截留在加里宁格勒。▲二战后东普鲁士领土划分苏联西部的大量城镇在战争中被毁灭,留在加里宁格勒反倒能得到房屋和粮食配给。到1959年,加里宁格勒州人口达到61万,其中俄罗斯人占80%,余下的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毁于战火的德式建筑被苏式建筑取代,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柯尼斯城堡也被拆除。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到上世纪60年代,加里宁格勒州以军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被迅速发展起来。▲加里宁格勒苏维埃大楼与柯尼斯城堡遗址加里宁格勒虽不是冷战前沿,却在与北约的军事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里宁格勒被作为苏军进攻西欧的集结地之一,常年驻扎有10至30万苏军。加里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斯克(德语地名为皮劳)成为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驻地。加里宁格勒多地被划为保密行政区,没有特殊通行证,哪怕是苏联人也不得擅入加里宁格勒。▲波罗的斯克军事优先的策略限制了加里宁格勒的生产力发展,苏联只得投入大量资源以维持当地驻军和民众生活。上世纪80年代,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苏联政府已无力负担加里宁格勒的巨大开销,计划将当地改建为面向西欧的经济特区。计划还未落实,苏联就解体了,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一块被波兰、立陶宛包围,不与俄罗斯本土相连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对外陆上交通必须穿越波兰或立陶宛,海空运输成为沟通俄罗斯本土和飞地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沦为飞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加里宁格勒远离俄罗斯本土,无法完全融入俄罗斯大市场,单一的军工产业削弱了加里宁格勒州的抗风险能力。1991至1995年,加里宁格勒州的工农业产值分别下降61%和50%,降幅是俄罗斯本土的1.5倍。为帮助加里宁格勒恢复生机,俄罗斯大幅缩减当地驻军并给予税收优惠,试图吸引西方资本注入,特别是对当地怀有民族情感的德国资本。▲修复的德式古城门俄罗斯修复了大量德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当地还破天荒出现了德语报纸。但是冷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已放弃了对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前东部领土的声索,来加里宁格勒的德国人大都是怀旧的老人,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投资。倒是邻近的波兰与立陶宛在加里宁格勒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加里宁格勒州80%的电力供应来自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从俄罗斯本土输往当地的天然气也经由立陶宛中转,立陶宛借此获得了较低的俄罗斯天然气购买价格。▲伊格纳利纳核电站2004年,波兰与立陶宛加入欧盟。在欧盟框架下,两国加大投入,推动与加里宁格勒州的跨境合作项目。但波、立两国同时也加入了北约,俄罗斯对此极度抵触,开始管控加里宁格勒州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上海市,如何一步步脱离江苏省“独立”?

上海脱离江苏作者|在舟责编|Thomas上海市,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2021年GDP为4.32万亿元,从20世纪以来,上海经济总量几乎都稳居中国内地各城市首位。但历史上的上海并不像现今这样举足轻重。仅仅在200多年前,上海只是吴淞江(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县城,城墙内区域不过2平方公里。▲上海城墙里的范围(红色)但1843年之后,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在被开为商埠后迅速崛起,仅10年时间便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1927年,上海县部分地区脱离江苏省“独立”,成为中央直辖市。此后,上海市的中央直辖地位到今天从未改变。▲民国上海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的面积也只636平方公里,仅为现在上海市的10%左右。更有意思的是,赋予了“上海”这个名字的“上海县”,在1958年之前仍然隶属于江苏省,“上海县”与“上海市”互不统属,分属于不同的省(市)管辖。▲上海县与上海市没有隶属关系直到1958年,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江苏10个县才最终划入上海市,使得上海市面积扩大了近10倍,形成了今日的上海市规模。那么,上海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脱离江苏省,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成为能够与各省平起平坐的直辖市的呢?一、沪苏一家今天的上海市管辖面积共6340平方公里,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清朝时期江苏省的整个松江府,以及半个太仓州(直隶州)。▲清末的松江府与太仓州但无论是松江府还是太仓州,皆由唐朝和之后,历史上苏州四次行政拆分而来。第一次行政拆分是在唐朝,唐制的“州”可辖“县”。当时苏州大致管辖长江口南岸与杭州湾北部一带,范围极大。苏州也是唐朝时江南地区的唯一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唐朝的苏州范围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中期苏州已经发展成为“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繁华之所。当时的苏州主要包括吴县(州治所)、嘉兴县等6个县。公元751年,苏州将嘉兴县等三县的部分地区析出,新设华亭县。▲唐朝的苏州辖县的变化此次拆分的结果便是诞生了华亭县,这个上海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单位。▲唐朝华亭县第二次拆分则是在唐宋之际,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国经济中心加速向江南转移。江南地区成为朝廷财政最为依仗,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苏州自然也就成为政务最为繁多的地区之一。为适应这种情况,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从苏州(中吴府)析出以嘉兴县为治所的开元府(后称秀州),领华亭等三县。到了宋朝,华亭县内密布的河道带动了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境内位于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交汇点的上海镇的崛起。此次行政拆分的结果是苏州被一分为二,秀州领华亭县脱离苏州管控,成为与苏州平级的行政区。▲北宋苏州与秀州(嘉兴)第三次拆分则在元朝。元朝建立后置江浙行省,主管江南地区。改开元府为嘉兴路。由于华亭县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将华亭县析出,升为松江府。1290年,在松江府境内,元朝又从华亭县中析出以上海镇为核心的“上海县”。这是“上海”一词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而出现。此次拆分后,原唐朝的苏州范围里,已经相继析出了与苏州(当时称平江路)平级的松江府和嘉兴路两个府级单位。而松江府内部则析出华亭和上海两个县级单位。▲元朝平江路、松江府与嘉兴路最后一次拆分则是在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中心地位更为巩固。明朝初期从苏州府的昆山县中析出太仓散州,与“县”同级,交给苏州府管理。清朝中期则升太仓为直隶州,与“府”同级,下辖三县一散州,直归江苏省管理。而明清时期松江府则析出青浦、金山等多个县。到鸦片战争前,松江府已经发展成为下辖七县一厅的大府,是江苏省重要的棉纺织和航运重镇。不过,松江府的地位仍远不及苏州、江宁这两个江南传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最后一次拆分后,太仓州从苏州府正式析出,与松江府基本组成了今天上海市辖区范围(除太仓县外)。▲1840前,今上海市境内存在一散厅一散州和十县,分属松江府和太仓州二、开为商埠步入近代后,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上海县被开为通商口岸。一个个租界在上海的建立,上海的地位日益特殊,也逐渐迈出了脱离江苏省的步伐。鸦片战争后,英国要求清朝开放东南沿海作为通商口岸。在江南诸多的城市中,英国一眼看中了政治经济地位都不突出的松江府上海县。▲上海县城之所以选择上海县,在于其正好位于吴淞江和黄浦江的交界点,是河海联运的天然良港。相比之下,不论苏州、杭州等江南传统中心,或者是华亭县这个松江府的中心,都过于深入江南腹地,与海岸线距离过远。▲上海县的地理优势基于以上种种原因,1843年,上海县被开为通商口岸。随后,大量的英国人开始涌入上海,涉外的事务逐渐增多,缺乏外交意识的清朝官员本就不愿与洋人接触,便放权给英国设立领事馆自我管理。但同时清朝仍抱有天朝上国的心态,不愿让英国将领事馆设在上海县城内,与清朝官员平起平坐。因此,1845年,清朝在上海县城外的黄浦江边找到一块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的滩涂地,租给英国建立货运港口与领事馆。这成为了上海地区的第一块租界。▲早期的上海英租界(现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1848年,法美两国也模仿英国在上海划分租界。租界全部位于上海县城以外,列强可以任意规划建设。由于清朝缺乏外交观念,列强又获得了在华纳税和司法等特权。使得租界完全独立于清朝的管理,成为上海县境内第一批脱离了松江府和江苏省而“独立”的地区。起初,租界内只允许洋人居住,中国人可以进入租界但不能在其中居住,租界内的洋人不过200人。但到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和小刀会起义威胁到上海地区,大量华人难民涌入租界避难,这使租界内的人口激增,最多时甚至超过了50万。▲太平天国运动形势而大量的难民在租界内的工作与消费为洋商带来了利润,租界不许华人进入的规定也被废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租界谋生,这使得管理成为一个大问题。1854年,列强在租界内成立政府性机构“工部局”,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为了协调管理,英美将两国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使得上海租界的市政建设获得极大发展,近代化的街道、下水道和路灯系统等均于上海出现。就连许多欧美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也很快在上海租界内出现,使得上海租界呈现出不亚于西方的繁荣。▲至清末,上海租界的范围大大超过上海县城上海租界内的繁华很快以不可避免的趋势涌向当时还是由清朝控制,江苏省管理的上海县城。随着上海租界的日渐兴起,清朝也开始意识到上海的地理优势。洋务运动开始后,上海县即运动的中心,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先后落户上海县,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华商电气公司这使得上海县人口迅速增长,至清末已达50多万,成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的发展,城墙的存在显得十分多余。1912年,上海县拆墙筑路,新修的马路将上海的华界和租界连成一片,一个整体上比较外向的上海在地域的意义上形成。▲上海老城墙华界与租界连成一体后,人口的流动对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清朝此时对上海的管理依旧保持旧有体制,封建的晚清官僚自然无法管理这样一座近代化的工业城市。对上海县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912年,伴随着民国的建立,一场关于城市管理体制的探索也在全国开始推行。三、特别城市民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废府存县”运动,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被废除(松江府驻地的华亭县更名松江县),两地下辖的12个县,全部直接隶属于江苏省管理。同时,江苏省也积极对旧有体制进行革新,尝试仿照日本设立“市”这一区划。在5万人以上的工商业聚集区设“市”,自行选举市议会进行自治管理。▲《江苏省暂行市乡制》在此影响下,上海县开始分设蒲嵩、闸北、洋泾和上海四市。但仅仅两年后,由于北洋政府担心地方自治会导致地方势力膨胀,迅速叫停了城市自治的步伐。但“废府存县”后,省无法直接管理这么多的“县”,因而又在省下设类似于明清“州/府”的“道”来管理县。原本明清时的松江府加太仓州各县被划入一个新的区划:沪海道。辖区已几乎与今日上海市的相当(除太仓县和长江北岸)。▲沪海道(1914年-1927年)1916年,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混战的时期。但全国各地对于城市管理模式的探索并没有停止。1921年,在国民党的努力下,广东省的番禺和南海县城合并为广州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建制市”。北洋政府的“省-道-县”三级体制被改为了“省-市/县”两级体制。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很快就被当时管理上海的北洋政府效仿,北洋政府曾短暂于1925年在上海县设立淞沪市。但随着北伐战争的日益推进,北洋政府迅速垮台。1926年,北伐军收回了汉口的英租界,国民政府就此迁往汉口并成立汉口特别市。特别市不同于隶属于省管理的省辖市,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管理。▲汉口市政厅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上海县,但由于列强实力过于强大,这一次北伐军没有像解放汉口那样收回租界。但此时的上海县连同租界在内的工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的40%,工人人数约占全国的43%,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50%,承载着当时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而且人口也已经超过150万,远超当时其它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也设立“特别市”,将其直接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1927年4月,国民政府废除了沪海道的区划,各县重新划归省直辖。7月,国民政府将包括上海县城、租界以及周边地区共630平方公里的地区和200多万的人口正式脱离江苏省的管辖,成立直属于中央的上海特别市。上海特别市的辖区基本相当于原松江府的上海县与太仓州的宝山县的范围,并从东边的川沙县获得了一块海岸线。▲上海被一分为二但这些区域都对江苏省有着重要意义,于是中央政府与江苏省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中央希望上海单独成为直辖的“特别市”,而江苏省方面则又希望留住“上海”这个地名。结果就是上海特别市的成立十分“别扭”,上海市与江苏省交界地带的管理十分混乱,赋予该地“上海”这个名字的上海县,南部地区仍然隶属于江苏省。江苏继续保住了“上海县”的名字。这就使“上海”被一分为二,分为隶属于中央的上海市和隶属于江苏省的上海县,此举导致上海县衙不得不从“上海特别市”境内的来榷场(今黄浦区十六铺)南迁到“江苏省上海县”境内的北桥(今闵行区北松公路)。并且,在上海特别市境内,人口最为稠密的租界实际上也并不归属上海市管理。因此,上海特别市的实际辖区仅包括原松江府的上海县北部和太仓州的宝山县东南部,面积为49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11万人。▲1928年上海特别市地图,紫色区域为规划市区,但最终未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以“特别市”的名义正式从江苏省中“独立”,取得了与江苏省具有同等行政地位的特别市的建制。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城市组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口超过100万的地区应设为直属中央管理的院辖市(或称直辖市),上海市直辖中央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但仅仅2年以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就令上海乌云密布,5年后,日本更是直接发动了旨在侵略全中国的战争。1937年11月,日本攻占上海,除租界外的上海完全沦陷。仅仅4年后,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等国宣战。租界也被日本占领。整个上海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当中。▲日占时期的上海法西斯国家在全球的罪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中、美、英等国联合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成为同盟中的重要一员。为了争取中国全力对抗日本法西斯,1942年10月,英美两国与中国政府签订条约,归还所有在华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收了整个上海市,依旧赋予其直属中央管理,与江苏省平起平坐的院辖市(直辖市)地位。为了适应上海市逐渐外扩的发展趋势,1947年,上海市从江苏省内划来大场地区。经此划界后,上海市的面积由495升至618平方公里,人口330余万。▲1948年上海市地图但是,仅一个大场地区根本无法满足当时上海市发展和外扩的需要,上海市与江苏省边界管理混乱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这都为上海市未来的发展和管理制造了巨大的困难。▲1948年上海市在江苏省的包围圈里四、名副其实1949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上海解放。解放后,人民政府则延续了上海直辖市的地位。同时,在原明清时期松江府(除上海市外)和太仓州南部的嘉定、宝山共九个县之上设置“松江专区”,归江苏省管理。专区类似于之前明清时期“府”的地位,国民政府的“省-县”两级体制被改称为“省-专区-县”三级体制。▲建国初期的上海市和松江专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大量人口逃亡来此,使得上海市人口迅速增长至500万,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上海展开,这使得到1957年时,上海人口达690万人。如此巨量的人口使得副食品供应出现短缺,居民的居住条件十分困难。因此,1958年,国务院先将松江专区的上海、宝山、嘉定3县划归上海市。后松江专区被撤销,松江等其它6县先划归苏州专区。但是到了11月,此6县,加上原太仓县的崇明岛也一起划归上海市。▲1958年上海市地图10个县划入上海以后,上海市的总面积扩大了近10倍,至5910平方公里。后随着填海造陆计划的进行,近些年上海市的面积已达6340平方公里,并且还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划入上海市的县陆续都变为了“区”。例如1992年,赋予了该地“上海”这个名字的上海县和闵行县合并为新的闵行区。1998年,撤松江县,设松江区。至2016年,随着崇明县改为崇明区,上海全域变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现今上海市地图纵观上海市行政区划史,苏沪本为一家,唐朝建制的华亭县(后来的松江府驻地)是上海最早的建制单位,并延续至今形成了今日松江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华亭县可以说是上海的“母县”。但从近代开始,松江府的另一个县——上海县被开为商埠,列强租界的设立,强行将上海县的部分地区脱离江苏省而“独立”。这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但也不可否认是上海的崛起史。▲上海外滩在这些租界的示范效应下,上海很快就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为全国甚至东亚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并于1927年主动与江苏省“分家”,负担起促进全国发展的重任。但上海的成就也绝不是完全靠列强的“施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已不是那个租界林立的上海,但依旧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中心。1958年,上海吸收江苏10县,最终将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边界定格在了太仓市-昆山市一带。▲沪苏省界的五市(区)经济与人口对比昆山和太仓最终没有成为上海的一部分,但昆山和太仓高居“全国百强县”的第一位和第七位,经济表现甚至比隔壁上海的嘉定和青浦区抢眼。▲昆山、太仓上榜2021年全国百强县前十尽管上海脱离了江苏省,但在上海与江苏的相互带动下,由“上海-苏锡常”组成的长三角北岸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发达、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都进入人均GDP最高的10强城市上海的历史,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最好体现,更是浓缩了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人头攒动的南京路步行街长期作者|在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国歌也能共享?希腊和塞浦路斯,为什么共用同一首国歌?

