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漫话】南码头渡口的历史变迁,是否藏着你的光阴故事?
编
者
按
码头漫话是“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全新栏目,将不定期通过散文游记、历史故事等形式,讲述不同人心中的南码头,展示南码头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近况与未来憧憬。
厚重的记忆,沧桑的历史,在这里也许可以寻找到社区发展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让我们一同在历史的长廊里,搜寻那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片段……
小南今天跟您聊聊
南码头渡口的变迁
01
“南码头渡口”的由来
在南码头地区,若要提及“南码头渡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光追溯到百年前,在原靠近渡口处,多住着胡姓人家,因此又称“胡家宅”。当年的摆渡也只是“划小木板”。大部分船夫攒到一定数目的钱后,开始集资购买大木船,包括此地码头的营运,也是出自胡家宅人的开建。
“南码头渡口”名称的由来,据说与胡家略有渊源。南码头渡口,下游有个渡口,以董姓大户控制渡口,叫“董家渡”,上游有个渡口由周姓掌管渡口,叫“周家渡”,而中间的渡口为何不以胡姓命名?传说,当时的胡姓还没达到绝对控制渡口的程度。又由于其地处黄浦江对岸陆家浜路渡口的以南方向,故人们习惯性地叫做“南码头”。从此,南码头摆渡、南码头轮渡、南码头地区就此形成。
02
繁华与沦桑
当时的渡口全是人力摆渡。一些当地人外乡人也开始因为这条江而往返于渡口,做起了小买卖。每逢盛大节日,当地不少富人家便早早预订好大木船,举家前往一江之隔的浦西烧香拜佛。
码头来往繁密,可谁能真正最后拥有码头的掌控权,谁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上世纪30年代之后,在胡家宅一地争雄的龚继生、徐金生,曾为争夺码头的最终使用权而展开一番厮杀争斗。二战期间,日本人如风水潮涌般进驻上海,并禁止浦东人至浦西贩卖食物,这更是让以此谋生养家糊口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解放前的南码头渡口
解放前的车辆轮渡
解放后,渡口由政府管理,从此,人们可以自由地往返于浦江两岸。因南码头渡口而得名的南码头路,是条在现今看来毫不起眼的马路。可在当时,南码头路上光开出的店就大大小小就有百余家。有经营百货、油米、调味品的“万春园”;有经营杂货、切面、煤球的“阿林店”;还有“五福馆”、“小无锡”饭店,及柴行、洗衣店、大饼店、肉庄等。每日往返于码头的行人们,都会在这条路上捎些家用回家。这些对于仍居住在塘南地区的老浦东而言,有些事回想起来,仍是那么地亲切。
03
城市发展的印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很多居民每日的出行都离不开这个渡口。那时,几乎每个人兜里都有张摆渡月票或是些过江筹码。每天的高峰时段,渡口迎送着一批批来来往往的人群,摆渡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人们为挤进一班轮渡而百米冲刺的场景,更是随处可见。
左:上世纪末的轮渡月票
右:上世纪末的轮渡筹码
1991年,上海市区内的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在南码头渡口上方架起。随着大桥、隧道、轨道交通的日益发达,城市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渡口,已渐渐离人们远去,只有那宽阔的码头,似乎还在告示着人们这里曾经拥有的繁华。
新世纪的南码头
钱巍 摄
《港湾风云》冯文明 摄于2012年
胡绍铮 摄于2016年
何品言 摄于2019年
经历了历史风雨洗礼的南码头渡口进入新世纪后焕发了新的光彩。她目睹了上海世博会的发展,见证了世博大道从无到有的开辟过程......现在南码头路街道的新地标“南风石”面对面互相陪伴,共同走过下一段精彩时光。
也
许,在不久的将来,南码头渡口将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在我们心里,那小小的筹码、靠岸的笛声、旧时的码头,却永远地印刻在记忆之中。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南码头,除了关注我们的“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到位于胶南路93号的“南码头历史陈列馆”来坐坐、看看。目前我们对公众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周三上午9:00-11:00,下午13:30-16:30,请不要忘记哦。
如果你有关于南码头的生活记忆想告诉我们,可以投稿至邮箱nfzc2008@126.com。如果您不想动笔,也可以在我们历史陈列馆参观的同时,和我们的工作人员聊聊你“记忆中的家园”,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记录您的家园心声。不过这需要提前预约,工作日联系电话为021-50941672。我们会择优选择部分精彩内容在我们的《南风》报和“浦东南码头”微信公众号择期刊登。
▼ 往期精彩回顾 ▼
【聚焦】积极作为、持续发力,南码头路街道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码头漫话】三伏天即将远离,小南来和您话话南码头地区曾经的“冰厂”
- end -
撰稿:荏苒
编辑: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