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见闻——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
来源网络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北上京城开启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第一次踏上这个让我儿时魂牵梦绕的地方,内心带着激动,更多的是忐忑。
北京火车站
绿皮火车,买的是硬座票,两天两夜到达北京站,我顾不得腰酸背痛,背上背着棉被,手里提着一个长长的编织袋,从一个天桥走到候车大厅的二楼,马上被首都的气派给震慑住了。这么宏伟的大厅,上下两层,人来人往,楼梯还是自动往下爬的,两条腿根本不用走路,它自己就把你带到一层了。我下到一层后觉得没有坐够,又从另一边坐了上去,这回不好意思马上又下去了,就故作镇定地走到二楼的餐厅准备饱餐一顿。那时的餐厅在入口处挂上一个木板,上面用白色的粉笔写上菜单和价钱,食客必须先开票交钱才能进入餐厅里面的。我扫了一眼木板,天呐这首都的物价也太高了嘛,所有的硬菜都要一元钱左右,好在有个蛋花汤只要八分钱,再加三两米饭,总共一毛四分钱。我递给开票的阿姨一张五斤的全国粮票,她瞪着眼睛冷冷地说“太大了,换张小的!”,我说这是我最小的,再有就是十斤的了。她换了一个中性的口气对我说“那我只能找给你北京市的地方粮票”,我拍了一下胸口说“可以啊,我不是路过北京的,我是要在首都长期居住的”。阿姨这回满脸堆笑地对我说“新分来的大学生啊?小伙子哪个单位的?”, “科学院”我骄傲地说。阿姨给了我一大堆北京粮票,我一张一张点清楚,总共是四斤六两,还有两张半两的。我当时就觉得这北京人也太不豪放了,卖饭怎么半两半两地卖,后来才知道半两的票通常是北京人拿来吃早点的,一根油条就是收半两粮票。
地铁
吃了饭后走出北京站大楼,一伙脚踏三轮车的业主就来拉生意,说到玉泉路要两元,我事先看了入学通知的注意事项的,才不会上他们的当。我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就到了地铁站入口,走向楼梯,好家伙又是电梯,地下居然宽宽敞敞,亮亮堂堂,干干净净,北京真的好繁华哦。那时这是祖国大陆唯一的地铁,从北京站到崇文门然后一直往西开到苹果园,据说是为了反修防修而修建的,一旦苏修打过来,地铁就会把毛主席党中央运到郊外的西山,在那里领导和指挥抗击侵略者。票价是一毛,无论距离长短,上车也无人查票,只是进入月台的时候有个大妈在票上打个孔。我嘛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马上发现这里的管理漏洞,如果有人不出这个月台,在里面来来回回从北京站坐到苹果园,那国家不就损失大了。不行,等我有时间一定给他们领导写封信反映一下情况。那时的我就是这么有正义感,幸亏我没有去反映,这个小小的漏洞后来真被我好好地利用过,那是后来在研究生院追女孩失败之后,老子花了一毛钱在地铁里来来回回坐了一天。
板房
到了研究生院报到,马上就发薪水,45元一个月,扣除全北京的公交车通票5元(我们是学生票,半价),再扣除每月的饭菜票20元,还领回两张大票子,有这样的底气周末就可以到全聚德吃烤鸭了。学生管理处的工作同志很好,对我问寒问暖,把我带到一间木板房,大冬天的屋里居然不冷,可以只穿一件毛衣,因为屋里有暖气,是那种锅炉烧水循环系统的暖气。我是同寝室最后一个报到的,其他的人好有礼貌哦居然把暖气片边上的床位给我留着,我是南方来的人第一次住带暖气的房子,心里那个美啊!到了晚上,我们就把暖气片上的螺帽拧开,放出热水来洗脚,突然有人在屋外喊“谁在放热水啊?水压又降了!”,吓得我们赶快把螺帽拧上。洗完脚就上床睡觉了,我怎么也睡不着,热得满头大汗,原来住暖气房是不能把床靠着暖气片的,这样会流鼻血的,我第二天只好把床往屋子中间拉了半公尺这样才好些了。
食堂
第二天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就去食堂吃早饭了,是玉米粥加馒头,加一分钱的咸萝卜。玉米粥算粗粮,馒头是细粮。那时每个人都有30%的粗粮,必须吃,是搭配的。研究生院的伙食在北京算是不错的,那个季节的北京只有冰冻大白菜,是放在屋外的,堆成一个小山,上面盖上两寸厚的稻草席。大师傅换着花样把大白菜做给学生吃,逢年过节要包饺子,那是白菜馅的,中午炒木须肉,用的是白菜帮子,国家庆典活动早饭有肉包子,也是白菜馅的。北京的木须肉很有特色,木耳,黄花菜,白菜帮子,黄瓜片(春夏才有),鸡蛋炒在一起即成,里面是找不到半片肉的。重大节日期间,食堂会卖红烧肉配米饭。米饭很香,比南方的米好吃,粘粘的,软软的,但每个人只许打三两。红烧肉是大块大块的,二两一块,每人只许打一份,就是一块。肉很香,红红的皮,白白的脂肪,基本没有瘦肉,有时候会在脂肪下面有一层薄薄的黑色瘦肉,我们都戏称那块肉叫“丹顶鹤”。我问过食堂的师傅北京猪肉怎么没有瘦的呢?他告诉我说,一般机关食堂拿到的肉都是这样的,瘦肉在上一个环节已经被剔除用作特供了。