共享国歌作者|雄鹰责编|Thomas作为代表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图腾,国歌往往只属于一个国家。但《自由颂》不仅是希腊的国歌,也是塞浦路斯共和国(以下称塞浦路斯)的国歌。这是世界罕见的“共享国歌”现象。2018年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希腊和塞浦路斯同组。赛前的奏国歌仪式,只需要奏一遍国歌,两国的运动员就会引吭高歌。塞浦路斯共和国和希腊的领导人互访时,双方军乐团只需要奏响一遍国歌。▲2018年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希腊vs塞浦路斯,赛前奏国歌仪式只需奏一遍塞浦路斯共和国,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上,距离希腊的最近距离有600多公里。那么,塞浦路斯和希腊之间是什么关系,塞浦路斯为什么和希腊共用一首国歌?▲希腊(橙色)和塞浦路斯(绿色)的位置一、塞希本一家塞浦路斯岛虽然面积不到1万平方公里,却被四个不同的政治势力控制。塞浦路斯岛岛上最大城市尼科西亚为界,北部36%的土地被土耳其扶持的“北塞浦路斯共和国”(北塞)控制,南部大部分地区被希腊族控制的塞浦路斯共和国(本文的“塞浦路斯”特指岛南部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两个政权中间则是联合国的缓冲区,西南角和东南角是英国的两个海军基地(主权基地)。▲塞浦路斯岛被一分为四塞浦路斯岛和希腊之间早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起了联系。在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岛是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维纳斯)的诞生地。▲阿佛罗狄忒(维纳斯),传说诞生在塞浦路斯岛从公元前16世纪时期,希腊人在该岛上发现了铜矿,并把它命名为“塞浦路斯”,意为“产铜之地”。从前16世纪到前12世纪,大批希腊人来到塞浦路斯岛建立城邦,成为了岛上的主要民族。▲古希腊地区地图,包括塞浦路斯岛古希腊之后,罗马帝国以及继承者东罗马帝国相继控制了塞浦路斯岛。与拉丁化的西罗马帝国相比,东罗马帝国是一个希腊化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控制的塞浦路斯岛成为了希腊人聚居区。▲东罗马帝国地图,塞浦路斯岛包括在内从古希腊时期到15世纪,虽然塞浦路斯岛几经易手,但希腊人一直以来都是岛上的主要族裔,希腊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岛上的主导文化。15世纪,东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落。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盯上了东罗马的领土。1453年,奥斯曼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东罗马此后,奥斯曼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并为据点,不断向欧洲大陆扩张,将除了塞浦路斯岛之外的整个希腊地区,甚至是巴尔干半岛纳入版图。随着奥斯曼帝国向亚非扩张,塞浦路斯岛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版图内的”飞地“。1571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塞浦路斯岛。▲奥斯曼帝国版图,包括塞浦路斯二、《自由颂》成为希腊国歌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苏丹(君主)既是国家元首,也是宗教首领。对于非伊斯兰地区,奥斯曼帝国采取经济压迫、政治打压的方式限制基督徒,尤其是对希腊人。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希腊最黑暗的时期。为了达到长久控制塞浦路斯岛的目的,奥斯曼帝国还向岛屿北部迁入土耳其人,传播伊斯兰教,打压东正教。土耳其人的迁入,改变了岛屿的结构,北部成为了土耳其人的聚居区。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陷入衰落,引起了欧洲列强的觊觎。法国大革命宣传的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到了欧洲大陆。基督徒开始反抗斗争。1821年,希腊本土爆发独立战争。生活在塞浦路斯岛的希腊族也加入到了希腊独立运动中。因为实力差距悬殊,希腊人的反抗被奥斯曼帝国镇压。▲希腊独立运动1823年,当希腊独立运动陷入低潮之时,希腊诗人索莫洛斯写了一首长达158节的长诗《自由颂》。这首长诗以战争中希腊英雄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历史为主线,讲述了希腊人的苦难和对自由的向往。长诗鼓舞了处于低潮中的希腊独立军拿起武器,投入到独立战争中。▲1823年的《自由颂》手稿英国、俄国等欧洲列强为了达到削弱奥斯曼帝国的目的,纷纷支持希腊独立运动。1829年9月,希腊军队取得了别特拉战役的胜利。1830年,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了希腊的独立。1831年,希腊成立王国。▲希腊独立战争独立之初的希腊仅相当于今天希腊一半的面积,人口只有80万。包括塞浦路斯岛、爱琴海诸岛、爱琴海马其顿在内的希腊人(250万)仍然生活在奥斯曼帝国。希腊独立使得奥斯曼对于境内的希腊人以及其它基督徒更加敌视。希腊独立后,希腊政府一直希望收复所有希腊人聚居的地区,定都君士坦丁堡。独立后的希腊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独立后的希腊(绿色)《自由颂》的第一节歌词表达了希腊人不畏强暴的斗争。这与独立后的希腊人渴望“解救被奥斯曼帝国压制的同胞”的思潮不谋而合。▲《自由颂》歌词在这样的思潮下,1865年,希腊作曲家索莫洛斯对《自由颂》的长诗和代表希腊人独立斗争的前两节分别谱曲。同年,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自由颂》的前两节为希腊的国歌。▲曼查罗斯,《自由颂》作曲者三、塞希分离希腊独立的成功鼓舞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内的希腊人以及巴尔干东正教徒。塞浦路斯岛的希腊人时刻没有忘记“塞浦路斯属于希腊”。岛上的希腊人发动武装斗争,渴望并入希腊。19世纪60年代,俄国打着“斯拉夫人和东正教徒解放者”的旗号,支持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等巴尔干民族发起武装起义。1877年,俄国发动了第十次俄土战争,一度逼近奥斯曼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面临亡国的危险。▲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引起了英国的不安。在奥斯曼帝国的邀请下,英国出面调停。英国的调停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塞浦路斯岛因为处于欧亚非的交界处,成为了英国称霸东地中海的跳板。1878年,奥斯曼帝国将塞浦路斯岛的管辖权移交给英国。1882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塞浦路斯岛在地中海的地位日益重要。奥斯曼帝国名义上还拥有塞浦路斯岛的主权,但英国已事实成为了塞浦路斯岛新的主人。▲在塞浦路斯岛升起英国国旗岛上的希腊人没有放弃回归希腊的想法。英国一次次拒绝了“回归希腊”的请求。希腊此后经过了多次战争,收复了包括爱琴海马其顿、爱琴海诸岛在内的希腊人聚居区,国土面积扩大了1倍以上。尤其是拿下爱琴海诸岛,几乎将土耳其锁死在爱琴海沿岸。但希腊始终无法收复塞浦路斯岛。因为塞浦路斯岛十分遥远,而且希腊和英国的实力差距大。▲希腊国土扩大(黄色为占领后失去的),不包括塞浦路斯岛四、共享国歌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了全世界,占塞浦路斯岛人口77%的希腊人看到了与希腊合并的曙光。岛北方的土耳其裔(人口占18%)担心“塞希合并”,自己会因为历史恩怨而遭到清算。希腊人和土耳其族的矛盾一触即发。1959年,英、希、土三国经过会谈,签署《苏黎世-伦敦协定》,除了东南角和西南角保留英国军事基地以外,塞浦路斯共和国(全岛)获得了独立,组成了希腊、土耳其族的联合政府。塞浦路斯共和国得到了联合国的承认。▲1959年,三方签署《伦敦-苏黎世协定》独立之初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希腊族拥有议会70%的席位,土耳其人却占据30%的席位。希腊族的马卡里奥斯三世担任首任总统,土耳其族担任副总统。因为两个民族的矛盾没有解决,独立之初没有确定国歌。希腊族认为这一方案偏袒土耳其族。希腊族总统马卡里奥斯三世于1963年底开启了修宪运动,提高希腊族在政府中的比重。▲马卡里奥斯三世,塞浦路斯首任总统此举引起了土耳其族的强烈不满,两个民族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马卡里奥斯三世宣布罢免了副总统,并驱逐了政府内部的所有土耳其族官员。政权完全被希腊族控制。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对于希腊的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岛上的土耳其族是奥斯曼帝国的后裔,代表了奥斯曼对于希腊的数百年欺压。1966年,希腊族掌控的塞浦路斯政府宣布,代表对自由、独立追求的希腊国歌《自由颂》,为塞浦路斯共和国的国歌。《自由颂》的歌词背景以希腊人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抗争为叙事。岛上的土耳其人认为这是明显针对自己,抗议将《自由颂》定为国歌。▲希腊裔、土耳其裔的战争两个种族冲突也离不开背后的母国希腊和土耳其的支持。1967年,希腊军官发动政变,废黜王室,成立希腊共和国。希腊共和国成立后,《自由颂》依旧是国歌。但新成立的希腊共和国内部并不稳定,多个派系之间龃龉不断。1973年,希腊军官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发动兵变,成为独裁者。帕帕多普洛斯的上台没能挽回希腊国内混乱的政局。因此,他需要完成希塞统一,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希腊军政府1974年,在希腊的授意下,塞浦路斯岛的希腊族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希腊族政府宣布塞浦路斯和希腊合并。塞希合并不仅损害了岛上土耳其族的利益,也使土耳其在地中海沿岸面临着被希腊围困的风险。1974年7月20日,土耳其以维护《苏黎世-伦敦条约》的名义,出兵塞浦路斯,希腊也发动军队支援塞浦路斯。塞浦路斯爆发内战。▲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1975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岛上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的冲突暂时结束。为了缓解民族冲突,联合国设立了301公里的缓冲区,将塞浦路斯岛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塞浦路斯岛形成了塞浦路斯共和国(南塞)、土耳其控制区(北塞)、英国军事基地和联合国缓冲区“一分为四”的局面。1983年,在土耳其授意下,岛北方的土耳其族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共和国”(北塞),以土耳其国歌《独立进行曲》为国歌。北塞政权背离了联合国主张,只得到了土耳其一个国家的承认,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塞浦路斯被一分为四南部希腊族聚居区依旧为“塞浦路斯共和国”(南塞),南塞的希腊族为了表达对于希腊文化的认同,将希腊国歌《自由颂》定为国歌。南塞因为继承了全岛独立之初的名称,被认为是塞浦路斯岛的唯一合法代表。南塞虽然和希腊合并无望,但希腊一直以来都是南塞重要的贸易伙伴。80年代,欧共体(欧盟)实现了扩张,希腊加入了欧共体。▲塞浦路斯全岛地图2004年,南塞所代表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和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一系列东欧国家一起加入了欧盟。加入欧盟后,希腊和南塞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自由颂》成为了塞浦路斯共和国和希腊两个主权国家的“共享国歌”。▲塞浦路斯加入欧盟长期作者|雄鹰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文章审核|宁波项彧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在读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4月7日
其他

中华第一市:广州市,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建制市”?

中华第一市作者|在舟责编|Thomas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地方管理模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其中,“省”和“县”都是形成于漫长历史当中的传统行政区划,至明清时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完备的地方管理体制。▲中国行政区划架构(村和社区属基层自治组织)但“市”这一行政区划的出现则是非常晚的。1912年,广州市这样的词汇才开始出现。但直到1921年,随着广州市政厅的成立,中国才有了第一个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建制市”。广州也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第一市”。那么,“市”这一行政区是如何出现的?广州又为何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建制市”呢?▲1922年出版的《一岁之广州市》一、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有西无东:陕西之名因何而来,陕东在哪里?

陕西省名由来作者|在舟责编|Thomas在中国诸多的省级行政区的名字中,陕西之名显得十分不同。以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作为省名尾字的省份,命名一般有两种规律:一种是省名首字为“江河湖海”这些地理事物,例如山东山西的“山”、河南河北的“河”、湖南湖北的“湖”,但江西、海南两省则没有相对应的“江东”和“海北”。▲省名首字带有“江河湖”的省份另一种则是省名首字为“非地理事物”,这样的省份在全国只有四个,即云南、广东、广西和陕西。其中,云南省之名来源于汉代设立云南县(今祥云县),但“云南”此名来源在汉代并无准确史籍记载,所指意义至今众说纷纭。而“广”和“陕”的来源均有史籍支持。▲“云南”的来源说法众多陕西为何没有像广东和广西那样,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陕东”?陕西为什么偏偏“落单”了呢?▲陕东在哪里?一、周召分陕在今天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有一个全国唯一名字中带陕的县(区)级行政单位,陕州区。这个距离陕西省约80公里的地方曾经叫做陕县,在更久远的时候叫做陕塬。▲陕州区距离陕西省仍有一定距离“陕”本意为地势险要的地区,陕塬位于崤山向中原的过渡地带,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中原通往关中平原的咽喉之地,故得名陕。▲陕塬位置示意图而塬则是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黄土高地,大至几十平方公里,小至几平方公里,地形特点是四边陡,顶上平。▲现代陕塬而陕西的陕正是得名于这个陕塬。而陕西一名的由来则要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周召分陕。公元前11世纪,统治中原的商朝逐渐腐败,位于关中平原的周部族势力日渐强大,开始出陕塬向东进发与商朝决战。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成功击败商朝,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巅峰时期——西周。▲周灭商之战西周建立后,起源于关中平原的周部族开始面临如何管理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难题。由于青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十分有限,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广袤的土地上遍布原始森林和沼泽,交通十分不便,而各部族又非常分散。这导致周天子对地方实行直接统治非常困难。▲西周初期疆域于是,周武王姬发选择分封血亲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于公元前1045年进行了第一次分封。在这次分封中,许多姬姓贵族被分封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来帮助天子进行管理。而原商王畿的殷地(今河南安阳)被封给了商朝贵族武庚,利用他来安抚商朝遗民。同时,武王姬发分封自己的三个兄弟在殷地周边负责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三监位置示意图两年之后,前1043年,武王姬发去世,其子成王幼年继位。政务主要由周公姬旦来处理。但如按西周长幼有序的惯例,三监比周公更有权力成为辅政,双方因此产生矛盾并愈演愈烈。武庚趁此机会煽动三监发起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平叛,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平定。▲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之乱暴露了西周的第一次分封并没有建立起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效统治的重要问题。为此,周公姬旦重新进行了分封,更多的姬姓贵族被分封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公分封示意图另外,周公姬旦联合了庶弟召公姬奭,二人于陕塬立柱分区而治,《春秋公羊传》对此记载为:“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2022年3月7日
其他

祖国在哪里?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族,被抛弃的“上等民族”

去俄罗斯化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2022年2月俄乌战事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作为北约成员国和俄罗斯邻国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反应尤甚,三国民众声援乌克兰,抗议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三国政府更是在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之余,要求启动北约“第四条款”,实行集体防御。▲爱沙尼亚民众走上街头波罗的海三国均为前苏联加盟国,苏联时期三国的政权、经济命脉大都被俄裔精英把控,俄裔成为政治地位更高的“上等民族”,这致使三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欧洲最坚定的反俄国家。“去俄化”政策让生活在这里的俄裔遭了殃,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当地俄裔人口从上世纪末的175万下跌到2020年的102万。▲拉脱维亚民族构成变化虽然人口总量下降,但生活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俄裔依然数量庞大,俄罗斯与三国的对立关系也让这些俄裔居民陷入了身份认同的矛盾之中。波罗的海三国为何如此敌视俄罗斯?曾经是“上等民族”的百万俄裔又将何去何从?▲波罗的海三国一、无法做主的主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约与贵州省相当),总人口近700万。即便放在小国遍地的欧洲,也算是小国寡民了。▲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最北面的爱沙尼亚,其民族源头与北欧的芬兰人更为接近,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则是波罗的人的后裔。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的三个国家通常被统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地狭民寡,这里没有发展出强大的封建国家,反倒成为周边强大民族争夺的肥肉。从12世纪起,德意志人组建的骑士团控制了波罗的海东岸大片区域。大量德意志人随之迁徙而来,形成了特殊的政治群体——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波罗的海德意志地主和本地贵族压迫下,这片土地的统治权也在各个强国间不断易手。▲夹缝中的波罗的人18世纪初,东方的沙俄、北方的瑞典、南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围绕着波罗的海东岸的归属展开了新一轮争夺。沙俄对瑞典发动了“大北方战争”,夺取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东部。波兰立陶宛衰落后,俄国又在18世纪末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该国,俄国获得了拉脱维亚西部和立陶宛。▲大北方战争德意志人、波兰人带来了天主教信仰。宗教改革后,新教也进入波罗的海东岸。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与俄罗斯人信仰的东正教“格格不入”。沙皇政府只得强行推动同化政策。大批俄罗斯裔迁入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民族占比被不断稀释。到19世纪末,俄裔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占比已超过10%,立陶宛由于离俄裔聚居区较远,且在18世纪爆发反俄起义,获得了一定自治权,因而俄裔相对较少。三种民族语言的教学和出版物也受到沙俄的严格限制,反倒是俄语学校遍地开花。进入20世纪,以前波兰、瑞典、俄国、德意志相互竞争的多强格局不复存在,这里完全沦为沙俄与德国两大强国的角斗场。1914年,俄德两国在一战中兵戎相见。俄军虽然兵力庞大,但体制僵化且装备较差。德军步步紧逼,占领了包括波罗的海东岸在内的大片沙俄领土。▲一战战线变化1917年3月,沙皇被资产阶级推下宝座。8个月后的“十月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俄罗斯国内政治动荡,一些被俄罗斯征服的小民族纷纷宣布独立。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被德军占领的波罗的海东岸趁机独立,成立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国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在1920年承认了三国的独立,三国终于获得了民族自由,只可惜自由仅维持20年。▲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的立陶宛代表1939年8月,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秘密条款中,苏联承认波兰西部为德国势力范围。为防止德国东进,苏联把波罗的海三国纳入本国势力范围。英法等国对德执行绥靖政策,且对苏德的秘密条款了解不多。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被苏德掌控了。1940年6月,苏联以三国违反互助条约为借口占领三国。在苏联的压力下,三国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宣布加入苏联。▲苏军进入爱沙尼亚为加强控制,苏联向三国迁入大量俄罗斯人。俄罗斯族移民掌控了三国大量的国有企业(例如立陶宛的激光产业),他们把持着三国的大多数要职,享有较高的政治话语权。苏联还在当地强推俄语教育,三国的俄语普及率不断提升。波罗的海三国就像是被客人赶出卧室的主人,只能伏在客厅的桌案上偷偷哭泣。二战期间,德军入侵苏联,大量三国年轻人为争取独立而加入德军。作为报复,苏联将成千上万的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导致三国的主体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人从1959年至1989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两族人口在各自国家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4%和13%,唯有立陶宛由于离俄罗斯本土距离更远,迁入的俄裔较少且本民族生育率较高,本民族比重反倒上升了1%。截至1989年底,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境内分别生活着47.5万、90.6万和34.4万俄罗斯族人,分别占三国总人口的30.3%、34%和9.4%。从数据不难看出,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前夕三国境内都生活着数量庞大的俄裔居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俄裔占比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用来流放立陶宛人的火车站二、风光不再的“上等民族”在苏东剧变浪潮下,1989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超过200万民众走出家门。他们手手相连,组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希望唤醒外界对三国的关注,谋求从苏联独立,这就是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波罗的海之路动荡之下,当地俄裔居民也丧失了对苏联的信心,对“波罗的海之路”未加干涉。俄罗斯作为苏联加盟国,其领导人叶利钦为架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私下与波罗的海三国签署协议,在苏联尚未完全解体前就互相承认彼此的独立地位。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独立的苏联加盟国。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成为独立后的首任国家元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在1991年8月先后宣布独立。▲维陶塔斯(左)的孙子就是现任立陶宛外长(右)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需要处理庞杂的“苏联遗产”,其中就涉及在波罗的海三国的驻军(原苏军,后改隶俄罗斯)、财产分割、领土划分、俄裔居民权益等问题。俄罗斯没有利用苏联解体前,三国有求于俄罗斯支持其独立的有利时机,致使上述问题在此后不断发酵,被认为是俄罗斯外交史上“严重的失误”。独立后的三国民族主义高涨,苏联(俄罗斯)半个世纪的统治被看作民族屈辱。三国民众将俄裔居民看作“俄罗斯支配意志”的延续,认为他们抢占了社会资源。三国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怀有深深的敌意,制定了严苛的法律排斥国内俄裔。1992年,爱沙尼亚通过《国籍法》。规定只有被苏联吞并前,即1940年前的公民及其后裔能获得国籍,其他申请者需要居住两年以上且要通过语言测试。此举导致约49.4万人成为无国籍者,绝大多数是俄裔。▲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拉脱维亚是三国中俄裔比例最高的国家,其《国籍法》比爱沙尼亚的更具排斥性。除了与爱沙尼亚相似的年限要求,拉脱维亚还对年龄和出生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那些出生在俄罗斯,后来迁居到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人几乎不可能申请到国籍。立陶宛国籍政策被称为“零方案”,即所有居民不分种族都可成为本国公民。立陶宛的国籍政策相对温和,是因为该国讲俄语居民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俄裔居民对立陶宛社会的影响远没有其他两国那么大。但立陶宛的俄裔依然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他们在使用俄语教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遭受歧视。▲立陶宛总统府立陶宛要求所有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使用立陶宛语,要求政府雇员、申请国籍者必须通过立陶宛委员会批准的语言水平测试。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颁布《语言法》将主体民族语言作为唯一官方语言,俄语在波罗的海三国遭到全面压制。1991至1994年,俄罗斯忙于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关系,对身边的波罗的海三国并不上心,双方的外交重点是俄军撤离问题。▲撤回国内的俄军在俄罗斯提出的保证俄运往加里宁格勒州的军事物资过境权、保证当地俄罗斯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障和人权、改善俄裔社会地位等要求获得满足后,俄罗斯于1994年8月撤出驻军。协议签署了,但三国的俄裔居民权益依然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苏联在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分别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划出1800和2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两国要求俄罗斯归还领土。俄罗斯与这两国分歧巨大,边界谈判始终无法取得成果。▲领土争议俄罗斯不希望境外俄裔过度回流,以保证俄罗斯在境外的影响力。但为了保障俄裔的权益,俄罗斯希望所在国承认“双重国籍”,即在保留原有国籍的基础上附加俄罗斯国籍。波罗的海三国坚决不承认俄罗斯的“双重国籍”,1990到1997年,歧视性政策导致大约19万俄裔居民从波罗的海三国返回俄罗斯定居,占当地俄裔总数的11%。三国还联合向俄罗斯提出了清算历史的要求。2000年6月,波罗的海三国总理在会晤时一致认为“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继承了苏联的债务和其他义务;俄罗斯人构成了苏联执政精英的核心”。三国总理表示将共同向俄罗斯索取占领赔偿。▲苏联时期的爱沙尼亚水手三国还对国内的二战老兵和原苏联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加以审判。拉脱维亚司法机关以“种族灭绝”罪判处数名二战老兵入狱,一些参加亲德武装的拉脱维亚籍军人则被授予“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英雄”称号。爱沙尼亚以“驱逐被占领土上的居民、种族灭绝”等罪名判处多名苏联时期安全部和内务部的爱沙尼亚籍工作人员监禁。俄罗斯认为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为苏联占领”道歉和赔偿等要求都是不可接受的。普京还亲自致信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加,对拉脱维亚审判二战老战士、反法西斯游击队员科诺诺夫表示抗议,但依然无济于事。▲参加过德国党卫军的拉脱维亚老兵波罗的海三国的歧视性政策也招致当地俄裔居民的反抗。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1998年拉脱维亚的俄裔居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拉脱维亚政府对俄裔的歧视性退休金政策。2007年,爱沙尼亚政府拆除首都塔林的苏军雕像,这激怒了当地的俄裔居民,进而引发了骚乱。▲引发骚乱的雕像作为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占苏联总人口50%以上。苏联积极推行俄罗斯化的背景下,各大加盟共和国内都有数量不一的俄裔群体。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俄罗斯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裔人口超过2000万,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俄裔都遭受了和波罗的海俄裔一样的待遇。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其境内均住有俄裔居民。除土库曼斯坦保持中立外,其他四国大都有亲俄倾向,俄罗斯也视中亚为自己的“后花园”,对这些国家持温和态度。在此背景下,中亚的俄裔居民生活稳定,对所在国的认同度较高。哈国内政部2020年的一份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1877万人口中,俄裔占18.4%(约346万)。俄裔中的58.7%认为哈萨克斯坦是自己的祖国,仅有22.4%将俄罗斯看作祖国。▲哈国境内俄裔分布三、国家“离婚”后遗症波罗的海三国面对的“俄裔问题”是前苏联国家的共性问题。但三国过激的政策导致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对俄关系也大受影响。事情在90年代末发生了转机,随着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弱化,三国的恐惧心理有所缓解。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积极调整对三国的外交政策。欧洲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为消除内部种族主义对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反对民族歧视。波罗的海三国为加入欧盟,开始调整国内民族政策。▲普京上台三国放宽入籍要求,增加俄裔居民入籍比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规定“独立后出生在本国的儿童可自动获得国籍”。三国还降低了语言考试难度,放宽了对俄语学校的办学限制。立陶宛鼓励学校采取多语言教学,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允许少数民族学校40%的课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授。为了解决俄裔带来的“社会隐患”,三国出台了社会融合政策,希望培养俄裔对本国的国家认同。但俄裔认为自己成了同化的目标,直到2004年三国加入欧盟,仍有20%的立陶宛俄裔以及60%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俄裔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对波罗的海三国缺乏归属感。▲立陶宛军人升起国旗与欧盟旗帜在加入欧盟的同时,三国也谋求加入北约。俄罗斯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将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九一一事件后,为了拉近对美关系,普京表示了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默许态度,普京态度的转变有着现实的考量。波罗的海三国始终把俄罗斯当作安全威胁,如果他们加入北约,这种危机感就会大幅缓解,从而消除掉俄罗斯与三国的外交障碍。2004年三国加入北约,俄罗斯开始与北约国家接壤。▲北约东扩进入21世纪,为了维护国外俄裔的权益。俄罗斯颁布《现阶段俄罗斯联邦支持境外同胞的构想》等文件,以立法的形式为国外俄裔提供支持,对确实想返回俄罗斯的俄裔提供少量资金和入籍帮助。苏联解体,看似是联盟国家间的一场“离婚”。但造成的伤害却覆盖多个国家的上百万民众。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后,波罗的海三国再度收紧了国籍和语言政策,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三国民众对俄裔居民的地位问题变得愈发敏感,政党也生怕自己“照顾”了俄裔,就会丧失本民族选民的选票。▲苏联解体的影响延续至今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俄裔居民获得波罗的海三国国籍,俄裔的民族政党出现在三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不断提出放宽国籍限制的提案,致使情况变得愈发复杂。截至2020年,立陶宛的俄裔比重已从苏联解体时的9.4%下降到5.8%,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俄裔占比从三分之一下降到25.1%和24.9%。之所以俄裔仍占有20%的比例,一方面是三国加入欧盟后大量人口进入其他经济条件更好的欧盟国家工作。三国总人口呈下行态势,本地民族流失到欧盟其他国家的人数,甚至比俄裔自身的人口流失还要严重。▲三国的人口总量变化,人口持续流失其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起起落落。波罗的海三国在加入欧盟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作为欧盟国家,当地俄裔一旦获得三国的国籍,也能够成为欧盟公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在歧视性政策下,当地的俄裔不会坐以待毙,俄罗斯也在背后为海外分离族裔提供着支持,冷战遗留下来的民族裂痕在美俄博弈的背景下还将继续扩大。▲波罗的海三国倒向西方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3月5日
其他

再见“土鸡”!土耳其英文名将从Turkey改为Turkiye?

