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快速追踪新皮质:后顶叶皮层的记忆印迹
点击左上角蓝色“思影科技”四个字,即可轻松关注,获取更多精彩脑影像资讯。思影科技专注于脑影像处理,涵盖(fMRI,结构像,DTI,ASL,EEG/ERP,FNIRS)等,希望专业的内容可以给关注者带来帮助,欢迎留言讨论,也欢迎参加思影科技的课程。(文末点击浏览)
来自德国蒂宾根大学的心理学和行为神经生物研究所的S. Brodt等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在后顶叶发现记忆印迹的相关研究。记忆系统巩固模型假定了一个快速学习的海马存储区和一个缓慢发展、稳定的新皮层(neocortical)存储区。因此,早期大脑皮层对记忆的研究主要反映了海马驱动(hippocampus-driven)的编码活动的在线恢复(online reinstatement)。相反地,本研究人员发现快速学习能够在人类后顶叶皮层中产生持久性记忆印迹。本研究采集了物体位置学习任务下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W-MRI)和脑功能活动,并以此探究大脑微观结构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在学习后的1小时就检测到新皮层的可塑性,并发现该皮层具有学习特异性、能够进行正确回忆,并且与记忆相关功能活动重叠。同时,该微观结构的变化持续了12个小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记忆印迹可以迅速地被编码到后顶叶皮层。
关键字:记忆,后顶叶皮层,新皮层,DWI
系统记忆的巩固通常被认为一种神经重新组织的缓慢过程。最近发现表明后顶叶皮层(posteriorparietal cortex)在快速学习中能够获得记忆的表征。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早期发现是否超越了先前活动的在线恢复(online-reinstatement),或者它们是否来自一个真正的新皮层记忆印迹。其中,记忆印迹有四个特征:与特定的经验相关,引起神经机制的持久变化,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能够唤醒记忆。
为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object-location association任务,该任务具有四次编码-回忆(encoding-recall)的任务重复。然后,本研究在该任务范式下采集了两个session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新皮层区域对记忆的贡献和识别产生记忆印迹的位置。首先,在全脑分析中,本研究探查了哪些脑区可以表征记忆激活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双侧楔前叶、沿背侧视觉通路的区域、小脑、丘脑和运动区在重复检索中存在依赖经验和显著增加的响应(在第一个session中,楔前叶的响应线性增加:
图1 记忆恢复期间经验依赖、持续性以及后顶叶活动的相关性
要符合记忆印迹(engram),记忆表征必须具有持久的结构可塑性。DW-MRI(特别是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 MD))可以衡量大脑微观结构的变化。虽然平均弥散度是一种间接的测量,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MD的降低可以反映依赖学习的可塑性的机制。MD降低的脑区出现了学习后突触密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加,上述表现与经验诱导(experience-induced)的结构可塑性密切相关。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新皮层学习时相关改变需要长期频繁的海马活化,但本研究在学习后的90分钟内发现在沿着腹侧和背侧视觉通路的区域(尤其楔前叶)出现了显著的微观结构变化(MD降低),同时在海马区域未发现显著改变(如图2所示)。
为探究变化区域是否具有学习特异性,本研究将该变化与未进行学习条件的变化进行了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诱导下,左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左侧梭状回和双侧舌的微观结构均有显著改变。针对上述四个区域,本研究在原始MD平均值上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以便验证学习条件下的MD改变的显著交互影响。原始、未平滑、被试原始空间的平均弥散度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发现。这些形态学变化也与记忆表现相关。结构可塑性高的受试者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图2 在新皮层学习引起迅速微结构变化
记忆印迹最后一个标准是能够长期保持。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学习后12个小时的MD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学习诱导的结构可塑性的所有区域都保持这些变化超过12个小时。其中,双侧楔前叶、沿背侧和腹侧视觉通路脑区以及额叶的MD都表现出显著的长期减少,同时上述变化未在对照条件下表现。原始MD的平均值分析进一步证实上述发现(如图3所示)。通过采用全脑联合推断分析,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楔前叶、枕中回和舌回具有结构的快速和持续的依赖学习的结构可塑性。同时,本研究表明,快速学习诱导的可塑性区域的微观结构变化至少在12个小时内保持稳定。
本研究发现后顶叶满足了记忆印迹的所有条件。例如,该区域显示出了与记忆相关的功能性反应,这些反应能够在离线学习状态长时间保持,并与后续的回忆相关,同时这些区域还表现出符合标准的结构可塑性变化。因此,本研究发现了一个真正的新皮层记忆印迹,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学习诱导的新皮层可塑性来自于多次解码-回忆的重复。后顶叶能够在几分钟内积累信息,并学习到已知物体模式之间的关联,这可能导致新皮层记忆的形成。
图3 在新皮层中学习诱导的持久性微结构改变
本研究采用联合推断来识别在两种模态下满足记忆印迹标准的区域。其中,本研究采用非参数联合分析在枕中回(
图4. 功能活动和微观结构可塑性之间的关系
尽管后顶叶(PPC)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及其在工作记忆、与记忆相关的注意力或先前经验恢复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本研究强调了内侧后顶叶(medial PPC)的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发现沿背侧和腹侧视觉通路脑区具有学习特异性和持续性的微观结构变化,这与分布式新皮层记忆印迹的理论保持一致。
本研究在关联性陈述性学习任务中,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磁共振成像(DW-MRI)相结合,探究了人类依赖经验的结构性的大脑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可塑性在学习后可迅速诱发,能够持续12个小时以上,同时该可塑性位于的脑区(后顶叶)呈现出记忆相关的功能脑活动。后顶叶可塑性快速的时间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系统记忆巩固的观点。
参考文献:
Fast track to the neocortex: A memory engram in the posterior parietalcortex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8/1045
非常感谢微信扫码关注思影科技
我们专注于脑影像
获取原文:关注“思影科技”公众号,回复“原文”或“培训”,获取原文pdf及补充材料下载链接,同时欢迎浏览我们的培训通知以及数据处理业务介绍。(直接点击下文文字即可浏览,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