售货员
吃了饭就到学校对面买点日用品,那时只有国营商店,里面的售货员是国家职工,大部分是中年女同志,我们买东西就称呼对方为”同志”。这些售货员对外地人的态度特别不友好,开口闭口“你们外地人”,她们的脸永远是被霜打过的,眼睛永远是斜着看人的,说起话来永远是带刺的。那时的商店货物放货架上,前面有一个柜台,柜台和货架之间有条一公尺宽的通道,售货员就坐在这条通道里。每个商品的价格都写在一张小白卡上,贴在那个商品的下面。买东西之前,自己要伸出脖子把商品价格看清楚。有时候看不清楚,就要问售货员那个东西什么价格,这时趴在柜台上聊天的售货员就会很厌恶地说“嚷嚷什么?没长眼睛啊?”, 然后很傲慢地告诉你价格。如果你问可不可以拿过来看一下,售货员就会冷冷地问“你买吗?” ,只要让售货员拿东西过来,那就必须买,买了就不能退货。
陈世美
买了日用品就往回走,刚到学校大门口就听到传达室里面有女生的哭声,边哭还边喊“陈世美”,外面围着一群人。原来是有男生考上了研究生,就跟原来的对象提出分手,女方不愿意就大老远地从老家跑来北京告状。这样的事几乎每周都有,管理处的孙老师都怕了,一听有人告状就赶快躲起来。
早点
第二天是星期天,学校食堂不卖早饭,午饭改成上午十点,晚饭改成下午四点,一天只吃两顿饭。北京的机关大院都是这样的,据说是从延安带来的光荣传统,为了节约粮食,不工作的时候就号召大家早晨睡懒觉,晚上早睡觉,少吃一顿饭。我还是六点起床,不习惯不吃早饭,就自己到街对面的“为民食堂”去吃早点。豆浆油饼,油饼五分钱一两粮票,豆浆是三分钱一碗。店里还卖包子,那个包子很小,有点像南方的小笼包,它是论斤卖,不像南方包子是论个卖,一斤包子大概有二十来个。我对面坐了一个北京当地的小伙子,买了一斤包子,要了半斤醋。小伙用筷子把包子戳开一个洞,一手拿着包子一手拿着醋瓶往洞里灌醋,灌满了就把包子往嘴里塞。
公交车
吃毕早饭,我就准备去首都国际机场,想看一看这个国内最现代化的机场是什么样子。
我是坐公交车去的,我的月票是市区郊区通票,不能乘坐地铁。说起公交车我就想说一说我们从小认知的普通话,我们总以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其实不然,两者差别很大,如果北京人说地地道道的北京话,我根本听不懂。比如在公交车上,售票员一路都在喊“大鱼瓢,大鱼瓢,大鱼瓢来了哈!”,她的意思是要乘客把车票亮给她看。
北京的市区公交车很挤,几乎是人贴着人。车上的男生基本上把手拉着车顶上的两根杆子,女生嘛就随便一点,有的拉着那两根杆子,有的抓着座椅的后背,有的干脆就抱住自己的家人。我的胸前别着一枚研究生院的校徽,几个大姑娘就冲我抛媚眼,我有点不好意思就把身子转过去了。一会驾驶员轻轻地刹了一下车,我基本没有前倾的感觉,可我后面的一个姑娘竟然被晃得扑倒在我背上,双手还死死抱住我的胸口。我吓得不敢吱声,假装不知道,可心里那个美呀格老子太巴适了。我这下明白了为什么学校大门口会有那么多人哭喊“陈世美”了。北京的大姑娘的豪放是出了名的,比如大夏天的时候,一个打扮得很知识范儿的淑女会走到食品店的门口,丢出三毛钱,很干脆地说“来一升啤酒!”,然后就站在那里,双手抱着一升的啤酒桶咕噜咕噜一口气喝完,然后用小手绢抹抹嘴,又继续逛街。这样的事在我们老家只有小流氓才干得出来。
在那个崇尚知识的年代,一枚研究生院的校徽等同于今天的有车有房有存款,那是可以把一个大姑娘忽悠回家的。多年以后我同一位北京的朋友说起这件事,他告诉我说现在北京的姑娘们的追求提高了,“研究生”三个字已经不能触及到她们的灵魂了,除非再加上俩字(这里是京腔哈)。我问是哪两个字呢,“导师”他答道。国内的同学现在大多数都是“研究生导师”哈?刚好比我当年多了俩字(俩字应该念京腔哈),这说明你们还没有被时代抛弃。
到了东直门就换成郊区车了,车里很宽松,人人都有座位。出了北京城不一会就上了机场路,是一条十公里长的柏油马路,路的两边都是高高大大的梧桐树/桦树(记不清了)。当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北京,首都十万民众就是在这条路的两边捧着鲜花欢迎我们的国际友人的。
首都国际机场
到了首都机场,我劲直走到候机楼,但玻璃门是关上的,这种地方星期天居然也关门,好扫兴!既然来了,我就要趴在玻璃门上把里面看个究竟嘛。我走近玻璃门,“哗啦”一声响门就开了,我看了看门的内侧没有看门的大爷啊,吓得我赶紧地退了回来,“扑哧”一声门又关上了。这下我弄明白了,这是自动门,你走近它它就开,你离开它它就关上。哇塞!祖国的首都太伟大了!这么先进的东西都有!