土耳其改英文名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土耳其的英文国名“Turkey”,在英文中的也有“火鸡”的意思。美国的感恩节有食用火鸡的习惯,土耳其认为自己的国名和火鸡挂钩,影响了国家形象。不仅如此,Turkey在英语中还衍生出“笨蛋、傻瓜”的含义。在中文里,土耳其也因此有了一个外号叫“土鸡”。土耳其人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名被别人当作笑话来玩梗。2022年初,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签署公报,将英文国名拼写从Turkey改为Turkiye(土耳其语的拼写方式)。土耳其政府表示,将尽快向联合国注册新的英文名称。▲土耳其官方旅游网站已改名土耳其的英文国名“Turkey”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跟“火鸡”挂钩?▲吃“turkey”成美国感恩节的仪式一、“惹祸”的珍珠鸡在现代土耳其语中,土耳其被写作Türkiye(突厥人之地)。土耳其的国名由Turk(突厥)一词演变而来,在突厥语中突厥意为“勇者”,土耳其人也自认为是突厥人的直系后裔。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最早占据了蒙古高原。汉朝削弱匈奴后,公元2至5世纪,鲜卑和柔然先后占据了蒙古高原。同时期的中亚则分布着其他游牧国家,土耳其认为自己的历史和这些游牧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隋唐帝国的心头大患公元6世纪,原臣属于柔然的突厥部落击败了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国。然而在隋唐的打击下,突厥汗国一分为二。大批突厥人从中亚迁徙到西亚,迁入西亚的突厥各部皈依伊斯兰教,成为西亚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公元1299年,突厥分支乌古斯人的卡耶部落领袖——奥斯曼一世在小亚细亚半岛建立政权,即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东罗马(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寿终正寝。吞并了巴尔干半岛后,奥斯曼帝国又对中欧发起了多轮入侵,帝国的军队成为欧洲基督教王国的梦魇。▲奥斯曼一世Turkey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Turcae转写而来,指代黑海沿岸的游牧民族。突厥民族与欧洲产生联系后,这个词开始被用到一系列突厥国家身上。早在奥斯曼帝国建立前,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公元1453年,通用语言为希腊语)就曾将突厥人在西亚建立的另一个政权——塞尔柱帝国称为Tourkia。▲塞尔柱帝国曾是西亚霸主中世纪以来,欧洲人习惯把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地区称为“Turchia”或“Turquia”,意为突厥人之地、土耳其人之地,这些词在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1369年出版的《公爵夫人之书》中可以找到踪迹。经过发展,最迟不晚于1719年,“土耳其”的英文拼写方式被固化为Turkey。相应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民族称为“Turks”(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常被叫做“土耳其帝国”。由于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欧洲人也用“Turkey”来指代伊斯兰世界。▲Turkey(土耳其)是欧洲给奥斯曼帝国起的“俗名”奥斯曼帝国喜欢使用“Ottomans”(奥斯曼人)的叫法,“Turkey”的称谓并不流行。虽然境内民族众多,但奥斯曼帝国更习惯以宗教为依据,粗略将臣民划分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两类。公元1517年,奥斯曼帝国击败了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将统治范围扩张到北非。▲曾经统治埃及周边的马穆鲁克王朝(红色)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北非通往欧洲的商路,许多物产必须经过奥斯曼帝国方可到达欧洲,这难免让欧洲人产生一种误解——奥斯曼帝国就是商品原产地,珍珠鸡就是众多误会中的一个。▲珍珠鸡珍珠鸡约有10个不同品种,大都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其肉质较家养鸡来说更为干韧,脂肪含量少且富含蛋白质。奥斯曼帝国征服北非后,珍珠鸡跟随非洲商人的脚步,穿越撒哈拉沙漠来到北非,在这里经由西亚的阿拉伯商人或希腊商人运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作为庞大帝国的核心,伊斯坦布尔同时也是帝国的商业重镇。从16世纪起,在城内热闹的大巴扎(市场),人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珍珠鸡。这些原产非洲的禽类体格庞大,身上的羽毛点缀着点点色斑,在商品琳琅的大巴扎内亦十分显眼。珍珠鸡来自遥远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这里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但在奥斯曼帝国的英国商人还是把珍珠鸡称为“turkey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日本,为什么废除了农历和春节?

日本废除农历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庆祝农历新年(春节)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凭借着古代中国的实力而传播到周边国家。至今,春节成为中、韩、朝、越这些“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共同节庆。时移世易,汉字已经退出了朝鲜半岛和越南的社会生活,但春节和诸多起源中国的节庆保留至今。日本仍在书写系统中保留大量汉字,却于1873年废除使用千年的农历,改用阳历(现代公历)。自此,日本人不再过农历春节了。▲越南春节农历被废除了,日本人过新年的习俗却并未消失,庆祝新年依然是日本民众的重要活动。更改历法后,日本将公历新年(1月1日)作为“日本春节”的固定日期,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了。中国现今尽管也实行现代公历,但农历和农历节庆依旧得到了保留。那么,日本废除农历和农历新年有哪些深层次的考虑?“日式春节”还有着哪些传统印记呢?▲日式“买年货”*为便于读者阅读,本文的“春节”特指农历新年,而非“日本春节”一、汉字文化圈的共同节庆历法是人类确定年月日等时间单位长度的计算方法。现行的历法系统主要分为太阳历、太阴历及阴阳合历三种。太阳历以太阳为参照物,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全年大都分为12个月,长度在365天左右。目前国际通用的现代公历(西历)就是典型的太阳历,伊朗使用的伊朗历、罗马帝国时期颁行、欧洲在17世纪前还广泛使用的儒略历都是太阳历的代表。▲太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太阴历则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个月,古人通过观测月面变化(即月相)来判定月亮是否运转一周。太阴历一年也分为12个月,长度只有354天左右,中东地区广泛使用的伊斯兰历就是典型的太阴历。阴阳合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标准划定年的长度,月份和日期划定则依靠月亮。中国的农历虽然被称为阴历,但其实中国农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不同的月相历法都配有相应的节庆,如西历中12月25日的圣诞节。中国农历的诞生与古代农耕社会关系密切,衍生出二十四节气,春节习俗便与之有关。农历春节的雏形早在夏朝时便已出现。《说文解字》中对“年”的定义是“谷熟也”。《谷粱传》中“年”的定义被进一步细化,“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年”从单纯的时间单位变为一种节庆。▲“年”的甲骨文是人背着成熟的粮食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时期,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过年习俗不断发展完善。伴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过年的习俗从中原腹地向四周传播。古代的朝鲜半岛在政治和文化上与中国联系紧密,中国的农历以及春节、中秋等节庆习俗传入朝鲜半岛。隋唐时期,统治半岛的新罗王朝借鉴《太初历》制定了本国历书,全方位接受了中国农历及许多节庆。▲韩国春节越南北部在公元10世纪之前都归属中国,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农历和春节、中秋等节庆在这里也影响深远。受地理环境影响,朝鲜半岛和越南的春节又与中国春节同中有异。春节在朝鲜半岛被叫做“旧正”,朝鲜民族尚白,贴的春联、发的压岁钱大都是白纸制作。古时过年时,年糕和酱菜是新年主食。▲越南五果盘越南纬度较低,春节习俗与两广、云贵地区相似。以香蕉、橘子等拼成的五果盘、越南春卷、粽子更是越南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受海洋阻隔,日本与中国的联系相对较弱,直到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力鼎盛,文化繁荣。日本派出使节出使中国,日本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春节过年的习俗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日本遣唐使公元692年,日本开始实行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编修的《元嘉历》,农历和春节习俗传入日本。公元705年,日本天皇为驱散瘟疫,参照周礼在皇宫中举办“追傩”仪式。日本模仿的是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的“大傩”,这个仪式本是为农历新年到来而准备,驱除鬼怪,祈祷一年平安。▲大傩到公元12世纪,宫廷大傩仪式开始衰亡。民间大傩多在寺院中举办且依然盛况不减,成为春节准备的一部分。15世纪中国江浙一带“变宝豆”的习俗传入日本,让大傩进一步简化,日本平民大多改为撒豆驱鬼并延续至今。与中国人在年节祭祀灶王、财神等神明一样,古代日本人也会在春节时到神社和寺庙祈福。▲撒豆驱鬼稻米种植传入日本后,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宗族纽带变得愈发牢固。春节之际,人们会阖家团聚、祭祀祖先、共叙亲情。《日本岁时记》记载“今夜为除夜……家人奴婢,相互欢娱,送旧迎新”。从12世纪末起,日本武士阶层掌握了国家实权,京都的天皇朝廷成了政治花瓶。实力强大的源赖朝迫使天皇任命自己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统治日本。▲镰仓幕府架构虽然政治动荡,但春节的地位在日本逐渐固定。中式习俗经过本土化改造,形成了日式春节。总的来说,春节习俗以古代中国强大的国力为基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向周边国家输出。日本与中国的联系程度比不上越南和朝鲜半岛,并未全盘接受所有中国习俗,但日本严格遵循农历历法,春节的地位不可动摇。7至19世纪,农历新年影响日本社会一千多年,见证并推动了古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春节与农历紧密相连二、明治维新,日本废弃农历新年1573年,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在日本战国的纷争中灭亡。割据各地的诸侯为统一日本,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日本战乱频仍的同时,欧洲正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摸索前行。1582年,教皇额我略十三世颁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罗马帝国时颁行的儒略历因误差增大而被废止。欧美国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改用格里历,格里历也将随着欧美国家的崛起被传播到全世界。▲额我略十三世17世纪的东亚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结束了日本持续百年的战国时代。彼岸的中国在1644年实现了明清易代,白山黑水中的满族人成为中华帝国的主宰。从862年起,日本开始使用中国唐代编修的《宣明历》,到17世纪时已使用约800年。由于误差增大且德川幕府认为中华已被蛮夷统治,无法再被看作文化大国,日本开始自己编修历法。1685年,日本天文学家涩川纯海编撰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国产历书”——《贞享历》。▲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就在17世纪末,中日朝三国出于防止叛乱、避免外部势力渗透等目的,都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就在欧洲人开拓全球贸易的时候,东亚关闭了联系外界的大门,在发展中逐渐落伍。《贞享历》之后,日本又相继编修了《宝历历》《宽政历》。到1844年(日本天保15年),在结合西方天文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日本颁行新版历书《天保历》。均为源于农历的阴阳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耗费巨大心血完成的历书仅使用了29年便被扫进了故纸堆。▲日本历史分期1854年2月13日,这一天是传统农历正月十六,新年的喜庆气息还没有完全散去,江户城(今东京)中还是一片喜气洋洋之感。突然,数艘通体黑色的美国军舰在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的率领下驶入江户湾。佩里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日本签署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俄国等国家也盯上了日本,沦为殖民地的阴云笼罩了这个岛国。▲佩里日本的有识之士看透了幕府的腐朽,立志要推翻德川幕府。在政治上与幕府不睦的长州、萨摩等藩成为倒幕派的大本营。倒幕派军队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击溃幕府军,德川幕府覆亡。倒幕派宣布“大政奉还”,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走到前台。西方入侵的威胁让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同时期的中国也在开展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没有触及清王朝封建统治体制,改革集中在军事等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及明治维新那般彻底。▲明治天皇恢复一定权力的明治天皇对改革极为支持,改革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日本的封建统治秩序被打破,轻工业等领域蓬勃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化。1872年11月21日(天保历明治5年10月1日),当年5月成立的颁历商社获得了官历售卖权,正在各大城市销售新一年的年历。明治维新已开始四年多了,日本人依然使用传统历法。▲日本使用的历法年历销售火爆的同时,担任太政官权大外史的冢本明毅向天皇上奏“废除天保历,实行太阳历”。冢本明毅表示,明治维新初期的国家财政十分紧张。有限的资金被分配到各项改革事业中,本就不富足的国库就快要见底了。德川幕府时期,武士大都能按照地位等级获得大米作为“年俸”。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被剥夺了特权。为了安抚这些职业军人,明治新政府仍给他们发放俸禄,但现金替代了大米,发放方式改为“月给制”。▲武士阶层冢本明毅认为,实行旧历的话,需要时不时的给武士及其他公务员发13个月的月薪。这就不得不说历法中的一个特殊问题——置闰。一年的时间并非整数,无论哪种历法,在时间计算上都有差余。中国的农历采用置闰月的方式补足时间,每隔几年就会有13个月。太阳历大都采取置闰日,即在个别月份增加一天来补足时间,例如公历中的2月29日。这样的话月份不会增加,发12个月的工资就行。▲19世纪的日本官员明治天皇接受了建议,趁着农历年即将结束之机,于当年12月2日(农历)发布太政官布告,废弃天保历。天保历(农历)在12月2日这一天戛然而止。第二天,日期便从农历12月3日变成了阳历1月1日。日本政府此举,不仅省下了全国公务员(包括武士阶层)第13个月的月薪,甚至农历12月的月薪也被政府以“当月只过了两天,就不发工资了”的名头给赖掉了。▲内阁制确立前,太政大臣是一号公务员旧历突然被废让民众措手不及,颁历商社更是损失惨重,售出的旧官历变成一堆废纸,只能重新制作阳历官历。为了补偿商人损失,明治天皇批准将商社销售官历的时限延长10年。日本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听说政府颁行新历法的消息后,不顾身体疾病,动笔写下了《改历弁》。向民众讲解新历法,说明更改历法对日本富国强兵,实现脱亚入欧梦想的重要性。▲福泽谕吉至此,基于缓解财政压力的需要,日本在1873年正式废止实行上千年的农历。基于旧历而产生的春节也就此消失,日本将全部的节日用新历重新定义,原本正月初一的新年变成了1月1日的新年。上千年的习惯不可能因一纸政令而彻底改变,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民众还延续着在农历日期过节的习俗,日本也在官历下方标注对应的农历日期。但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脱亚入欧成为日本社会的广泛共识,农历在日本社会逐渐消亡。▲“脱亚入欧”的日本三、另起炉灶的日本新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取得胜利。清王朝不仅输掉了战争,对朝鲜的宗藩关系也被废止。日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与落后的东亚社会传统做切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股强劲潮流。1898年,日本对本国历法进行调整。自1873年废弃农历以来,太阳历已在日本实行了20余年。但日本实行的是本国制定的太阳历,与西方通用的格里历并不完全一致。▲甲午战争1898年5月11日,明治天皇下达敕令第90号,将日本实行的历法更换为格里历,与西方国家的历法完全一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闰年关事件”。到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同一年,日本官历彻底取消了农历日期的标记,因为过农历新年被当时许多日本人看作是落后国家的象征,在公历元旦这天过新年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仅有在琉球群岛以及部分偏远乡村还保留着过农历新年的习俗,而当时日本占领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并非大和族的聚居地,大都坚持过农历新年。▲日军占领朝鲜半岛二战战败后,日本社会接受美国的改造和影响,农历新年印记进一步淡化。邻近的中韩等国也采用公历纪年,同时保留了农历,延续了春节习俗。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式新年的庆祝方式逐渐成型。日式新年是将原来的春节挪到了公历新年,如今在1月1日过新年已成为日本人的共识,农历春节被称为“春节祭”,除了在和歌山、冲绳等县的部分地区和华人居住区外,已难觅踪迹。▲春节祭每年公历12月26号左右,日本的年味开始显现。刚刚撤下圣诞装扮的商店立刻摆上了日本新年的彩装,家家户户也忙碌起来,人们会在门口挂起“注连绳”驱除灾祸,家中准备年糕、橘子摆成的镜饼。门口两侧安放门松,或者是将松枝悬挂在门前。这一习俗是唐朝时传入日本的,而“松”在日语中与“侍”相近,日本人借此祈求神灵庇护自己的家族。▲门松日语中“九”与“苦”发音相似,这天人们选择放过29日,在12月30日一口气完成新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2月31日被称为“大晦日”,类似于中国的除夕。在这天晚上日本人也会“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一年一度的“红白歌会”(始于1951年,功能类似于中国春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红白歌会新年之际,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包“年玉”,类似于中国的压岁钱,日本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过新年饮屠苏酒的习俗。日本人的年夜饭有蔬菜和鱼虾合煮的年糕汤,更少不了一碗荞麦面。这种习俗起源于德川幕府时期,细长的荞麦面象征着长寿,美好生活如同面条一样绵长。且荞麦面易断,寓意和苦恼的过往说再见。▲年越荞麦面12点过后,人们会汇集到附近的寺院和神社“初诣”,即新年的初次参拜。人们汇集起来,敲响寺院里的座座梵钟,祈祷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诸如东京的浅草寺、京都的东本愿寺等大型寺院会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日本在公历1月1日过年,这天在中国被称作元旦,但在日本却发挥着大年初一的作用。人们在寺院中捐出香火钱,供奉七福神。▲撞钟人春节与日本结缘千年,中国历书被日本从862年一直使用到1685年。使用两个世纪的本土历法后,日本在1873年废止了农历。但农历备注仍保留了约40年,传统的新年习俗也保留下来,只是被挪到了公历新年这天。中日两国过新年的日期因为历法的不同而交错,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却是一致的。喜庆的节日氛围下,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无尽希望。▲祈愿新年美好长期作者|碧落清遥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2月2日
其他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什么西迁欧洲,百年后又东归中国?

