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简史(上):从上古波斯文明到纳狄尔王朝
互联健谈按:
互联13消失,互联健谈开启,文章会补发,已经看过的朋友请忽略。
此号尽量只发安全文章,包括健康科普知识,人文艺术教育,更多精彩请关注关注互联杂谈14
互联杂谈14/hulianzatan14
一、古波斯时期:
上古波斯至萨珊王朝
(约公元前10000年--651年)
01 上古波斯文明(约公元前一万年~公元前6世纪)
伊朗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据考古研究的记录早在公元前1万年,就已有一些土著人居住在里海南岸地区。这些居民除狩猎、捕捞和采集外,还饲养牛羊,种植小麦、大麦等作物。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的人群之一。他们和其他一些部落沿着伊朗中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居住,随后散居到其他地区,并建立起首批文明中心。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居民,当推居住在今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人。公元前40世纪,埃兰人分布在今卡尔黑河与卡伦河流域一带(今胡齐斯坦省境内),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少数人从事农业。埃兰人保持着氏族制,部落是他们最大的社会组织。稍后,为了抵御外来部落的入侵,或为了掠夺其他部落的土地和财富,逐渐组成了部落联盟。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了由战俘和被劫持者形成的奴隶,产生了奴隶社会的萌芽。
埃兰人居住地区毗邻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他们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的交往甚多,因而深受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特别在文化、农业生产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较深,这对埃兰人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埃兰人生活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矿物和森林资源,从而成为两河流域诸城邦掠夺的目标。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人垂涎的对象。因此,埃兰人与两河流域的城邦经常发生战争。约在公元前3000年,埃兰人在卡伦河流域建立了国家,国名艾拉姆,其首府设在苏萨(今苏斯)。随着兼并和出征,艾拉姆的领土不断向周边扩展,成为地区的强者。公元前7世纪初,艾拉姆与亚述帝国之间爆发了争夺领土的战争,但艾拉姆的军事力量远逊于亚述帝国。公元前639年,艾拉姆被亚述帝国所灭。
早在公元前20世纪后期,一群从中亚迁徙来的游牧部落——米地亚人进入伊朗境内,逗留在今伊朗高原西北部和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米地亚人屡遭两河流域北部亚述人的侵犯,后受制于其势力之下。米地亚人最初只有6个部落,后结成部落联盟,势力大增,占有了今伊朗本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据记载,约在公元前836年,米地亚部落联盟首领戴奥凯斯称王,建都埃克巴坦那(今哈马丹),开始建立米地亚王国,制定律法、发展经济和扩充军事力量。经过不断的对外扩张,逐渐成为地区的霸主。
在奇阿克塞国王时期(约公元前625~前585年),米地亚王国联合新巴比伦王国,向亚述帝国挑战。经过数次酷战,米地亚王国于公元前614年灭亚述帝国,其势大增。稍后,米地亚王国远征乌拉尔图和玛纳,后又与吕底亚争夺小亚细亚,成为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强国,其势力范围南抵波斯湾、东达阿姆河。当时,米地亚王国已成为奴隶制国家。它在南征北战中俘虏了大批异族人,其中大部分转为奴隶。王室贵族、部落首领、氏族头人、军政官员大多拥有不少奴隶,奴隶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力。
公元前7世纪,米地亚王国国王弗劳耳特征服了波斯部落。波斯人一直反对米地亚人的统治。公元前550年,波斯部落联盟首领居鲁士率领的武装力量击溃了米地亚王国军队,米地亚王国被消灭。
02 波斯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波斯人居鲁士二世是古波斯帝国的创建人。波斯人原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中亚一带迁徙到伊朗高原西南部(今法尔斯省),拥有10个部落(其中6个从事农牧业,4个从事游牧)。他们从属于米地亚王国,但一直憎恶米地亚人的统治,经常爆发反抗斗争。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族的居鲁士(约公元前600~前529年)英勇多谋,并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被推举为首领。居鲁士把波斯各部落团结在他周围,努力加强武装力量,趁米地亚王国内乱之机,举行反对米地亚统治的起义。公元前550年,波斯部落的武装击溃了米地亚王国的军队,消灭了米地亚王国,建立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后定都波斯波利斯(在今设拉子的东北,另一个都城是苏萨)。