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高考十年:美其名曰改革,实质为折腾、乱折腾
“一个星期能出来什么样的方案?”
郝京华在2008年接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是一个星期要交一份关于高考改革的方案,当时,还是江苏高考方案征集之初。
郝京华说,要做这样一个每年事关几十万考生命运的方案,至少要做一些国内国外的比较研究,还要做一些国情省情分析,“一个星期!岂不是天方夜谭!”。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文中,郝京华的抬头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在查百度百科,她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文章提到,当时出台的几个方案,理想色彩都很浓。由于话不投机,郝京华有了“越来越有被边缘化的感觉”。高考方案公示后的第一场专家座谈会,有南京大学5位院士曾就同一问题提出强烈反对意见,但是新方案依然不为所动。
同时,当时也有老师提出:
“像这种涉及面甚广的公共政策的决策,应该举行听证会,而不是用座谈会越俎代庖,因为听证会有一套规范的决策程序,而座谈会的通常程序是:领导先发话,定个调,下面的就跟着做好好先生了。”
作为改革先锋的江苏省,高考方案曾经历了“十年五改”。今年6月,江苏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各市市委书记先后发言,发言集中批评江苏始自2008年高考方案,会上拿出的一份调研显示,46%的老师和70%的家长认为江苏的高考改革折腾,未能发挥预想的作用。同时,清华、北大反映江苏考生科学素质不行,针对江苏的招录计划不断降低。在江苏,可能总分差1分,就差1000名,而且,英语难度过高,理科生没法脱颖而出。
单从录取率来看,江浙沪地区好像要比传统高考大省比如山东河南要幸运,今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总录取率都超过了80%,其中江苏和浙江录取率都超过90%,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只比内蒙古低。
但算一下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就会发现江浙沪每年走进高校的人数并不多,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省份,江苏、浙江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刚刚超过30万,不及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也就罢了,连广西、贵州这些从来不算人口大省的地方也比不过。而上海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也是参加高考人数最少的一个城市,只将将到5万。
江苏省委书记在6月份那次扩大会议上做检讨的时候也解释了原因,说:江苏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分母,突出分子,导致江苏高考参考人数逐年下降,从54万下降到33万,一度招生人数超过参考人数,甚至省内几个教育局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说不能不送出去,压力太大,怕在国内考不上大学。
几年前,有上海妈妈在一个论坛中发言吐槽:都觉得上海高考容易,其实哪里知道上海高中录取率只有50%,一半人没资格高考,马上有江浙的跟贴:你们还有50%,我们江浙地区50%都没有。
江苏省委书记在发言中把过去几年省内的高考改革总结为:追求标新立异,折腾过多,美其名曰改革,实质为折腾、乱折腾,并直言:现在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而这只是江浙沪10年混乱高考改革的后遗症之一
08年,新华网曾经用《浙江09高考改革,不再“一考定终生”》这样的标题来报道当年的江浙高考改革,但是10年后,浙江高考仍然一片混乱,最新一轮始自2014年的改革,在去年第一批新政下的考生参加完高考后,就一直被吐槽到今年。
按照浙江省公布的改革方案,高考考试科目变为3+7选3。其中的7,是在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外,多加了一个信息技术。
7选3本来是为了突出本省特点的,给考生更多选择,但在没有招生政策和其他配套一起进行下,这种一厢情愿的改革,很快就成了遭难。
按照排列组合,7选3可以有30多种选择,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在招生,仍然沿用自己的逻辑。按照去年在浙江招生的约1400所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被要求的最多的科目是物理,第二是化学,第三是技术,第四是生物。
跟浙江差不多模式的江苏,这次开扩大会议,省委书记就抱怨,说他跟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要指标,结果人家开口就是:江苏学生是很好,但是不考物理化学,我一个都不要。省委书记诉苦:以我跟邱勇的交情,怎么也不该是只给我增加1个指标的事儿。
也就是说,选择虽然多,但以招生高校的喜好看,仍然是理工科要看理化生,文史类要看政史,对考生而言,多出来的选择并没有多大意义。
不仅如此,看似尊重考生意愿的“多选择”方案,还给考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3+7选3的考试科目设置,只有语文和数学跟全国统一高考在6月进行,外语和其他选出来的3门课,浙江省有另外的“多选择”安排。
方案规定,外语和另外3门科目分别有两次考试机会,以两次考试成绩中较高的一次计算高考成绩。听起来十分人性化,但实际上原本集中的高考大戏,被分割成多次。由于选较高的分数作为最后成绩,几乎没有考生愿意放弃多考一次的机会。人为增加了多次准备考试的压力。
整个方案中,被吐槽最多的是“加权赋分”。“加权赋分”大概可以理解为,不以实际考试成绩为计算分数,而以在全省的考试名次计算分数。举例来说,物理考试满分100,全省第一名考了93分,那这位考生最后被计算进高考成绩的分数就是100分,而不是93分。
这种计算方式的本质是全省竞争排名。这导致,很多考生为了拿到相对高的“排名”,会避开竞争激烈的科目,转而到更容易拿到“高排名”的科目。杭州某中学校长就曾公开对外讲过该校的高考策略:由于该校在物理化学上优势不大,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押宝7选3中的“信息技术”。而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伴随着减少其他科目教学时间的代价。
这导致一些非重点院校,因为竞争不过优质院校,理工科类的招生,甚至只好选择一些只选了文史类科目的考生。
而对考生来说,加权赋分最大的问题是,考完之后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估计分数。由于每次都是按排名计算分数,就可能出现,同一科目考试,考95分的那次,比考85分,最后计算出来的分数耕还要低的情况。这样只能督促考生, 不放过每一次考试机会,哪怕这次考了满分,也要再次参加,就为了把竞争对手的分数压下去。
这次浙江省被抛向舆论漩涡的,也正式由“加权赋分”引起的。原本加权赋分只针对7选3的科目,而浙江省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今年高考的外语以加权赋分的计算方式公布成绩。
本来7选3的7门科目,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科目,是所有考生都要参加的科目,所以同一科目,选择为高考科目,和不选择作为高考科目的考生,大家用的是同一张卷子,只有最后30分附加题目的不同,不选的考生可以不用做。
加权赋分针对的是这附加30分的题目
所以这次外语考试后,考生对自己分数普遍感到意外。《新京报》的报道提到,嘉兴的顾同学,在对完答案估分之后,认为自己的客观题扣分应该是17分,最终成绩应该在120左右,但分数公布后,只有100分。另外也有家长表示,儿子的两位好友客观题都只扣了2.5分,结果只拿到了132分和129分。而班上其他客观题扣了十几分的同学,竟然拿到了135分以上的成绩。
12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12月5日就高考英语加权赋分情况向社会发布致歉信。原件网上都找的到,就不贴了。大致意思,组织的决策错误,导致了考试的不公平,所以取消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并且向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道歉。同时还免去了部分领导的职务。
这几年,说要进行高考改革的地方越来越多,去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高考改革,今年又有安徽、重庆、河南,河北、广东等地也要进行高考改革,但从江浙沪10年改革的经验看,有些所谓改革,不过是借了改革之名,实际只是折腾。
江苏省在今年夏天的会议上,直言要吸取这件的经验,放弃新高考,重回全国卷。十年一轮回,一切回到了起点,但10年里,参加高考的考生,10年青春再也找不回了。
责任编辑:蓝海黎
图文排版:田新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