土尔扈特部东归作者|在舟责编|Thomas公元13世纪初,蒙古铁骑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诸多蒙古汗国,对世界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蒙古人内部,发迹于蒙古高原南部的土尔扈(hù)特部十分英勇善战,他们作为历代蒙古大汗的亲卫,踏遍了整个欧亚大陆。▲13世纪末,蒙古帝国鼎盛时期势力范围示意图然而,蒙古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4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在各地起义中土崩瓦解,遍布欧亚的蒙古人要不退回高原,要不融入当地主流民族。土尔扈特部颠沛流离的命运就此开始。1628年,厌倦了无休止内斗的土尔扈特部离开故土,在历时两年,向西横跨五千里后,迁至东欧伏尔加河下游。▲从新疆迁徙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沿岸但仅过了140年,1771年,17万土尔扈特部又踏上东归的路途,在付出了将近一半的伤亡之后,8万土尔扈特人最终回到祖先曾生活的土地,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那么,土尔扈特部当初为什么要不远千里的西迁?又为何在一百余年后要东归故土呢?▲清·《土尔扈特归顺图》(局部)描绘了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土尔扈特部的场景一、乱世崛起中国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匈奴人、鲜卑人和突厥人接连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公元7世纪初,唐王朝崛起,突厥人被唐王朝击败。然而在8世纪中期,唐王朝逐渐衰败,长城以北出现了权力真空。蒙古人开始占据这片土地,在随后的300年里,蒙古接连摆脱契丹人和女真人的统治,成为蒙古高原的唯一主人。▲12世纪末期蒙古人活动大概范围在蒙古人内部,最为强大的是位于高原南部的克烈部和高原东部的乞颜部。两部不断吞并周边部族,最终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展开大战。1203年,乞颜部在其首领铁木真的带领下击败克烈部,英勇善战的克烈部战士给铁木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广泛选拔克烈部战士作为自己的亲卫军。因亲卫一词在克烈部方言中的发音为“土尔扈特”,该词遂正式成为克烈部的新名字。▲主要由克烈部组成的亲卫军成为铁木真的终极武器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将功勋卓著的土尔扈特部册封于八河流域(贝加尔湖以西)。▲八河流域示意图13世纪成为了蒙古人崛起的时代,伴随着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张,土尔扈特部跟随蒙古大军踏遍了欧亚大陆。趁此时机,土尔扈特部在天山北麓的额敏河流域(今天新疆塔城地区)找到了一处广阔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这成为了日后近300年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场所。▲14世纪初,土尔扈特人西迁至塔城地区二、内忧外患:土尔扈特部西迁在蒙古帝国的鼎盛时期,蒙古人统治了汉人,东斯拉夫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等欧亚民族。然而从14世纪中期开始,汉人在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的带领下曾多次发动北伐收复失地;东斯拉夫人则在莫斯科公国的领导下反抗蒙古统治;突厥人取代了蒙古人成为哈萨克汗国的主人;阿拉伯人则用伊斯兰教将蒙古人同化。15世纪中期以后,蒙古人的帝国土崩瓦解,蒙古人要不退回蒙古高原,要不接受当地文化,与当地主流民族融合。到16世纪,经过100多年的恢复,蒙古人重新稳定在了蒙古高原附近,经过不断的演化,蒙古人逐渐分为东西两大部。西蒙古由土尔扈特、准噶尔、和硕特和杜尔伯特四大部族组成。东蒙古主要由喀尔喀、科尔沁和土默特等部族组成。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地矛盾开始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蒙古人对外与哈萨克汗国等争夺草场。对内,蒙古各部族也开始相互争夺。土尔扈特部亦不能自保,与准噶尔部展开了对新疆北部草场的长期争夺。正在此时,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自从15世纪从蒙古人的统治下独立以来,莫斯科公国便开始了统一东斯拉夫人的行动。到16世纪中期,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俄罗斯开始了开始向东扩张。先是在中西伯利亚建立众多殖民据点,然后派出殖民队伍向南探索。17世纪初,俄罗斯的殖民队伍已探索至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活动的塔城地区。▲17世纪初,俄罗斯扩张至土尔扈特部的领地此时的土尔扈特部已在此地游牧百年有余,俄罗斯试图将整个西蒙古收入囊中。面临外敌,西蒙古各部族展现出难得的团结,土尔扈特部和准噶尔部联合起来,击退了入侵。随后,俄罗斯又支持东蒙古向西蒙古进攻,西蒙古各部联合反抗,保住了独立的地位。此战之后,俄罗斯暂时停止了对西蒙古的侵略,将扩张重心转向了西伯利亚。然而,外敌的消失使脆弱的蒙古联合很快土崩瓦解。仅仅两年之后,准噶尔部试图统一西蒙古各部,土尔扈特部又一次被卷入了内战中,大量牧场丢失。▲西蒙古各部族间的内战大大削弱了土尔扈特部的实力此时的土尔扈特部对外需要抵御俄罗斯的入侵,对内则要防止准噶尔部的吞并,狭小的牧场已经难以养活整个部族,寻找新的栖息地已经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正在这个时刻,一批向西的使者在里海的北部发现了一处水草丰美且无人控制的牧场。尽管这里离俄罗斯更近,但准噶尔部的压力与愈发严重的人地矛盾已不允许土尔扈特部有更多的考虑时间,并且,此时的俄罗斯正向东占领西伯利亚,伏尔加河中游尚有一定数量的游牧民族部落,这些部落充当了土尔扈特部和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带,使得这里成了一片难得的和平安宁之地。1628年,全部土尔扈特部及部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共二十余万人踏上西迁的路程。这支队伍先一路向北绕开世仇哈萨克汗国。然后向西到达东欧的伏尔加河的下游。在历经两年,五千余里的长途跋涉后,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了他们的新家园,位于里海北部的一处广阔牧场。▲土尔扈特部西迁路程三、生死存亡:来自俄罗斯的压迫刚刚西迁的土尔扈特部迅速繁衍生息,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土尔扈特汗国。但他们浑然不知的是,17世纪中期的世界正发生着飞速的形势变化。首先是东亚和中亚,明朝灭亡,清朝进入中原并将东蒙古诸部族收服。在中亚,土尔扈特部西迁后,哈萨克汗国和准噶尔部占据了他们的故土。哈萨克汗国的领土大大扩张,成为了横在土尔扈特和故土间的巨大阻碍。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开始向中亚渗透,试图控制哈萨克汗国。准噶尔部则向东打压其他蒙古部族,最终建立起准噶尔汗国。此时,不论是哈萨克汗国还是准噶尔汗国,其实力都远超土尔扈特部,并且由于长期争夺牧场,几方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经常爆发冲突。▲17世纪后期东亚和中亚形势图(红圈为土尔扈特部)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来自东欧,在向东占领了西伯利亚后,俄罗斯的野心逐渐膨胀,准备建立一个超级大国。于是,它将主要的扩张方向转向了中欧和中亚。向西,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并侵略波兰。向西南,俄罗斯为打通黑海,和奥斯曼帝国起了冲突。向南,俄罗斯将里海以北的广大地区收入囊中,势力直达高加索山脉。向东南,俄罗斯试图控制哈萨克汗国。▲17世纪中期的土尔扈特部被俄罗斯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围此时的俄罗斯早已从三个方向包围了土尔扈特部,试图彻底征服这个二十余万人的蒙古部族。1643年,为打破俄罗斯的封锁,土尔扈特部集中了所有的军事力量与俄罗斯进行了一场大战,但此时早已不是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时代,土尔扈特部遭受重大失败。▲土尔扈特军队中了俄罗斯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面对能征善战的土尔扈特部,俄罗斯深刻意识到他们的作用。此时的俄罗斯正试图征服高加索山以南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部落和国家,但这些突厥人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长期对俄罗斯的边境进行骚扰,高大的高加索山又使得俄罗斯无法完全掌握这片土地。而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地正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北。因此,俄罗斯没有吞并土尔扈特部,而是让其保持了自己独立性,仍然称其为土尔扈特汗国,其地位与俄罗斯平等。但代价就是,土尔扈特部替俄罗斯防卫西南方向突厥部落和国家的骚扰,成为了俄罗斯西南方向的一道屏障。▲土尔扈特部的特殊位置使其成为俄罗斯的天然屏障四、回归故土:土尔扈特东归从17世纪末开始,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就争夺黑海北岸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俄罗斯开始大量从土尔扈特部征兵,并加强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土尔扈特部的独立性受到削弱。▲17、18世纪的俄罗斯军队,黑头发的蒙古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不再自由的生活,土尔扈特部产生了东归的想法。早在1698年,一支由五百人组成的土尔扈特使团前往清朝,被清朝安置在了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旗。这五百人成为了第一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1712年,另一支多达八千人的土尔扈特使团抵达北京,表达了土尔扈特部想要东归的愿望。康熙皇帝立刻派出使团前往土尔扈特部,并向其表示清王朝愿意接受并安置他们的想法。得到清王朝积极回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想法越发强烈。此时的东亚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中期,清王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新疆地区纳入版图,但哈萨克汗国也被俄罗斯彻底控制,土尔扈特部彻底成为一座被俄罗斯包围的孤岛。▲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将整个新疆纳入统治范围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仅在1769-1770年,土尔扈特部就为俄罗斯军队提供了八万的青壮年参军。面对日渐空虚的土尔扈特,俄罗斯还趁机夺取土尔扈特部的土地。面对整个部族生死存亡的关头,1770年9月,土尔扈特部决定东归,并且将时间定在了次年春天。正在土尔扈特部准备东归的时候,消息被叛徒泄密给俄国督军,土尔扈特部不得不提前出发时间。1771年1月,俄罗斯的主力军队正在与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北岸决战。趁此机会,约20万土尔扈特人踏上了东归故土的道路。▲油画作品《土尔扈特部东归》俄罗斯方面很快就得到了土尔扈特部离开的消息,俄罗斯意识到,如果土尔扈特部离开里海北岸,这片良好的牧场势必被南边的突厥人占领,况且土尔扈特部的青年是俄土战争的重要兵源。俄罗斯立刻派出军队追击。在穿越哈萨克汗国时,由于没有事先通知,加之浩大的队伍引起了哈萨克人的警惕。由于长期与哈萨克人争夺草场,哈萨克人将土尔扈特部视为入侵者,此时的哈萨克汗国已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也有意利用哈萨克汗国对土尔扈特部进行拦截。一路上,土尔扈特部接连打退俄罗斯和哈萨克汗国的阻拦,但仍然损失惨重,加之恶劣的天气和疾病,土尔扈特部死伤过半。历经3个多月的跋涉,1771年4月,土尔扈特部终于到达了当时被清王朝控制的新疆伊犁地区。▲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路线对比五、不再流浪的生活身在京师的乾隆皇帝很快得知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消息。清朝自建国以来便世代与蒙古通婚,“满蒙一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两族内心,所以乾隆皇帝立刻下令调集内地的粮食、布帛和牛马羊前往伊犁接济土尔扈特部众。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土尔扈特部的领袖,并亲自书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文并刻碑纪念,向境内各民族展示了清朝包纳天下各族之心。随后,乾隆皇帝将新疆天山南北的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赐予土尔扈特部,供其生活。▲土尔扈特部安置地(红圈)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可以看做是中国少数民族史上的一次万里长征。土尔扈特部用近乎一半的伤亡,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归清朝后,土尔扈特人成为西部边疆有力的镇守者:道光到同治年间,土尔扈特战士接连帮助清朝平定了西部的张格尔叛乱和陕甘回乱。光绪年间更是配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成为了西部边疆有力的镇守者,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中国境内仍有土尔扈特后裔十万余人,主要生活在新疆的巴音郭楞州(以和静县最多),少数居住在伊犁州和博尔塔拉州。▲和静县的位置在当地土尔扈特民歌中,依旧传唱着这样的语句:“伏尔加河的河水很好喝,但是祖国伊犁的河水更好喝,跨上了我的雪青马,踏上了回归的路途,7个部落的蒙古人,不是为了生命而为了尊严”。▲现在生活在新疆的土尔扈特人后裔作者|在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责编|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2年1月23日
其他

叫“日本海”还是“东海”?日本和韩国吵翻了

日本海的命名作者|碧落清遥责编|Thomas受独岛主权争议、贸易战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日韩外交风波不断。2021年下半年以来,围绕着日本海命名问题,日韩再度闹到了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而这并不是两国第一次围绕该问题爆发冲突。20世纪20年代,日本海的称谓被国际水文局确立为这片海域的正式名称,如今国际社会也普遍接受日本海的命名。但韩国认为日本海命名时,朝鲜半岛正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海的名字充满了“殖民味道”。韩国要求将这里改为更能被韩国人接受,且更具历史意义的“东海”。▲并不平静的日本海日本坚决反对韩国的要求,表示日本海的名字早在殖民时期之前就出现了,且已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倒是韩国的东海命名意在凸显韩国的“中心地位”,日本批评韩国的“小九九”打得过头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国围绕着海域命名几度交锋。日韩两国把架打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这场争论持续30年依然没有结束。日韩之间为何在海域命名上不肯让步?“东海”与“日本海”究竟哪个名字更“合法”呢?▲标注为东海(East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充满殖民色彩,为何无法成功改名?

南非首都更名作者|雄鹰责编|Thomas南非是唯一拥有三个法定首都的国家。依照职能的不同,南非将开普敦设为立法首都,布隆方丹为司法首都,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三个首都的名字都来自欧洲。立法首都开普敦(Cape
2022年1月5日
其他

近200万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他们为什么甘愿当“二等公民”?

以色列阿拉伯人作者|花城责编|Thomas二战以后,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的新“火药桶”,核心问题在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1948年以色列复国后,在1948年到1982年间就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五次战争。阿以是“世仇”已成为了世人的共识。▲中东局势,阿以矛盾是核心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现在的以色列竟然生活着近200万的阿拉伯人。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作为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920多万人口中有21%是阿拉伯人,大约190万人。▲以色列各派的历年人口情况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不可调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量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呢?一、犹太人和巴勒斯坦公元前1020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最早的犹太国家希伯来王国,并在公元前935年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犹太国和以色列国版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犹太国家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占领,犹太人被罗马赶出巴勒斯坦,流落到欧洲的各个角落。▲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公元622年,阿拉伯帝国接管了巴勒斯坦。自此,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之一。▲阿拉伯帝国扩张16世纪,奥斯曼帝国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地区占为己有,从7世纪就移居到此地的阿拉伯人从此成为奥斯曼的属民。▲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提高了巴勒斯坦地区的重要性。同时期,欧洲掀起了反犹太主义浪潮,引起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犹太人开始迁回巴勒斯坦。▲从伦敦到孟买的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缩短43%的航程英国为控制运河加强殖民统治,先后出版了《犹太国家》和《世界犹太主义复国纲领》,来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摇旗呐喊。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被肢解,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地区成为英法委任统治地,其中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在英国“支犹压阿”政策下,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迁回巴勒斯坦,美国用国内的几百万犹太人来插手巴勒斯坦问题。▲奥斯曼解体后的英法委任统治,黎巴嫩、叙利亚为法国委任,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各方推动下,在以色列建国前,大约有60万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二战期间,美国为了扩张在中东的势力,竭力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利益受损,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升级。原英法委任统治地区的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都纷纷获得了独立。然而,由于棘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问题,唯独巴勒斯坦迟迟未能独立。此时,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以将巴以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在美国的操作、苏联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决议。二、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巴勒斯坦)和犹太国(以色列)。▲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分治决议实施后,巴勒斯坦一分为二。阿拉伯国仅分得原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2%,不仅不相连,还大多是贫瘠之地。分治后的巴勒斯坦共有阿拉伯人72.2万,犹太人1万。以色列分到了58%的国土面积,所得土地大多位处肥沃多产的沿海地带。以色列并不是纯犹太国家,而是一个融合了两个民族的国家,共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人。尽管双方人口比例大致相等,但是以色列在建国时就定下了犹太国家的基调,政府官员都是犹太人,所以注定了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日子并不好过。▲巴(黄色)以(蓝色)分治巴勒斯坦分治让阿拉伯国亏大了,所以联合国刚表决完的第二天,阿拉伯人就和犹太人打起来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仅保住了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划给它的面积,还增加了6700平方公里,从15850平方公里增加到22550平方公里。联合国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有96万巴勒斯坦人或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流落到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险胜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从建国时的40多万人减少到16万人,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贫困而且没有文化的农业人口,想逃也没法逃走。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长期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方针”:不承认、不谈判、不媾和。第一次中东战争成为中东乱局的起点。从1948年到1982年,中东地区共爆发了五次战争。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被削弱了,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强国,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宣布独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版图变化(绿色为巴勒斯坦)尽管连年战争,以色列还是吸引了大批从欧洲和美国回归的犹太人移民。到1960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就已经超过了190万,其中有60%都是新移民。到1995年底,以色列的总人口约为554万,其中有457万多是犹太人,100多万阿拉伯人,其余的是其他民族。▲1948—2015年以色列移民 (入) 人数统计确保国家的犹太性是以色列的立国基础和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色列是不愿意看到其国内有犹太人之外的其他族群存在的。再加上以色列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持续交恶、冲突不断,以色列不得不严加防范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0%的阿拉伯人。因此,以色列采取了严格的民族政策来打压、控制国内的阿拉伯人。三、被困住的阿拉伯人以色列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军事管制和宗教分治。在军事管制下,以色列政府有权限制阿拉伯人的自由行动,拘禁或驱逐不过是当局的一句话,指定因军事因素或其他目的所需要的地区为“禁区”,控制签发旅行许可证。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发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1956年-1957年)的克法尔卡森姆屠杀事件,当时有49名阿拉伯人因为违反了他们并不知情的宵禁而被军队枪杀。▲第二次中东战争为了控制阿拉伯人的经济命脉,以色列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法规剥夺、没收国内阿拉伯人的土地。据不完全估算,以色列政府以种种借口夺走了以色列阿拉伯人65~75%的土地,让本就贫困的阿拉伯人雪上加霜。为了进一步蚕食土地,同时监控阿拉伯人的政治活动,以色列政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加利利建立了60个犹太人定居点。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还要被随时被监视,这种生活简直和蹲监狱别无二致。▲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大规模兴建定居点万幸的是,这种毫无人道的军事管制在持续了18年后,终于在1966年被废除了。然而,压在阿拉伯人头上的还有另外一座至今还未移走的大山:宗教分治。以色列阿拉伯人中有80%以上是逊尼派穆斯林,其余的是阿拉伯基督徒和德鲁兹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分支)。▲伊斯兰教派来源及分类因为以色列国内的逊尼派穆斯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信仰相同,所以以色列对他们严防死守,禁止逊尼派穆斯林参加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国防军德鲁兹人则获得了以色列政府的特殊“优待”。在以色列政府处心积虑的布局下,德鲁兹人成了犹太人分化瓦解阿拉伯人的“工具人”。▲以色列德鲁兹人早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德鲁兹人就被以色列组织成“少数兵团”来破坏阿拉伯人的团结。其后,以色列政府又通过经济援助、提高参政率等方式提高德鲁兹人在阿拉伯人群中的待遇,来增加国内阿拉伯人内部的矛盾。可能有人会奇怪,以色列自建国起就明确阿拉伯人享有投票权,为什么他们不去组建政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待遇呢?▲以色列人口分布情况这是因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有能力的中上层人士都离开了故土,剩下的阿拉伯人大多是农民,根本无法组织起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他们的投票权只能贡献给犹太人的政党。直到进入80年代后,以色列阿拉伯人才成立了自己的政党,独立参加竞选活动。直到1984年,以色列国会中才出现了第一个来自纯粹的阿拉伯政党的议员。▲以色列阿拉伯人在城市中的分布因此,从以色列建国到1977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只能被迫留在国土,成为被挤压歧视、经济落后、政治孤立的少数族类,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四、天助自助者尽管生存环境非常压抑,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仍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世纪末的100万飞速增长到现今的近200万。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三方面:首先,阿拉伯人超强的生育能力,导致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97%源于自然增长。1965年,以色列阿拉伯女性人均生育8.4个孩子,1985年为4.4个,到2003年是4.1个,远远高于同期犹太女性人均生育的3.4个,2.8个和2.7个。▲以色列人口构成由于阿拉伯人口的增速远高于犹太人,以色列中央统计局预测到2025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将达到232万。因此,以色列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犹太人的占比。以色列政府通过人才安置计划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流入,在20世纪下半叶,该政策吸引了90多万名来自苏联的犹太高技术移民。进入21世纪后,以色列进一步提高了高技术犹太移民的待遇,结果就是以色列成为世界上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方,成为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创业和研发高地。每一万名以色列雇员中,就有140名科学家(美国为85名)。以色列政府还通过刻意提高阿拉伯社会现代化的方式来降低阿拉伯人口比例,阿拉伯人口出生率才逐渐下降。2015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生育率首次持平,人均3.13个孩子。▲以色列儿童其次,以色列对非犹太人的移民政策,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3%来源于移民。尽管以色列非常强调国家的“犹太属性”,但也并非完全不接受其他人种的移民,只不过移民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性。对于其他人种的移民,以色列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在1963-1993年间,仅有百余名巴勒斯坦人通过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获得了以色列公民资格;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后,1994年到2002年间共有13.7万巴勒斯坦人通过和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的方式移民到以色列。▲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出于国家犹太性的考量,在2002年冻结了关于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士通过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获得以色列公民资格的法律条款,随后又出台了《公民身份与进入以色列法》。该法案明确规定了通过结婚获得以色列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每年要限制在200-250之间。最后,由于以色列不允许占阿拉伯人绝大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参军,所以大大降低了阿拉伯人的死亡率。随着阿拉伯人口的暴增和以色列社会整体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阿拉伯公民民族意识增强,在进入80年代后,以色列阿拉伯人终于从无足轻重到能够在以色列政治舞台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建立自己的政党,参加竞选活动。随之带来的是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待遇逐渐提高。比如,阿拉伯儿童拥有和犹太儿童相同的义务教育权;以色列政府设有专门的阿拉伯人事务司,而且各级职位主要由阿拉伯人担任。▲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尽管以色列阿拉伯人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巴勒斯坦人情节,但是也慢慢接受了作为以色列国家少数民族的现实,对国家的认同感逐渐提高。不仅如此,以色列雄厚的实力也让他们主观上更愿意留在以色列,而不是像上世纪时被迫困在以色列。根据数据统计,以色列刚建国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亿美元,到了1998年时攀升到了9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内翻了450倍!2020年,以色列以人均GDP为4.42万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26位。以色列官方曾公开宣称,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中东地区最为富裕、享受最多民主权利的阿拉伯人。甚至有阿拉伯学者也承认,与中东地区的大部分阿拉伯人相比,以色列阿拉伯人有着相当高的人均收入、教育水准、自由。最直观的事实是,以色列阿拉伯人与中东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相比,有着更长的人均寿命:1999年至2000年,以色列阿拉伯人男性人均寿命为74.6岁;黎巴嫩为71.3岁;沙特阿拉伯为70.3岁;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和埃及均未达到70岁。这足以说明,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质量是远高于其他中东国家的阿拉伯人的。▲以色列整体人均寿命排世界第八从这些结果看,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境遇似乎越来越好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18年,以色列通过了一项备受争议的“犹太民族国家法案”。该法案将以色列定义为一个完全的犹太国家,并鼓励建立只有犹太人的社区,国家的自决权“仅属于犹太人”——并非所有公民。▲2018年7月20日,以色列通过犹太民族国家法案尽管该法案宣称尊重国家里所有公民的权利,但是这句从建国时就一直叫喊的口号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未来以色列阿拉伯人仍将继续面对作为以色列“二等公民”的残酷事实。【参考文献】[1]汪珏.浅析中东战争发生的原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214-218.[2]王彦敏.当代以色列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之发展演变——以色列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探析[J].理论学刊,2014(11):120-126.[3]王宇.论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政治参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02):42-48.[4]李志芬.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构建的悖论——以色列民族政策思想之评析[J].西亚非洲,2011(07):46-60.[5]张珺.哈马斯的精神资源、政治特点及其战略调整[J].阿拉伯世界,2005(04):8-12.[6]佩里·安德森,李翔.佩里·安德森论2011年阿拉伯地区政治动荡[J].国外理论动态,2011(09):29-34.[7]刘军.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J].世界民族,2007(01):30-38.[8]庄国土,康晓丽.以色列的侨务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观察,2013(06):56-62.[9]王海平.以色列的人口结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Z1):22.[10]范鸿达.以色列国际移民:背景、政策、实践、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7(05):155-162.[11]刘军.以色列阿拉伯人口分析[J].西亚非洲,2007(08):72-78.作者|花城责编|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英荷共主:荷兰国王,为什么要跑去英国同时兼任英国国王?