进了大厅,我一直走到大大的落地窗下去看飞机起飞和降落。停机坪上就几架飞机 ,都是苏联产的,螺旋桨的,机身上钉了许多铆钉,看上去又脏又旧,就像是打了补丁的衣服。旅客要从候机楼走出去,走到停机坪,走到飞机边,然后爬上一个梯子,再走入飞机内。飞机起飞前先把左边的螺旋桨转动起来,达到一定的转速以后再把右边的螺旋桨也转动起来,然后滑行,然后起飞。
不一会停机坪上就没有飞机了。我正要离去,突然天上传来一阵轰鸣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我顺着声音的方向看过去,一个银灰色的庞然大物从天而降,比刚才飞走的飞机要大好几倍。机身干干净净的,没有螺旋桨,但在机翼的下面挂了两个桶。我看了一下航班时刻表,这原来是从香港飞来的波音707。飞机停稳后,那个天桥居然会自己走过去,把出口跟飞机舱门对接起来。飞机里面的旅客不用走下楼梯,不用走到停机坪,直接就从飞机出口走到候机楼来了。
飞机里走出来的人穿得花花绿绿的,跟我们大不一样,偶尔还有几个洋人。有几个会说中国话的、样子像中国人的旅客要转机到其它地方去,时间还不到就走去餐厅吃饭,我跟着他们想看一看他们吃些什么东西。他们每人点了一碗面,一瓶黑色的汽水,是玻璃瓶的,瓶上有花体的英文字样”coca cola”,瓶里插了一根吸管。他们付钱的时候不是付的人民币,而是拍出了三张兑换劵,嘴里还说“不用找了!” 。那个服务员对这帮假洋鬼子是笑脸相迎,毕恭毕敬。对比我在商店里受到的那个售货员给予的待遇,那一个是在天上一个是在地上。我当时就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到这里来吃一碗面,也要点一瓶黑汽水,也要玻璃瓶的,瓶上也要给我用花体的英文写上点什么,瓶里也要插上一根吸管,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拍出三张兑换劵给你们这些龟儿子服务员瞅瞅,我还要轻声细语地说“先生,请找零!” 。
烤鸭
离开首都机场已经是下午了,我一直没有吃午饭,为的是把肚子腾空晚上好大吃一顿烤鸭。
坐车回到北京城,来到大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就在前门大街上。在当时这是唯一的一家全聚德烤鸭店,厅堂不大,就三十来张桌子。店门还未开,门外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钟点到了后店面就打开了,人们鱼贯而入,直接冲进大厅抢座位,有人的鞋被踩掉的,有人被推倒的。跑在前面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坐在椅子上就直接点菜了。 后面的人只好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下面的一根木棍上,表示这个椅子的下一位主人是他,再后面的人没有地方踩了就只好拉着第二位主人的衣角。依次排下去,每一个椅子后面都有一小队人马排着。
我是第二位主人,等到我点菜的时候我早把前一位点菜的行情看明白了。烤鸭十元一只,配菜免费,分别是薄饼,葱丝,甜面酱,鸭骨汤。鸭舌汤要钱的,就没有必要点了;饮料是北冰洋汽水,四毛一瓶,也省了。
吃法也简单,就是四川包春卷的吃法,把薄饼当成春卷皮,放上鸭肉,葱丝,甜面酱,然后一裹就吃了,吃一口春卷喝一口鸭骨汤。说真的,我觉得这个鸭子没有成都的樟茶鸭有盐有味道,还这么贵。但既然是招待外宾的名菜嘛吃一回体验一下还是可以的。
大碗茶
吃罢烤鸭出来,感觉太油腻了,想喝茶。正好街对面的大栅栏(北京话叫“打死狼”)卖大碗茶,一个桌子上面放几十个碗,一个大葫芦瓢从一个大木桶里把茶水舀出来,一碗一碗地灌满,一分钱一碗拿着就喝,喝完以后碗在一个木盆里涮一下又接着装茶卖给下一个人。
卖淫女
吃饱了,喝足了,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路消化消化。走到一半,一个河南口音的中年妇女拦住我说“帮帮忙”,我说可以啊。她把我带到路边一个椅子边,椅子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妇女,穿衣打扮像是农村来的。中年妇女指着年轻女子说“帮帮忙,两块钱!“,我说她是不是病了要我帮忙上医院,我乐意帮忙但不用给我钱。中年妇女说,“不去医院,就回旅馆。你给两块钱!” 。我说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啊,中年妇女说“她陪你睡觉啊”。我的妈呀,原来这是粉色陷阱啊!逃吧!