稍后,居鲁士先后征服了四周的部落,随之境内诸部落纷纷臣服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是第一个统一波斯的国王。历史上,阿契美尼德王朝被称为波斯帝国,史书也就将今伊朗的领域称为波斯。居鲁士的祖父被尊称为居鲁士一世。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创建了波斯帝国,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前,艾拉姆和米地亚王国的武装力量主要是由各部落武装组成,他们既是独立的又是分散的。居鲁士建立了一支将各部落武装力量纳入统一指挥的国家军队,因此军事实力大增。当时西亚各地区的城邦武装力量或部落力量都无法与波斯帝国相抗衡。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和骑兵组成,而以骑兵为主体,具有迅猛突击的能力。波斯的统一(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对而言)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波斯帝国的强盛起了保证作用。
居鲁士统一波斯后,依仗自己的军事力量,开始实施对外扩张政策。公元前546年,居鲁士首先出生小亚细亚,所向披靡,然后又征服了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公元前538年,占领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灭新巴比伦王国。居鲁士做出了一件对犹太人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决定,他下讼翻译了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让这批犹太囚虏返回巴勒斯坦,并允许犹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和圣殿。不久,居鲁士出征中亚,先后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亚)、索格达、花剌子模等城邦。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东方一个强大的霸主。中亚各族人民举行起义,反对波斯帝国的残暴统治。一时之间,帝国全境被奴役的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居鲁士亲率大军出征镇压。公元前529年,佤马萨盖特人的战斗人,居鲁士阵亡。
居鲁士二世死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公元前529~前522年),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企业重振波斯帝国的雄威。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和埃及,远至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后,继续向努比亚进军,但遭到惨败。波斯国内的米地亚人,趁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之际,举行反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暴动。冈比西斯闻讯急忙返回波斯,在途中病亡(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死后,波斯帝国内部出现混乱。米地亚人、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和袄教)祭司高墨达夺取了政权,推举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迪亚为傀儡国王。波斯帝国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趁局势混乱之机纷纷宣布独立,波斯帝国濒临瓦解。
波斯人始终反对米地亚人操纵朝廷。出身波斯贵族阿契美尼德王室旁支的大流士(公元前550~前486年),是一个边远省长官的儿子,他联合波斯部部落的力量,于公元前522年击败了米地亚人的势力,杀死了巴尔迪亚,坐上了王座,自称波斯王,史称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上台后,首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部落势力,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在帝国的军事实力迅速恢复之后,大流士一世又开始向外侵略扩张,先后出征达19次之多,占领的地区不断扩大。波斯帝国的版图东到阿姆河,并延伸到印度河西岸(今巴基斯坦境内),西至尼罗河中下游,北达里海和黑海一带,南濒波斯湾,还占领了爱琴海上的岛屿、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和马其顿,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大流士一世为了巩固帝国的疆域,将帝国划分为20个行省,由各行省派遣一名总督,各行省的总督和地方高级官员均由波斯王室或贵族担任。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大流士一世将帝国划分为5个军区,每个军区负责几个行省的秩序和防务。大流士一世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禁止地方籍官兵驻扎本地区,如驻扎埃及的军队主要由犹太籍官兵组成。为了军队的迅速调动,大流士一世大力修筑各行省至首都的道路,最重要的一条干线是从小亚细亚沿岸的佛弗经萨迪斯通往到帝国首都苏萨,全长约2400公里;另一条起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横贯波斯高原,东至大夏和印度河西岸。这些干线大道不但加强了帝国境内的联系,也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大流士一世的另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实行统一的帝国货币制度。这有利于帝国全境的贸易交往。大流士一世非常重视宗教对帝国统治的作用,利用波斯本土的琐罗亚斯德教为帝国的扩张服务。琐罗亚斯德教不但随波斯远征军传播到中东各地,而且还远传到印度、东南亚和中国。