英荷共主作者|羊洋洋责编|Thomas在古代欧洲,国王一般是具有相同血缘关系才有资格继承的,大多采取的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假如一国之内的王族绝嗣,这个国家则会邀请外国人来继任国王,这些外国人必须是和本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贵族。但邀请其他国家的国王来继承本国王位的情况却极为罕见。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国王”威廉三世来继任英国国王。从1689年开始,威廉任英国国王长达13年之久。▲荷兰执政(省督),来自于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三世荷兰在当时是一个共和国,领导人称为“执政”,不过规定了执政只能由奥兰治家族世袭,因此“执政”实际上和“国王”无异。但当时的英荷关系似乎并不融洽。两国从1651年开始为争夺海上贸易霸权先后爆发数次战争。而且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接任英王前,英王詹姆斯二世也是有儿子的。不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轮不到荷兰的威廉继位。那么,英国为什么邀请威廉三世来接任国王?威廉成为英国国王后,对两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英荷的微妙关系一、宗教改革,革命爆发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千年的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欧洲各国的教会成为只听从罗马教皇统治,不服从本国国王指挥的“国中之国”。在中世纪的英国,地方贵族和罗马教皇都是让英王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存在限制了国王权力的发挥。地方贵族为保护封地,经常与王室爆发战争。13世纪,英国贵族战胜了英王,迫使英王签订《自由大宪章》,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贵族们还成立了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的议会,限制了国王权力。▲英王约翰签订大宪章,英国王权受限的开始到了16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该家族信仰天主教,并通过政治联姻成为当时欧洲权势最显赫的家族。最鼎盛的时候,哈布斯堡家族一度控制了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尼德兰(荷兰)等地。▲1547年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区域在哈布斯堡家族极盛的时候,天主教迎来了挑战。16世纪初,教皇在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征收重税,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商人为了摆脱罗马教皇的剥削,以马丁路德为首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漂洋过海影响到孤悬海外的英国。英王在15世纪末通过战争重创了旧贵族,国王的权力得到了提升。王权强大以后,英王亨利八世对教皇的权威十分不满。特别是教皇不同意亨利八世离婚,因此1534年英国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从此,英国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逐渐成为新教国家。▲掀起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也影响到了夹在英国和德意志之间的荷兰。由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姻,荷兰在15世纪末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领地。▲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荷兰资本主义起步早,海外贸易发达,产生了大批新兴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束缚和要求贸易自由,荷兰出现了大量的新教徒。但西班牙为了控制荷兰,不仅对荷兰征收重税,还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荷兰的新教徒。西班牙的压迫引发了荷兰资产阶级和新教徒的反抗。在奥兰治家族威廉一世的率领下,荷兰于16世纪中期掀起独立运动。荷兰获得了英国等新教国家的支持,经过80年战争,荷兰终于脱离西班牙的控制,建立了一个以新教为主要信仰,资产阶级为领导的共和国。荷兰共和国建立后,威廉一世担任“执政”。为感谢奥兰治家族对国家独立的贡献,荷兰执政只能由奥兰治家族的后裔世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荷兰执政相当于国王。荷兰独立后逐渐垄断了全球的贸易,赢得“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独立战争德意志、英国和荷兰尽管都经历了宗教改革,但只有荷兰建立了以新教徒和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国。德意志地区名义上依旧掌控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并不彻底,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导火线是英王对教皇权威的不满,但亨利八世原本十分忠于天主教信仰,因此对天主教原教义的改革不多。英国分化为三大派,一派主张维持现秩序(英国国教会),一派呼吁进行更为激进的宗教改革(清教徒),一派希望恢复天主教秩序。▲宗教改革后的欧洲英国宗教改革也没有对国王信仰作出要求,宗教改革后还是有英王选择信奉天主教。随着圈地运动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英王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议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时常发生。在多重矛盾的交织下,1642年,英国国王和议会爆发了内战。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英国内战地图新生的共和国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由于荷兰商船垄断了当时欧洲的贸易运输,英国扩张海外贸易的最大对手便是荷兰。二、战和不断,两国共主荷兰独立后,奥兰治家族曾想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但各省则主张地方自治。1650年荷兰第二任执政——威廉二世去世后,各省贵族们趁新主威廉三世刚出生的机会,主张国家由各省独立统治,荷兰进入了“无执政时期”。1651年,英国为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趁荷兰群龙无首,颁布了限制荷兰商船的《航海法案》。1652年,荷兰与英国爆发战争。1654年,荷兰在最后关头溃败,并承认了《航海法案》。▲英荷海战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无力控制共和国的局面,英国陷入混乱。英国议会和查理一世之子达成协议,恢复了君主制。1660年,英国只持续了11年的共和国覆灭,查理二世加冕复辟。▲护国公克伦威尔,共和国的领袖1665年-1667年,英荷双方再次爆发战争,英国战败。两次战争下来双方互有胜负。英荷政治更迭不稳,而欧洲大陆的法国迎来了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通过战争平定贵族的骚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在他的领导下,法国国力蒸蒸日上。1672年,法国为了夺取荷兰的财富,主动联系英国。英国本来就想打破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英法一拍而合,共同出兵荷兰,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英国从海上进攻,而法军则从陆上迅速地占领荷兰的部分国土。时势造英雄,1672年,荷兰议会任命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三世为陆海军统帅,威廉率兵将法军全部赶出国土。威廉凭此获得了“护国英雄”的称号,并就任荷兰执政。▲荷兰的近代殖民地荷兰尽管将法军赶出国土,但法国还是欧洲大陆当之无愧的霸主。而英国在这次战争中也没有占据上风,仅从荷兰得到了部分贸易特权,但需要给荷兰巨额的补偿。战后,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为了维护荷兰的利益,决定倾尽国力对抗法国的天主教霸权。荷兰为了对抗法国,迫切需要一个盟友,主动向同是新教国家的英国寻求联姻。法国的强大也让英国深感压力。英荷为了共同对抗法国的威胁,进行结盟。威廉三世于1677年,迎娶了英王弟弟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查理二世复辟后,虽然倾向于天主教,但为顺应民心,还是选择了英国国教。但他一直同情天主教,在去世前甚至选择皈依天主教。查理二世之后,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詹姆斯二世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信徒。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因而推行重天主教、反新教的宗教政策。▲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不仅废除了所有迫害天主教徒的法令,还将许多反天主教人士从政府部门等机构中清除。詹姆斯疯狂倒向天主教的宗教政策,引发了议会和新教徒的不满。议会和新教徒将希望放在了他的继承者身上。詹姆斯二世恰好无子,按照英国当时的继承法,他的长女玛丽将是第一继承人。玛丽本身是新教徒,他的荷兰丈夫威廉三世也是新教徒。如果玛丽能继承英国王位,王位的正统原则和信仰新教原则都能很好的兼顾。▲詹姆斯二世的长女玛丽但1688年,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徒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引发了英国议会的不安。按照英国王位继承原则,这个男孩将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议会认为,这个男孩一旦继位,英国可能再次恢复天主教的统治。英国议会部分议员散布谣言,称新生的王子实际已死于难产,现在皇宫中的是国王和王后买来篡夺王位的。因此,1688年,英国议会的7名议员偷偷联络威廉三世,邀请他和玛丽到英国继位。▲英国议会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宫威廉这个时候正想着怎样反抗法国。威廉考虑到入主英国将有利于增强对抗法国的力量,于是欣然接受了英国议会的邀请。1688年,威廉以维护妻子玛丽的继承权为由,率400多艘船,1.5万余人的部队登陆。感到大势已去的詹姆斯二世仓皇出逃。英国议会单方面宣布詹姆斯二世因离开英国而自动放弃王位,同时也不承认其子具有合法继承权。▲威廉三世在英国登陆英国议会根据王位继承的顺序,宣布玛丽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但玛丽认为自己是威廉的妻子,甘愿让威廉继承王位。英国贵族不愿意将王位让给一个外国人,而威廉也不愿意到手的王位丢了。最终英国议会和各派贵族达成妥协,威廉和玛丽共同为英国君王,英国进入了“双王时代”。三、威廉入主,英国崛起英国议会虽然同意威廉和玛丽继位,但却要求他们必须接受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国王在征税等方面必须得到议会同意方可执行,自此后,英国议会权力彻底超越了王权。以议会为首的资产阶级建立起符合预期想法的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邀请威廉继位的这场政变称为“光荣革命”。从此以后,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成为英国的执政力量,英国彻底消除了君主专制,这为英国后来“称霸世界”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权利法案威廉三世虽然与玛丽分享王位,但玛丽一直甘居幕后,威廉是实际上的国王。玛丽只有在威廉出征时,才出来主政。而且玛丽在1694年就去世了,威廉成为英荷两国唯一的国王,直接统治两国长达8年之久。▲威廉和玛丽在威廉的纽带之下,英荷成为一个共主的邦联国家,但两国并没有在政治、法律等方面进行融合,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状态。威廉入主英国后,主要住在英国。为了对抗法国的威胁,英国在威廉建议下,加入了反对法国的奥格斯堡同盟。▲肯辛顿宫,威廉三世在英国的住所英荷邦联为了对抗法军,按3:2的比例建立了联合舰队。英荷联军1697年重创法军,迫使法国签订《里斯维克条约》。▲法国与英荷之间的大同盟战争法国被迫放弃了其在与英荷等国交战中占领的领土,霸主地位遭受重创。威廉入主英国,看似荷兰在英荷竞争中赢了英国,但从长期目标来看,他的入主却促使英国崛起,葬送了荷兰的海上霸权。威廉通过光荣革命承认英国议会至上。1701年,威廉又接受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因威廉和玛丽没有子嗣,《嗣位法》规定由他的妻妹安妮为继承人,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任何英国国王不得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嗣位法》规定了英国王位只能由新教徒担任。威廉三世入主英国后,荷兰的商人考虑到英国优越的地理条件,远离欧洲大陆的侵扰,因而将大量商业资本投入英国。使荷兰本国的发展缺少资金。而荷兰原来在造船上的技术优势,也随之流入英国。▲英格兰银行,是英国人学习荷兰先进金融制度而成立的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英国的王位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任。英国凭借着荷兰人留下的海军技术以及荷兰涌入的资本崛起。威廉三世将荷兰执政传给了侄子,但荷兰地方贵族以其侄子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发动政变,使得荷兰陷入混乱。进入18世纪后,荷兰逐渐走向衰落,海上霸权地位让位英国。长期作者|羊洋洋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哥斯达黎加,为什么成为全球第一个废除军队的国家?

哥斯达黎加废军作者|NoraTaeja责编|Thomas长期以来,中美洲局势动荡不安。政府官员腐败、犯罪率居高不下、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大规模难民潮持续向北从墨西哥借道涌向美国。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中美洲各国政治的不稳定,政府与军队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萨尔瓦多,总统甚至带领军队直接进驻国会,来促成提案的通过。领导人依赖军队武装推动政策实施的现象十分常见。▲美国驱逐非法移民,阻挡从墨西哥入境的难民然而,在中美洲“乱世”之中,有一个国家不仅没有出现军队干预政治的现象,更是在1948年宣布废除军队,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废除军队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仅仅只有500万人口的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在中美洲的位置废除军队70余年,哥斯达黎加在动荡的中美洲局势之下,依旧能为本国人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哥斯达黎加经历了什么,这背后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哥斯达黎加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远高于其北方的多个邻国一、冲突不断的中美洲中美洲位于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的狭长地峡中。与南北美大陆相比,中美洲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面积不足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存在着7个小国家,最大的尼加拉瓜面积也仅有13万平方公里。▲中美洲1821年,中美洲各行省脱离西班牙殖民管控,并曾尝试组成统一的国家。1823年,由危地马拉率先宣布成立“中美洲联合省”,演变为囊括中美洲5国的联邦制国家,改名为“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将首都设立在危地马拉城。新生的联邦内部充满了矛盾。地理上,由于中美洲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且交通闭塞,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经济体,直接导致各省始终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友好关系。政治上,当殖民者走后,大庄园主和各地军阀继续“扮演”殖民者的身份,加剧了代表庄园主利益的保守派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不断升级并且演化为战争后,1838年各国相继宣布离开联邦,直至1841年萨尔瓦多独立,短暂存在了18年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彻底宣告消亡。▲短暂存在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国旗在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内部,不同于北部其他几省,哥斯达黎加的情况较为特殊。整个省被中部的高山所隔绝,地形复杂,居民大多散居于森林深山之中。▲哥斯达黎加地形,被中部高山切断,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中部当时哥斯达黎加以咖啡种植业为主,在复杂地形的影响之下,庄园主们难以兼并土地。只有少数人口密集地区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大庄园主。除此之外,便是数量更加庞大的小农场主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哥斯达黎加咖啡种植园中的农民由于联邦始终没有统一的军队,哥斯达黎加的一些大庄园主开始招募私人武装,积极拉拢从西班牙独立后残留的军队的将领。虽然在名义上这些军队仍然属于地方政府,但俨然和大庄园主们走得更近。这一现象直到哥斯达黎加从联邦独立出来后才逐渐改变。二、从独立到内战中美洲联邦共和国解体后,1838年哥斯达黎加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848年,哥斯达黎加确立了共和制度。国家权力不久后被莫拉·波拉斯家族掌控。该家族在联邦时期就已经是哥斯达黎加省内最大的咖啡园主。1849年,其家族成员拉斐尔·莫拉当选副总统,此时他的弟弟米格尔·莫拉恰好担任临时总统,随后他逼迫自己的弟弟辞去总统职务,并自己担任总统。家族的其他成员迅速占据哥斯达黎加政坛高层,他的另一个弟弟担任陆军司令,姐姐与妹妹也分别嫁给了军队和政府的高层。▲位于首都圣何塞的拉斐尔·莫拉纪念碑拉斐尔·莫拉在位10年的时间,他修改了宪法,废除了只有出生于本国的男性才能获得公民身份并有权参与投票的规定,同时发展基础建设,将首都土地分配给贫困农民。这些举措得到了底层人民的支持,但触犯到了包括庄园主等富人和保守势力的利益,随后他在1859年被自己的妹夫蒙特亚莱格雷发动政变所推翻。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哥斯达黎加政府被政变推翻数次,政变犹如家常便饭。到了19世纪末期,哥斯达黎加开始了民主化进程。1889年举行了第一届总统选举,时任国家总统并掌控军队的索托宣布辞职并将权力交给民选总统。▲哥斯达黎加第一共和国的国旗军队在哥斯达黎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哥斯达黎加在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但是少数军队独裁者和大庄园主仍然是掌控国家的最大势力,这也是哥斯达黎加政权频繁更迭的主要因素。1914年,冈萨雷斯成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位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冈萨雷斯执政时期正值一战,哥斯达黎加种植业急剧衰落,出口锐减。为应对危机,冈萨雷斯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改革措施,严重地触及到庄园主的利益,1917年时任国防部长蒂诺科在庄园主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随后蒂诺科操纵制宪会议,自己出任总统。蒂诺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在任期间,哥斯达黎加抗议游行和武装斗争不断发生。▲直至1994年哥斯达黎加议会通过决议,才允许蒂诺科的肖像进入国会大厅此时正值巴拿马运河通航不久,美国迫切需要将中美洲南部安定下来,美国政府表达了对蒂诺科统治的不满。在多方施压之下,蒂诺科在1919年被迫辞职,哥斯达黎加再度恢复民主秩序。数十年来轮番的军事政变给哥斯达黎加民众带来了惨痛伤害,所以稳定的政治环境愈发成为了哥斯达黎加人民心中的强烈诉求。二战结束后,随着社会主义思想被中美洲部分自由派接受,美国因意识形态的需要,随即对保守派和军事独裁者给予了援助,以镇压自由派。这一行为加速了中美洲危机的爆发。1948年,哥斯达黎加举行总统选举,前总统卡尔德隆被民族联盟党的乌拉特击败,但是卡尔德隆以对方舞弊为由,不承认败选。其后,民族共和党控制的立法大会以27对18票支持卡尔德隆的主张,宣布乌拉特当选总统的选举无效。引起了举国震动,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抗议。同年3月,大庄园主菲格雷斯·费雷尔在哥斯达黎加南部起义,改变哥斯达黎加国家命运的人就此出现。1942年,菲格雷斯因在电台公开反对卡尔德隆,遭到时任政府逮捕而流亡墨西哥。趁着总统竞选时期,菲格雷斯返回祖国,在自己的咖啡园建立武装部队,企图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国家权力,起义这一行为迅速得到了响应,南部以贵族和庄园主为首的保守势力也纷纷表示支持。▲支持菲格雷斯的起义军最终,菲格雷斯率领武装部队和数百名拥护者组成的民族解放军,在首都外围一举击败了政府军。菲格雷斯取得内战胜利后,与本应当选总统的乌拉特达成一致,成立了一个过渡性质的委员会,由菲格雷斯执政18个月后,再将权力交给总统。▲以菲格雷斯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赢得内战胜利尽管过渡委员会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在菲格雷斯的努力下,哥斯达黎加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菲格雷斯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法案,其中包括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给予黑人和妇女投票权。菲格雷斯说到做到,1949年11月8日,他正式将权力交还给乌拉特和立法大会。菲格雷斯主动移交权力的行为使其广受人民的爱戴,也为之后菲格雷斯两度、三度当选国家总统做下铺垫。三、废除军队宣布中立1948年,在菲格雷斯担任过渡政府领导人时,他一边镇压卡尔德隆派,一边组织制定新宪法,这其中就包括影响深远的“去军队化”,废除军队正式被提上日程。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军队是国家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保证,而在此之前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过主动废除军队的行为。尽管距离哥斯达黎加民主化已经过去了数十年,距离宣布独立也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可哥斯达黎加的政权更迭和军事政变始终层出不穷。这期间,政治体制多次遭到威胁和冲击,虽然总能够恢复秩序,但是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社会的动荡始终是阻碍发展的一块顽石。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军人夺权的现象,在菲格雷斯的极力推动下,哥斯达黎加于1948年12月1日废除了军队。菲格雷斯在当时的军营(今天已成为哥斯达黎加国家博物馆)宣布:“正式解散国家军队”。▲菲格雷斯砸破象征军队精神的城墙这标志着哥斯达黎加成为了世界上首个正式废除军队的国家,决定优先将对话和理解作为国家间共存的方式。哥政府只保留了少数负责执法与治安的国民警卫队,每年的12月1日成为哥斯达黎加废除军队纪念日。在废除军队之前,哥斯达黎加境内军队数量不足4万,大多是由内战前卡尔德隆政府的政府军组成。菲格雷斯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打压卡尔德隆派,原政府军高层逐渐被新政权的军官替换。由于军队数量较小,宣布废除军队后,菲格雷斯将军队改组为国民警卫队,负责维护治安和进行海岸巡逻。并且逐年缩减警卫队人数。直至1997年前后,国民警卫队人数下降到了不足7000人。▲哥斯达黎加的警察作为一国领导人来说,菲格雷斯的这一行为是充满魄力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推动废除军队法案,一方面是迎合了广大民众的意愿,作为一个曾经饱受强人政治压迫的小国,民众比较愿意接受无军队政府。另一方面,菲格雷斯本身就是依靠军事武装夺得权力的,他武装打败了破坏民主选举的政府军后主动换政于民,并且是由他个人主动提出废除军队,所以很大的层面上消除了非议。1948年12月,哥斯达黎加参与《美洲国家互助条约》以保持政治上的相对安全,如若遭受侵略包括美国在内的签署国家会提供军事援助。▲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适用范围1953年,菲格雷斯以民族解放党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选举,最终以高票当选总统。在冷战格局下,再度当选总统的菲格雷斯推行“发展主义”战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以及强力推行土地改革以积极促进农业发展。为哥斯达黎加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参与国1970年,菲格雷斯第三次当选总统,最后的任期中,他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参与拉美国家一体化活动。1983年11月,哥斯达黎加宣布永久中立,由于无军队政府的特殊性质,加上美国也乐于为这样一个“后院小国”提供保护,所以哥斯达黎加的中立得到了美洲各国的承认和支持。联合国下属的“和平大学”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建立,该大学旨在减少暴力冲突与恐怖主义中的成见与仇恨。▲位于哥斯达黎加首都的“和平大学”相较之下,哥斯达黎加北边的国家深陷中美洲危机无法脱身。其中,危地马拉在1960年爆发了持续长达36年的内战。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则在1969年爆发了4日的“足球战争”。南边的巴拿马又因为运河的存在,始终难逃美国的“掌控”。唯有哥斯达黎加可以独善其身。▲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外围赛中,萨尔瓦多3:2战胜洪都拉斯,随即引发大规模暴动四、去军队化后的哥斯达黎加废除军队、宣布中立后,哥斯达黎加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各种特色的地方产业蓬勃发展。农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香蕉产业和咖啡产业在哥斯达黎加宣布中立后获得了机遇。在此之前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而且自订法律,自设军营,甚至可以任意逮捕和抢杀工人,甚至同各国反动势力相勾结,操纵各国政治。哥斯达黎加政府向臭名昭著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施加压力,1984年,联合果品公司彻底退出当地市场。然而同一时期的中美洲其他国家仍然遭到联合果品公司的剥削压迫,当时危地马拉70%的土地被该公司控制。黄叶病泛滥,耕地无法种植香蕉。但美国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土地肥力,竟然任由耕地荒废,造成危地马拉出现大批饥民。▲全盛时期的联合果品公司的影响遍布中美洲各国到2019年,哥斯达黎加成为世界第三大香蕉出口国,占到了哥农业出口额的36%。以品质出名的咖啡豆也远销海外。▲哥斯达黎加广袤的种植园哥斯达黎加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2019年哥斯达黎加接待外国游客人数超过300万,旅游业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创造外汇40亿美元,提供了超过21万个工作岗位,占所有行业的8.8%。▲哥斯达黎加风景哥斯达黎加废除军队的作法,的确让这个国家发生了改变,作为主张废除军队的菲格雷斯通过创建独具特色的模式,使军队威胁政府这种“美洲特色模式”再也无法在哥斯达黎加出现。▲“1948年以来,没有军队”成为该国的特色标语时至今日,哥斯达黎加已接连选出了近20位来自不同政党的总统,政治稳定程度达到了新高度。这帮助哥斯达黎加在经济等方面领先中美洲其他各国。▲哥斯达黎加人均GDP在中美洲仅次于靠运河发家致富的巴拿马作者|NoraTaeja赫尔辛基大学工程系毕业生|历史和军事爱好者责编|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1月4日
其他

『环球情报员』征稿啦,稿费350元/篇起

带着问题看世界,『环球情报员』致力于分享世界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截止2021年10月,全网粉丝已突破50万,全网累计阅读量近2亿。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容质量,推送更多优质原创内容,我们继续招募长期作者。2021年10月起,长期签约作者的稿费为350元/篇起。2个自然月内累计投稿并成功发布优质作品4篇,并能在后续的每个自然月稳定供稿2篇及以上,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长期作者。具体征稿要求如下:一、该选什么话题?命题角度:“为什么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韩国首都中文名,为何将“汉城”改“首尔”?

