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1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传物 互联健谈 2019-10-18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敦煌中秋壁画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拜月-


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人,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古人认为月亮上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的女性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之神相呼应。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寄月-



中秋人团圆夜,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念情人的『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玩月-



说到庆祝中秋节,古代真的不比我们现在的活动少。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


吴自牧是这么描述的: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





-饮酒-



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酒自然也倍受人们喜欢。桂花酒的历史好比中秋节一样悠久,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说。到了清代,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既定习俗。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武林旧事》中的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翟继昌 钱塘观潮图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

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祭兔爷-


说到中秋,总是离不开兔子。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流传着月亮上有个大兔子的传说。马王堆汉墓里的月亮上,清楚了记录了玉兔的形象,这和月亮上真实月海的阴影像极了。


关于兔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末,是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那些斑斑驳驳的环形山,在古人心中,就这样成了柔软狡黠的兔兔。转朱阁是它,低绮户是它,照无眠也是它。八月十五这一天,团圆与不团圆的人们都抬起头,对着一轮玉兔发出各自的赞叹、哀愁和祝愿。


绘:撷芳主人


『桂序昇平』清代 杨柳青年画

画的内容是童子中秋祭兔爷


-吃月饼-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 『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閪饨、饼食等。』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送月饼-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中秋佳节乃中国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节日文化精髓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演变。月圆人团圆,明月寄相思,温情不减,情感寄月。


我们从未见过古时候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无数的时代,无数的古人。同一个世界,同一轮明月,祝愿天下人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互联杂谈后记:

中国人希望团员,希望圆满,可是在这个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依然有人孜孜不倦的举报,删除...


佛家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当常识渐渐回归中国,人们心中不再充满仇恨,恐惧,偏见,每个人心中自然有一轮明月。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