波斯帝国幅员辽阔,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军事组织越来越无力承担起这一庞大的帝国。由于连年穷兵黩武,人员伤亡惨重,经济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出现动荡。同时,一些地方总督轻视中央政权,独行其是,使帝国出现分裂的征兆。
公元前499年,波斯帝国的属地——小亚细亚沿岸的米利都,在希腊诸城邦的支持下,发动反对波斯帝国统治的起义。大流士一世派军队证讨,将其镇压下去。大流士一世欲惩罚希腊人,积极备战。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军讨伐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波斯利用舰队在阿陀斯海角遇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海底,波斯军队被迫撤回。两年后,大流士一世再次出兵希腊,由波斯将军达提斯率10万大军和600艘船只,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仅有1万人的雅典军队为保卫祖国英勇迎战,利用巧妙的战术击败波斯军队。波斯军队阵亡6000人,随即撤军。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86年含恨去世,没有能实现征服希腊的愿望。大流士一世之子薛西斯为实现其父的愿望 ,波斯在希腊的败绩,于公元前480年亲自率军出征希腊。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舰队遭惨败被迫撤退,薛西斯无功而返。公元前449年,波斯和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进行决战,希腊海军占据上风,波斯军队遭受重创。从此,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
03
波斯帝国被希腊人征服后,经历了一个长达200余年的希腊化时期,这对波斯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 。 波斯帝国境内广大地区的各族人民乘帝国军事力量衰落之机揭竿而起,帝国军队已无力四处应付。同时,朝廷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的内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面。公元前334年,巴尔干的马斯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乘波斯帝国内乱之机,亲率4万多军队远征波斯。马其顿军队势如破竹,占领了大部分波斯领土。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其属下杀害,波斯帝国宣告灭亡,沦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属地。
希腊化 。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不久,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分解为3个希腊化的国家,即塞琉古、托勒密和马斯顿。波斯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
塞琉古王国的统治
04 帕提亚王国时期(公元前247~224年)
波斯境内诸多部落不接受塞琉古的统治,经常发生反抗。波斯东北部的帕提亚人不满希腊人的统治。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一支北方游牧部落——马萨盖特人进入波斯后,帕提亚人与马萨盖特人共同反对塞琉古王国的统治。
帕提亚人的崛起 。
盘踞于波斯东北部的帕提亚王国,国力比较薄弱,还不足以压倒塞琉古王国,两国长期对峙,但帕提亚已成为波斯各族人民反对希腊殖民者统治的中心。经过100多年的战争,帕提亚王国的力量才逐渐强盛。公元前129年,弗拉阿特斯二世率领的军队大败塞琉古的军队,后又将塞琉古王国统治者逐出波斯境外。帕提亚王国时期,又重新恢复了原波斯帝国的兴盛,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由于弗拉阿特斯二世及其后继者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帕提亚王国的疆域曾北到外高加索,东达印度河,南至两河流域,成为西亚的强国。