汉城和首尔作者|羊洋洋责编|Thomas朝鲜半岛深受汉文化影响,汉字长期作为当地的书写文字,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都有汉字名。然而,现在的韩国首都“首尔”的名字,却是音译而来的,并非本身就有的汉字名。▲韩国的部分路牌会加注汉字“首尔”曾经是有过“汉城”这个非音译名字的。朝鲜王朝在1396年就将首都的汉字名确定为“汉城”。20世纪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汉城”又被日本改为“京城”。随着二战后半岛光复和韩国成立,“京城”和“汉城”的名字都没有继续使用,而是改为没有汉字名的谚文(韩国称“韩字”)“서울”。由于中日韩都属汉字文化圈,一般情况下,中文里的日韩地名,不会根据当地发音而进行音译,而是沿用汉字。因此,由于“서울”没有汉字名,中文继续使用了5个世纪的“汉城”来表示韩国首都。▲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然而,2005年,汉城宣布“首尔”是韩国首都的唯一中文名。很多人认为这是“去汉化”的结果。有什么因素导致汉城要专门修改中文名呢?一、定都汉城朝鲜半岛虽然和中国隔鸭绿江相望,但两地语言却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多数专家把朝鲜语(下文或称韩语)划归为阿尔泰语系。两者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差异极大。汉语句型大体上是主谓宾,谓语动词在中间;朝鲜语句型大多是主宾谓,谓语动词往往放在最后。▲朝鲜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朝鲜语一开始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汉字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割据政权都将汉字作为书面文字。▲公元5世纪后期的朝鲜半岛不过,汉字难以准确记录朝鲜人的一些表达习惯。到了公元7世纪初,新罗创制了“吏读”,即借用汉字来标记朝鲜固有语。这些固有词实际上并没有对应的汉字词。7世纪后期,新罗实现了半岛统一,并将吏读推广。到了唐末,高丽又取代新罗,定都开城,成为半岛的新统治者。元末明初之际,高丽大臣李成桂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李成桂夺取政权时,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李成桂为了得到支持,选择向明朝称臣。新朝初立,李成桂认为高丽的都城(今朝鲜开城)王气薄弱,不适合担任新朝的都城。李成桂派大臣在全国进行考察,寻找风水宝地,另立新都。当时新都的选址主要有朝鲜半岛西南的公州鸡笼山和汉江北岸的汉阳。▲首都选址的位置图李成桂认为鸡笼山地区太靠南,多山而少大面积的平原,并且漕运不便,不具备营建大型都城的条件。汉阳位于半岛中部,依山傍水,南靠汉江,北侧有北汉山等山脉,易守难攻,地势平坦,是建都佳地。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1396年,朝鲜将新都的名称改为“汉城”。朝鲜王朝延续了五个多世纪,都城一直是汉城。朝鲜王朝时期,将全国分为8个道,汉城府属于京畿道。▲汉城的地貌朝鲜王朝等级森严,只有贵族才有学习的权利,掌握汉字成为官方和贵族垄断的特权。而下层的老百姓基本上不会写汉字。明显不利于政令的传达。由于汉字难以完全解释朝鲜语含义,朝鲜王朝的国王世宗组织多人,想要创制适合于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1443年,能够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产生,朝鲜国王将新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训民正音》的四种书写方式谚文属于拼音文字,拼写简单且通俗易懂。但推广谚文运动并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集团的支持。书写汉字当时是贵族的特权,因此谚文未能在朝鲜上层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就导致了向社会推进的力度不强。不过,谚文发明后,改变了完全用汉字记载朝鲜固有语的传统。一些朝鲜方言里传下来的固有词开始专门用谚文来记载。▲谚文是表音文字由于汉字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社会上的民众会把都城称为“嗦乌(中文普通话发音)”。谚文产生后,对应的谚文则为“서울”。当然,由于没有对应的汉字,“서울”也就没有具体特指哪一座城市,首都迁到哪里,哪里就是“서울”。由于朝鲜王朝延续的5个里,首都均没有变迁,所以汉城也就是朝鲜民众默认的“서울”。二、谚文兴起随着清朝自顾不暇,无力再去维持宗藩体系,西方国家的扩张带来了民族主义思潮。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者掀起“文明开化运动”,主张利用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谚文,作为本民族的书写文字。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将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放在朝鲜半岛。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清朝,清朝失去在朝鲜半岛的宗主权。▲1900年左右的报纸,汉字和谚文并行,汉字占比减少随着清朝衰落和半岛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谚文。人们难以一下子改变书写习惯,朝鲜社会的知识分子先是推行“汉字混书”,即汉字词语依然用汉字书写,而朝鲜语固有词则用谚文书写。有着“韩国严复”美誉的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就采用了“韩汉混用文”。19世纪末,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俞吉浚与《西游见闻》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彻底吞并朝鲜。日本要求朝鲜学校必须教授日文。日本的奴役政策引发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朝鲜民众将推广民族文字谚文作为反抗入侵的武器。日本吞并朝鲜后,将首都“汉城”的名字改为“京城”。但国际上没有广泛承认“京城”这个名字。▲《日韩合并条约》三、“汉城”被废止1945年,朝鲜半岛获得解放。李承晚等人为避免半岛南部被美军接管,成立朝鲜人民共和国。李承晚认为首都“京城”的名字充满殖民色彩,不适合再用。汉阳、汉城这些已经用过的名字,也不足以代表新形象。朝鲜人民共和国将“京城”改为了朝鲜语固有名词“서울”,拉丁化后为“Seoul”。서울这个词在朝鲜语中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罗的“서울”是庆州,高丽的“서울”是开城,朝鲜王朝的“서울”是汉城。因为朝鲜王朝存在了五个多世纪,所以在大家眼中“서울”一般指的是汉城。▲20世纪初的德国卡片,首都用“Soul”表示由于美苏对抗,半岛南部很快被美国控制。美国军政厅不承认朝鲜人民共和国,根据美苏达成协议,半岛南部在美国监管下重新组织选举。1946年,美国军政厅颁布法令,将“서울”从京畿道中分离,改为特别市。1948年,大韩民国(韩国)建立。韩国将“서울”作为首都,世界各国根据自身语言情况,通过“서울”的音译进行命名,例如英语、法语和德语的“Seoul”,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Seul”。由于서울没有对应的汉字,韩国首都成为朝鲜半岛唯一一个没有汉字名的主要城市。▲韩国的汉字版行政区划地图,只有首都是唯一的非汉字名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也不再使用“汉城”“京城”等汉字来表示韩国首都,而是将“서울”音译后,使用假名“ソウル”表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则继续沿用已使用了500多年的汉字名“汉城”。▲日语版的韩国地图,韩国首都“ソウル”是图里唯一不用汉字标注的城市韩国建立后,选择推广简单易懂的民族文字谚文。1948年,韩国颁布了《谚文专属用途法》,明确要求韩国的公文使用谚文书写。韩国还规定每年10月9日为“谚文节”,全国放假一天。由于谚文为表音文字,一个字常常对应不同的意思,比如한,就对应了韩、汉、寒等意思,需要在不同语境下解读。在一开始,为了让民众便于理解公文内容,谚文会使用汉字与表音字备注。到了最近几十年,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谚文已经完全主导了韩国社会。▲韩国的报纸已经完全用谚文四、中文改名首尔从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汉城也成为一个人口达千万的国际大都市。韩国经济腾飞,与中国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首都“서울”的中文译名规范化,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韩国方面认为,汉城已更名为韩语固有词“서울”,“汉城”已停止使用,韩国和国际上对“汉城”这座城市的称呼,与中文世界的称呼对比起来,发音差别过大,不符合命名标准化。中文世界继续使用“汉城”,会导致人们对这座城市及相关机构出现认识误解。比如,“서울大學校”与“漢城大學校”(均为韩国汉字写法),其实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但在中文里都被看作是“汉城大学”。2004年,汉城市长李明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来讨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时任市长李明博委员会针对在韩的中国外交官、留学生等进行过民意调查,在1440名受访者中,对汉城更名44%表示反对,32%表示赞成,24%表示无所谓。虽有近半的调查者反对更名,但更名仍在有条不紊进行。韩国先后提出首尔、首午尔、中京、首沃等中文名。根据方位,东亚有了东京、北京、南京等“京”字城市,韩国首都也可以命名为“中京”。委员会认为按照“Seoul”的音译更符合国际的标准。受访者中65%选“首尔”,12%选“首午尔”,9%“首沃”,也有14%表示应该使用“中京”。委员会在广泛收集了各界的意见后,确定了与Seoul发音相近的“首尔”为首都的中文名字。“首”有第一、首要的意思,首尔意思是“首善之都”,既符合音译的要求,又达到了意译的效果。2005年1月,汉城市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使用“首尔”作为唯一中文名。汉城市议会要求韩国政府的公文、网站、机场等中文版本都使用汉字“首尔”。随后李明博向中国方面提出协助改名的正式要求。中国坚持客随主便的原则,官方媒体开始使用“首尔”。大多数机构为了让人们适应名称的变化,在前期会采用“首尔(汉城)”这样两种名称同时使用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城市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事件,依旧沿用“汉城”,或“汉城(今首尔)”的这样的表述。▲1988年夏季奥运会依旧称呼为“汉城奥运会”长期作者|羊洋洋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中国在“强省会”,美国的州府为什么却普遍设在小城市?

美国州府作者|霈霖责编|Thomas中国的“省”和美国的“州”都是该国的一级行政区,“省会”和“州府”是它们的政治中心。在中国,省会大多是该省数一数二的城市(按人口或GDP)。近年来,中西部省份在积极推行“强省会”战略(如江西、广西、贵州等),做大做强省会(首府)城市。▲“散装江苏”,南京的GDP近年超越无锡,省内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就连东部发达沿海省份的江苏、山东、福建也明确发文要实行“强省会”战略,提高南京、济南、福州在全省的首位度(人口和GDP占全省比例)。▲福建省的“强省会战略”意见然而,美国的不少州府往往是该州的小城市。经济最强州——加利福尼亚的州府是萨克拉门托(人口50万),人口在州内只排第6;拥有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纽约的纽约州,州府不是大名鼎鼎的纽约市,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奥尔巴尼(人口排州内第6);宾夕法尼亚州的州府是哈里斯堡(人口排州内第9)。▲加州首府仅仅只有50万人州府坐落在小城市在美国比较普遍,大约占到全美50个州的三分之二左右。为什么中国在“强省会”,美国“州府”却会选在小城市呢?▲紫色表示州府也是该州最大城市,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一、骑马去州府在中国,从元朝开始的“省”是朝廷下属的地方行政区。除了历史因素外,省会的选择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交通和经济。交通方便才能上情下达,将国家法令贯彻到每个角落;经济发达才能供养省一级官府和驻军,他们的存在又反过来会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古今中外,省会或功能类似的城市大多遵循这两个原则。美国州府位于小城市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形成的原因与美国历史和政治现实有不小的关系。▲奥尔巴尼市,纽约州首府所在地美国最早是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从1607年成立的弗吉尼亚,到1733年的佐治亚。十三殖民地不是英国的“省”,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力,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是美国“州”的前身。英国虽然向各殖民地都派遣了官员,但很少干涉其内部事务,殖民机构的规模相对较小。各殖民地议会和政府的规模也很有限,无法形成大型消费市场。▲北美十三殖民地原本只占到北美很小一部分北美殖民地的经济以私营的粮食、棉花、烟草种植和部分手工业为主,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最大的销售市场是英国。各殖民地的教育、文化、医疗等产业同样由私人主导,议会和政府很少插足政治以外的事务,首府仅仅是他们的办公地点而已。17-18世纪,骑马和乘船是最主要的长途交通方式,交通的便利性对首府的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力,议员来自于本殖民地的各个角落,又各有其他职业,只是在议会召开时才集中到首府,并不长期居住。因此,殖民地的中心地带更适合作为首府。最明显的例子是宾夕法尼亚,费城曾经是该殖民地乃至北美最大的城市,然而宾夕法尼亚把首府定在了哈里斯堡,原因是哈里斯堡相对更接近宾夕法尼亚的地理中心,便于议员和政府官员往返首府与乡村之间。有的甚至特意把首府搬迁至地理中心,南卡罗来纳最早的首府是查尔斯顿,曾是当地繁华的城镇,后来搬迁到哥伦比亚的原因,是哥伦比亚差不多正好是地理中心。▲南卡罗莱纳州首府哥伦比亚市位置还有些殖民地的首府即使不是地理中心,也是当时交通最便利的所在。纽约的首府奥尔巴尼市,因靠着哈德逊河而水运格外发达,是当地的交通和商贸中心。可见,交通因素对早期的首府选择经常能起到主导作用。▲纽约州首府是河运中心二、不能做强的政治中心美国在1783年独立后,十三个殖民地顺理成章变为最早的十三个“州”。州政府主要由州议会、司法机关,以及由州长管理的行政部门组成。除了州议员是兼职,各自在家乡有固定工作外,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常驻州府。▲十三殖民地后来成为美国最初的十三州从1789年制宪会议开始,南方州和北方州除了废奴隶制的问题,还在很多问题上互不相让,尤其是首都选址问题,两者都不愿意首都建在对方境内。1790年,南北方终于达成了妥协,在两者的交界处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在南方州与北方州之间的界河分别划出一块土地用于建都。▲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演变成南北内战这块土地原本连城市都算不上,属于北方马里兰州和南方弗吉尼亚州的一部分,定为首都后改为哥伦比亚特区,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州。1797年为了纪念刚刚逝去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改名为“华盛顿”,1800年建成。由此可见,美国首都的确立完全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不让任何一派政治势力通过占据首都来获得优势,这种政治平衡因素同样体现在州府的选择上。▲1801年的华盛顿特区,南方州和北方州分别抽出一块地(后来南方州部分退出华盛顿特区,重回弗吉尼亚州)州的最高立法部门是州议会,由来自本州各地区的议员组成。议员的数量与所代表地区的人口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大城市的人口多,选出来的议员也多,在议会中的势力自然更大一些。州府如果变迁到大城市,那么大城市对议会和政府的影响力很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州议会的决议偏向于大城市,这显然不利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会遭到其他地区议员的反对。因此,州府不搬入大城市更有利于保持政治平衡,最典型的例子是费城和纽约。▲宣告美国独立的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费城是当时的临时首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18世纪末北美最大的城市,同时又有极其突出的历史意义,宣告美国独立的大陆会议以及制宪会议都在费城召开。可费城仅仅在独立战争期间被当作临时首都,并没有最终成为美国首都,甚至也不是宾夕法尼亚的州府。其引以为傲的经济和历史因素,反而不利于其成为政治中心。▲州议会由代表不同地区的议员组成,首府不会得到特别照顾因为该州其他地区担心费城成为州府后,人口和经济优势会增强其政治优势,削弱其他地区的话语权,从而使该州将首府定在更靠近地理中心的哈里斯堡。▲费城和哈里斯堡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美国各州和联邦政府的关系上,联邦与州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平等的,美国总统与各州的州长只有合作关系,没有上下级关系。美国的州能从联邦政府获得的政治资源远不如中国的省,所以美国州府获得的资源也会弱于中国的省会,州府的经济和文化的辐射作用也就差了很多。三、形形色色的州府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通过赎买和武力吞并等方式逐步向西部扩张,到1846年的美墨战争夺取加利福尼亚,美国的领土已经扩展到北美洲西海岸。来自东海岸十三个州的移民慢慢填充到新开拓的领土上,与最早的十三个州相比,新建州的州府选择出现了新变化。交通便利依然是首要条件,俄亥俄州的州府哥伦布市、佛蒙特州的州府蒙彼利埃市,都处在本州的中心位置,延续了十三殖民地的习惯。▲美国从东向西扩张的过程和时间在新开拓领土上,交通便利与商贸发达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新建州的州府通常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堪萨斯州的州府托皮卡市、内华达州的州府卡森城,在19世纪一直是该州的最大城市。由于部分新建州内部的开发水平不一致,建州时仍有相当多地方非常荒芜,使州府没有必要选择地理中心,更多地依附于人口稠密地区,如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佛州建州时南部是沼泽丛林,首府只能选开发程度高的塔拉哈西佛罗里达州在1845年建州时,其北部地区刚刚得到一些开发,南方还是一片沼泽和原始森林,州府只能选择北部的塔拉哈西市。加利福尼亚州把首府定在萨克拉门托的原因更简单,萨克拉门托有金矿,聚集了大量淘金者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商人,总人数超过6万,是当时加州人口最多、经济最繁华的城市。而且该城地处于州境内盆地的中心地带。▲加州首府位于盆地中心地带相对来说,18-19世纪美国向西部大扩张的过程中,州府的选择因素更加多样化,政治因素相对减弱,交通因素依然重要,经济因素占据更高的地位。▲萨克拉门托有金矿,成为加州早期的最大城市和首府四、落后时代的州府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内战结束后,美国不但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更掀起了工业化的高潮。经过半世纪的迅猛发展,美国在20世纪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伴随着铁路和跨洋轮船的大发展,铁路沿线及港口城市纷纷崛起,不仅人口和经济规模很快超越了原来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也胜过州府城市。▲太平洋铁路贯通,美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华工贡献良多阿拉斯拉在1867年从俄国购入,人口稀少暂时达不到建州的标准。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朱诺由于金矿而兴盛,在1906年被定为阿拉斯加的首府。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铁路和港口建设,以及石油等更多矿藏的发展,安克雷奇等城市渐渐成长起来。而朱诺市既远离州内其他地市,又不通火车和公路,终于沦为小城市,如今只有3万人口,在州内排名第四。但在1959年阿拉斯加建州时,州府仍然是朱诺市。▲朱诺与该州其他地区不通陆路,只因金矿开发较早,才成为首府对于建州较早的地区,同样有很多新兴城市超过州府。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又享有五大湖的水运便利,因而成为美国中部最大城市,钢铁业和汽车制造业领先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是面向太平洋的大型海港和铁路枢纽,又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和石油资源,能够吸引大量外来移民,在20世纪初期发展为西海岸最大的城市,远远超出州府萨克拉门托。▲洛杉矶有海港、铁路、石油、金矿,因而能成为西海岸第一城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是,大城市更能促进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的流入,进一步拉大了新兴城市与州府之间的差距。城市发展导致省会变迁的情况在中国并不少见,郑州由于是京广线和陇海线的枢纽站,中央在1954年把河南省会从历史名城开封迁至郑州,使郑州很快发展为大城市。石家庄1906年时仅是500人的小村子,京汉铁路(今京广线)、正太铁路(今石太线)交汇于此,1968年被定为河北省会。▲石家庄和郑州都是因铁路而生的省会这种政治中心随着交通和经济发展而变迁的情况,在美国并不多见。州府本身的政治意味较浓,又有政治平衡的考虑,对大城市有一定的排斥作用。随着交通方式和通信手段的进步,州府的地理位置不会再对州议会和政府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缺乏变迁的动力。▲美国各州及州府所在地地图在美国经济模式里,政治与经济的互相促进关系较弱,再加上教育、医疗、文化、教育等产业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州府几乎没有太大优势,难以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不少美国“州府”变成如今的小城市。▲位于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市,美国“最落魄”的州府,人口(4.6万)排名该州第24位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欧洲版“武汉三镇”:匈牙利首都,为什么会由三城合并而成?