......
这一切就是那时我从大山里走到北京所看到的花花世界,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空前的。现在嘛,连贵阳这样的城市都比当初的北京繁华和摩登,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想不到啊,才短短三十六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人,我们是幸运的。
补遗:
我发誓回首都机场吃一碗面,点一瓶黑汽水的事还真的实现了。千禧年的时候我从美利坚回老家看父母,可以从香港直飞贵阳的,但我故意绕道北京,就是想找一找“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觉。
我转机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肚子不饿但必须吃它一碗面条。我走进餐厅,挥了挥手,就开始飙English 。这回服务员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孩,直接就把她震住了。她唯唯诺诺地给我领进雅座,递上菜单,我点了一碗担担面,价格是99,对我来说那是piece of cake(这是English, 就是小意思了),“来一份”我拍拍胸口。至于那个黑汽水就算了,现在而今眼目下咱们是喝过洋墨水的人,知道那个东西叫可口可乐,在美国属于垃圾食品,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喝的。
担担面好难吃,面都没有煮好,是开水里泡出来的,一点弹性都没有。不过咱们不是来品尝美食的,就是想了断一段情缘,是不是?忍了吧!
吃完饭结账时,我拿出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遗憾,那时已经没有兑换券了)递给服务员,她说“先生,对不起,是99 美元,US Dollars (她也飙起English 来了)“。 我顿时血压就上来了,“你孙二娘啊?”我咆哮道......
典型的宰客!
初看歌剧
1982年刚到北京觉得自己好土,什么都不知道,尤其是北京人愿意自己花钱去看演出这种素质让我钦佩不已,这就叫文化修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我决心去看一场很贵的演出,学学北京人。当时北京歌剧院排演歌剧《茶花女》,是文革后的首场演出,票价老贵了,要20元一张。那个时候,到前门全聚德吃一顿烤鸭才10元钱,而我每月的助学金也才45元。我大大方方买了两张票,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看演出。从头到尾我都在打瞌睡,根本不知道那些花腔咏叹调是些什么东西,没有中国的民歌那么柔和顺耳。
演出结束回家的路上,我的心开始痛了,我觉得好不划算啊,听这么一阵乱叫,还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尖叫,我就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啃20多天的光馒头。第二天其他同学问我歌剧好不好听,我操着一口京腔说“甭提了,盖了!”。打那以后我动不动就把那首《祝酒歌》放在嘴里哼哼,“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
多亏那一次尝试,我现在能听,也喜欢听歌剧了。
北京的苹果好重!
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周末总是要出去逛逛的。因为那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我轻易不在外面吃馆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带干粮。典型的干粮就是馒头,用手掰开,中间夹上白糖,往饭盒里一放,再带一个军用水壶,可以管两顿。想吃菜蔬的话就在街边买一根嫩黄瓜,有时侯是西红柿(四川叫番茄),有时候是柿子,有时候是苹果。
有一次在南礼士路街边,一个好憨厚的小伙子骑个人力三轮车在卖苹果,我就选了四个大大的放在他的秤盘里一秤(北京话叫“約一下”),足足有五斤重。我当时就吓傻了,这明显是坑人嘛,在我们成都四个苹果就是一斤。我估摸着我打得过他,就跟他吵起来了。这时路边不知什么地方突然冲出一个彪形大汉,用一根手指戳了我的胸口一下说,“怎么的?丫子(四川话“龟儿子”)!想赖账啊?”,我说我不想买了,他说不行,苹果約了就是我的。我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掏钱。大汉给我行一个举手礼,说“谢谢您,走好!” 。我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大汉不见了,就只剩憨厚的小伙子在吆喝卖苹果。
我欲哭无泪!北京,祖国的首都啊!怎么也会有李逵?
谢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我要特别鸣谢一位同学,是她的鼓励才让我得以写完此文。我一直没有信心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怕这些婆婆妈妈的东西大家会不屑一顾。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