帕提亚与罗马的战争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为了争夺西亚与东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通道,派兵大举进攻波斯。帕提亚王国坚决抵抗侵略者,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在公元前53年的卡尔海战役中,帕提亚的军队击败了罗马帝国的军队,罗马帝国的统帅克拉苏阵亡。公元前36年,帕提亚军队又击败了罗马帝国的统帅安东尼率领的远征军。公元3世纪20年代,帕提亚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阿塔巴努斯五世从罗马人手中夺取了亚美尼亚和大部分两河流域的领土。在与罗马进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中,帕提亚王国虽多次击败罗马帝国的侵略军,但也大伤了元气。
在米特梯拉二世去世之后,帕提亚王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王室成员相互争权夺利,朝廷混乱。公元207年,沃洛吉西斯六世继位,其弟阿塔巴努斯五世起兵争夺王位,两人各霸一方。帕提亚王国从此以后逐渐衰落,最终被更为强大的萨珊王朝所替代。
05 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
波斯高原西北部的法尔斯地区,辖属于帕提亚王国。法尔斯地区存在不少“半独立”的城邦或酋长的领地,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达拉布吉尔德要塞长官阿达希尔。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野心勃勃。阿达希尔乘帕提亚国王国内讧时,积极扩大军事力量。首先,他逐个吞并了周围的小城邦和酋长领地,达到了统一法尔斯地区的目的,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开始向外扩张。
萨珊王朝的建立 。
波斯的统一与对外扩张。
波斯统一后,阿达希尔认为,要巩固新王朝的权力,首先必须改变帕提亚王国统治时期地区割据势力膨胀的弊端,他将其儿子分封为各地区的诸侯,其他的王族成员出任行省的总督或主管的官吏。阿达希尔的第二件大事是实施发展农牧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他认为,农牧业是波斯帝国的立国之本,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阿达希尔实施的第三件大事是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认为宗教对巩固王权有着重大的作用。他将神权与王权集于一身,自称“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者,神圣的阿达希尔,波斯的诸王之王,神之后裔”。阿达希尔为“新波斯帝国”打下了基础。
公元240年阿达希尔去世,其子沙普尔(称沙普尔一世)即位,继续执行其父的对外扩张政策,率军进入两河流域,与东罗马帝国军队交战。东罗马帝国军队得到阿拉伯部落武装的支持,波斯军队屡遭挫折。在萨珊王朝与东罗马帝国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的情况下,沙普尔一世转而出兵征讨花剌子模和阿塞拜疆的米地亚人,随后征服里海沿岸诸城邦。256年,沙普尔一世利用东罗马帝国内部政局混乱的机会,向两河流域进军,在巴尔贝利斯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东罗马帝国6万军队全军覆灭。波斯军队占领两河流域后,一度占领东罗马帝国重镇安条克(又名安都,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公元258年(一说为260年),萨珊王朝又与东罗马帝国军队交战,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瓦列里安被俘。波斯军队曾深入小亚细亚,后又回军。随后,沙普尔一世征服了外高加索诸部落。中亚东部贵霜王国国王向沙普尔称臣,萨珊王朝的势力扩张到印度次大陆的边缘。沙普尔一世执政时的萨珊王朝已成为西亚地区一个新的霸主。
萨珊王朝王位之争 。
摩尼教起义。
二、中世纪的波斯:
从阿拉伯帝国入侵到纳狄尔王朝
(651年--1796年)
06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651~1055年)
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后,阿拉伯帝国开始向外扩张。633年,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波斯控制下的两河流域,在637年的卡迪西亚一战中,力挫波斯军队,攻陷萨珊王朝在泰西封的行宫。642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萨珊王朝的军队在尼哈温德(今伊朗哈马丹城以南)会战。虽然萨珊王朝集结了15万大军,而阿拉伯帝国军队只有3万人,但骁勇善战的阿拉伯帝国军队还是击溃了萨珊王朝的军队。阿拉伯帝国军队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掠地。萨珊王朝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派遣其子卑路斯来中国唐朝求援,唐朝未允诺派兵。卑路斯在唐朝避难,并在长安城成立了流亡政府,数年后他客死中国。一大批随王子来到中国的波斯也就定居在中国。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遇刺身亡,阿拉伯帝国军队占领波斯全境,萨珊王朝灭亡。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阿拉伯人在波斯全力推行伊斯兰教,排斥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波斯人改奉伊斯兰教的局面,这对伊朗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变化。