布达与佩斯作者|雄鹰责编|Thomas中国的武汉和欧洲的布达佩斯,都是由三座城镇合并而来的大都市。目前,两座城市都分别是中国和欧盟的十大城市之一。▲汉口、武昌、汉阳组成大武汉除了都是由三城合并而来,武汉和布达佩斯还有诸多相似之处。两座城市都处于各自区域里的大江大河的中心地带,中国第一长河——长江流经武汉,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以及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穿布达佩斯而过。▲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926年11月,汉口、汉阳和武昌三城整合成新的武汉市,并成为湖北省的省会和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布达佩斯是匈牙利首都,被多瑙河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岸的佩斯、西岸的布达、老布达在匈牙利历史上都曾扮演着重要作用。而布达佩斯的三镇合并则要比武汉更早,1872年12月,老布达、布达和佩斯合并为一座城市——布达佩斯。那么,布达佩斯的三城是如何最终走在一起的呢?▲多瑙河两岸,左边为佩斯,右边为布达一、多瑙河畔的故事多瑙河起源于德国的巴伐利亚高原,流出了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峡谷——匈牙利门,便进入到多瑙河中游的大平原——潘诺尼亚平原。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县比市大:日本的县为何比市的行政级别高?

日本行政单位作者|霈霖责编|Thomas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日语里面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的行政单位使用的“省、市、县”三级,这三种名称都能在日本找到,但含义却大不一样。中国“省”是一级行政区,下辖“市(地级市)”,“市”再下辖“县(或县级市)”,形成完整的三级地方行政区划。而在日本,“省”并不是地方行政单位,而是中央政府的部门,如外务省、防务省,相当于中国的外交部和国防部。日本的“县”和“市”才是地方行政单位。▲日本现有47个“县”级行政区(都-道-府-县)然而,日本的“县”和“市”的行政级别与中国截然相反,像日本爱知县下辖了38个市,县政府驻地在名古屋市,县的行政级别比市还要高。因此,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那么,日本“县”的级别为何会比“市”还要高呢?▲日本的“省”与中国现在的“省”是不一样的概念一、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县”诞生于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分别是一级和二级行政区,“县”的含义和功能从此被固定下来,可以理解为管理农村的政权驻所和商业中心。根据现代日本学者的主流说法,日本在3世纪以前的割据政权以“国”为行政单位,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是“县”,这是日本“县”第一次出现,但目前无法考证。从3世纪后期至5世纪末,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将全国分成“国造、县主、稻置”三级行政单位,“国造”是朝廷下属的国,“县主”是国造下属的县。但这个体系在6世纪后期又被改为“国-郡-里”三级。日本的“县”仅存在了两、三百年,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5世纪以后,大和政权渐渐统一日本由大和政权发展而来的日本,处处模仿先进的中国文化,“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都源自于中国,“国”是周朝对诸侯封地的称呼,“郡”和“里”是秦朝设立的行政单位,唯独跳过了“县”。▲东汉光武帝赐的“汉委奴国王”印,现保存在日本福冈市博物馆6世纪末,中国的隋朝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大刀阔斧地改革政治制度,在朝廷中枢设立“三省”,是直属于皇帝和宰相的办事部门,并将地方上的“郡-县”二级体制改为“道-州-县”三级。唐朝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个“道”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先后派出14批遣唐使,历经两百多年全面学习和模仿中国文化,吸收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史称“大化改新”。唐朝的行政制度也被引入日本,影响至今。▲现代复原遣唐使用船日本模仿唐朝在朝廷设立三省,使“省”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部门名称。在地方上,日本同样仿照唐朝将全国分成7个“道”,再往下仍然是“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不过,“道”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没有管理“国”的权限。跟唐朝相比,日本的中央集权程度比较弱,以天皇为代表的朝廷只控制全国一小部分的土地和臣民,其余都属于封建贵族。这些封建贵族更近似于中国周朝的诸侯,可以向臣民收税、征兵,称他们的封地为“国”倒也贴切。遣唐使从唐初的630年持续到唐末的895年,还把一个新的名称带回了日本——藩。唐朝的“藩”是指掌握边防地区军权、财权的节度使,也被称为“藩镇”,虽然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与“道”没有对应关系,却与日本地方上的“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藩镇已经尾大不掉,唐朝再无力解决“大化改新”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地方上的封建贵族势力越来越强大,朝廷的权威日益削弱。为了对抗地方势力,日本朝廷扶植武士集团为自己征战。没想到,武士集团最终与地方势力合流演变为幕府,将天皇和朝廷变成自己的傀儡。▲最早建立藩镇的源赖朝,日本从此建立独特的行政制度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日本正式进入幕府时代。原来封建贵族的“国”纷纷向幕府表示效忠,并渐渐被称为“藩”,他们是拥有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的封建领主,与唐朝的“藩”类似。二、分道扬镳907年唐朝灭亡,日本认为后续的王朝都不能完全算是唐朝继承者,因而中日文化交流以民间为主。此后上千年里,中国的行政单位发生了多次变化,却几乎没有影响到日本。日本的政治制度更多保留着唐朝印迹,并结合本国实际,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作为朝廷办事部门的“省”,随着唐亡而取消,一级行政区“道”在宋朝变成“路”,“州-县”两级没有变化。不过,“路”的权限小于“道”,“州”的地位得到提升。▲宋朝的一级行政区为“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又一次做了变革,将“路”改为“行省”。为了行文方便,“行省”经常被简称为“省”。就这样,“省”在中国从朝廷中枢部门变成了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二、三级行政区依旧是“州-县”。▲元朝的行省划分明朝视蒙元为异族,废除了元朝制度,将“省”改为“布政司”,非正式场合仍然经常用“省”,实际权限也没有变化。清朝是一个融合了满、汉、蒙三族的王朝,政治制度集合各家所长,把“布政司”改回了“省”。▲日本封建武士集团把持朝政,有点类似周朝的分封关系从唐朝到清朝,“省”从朝廷的部门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并影响至今,而二级、三级的“州/府-县”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省会和重要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唐朝开始便被称为“府”,如“开封府”“广州府”,府在明清大量增设。在日本,作为实际统治者的幕府也经历过多次改朝换代,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幕府所在地江户是当时最繁华的城池,超过日本朝廷所在的京都。德川家族拥有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领地,其余四分之三的土地被276个藩瓜分,藩主也叫“大名”。▲德川幕府是日本古代经济和文化的黄金时期从7世纪“大化改新”开始设立的“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虽然没有被正式废除,却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以幕府为主导的“藩-村(町)”两级。根据德川幕府的规定,每个藩只能有一座城池作为藩主的居住地和本藩的商业中心,一些大藩若想要多建城池,需要得到幕府的批准,这些藩城可以说是今天日本“市”的雏形。▲276个大名根据与德川家的关系被分成亲藩、谱代和外样三级总的说来,这些藩城的规模都不大,整个日本除了江户外,只有京都和传统商业城市大阪的规模较大。因此,日本按照唐朝的习惯,经常称大阪城为“大阪府”,以区别于其他藩城。从1185年幕府建立到19世纪中期的近700年里,日本的行政区名称基本没有受到中国影响,天皇的朝廷虽然没有实权,但仍然保留着唐朝的“省”作为中枢办事部门,地方行政上一直是“藩-村(町)”两级。三、废藩置县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进入200多年的和平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德川幕府奉行闭关锁关政策,几乎断绝了与外国的一切往来。1840年,中国因为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被迫向西方打开国门。日本虽然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没有爆发战争,但同样被美国军舰逼着开放国门。▲1853年黑船事件,美军第一次登上日本西方世界的先进极大震撼了日本社会,支持开放、反对幕府的势力趁机拥护天皇,发起倒幕战争。1868年德川幕府战败并宣布退位,1871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废除封建领主制度,明治政府成立的当年即宣布废藩设县,把近300个“藩”就地改为“县”,将大名所属的土地和民众全部收归国家。▲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来自山口藩相对于日本狭小的领土,这么多县把国家分割得支离破碎,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很不方便,明治政府很快将部分县合并或调整,由大约300个缩减为72个,1890年时只剩下43个,从此再也没有变动。从6世纪后期到1871年的1200多年里,日本没有用过“县”这个行政单位。即使是在此之前,大和政权的“县”也比相当于“藩”的“国”要低一级。▲明治维新其实是几个强藩联合推翻德川幕府,控制日本政局日本一向与中国有文化交流,肯定知道中国的“县”是比“省”低两级的行政单位,但日本还是选择了“县”,而不是中国的“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辐射能力,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削弱,使日本失去学习中国的动力。因此,明治政府虽然按照西方制度进行了全面革新,但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的名称仍然遵从日本传统方式,中央采用“省”、地方采用“县”,完成了新一代行政部门和区划的构建。▲日本的“道”从来不是实际行政单位,却因为北海道而得以存活至于唐朝曾经用过、日本也学过的“道”,虽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行政级别,但并没有完全被废弃。1868年,明治政府将刚刚纳入日本版图的“虾夷地区”,参照“大化改新”设立的7个“道”,增设了“北海道”。1871年废藩置县时,其他“道”不再使用,“北海道”因为刚刚开发、地广人稀,又不是传统的藩地,反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目前唯一的“道”,与“县”平级。四、日本创造的“市”出于历史原因,再加上明治政府对工商业格外重视,特意将东京、大阪、京都这三座规模较大的城市被单列为“府”,与“县”平级。东京即是江户,1868年改名,并被定为明治政府的实际首都。除了“三府”外,原先各“藩”城被明治政府改为“市”,超过5万人的居住区也可建“市”,还多次将这标准下降到3万人。随着日本的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市”的数量急剧增加。▲1868年之前,京都才是日本的首都,有“小长安”之称虽然中国一直就有“州”“府”这样相当于“市”的行政单位,但真正的中国“市”却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快速崛起后,在现代文化方面走在了中国前面。民国推翻清朝后,全面推行新政和新文化,饱含传统色彩的“州”、“府”之类的称谓很难让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很多知识分子,把很多日本发明的新词汇带入了中国。▲大阪历史上是地位特殊的商业城市,商人与藩主的关系非同一般1912年,袁世凯北洋政府首先在江苏搞过“市制改革”,把县城和5万人以上的镇改称为“市”。这次改革借鉴了日本“市”和国内租界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没有成功,很快被停止。中国第一个建制市是“广州市”,由广州府下属的番禺县城和南海县城合并而来。“广州市”脱离这两个县的管辖,成为独立的行政区。1912年,当地警察部门率先使用“广州市”这个名称,并很快被其他政府部门采用。1921年2月,“广州市政厅”成立,直属于广东省,意味着“广州市”成为不同于“县”的二级行政区。中国大规模建“市”则要等到20世纪20-30年代,抗战结束后才推广到全国。现有“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最终确立的。▲日本现有47个一级行政区1943年,日本出于抬升首都地位的需要,将“东京府”改称“东京都”,成为日本唯一的“都”级行政单位。“两府”之中,“京都府”是日本历史上的首都,政治地位崇高,“大阪府”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经济地位重要。京都和大阪都被给予了与“县”平等的地位。“北海道”地广人稀,尚未完全开发,为了便于管理,不再分割成“县”,形成独一无二的“道”。一都、一道、两府,再加上43个“县”,构成了日本现有的47个一级行政区。五、日本特色“县-市”日本现有的行政区名称“县”和“市”都是近代产物,“都、道、府”却是唐朝遗留下来的历史名称,基本含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的“省”也更接近唐朝“省”的原意,唐朝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爱知县的县政府大楼,位于名谷屋市内日本“县”和“市”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县”并不是“市”的上级,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县政府只能建议或指导其境内的各市政府,而不能对其下达行政命令。此外,日本把“市”的标准定在3-5万人,导致日本“市”的数量多达783个,平均每个县有16个市。大一些的县如爱知县有38个市,县政府驻地是名谷屋市。▲爱知县共有38市由于“市”的数量太多,很多“市”的规模又太小,因此日本组织国内比赛、对外交流等活动中,大都以“县”为单位,使“县”的出镜率较高。▲曾经风靡中国的《灌篮高手》讲的是神奈川县,却无人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市日本现有的“县-市”行政区划是明治维新后,根据日本现实需要和历史习惯来设置。日本的“县”作为一级行政区,更类似于中国的“省”。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全球唯一“男人国”:希腊阿索斯山,为何禁止女性进入?

圣山阿索斯作者|羊洋洋责编|Thomas近代以来,女性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至今,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主旋律,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受教育权、参政权。但希腊的阿索斯山至今却只允许男性进入,禁止女性进入。▲阿索斯山的位置阿索斯山的特殊之处不仅如此,它还是希腊一个特别自治州。希腊宪法规定东正教为国教,并规定面积335平方千米、修士2000余人的阿索斯山为希腊的自治修道院州。所谓自治修道院州,就是阿索斯山在主权上属于希腊,但希腊政府并不直接进行管理,它平时却由当地修道院选举的代表进行管理。阿索斯从11世纪成为东正教的“圣山”后,就禁止任何女性进入。这一管理规定被后世的政府接受,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千年。阿索斯山和希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又为何一直禁止女性的进入?一、基督教徒独占此地希腊三面环海,其文明源起于海洋。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居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城邦文明。遍布岛屿、便于航行和补给的爱琴海占重要地位,古希腊的若干神话都发源于爱琴海。在爱琴海的北部,有一座从希腊深入爱琴海的半岛—阿索斯山。阿索斯山半岛山体陡峭、三面环海的环境使得它与周边大陆相对隔绝。半岛不仅山高林深、环境优美,其名字还来源于古希腊著名的神话人物“阿索斯”。▲阿索斯山,最高海拔2033米阿索斯山独特的环境不仅受到古希腊神话的眷顾,也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希腊城邦文明因为内战不断,于公元前4世纪衰落。一个世纪后,统一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开始向外扩张,并于公元前2世纪控制了古希腊地区。▲罗马帝国疆域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并不断向外传播。根据基督教传说,圣母玛利亚有次乘船从塞浦路斯外出途中,漂流到阿索斯山半岛上。圣母为阿索斯山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上帝将此地被划为圣母的专属花园。上帝因怕美景被别的女性欣赏,禁止女性踏入这里。▲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最悲催内陆国:摩尔多瓦离海仅2公里,为何却沦为内陆国?

差点就沿海作者|雄鹰责编|Thomas世界上共有44个内陆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领土四周被邻国环绕。但也有的国家是“本不该”内陆的,因为海洋近在咫尺。摩尔多瓦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摩尔多瓦的地理位置从地图上看,摩尔多瓦位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两个面积大国之间,距离黑海的海湾只有2公里左右。然而这片海湾却属于乌克兰,导致摩尔多瓦成为了世界上距海最近的内陆国家。▲德涅斯特溺谷,可以看作是黑海的一部分其实在历史上摩尔多瓦是实打实的沿海国家,其前身摩尔达维亚公国曾一度占有黑海的海岸线。摩尔多瓦是怎样丧失海岸线,成为离海最近的内陆国呢?▲摩尔达维亚公国(1483年地图),曾经也是临海国家一、摩尔多瓦曾经拥有海岸线摩尔多瓦在世界上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欧洲还有一个叫摩尔多瓦的国家。但提起罗马尼亚,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罗马尼亚和“古罗马”颇有渊源。实际上,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就是同文同种的,语言都属于罗马尼亚语。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拥有共同的祖先——达契亚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多瑙河下游沿岸。相对欧洲其他地区来说,该地纬度低,气候温暖,而且平原和丘陵交错分布,十分适合农牧业的展开。公元前1世纪时期,达契亚人在多瑙河下游的北部建立了“达契亚王国”。▲古代达契亚人居住的地区达契亚人建立王国的时候,罗马人也在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并最终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达契亚王国凭借依多瑙河、靠喀尔巴阡山的优势,屡屡击退罗马人的入侵,造就了达契亚人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直到公元1世纪末,罗马帝国才彻底征服了达契亚地区,将达契亚划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合并的达契亚行省的位置为了巩固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边境、抵御北部蛮族南下,罗马派大批军队和行政官员向达契亚地区移民。罗马军队的移民和当地的达契亚人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达契亚-罗马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曾经的罗马帝国领土不断遭遇北方蛮族的冲击。尽管东罗马帝国名义上保有“罗马”的称呼,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希腊化的国家。而此时的达契亚-罗马人依旧保留了古罗马的文化特点。随着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不断南下,在巴尔干地区分别建立了斯拉夫国家和匈牙利。达契亚-罗马人则以喀尔巴阡山脉为据点,屡挫异族入侵,成为了唯一保有罗马血统的地区。▲达契亚(罗马尼亚)地区,喀尔巴阡山阻挡了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公元14世纪,达契亚贵族逐渐变成了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以喀尔巴阡山脉为界,分别建立了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三个独立的达契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就是摩尔多瓦的前身。达契亚三公国因地处巴尔干半岛和东欧平原的交界处,成为了大国博弈的舞台。其中,西北方的匈牙利人觊觎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
2021年10月5日
其他

南非白人:占比从22%跌至8%,南非白人怎么越来越少了?