多数波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波斯逐渐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大本营。后来,波斯什叶派成为反对阿拉伯帝国内享有国教地位的逊尼派的最强大的异端力量,这对波斯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从651~1055年统治波斯达400之久。波斯各族人民不断爆发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削弱了阿拉伯帝国对波斯的统治。9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帝国的国力日益衰落,在波斯境内出现了不少地方割据的小朝廷:塔希尔王朝(820~872)、萨法尔王朝(867~903)、萨曼王朝(874~999)、白益王朝(945~1055)等。此时,统治波斯的阿拔斯哈里发仅是名义上的统治者,阿拉伯帝国对波斯的统治已告结束。
07 伊尔汗王朝(1256~1335年)
曾经横扫中亚和西亚的蒙古人也曾是波斯的统治者。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受蒙古大汗蒙哥的派遣,率10余万大军越过阿姆河西征侵入波斯。1256年占领了波斯全境,建立了伊尔汗国(元世祖忽必烈必须授予其弟旭烈兀“伊尔汗”称号。“伊尔汗”意为“部落的首领),成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8年,旭烈兀率军攻占巴格达,处死哈里发,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蒙古军后又占领了大马士革。以大不里士为京都的伊尔汗国,其疆域东至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
波斯高度的文明和伊斯兰教对蒙古征服者产生了事例的影响,使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波斯化,讲波斯语,皈依伊斯兰教。1295年即位的合赞汗,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号称苏丹,并颁令军队全体将士改奉伊斯兰教。在合赞苏丹统治时期实施的另一项制度改革,则是改变了旭烈兀时期建立的蒙古传统的封建军事制。新建立的采邑制为封建继承占有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为地方割据、削弱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合赞苏丹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1316年,完者都苏丹(1304~1316)去世后,伊尔汗王朝出现内部纷争,陷于分裂。1315年,伊尔汗国灭亡,出现了以大不里士为首府由蒙古王朝统治的哲拉伊尔国(1336~1411),和以设拉子为首府由波斯王朝领导的扎法尔国。
08 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
曾任西察合台汗国大臣的帖木儿(1336~1405)于1370年灭西察合台汗国。他以撒马尔罕为都城,建立了帖木儿汗国。1380年入侵波斯。此后又征服了阿富汗、南高加索、两河流域、北印度和小亚细亚诸地,形成了“帖木儿帝国”。1405帖木儿去世,其子沙哈鲁继位。沙哈鲁在位时(1405~1447)迁都赫拉特。当时,帖木儿帝国繁荣强盛,撒马尔罕和赫拉特曾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沙哈鲁时代,帖木儿帝国曾派遣百余人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当时随团作家据此曾写下了《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1447年,沙哈鲁去世不久,内战又起。此后,帖木儿帝国分裂为两国,分别以赫拉特和撒马尔罕为权力中心。帖木儿帝国的努力进一步衰落,其实际控制的领土萎缩到波斯东部呼罗珊一带。1507年,乌兹别克人入侵,帖木儿帝国灭亡。
15世纪初,土库曼的游牧部落在底格里河上游的迪亚巴克尔地区兴起,分别建立了黑羊王朝(1379~1468)和白羊王朝(1378~1502)(因其旗帜上绘有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占据了两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1468年白羊王朝吞并黑羊王朝,迁都大不里士。
09 萨法维王朝(1502~1736年)
13世纪末,阿塞拜疆阿达比尔地区的部落酋长萨非丁强盛。15世纪下半叶,白羊王朝内讧不断,国势日衰。萨非家族与白羊王朝争夺阿塞拜疆。
萨法维王朝的建立 。
伊斯玛仪一世建立萨法维王朝后,就向周边地区进行征伐。1502年征服了波斯中部和西部地区,1507年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伊斯玛仪一世力图恢复古波斯帝国的国势,派大军进行远征,1508年占领呼罗珊,随后出兵深入中亚腹地。萨法维王朝极为昌盛,其版图东达阿富汗,西至两河流域,北到阿姆河,南濒波斯湾,成为中东地区的大国。
波斯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 。
阿巴斯一世重振波斯帝国的盛世
由于萨法维王朝的残酷统治和横征暴敛,王室、贵族和官员的贪赃枉法,使民不聊生,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因此,波斯各地区不断爆发反对萨法维王朝统治的起义,使萨法维王朝的力量受到沉重的打击。