南非白人作者|霈霖责编|Thomas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几乎整个非洲都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很多欧洲白人作为殖民地官员和农场主生活在非洲大陆上,其中以南非的欧洲白人最多,在1911年达到127万,占南非总人口的22.7%。然而,也就是从1911年开始,南非白人的占比不断下降。1961年,英属南非殖民地独立成为“南非共和国”,白人政府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南非,白人富豪区(左)和黑人贫民区(右)依然泾渭分明1991年之前,南非白人的占比仍然保持在17.3%,80年下降了不足5%。这一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后,大量白人移民海外,比如SpaceX、特斯拉的创办人马斯克就是出生在比勒陀利亚的南非人。▲马斯克就是南非白人流失的缩影从1991年至2019年,南非白人占比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的人口是462万,占全国比例为7.9%,跌破8%,仅28年占全国的比例便下降了将近10%。从最高峰的22.7%到7.9%,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非白人在各地区的人口比例,绿色越深,比例越高一、空旷的南非南非白人主要分成两个族群,最多的是荷兰后裔,超过50%以上,他们有部分法国和德国血统。另一部分是英国后裔,占40%左右。两者虽然都以南非人自称,但各自承袭前宗主国的语言和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合。1652年4月,一群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登陆,他们是最早登上南部非洲的欧洲人,任务是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船提供补给。随后又有一些因宗教迫害逃离欧洲的法国人、德意志人加入进来,使欧洲白人的力量得到增强。▲1652年第一批荷兰殖民者到达南非大陆非洲南部是一个空旷的大陆,以草原、荒漠为主要地形,不适宜农耕,原住民科伊桑人的数量不多,且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欧洲白人们向内陆推进,杀害、驱赶科伊桑人,甚至抓他们作为奴隶,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荷兰在非洲南部建立的殖民地在长期的拓殖过程中,以荷兰裔为主,混合法国、德意志血统的欧洲白人建立起无数个农庄,渐渐有了相同的文化,进而出现新的民族认同,他们自称“布尔人”,即农场主的意思,在荷兰语的基础上混杂法语和德语,形成新的布尔语。▲南非大陆原本很空旷,布尔人、祖鲁人、英国人都是外来者与此同时,发源自东非的班图人也逐步扩张到南部非洲,他们是农耕民族,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度和生产力,比原住民科伊桑人强大得多,迁至南部非洲的班图人主要是他们中的一个分支祖鲁人,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祖鲁王国。随着荷兰的衰弱,英国在1814年逼迫荷兰割让南部非洲殖民地。此时布尔人已有10多万,英国人仅数万,为了抵消布尔人的优势,英国殖民当局一边安排大量移民来南非,一边在1834年废除奴隶制,提高黑人的地位。▲祖鲁王国是英国殖民者遇到的最强对手,一次战斗击毙上千英军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布尔人不愿意臣服于英国人,开始大规模向内陆迁移,与祖鲁王国发生冲突,经过多次战争仍然没有分出胜负,各自占领了一部分地盘。布尔人在内陆建立了两个共和国,并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承认。▲布尔人逃离路线英国人本来满足于沿海的殖民地,但是随着布尔人国家境内发现特大金矿,英国人反悔了,在19世纪末发动两次布尔战争,再加上征服祖鲁王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南非殖民地,即现代南非共和国的前身。▲占世界黄金总储量一半以上的兰德金矿,改变了南非的命运布尔人虽然输掉了战争,却通过议会慢慢控制了英属南非的实际统治权。1910年5月,南非联邦正式成立,属于英国殖民体系中的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很大自主权,由布尔人和英国人后裔联合执政。1911年南非联邦进行了人口普查,白人有127万人口,占总人口的22.7%,这也是白人占比最高的时候。其中布尔人约70万,占比55%,英国后裔增长较快,达到近50万,占40%左右。▲南非联邦成立前的政治形势图,两个布尔共和国(紫色)都在内陆地区为了告别布尔人与英国人过去的纷争,共同掌握这个国家,布尔人开始自称为阿非利卡人(即非洲人的意思)。他们主要是荷兰人后裔,有一定法国和德国血统,布尔语也改称南非语。作为英国殖民地,南非联邦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为英国贡献良多,换来了英国基本不再干涉其内政外交,只剩下名义上的宗主权,距离完全独立只有一步之遥。二、白人的南非尽管早在1834年便已废除了奴隶制,黑人却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种族隔离制度一直事实上存在。1948年,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开始全面推行和强化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标志是1950年颁布的《人口登记法》,将所有南非居民都打上了白人或非白人的标签。种族隔离制度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非白人没有投票权,禁止与白人通婚,居住和出行必须分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分成两个独立体系。▲一张非白人专用的公园长椅,种族隔离制度无所不在在就业上,诸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岗位只有白人才能担任,政府职位更是被白人垄断。非白人要么向白人雇主出卖苦力,要么在偏远地区耕种贫瘠的土地,即使从事与白人一样的普通工人等工作,报酬也只有白人的十分之一。总之,南非的政府和社会精英几乎全部是白人,占有大部分政治和经济资源,黑人、有色人种等非白人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工作,没有政治权力,他们受到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远远低于白人。▲曾经在南非街头到处可见的“白人专用”标牌南非黑人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以曼德拉为首的国大党多次领导大规模罢工,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和同情。但是曼德拉被南非政府逮捕,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解放的热潮,欧洲人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非洲很快涌现出数十个新独立的黑人国家,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欧洲殖民者后裔纷纷迁回欧洲,或者来到这个白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南非。▲南非政府划定的“黑人家园”,偏僻而又贫瘠,黑人在此自生自灭这些殖民者后裔中以葡萄牙人居多,也有不少德国和法国后裔。他们的到来使南非白人的数量有所增长,人口占比能够保持在19%左右,比1911年的22%下降很少。1961年5月,英属南非联邦正式独立,改名为南非共和国。尽管这个国家的白人数量虽然只有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人国家。由于南非独立没有得到英国同意,此后英国没有再向南非提供支持,使其遭受的外交压力大幅上升。三、“发达”的南非南非本身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资源国之一,又没有遭受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从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结束以来,一直专注于经济建设。作为欧洲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南非能够从欧美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欧美市场对其开放,再依托广大的非洲市场,以及非白人提供的低廉劳动力,南非发展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80年代的约翰内斯堡,城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仿这一切都使南非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便被联合国认定为非洲唯一的准发达国家。当然,这个准发达国家是指白人的南非,总人口1500万、占比80%的非白人的生活水准肯定远远达不到。由于南非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矿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而非洲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却没有能力摆脱对原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从而使南非对周边国家移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兴建中的一个公园球场,高收入使南非白人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质不过,南非政府一直在限制黑人移民数量,不让其过快增长。只是因为黑人的生育率本身较高,而南非白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越来越低,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南非白人的占比虽然在下降,但幅度并不大,20世纪80年代一直保持在17%左右,将近500万人口。四、阵痛的南非无论取得多大的经济成就,南非共和国的种族隔离制度总是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要求南非共和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南非黑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抗争也越来越激烈,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南非政府长期囚禁,他的不屈斗争精神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尊敬,成为南非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虽然英国是南非的前宗主国,却带头反对种族隔离制度,图为伦敦公交车上的抗议广告为了向南非政府施加压力,国际社会对其发起普遍性的抵制,比如禁止南非参加奥运会,要求其释放曼德拉,不少国家甚至中断了与南非的全部外交和经贸联系,使南非面临着全方位的政治和经济困难。在内外作用的合力下,南非政府终于在1990年2月释放曼德拉,并1991年废除了标志性的《人口登记法》,种族隔离制度即将走进坟墓。▲1992年曼德拉与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在达沃斯握手,标志着种族隔离制度已走到尽头从1991年开始,南非白人占比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从80年代的17%跌至13%。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白人统治南非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占据社会中高层的白人纷纷移民欧美。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分人种的大选,曼德拉代表国大党毫无悬念地当选为南非总统,这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终结。▲1994年前的南非国旗包含英国和两个布尔共和国的国旗曼德拉领导的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后,宣布要将南非建设成为民族和解与民族平等的国家。而南非黑人占到80%以上人口比例的事实,必然会让南非政府变成以黑人为多数,国大党占有三分之二的议会席位,80%的政府公职人员换成了黑人。原先对非白人的职业限制也完全解除,出现了很多黑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由于受种族隔离制度的影响,黑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难与白人直接竞争,因此南非政府规定,很多高薪或技术岗位必须有80%是黑人,纯白人的公司也要将一部分股份转让给黑人。▲南非军事工业曾响誉世界,甚至造出核武器,迫于国际压力才放弃上百年的种族隔离制度积累出的仇恨,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化解的。南非各地都出现了针对白人的袭击活动,远离城镇的农场主尤其被当作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非白人对自身安全和前途感到担忧,加快了向外移民的速度。他们大多从事着专业技术工作,这些人才的流失对南非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移民潮。▲很少有人注意到马斯克其实是南非白人很多优秀的南非白人正是在这一时期移民海外,马斯克1995年前往美国读大学,此后一直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虽然保留着南非国籍,与南非的联系实际却很少。整个90年代的南非白人占比持续下降,到2001年已经跌破10%。南非白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疑问,他们不知道这个黑人执政的南非共和国还是不是自己的国家。五、重塑的南非南非白人的大量外流给经济带来了很大困难,除了资本跟着流失外,向外移民者大多是工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制造业和中高端服务业造成的影响很大。而黑人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暂时难以胜任较高端的专业技术工作。另一方面,1994年开始执政的新一届南非政府取消了原先对本国金融业、制造业等方面的保护,使外国资本和商品大举进入,挤垮了大部分南非制造业,剩下的少数有竞争力产业也基本沦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南非各地区占优势的人种近十年来,南非人均GDP不增反降,由2011年的8000美元降至2019年5980元,世界经济组织估计南非2021年的人均GDP只有5230美元,经济衰退的趋势十分明显。曾经是南非经济支柱的制造业更是在近30年大幅后退,1987年南非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大约30%的比例,而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15%。与之相对应的是,制造业提供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87年的12%跌至目前的6%。▲失业率高企使南非动荡不安,南非警察的主力也已是黑人丧失了制造业的支撑以及种族隔离制度的保护,南非白人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贫困程度显著增加。据统计,有45万白人处于日收入低于3.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其中15万人连维持正常的生存都一定困难。而黑人的境况不比贫困白人更好,目前南非的失业率为27%,专家推算黑人的实际失业率高达近50%,并没有比1991年的40%有更好的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南非的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不仅抗议和骚乱频发,甚至还时常发生针对外国黑人移民的暴力活动。南非黑人认为外来移民抢走了自己的工作,多次袭击外来移民,从而引起大规模对抗。▲相当一部分南非白人仍在怀念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倒退,进一步促使更多的南非白人移民海外,又加剧了南非的经济恶化。201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非白人总数465万,仅占总人口数量的7.9%,差不多是历史最低点。总之,南非的民族和解之路还远没有结束,从法律上讲,白人与非白人之间是平等的,但真正的平等不是一纸法律所能解决,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磨合。截止到目前,南非的两个族群仍然泾渭分明,国家认同的重塑大概也需要更长的时间。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为去殖民色彩,新西兰要改名“奥特亚罗瓦”?

新西兰更名作者|雄鹰责编|Thomas新西兰是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的前英国殖民国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全国500万人口中,欧洲移民占据70%的比重,当地土著民族——毛利人的人口比例高达17%,远高于美国(1.7%)、加拿大(2%)、澳大利亚(2.8%)等国家。除了土著人比重高,新西兰也十分注重保护土著人的权利。新西兰的官方语言就是英语和毛利语并存。1975年9月开始,新西兰设立了毛利语言周。▲新西兰各族人民参与毛利语言周游行,有人举着“奥特亚罗瓦(Aotearoa)”在政治领域,新西兰政坛也有代表毛利人的“毛利党”。该政党成立于2004年,占有新西兰议会120个席位的2个。2021年9月,毛利党在毛利语言周提出了一项目标:如果在2021年10月的大选获胜,将在2026年之前将新西兰的国名改为“奥特亚罗瓦(Aotearoa)”,并且将全国诸多地名改为毛利语名称。
2021年9月25日
其他

塔吉克族:阿富汗有880万,为何比塔吉克斯坦的还要多?

塔吉克族作者|霈霖责编|Thomas现代很多国家的边界线是列强竞争或殖民主义产物,并不严格遵循民族分布规律,造成一些民族分布在多个国家,形成跨境民族。进入20世纪以来,很多亚洲、非洲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国名往往也来自于主体民族。这些新兴国家的边境线基本沿袭自殖民时代,跨境民族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塔吉克族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例。▲塔吉克民族服装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塔吉克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此外,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也分布有大量塔吉克族,分别占到该国总人口的27%和4%。然而,人口占比的差异掩盖了另外一个事实:阿富汗才是塔吉克族最多的国家,2020年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数达到880万,超过塔吉克斯坦的640万。这种情况又是如何造成的?▲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里最小、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一、竞相追逐的河中现代的塔吉克族主要生活在中亚最肥沃的河中地区,以及兴都库什山北部。河中地区最适宜农耕,养育了诸多民族,同时也是东亚、西亚、南亚几个文明的交汇地。塔吉克人的祖先是发源于东伊朗高原的古波斯人,公元前10世纪便生活在河中地区,他们属于雅利安人种。由于深受几大文明的影响,波斯的祆教和南亚的佛教都曾经在河中地区兴盛一时。▲河中是中亚最肥沃地区,但也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塔吉克人祖先说波斯语,自称“达里语”。现代塔吉克历史学家认为,“塔吉克”这个词的本义是雅利安人,也可以指高贵的血统,并延伸出“王冠”的意思。从汉朝至唐朝,河中地区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往十分发达,塔吉克人的祖先一直是河中地区的主人,兴建起城市撒马尔罕、布哈拉(今均属乌兹别克斯坦),直到今天仍是中亚地区经济最繁荣、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但是,塔吉克人的祖先没有建立强大而又统一的政权,很快失去了把握本民族命运的机会。7世纪以后,发源于蒙古高原的突厥人被唐朝击败,纷纷迁往肥沃的河中地区,将塔吉克人的祖先置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下。▲突厥曾是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被唐朝击败后开始西迁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在西亚崛起并向中亚扩张,突厥人被伊斯兰化后,塔吉克人的祖先也随之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深受阿拉伯和突厥文化的影响,达里语混杂了大量阿拉伯和突厥词汇。二、塔吉克民族形成突厥人的统治使一部分塔吉克人祖先逃离河中地区,迁往苦寒的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以游牧为生。他们被后世称为“高山塔吉克人”,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塔吉克人血缘和达里语等传统文化。留在河中的塔吉克人被称为“平原塔吉克人”,主要从事农耕和商贸,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与突厥人渐渐融合,成为突厥化的波斯人,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但仍然保留了大量达里语,是现代塔吉克语的前身。即使是在突厥人的统治下,平原塔吉克人仍然不断抗争,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在9-10世纪建立了萨曼王朝,这是塔吉克民族完全成型的标志,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顶峰,撒马尔罕、布哈拉这些塔吉克人祖先开创的历史名城被视为“圣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以及纪念萨曼王朝的萨马尼纪念碑无论是平原塔吉克人还是高山塔吉克人,均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伊斯兰化,伊斯兰教成为联结各地塔吉克人的纽带之一。高山塔吉克人由于更多与信仰什叶派的波斯人交流,什叶派教徒居多。▲萨曼王朝由波斯人建立,标志着塔吉克民族的形成13世纪中期东亚崛起了蒙古人,很快成为整个中亚的新主人。经过两百多年的融合,蒙古统治者反而被人数占优势的突厥人同化和伊斯兰化,并且分裂为大大小小很多个汗国。其中的乌兹别克汗国南迁进入河中,抢占了平原塔吉克人的地盘,把他们驱赶到更靠南的山地与平原交界地带。乌兹别克人是突厥化的蒙古人,混合有突厥和蒙古血统,而平原塔吉克人是突厥化的波斯人,两者既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又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较大差别。▲乌兹别克人的民族服装与塔吉克人有不小的差别平原塔吉克人从河中地区的主人沦落为弱势民族,人口和土地面积都是中亚各民族中最少的,撒马尔罕等、布哈拉等“圣城”不得不接受乌兹别克人的统治。不过,塔吉克人仍然占据着“圣城”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三,是当地商贸和农耕的主力军。而高山塔吉克人的境遇要好得多,不但向南扩张至克什米尔山区边缘,还在14世纪左右建立过库尔特王朝,统治着广大的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虽然名义上臣服于蒙古人,实际独立程度很高,但是库尔特王朝持续时间不长,高山塔吉克人再次变成一盘散沙。▲高山塔吉克人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蒙古帝国在16世纪已经全面衰落,源自克什米尔山区、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和实力更占优势的普什图人趁机向北扩张,赶走高山塔吉克人成为该地区的新主人。1747年,普什图人建立杜兰尼王朝,即阿富汗的前身。总体上说,塔吉克和普什图两个民族以兴都库什山为界,普什图人控制着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塔吉克人退守北部山区。杜兰尼王朝允许塔吉克人保持较高的自治权利,并吸纳他们进入中央权力机构,使高山塔吉克人最终服从杜兰尼王朝。▲普什图人的杜兰尼王朝缔造了阿富汗国家由于同样受到外族的排挤,平原塔吉克人与高山塔吉克人的联系开始增多,民族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虽然两者信仰上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分,但仍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塔吉克民族的“平原”、“高山”两个分支在10世纪左右基本成型,17-18世纪又合为一体。他们都是波斯雅利安人的后裔,讲达里语,将河中地区视为故土。相对来说,“平原塔吉克人”更多混合了突厥和蒙古人的基因,达里语也比较杂。不过,有史学家认为平原塔吉克人与高山塔吉克人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别较大,高山塔吉克人的血缘和语言更纯正,可以算是一个独立民族“帕米尔人”。这种说法没有得到绝大部分塔吉克人的认可。▲兴都库什山的地理位置三、塔吉克人分属两国杜兰尼王朝统一阿富汗的时候,中亚仍然处在封建保守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汗国统治下,不但相互之间不团结,各汗国内部也纷争不已,从而引起了俄国的觊觎。而南亚次大陆此时已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认为俄国除了吞并中亚地区外,更想进一步扩张到印度洋沿岸,获得温暖的出海口,危及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这是无法接受的。于是,英俄两大列强在兴都库什山发生了碰撞。▲1822年的中亚地区林立着不少汗国,被俄国各个击破英国人经过三次战争征服了与英属印度相邻的阿富汗,使其成为英国的附庸及抵御俄国的缓冲地带。在阿富汗各民族反抗英国人的战斗中,高山塔吉克人的军事力量得到很大增长,加强了在阿富汗的地位。从1882年开始,俄国相继征服中亚各汗国,到1885年征服最后一个乌兹别克汗国,标志着俄国完成对中亚地区的吞并,平原塔吉克人随着乌兹别克人被并入俄国。至此,南下的道路已经打开,俄国又开始染指阿富汗和中国的帕米尔高原。已经处于王朝末期的清朝无力应对俄国侵略,英国人趁机与俄国瓜分了帕米尔高原,除了最南端的瓦罕走廊归属阿富汗外,大部分的帕米尔高原都被俄国侵占。▲1892年俄国已吞并中亚和帕米尔高原,中阿只剩瓦罕走廊相连这样一来,塔吉克人正式被分割在俄国和阿富汗两个国家,由于帕米尔高原变成俄国领土,一部分高山塔吉克人因此变成了俄国人。“俄国塔吉克人”和“阿富汗塔吉人”的称呼开始取代原先的“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山塔吉克人”。由于俄国没有明确区分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他们的人口数量一直没有得到精确统计。阿富汗塔吉克人更是缺乏基层管理手段,没有进行过人口统计,所以无法知道哪个国家的塔吉克人更多一些。四、塔吉克人自主19世纪末期,俄国才对中亚地区实施明确的行政划分,塔吉克人被认为是乌兹别克人的一个分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塔吉克人为主的撒马尔罕等城市被划给了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虽然非常不满,但是在俄国高压下无可奈何。阿富汗在1921年摆脱英国获得独立后,却失去了普什图人的发源地克什米尔山区,普什图人原有的绝对优势被削弱,塔吉克人成为仅次于普什图人的第二大民族,估算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一百万左右。▲阿富汗的民族分布,塔吉克人区域连着塔吉克斯坦苏联成立后,其境内塔吉克人终于脱离乌兹别克人成为单独民族,并有了精确的人口统计。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在1929年成立,直属于苏联。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塔吉克”命名的国家,总人口115万,其中塔吉克人90万,大约占78%。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战争远离了兴都库什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未波及这里。但是,兴都库什山的险峻和闭塞也阻挡了现代化进程,阿富汗塔吉克人的生活水平停留在几百年前,苏联塔吉克人则是苏联最穷的群体之一。▲阿富汗塔吉克人的生活方式停留在几百年前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塔吉克人的命运发生彻底改变。阿富汗各族人民都对苏军发起抵抗,以塔吉克人为主的北方联盟尤其引人注目,是最主要的反苏力量之一,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塔吉克人在阿富汗总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占比。1989年苏联撤军后,以北方联盟为首的抵抗力量又很快推翻苏联支持的傀儡政权,建立阿富汗联合政府。差不多同时,苏联解体使塔吉克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9月独立,塔吉克人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国家。▲比起阿富汗,贫穷的塔吉克斯坦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根据1991年的统计,新独立的塔吉克斯坦有525万人口,其中塔吉克族约为310万。而同时期的阿富汗塔吉克人估算为330万,仅比塔吉克斯坦多一点。纵观数千年历史,这是塔吉克人最辉煌的时刻,第一次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前苏联的塔吉克人拥有了自己的国家,阿富汗的塔吉克人从16世纪普什图人崛起以来,第一次不受制于其他民族,甚至在阿富汗事务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些成就都促使了“大塔吉克主义”的诞生。五、塔吉克情结“大塔吉克主义”是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思潮,被俄国/苏联长期压制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在中亚五国独立后纷纷爆发,极端民族主义一度十分流行,“大塔吉克主义”便是其中之一。撒马尔罕、布加拉两座“圣城”在19世纪末就已经划归乌兹别克,苏联解体时都属于新成立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人对此一直念念不忘。于是,收复“圣城”便成了“大塔吉克主义”的主要标志。▲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两座“圣城”如今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更主要的是,阿富汗塔吉克人的武装力量在抗苏战争中得到很大发展,拥有数万名精锐战士,以及坦克飞机等重武器,在1992年还主导建立阿富汗全国政权,这些都促进了“大塔吉克主义”,让一小部分塔吉克人萌生了用武力收回“圣城”的想法。以塔吉克人为主的北方联盟同样有浓重的塔吉克情结,著名领袖马苏德曾经在90年代声称要去撒马尔罕制作乃麻子,“乃麻子”是伊斯兰的一种宗教仪式,马苏德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圣城”撒马尔罕的眷恋。▲抗苏英雄马苏德的死亡使“大塔吉克主义”逐渐消沉马苏德的这番话引起了两国塔吉克人的共鸣,撒马尔罕的归属问题使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关系趋于紧张。不过,塔吉克斯坦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只有乌兹别克斯坦的三分之一,用武力收复撒马尔罕及更遥远的布哈拉显然不现实。随着以普什图人为主要成员的塔利班崛起,北方联盟在1996年失去首都喀布尔及全国政权,再次沦为反政府武装。马苏德也在2001年被塔利班炸死后,撒马尔罕问题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从前苏联独立后,塔吉克斯坦与邻国的争端集中在费尔干纳盆地,“圣城”问题暂时还比较遥远但是从马苏德的态度可以从某种角度证明,阿富汗塔吉克人仍然秉承传统,以河中为祖先之地,将平原塔吉克人视为同族。阿富汗内战期间,塔吉克斯坦的民间组织也给予北方联盟不少援助,帮助他们对抗塔利班。塔吉克斯坦独立后曾有几年的内乱,到1995年基本恢复平静。虽然目前仍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最穷的一个,但比起战乱尚未完全平息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对阿富汗难民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塔吉克斯坦落后的公路无法支持对北方联盟的大规模援助与内战和经济停滞相反的是,阿富汗的人口增长却进入快车道,2018年的总人口已达3700万,其中塔吉克族超过880万。同期的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为640万,阿富汗因而成为塔吉克人最多的国家。塔吉克斯坦自独立以来,外交重点是发展与俄罗斯、中亚邻国及中国的关系。对于阿富汗局势,塔吉克斯坦并没有袖手旁观,一直给予北方联盟武器和粮食方面的援助,以对抗塔利班。不过,塔吉克斯坦国小力微,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塔利班卷土重来后,原属北方联盟的士兵被塔吉克斯坦收留另外,由于塔吉克等阿富汗北方民族的难民相对南方普什图族要少得多,又集中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地区,因而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塔吉克斯坦严格控制阿富汗难民进入本国社会的数量,以防对本国原本就已脆弱的经济产生冲击。塔吉克人是中亚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同时也是最弱小的民族,仅仅在30年前才建立自己的国家塔吉克斯坦。而塔吉克人最多的国家阿富汗,至今尚未远离战乱和流离失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全体塔吉克人共同追求的目标。长期作者|霈霖历史资深爱好者责任编辑|Thoma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全文完)—本文系
202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