1587年,阿巴斯一世(1587~1629)登基时,萨法维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他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内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大增。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对波斯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大。阿巴斯一世是一位大智大勇的君主。为了遏制乌兹别克人的威胁,阿巴斯一世对奥斯曼帝国做了很大的让步。根据1590年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萨法维王朝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和鲁利斯坦的部分土地割让给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迁都伊斯法罕。与此同时,阿巴斯一世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缓和人民的不满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重视发展经济。阿巴斯一世对军队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正规军,并从欧洲购买了枪支火炮,聘请外国教官,使波斯军事实力大增。在东部,波斯军队击败了乌兹别克军队,并长驱直入阿富汗,占领了坎大哈,直至巴尔赫。1603年,阿巴斯一世乘奥斯曼帝国内部混乱之机,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几年内,收复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格鲁吉亚东部、鲁利斯坦、巴库和巴格达,特别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卡尔巴拉和纳杰夫也落入萨法维王朝的手中。根据在1613年签订的和约,波斯军队占领的所有地方划归波斯。1622年,波斯军队打败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占领了阿富汗。同年,在英国舰队的协助下,波斯军队将葡萄牙人逐出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阿巴斯一世在位时,萨法维王朝的领土包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库尔德斯坦、阿富汗、两河流域一部分,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并占领了巴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首都伊斯法罕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萨法维王朝的衰落 。
波斯各族人民反对萨法维王朝的统治
居住在坎大哈地区势力强大的阿富汗逊尼派的吉尔扎部落,因反对萨法维王朝统治以及与什叶派国教的斗争,屡次发生暴动。另一个居住在赫拉特地区的逊尼派的阿富汗阿勃迈里部落也反对萨法维王朝。阿富汗部落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使波斯军队疲于奔命。1722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的首领率数万名部落武装向萨法维王朝发动进攻。在离首都伊斯法罕25公里的吉尔纳巴德,吉尔扎武装与波斯军队会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击溃了波斯军队,随后包围了伊斯法罕。同年10月22日,萨法维王朝侯赛因国王率百官投降阿富汗人。阿富汗占领者的烧杀掠夺,激起了波斯各族人民的反抗。
达赫马斯普恢复萨法维王朝
10
1730年,纳狄尔率军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入侵的军队,占领了波斯的原属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达格斯坦和两河流域,还占领了波斯境内的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哈马丹、克尔曼沙阿等地区。波斯军队攻占了大不里士、哈马丹、克尔曼沙阿等城市。1731年,纳狄尔征服赫拉特阿富汗部落的叛乱。达赫马斯普国王突然宣布亲征奥斯曼帝国,其目的是企图以战功抑制纳狄尔的威望。但事与愿违,其结果是波斯军队惨败,达赫马斯普险些被俘,丧失了大片领土。达赫马斯普国王被迫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将阿拉克斯河以北的领土完全割让给奥斯曼帝国。纳狄尔宣布不承认该和约,斥责国王鲁莽冒险、丧失大片领土的屈辱行为。1732年8月,纳狄尔宣布废黜达赫马斯普的王位,拥立出生仅8个月的阿巴斯•米尔扎王子继承王位(称阿巴斯三世),亲自摄政。
纳狄尔的辉煌战功和自立为王
纳狄尔在军事上最辉煌的胜利,莫过于1739年远征印度,大败莫卧儿帝国军队并占领德里,使不少印度王侯对他俯首称臣,并掠夺了大量的珍宝。纳狄尔迫使莫卧儿国王签订和约,将印度以西的全部领土割让给波斯。纳狄尔还开始建造舰队,企图完全控制波斯湾,并下令占领巴林岛。纳狄尔的野心是要建立一个从两河流域跨越伊朗高原和中亚草原抵达印度河的幅员辽阔的波斯大帝国。
纳狄尔王朝的垮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